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论文文献综述)
陈仓,魏建国[1](2021)在《从瓦窑堡到《延安文学》》文中指出2021年初,上海《青年报·生活周刊》推出了"中国着名文学期刊主编系列访谈"栏目。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文学期刊《延安文学》,早早被列入了访谈计划,并作为《青年报·生活周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特意安排在七一前夕发表。6月27日,作为系列访谈的第27期,《青年报·生活周刊》用四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着名作家、青年报记者陈仓对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魏建国的专访。由于受到报纸版面的限制,
耿永飞,张东红,郝振国[2](2021)在《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记者9月3日从绥德县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获悉,该县在建的重点项目绥德革命纪念馆将于10月底完工,纪念馆由室内主展厅、中央大厅和专项展览室、陈列室、室外展场等部分组成,是绥德“一馆五址”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总布局的核心项目,该馆建筑面积7950平方米、投资1.19亿元,将?
申少春[3](2021)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书馆事业》文中提出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众多革命先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利用图书馆宣传马列主义,团结进步青年,从事革命活动,同时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瑞金中央苏区及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仍然重视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积聚藏书,加强图书流通工作,为普及文化知识,传播马列主义,教育民众、服务民众作出了很大贡献。
栗祥云[4](2021)在《陕甘精神研究》文中指出
亓海龙[5](2021)在《王复生、王德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9-1936年)》文中提出王复生、王德三是云南最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地方组织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二人曾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并在求学期间逐渐完成了由激进爱国青年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加入党组织后,兄弟二人严格服从党组织的工作安排,北京、陕西、广州、云南以及东北地区都有二人的身影,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王复生与王德三在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历程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研究,而且总结兄弟二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进程中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传播。同时对革命先烈传播马克思主义历程的回顾,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文章主要从王复生、王德三的着述与革命活动着手,归纳分析,对二人在中国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进行全面论述。首先,从历史因素和个人成长因素两方面对王复生、王德三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简要阐述了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纵向了解王复生、王德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接着,从文本研究和传播机制出发,将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成就层次化梳理;最后,在对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中,深化提炼出革命先烈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深刻启示,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以往人物传记式的写作不同,文章对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不仅进行了纵向式梳理,也从横向视角出发,对二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归纳总结,更加全面、具体地展现了二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贡献。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人物研究视角由代表人物转移至“一线”人物,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播及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王玉玲,王雅丽[6](2021)在《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的革命生涯》文中研究说明刘志丹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也是陕甘红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为了救国救民,历经千辛万苦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品格,时刻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尤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勇于砥砺奋斗。
冯一鸣[7](2021)在《论共进社及其《共进》杂志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进社与《共进》杂志是五四运动之后陕籍旅京进步学生所创办的社团及其刊物。通过研究共进社与《共进》杂志有助于清晰地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以及共进社成员对于陕西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团组织建设的贡献,更深刻地认识共进社和《共进》杂志对于陕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马佳[8](2021)在《生为革命而生 死为革命而死——陕西最早共产党员刘天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天章,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革命活动家,也是陕西最早的共产党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创建和发展北方党团组织,领导陕西、河南和山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创建红二十四军和晋西游击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坚贞不屈,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
王天强,赵希宁[9](2020)在《李子洲的理想信念与历史贡献——纪念李子洲同志逝世9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子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卓越的组织活动家和革命教育家。他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杰出的组织才能,优良的民主作风,深沉练达、刚毅果断的性格,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不朽的历史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马瑞[10](2020)在《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文化为我们的社会建设不断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其中红色基因更是深深地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出我们要弘扬红色文化,各地区要充分合理利用好自己地区的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青年人身上。榆林不仅是陕北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着名的革命地区。早在1924年11月,陕北第一个党团小组就在榆林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榆林的成立,说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榆林已经诞生了自己的红色文化。榆林是陕北革命的发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红军东征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因此对于榆林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方红色文化,同时对榆林当地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榆林地区传承红色文化现状的调研,认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加强了榆林革命理论研究;开发了榆林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等。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传承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红色景区的承载力较弱;红色文化的品牌尚未形成;红色产品的开发不够深入等。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政府缺乏对开发红色资源的指导;社会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人们缺少参观红色景区的兴趣。在以上情况的基础上对榆林红色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挖掘榆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优化思想引领功能;促进榆林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榆林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体系;加强榆林红色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注重榆林红色景区产品开发,构建产业链等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3)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书馆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 党的早期图书馆活动 |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1.2 党的早期图书馆活动的轨迹 |
