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一、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旭然,刘传新[1](2021)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及其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关系, 分析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 SSRS)、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生活质量问卷(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core 30, EUROTC QLQ-C30), 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84名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 经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使用SPSS PROCESS v 3.4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总体健康水平[(52.1±26.4)分]显着低于Norwegian常模(75.3分)(t=-14.81, P<0.01)。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76, 0.31, 均P<0.01);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45, P< 0.01)。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1%。结论心理弹性可作为社会支持影响生活质量的中介变量, 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

牛倩霞,傅荣,褚红,王怡欣,孙晶娜[2](2021)在《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内生活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总结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内的生活体验。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与主题相关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及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整合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归纳及解释。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36个主题,将相似的结果重新归纳最终形成3个整合结果,包括7个类别。整合结果 1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包括3个类别:生理困扰、外在形象受损、情绪障碍;整合结果 2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内心需求,包括2个类别:渴望获得社会支持、希望尽早恢复社会功能;整合结果 3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调整,包括2个类别:心理调整、饮食与体力活动调整。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内是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和疾病恢复的关键时期,医护人员需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患者真实生活体验及需求,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患者适应并调整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生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幸存率。

邱艳[3](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的颁布,医院人文关怀服务日益重要。血液病患者大多住院时间长,因治疗身体承受呕吐、脱发、出血等各种风险,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治疗期间的问题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工作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者可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服务以改善其现有状况,病友组织是其中之一种有效方式。病友组织的自助互助力量,在患者群体建立支持网络、融入住院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对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层面进行探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的实务困境与提升对策,提炼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经验,总结其可推广的经验。研究发现:第一,病友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运作。分别是育种阶段、萌芽阶段、小苗阶段、小树阶段。病友会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以实现病友会自我管理和发展。病友会育种阶段,发现需求;萌芽阶段,挖掘病友骨干形成小团体;萌芽阶段,创造病友会内部认同,培养核心团队,成立专项小组,并明确团队职责分工;小苗阶段。组建管理小组,病友会成员员超过30人,形成运作机制;小树阶段,完善运作机制,拓展病友组织资源,具有造血功能。第二,病友会服务内容设计方面,结合血液病患者的问题、社会支持网络优劣、需求分析结果以及促进病友会发展的工作任务设计服务内容。第三,针对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患者的参与度不高、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活动积极性不高和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等不足问题,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李秋环[4](2020)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调查目前国内成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其与反刍性沉思、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确定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个体化心理干预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山东省六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方便抽样,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共确定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Chinese Version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简体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Chinese Version of Event-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C-ERRI),情绪调节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Scale,ER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最终回收完整且符合要求的问卷为3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高达98%。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认真整理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研究结果1.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信息状况本研究共纳入恶性血液病患者343例,男186例(54.23%),年龄在18~73岁之间,平均(44.58±11.33)岁;多数患者家庭关系为非常好,占61.52%,差的只占3.21%;疾病诊断以急性白血病居多,占46.65%,其次为淋巴瘤,占26.82%;以初诊和缓解期的患者居多,分别占42.86%和40.82%,复发者较少,为16.33%;23.6%的患者有疼痛,以轻、中度疼痛为主。2.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及现状分析本研究中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得分为(65.06±15.62)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各维度的条目均分分别为(由低到高排序):新的可能性(2.97±0.93)分、自我改变(2.99±0.83)分、与他人关系(3.24±0.96)分、个人力量(3.38±0.95)分、人生感悟(3.56±0.91)分。3.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在不同的家庭关系和有无疼痛的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诊断及病程等其他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4.恶性血液病患者反刍性沉思、社会支持、情绪调节及自我效能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反刍性沉思、社会支持、情绪调节及自我效能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创伤后成长总分及各因子与以下变量呈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反刍性沉思总分(r=0.196~0.265,P<0.01)及目的性反刍性沉思(r=0.170~0.261,P<0.01)、社会支持总分(r=0.409~0.652,P<0.01)及家庭支持(r=0.351~0.623,P<0.01)、朋友支持(r=0.423~0.629,P<0.01)、其他支持(r=0.338~0.539,P<0.01)、情绪调节总分(r=0.254~0.453,P<0.01)及重新评价(r=0.410~0.585,P<0.01)、自我效能(r=0.319~0.432,P<0.01);与表达抑制(r=-0.243~-0.183,P<0.01)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高分组、低分组在在社会支持、反刍性沉思、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上的比较本研究将34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其中高分组患者在社会支持、反刍性沉思、重新评价和社会效能上的得分与低分组相比均显着增高(P<0.001);而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高分组与低分组相比较低(P<0.05)。虽然高分组在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的得分上低于低分组,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创伤后成长总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家庭关系、有无疼痛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情绪调节各维度、自我效能等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支持、自我效能、家庭支持、重新评价、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及疼痛进入创伤后成长得分的回归方程,共解释创伤后成长总变异的59.9%;其中疼痛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负向预测因素。研究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者可以获得创伤后成长,总分为(65.06±15.6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人生感悟在各维度条目均分比较中得分最高。提示恶性血液病患者在遭受心理冲突及躯体痛苦的同时,也可以发生自我信念的转变,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见解,进而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下。2.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受其家庭关系、有无疼痛、社会支持、反刍性沉思、情绪调节和自我效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家庭支持、自我效能、朋友支持、重新评价、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及疼痛是创伤后成长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中疼痛为其负向预测因素。4.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对患者的积极引导,如帮助患者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引导患者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沉思、鼓励患者宣泄消极的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等,以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积极面对治疗,获得更多的创伤后成长。

