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天然着色剂产品市场有待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周才碧,曾珍,王娟,龙露,郭成敏,郭思健,王艳,文治瑞[1](2021)在《红茶馒头的配方优化及品质评价》文中认为红茶具有红艳明亮、甜香显着、滋味醇厚等特征,可作为馒头天然的着色剂和调味剂。为了得到一款口感清甜、营养价值丰富、富含茶香的红茶馒头,在传统馒头制作的基础上,以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茶叶、酵母、白砂糖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得红茶馒头的最佳配方为白砂糖19.0g、茶叶8.0g、酵母1.4g;经蒸制得红茶馒头的感官评分为86.0,该馒头表皮色泽光亮光滑、口感醇厚、香气浓郁带甜、回甘持久,弹性按压回弹快、爽口、有咬劲、不沾牙、气孔细小均匀,具有都匀红茶独特的香味;红茶馒头样品中含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糖及醇类、维生素、有机酸、游离脂肪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甘油酯等初生代谢物。该红茶馒头的风味独特、色素天然、营养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可为茶叶馒头和风味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田鑫[2](2021)在《基于天然色素的虾新鲜度监测指示标签的研究与制作》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食品智能包装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食品新鲜度指示型智能包装通过p H指示材料与食品腐败产生的挥发性气体相互作用,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从而向消费者反馈食品品质信息。消费者对天然食用色素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类胡萝卜素、甜菜碱、花青素和叶绿素,用来取代人工合成色素。因此,基于天然着色剂和生物聚合物的智能包装已成为食品包装领域的最新技术。本文通过利用桑葚花青素、茜素及姜黄素三种天然色素结合细菌纤维素膜制备新鲜度智能指示标签,比较了不同指示标签在结构形态、理化性能方面的差异,并用于虾肉的新鲜度检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天然色素的显色稳定性比较研究本部分实验旨在以桑葚花青素、茜素、姜黄素及甜菜红素为原料,考察了其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响应,探讨温度、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筛选稳定的天然色素用作p H敏感指示剂。结果表明,桑葚花青素、茜素和姜黄素三种色素溶液在弱酸性、中性和碱性p H值下可以完全区分,而甜菜红素变色不明显,不适用于作为指示标签的p H敏感染料;不同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温度在60℃以上时,色素稳定性降低易降解,但实际使用温度上限较低,实际使用温度低于60℃,因此桑葚花青素,茜素和姜黄素均有用作新鲜度智能指示标签的p H敏感染料的潜力。2.新鲜度指示标签的制备及性能本章实验以细菌纤维素膜为固体载体,以桑葚花青素、姜黄素和茜素为p H敏感染料,分别按照低、中、高三种色素浓度制备新鲜度智能指示标签,比较了其理化指标及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种色素制备的指示标签在不同p H下发生了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天然色素被成功复合,且与膜之间形成了新的相互作用;随着包埋色素浓度升高,指示标签的热稳定性能提升,而结晶度降低;天然色素的加入对细菌纤维素膜的机械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在4℃下,指示标签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中等浓度的色素添加量制备的指示标签均显示出了较高的氨敏感性。3.指示标签应用于虾新鲜度检测的研究本部分实验测定了在4°C冷藏下虾腐败过程中总挥发性盐基氮值、p H值、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变化综合评价虾新鲜度,并将制备的指示标签应用于虾的新鲜度检测,考察其应用潜力。结果表明,虾在4℃下贮藏到第4 d时,虾的TVB-N值、TVC值、TBA值及p H值分别达到了25.89mg/100 g、6.58 lg CFU/g、1.06 mg/100 g和7.48,达到了腐败阈值,桑葚花青素制备的MA-BC-2标签的颜色变化与虾的新鲜度状况相对应,在第0 d时呈红色,第2 d时,样品中等新鲜,标签变为浅粉色,在第4 d时样品腐败,标签变为紫色,标签的色差值变化与挥发性化合物的产生存在显着正相关R2=0.9645,因此,MA-BC-2指示标签可以用于智能包装内p H敏感指示剂来实时检测虾的新鲜度。
路畅,陈洪运,傅梁杰,田光燕,张红,梁金生,杨华明[3](2021)在《铁尾矿制备新型建筑材料的国内外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铁尾矿是铁矿石经加工及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元素含量较低的部分,是矿山固体废弃物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一种宝贵的二次资源。大量不可回收的铁尾矿主要堆存在尾矿库中,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危害。高效加工利用铁尾矿是节能环保、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铁尾矿是一种精细、稳定、复杂的材料,主要由二氧化硅和氧化铁组成,与天然砂矿物成分十分接近,将铁尾矿应用于新型建筑材料领域是尾矿综合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性能得以提升、功能得以完善或增加的建筑材料,具有高强、轻质、节能和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国内外就铁尾矿在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开发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铁尾矿中的化学组成通过校正原料的调整,可以成功地运用到各种建筑材料,如环保砖、建筑吸隔声材料、微晶玻璃、建筑陶瓷、多孔保温材料及涂料等。