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行为的研究(续)(论文文献综述)
秦书清,赵守林,殷栋,贾士忠[1](2019)在《奥氏体不锈钢水冷隔热罩焊接裂纹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通过对0Cr18Ni9奥氏体耐热不锈钢水冷隔热罩裂纹原因分析,指出了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是造成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而在生产实践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焊材选择、焊接工艺参数确定、焊后处理等技术,便可获得优良的焊缝,提高隔热罩的使用寿命。
张子健,张小龙,许波,柴军辉,周晓彤[2](2019)在《应变强化对S31603不锈钢母材与焊接接头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室温单轴拉伸对S31603不锈钢母材与焊接接头进行了不同应变量的应变强化处理。通过磁性检测、金相检验、硬度测试研究了应变强化对S31603不锈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在5%氯化钠溶液中的慢应变速率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变量下S31603不锈钢母材与焊接接头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应变强化后,S31603不锈钢母材中产生了极其微量的形变马氏体,焊接接头处组织无明显变化,仍然为柱状奥氏体+蠕虫状δ铁素体双相组织;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母材与焊接接头处的显微硬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同时应力腐蚀敏感性也均有小幅增加,但是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断口呈现出韧性断裂形貌,无明显的应力腐蚀倾向性。
何远灵[3](2019)在《SUS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组织表征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锈钢以其独特的耐腐蚀性能,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奥氏体不锈钢又以其良好的耐蚀、耐热及生物相容性,加之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焊接性能,在常压容器如酒罐、发酵设备以及石油化工、食品机械等多领域、多行业上广泛应用。而SUS304不锈钢(牌号:06Cr18Ni9,即美国ASTM304奥氏体不锈钢)作为奥氏体不锈钢的一种,因其铬含量优势而表现出优异的焊接性和力学性能。但是,其导热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小、线膨胀系数(Coefficient of Linear Expansion)大等因素易导致焊接时存在残余应力,在接头中产生热裂纹、析出脆化等缺陷。当前,压力容器正向轻量化发展,使得不锈钢薄板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研究SUS304不锈钢薄板的焊接性,优化现有的焊接工艺,对奥氏体钢焊接结构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SUS304不锈钢的很多应用,都会涉及到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焊接。相对于传统的焊接方法,TIG焊一方面具有热输入低、能量密度高、加热范围小优点,能较好地控制线能量;另一方面,其保护气流具有冷却作用,可降低熔池表面温度,提高熔池表面张力,故能获得高质量的SUS304不锈钢焊接接头。由于接头质量与组织性能密切相关,所以很有必要对SUS304不锈钢TIG焊焊接接头的形貌和组织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施用焊丝ER308L和不添加填充物两种方式对SUS304不锈钢薄板进行TIG焊,旨在探究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焊接接头。在此基础上,采用OM、SEM观察SUS304不锈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形貌,详细分析了奥氏体组织的形貌变化,检测了两种焊接方式下得到的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显微硬度、拉伸、弯曲)和耐腐蚀性能(点蚀),并对各阶段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焊接缺陷进行了机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多次优化试验得出TIG焊焊接的最佳参数:焊接电压1825V,焊接电流(直流正接)130140A,基值电流7580A,焊接速度1.832.00mm/s,氩气流量15L/min。基于此,采用TIG焊接能实现3mm厚SUS304不锈钢板材的焊接,可以在不开坡口和双面焊的条件下达到成形。在宏观层面上,焊接表面光滑平整,无毛边、飞溅等缺陷;焊缝熔合良好,无气孔、塌陷、咬边等缺陷,故所获焊接接头的质量较好。(2)通过金相显微组织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ER308L奥氏体不锈钢焊丝做填充材料时,由于其化学成分与母材SUS304不锈钢基本一致,所以焊缝显微组织致密,并由奥氏体和少量蠕虫状铁素体组成,且在焊缝的不同区域组织的形貌和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不采用任何填充物直接进行对接焊时,所得焊缝也是由奥氏体+铁素体组织所组成,但在焊缝熔合区等轴晶(焊缝中心)和柱状晶(界面)分布明显。(3)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拉伸和弯曲性能测试对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发现:接头不同区域的显微硬度分布与显微组织分布一致,当采用ER308L奥氏体不锈钢焊丝做填充材料时,由于蠕虫状δ-铁素体的出现对显微硬度有很大影响,故所得焊缝的显微硬度变化较大,最高显微硬度值出现在焊缝中心,为392HV,明显高于母材;对于焊缝自熔形成的焊件,虽接头的显微硬度也有所提高,但最大硬度368HV并未在焊缝中心,而是出现在焊缝边缘的界面区域,这也与界面细小等轴晶结果相吻合,两侧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较母材有所降低,但并未大幅度降低。与未加填充材料的焊接接头相比,ER308L做填充材料的焊接接头的平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提高了71.30%、16.67%和2.33%,其断裂发生在远离焊缝的未受影响的母材区域,而自熔焊件的断裂发生在熔合区,但两种焊件的拉伸断口扫描显示均为韧窝状的典型塑性断裂。焊接接头横向弯曲的正弯和背弯(近似U型)宏观检测结果未出现裂纹或缺陷尺寸大于1.5mm的情况,根据相关评定标准,所得两种接头质量合格。(4)用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价SUS304不锈钢和所获TIG焊接头过渡层焊缝在3.5%NaCl中的耐点蚀性能,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3.5%NaCl中,母材的抗电化学腐蚀能力最强,填充接头次之,自熔合的焊接接头最差。综上所述,在TIG焊接工艺条件下,选用匹配合理的焊接参数和φ1.6mmER308L焊丝可实现对3mmSUS304不锈钢板材的高质量焊接。
