英国将考虑学生逃学以惩罚父母

英国将考虑学生逃学以惩罚父母

一、英将考虑学生逃课罚家长(论文文献综述)

钟祖志[1](2021)在《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研究(1929-1934)》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屡告诫我们要“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摇篮的中央苏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先驱在这片红土地上做出了巨大牺牲,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精神财富。在此期间,中央苏区儿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革命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学界长期以来缺乏对儿童这一历史上重要且特殊的群体的关注,而具体到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研究,则更加不甚乐观,表现出零星琐碎之态。讲述好红色革命故事,加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总结好革命先驱留下的宝贵经验,将历史遗产活化为精神动力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析了中央苏区儿童体育开展的原因、内容,通过对中央苏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其在中央苏区建设中的作用,回望与反思历史,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研究认为:(1)中央苏区儿童体育得以开展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历史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央苏区的开辟是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政治保障,革命战争的需要是中央苏区儿童体育开展的内在驱动力,人民民主运动为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第二,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潮的涌现,主要体现在陈独秀的“兽性主义体育”、毛泽东的“野蛮其体魄”、恽代英的“保学生之健康”,这为中央苏区儿童体育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阶级革命儿童意向不断被塑造、强化,阶级革命儿童观最终达成并从理论走向实践。(2)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依附于相对成熟的小学教育组织和革命儿童组织下,儿童俱乐部与儿童团是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基层组织,对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推广普及至关重要。(3)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主要形式,三者均呈现出“体育军事化”的斗争倾向。(4)中央苏区儿童体育设施条件落后,表现出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特点,自制器材是解决体育设施匮乏的最主要途径。(5)中央苏区儿童体育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儿童工作儿童化”,起到娱乐儿童生活的作用;起到慰劳红军、拥红、扩红,提高自身军事技能的军事动员作用;起到提高儿童集体主义意识,帮助儿童自身阶级立场确认的阶级革命教化作用。(6)回望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历史,当下更应尊重儿童本位,凸显体育人文关怀;重启启蒙意义,削弱体育的功利性追求;紧扣时代精神,突出体育育人功能。

殷林逸[2](2019)在《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关键,革命文化承载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是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支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融,革命岁月渐渐远去,青年学生对于牺牲奉献、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逐渐淡忘,出现了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精神缺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青年兴则国家兴,只有通过认同革命文化,积极践行革命精神,才能以此为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革命文化是勇敢的牺牲精神、厚重的历史积淀、深沉的民族情感的统一。培养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就是对党在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优良作风、高尚情操与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认同和传承,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实践。对于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塑造青年学生的正确人生观,有利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对江苏省五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从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认同及践行情况入手,结合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社区、个人等层面整体把握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存在理性认知模糊、情感认同偏弱、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因素及个体认知的局限影响了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因此,要解决当前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认同所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社区等外部力量,也需要青年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革命文化话语向新时代转型,推进革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完善高校教育模式,突出家庭教育功能,提升社区教育意识,打造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强革命理论学习,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牢筑革命信仰基石,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

沈蝶[3](2018)在《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亲子冲突中的亲职教育 ——以“正面管教·家长课堂”公益项目为例》文中指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随着新的文化教育理念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社会大众对家庭亲子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旧式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父母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加新的教育元素。青春期亲子冲突问题一直存在,由亲子冲突问题并引发对亲职的影响可见一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访谈收集与概括亲子冲突对亲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与表现,并运用专业的社工介入来帮助服务对象提升亲职能力,解决亲子冲突问题,最后通过对服务效果进行专业评估来体现服务的成教且对整个服务进行专业反思。本研究将以镇江市x社区内小学高年级家长以及初中学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访谈法来收集服务对象的相关现况资料,通过集中梳理所获信息,发现产生亲子冲突的事件主要有家庭事务、学习、金钱、爱好以及同辈群体,而亲子冲突给父母带来的影响则存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影响。同时造成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亲职困境原因有亲职应对方式的偏差、亲职教育资源的缺失、亲职双职能不均衡以及亲子沟通的不均衡。本研究通过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关注到了亲职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解决亲子冲突的目的,小组中采用家庭治疗模式、互动模式专业理论介入,从而有效提高父母亲职能力,促进其亲子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充分挖掘组员能力。通过将教育小组与支持小组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进行亲职教育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缓解父母因亲子问题产生的压力和挫折感,增强自信心,使得介入成效更加显着。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冲突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也有助于社会工作本上化发展的深入,对寻求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方案十分重要。

