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唤好爸爸好妈妈(论文文献综述)
付晨宇[1](2021)在《话剧《共享爸爸》剧本及创作阐述》文中研究表明话剧《共享爸爸》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用虚拟的软件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将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父亲缺失家庭用“共享爸爸”这一虚拟的软件戏剧化地串联起来,用虚拟的东西来表达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在父亲缺失影响下的挣扎、痛苦、反思和解脱。阐释主要是从创作背景、创作准备、剧本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作品希望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将“父亲缺失”这一社会现象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让父亲们对家庭和孩子有更多的关注和陪伴,让社会重视“丧偶式育儿”、“陌路型亲子”等因父亲缺失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山丹[2](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鲁梦鸽[3](2020)在《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儿童赖以生活的主要领地,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幼儿的首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幼儿父亲在调和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并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幼儿的各项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力。虽然父亲教养投入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反观现实环境,国内家庭中依然存在“丧偶式育儿”现象,随着当代母亲社会角色的多样化以及家庭结构日趋微型化的转变,新时代呼唤父亲更积极的投入到幼儿教养当中,从而完善自身角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本研究以3-6岁幼儿父亲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获得来自兰州地区九所幼儿园共702份幼儿父亲的有效问卷,围绕互动性、可及性、责任性三个主维度与十二个子维度了解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现状,并结合对幼儿父亲、70名幼儿的访谈归纳当前幼儿父亲教养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结果如下:目前兰州地区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整体得分不够理想,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幼儿父亲教养投入内容不够全面,有失偏颇;重视自身传统权威,忽略亲子日常陪伴;亲子间有效互动不足,缺乏“身心同在”的高质量陪伴;父亲角色职能单一,再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幼儿父亲教养投入水平需要进一步均衡提高。根据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25名幼儿家长分别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结合从中选取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归纳影响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父亲自身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学历、原生家庭、人格);家庭因素(妻子的支持、家庭结构类型);幼儿因素(性别、年龄);社会因素(所处地区、社会文化舆论),并就其中幼儿母亲对其父亲的教养投入的“守门员行为”结合深入访谈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阐述家庭主要成员对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态度观念及具体影响。本研究聚焦“幼儿父亲教养投入存在什么问题”、“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父亲教养投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幼儿父亲教养投入存在自身角色冲突,并针对问题提出应从自我构建,家庭塑造,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来帮助幼儿父亲能够自觉主动的建构并完善新时代幼儿父亲角色。
彭炆[4](2019)在《大班幼儿眼里的皮影教育》文中指出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为提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效果,我们更关注作为成人的教师如何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常常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感受和诉求。幼儿是教育的对象,但并不是教育影响的被动接受者。幼儿眼里的民间艺术教育是怎样的?回答这一问题,有助于为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的效果寻找依据。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某一级幼儿园一个以灯片皮影为民间艺术教育形式的大班为调研对象。作者观察了该班幼儿在皮影教育相关活动中的表现,访谈了28名幼儿对皮影教育的看法,并收集了他们制作的皮影进行比较。文章概括了大班幼儿对皮影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合作者、教育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认识特征,并分析了大班幼儿皮影作品。(1)大班幼儿对皮影教育内容的认识表现为:皮影是人操作它动、本人来发声的影人,小孩与成人皮影在制作材料和工具上有区别;会做皮影是会一项技能,表演皮影能给观众带来快乐、传播皮影文化;喜欢皮影的原因在于皮影的颜色和人物吸引人,皮影动起来很好玩,皮影有一些未解之谜,乐于参与皮影制作和表演;喜欢新鲜的、好听的、有趣的、情节精彩的故事和一些正面的英雄人物;喜欢做自己喜欢的、有一定挑战性的皮影;喜欢演厉害一点的皮影角色,男女之间存在差异。