陈权[4](2019)在《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钢常用于石油化工、能源等工业管道材料,而0Cr18Ni9不锈钢常用于耐腐蚀环境。为节约成本,一般OCr18Ni9用于管道接头关键部位,而其余位置采用普通碳钢,所以20钢与0Cr18Ni9连接至关重要。目前20/0Cr18Ni9之间的连接问题在于接头组织问题、腐蚀问题及残余应力问题。由于实验条件及方法的局限性,关于残余问题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并且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及变形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故此,采用有限元方法对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开展应力场及变形研究,有助于弥补残余问题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Simufactwelding有限元仿真软件,采用实际研究与数值模拟两种方式,设计了热输入、层间温度以及环境温度单一因素对焊接接头影响,以及多焊接参数组合下的正交试验,研究了 6mm厚的20/0Cr18Ni9板材的应力场及变形结果。研究表明随着热输入的增加,残余应力及变形均增加;随着层间温度的增加,残余应力增加而变形略微降低;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残余应力降低而变形略微增加。多焊接参数组合下的应力场结果显示每个模型应力分布大体相似,最大应力出现在熔合区,且纵向残余应力明显大于横向残余应力,而Case7(热输入Q3、层间温度50℃、环境温度65℃)模型获得了最小应力分布。变形结果分析显示最小变形在Case3(热输入Q1、层间温度250℃、环境温度65℃),而最大变形出现在Case9(热输入Q3、层间温度250℃、环境温度20℃)。最后选取Case4(热输入Q2、层间温度50℃、环境温度20℃)模型开展了实际试验,验证了残余应力及变形,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匹配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相应选取Case4模型开展热处理研究,设计了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冷却速度的正交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热处理之后,各组模型残余应力均发生了明显的降低,对应的极值应力也发生了降低。而每个区域应力变化存在明显不同,即横向残余应力降低幅度明显大于纵向残余应力降低幅度,20钢侧应力降低幅度明显大于0Cr18Ni9侧应力降低幅度。变形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各组模型变形量不大。最后采用热处理中的Case4(热处理温度300℃、保温时间30min、冷却速度150℃/h)模型开展残余应力结果验证,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匹配较好,验证了热处理模型的可靠性。焊接参数正交试验结果显着性影响分析表明,热输入对应力及变形结果影响最大且具有显着性影响,层间温度影响次之,且对部分残余应力及变形具有显着性影响,环境温度影响最小,且无显着性影响。热处理显着性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对应力降低及变形具有最大的影响,且具有显着性影响,而冷却速度次之,最小为保温时间。
方逸尘[5](2019)在《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十九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应力下的腐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应力与腐蚀过程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相关研究依然有很多问题。奥氏体不锈钢工件使用很广泛,而焊接这种加工技术有重要意义。该种材料在焊接后,焊接接头处产生大量残余应力,这导致不锈钢材料容易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腐蚀破坏。有研究表明:焊接残余拉伸应力是焊接接头出现应力腐蚀裂纹的重要原因,因此,预测焊接接头中的残余应力来评估其应力腐蚀破坏现象备受关注,但是相关设计工作和安全评估依然缺乏充分的基础参考数据。本文用脉冲钨极氩弧焊无填丝焊接304不锈钢,对不同焊接工艺下焊接接头进行力学实验、残余应力测试以及慢应力应变拉伸实验,模拟预测残余应力的分布,尝试用焊接残余应力解释焊接工艺对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1、随焊接热输入减小,焊缝区域的微观组织晶粒细化,晶界处铁素体呈枝晶状且排列有规律,抗拉强度和断后延伸率有增大趋势,但是焊接线能量处于两个极端条件时,焊接接头的性能发生了反向的变化,如热输入最小的V18I100/150组,力学性能降低。2、随着焊接热输入减小,测得的焊接残余应力有减小的趋势,而同一组参数中残余应力大小为热影响区>焊缝>母材;从残余应力的实测结果看,熔合线附近出现一个局部最大应力区,可以初步判断此类焊接接头均有两个硬度峰值,一个在焊缝,一个在熔合线附近。通过ABAQUS模拟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分布,计算值和测试值的应力变化趋势一致。3、随着热输入增大,在熔合线附近应力集中的区域开始出现腐蚀现象,但是不明显,这是因为压缩残余应力集中抑制了裂纹生长。应力腐蚀过程中位于焊缝边缘的局部应力集中区域发生了点腐蚀,在此处垂直于焊缝方向上的残余应力为压缩应力,阻碍了点腐蚀的继续进行。结合残余应力分布趋势,在腐蚀断口外侧的裂纹生长速率与该处压缩残余应力的大小呈负相关。