陈智理[4](2018)在《1940年代中后期湖北知识青年从军及复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学者对青年军的研究早于大陆,将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归入抗日战争的研究谱系中进行考察,大陆对此的相关研究较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蒋介石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动机分析,概述全国范围内青年军的征集、编练及复员情况,以及知识青年从军的历史评价等问题。该运动在国家层面上的运作,如征兵动员、媒介宣传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完善,区域研究上的成果相对较少,仅有甘肃省、福建省及江苏省三地的单个考察,尚有扩展研究的空间。近几年网络资源的发掘空前繁荣、电子资料获取的便捷程度以及档案机构加大开放共享程度,使得研究者可以将相关研究进行延伸。从政治、军事的角度观察青年军群体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硕,而青年军个人的摹状尚不足以和群体的清晰面貌相提并论,本文拟从近年陆续出版的回忆录或者口述史、陆续开放的青年军相关报刊、档案中的从军自传、陈情书等资料入手,从微观视角详细还原历史现场中青年军的组建、训练、管理、日常生活。湖北省身处两大战区,东部沦陷区暴露在日寇统治下,西部同大后方众多地区一样,在国民政府的直接统治下,充斥着抗争与求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开始后,湖北省政府全力支持,配合国民党中央的指示积极宣传,调动报纸传媒、学校、社会名流轮番宣传,青年入营后更是开展一轮又一轮热闹的慰劳,每一步政策都紧密跟随国民政府的号令,征兵工作及其顺利。而士兵入伍后优待政策未落实,所谓的机械化训练程度远远未达到,这一切给青年的心理投上了阴影。隐形的思想钳制,复员、复学、复职的难以实现,导致青年内心的反感与日剧增,蒋氏父子终于从青年军的掌控者变为倚靠者,而这样的愿望又因正义、信仰、科学理论的缺失而成为奢望。过往的信息纷繁复杂,尤其是近代史资料极为丰富,梳理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并不现实,但是利用适量的个体信息可以丰富对群体的认知,呈现出群体的多面性,有助于丰富对历史的观察。

尹瑜琳[5](2017)在《长沙市同升湖学校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赴海外留学的人数也不断剧增。同时,我国留学事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低龄留学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膨胀。为了帮助这些低龄学生做好出国留学的准备,全国各地的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他们招收外籍学生及小留学生、开设留学课程、引进留学项目、学习一些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学生课程走班制不完善等,造成一部分学生没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出国留学。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但是大部分资料都是对国际教育环境的研究及对高校留学生管理,对于低龄留学生管理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国际部为个案,通过对该国际部现状长期的考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其成因,对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一些的对策,旨在为湖南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完善低龄留学生管理。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主要包括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同升湖实验学校国际部学生教育的概况;第三章考察了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包括学生走班制、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社团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及海外学习生活的管理;第四章分析了教育管理学生的问题,包括学生走班制不完善,造成学生选不到理想的科目。另外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第五章提出了同升湖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别从完善走班制、建立有效的社团管理机制等方面论述。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同升湖实验学校国际部的现有学生做问卷调查,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另外,通过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探索国际部学生的管理方法,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我国低龄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李红丽[6](2017)在《《聊斋志异》魅形象美学意义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魅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自然存在物,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两汉时期逐渐成熟,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魅形象一直以神秘、怪异且会给人类带来灾祸的凶物形象存在,但到了蒲松龄笔下集魅形象之大成的《聊斋志异》,魅形象不仅延续了自身的神秘性,在外形、性格及与世人关系等方面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笔者以整体分类整理法对《聊斋志异》的魅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先对魅形象探源,并归纳出《聊斋志异》中具体的魅形象,然后探究《聊斋志异》中魅形象的生存状态,并从生存论美学着眼,结合庄子“物化”的审美生存体验和《列子》的“享乐”生存美学,探寻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再进一步研讨魅形象的审美意义。总之,蒲松龄不仅发现了人、魅之间审美生存的共通性,借魅抒发对世人非美生存的孤愤,也赋予了魅形象新生命,使其喜人、近人,具有与人真情相待、与物和合共生的入世之情,又有神异、超然的出世之意。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身处皂白不分的强梁世界,蒲松龄深切地体会到非美生存对生命的摧残,故而造魅来构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是蒲松龄所渴望的,是《聊斋志异》中魅形象拥有的,更是每一个世人应有的。魅在心中,美的生存状态不会遥远。