1.2.1 李大钊与亢慕义斋———我国第一个马列主义图书馆。 |
1.2.2 毛泽东与湖南文化书社、湖南自修大学图书馆、湖南青年图书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图书馆。 |
1.2.3 天津马氏通信图书馆。 |
1.2.4应修人与上海通信图书馆。 |
1.2.5 恽代英与白塔寺图书馆。 |
1.2.6 袁玉冰与《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 |
1.2.7 邓中夏与工人图书馆。 |
2 瑞金中央苏区的图书馆事业 |
2.1 党和政府重视图书馆建设 |
2.2 图书馆类型多样 |
3 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 |
3.1 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 |
3.2 图书馆体系完备 |
3.3 管理规范,服务民众 |
3.4 建立自己的协作组织———延安图书馆协会 |
4 几点感悟 |
4.1 党和政府的重视始终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
4.2 发扬艰苦奋斗的办馆精神 |
4.3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5)王复生、王德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9-193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概况 |
2.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贡献研究 |
3.关于王复生与王德三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和历程 |
一、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 |
(一)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必然选择 |
(二)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 |
二、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多重因素 |
(一)近代云南革命斗争的激发 |
(二)大理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 |
(三)王氏耕读家风与家国情怀的浸染 |
三、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轨迹 |
(一)王复生:勇于为理想献身的一生 |
(二)王德三:开辟人民解放之路的一生 |
第二章 王复生、王德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
一、王复生、王德三的主要着述及其要义 |
(一)文稿及其要义 |
(二)日记及其要义 |
(三)诗歌、书信及其要义 |
二、王复生、王德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与阐释 |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运用 |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 |
(三)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发展 |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应用 |
第三章 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
一、传播渠道多元化 |
(一)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引领 |
(二)充分发挥革命刊物的主阵地作用 |
(三)利用学校讲堂宣传马克思主义 |
(四)利用书信传播影响亲朋好友 |
二、传播对象大众化 |
(一)工人阶级为主体 |
(二)青年一代为后备 |
(三)农民大众为支撑 |
三、传播方式具体化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
(二)理论传播与革命实践相统一 |
(三)理论宣传工作与骨干培养工作并举 |
第四章 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
一、王复生、王德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贡献 |
(一)为党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 |
(二)推动了中共早期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
(三)构建和丰富了中国早期革命理论的雏形 |
(四)民族理论政策探索成为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的雏形 |
二、王复生、王德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 |
(一)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积聚了历史智慧 |
(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
(三)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传播提供方法论指导 |
(四)为新时代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了典型榜样 |
结语 |
附录 |
王复生生平年表 |
王德三生平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的革命生涯(论文提纲范文)
在大革命洪流中锻炼成长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 |
创建陕甘红军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
创建陕甘红军开展武装斗争 |
巩固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
东征抗日,英勇牺牲 |
(7)论共进社及其《共进》杂志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进社与《共进》杂志的创办 |
二、共进社及其《共进》杂志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建设 |
(一)《共进》杂志对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宣扬 |
(二)共进社成员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建设 |
1、渭北地区: |
2、西安地区: |
3、陕北地区: |
三、结语 |
(9)李子洲的理想信念与历史贡献——纪念李子洲同志逝世9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奠基“四师”教育 |
二、创建党团组织 |
三、开展兵运、领导武装斗争 |
四、理想信念的扞卫者 |
(10)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传承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的缘由及主要内容 |
一、相关概念 |
(一)红色文化 |
(二)榆林红色文化 |
二、榆林红色文化的特质 |
(一)是早期陕北创建党组织最早的地方 |
(二)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生活地 |
(三)是李子洲等陕北革命者留下许多光辉足迹的地方 |
(四)转战陕北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传承榆林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
(一)榆林红色文化的主要历史进程 |
(二)榆林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 |
(三)榆林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内容——以转战陕北精神为核心 |
第二章 陕北榆林地区传承红色文化的成效、问题及成因 |
一、榆林地区传承红色文化取得的成绩 |
(一)加强了榆林革命理论研究 |
(二)开发了榆林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建设 |
(三)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 |
二、榆林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
(二)传承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
(三)红色景区的承载力较弱 |
(四)红色文化的品牌尚未形成 |
(五)红色产品的开发不够深入 |
三、榆林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政府缺乏对开发红色资源的指导 |
(二)社会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培养 |
(三)人们缺少参观红色景区的兴趣 |
第三章 加强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对策 |
一、挖掘榆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优化思想引领功能 |
(一)整合榆林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精神内涵 |
(二)依托榆林红色文化,加强思想引领 |
二、促进榆林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
(一)鼓励红色文化进校园 |
(二)培养红色文化相关专业人才 |
三、加强榆林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体系 |
(一)规划榆林红色资源,提升游客吸引力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承载力 |
四、加强榆林红色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 |
(一)拓展榆林红色文化渠道 |
(二)打造榆林红色旅游品牌 |
五、注重榆林红色景区产品开发,构建产业链 |
(一)红色景区产品开发注重体验,协调发展 |
(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瓦窑堡到《延安文学》[J]. 陈仓,魏建国. 延安文学, 2021(05)
- [2]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N]. 耿永飞,张东红,郝振国. 榆林日报, 2021
- [3]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图书馆事业[J]. 申少春.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08)
- [4]陕甘精神研究[D]. 栗祥云.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5]王复生、王德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919-1936年)[D]. 亓海龙. 大理大学, 2021(10)
- [6]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的革命生涯[J]. 王玉玲,王雅丽. 军事史林, 2021(03)
- [7]论共进社及其《共进》杂志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的建立[J]. 冯一鸣. 党史博采(下), 2021(02)
- [8]生为革命而生 死为革命而死——陕西最早共产党员刘天章[J]. 马佳. 陕西画报, 2021(02)
- [9]李子洲的理想信念与历史贡献——纪念李子洲同志逝世90周年[J]. 王天强,赵希宁. 陇东学院学报, 2020(04)
- [10]陕北榆林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 马瑞. 大理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