王天佑[6](2019)在《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UNGW接头热时效时的微观组织演变及高温蠕变性能》文中指出随着厚壁异种钢焊接结构在机械、电力、化工及核工业等大型工业行业的普遍应用,人们对厚壁异种钢的焊接效率、焊接成本、焊接接头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特别是焊接接头在高温下的蠕变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得厚壁异种钢焊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并且还能更进一步改善厚壁异种钢焊接接头的高温蠕变性能,已经成为研究者和生产厂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超窄间隙焊接技术(UNGW)具有低热输入、高效、低成本、残余应力小等优点,因而在厚壁工件的焊接方面具有比常规窄间隙焊接更加显着的优势。因此,将超窄间隙焊接应用于厚壁异种钢,研究其焊接接头在热时效时的组织结构变化和高温蠕变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H1Cr24Ni13和NiCrMo-3两种焊丝,利用细颗粒焊剂约束的脉冲电弧进行15CrMo和1Cr18Ni9Ti厚壁异种钢的超窄间隙焊接,并将焊接接头在250℃、450℃、650℃三种不同温度下进行不同时间的热时效;利用光学显微分析、能谱分析、显微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热时效过程中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演变,同时考察了焊接接头的高温蠕变性能。填充H1Cr24Ni13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的焊接接头其焊态(未时效处理)时靠近熔合线一侧的焊缝区冷却速度快,凝固模式为AF模式,胞状晶发达,显微组织由奥氏体和少量铁素体组成;填充的NiCrMo-3焊丝由于其Ni元素含量高,所以无论冷却速率多大,焊缝的凝固模式为A模式,为全奥氏体组织。随着时效温度的增加,当填充H1Cr24Ni13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的温度增加至250℃、450℃时,熔合线焊缝一侧组织为奥氏体与少量铁素体,组织形态为胞状晶;熔合线一侧为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当温度增加至650℃时,熔合线母材一侧显微组织原子的扩散能增加,母材晶粒长大,片状渗碳体颗粒化,产生了颗粒状渗碳体;选用NiCrMo-3镍基合金焊丝作为填充材料时,熔合线一侧热影响区由铁素体与珠光体组成,由于镍含量高,凝固模式为A模式,组织为全奥氏体。与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相比,时效时间的增加对热影响区组织与凝固过渡层的影响不明显。利用能谱分析仪对填充H1Cr24Ni13的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熔合线两侧进行先扫描分析得,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原子扩散不断进行,使得Fe、Cr、Ni三种元素在熔合线附近的浓度梯度不断下降;由于镍基合金中镍含量相对较多,当选用NiCrMo-3作为异种钢UNGW焊接的焊丝时,Cr、Ni等元素显着增加,Fe元素减少,母材熔合线两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元素浓度梯度,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碳的扩散迁移,以提高焊接接头的质量。通过对不同时效温度与时间下两种不同填充材料的焊接接头熔合线附近的硬度值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母材区的硬度值低于焊缝中心区的硬度;且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显微硬度曲线中峰值在减小,熔合线一侧母材与焊缝区的硬度值均下降;填充镍基合金焊丝熔合线两侧的硬度也存在着差异,但与填充H1Cr24Ni13焊丝接头相比,母材与焊缝之间的硬度差值小于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的硬度差,即采用高镍含量的填充材料能有效改善焊接接头的硬度分布,减少其断裂趋势。本文采用对四种不同外加应力下的接头进行高温蠕变实验,可知外加应力不同,试样会经历三种不同的蠕变阶段,随着外加应力的降低,稳态蠕变阶段时间增加,使得接头蠕变性能更好;试样的外加应力大于最大弹性力时,会产生永久性变形;且当外力超过载荷峰值时,试样会产生“缩颈”现象,进而产生断裂。综上可知,选用H1Cr24Ni13奥氏体不锈钢与NiCrMo-3镍基合金焊丝进行异种钢UNGW焊接,提高Ni元素的含量,可改善焊接接头中凝固过渡层的宽度,由此获得性能良好的焊接接头;通过高温蠕变实验后所得数据可知,减少应力增加,使得断裂趋势下降,可获得力学性能优良的超窄间隙焊接接头。同时,该项研究将为优化异种钢焊接工艺,补充异种钢焊接性理论,并最终实现异种钢UNGW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
彭新元[7](2018)在《核电主管道用316LN不锈钢组织演变及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低碳316LN奥氏体不锈钢因其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焊接性能,已成为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一回路主管道的首选材料。AP1000核电一回路主管道尺寸为异形大尺寸构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锻造、焊接和热处理)易出现晶粒不均匀、第二相析出等问题。这些组织演变问题会对主管道的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316LN不锈钢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及其对耐蚀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系统研究了主管道用316LN不锈钢在加热、冷却及高温长时间暴露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及其对该材料在模拟一回路水环境中腐蚀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详细研究了固溶处理工艺与三种不同初始晶粒状态(30.3μm,66.5μm,121.4μm)316LN不锈钢的晶粒尺寸、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固溶温度是影响晶粒长大和组织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当固溶温度在1050℃1100℃之间时三种不同初始晶粒状态的316LN不锈钢晶粒长大都较均匀。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逐渐增大,不锈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降低,但不锈钢表面电子稳定性提高,钝化膜的均匀性及厚度增加,施主浓度和受主浓度减小,电化学腐蚀和晶间腐蚀性能得到改善。综合分析得出了AP1000核电主管道的最佳固溶处理工艺为1050℃1100℃保温120 min60 min,此工艺下获得的晶粒尺寸和力学性能均满足美国西屋公司的设计要求。(2)采取有限元模拟和热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AP1000核电主管道固溶处理后的冷却速率和合金成分波动对冷却过程组织转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a)主管道在冷却过程各部位的温差很大,主管道内、外表面的冷却速率最快,接管嘴与管身相连部位的中心处冷却速率最慢。