朱康妮[7](2017)在《初中生历史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研究 ——以合水县X中学七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也是终身学习的要求,更是健康人格的体现。初中三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让笔者深刻认识到历史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的历史学习习惯,笔者以合水县X中学七年级学生为例,进行了初中生历史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研究。首先,阐述了习惯、学习习惯和历史学习习惯的内涵及特征。其次,聚焦于历史课堂学习习惯的具体表现,包括: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背诵的习惯,阅读史料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合理想象的习惯及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再次,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强化理论、关键期理论以及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习惯的认识和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状况两方面入手,对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现状进行了调查。最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寻找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与之对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习惯的内涵理解不透彻,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不端正;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没有形成。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整体上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存在显着的班级差异。家庭因素对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影响最根本但最不具体,而教师和学生本身对历史学习习惯的影响最具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在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持续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教师以培养历史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运用恰当的方法,不断强化和反复练习;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加强管理。从而达到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历史学习习惯的目的。

汪文娴[8](2017)在《四川省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以四川省旅游学校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年,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相当部分中职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对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相当不利的。笔者自进入中职学校任教以来,如何强化中职生学习动力就一直困扰着我,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笔者任教的四川省旅游学校为例,对现阶段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造成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力求提出能够强化中职生学习动力的有效对策。本论文通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这一部分明确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界定了文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正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现状,首先介绍了目前中职生在学习上的种种表现,然后通过对四川省旅游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所做的问题调查,总结出目前四川省旅游学校中职生的学习动力现状,并以此作为找出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的基础。第三部分是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析因,该部分首先通过学习动力系统结构图分析了影响中职生学习动力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然后从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对造成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分析造成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内部因素时,笔者力求抽丝剥茧的去找出其真正的源头。第四部分是现阶段强化中职生学习动力的对策。笔者指出帮助中职生克服自卑,增强信心才是强化其学习动力的关键,且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是缺一不可的,笔者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家长、社会及学校本身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侯丽[9](2016)在《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 ——以A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培养质量是当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诉求。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拥有量,更多地依赖于知识与技术的进步及制度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益明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自身对未来的期望不相符,与国家要求和社会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不相称。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本研究以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A大学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地方高校A大学为例分别从学生、教师、外界因素、学校环境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解析,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从相关因素出发提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策,着重解决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功利化、专业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等问题,为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意见和建议。

王红稳[10](2016)在《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恽代英思想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教育多个方面,其中在有关教育思想方面主要涉及到教育是什么、教育与改造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和时代要求以及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文化知识教育、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等)。本文主要探究依托恽代英教育思想挖掘其有关青年的教育思想,而这里所说的青年主要是知识青年和学校青年但又不仅限于学校青年。恽代英在青年教育思想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使当时整整一代青年摆脱身心束缚走上革命道路。对其再研究,能为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恽代英的一生都处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的一生短暂而精彩,他同广大青年群体一道积极的参与到国家救亡道路上去。他把教育青年和发动青年运动作为变革社会的主要实践手段。本文在大量的收集有关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资料,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出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教育实践成果。重点挖掘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况、内容、方法,最后总结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经验和现代启示。学习研究恽代英选集、传记和他的日记之后发现恽代英教育思想涉及面广、内容精辟、对青年群体影响深远。结合现代青年的自身特征以及现代社会的客观现状和要求来看,青年教育要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前提,大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要以青年为本形成以青年为主体,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法上要采用青年乐于接受的、形式多样的手段让青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此外,不能延续以往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理念,应当积极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重青年人格品行的养成方面以及与青年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我们应把握好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精髓,结合时代和社会要求有效的引导当代青年成为对社会有益的现代化人才。