杨立杰[5](2020)在《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动机性访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干预,评价其干预效果,为医护人员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护理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某医院8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抽信封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手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动机性访谈干预,患者在层流仓期间进行4次一对一的动机性访谈干预,即进仓第2天、移植后1周和移植后2周、出仓前一天,每次30~40min,出仓随访到移植后3个月,每两周进行1次为期20分钟左右的电话随访。于干预前、干预后、移植后3个月应用行为改变评估问卷,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骨髓移植生命质量测评量表(生命质量),评价动机性访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结果:共有7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干预组37例,对照组37例。结果显示:1.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医疗付费形式等)及临床资料特征(如疾病诊断、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行为改变阶段评估问卷、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骨髓移植生命质量测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评估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评估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点干预组患者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概念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自我护理能力及各维度得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健康知识水平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移植特异模块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生命质量及各维度得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和移植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机性访谈的干预能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动机性访谈对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干预形式。

黄媛媛[6](2020)在《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居家护理现状的基础上,成立居家护理小组,制定居家护理干预方案,探讨居家护理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建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时间连续性设计,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3月1日在威海市立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接受治疗后出院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时间3个月,干预方式包括电话随访、家庭访视(与奥马哈系统相结合)、健康教育讲座。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4.0,并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收集资料。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和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得分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减标准差描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及各维度得分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各维度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为(91.51±5.97),呈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自我概念(2.24±0.25)分、自我护理责任感(2.14±0.30)分、自我护理技能(2.13±0.18)分、健康知识水平(2.05±0.21)分。(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60.30±4.60)分,呈正态分布,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至低依次为功能状况(2.38±0.43)分、生理状况(2.22±0.26)分、社会/家庭状况(2.17±0.30)分、情感状况(2.15±0.24)分。(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居住状况、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干预前(91.51±5.97)分,干预 1 个月(114.06±3.56)分,干预 3 个月(130.40±2.52)分,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提升到高等水平(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得分干预前(60.30±4.60)分,干预1个月(73.87±3.12)分,干预3个月(81.19±4.69)分,显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居家护理干预逐渐提高到较高的水平(P<0.01)。结论:(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居家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水平。(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居家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倪雪萍[7](2020)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现况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于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169对。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及淋巴瘤治疗功能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包括:(1)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以及构成比进行描述性统计;(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3)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社会支持、抑郁状况以及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回收为99.41%,有效率为100%,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14±14.63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28.95±11.27分,其中经济维度均分为最高为3.13±1.37分,情感维度均分为3.01±1.20分,身体维度均分2.76±1.13分;有78.88%的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负担,而中重度患者占55.56%。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有照顾者负担(β=0.346,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β=-0.229,P<0.01)、抑郁(β=0.213,P<0.01)复发状态(β=0.197,P<0.05),共解释了总方差33.60%的变异量。3.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得分为115.63±26.25分,处于中等水平。社会家庭维度均分最高为3.42±0.86分,生理状况维度均分为2.82±0.81分,淋巴瘤特异性条目均分为2.80±0.73分,情感状况维度均分为2.48±0.67分,功能状态维度均分最低为2.29±0.95分。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抑郁(β=-0.374,P<0.01)、KPS得分(β=0.341,P<0.01)、自我感受负担(β=-0.200,P<0.01)社会支持(β=0.163,P<0.01)共解释了总方差56.10%的变异量。结论:1.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处于轻中度水平,其中经济维度得分最高,患者的经济负担较重。2.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复发、有抑郁症状、照顾者负担重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重,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3.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患者的社会家庭维度得分最高,功能状态维度得分最低。4.有抑郁症状、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自我感受负担重、社会支持水平低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医护人员应予以重视关注。5.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可负向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自我感受负担重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早期识别并予以干预,以改善患者的心理负担感受,以达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王萌[8](2020)在《福利多元视角下社工参与患儿家庭的医疗救助研究 ——以血液病患儿家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资料显示儿童血液病是导致1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血液病由于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庞大并且需要反复入院治疗,给患病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本文以血液病家庭为例,针对患者家庭开展为解决患儿家庭的经济困境相关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随着在医疗救助领域各种救助主体的涌入,这些多元救助主体在患儿家庭的经济困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在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下,总结各国在医疗救助领域经验为参考,通过社工的完整个案救助过程,对患儿家庭进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为患儿家庭链接基金会慈善项目以及网络众筹平台的慈善资源救助。通过具体实务案例的研究,总结社工在链接不同主体的救助资源中的优势,并发现社工在链接政府救助时能动性不足,使用基金会资源的救助程序繁琐且资金拨付不灵活,在与众筹平台合作时易出现伦理和公信力问题等劣势因素。通过个案的呈现,有助于引起社工对于解决血液病患儿家庭面临最主要经济问题的思考,在救助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多样化服务的提供来达成服务目标。针对目前存在的救助困难,提出社工应从专业理念的转变、对网络慈善的监督、积极参与慈善组织项目以及新社会资源的开发方面不断改进服务,国家应建立信息合作平台,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慈善众筹的监管,来促进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促进医疗救助领域的福利多元化实现,从而更好促进各资源主体的互动,提高救助资源使用效率。