b)冷却速率的变化和成分的波动都会对316LN不锈钢的微观组织产生影响。当各合金元素成分都取中间值时,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不锈钢的位错密度逐渐减小,晶界Cr、Mo元素偏聚加重。当冷却速率低于1℃/min时,晶界、非共格孪晶以及晶内均会析出第二相,晶界析出相主要为χ相,而非共格孪晶和晶内析出相主要为Z相。析出相的出现会导致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特性及耐蚀性能下降。而当Nb、C元素取成分上限,冷却速率为96℃/min时就会析出颗粒状的Z相,导致不锈钢的耐蚀性能下降,故此时应严格控制其冷却速率。(3)通过大量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对高Nb量316LN不锈钢在650950℃的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探明了析出相的类型及析出顺序,建立了时效动力学曲线,确定了敏感析出温度,探讨了析出机制。结果表明:a)高Nb量316LN不锈钢中首先析出的第二相为氮化物Z相。它的析出温度宽,析出速度快,持续析出时间长,尺寸稳定性较高,与基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010]z//[110]γ,(—102)z//(—111)]γ。b)Nb元素的加入导致Z相优先析出,降低了奥氏体中N元素的饱和度,从而加速χ相、η相及ζ相等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抑制M23C6的析出。c)在最敏感析出温度下(750℃),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析出相的含量逐渐增加,尺寸增大,最终以链状形式布满整个晶界。其时效析出顺序为:首先在晶界和晶内位错上析出颗粒或短棒状的Z相→在晶界处析出块状或长条状的χ相→在晶内析出颗粒状的η相→在晶界处或晶内位错上析出块状的ζ相→最后在晶界处析出条状的M23C6。d)M23C6与奥氏体γ之间存在立方-立方的位向关系:[—211]M23C6//[—211]γ,(111)M23C6//(111)γ。χ相与奥氏体γ之间满足Nishiyama-Wassermann关系:[001]χ//[011]γ,(110)χ//(111)γ。ζ相易发生粗化,主要有三种形成方式:一是在奥氏体晶界尤其是三晶粒交界、晶内高密度位错区直接析出;二是在Z相周边的贫N区析出;三是由亚稳相χ相转变而成。(4)利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EIS)、Mott-Schottky(M-S)曲线、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时效处理后的316LN不锈钢在硼酸溶液中表面形成的钝化膜特性(致密性、厚度、结构、化学组成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及慢应变速率腐蚀试验评价了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性能,探讨了析出相与钝化膜特性、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关系。结果表明:a)析出相的存在对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组成没有影响,钝化膜主要由Fe和Cr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少量Ni和Mo的氧化物组成。但随着析出相含量的增加,钝化膜中施主浓度和受主浓度增大,致密程度及厚度减小,导致耐蚀性能下降,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b)发现Z相的析出虽然也会增加钝化膜的施主浓度和受主浓度,使钝化膜的稳定性和致密程度降低,增加点蚀敏感性,但对晶间腐蚀影响不大。c)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析出相的增加,316LN不锈钢在模拟一回路主管道服役环境下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增加,断裂形式由固溶态的机械断裂转变为时效态的沿晶断裂、穿晶断裂或两者混合断裂,这与析出相的含量和分布密切相关。此外,还对裂纹的起源进行了分析,发现裂纹易起源于贫Cr区,这与该区域钝化膜的致密性较差有关。
岳龙[8](2016)在《16Mn与0Cr8Ni9异种材料瞬时液相扩散焊研究》文中认为低合金钢与不锈钢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领域设备的生产制造,可满足降低成本、提高设备性能和寿命等要求。本文以16Mn/0Cr18Ni9为母材,在双温双压工艺参数模型下,进行了瞬时液相扩散焊性能研究。以铁镍非晶合金箔(Fe-Ni-Cr-Si-B)为中间层,在温度11501270℃、等温时间120480s、加压36MPa、高温时间1535s下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接头强度的影响大小,对拉伸强度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出最佳理论工艺参数。以正交试验结论为参考,对等温时间、等温温度、焊接压力为主要工艺参数继续进行优化试验,得出具有可行性的焊接工艺参数范围。对接头区域微观组织、断裂特征、断口形貌、界面元素扩散进行讨论,分析其受焊接参数的影响。以自制锰基中间层对二者母材进行TLP焊接性能探索研究。通过多组试验分析和讨论Mn-Ni-Cu-Cr-Co向两侧母材扩散效果,研究该中间层中各元素扩散深度,以及进一步对比Mn-Ni-Co与Mn-Ni-Cu中Cu、Co的扩散效果,寻找新的元素来替代Si、B,作为新型中间层合金和降熔元素。在石油石化领域中,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失效的危害较大,因此通过EPR法对TLP焊后0Cr18Ni9接头进行晶间腐蚀敏感性评价。采用ANSYS对焊接过程进行温度场模拟,以此为参考进行试样选取,进行电化学试验。根据敏化度评价机制和电化学后微观组织形貌,分析接头处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