(2)对于教育形式,多数幼儿喜欢听别人讲剧本;一半的幼儿喜欢看别人表演,另一半幼儿喜欢自己去演;多数幼儿喜欢开放日活动;大多数幼儿喜欢的环节从高到低分别是看别人表演、自己表演、做皮影、编剧本。(3)在教育合作者方面,幼儿喜欢的学习对象是教师,多数幼儿喜欢的搭档是自己的好朋友,少数幼儿喜欢和父母一起。(4)对于教育活动地点,大多数幼儿愿意在幼儿园内做皮影,因为有很多小伙伴,还有丰富的材料和各种场地。(5)对于教育活动时间,大多数幼儿希望单次活动时间能够稍微长一点,有幼儿提出不想每天都有皮影活动,希望两次皮影活动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6)幼儿皮影作品存在个体差异性,这既与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身心投入情况、兴趣爱好、性格、注意力集中程度有关,又与他对皮影人物的理解、对活动的态度、个人经验有关,更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结果。上述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教师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时要尊重和关注幼儿、合理安排内容与时间、丰富教育形式;幼儿园要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刘群[5](2018)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生死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人类产生,生与死的问题就困扰着人们。生从何来?死去何处?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生活中,幼儿也会发出诸如:我是从哪来的?我会死吗?死了以后去哪了?等问题,在幼儿这些问题的背后,他(她)究竟想知道什么?生活中有过死亡体验的幼儿,这种体验对他(她)们来说是怎样的,对他(她)们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幼儿生死观是其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对生命的朴素哲学思考,反映的是幼儿的精神世界,对其未来的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指导研究,主要以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对大班幼儿的语言及其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结合资料分析大班幼儿的生死观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第一章,包含研究的目的、意义、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运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的思路。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植物、动物和人的角度来搜集大班幼儿对这三类对象的生死观,通过分析幼儿的访谈资料和绘画作品,得出大班幼儿的生死观的大概面貌。第五章,总结研究结果,发现大班幼儿的生死观是一个整体;大班幼儿的生死观在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在三个维度发展是不平衡的;大班幼儿对不同对象的生死观是有差别的;大班幼儿对不同对象的生死观是有联系的;有养殖经验的大班幼儿的生死观发展最好;大班幼儿对死亡带来的不良体验受情感联系程度的影响;大班幼儿的生死观体现出朴素哲学。生命教育的开展受统文化中对死亡问题的忌讳、现实教育的功利化、生命教育的不足以及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的阻碍变得“举步维艰”,因此,笔者结合研究结论围绕生命教育的要素提出相应建议,主要是选择恰当的教育影响、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和形成家、园、社会通力合作的教育合力三大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建议。
岳建一[6](2014)在《天地苍茫》文中研究表明天行未息,沧桑巨变,唯对你的不竭呼唤,永在血脉深处流响。——题记妈妈,那天你推开诊室门缝,焦急、不安地向里窥望。我与妹妹屏住呼吸,站在你的身后,感觉得到你整个身心正在战栗。我们仨人,目不转睛,盯紧医生一举一动。粗拙、悠长而显僵硬的皮管,缓缓塞入爸爸口腔,直奔胃底。爸爸平卧,仰头,两鬓白得刺眼,脸色紫胀,大张嘴巴,任凭皮管拖着胃镜在里久久扭来拐去,还时时望向我们,挤出几多笑纹,摆手示意放心。"你们的爸爸真要是胃癌,可怎么办
孙云晓[7](2014)在《新拼爹时代》文中指出策划人小语新一季《爸爸去哪儿》即将隆重登场!从2013年这档父子真人秀节目火爆荧屏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拼爹时代。拼爹的意义不是拼地位、拼财富,而是拼陪伴、拼爱意。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更聪明,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更自信,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更健康,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更快乐……我们热切呼唤爸爸归来,把更多时间交给家庭、交给孩子。但被推到风口浪尖的爸爸们迷茫地|策划人小语|回到家里之后,又可以做些什么呢?谁能给有意愿成为好爸爸的人一些温柔而具体的指点呢?最近,我刊携手太平洋亲子网,向广大网友发起"好爸爸标准大讨论"以及"我家好爸爸"征文活动。
彭名燕[8](2014)在《高贵的混血儿》文中研究表明从加拿大反馈的信息就在这一天,爱德华的心乱了。他一进妈妈的家门,就感觉气氛不对,妈妈戴个口罩,独自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像一尊木雕。平日,只要他一回来,妈妈立即会飞过来同他拥抱。他小心翼翼地问:"妈咪,怎么了?感冒了?为什么这么急匆匆找我回来?"妈妈答非所问地说:"我错了吗?我想不通!"爱德华说:"你说什么……"妈妈前言不搭后语地说:"明明是他们不对,你爹地怪我多管闲事,我们为别人
顾苡[9](2013)在《好爸爸好妈妈守则》文中指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想成为一位好爸爸或者好妈妈。然而不一样的"爱",却造就了不一样的孩子。那如何诠释"爱",如何有效的释放"爱",成为需要探究的问题。笔者深入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为想成为好爸爸或者好妈妈的读者,罗列了一些守则,以供借鉴。