有研究表明,对铁尾矿添加煤矸石、粉煤灰等物质,可以弥补铁尾矿作为建筑制品原料的不足,制备的新型尾矿墙体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盐碱腐蚀性;利用多种类型的铁尾矿均可制备出主晶相为辉石的微晶玻璃,其具有较好的耐酸碱性能、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制备的保温隔热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较好,有研究表明中试实验的材料导热系数可达0.085 W/(m·K)。铁尾矿还可以应用到涂料领域,由于铁尾矿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而氧化铁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纸张和陶瓷等领域。有研究使用铁尾矿作为建筑乳胶漆颜料用于生产可持续建筑涂料,也有利用铁尾矿中的氧化铁作为制备彩色陶瓷玻化砖的天然着色剂。就目前而言,铁尾矿新型建筑材料大多还难以形成规模,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推广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另外,很多高附加值建材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产地及工艺条件下的铁尾矿性质差异较大,导致原料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2)铁尾矿建材产品由于原料的复杂性,其生产工艺不具有普适性,加大了研究及生产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规模化发展;(3)铁尾矿建筑材料仍属于受运距限制的产品,由于大多数矿山远离城区,因此其尾矿产品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约经营,在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方面受到制约;(4)铁尾矿新型建材的产品推广和市场开发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问题。本文综述了铁尾矿在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铁尾矿作为一类新型建筑材料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现状,分析了铁尾矿在新型建筑材料行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以期为铁尾矿在新型建筑材料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顾健龙,孟红明,蔡洁云,马静,杨兵,高莉[4](2020)在《卷烟爆珠质量检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为了掌握卷烟爆珠质量检测研究现状,从卷烟爆珠安全性指标质量检测、理化指标品质稳定性检测以及对烟气成分影响相关检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未来卷烟爆珠质量检测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卷烟爆珠安全性指标质量检测涉及主动添加的着色剂和非主动添加的溶剂残留、增塑剂等的检测,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法(HPLC)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2)卷烟爆珠品质稳定性主要考察产品物理、化学稳定性,通过检测分析技术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3)卷烟爆珠对烟气成分影响的研究集中于爆珠中致香成分的迁移率分析、以及对烟气常规组分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分析卷烟爆珠对烟气成分的影响可以用于评价卷烟爆珠对卷烟产品质量的影响。
李冬霞[5](2019)在《植物提取物大火的趋势下我国蔬菜活性物质提取能否跻身世界前列?》文中指出食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表示鼓励天然提取物、天然色素、天然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功能性食品配料实现工业化。此外,《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鼓励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现代食品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然植物提取物行业将经历高速发展期。除了用于食品产业发展,植物提取物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农业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其中,蔬菜中的活性物质是植物提取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蔬菜中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功能效用、市场情况,有利于植物提取物的进一步开发、探索和应用,使其更好得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上海卡乐康包衣技术有限公司[6](2017)在《完美片剂的配方》文中认为谈到薄膜包衣,它其实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药物或片芯对酸或湿度是否敏感?是否得到了所需要的释放曲线?最终,患者将会如何对待片剂?如果你问消费者他们想要如何服用药物或营养补充剂,他们很有可能会选择包衣片剂而非注射剂、口服液甚至胶囊。包衣片剂更为大家所熟知,容易携带,服用也比较方便。从制造商角度来看,包衣片剂不但可以促进品牌推广及市场差异化,而且更有利于药物递送。然而,选择正确的包衣可能非常复杂。一旦