杜宝峰[9](2016)在《细颗粒焊剂约束的脉冲电弧超窄间隙焊接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文中认为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优良,同时具备良好的耐蚀性,因而在工程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焊接方法焊接奥氏体不锈钢尤其是当热输入过大时,焊接接头晶粒边界会因元素铬的贫乏而造成晶间腐蚀,严重影响其使用性能。而超窄间隙脉冲焊方法其焊接热输入极低,接头间隙很窄,因而在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提升接头的耐晶间腐蚀能力,增强力学性能,同时还提高了焊接效率。本文采用细颗粒焊剂约束脉冲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焊接。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脉冲频率下,分别对接头横截面形貌进行分析,得到能够获得良好焊缝成形的焊接电流与电弧电压的匹配范围,分别为U=24-34V,I=140-300A。随着电弧电压的增大,焊缝成形依次表现为:侧壁熔合不良、焊缝成形良好及咬边。改变脉冲频率未对接头的宏观形貌产生较强影响,无论脉冲频率如何改变,焊缝成形均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凸起状。室温下焊缝金相显微组织均为白色奥氏体晶粒上分布有黑色的板条状铁素体,而不同频率下打底焊焊缝中心显微组织均为等轴晶,填充、盖面焊缝中心组织均为柱状晶。研究了焊接线能量和脉冲频率对接头显微组织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焊接线能量的增大,焊缝中心及熔合线两侧组织均未出现明显的晶粒粗化现象。在本试验所匹配的脉冲频率下,焊缝中心及熔合线两侧组织均未出现明显的晶粒细化现象。进行了接头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头平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均高于母材规定的最小值,同时焊接接头具有较高的延伸率,但断面收缩率不及标准中的规定值,弯曲测试中试样未出现裂纹,焊缝区冲击功均低于国标规定值。分析了拉伸、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断口能够观察到较多的等轴状韧窝组织,因而接头表现出优良的塑韧性。对三道焊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硬度分布为:打底焊的平均显微硬度最低,同时每道焊缝的热影响区硬度低于焊缝及母材区域,而焊缝和母材硬度大致相当。耐晶间腐蚀测试表明,焊接接头的腐蚀速率较1Cr18Ni9Ti母材低。
郑韶先,杜宝峰,韩峰,时哲[10](2015)在《1Cr18Ni9Ti不锈钢超窄间隙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超细颗粒焊剂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进行了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超窄间隙焊接试验,并对所得超窄间隙焊接接头的组织及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超窄间隙焊接接头的根焊焊缝区晶粒为等轴晶,而填充焊和盖面焊的焊缝区晶粒则为粗大的柱状晶。等轴晶和柱状晶的基体均为奥氏体,晶粒内部均分布有少量板条状铁素体。超窄间隙焊接接头的填充焊缝和根焊焊缝具有与母材相当的硬度,而盖面焊缝的硬度则略低于母材。超窄间隙焊接接头除了收缩率和冲击功比母材的略低外,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伸长率明显高于母材所对应性能的最低值。此外,试验还测得超窄间隙焊接接头的腐蚀速率为0.417 g/(m2·h),该值明显低于母材的腐蚀速率。
二、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行为的研究(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行为的研究(续)(论文提纲范文)
(1)奥氏体不锈钢水冷隔热罩焊接裂纹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不锈钢水冷隔热罩的宏观裂纹形貌及产生原因 |
2.1 水冷隔热罩的宏观裂纹形貌 |
2.2 裂纹产生的原因 |
3 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和焊接性分析 |
3.1 0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 |
3.2 0Cr18Ni9不锈钢焊接性分析 |
3.2.1 焊接裂纹 |
3.2.2 焊接接头的耐蚀性 |
3.2.3 焊接接头的?相析出脆化 |
4 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的焊接工艺 |
4.1 焊接方法选择 |
4.2 焊接材料选择 |
4.3 焊接工艺 |
4.3.1 焊前准备 |
4.3.2 焊接工艺 |
4.3.3 焊后消除应力处理 |
4.3.4 整体组装焊接 |
5 改进后使用效果 |
6 结论 |
(2)应变强化对S31603不锈钢母材与焊接接头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样制备 |
1.2 应变强化处理 |
1.3 性能测试 |
1.3.1 金相检验 |
1.3.2 磁性检测 |
1.3.3 硬度测试 |
1.3.4 应力腐蚀敏感性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显微组织 |
2.2 磁性 |
2.3 硬度 |
2.4 应力腐蚀敏感性 |
2.5 断口形貌 |
2.6 讨论 |
3 结论 |
(3)SUS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组织表征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奥氏体不锈钢TIG焊研究现状 |
1.3 SUS304 不锈钢的焊接 |
1.3.1 SUS304 不锈钢概述及应用 |
1.3.2 SUS304 不锈钢的焊接性能 |
1.3.3 SUS304 不锈钢薄板的焊接工艺分析 |
1.4 钨极氩弧焊工艺及其特点 |
1.4.1 TIG焊概述及其特点 |
1.4.2 TIG焊工艺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试验过程及方法 |
2.4.1 焊接过程及其工艺参数 |
2.4.2 金相分析试验 |
2.4.3 显微硬度测试 |
2.4.4 拉伸试验 |
2.4.5 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US304 不锈钢焊接接头的组织特征与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焊接接头宏观形貌分析 |
3.3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 |
3.3.1 焊缝凝固模式及固态相变组织 |
3.3.2 金相组织分析 |
3.3.3 焊缝SEM/EDS分析 |
3.4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 |
3.4.1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分析 |
3.4.2 焊接接头拉伸效果评价 |
3.5 焊接接头电化学腐蚀性能 |
3.5.1 动电位极化测试分析 |
3.5.2 交流阻抗谱测试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文章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科研成果 |
(4)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异种钢焊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普通碳钢焊接研究现状 |
1.2.2 不锈钢材焊接研究现状 |
1.2.3 异种钢材焊接研究现状 |