二、英将考虑学生逃课罚家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将考虑学生逃课罚家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研究(1929-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央苏区体育研究
        2.1.1 中央苏区体育性质、特征研究
        2.1.2 中央苏区体育类别研究
        2.1.3 中央苏区体育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研究
        2.1.4 领袖人物与中央苏区体育研究
        2.1.5 中央苏区体育旅游研究
        2.1.6 中央苏区体育文化研究
        2.1.7 苏区体育精神研究
    2.2 中央苏区儿童研究
        2.2.1 中央苏区儿童教育研究
        2.2.2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研究
    2.3 综述小结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中央苏区
    3.2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文本分析法
        4.2.3 访谈法
        4.2.4 实地调查法
5.结果与分析
    5.1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源起
        5.1.1 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
        5.1.2 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潮涌现
        5.1.3 阶级革命儿童观的演进
    5.2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开展
        5.2.1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组织管理
        5.2.2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形式与内容
        5.2.3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设施建设
    5.3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作用
        5.3.1 体育与娱乐:儿童工作儿童化
        5.3.2 体育与动员:反“围剿”斗争中的儿童工作
        5.3.3 体育与教化:儿童阶级革命教育
    5.4 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的价值回望与启示
        5.4.1 尊重儿童本位,凸显体育人文关怀
        5.4.2 重启启蒙意义,削弱体育的功利性追求
        5.4.3 紧扣时代精神,突出体育育人功能
6 结论
7 致谢
8.参考文献
附件1:访谈提纲
附件2:访谈纪要

(2)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主要思想
        1.3.1 基本内容
        1.3.2 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和特色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革命文化认同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的含义
        2.1.2 革命文化的含义
        2.1.3 文化认同的含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依据
        2.2.2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观
        2.2.3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
    2.3 革命文化的特点
        2.3.1 勇敢的牺牲精神
        2.3.2 厚重的历史积淀
        2.3.3 深沉的民族情感
    2.4 对于革命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
        2.4.1 有利于塑造青年学生的正确人生观
        2.4.2 有利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2.4.3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第三章 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现状与结果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过程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样本的选取
        3.1.3 问卷调查的过程
    3.2 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3.2.1 理性认知模糊
        3.2.2 情感认同偏弱
        3.2.3 理论实践脱节
第四章 影响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认同的原因
    4.1 多元文化的冲击
        4.1.1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入
        4.1.2 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4.1.3 革命文化话语的缺位
    4.2 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转型期新旧秩序更替的冲击
        4.2.2 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多重影响
        4.2.3 革命文化产业资源开发错位
    4.3 传统教育的影响
        4.3.1 高校教育模式单一
        4.3.2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4.3.3 社区教育意识淡薄
    4.4 个体认知的局限
        4.4.1 缺乏对革命文化的直观感受
        4.4.2 缺乏对中西文化的正确立场
        4.4.3 缺乏对价值信仰的正确导向
第五章 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
    5.1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5.1.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5.1.2 推动革命文化话语向新时代转型
        5.1.3 推进革命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2 打造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5.2.1 完善高校教育模式
        5.2.2 突出家庭教育功能
        5.2.3 提升社区教育意识
    5.3 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
        5.3.1 加强革命理论学习
        5.3.2 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5.3.3 牢筑革命信仰基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访谈提纲

(3)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亲子冲突中的亲职教育 ——以“正面管教·家长课堂”公益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亲职教育
        二、亲子冲突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亲子冲突的相关研究
        二、亲职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调查基本情况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亲职教育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具体表现
        一、权威斥责型的亲子冲突
        二、说教型的亲子冲突
    第二节 青春期亲子冲突事件对亲职的影响分析
        一、生理方面
        二、心理方面
        三、社会方面
    第三节 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亲职困境原因分析
        一、亲职应对方式偏差
        二、有效亲职教育资源匮乏
        三、亲职双方职能不均衡
        四、亲子缺乏有效沟通
第三章 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亲职教育小组实务过程
    第一节 小组活动的前期准备
        一、小组成员招募及遴选
        二、制定小组活动目标
        三、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四、小组活动的相关理论指导
    第二节 亲子冲突的亲职教育小组实施的具体工作过程
        一、第一阶段“家长课堂”亲职教育小组活动过程
        二、第二阶段“家长课堂”亲职支持小组活动过程
第四章 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亲职教育小组干预评估
    第一节 评估标准
    第二节 评估内容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亲职教育服务的效果分析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亲职教育的本土化反思
        一、亲职教育小组中工作者的角色分析
        二、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三: 活动效果评估表
附录四: 《和孩子一起解决冲突问题注意事项》
附录五: 《家庭会议有效的指导原则》
致谢