方林林[9](2020)在《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及失眠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 maligananices,HM)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造血系统,其恶性程度高,患者需定期入院治疗,治疗过程复杂,并发症多,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有研究提出,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在诊断和强化治疗阶段,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症状,如有焦虑、抑郁及失眠,这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早期的识别、改善、纠正及治疗该类患者这些心理症状已成为临床医师的迫切任务。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及失眠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改善该类患者的心理压力、生活质量,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住院的经明确诊断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15例为恶性血液病组,并以30例同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为非恶性血液病组。入选标准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且患者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及应答能力,意识清楚,均无严重心、脑、肺等并发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发放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失眠严重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对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向患者详细说明本研究目的及量表的填写方法,征得同意后,由患者填写,填写完成后,收回量表,统计分析数据,评估住院期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失眠发生率,并与非恶性血液病组进行对比,统计患者的人口社会学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情况、职业、经济水平、疾病类型、合并症、化疗次数等,并分析影响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失眠的因素,得出结论。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将HM患者分为焦虑/无焦虑,抑郁/无抑郁,失眠/无失眠三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上述三组间恶性血液病患者相关因素。当病例数>40,但有T≥1且<5时(T表示理论频数),用校正的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对象焦虑、抑郁及失眠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焦虑、抑郁及失眠总体发病情况:115例HM患者组:焦虑发生率31.3%(36例),SAS得分53.13±8.37;抑郁发生率45.22%(52例),SDS得分56.53±9.29;失眠发生率20.87%(24例),ISI得分9.17±5.00;30例非HM患者组:焦虑10%(3例),SAS得分45.33±4.34,抑郁发生率13.3%(4例),SDS得分45.03±3.88,失眠发生率20%(6例),ISI得分6.23±1.96。2、HM患者伴焦虑、抑郁及失眠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焦虑:单因素分析结果:吸烟情况、有无合并症、ADL评分、疼痛评分在HM患者焦虑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背景、职业、婚姻状态、人均收入、家庭支持、疾病类型、病程、化疗次数在HM患者焦虑发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吸烟、合并症是HM患者焦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抑郁: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教育背景、职业情况、家庭支持、人均收入、婚姻状态、病程、合并症、ADL评分、疼痛评分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抑郁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性别,不同化疗次数,不同疾病类型,吸烟状况在HM患者抑郁发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人均收入、合并症是HM患者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失眠: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职业、疾病类型、ADL评分、疼痛评分在HM失眠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教育背景、年龄、化疗次数、吸烟状况、病程、家庭支持、人均月收入、婚姻状态在HM病患者失眠发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疼痛评分是HM患者失眠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及失眠,其中吸烟、合并症与焦虑密切相关,人均月收入、合并症与抑郁密切相关,疼痛评分与失眠密切相关。