刘洋[7](2014)在《食品中着色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食品着色剂的使用发展及其分类和特点,揭示了着色剂的发展历程。通过对着色剂毒理学及检测方法较为系统的综述,指出食品着色剂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邢煜舒[8](2014)在《鸿茅药酒(无糖型)矫色矫味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与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的思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含糖型鸿茅药酒作为一种上市的中药酒剂,是由制何首乌、地黄、山药(炒)等多味有效中药通过复方组成方式,以食用级白酒为溶媒,具有祛风除湿和补气通络的主要作用的传统酒剂。在临床上它适用于因寒湿引起的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及脾胃虚寒等症,甚至对于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等常见症状亦有良好疗效。但是因原工艺处方中含有红糖22680 g及冰糖7440 g,分别占成型药酒(187000g)的质量比例约为12%与4%,即综合质量占比约为16%。结合红糖与冰糖的蔗糖含量,其中蔗糖占药酒质量比例约为14.8%,远高于无糖食品中糖分的质量比0.5%。因而为了克服痰湿者(即肥胖者)、糖尿病、龋齿患者、高血脂症患者、高血压、高血糖患者、动脉硬化、冠心病者的用药限制、因酒中含糖分高而相对不易贮存、较普通38度白酒易变质、因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贮存成本增加的这些缺点,本课题首次提出了无糖型鸿茅药酒的生产概念、对具体实验工艺进行了考察,并且在原有含糖型药酒的基础上对方中药味的质量评价的薄层鉴别方面进行了内容丰富及标准提高。具体操作概述如下。第一,焦麦芽作为着色剂的优选研究首先,实验人员将对四种焦麦芽的来源与厂家进行了验证,获取了厂家相应的焦麦芽研究数据后,通过对比四种焦麦芽的着色力度,并且综合考虑了市场经济因素,确定了不使用120 EBC色度、而选择使用300 EBC色的焦麦芽为着色原料对药酒进行矫色。其次,通过实验方法对焦麦芽的加入顺序进行了考察,拍照比较,得出先加入焦麦芽着色更好的结论。再次,加入全方缩小1000倍的处方量药粉按照前面的条件进行小试工艺研究,焦麦芽的添加比例与之定为(1:10)、(1:20)、(1:30)和(1:40)。定时间点取样观察,时间为两个月。测试方法是:通过拍照、评分、分析统计得出结论。具体论述为:实验拍照后,我们将含糖型鸿茅药酒的评分定为100,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未进行矫色矫味研究的药酒颜色评分定位为0,其余样品超过含糖型鸿茅药酒的颜色的样品酌情定分。最后,对加入全方缩小1000倍的处方量药粉按照前面的条件进行放大工艺研究,焦麦芽的添加比例与之定为(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定时间点取样观察,时间为四个月。测试方法是:通过拍照、评分、分析统计得出结论。具体论述为:实验拍照后,我们将含糖型鸿茅药酒的评分定为100,内蒙古鸿茅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未进行矫色矫味研究的药酒颜色评分定为0,其余样品超过含糖型鸿茅药酒的颜色的样品酌情定分。第二,甜菊糖苷作为甜味剂的优选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地对8种常见的高甜度甜味剂进行ADI值比较,结合本课题需要考虑,最终得出了甜菊糖苷、木糖醇适合做本课题甜味剂的结论。其次通过对两种甜味剂的甜度换算量考察,设计了上述制得的无糖型鸿茅药酒的两种甜味剂添加工艺,并且通过15名甜度感官人员每个样品三次评定过程,最终得出了甜聚糖苷以3‰比例入药的添加方案。第三,相应药典检查项目无糖型鸿茅药酒成型后,对味道与稳定性相关项目如:外观、乙醇含量、沉淀等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验,结果证无糖型鸿茅药酒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实践生产。第四,质量标准提高之薄层鉴别研究在原有含糖型药酒人参、荜拨两味中药材薄层色谱的基础上,本课题对包括焦麦芽在内的68中成分药味进行了薄层鉴别实验。由于时间有限,仅提供25味中药材薄层质量标准,具体为:建立制何首乌、白芷、广藿香、甘松、独活、川芎、青皮、草果、山茱萸(去核)、枳实、山奈、槟榔、当归、红花、莪术、莲子(去心)、木瓜、羌活、香附、天冬、乌药、茯苓、肉桂、红豆蔻、沉香的薄层鉴别初步研究标准。
张盼盼[9](2013)在《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食品中β-胡萝卜类色素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重视,食用天然着色剂以其安全、绿色、无毒而备受推崇。姜黄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不仅是很好的着色剂,还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与药理作用。尽管如此,这些物质在人体内代谢相对缓慢,不按规定使用过量摄取有可能对肝脏造成多余负担,产生危害,β-胡萝卜素摄食过度会还造成胡萝卜素沉着症。另外,有些食品以添加天然色素或营养强化为营销手段,实则添加人工合成色素或含量、成分与标识不符,需要有检测方法加以验证。本文基于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食品中β-胡萝卜类色素的检测方法。将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对食品中姜黄素、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的调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简要介绍了食品中着色剂及其检测方法,并对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着色剂测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2.