1.3 焊接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有限元模拟方法及焊接试验 |
2.1 有限元计算原理及Simufact welding软件介绍 |
2.1.1 有限元计算原理 |
2.1.2 Simufact welding软件介绍 |
2.2 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焊接有限元模拟条件 |
2.3 焊接试验及模拟参数验证 |
2.3.1 焊接试验材料 |
2.3.2 焊接试验 |
2.3.3 焊缝熔池尺寸验证 |
2.3.4 焊接残余应力验证 |
2.3.5 焊接变形验证 |
2.4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1 平均数法数学模型 |
2.4.2 方差分析数学模型 |
第3章 不同焊接参数对20/0Cr18Ni9焊接接头应力场及变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不同焊接参数设计 |
3.2.1 单一焊接参数设计 |
3.2.2 不同焊接参数正交试验设计 |
3.3 热输入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
3.3.1 等效应力分析 |
3.3.2 残余应力分析 |
3.3.3 焊接变形分析 |
3.4 层间温度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
3.4.1 等效应力分析 |
3.4.2 残余应力分析 |
3.4.3 焊接变形分析 |
3.5 环境温度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
3.5.1 等效应力分析 |
3.5.2 残余应力分析 |
3.5.3 焊接变形分析 |
3.6 多焊接参数组合下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的影响 |
3.6.1 等效应力分析 |
3.6.2 残余应力分析 |
3.7 多焊接参数组合下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变形影响 |
3.7.1 整体变形 |
3.7.2 角变形 |
3.7.3 变形验证 |
3.8 多焊接参数组合下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正交试验结果显着性分析 |
3.8.1 平均数法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
3.8.2 方差分析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焊后热处理对20/0Cr18Ni9焊接接头应力场及变形的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正交试验设计 |
4.2.1 焊后热处理参数的选择 |
4.2.2 正交试验设计 |
4.3 焊后热处理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场的影响分析 |
4.3.1 等效应力 |
4.3.2 残余应力 |
4.3.3 焊后热处理残余应力验证 |
4.4 焊后热处理变形结果分析 |
4.4.1 整体变形 |
4.5 异种金属焊后热处理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
4.5.1 焊后热处理平均数法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
4.5.2 焊后热处理方差分析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不锈钢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 304不锈钢的焊接性及TIG焊 |
1.3 焊接残余应力 |
1.4 应力腐蚀 |
1.4.1 应力腐蚀机理 |
1.4.2 影响耐腐蚀性能的因素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焊接实验过程 |
2.2.2 焊接工艺 |
2.3 显微组织分析 |
2.3.1 金相组织形貌观察 |
2.3.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2.4 性能测试 |
2.4.1 显微硬度测试 |
2.4.2 室温拉伸性能测试 |
2.4.3 残余应力测试 |
2.4.4 慢应变速率拉伸测试 |
第三章 工艺参数对焊接性能的影响 |
3.1 拉伸接头宏观形貌图 |
3.2 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 |
3.3 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 |
3.4 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研究 |
4.1 钻孔法焊接残余应力的测定 |
4.1.1 钻孔法计算公式 |
4.1.2 钻孔法测试结果 |
4.2 切条法焊接残余应力测定 |
4.2.1 切条法计算公式 |
4.2.2 切条法测试结果 |
4.3 ABAQUS模拟焊接残余应力 |
4.3.1 有限元计算方法 |
4.3.2 温度场分布 |
4.3.3 残余应力分布 |
4.4 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研究 |
5.1 应力腐蚀敏感性 |
5.2 速度参数对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 |
5.3 应力腐蚀断口形貌分析 |
5.4 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UNGW接头热时效时的微观组织演变及高温蠕变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1Cr18Ni9Ti不锈钢的焊接性 |
1.2.1 奥氏体不锈钢的分类 |
1.2.2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性 |
1.2.3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及预防措施 |
1.2.4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裂纹及预防措施 |
1.3 15CrMo钢的焊接性 |
1.4 异种钢焊接存在的问题 |
1.4.1 焊缝成分的稀释(熔合比) |
1.4.2 马氏体脆性层的形成 |
1.4.3 焊接残余应力 |
1.4.4 高温下的碳扩散 |
1.5 窄间隙焊接与超窄间隙焊接 |
1.5.1 窄间隙焊接的定义及特点 |
1.5.2 窄间隙焊接主要存在的问题 |
1.5.3 超窄间隙焊接的特点及优势 |
1.6 奥氏体不锈钢的凝固模式及固态相变组织 |
1.6.1 AF凝固模式 |
1.6.2 FA凝固模式 |
1.7 异种钢焊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焊接方法与设备 |
2.1 引言 |
2.2 细颗粒焊剂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 |
2.3 焊接材料 |
2.4 焊接设备 |
2.5 试样制备 |
2.5.1 试板的制备与焊接 |
2.5.2 金相试样的制备 |
2.6 本章小结 |