江晓蕾,邹天韵[10](2019)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症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简氏简明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均出现多个程度不同的症状,其中疲乏、疲惫不堪、悲伤、疲倦、焦虑、担忧发生率在90%以上;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应激、精力不足、敌对3个心理症状群;经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医保是应激症状群的影响因素(P<0.05),住院时间是精力不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是敌对症状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主要存在应激、精力不足、敌对3个心理症状群,且人口学因素是影响心理症状群的相关因素。

二、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内生活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资料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整合结果
        2.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2.3.1. 1 生理困扰
        2.3.1.2外在形象受损
        2.3.1. 3 情绪障碍
        2.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内心需求
        2.3.2. 1 渴望获得社会支持
        2.3.2. 2 希望尽早恢复社会功能
        2.3.3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调适
        2.3.3. 1 心理调适
        2.3.3. 2 饮食与体力活动调适
3 讨论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影响
    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内心需求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调适
4 本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3)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鼓励医院开展人文关怀服务
        2、病友组织的发展困境
    (二)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健康领域互助组织的类型与模式
        2、病友组织的影响与效果
        3、病友组织的困境
        4、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患者和病友组织
        5、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与目标
        2、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1、研究方式及其子类型
        2、资料收集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支持理论
        1、社会支持的起源与发展
        2、社会支持的概念
        3、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假定
        4、社会支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二)自组织理论
        1、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历史
        2、自组织理论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3、自组织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三、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运作的过程
    (一)育种阶段:发现需求
        1、界定问题
        2、社会支持网络评估
        3、需求分析
    (二)萌芽阶段:挖掘血液科能人形成专项小组
        1、建立信任关系,挖掘核心骨干
        2、开展主题活动,建立团体认同感
        3、成立专项小组,初显组织形态
    (三)小苗阶段:组建病友会管理小组
        1、优化专项小组职责,成立管理小组
        2、开通线上网络群组,高效管理病友会
        3、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强成员凝聚力
    (四)小树阶段:正式成立病友会
        1、拓展病友会资源
        2、建立规范,形成服务模式
        3、制定长效机制
四、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与不足
    (一)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
        1、“Y俱乐部”的建立有效提升者的能力
        2、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满足患者需求
        3、“Y俱乐部”服务的开展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4、社会工作的介入实现“Y俱乐部”自我管理
    (二)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存在的不足
        1、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
        2、患者的参与度不高
        3、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
        4、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
        5、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
五、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成效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
        1、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技能运用能力
        2、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医学知识能力
    (二)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
        1、提高病友组织活跃度
        2、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
    (三)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1、整合正式支持资源
        2、链接非正式支持资源
    (四)提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的程度
        1、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动力
        2、建立医护人员排班制度
    (五)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1、注重培养组织能人领导力
        2、建立病友组织的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
        3、建立病友组织管理委员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致谢
附件

(4)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及内涵
    2.2 创伤后成长的测量工具
    2.3 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影响因素
        2.3.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3.2 疾病相关因素
        2.3.3 社会支持
        2.3.4 自我效能
        2.3.5 反刍性沉思
    2.4 小结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2.2 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
        3.2.3 简体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
        3.2.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3.2.5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3.2.6 情绪调节量表
    3.3 资料收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伦理原则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1.1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4.1.2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4.2 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
    4.3 恶性血液病患者一般资料对PTG的影响分析
        4.3.1 社会人口学资料对其PTG的影响
        4.3.2 恶性血液病患者疾病相关资料对其PTG的影响
    4.4 反刍性沉思、社会支持、情绪调节及自我效能与PTG的关系
        4.4.1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反刍性沉思得分状况
        4.4.2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状况
        4.4.3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情绪调节得分状况
        4.4.4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状况
        4.4.5 反刍性沉思、社会支持、情绪调节及自我效能与PTG的相关性分析
    4.5 创伤后成长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社会支持、反刍性沉思、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上的比较
    4.6 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现状
    5.2 一般资料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5.3 创伤后成长与反刍性沉思的关系
    5.4 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5.5 创伤后成长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
    5.6 创伤后成长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5.7 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血液恶性疾病流行病学和防治现状
        1.1.2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1.1.3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状况
        1.1.4 自我护理能力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理论依据
    1.4 理论框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抽样方法
        2.2.3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3.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一般资料
        2.3.2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2.3.3 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骨髓移植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2.3.4 阶段性改变评估问卷
    2.4 干预内容的形成
        2.4.1 干预方案的构建
        2.4.2 预实验
    2.5 干预方法
        2.5.1 对照组
        2.5.2 干预组
    2.6 资料收集
    2.7 数据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比较
        3.2.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行为改变阶段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
        3.2.4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比较
    3.3 干预对患者行为改变阶段的影响
    3.4 干预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的影响
    3.5 动机性访谈对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行为改变阶段变化的影响
    4.2 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4.3 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理论依据
    1.6 文献回顾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干预方案
    2.5 资料收集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现状
    3.3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现状
    4.2 居家护理对研究对象的自我护理能力、生命质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白血病患者的居家护理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7)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现况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文献回顾
    2.1 自我感受负担的文献回顾
    2.2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现状
        2.2.1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现状
        2.2.2 非霍奇金淋巴瘤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工具
        2.2.3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
    2.3 生活质量
        2.3.1 生活质量的概念
        2.3.2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3.3 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
    2.4 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3 研究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
    3.1 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
    3.2 研究变量概念界定
    3.3 研究问题及假设
    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研究意义
5 研究内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质量控制
6 研究结果
    6.1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一般特征
        6.1.1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6.1.2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6.1.3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抑郁现状
        6.1.4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社会支持的现状
        6.1.5 非霍奇金淋巴瘤照顾者照顾者负担现状
    6.2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单因素分析
        6.2.2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多元回归分析
    6.3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6.3.2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6.3.3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6.3.4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7 讨论
    7.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7.2 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的现况分析
    7.3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抑郁现况分析
    7.4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现况分析
    7.5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照顾者负担水平现况分析
    7.6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7.7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现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8 结论
9 科研成果汇报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 (二)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三)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附录 (四) 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
    附表 (五) SDS抑郁自评量表
    附录 (六)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附录 (七) 淋巴瘤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Lym)