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食品中姜黄素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根据所研究姜黄素的稳定性,建立合适的前处理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取出食品中姜黄素组分,以YMCTM Carotenoid色谱分离柱,甲基叔丁基醚和甲醇/水梯度洗脱分离,在优化色谱条件下,获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最佳色谱图,所建立的方法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平均回收率在72.2%~10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4%~13.8%之间。3.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食品中β-胡萝卜类色素检测方法的建立:以色素稳定性研究为基础,优化改进了前处理提取,以YMCTM Carotenoid柱为色谱分离柱,甲基叔丁基醚和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在优化色谱条件下,获取姜黄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最佳色谱图,所建立的方法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平均回收率在73.1%~112.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8%~13.8%之间。4.根据所建立的方法对市售食品样品进行检测,方法稳定性及重现性良好,准确度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兰翠英[10](2012)在《桑叶粉对蛋鸡和肉鸡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家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蛋鸡养殖量和鸡蛋产量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肉鸡年养殖量和屠宰量仅次于美国。同时,我国饲料产量也创历史新高。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我国常规饲料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人畜争粮问题日渐突出,急需开发新的饲料资源。桑叶营养价值高,产量大,适口性好,是一种优质的非常规饲料资源。近年来关于桑叶应用于畜禽养殖的研究逐渐增多,而有关桑叶在家禽饲养中应用的研究较少,且不同研究者所得的结果存在差异,特别是有关桑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影响的结论不尽一致。此外,桑叶在肉鸡饲养的应用中,目前的报道大多集中于桑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影响的研究,而有关桑叶对鸡肉风味物质的研究鲜见报道。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桑叶粉对蛋鸡和肉鸡的营养价值。通过桑叶粉在蛋鸡和肉鸡饲料中的添加,研究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以及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为桑叶粉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冈素方差设计,将163只412日龄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3-4只鸡。四组蛋鸡分别饲以桑叶粉添加量为0、5%、8%和11%的试验饲粮。结果显示:(1)桑叶粉的添加显着降低了产蛋率(P<0.01);5%和11%桑叶粉组的平均日产蛋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5%桑叶粉组的料蛋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着(P>0.05);(2)添加桑叶粉显着加深了蛋黄颜色(P<0.01);(3)桑叶粉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蛋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8%、11%桑叶粉组的蛋黄亚麻酸含量(P<0.01),而对其他蛋品质指标影响不显着(P>0.05);(4)桑叶粉组鸡蛋单位产量的饲料成本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桑叶粉的添加有提高蛋黄颜色、蛋黄PUFA含量的作用,但降低了蛋鸡产蛋率和产蛋量,提高了料蛋比,增加了鸡蛋单位产量的饲料成本。试验二:本试验旨在研究桑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选择35日龄的广西青脚麻公鸡17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3-16只。分别饲以桑叶粉添加量为0(对照组)、5%、8%和11%的饲粮。结果显示:(1)8%、11%桑叶粉组的料肉比和11%桑叶粉组的采食量相对于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2)5%桑叶粉组的肉鸡腹脂率显着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5%和11%桑叶粉组的肌内脂肪(IMF)含量显着降低(P<0.05);11%桑叶粉组的不饱和脂肪酸(UFA)、ω-3脂肪酸含量显着提高(P<0.05),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着降低(P<0.05);桑叶粉组的矫止肌苷酸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4)8%和11%桑叶粉组肉鸡的单位增重饲料成本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桑叶粉的添加具有降低腹脂率和提高肌肉UFA、ω-3脂肪酸含量的效果,但使肉鸡的IMF含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单位增重的饲料成本升高。综上所述,添加桑叶粉降低了蛋鸡产蛋率和产蛋量,提高了料蛋比,但显着提高了蛋黄色泽,改善了蛋黄脂肪酸组成;同时,添加桑叶粉降低了肉鸡的饲料利用率和肌肉IMF含量,但使腹脂率降低,使肌肉UFA、ω-3脂肪酸含量增加,提高了肉品质。虽然桑叶粉的添加降低了蛋鸡的产蛋率和产蛋量,提高了蛋鸡料蛋比和肉鸡料肉比,增加了单位禽产品的饲料成本,但提升了禽产品品质。从开发饲料资源及提高鸡蛋品质和鸡肉品质的角度,桑叶粉可在家禽生产中加以开发利用。