3 热时效对填充奥氏体不锈钢焊丝UNGW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填充H1Cr24Ni13 焊丝异种钢UNG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
3.2.1 异种钢UNGW接头横截面形貌 |
3.2.2 250℃热时效不同时间的显微组织分析 |
3.2.3 450℃热时效不同时间的显微组织分析 |
3.2.4 650℃热时效不同时间的显微组织分析 |
3.2.5 不同温度热时效 240h 的显微组织分析 |
3.3 填充H1Cr24Ni13 焊丝UNGW接头显微硬度 |
3.4 填充H1Cr24Ni13 焊丝UNGW接头熔合线附近元素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4 热时效对填充镍基合金焊丝UNGW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填充NiCrMo-3 异种钢UNG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
4.2.1 250℃不同时间下的显微组织分析 |
4.2.2 450℃不同时间下的显微组织分析 |
4.2.3 650℃不同时间下的显微组织分析 |
4.2.4 240h热时效不同温度的显微组织变化 |
4.3 填充NiCrMo-3 焊丝UNGW接头显微硬度 |
4.4 填充NiCrMo-3 焊丝UNGW接头熔合线附近能谱 |
4.5 本章小结 |
5 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脉冲UNGW接头高温蠕变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内容 |
5.2.1 不同应力下蠕变曲线图 |
5.2.2 载荷-蠕变速率曲线图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核电主管道用316LN不锈钢组织演变及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核电一回路主管道简介 |
1.3 不锈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1.4 不锈钢中的析出相 |
1.5 不锈钢的热处理 |
1.6 不锈钢的腐蚀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组织结构表征 |
2.4 性能测试 |
第三章 固溶处理对316LN不锈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不同初始晶粒尺寸试样的制备 |
3.3 固溶处理对316LN不锈钢晶粒尺寸的影响 |
3.4 固溶处理对316LN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3.5 晶粒尺寸对316LN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 晶粒尺寸对316LN不锈钢腐蚀性能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溶后冷却速率对316LN不锈钢组织及腐蚀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AP1000 核电主管道冷却过程有限元模拟 |
4.3 冷却速率对316LN不锈钢组织和腐蚀性能的影响 |
4.4 成分波动对316LN不锈钢组织和腐蚀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Nb量316LN不锈钢时效析出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最敏感析出温度范围的确定 |
5.3 最敏感析出温度的析出行为 |
5.4 非敏感温度的析出行为 |
5.5 第二相析出行为的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析出相对316LN不锈钢腐蚀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电化学腐蚀 |
6.3 晶间腐蚀 |
6.4 应力腐蚀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16Mn与0Cr8Ni9异种材料瞬时液相扩散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瞬时液相扩散焊 |
1.2.1 TLP焊接原理 |
1.2.2 TLP连接机理 |
1.2.3 TLP焊接的特点 |
1.3 不锈钢与低合金钢焊接研究情况 |
1.3.1 不锈钢与低合金钢连接的常用焊接技术 |
1.3.2 不锈钢与低合金钢焊接研究现状 |
1.4 TLP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测试设备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样微观组织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 |
2.3.1 试样制备 |
2.3.2 力学性能试验 |
2.3.3 微观组织与元素分析设备 |
2.4 工艺与技术方案 |
2.4.1 焊接工艺流程 |
2.4.2 焊接试验技术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艺参数确定和正交试验设计 |
3.1 焊接参数模型选择 |
3.2 工艺参数范围的确定 |
3.3 正交方案设计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镍非晶合金箔为中间扩散层的TLP焊接研究 |
4.1 引言 |
4.2 焊接工艺参数细化 |
4.3 焊接试样力学性能分析 |
4.3.1 TLP焊接工艺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2 TLP对接头母材组织的影响 |
4.3.3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4.4 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分析 |
4.4.1 等温温度的影响分析 |
4.4.2 等温时间的影响分析 |
4.4.3 焊接压力的影响分析 |
4.5 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
4.5.1 焊接温度 |
4.5.2 等温时间 |
4.5.3 焊接压力 |
4.6 焊接试样硬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制锰基中间层焊料的TLP焊接性能探索研究 |
5.1 引言 |
5.2 中间扩散层多元合金体系的选择与制备 |
5.2.1 中间扩散层多元合金体系的选择 |
5.2.2 中间扩散层的制备与焊接试验 |
5.3 Mn-Ni-Cu-Cr-Co的扩散性能分析 |
5.3.1 接头性能和组织分析 |
5.3.2 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
5.4 Mn-Ni-Co与Mn-Ni-Cu的扩散性能分析 |
5.4.1 接头性能与组织分析 |
5.4.2 界面元素扩散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LP接头 0Cr18Ni9的晶间腐蚀敏感性评价 |
6.1 引言 |