王莉[10](2013)在《规范—借用:80年代“人性”话语对家庭的重建》文中认为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对家庭的建构由20世纪50-70年代的"改造—借用"转换为80年代的"规范—借用",小说文本将抽象的"人性"呈现为对家庭表象和家国新秩序的重新书写。人道主义思潮重新赋予了家庭血缘伦理"人性"的正面价值,家庭由50-70年代小说中被侵入、被借用、遭抵制的场域转换为反思的载体和"人性"复归的家园,表现在家庭表象批判功能的建立,血缘伦理疗救功能的建构以及家庭内部视角的反思功能。
二、呼唤好爸爸好妈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唤好爸爸好妈妈(论文提纲范文)
(1)话剧《共享爸爸》剧本及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剧本创作背景 |
第一节 选题原因 |
第二节 选题背景 |
第三节 剧本的创作价值和意义 |
第二章 剧本创作准备 |
第一节 对“父亲缺失”的理论认识 |
第二节 相关创作历史与现状 |
第三节 素材的收集和整理 |
第四节 主题的提炼和表达 |
第三章 剧本设计 |
第一节 人物设计 |
第二节 场次设计 |
第四章 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
第一节 如何将虚拟的软件和真实的故事有机串联 |
第二节 如何塑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形象 |
第五章 《共享爸爸》的创作感悟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父亲在幼儿教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
2.父亲在幼儿家庭教养投入中相对缺失 |
3.当代母亲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呼唤父亲投入到幼儿教养当中 |
4.家庭结构的转变要求父亲积极投入到幼儿教养中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幼儿父亲 |
2.父亲教养投入 |
(二)理论基础 |
1.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主 |
2.以“父亲身份的五角星”模型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为辅 |
(三)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文献综述 |
1.关于父亲教养投入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 |
2.有关父亲教养投入的现状研究 |
3.关于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
4.有关父亲教养投入维度的划分研究 |
5.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四、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1.父亲的基本情况 |
2.家庭基本情况 |
3.幼儿基本情况 |
(二)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现状分析 |
1.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总体情况 |
2.幼儿父亲教养投入在各维度的具体情况 |
(三)幼儿父亲教养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
1.幼儿父亲教养投入内容不够全面,有失偏颇 |
2.重视自身传统权威,忽略亲子日常陪伴 |
3.亲子间有效互动不足,缺乏“身心同在”的高质量陪伴 |
4.父亲角色职能单一,再学习动力不足 |
五、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父亲自身因素 |
1.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其时间精力的投入 |
2.父亲自身学历影响其教养投入的质量水平 |
3.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影响显着 |
4.父亲人格特点影响其教养投入的行为方式 |
(二)家庭因素 |
1.妻子的支持影响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水平 |
2.家庭结构类型影响幼儿父亲教养投入水平 |
3.是否为独生父母家庭影响幼儿父亲教养投入 |
(三)幼儿因素 |
1.幼儿性别影响父亲教养投入的责任性规划 |
2.幼儿年龄影响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程度 |
(四)社会因素 |
1.幼儿父亲所处地区影响其教养投入 |
2.社会文化舆论影响幼儿父亲教养投入 |
六、促进幼儿父亲教养投入对策建议 |
(一)自我构建 |
1.自我意愿激发 |
2.自我能力提升 |
(二)家庭塑造 |
1.重视夫妻交流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
3.代际之间互相尊重,提供幼儿教养支持 |
(三)社会支持 |
1.法律政策力量保障 |
2.幼教机构与社区力量支持 |
3.大众传媒力量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对幼儿父亲的访谈提纲 |
附录C 对幼儿的访谈提纲 |
附录D 对幼儿母亲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大班幼儿眼里的皮影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成人强加的教育幼儿未必认可 |
1.1.2 成人认为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未必接受 |
1.1.3 教育中幼儿的感受未必受到成人重视 |
1.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幼儿园效果未必凸显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幼儿视角内容的研究 |
1.3.2 关于学校皮影的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皮影 |
1.4.2 皮影教育 |
1.4.3 儿童视角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目的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幼儿眼里的教育内容 |
2.1.1 “我”认为皮影有一些特征 |
2.1.2 “我”认为皮影是有用处的 |
2.1.3 “我”喜欢皮影 |
2.1.4 “我”喜欢的皮影故事类型和主人公 |
2.1.5 “我”喜欢制作的皮影类型 |
2.1.6 “我”喜欢扮演的皮影角色 |
2.2 幼儿眼里的教育形式与途径 |
2.2.1 “我”喜欢的活动形式 |
2.2.2 “我”喜欢的活动途径 |
2.3 幼儿眼里的教育参与者 |