二、全球天然着色剂产品市场有待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天然着色剂产品市场有待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红茶馒头的配方优化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红茶馒头制作工艺 |
1.2.2 工艺优化 |
1.2.2. 1 单因素试验 |
1.2.2. 2 正交优化试验 |
1.2.3 样品检测 |
1.2.3. 1 感官评分 |
1.2.3. 2 比容测定 |
1.2.3. 3 初生代谢物检测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茶叶添加量对红茶馒头品质的影响 |
2.1.2 酵母添加量对红茶馒头品质的影响 |
2.1.3 白砂糖添加量对红茶馒头品质的影响 |
2.2 正交优化试验 |
2.3 最佳配方验证及其品质评价 |
3 结论 |
(2)基于天然色素的虾新鲜度监测指示标签的研究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智能包装概述 |
1.2.1 温度指示器 |
1.2.2 新鲜度指示器 |
1.2.3 泄露指示器 |
1.3 pH敏感染料的研究进展 |
1.3.1 花青素 |
1.3.2 茜素 |
1.3.3 姜黄素 |
1.4 成膜基材的研究进展 |
1.4.1 壳聚糖膜 |
1.4.2 胶膜 |
1.4.3 淀粉膜 |
1.4.4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膜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天然色素的显色稳定性比较研究 |
1.6.2 新鲜度指示标签的制备及表征 |
1.6.3 指示标签应用于虾新鲜度检测研究 |
1.6.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然色素的显色稳定性比较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各天然色素在不同p H下的比色分析 |
2.3.2 各天然色素在不同p H下的可见光谱 |
2.3.3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3.4 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各天然色素对不同p H的颜色响应 |
2.4.2 各天然色素在不同p H下的紫外可见光谱 |
2.4.3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4.4 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浓度天然色素新鲜度指示标签的制备及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新鲜度指示标签的制备 |
3.3.2 指示标签在不同p H下的比色分析 |
3.3.3 指示标签的微观结构 |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3.3.5 热重分析 |
3.3.6 X射线衍射分析 |
3.3.7 标签的机械性能 |
3.3.8 标签的氨敏感性 |
3.3.9 标签的稳定性分析 |
3.3.10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指示标签对不同p H的颜色响应 |
3.4.2 指示标签的微观结构 |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3.4.4 热重分析 |
3.4.5 X射线衍射分析 |
3.4.6 标签的机械性能 |
3.4.7 标签的氨敏感性 |
3.4.8 标签的稳定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指示标签应用于虾新鲜度检测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虾样品的处理 |
4.3.2 pH值的测定 |
4.3.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4.3.4 总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4.3.5 硫代巴比妥酸的测定 |
4.3.6 指示标签对虾新鲜度的监测 |
4.3.7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虾菌落总数的测定结果 |
4.4.2 虾p H值的测定结果 |
4.4.3 虾TVB-N值的测定结果 |
4.4.4 虾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结果 |
4.4.5 指示标签用于虾新鲜度指示 |
4.4.6 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铁尾矿制备新型建筑材料的国内外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铁尾矿特征 |
2 铁尾矿制备新型墙体材料 |
3 铁尾矿制备建筑陶瓷装饰材料 |
3.1 微晶玻璃 |
3.2 建筑陶瓷砖 |
4 铁尾矿制备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
4.1 多孔保温材料 |
4.2 泡沫陶瓷 |
4.3 蒸压加气混凝土 |
4.4 泡沫混凝土 |
4.5 复合保温材料 |
5 铁尾矿制备建筑吸隔声复合材料 |
6 铁尾矿制备新型建筑涂料 |
7 结语与展望 |
(4)卷烟爆珠质量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卷烟爆珠安全质量检测 |
1.1 着色剂 |
1.2 非主动添加物质 |
2 卷烟爆珠产品质量检测 |
2.1 物理指标 |
2.2 化学指标 |
3 卷烟爆珠对卷烟烟气的影响 |
4 总结与展望 |
(5)植物提取物大火的趋势下我国蔬菜活性物质提取能否跻身世界前列?(论文提纲范文)
植物提取物全球产业现状 |
植物提取物需求逐年上升 |
营养保健品是最大需求市场 |
市场需求趋于本土化 |
蔬菜中那些活跃在植物提取行业中的活性物质 |
植物色素类 |
有机含硫化合物 |
其他活性成分 |
蔬菜中这些活性物质在哪些领域发光发热? |
医药领域 |
保健领域 |
食品添加剂领域 |
化妆品领域 |
饲料工业 |
我国蔬菜活性物质提取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
优势 |
整个植物提取物行业发展形势良好 |
上游蔬菜种植产业是我国优势产业 |
劣势 |
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 |