(4)1940年代中后期湖北知识青年从军及复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现有研究回顾
        (二)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三、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重难点
第一章 青年从后方走向军营
    第一节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兵源
        一、抓壮丁与壮丁苦
        二、兵员不足及应对措施
        三、陈诚在湖北的役政改革
    第二节 国民党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一、战时湖北省青年的出路
        二、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发动
第二章 湖北从军知识青年群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知识青年从军概况
    第二节 从军知识青年的自我认知与形象构建
        一、入伍知识青年的家庭情况
        二、知识青年入伍前的求学经历
        三、知识青年的从军目的
        四、知识青年对“知识”的态度
    第三节 从军青年体格状况
第三章 参军青年的管理与训练
    第一节 从军青年的管理
        一、征集期间的管理
        二、从军青年优待政策的落实
        三、从军知识青年淘汰办法
    第二节 官兵训练
        一、军官训练
        二、青年军士兵的日常训练
    第三节 管训中的问题
    第四节 青年笔端下的训练实况
    第五节 湖北青年编练概况
第四章 参军青年日常生活与心理状况
    第一节 参观者眼中的青年军
        一、青年军的日常生活
        二、青年军的内心写照
    第二节 青年军笔端下的军营与个人
        一、家国荣誉与正义感
        二、军营生活
    第三节 从“天之骄子”到社会五大害之“青年从”
    第四节 二○四师万县生活
第五章 从军知识青年的复员
    第一节 复员工作的筹备与开展
        一、青年军复员优待政策及注意事项
        二、复员机构的设立与筹备工作
    第二节 复员困境
        一、家庭分裂
        二、难复职,讨薪艰,复学难
    第三节 国民党对复员青年军的规训
    第四节 青年军对国民党的背离
结语
参考资料
致谢