6.2 EPR法测试晶间腐蚀的理论依据 |
6.2.1 晶间腐蚀的机理 |
6.2.2 电化学测量方法—EPR法 |
6.3 实验准备与内容 |
6.3.1 电解液选择 |
6.3.2 试样选取与准备 |
6.3.3 测试系统与参数 |
6.3.4 实验内容 |
6.4 EPR法测试分析 |
6.4.1 EPR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6.4.2 DOS值对比分析 |
6.4.3 TLP接头与母材的晶间腐蚀显微组织观察 |
6.4.4 最优参数的晶间腐蚀金相组织观察 |
6.5 接头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9)细颗粒焊剂约束的脉冲电弧超窄间隙焊接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问题及防止措施 |
1.1.1 导致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的原因 |
1.1.2 防止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的常见措施 |
1.2 超窄间隙脉冲焊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的优势 |
1.2.1 超窄间隙脉冲焊的特征及优点 |
1.2.2 超窄间隙脉冲焊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的优势 |
1.3 本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的发展现状 |
1.3.2 超窄间隙焊接的发展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创新性 |
2 焊接方法及设备 |
2.1 引言 |
2.2 焊接方法 |
2.3 试验设备及材料 |
2.3.1 焊接设备 |
2.3.2 焊接材料 |
2.3.3 试样制备及所需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3 焊缝成形及焊接参数匹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焊接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3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4 脉冲频率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5 电弧电压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5.1 小电流时,电弧电压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5.2 中等电流时,电弧电压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5.3 大电流时,电弧电压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3.6 电弧电压与焊接电流的匹配 |
3.7 本章小结 |
4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脉冲焊接头组织分析 |
4.1 引言 |
4.2 焊接线能量对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
4.3 脉冲频率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1Cr18Ni9Ti不锈钢超窄间隙脉冲焊接头力学及耐晶间腐蚀性能分析 |
5.1 力学性能测试前准备 |
5.2 1Cr18Ni9Ti不锈钢超窄间隙脉冲焊接头横截面形貌及微观组织 |
5.3 接头拉伸性能测试 |
5.4 接头弯曲性能测试 |
5.5 接头冲击性能测试 |
5.6 接头的硬度分布 |
5.7 1Cr18Ni9Ti不锈钢超窄间隙脉冲焊接头耐晶间腐蚀性能分析 |
5.8 1Cr18Ni9Ti不锈钢超窄间隙脉冲焊接头晶间腐蚀速率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1Cr18Ni9Ti不锈钢超窄间隙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
2结果及分析 |
2.1 UNGW接头横截面形貌 |
2.2 UNG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
2.3 UNGW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 |
2.4 UNGW接头的力学性能 |
2.5 UNGW接头的腐蚀速率 |
3结论 |
四、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行为的研究(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奥氏体不锈钢水冷隔热罩焊接裂纹分析及对策[A]. 秦书清,赵守林,殷栋,贾士忠. 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10.冶金设备与工程技术, 2019
- [2]应变强化对S31603不锈钢母材与焊接接头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J]. 张子健,张小龙,许波,柴军辉,周晓彤. 腐蚀与防护, 2019(10)
- [3]SUS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组织表征与性能研究[D]. 何远灵.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模拟研究[D]. 陈权.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304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性能研究[D]. 方逸尘. 广西大学, 2019(01)
- [6]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UNGW接头热时效时的微观组织演变及高温蠕变性能[D]. 王天佑.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核电主管道用316LN不锈钢组织演变及腐蚀性能研究[D]. 彭新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16Mn与0Cr8Ni9异种材料瞬时液相扩散焊研究[D]. 岳龙.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6(02)
- [9]细颗粒焊剂约束的脉冲电弧超窄间隙焊接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D]. 杜宝峰.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10]1Cr18Ni9Ti不锈钢超窄间隙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J]. 郑韶先,杜宝峰,韩峰,时哲.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