研发实力薄弱, 产品附加值不高 |
关于蔬菜活性物质提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突破 |
健全质量标准体系, 实施制度监管 |
整合企业集中发展, 提高行业集中度 |
重视上游产业发展, 完善产业链条 |
(6)完美片剂的配方(论文提纲范文)
1 形式和功能 |
2 肠溶保护 |
3 防潮保护 |
4 包衣配方 |
5 联络包衣专家 |
6 安全源于设计 |
7 包衣发展趋势 |
7.1 儿科和老年病科 |
7.2 天然着色剂 |
7.3 法规 |
7.4 连续生产 |
(7)食品中着色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着色剂国内外使用发展概况 |
1.1 食用着色剂国外使用发展概况 |
1.2 食用着色剂国内使用发展概况 |
2 食用着色剂的分类及特点 |
3 食用着色剂毒理学的研究概况 |
3.1 食用合成着色剂毒理学的研究 |
3.2 食用天然着色剂毒理学的研究 |
4 食用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2 分光光度法 |
4.3 示波极谱法 |
4.4 色谱———质谱联用方法 |
4.5 其他的检测方法 |
5 结束语 |
(8)鸿茅药酒(无糖型)矫色矫味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与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的思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实验论文部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鸿茅药酒处方中代表药物研究概况 |
综述二 配制酒及鸿茅药酒研究概况 |
综述三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甜味剂)研究概况 |
前言 |
研究思路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着色剂优选研究 |
第一节 着色剂的优选及制备方法研究 |
第二节 咖啡色焦麦芽与药液加入方法研究 |
第三节 调色小试工艺研究 |
第四节 调色放大工艺研究 |
第二章 无糖甜味剂优选研究 |
第三章 相应药典内容检查 |
第四章 质量标准中薄层色谱标准提高研究 |
实习论文部分 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及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思考分析 |
第一章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十年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综述 |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国际上现行的医疗保障模式 |
第三节 医疗保障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 |
第四节 各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
第二章 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英国、加拿大为例 |
第一节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及其改革 |
分述一 医疗保障筹资体系 |
分述二 卫生保健服务供给体系 |
第二节 加拿大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 |
第三章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中外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医疗保障制度中外比较 |
第三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 |
第四章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第一节 国际经验的启示 |
第二节 关于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 |
第五章 过去一年我国医保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六章 个人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食品中β-胡萝卜类色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食品添加剂概论 |
2 食品着色剂 |
2.1 食品天然着色剂 |
2.1.1 姜黄素 |
2.1.2 β-胡萝卜素 |
2.1.3 叶黄素 |
3 食品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
3.1 薄层色谱法(TLC) |
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3.3.1 HPLC技术 |
3.3.2 HPLC在类胡萝卜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3.4 色谱-质谱联用法 |
3.5 其他方法 |
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食品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 |
摘要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1.3 色谱条件 |
1.4 标准溶液配制 |
1.5 样品前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
2.1.1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光稳定性 |
2.1.2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氧稳定性 |
2.1.3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酸碱稳定性 |
2.1.4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碱恢复性 |
2.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2 超声时间的选择 |