(5)长沙市同升湖学校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同升湖国际部学生教育概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生源结构
    第三节 学生管理结构
第三章 同升湖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第一节 国际部学生课堂管理
    第二节 国际部学生社团管理
    第三节 国际部学生日常管理
    第四节 国际部学生在海外的管理
第四章 同升湖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走班制的学生管理不善
    第二节 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问题
    第三节 学生管理者管理策略有待提高
第五章 同升湖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走班制学生的管理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社团管理机制
    第三节 培养国际化学生管理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聊斋志异》魅形象美学意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魅形象——《聊斋》的审美对象
    第一节 魅形象何谓
        一、古今之“魅”释义
        二、发展中的魅形象
    第二节 《聊斋》多维呈现的魅形象
        一、魅形象的类别:鬼魅、物魅、仙魅
        (一) 《聊斋》魅形象之鬼魅
        (二) 《聊斋》魅形象之物魅
        (三) 《聊斋》魅形象之仙魅
        二、魅形象的原形:植物、动物
        (一) 《聊斋》魅形象之植物
        (二) 《聊斋》魅形象之动物
        三、魅形象的直观呈现:多样人形
第二章 美的生存——魅形象的生存状态
    第一节 多具人情
        一、笑中藏情
        (一) 爱美之情
        (二) 欲入世之情
        (三) 对爱的追求之情
        二、以情唤情
        (一) 爱情
        (二) 亲情
        (三) 友情
    第二节 兼具物性
        一、物性主体化
        二、物性诗意化
    第三节 神异特性
        一、变幻形体
        二、无所不知
    第四节 魅形象生存状态的审美之维
        一、本真自然的人性之美
        (一) 魅从烟火肯收心
        (二) 跟着世情去冒险
        二、和合共生的生存之境
第三章 现实意义——《聊斋》魅形象的生存观旨归
    第一节 魅形象美的生存的理论阐释
        一、魅何以生:孤愤造魅
        二、魅何以存:沾溉“庄列”
        (一) 沾溉《列子》之“享乐”生存
        (二) 私淑庄子之“物化”生存
    第二节 《聊斋》魅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大团圆结局的召唤:向美而生
        二、做新生的超然入世者:魅在心中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初中生历史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研究 ——以合水县X中学七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对当前相关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三、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强化理论
    (二)关键期理论
四、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工具的设计
    (二)调查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三)调查工具的实施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
五、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二)影响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六、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历史学习习惯的建议
    (一)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历史学习习惯的原则
    (二)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历史学习习惯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四川省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以四川省旅游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中职学生
    1.2 学习动力
2 四川省中职生学习动力现状
    2.1 四川省旅游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
        2.1.1 调查设计与实施
        2.1.2 研究对象
    2.2 调查结果分析
3 四川省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析因
    3.1 学习动力系统结构图
    3.2 造成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内部因素
        3.2.1 学习目标缺失
        3.2.2 学习兴趣较弱
        3.2.3 从众心理导致消极学习态度的蔓延
        3.2.4 中职生自卑感是内部因素的根本源头
    3.3 造成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外部因素
        3.3.1 学校方面
        3.3.2 家庭方面
        3.3.3 社会方面
4 现阶段强化中职生学习动力的对策
    4.1 帮助中职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是关键
        4.1.1 加强心理建设,实施励志教育
        4.1.2 利用补偿作用,实施成功教育
        4.1.3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积极目标管理
        4.1.4 家长应立足现状,拓宽对子女的期望面
        4.1.5 扭转社会负面舆论
    4.2 家校合作、多方努力是推力
        4.2.1 多渠道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
        4.2.2 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学生需求
        4.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4.2.4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小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前期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质量
        2.1.2 教育质量
        2.1.3 高等教育质量
    2.2 人才培养质量衡量标准
3 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3.1 创新实践能力低
    3.2 专业知识欠缺
    3.3 文化素养水平较差
4 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解析-以地方高校A大为例
    4.1 学生因素
        4.1.1 生源质量问题及原因
        4.1.2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4.2 教师因素
        4.2.1 教师数量不足,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4.2.2 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4.3 外界因素
        4.3.1 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2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3 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 学校环境因素
        4.4.1 办学条件不足
        4.4.2 制度环境的制约
        4.4.3 文化环境的欠缺
5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5.1 学生方面
    5.1.1 提高生源质量
    5.1.2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5.2 教师方面
    5.2.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5.2.2 全面提升教师质量
5.3 外界因素
    5.3.1 完善学科-专业建设
    5.3.2 优化课程设置
    5.3.3 改善教学方法
5.4 学校环境
    5.4.1 提升办学条件
    5.4.2 完善制度环境
    5.4.3 改善文化环境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简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
    一、恽代英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
    二、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阶段性分析
        (一)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萌芽及初步形成
        (二)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发展成熟
        (三)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
第二章 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的概况
        (一)关于青年特点的分析
        (二)马列主义青年思想
    二、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伺候国家、伺候社会”的国家主人翁意识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高尚人格品质的养成和人生观教育
        (四)“自觉觉人”的教育思想
        (五)婚恋家庭观教育思想
        (六)体育教育思想
第三章 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二、成立青年进步团体开展自我教育
        (一)“互助社”与青年爱国情怀的培养
        (二)“利群书社”与“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三)“真团体的联合”共存社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发展
        (四)创建泸县青年团
    三、编创青年刊物进行宣传教育
        (一)“五四”及前期的宣传教育刊物《光华学报》、《学生周刊》
        (二)‘五四’后期的宣传教育刊物《中国青年》
第四章 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镜鉴
    一、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经验
        (一)把握青年思想动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教育要注重人格品质及能力的培养
        (三)根据青年身心特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青年教育要坚持和倡导爱国主义教育
        (二)青年教育要以青年为本,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
        (三)青年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英将考虑学生逃课罚家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儿童体育研究(1929-1934)[D]. 钟祖志.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青年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研究[D]. 殷林逸. 江南大学, 2019(07)
  • [3]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亲子冲突中的亲职教育 ——以“正面管教·家长课堂”公益项目为例[D]. 沈蝶. 扬州大学, 2018(12)
  • [4]1940年代中后期湖北知识青年从军及复员研究[D]. 陈智理.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5]长沙市同升湖学校国际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尹瑜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2)
  • [6]《聊斋志异》魅形象美学意义探析[D]. 李红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初中生历史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研究 ——以合水县X中学七年级学生为例[D]. 朱康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8]四川省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以四川省旅游学校为例[D]. 汪文娴.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9]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 ——以A大学为例[D]. 侯丽.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4)
  • [10]恽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研究[D]. 王红稳.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英国将考虑学生逃学以惩罚父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