(8)福利多元视角下社工参与患儿家庭的医疗救助研究 ——以血液病患儿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福利多元主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回顾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参与式观察
        二、半开放式访谈
        三、个案管理
第二章 对贫困家庭的多国救助经验探索
    第一节 福利国家的医疗救助经验
        一、福利国家的全民医疗保障模式
        二、福利国家的慈善救助经验
    第二节 美国的医疗救助经验
        一、美国的医疗救助模式
        二、儿童健康保险计划的资金构成
    第三节 我国的医疗救助模式
        一、我国的医疗救助模式
        二、我国医疗救助模式的评析
第三章 医务社工对患儿家庭的个案救助实践
    第一节 初步接触和接案
        一、资料收集
        二、接案和建立专业关系
    第二节 需求评估
        一、贫困血液病儿童家庭的整体需求评估
        二、个案的需求评估
    第三节 制定服务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设定服务目标
        二、制定服务计划
    第四节 实施服务计划
        一、寻求基金会的慈善救助
        二、网络众筹平台的使用
    第五节 评估和结案
        一、评估和反思
        二、结案
第四章 社工链接多元救助主体中的优势和不足
    第一节 医务社工与多元救助主体的关系
        一、多元救助主体的发展情况
        二、医务社工与多元救助主体的关系
    第二节 社工链接政府救助的优势和不足
        一、政府医疗救助中社工的作用
        二、社工链接政府救助的不足
    第三节 社工链接慈善组织的优势和不足
        一、社工链接慈善组织的优势
        二、社工在使用慈善组织资源中的困难
    第四节 社工链接网络众筹资源的优势和不足
        一、社工链接网络众筹资源的优势
        二、社工在链接网络众筹资源中的问题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第一节 社工需要加强与各救助主体的互动
        一、专业理念的转变
        二、社工加大对网络众筹的监督力度
        三、积极宣传慈善组织的救助和活动
        四、不断开发新的社会救助资源
    第二节 政府需要与救助主体积极合作
        一、加强与慈善组织的合作
        二、加强对网络众筹的监管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A:接受个案服务同意书
附录 B:接受资助申请书
致谢

(9)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及失眠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录
8.致谢
综述 恶性血液病相关情绪障碍及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患者心理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2.3 患者心理症状群分析
    2.4 患者心理症状群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血液病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 曹旭然,刘传新.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12)
  • [2]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内生活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J]. 牛倩霞,傅荣,褚红,王怡欣,孙晶娜. 护理学报, 2021(19)
  • [3]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D]. 邱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恶性血液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秋环. 山东大学, 2020(12)
  • [5]动机性访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D]. 杨立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6]居家护理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D]. 黄媛媛. 延边大学, 2020(05)
  • [7]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现况及其相关性研究[D]. 倪雪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福利多元视角下社工参与患儿家庭的医疗救助研究 ——以血液病患儿家庭为例[D]. 王萌.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住院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及失眠的临床特征分析[D]. 方林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J]. 江晓蕾,邹天韵.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09)

标签:;  ;  ;  ;  ;  

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