2.3.1 “我”喜欢跟老师学习做皮影 |
2.3.2 “我”喜欢看老师做的皮影 |
2.3.3 “我”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合作 |
2.4 幼儿眼里的教育活动地点 |
2.4.1 教室 |
2.4.2 操场 |
2.4.3 活动室(多功能室) |
2.4.4 家里 |
2.4.5 园外 |
2.5 幼儿眼里的教育活动时间 |
2.5.1 “我”希望单次活动时间长一点 |
2.5.2 “我”想要两次活动之间有时间间隔 |
2.5.3 “我”有时候也不想参加 |
2.6 幼儿皮影作品呈现 |
2.6.1 幼儿评价作品的指标 |
2.6.2 原因分析与对比 |
3 建议 |
3.1 教师要合理选择教育内容 |
3.2 教师要丰富教育的形式 |
3.3 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教育合作对象的选择 |
3.4 教师要巧妙安排教育时间 |
3.5 教师要充沛为幼儿提供的活动准备 |
3.6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感受 |
3.7 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提供保障和支持 |
4 反思 |
4.1 研究对象的反思 |
4.2 研究方法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生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对生与死的关注是幼儿生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 |
(二)认识和理解幼儿是教育的起点 |
(三)理解幼儿应立足儿童视角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 |
(二)不同学科对生死观的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儿童视角 |
(二)“活的”和“死的” |
(三)生死观 |
四、理论基础——现象学的有关理论 |
(一)研究原则——面向事物本身 |
(二)研究入口——幼儿“是其所是”的现象 |
(三)分析方法——三角互证保证“如其所是” |
(四)研究落脚点——回到教育本身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五、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现象学与本研究的契合 |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
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
(一)资料的收集 |
(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三)文本写作 |
七、研究质量和伦理保证 |
(一)研究质量 |
(二)研究伦理 |
八、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幼儿的植物生死观 |
一、“活的”植物与植物的“死” |
(一)幼儿与“活的”植物 |
(二)幼儿关注植物的“死亡”现象 |
二、幼儿的植物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
(一)主题1——幼儿对植物生命的认知 |
(二)主题2——幼儿对植物生命的体验 |
(三)主题3——幼儿对植物生命的行为 |
三、对幼儿的植物生死观的总结与反思 |
第三章 幼儿的动物生死观 |
一、“活的”动物与动物的“死” |
(一)幼儿与“活的”动物 |
(二)幼儿关注动物的“死亡”现象 |
二、幼儿的动物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
(一)主题1——幼儿对动物生命的认知 |
(二)主题2——幼儿对动物生命的体验 |
(三)主题3——幼儿对动物生命的行为 |
三、对幼儿的动物生死观的总结与反思 |
第四章 幼儿对人生命的认知、体验和行为 |
一、幼儿生活中的他人 |
(一)幼儿与“活的”人 |
(二)幼儿关注人的“死亡”现象 |
二、幼儿对人的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
(一)主题1——幼儿对人的生命的认知 |
(二)主题2——幼儿对人生命的体验 |
(三)主题3——幼儿对人生命的行为 |
三、对幼儿对人的生命的理解的总结和反思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反思 |
(一)认识理解幼儿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 |
(二)幼儿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策略 |
三、研究的特色、局限与展望 |
(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研究局限和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家长知情信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幼儿绘画访谈提纲 |
附录4 拟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好爸爸好妈妈守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省, 让我们更贴近 |
二、沟通, 让我们更理解。 |
三、爱, 让我们共同成长 |
(10)规范—借用:80年代“人性”话语对家庭的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庭表象批判功能的建立 |
二血缘伦理疗救功能的建构 |
三家庭内部视角的反思功能 |
四、呼唤好爸爸好妈妈(论文参考文献)
- [1]话剧《共享爸爸》剧本及创作阐述[D]. 付晨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 山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幼儿父亲教养投入的问题研究[D]. 鲁梦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大班幼儿眼里的皮影教育[D]. 彭炆.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生死观研究[D]. 刘群.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
- [6]天地苍茫[J]. 岳建一. 中国作家, 2014(16)
- [7]新拼爹时代[J]. 孙云晓.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4(06)
- [8]高贵的混血儿[J]. 彭名燕. 中国作家, 2014(01)
- [9]好爸爸好妈妈守则[J]. 顾苡. 家教世界, 2013(24)
- [10]规范—借用:80年代“人性”话语对家庭的重建[J]. 王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