2.2.3 提取次数的选择 |
2.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4 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与方法学验证 |
2.5 实际样品检测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食品中姜黄素、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实验仪器 |
1.3 色谱条件 |
1.4 标准溶液配制 |
1.5 样品前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标准品的稳定性 |
2.1.1 光稳定性 |
2.1.2 标准储备液的配置及贮存的稳定性 |
2.1.3 稳定剂的选择 |
2.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1 脂肪含量少的样品(如果冻、饮料、糖果等) |
2.2.2 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乳粉、乳酪、油炸食品等) |
2.2.3 淀粉类食品(米粉、饼干等) |
2.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4 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与方法学验证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中β-胡萝卜素类化合物的检测应用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色谱条件 |
1.4 标准溶液配制 |
1.5 样品前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检测方法 |
2.2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桑叶粉对蛋鸡和肉鸡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二部分 综述 |
1 国内外家禽生产现状 |
1.1 蛋鸡生产现状 |
1.2 肉鸡生产现状 |
1.3 禽产品品质 |
2 饲料资源现状 |
2.1 常规饲料资源 |
2.2 非常规饲料资源 |
3 桑叶的应用研究现状 |
3.1 桑树简介 |
3.2 桑叶产量及营养功能 |
3.3 桑叶在畜禽业中的应用 |
3.4 桑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
第三部分 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四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章 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饲粮 |
1.2 试验鸡的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桑叶粉对鸡蛋物理指标的影响 |
2.3 桑叶粉对鸡蛋化学指标的影响 |
2.4 鸡蛋生产的饲料成本 |
3 讨论 |
3.1 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桑叶粉对鸡蛋物理指标的影响 |
3.3 桑叶粉对蛋黄粗脂肪、粗蛋白质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3.4 桑叶粉对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5 添加桑叶粉对蛋鸡饲料成本的影响 |
4 小结 |
第2章 桑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饲粮 |
1.2 试验鸡的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桑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桑叶粉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2.3 桑叶粉对肉质的影响 |
2.4 肉鸡生产的饲料成本 |
3 讨论 |
3.1 桑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桑叶粉对肉鸡屠宰性能和肉质感官性状的影响 |
3.3 桑叶粉对鸡肉风味物质的影响 |
3.4 添加桑叶粉对肉鸡饲料成本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文章一览表 |
四、全球天然着色剂产品市场有待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茶馒头的配方优化及品质评价[J]. 周才碧,曾珍,王娟,龙露,郭成敏,郭思健,王艳,文治瑞. 广东茶业, 2021(06)
- [2]基于天然色素的虾新鲜度监测指示标签的研究与制作[D]. 田鑫.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铁尾矿制备新型建筑材料的国内外进展[J]. 路畅,陈洪运,傅梁杰,田光燕,张红,梁金生,杨华明. 材料导报, 2021(05)
- [4]卷烟爆珠质量检测研究进展[J]. 顾健龙,孟红明,蔡洁云,马静,杨兵,高莉. 云南化工, 2020(02)
- [5]植物提取物大火的趋势下我国蔬菜活性物质提取能否跻身世界前列?[J]. 李冬霞. 蔬菜, 2019(04)
- [6]完美片剂的配方[J]. 上海卡乐康包衣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7(02)
- [7]食品中着色剂的研究进展[J]. 刘洋.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13)
- [8]鸿茅药酒(无糖型)矫色矫味工艺、质量标准研究/世界先进医疗保障模式概述与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完善的思考分析[D]. 邢煜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食品中β-胡萝卜类色素的应用研究[D]. 张盼盼.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10]桑叶粉对蛋鸡和肉鸡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影响[D]. 兰翠英. 西南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