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侦查技术(七)(论文文献综述)
热娜古·阿帕尔[1](2021)在《“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文中研究表明律师辩护可以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刑事辩护制度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具有相互推动、完善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总体而言从制度设计上有利于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刑事辩护的辩护率与辩护效果均不断提高,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落实不到位情况。进一步完善刑事辩护制度,应当将"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辩护改革的成果纳入刑事诉讼法,通过保障有效辩护来落实"庭审实质化",通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
苗林林,陈京都[2](2021)在《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侦查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选择2010—2019年CNKI和CSSCI两大数据库收录的以"侦查"为主题的文献数据作为样本,依次使用知识图谱中的文献计量、参考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词"等分析方法,以可视化方式测量学界关于侦查理论研究的投入和产出规模,归纳信息来源、主题结构等知识分布特征,探求侦查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同时,立足打防实践,使用比较法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侦查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顾亚慧[3](2021)在《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教义学分析》文中认为通过梳理现有规范,立法者对诱供骗供存在容许度。在承认诱供骗供裁量排除的正当性基础上,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价值基础不容忽视,涉及防范虚假供述、保障供述自愿性及维护人格尊严三个方面。然而,我国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实践效果不佳,呈"宽禁止,严排除"格局、"逐案审查,裁量权较大"态势、"弱规范,弱保障"特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诱供骗供司法规制模式向"权利保障型"转变势在必行,融合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价值导向与权利保障机制。为此,应将侦查讯问规范化置于基础性地位、增强犯罪嫌疑人讯问防御权、强化侦查讯问权力的规范与制约,推动个案正义的实现。
任惠华[4](2021)在《新时代侦查治理模式革新——以新中国犯罪演进规律为起点》文中提出犯罪与侦查是一对矛盾体,犯罪的演变助推侦查的革新。新中国犯罪历经多次高峰期,在波浪式发展中逐渐演进成为多元化、复杂化、跨区域化和线上线下二元化的样态。新时代我国刑事犯罪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对传统侦查治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侦查治理模式随之向主动进攻、精准打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转化。为适应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准地办好案、更好地控发案的侦查工作要求,新时代侦查迫切需要革新侦查治理模式,构建完善精准型侦查、智能型侦查、整体型侦查和防控型侦查多措并举的治理模式。
周晨,林喜[5](2021)在《刑法第88条的溯及力问题和法定要件判断——以马某、庄某抢劫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1997年《刑法》生效前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受追诉期限限制"规则的新旧法律适用问题和法定要件判断问题一直未形成一致意见。在解决《刑法》第88条的溯及力问题时,需对《刑法》第12条、1997年《时间效力的解释》第1条以及相关规范做体系性解释,并通过对"两款法定情形发生时"与"新法生效时""超过追诉期限时"的先后比较,确定具体情形的溯及力规则。司法实务中,对于"立案侦查"要件的判断须改变"对人立案""对事立案"等形式化标准,重点关注侦查过程中是否"已确定嫌疑人并对其展开侦查";对"逃避侦查"行为的判断则须坚持主客观一致原则,主观层面不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被立案",只要认识到自己犯罪且有逃避意图即可,客观上行为也无须设置具体类型,重点考察行为与侦查机关无法抓捕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马某、庄某抢劫案中,侦查机关已发现犯罪嫌疑人并已展开抓捕,行为人"被拦截后逃窜"行为令侦查机关无法抓捕,符合"立案侦查"和"逃避侦查"实质要求,但由于该情形发生于1997年《刑法》生效前,因此应当认定本案已过法定追诉期限,且不能适用《刑法》第88条,不应对该案继续追诉。
张晓亮[6](2021)在《刑事侦查中摄影技术运用技巧的探讨》文中认为在刑事侦查工作中摄影技术对刑侦工作有重要作用,摄影技术主要是通过侦查人员用专业的设备,将案发现场的实际情况清晰准确地记录下来,刑事侦查中的摄影技术可以为刑侦工作提供重要证据,对破案有重要的帮助,因此,侦查人员要加强对刑侦摄影技术的研究,掌握摄影技巧,为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刑侦摄影技术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特点,然后分析了摄影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方式,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在刑事侦查中使用摄影技术的技巧,以供参考。
刘伟[7](2021)在《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全景透视与侦查应对》文中提出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犯罪人基于泄愤或仇视社会等目的,在负面心理支配下,由单一自然人实施,采取多种暴力手段破坏、损毁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伤害特定或不特定乘员,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与社会恐慌的严重暴力性犯罪行为。对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进行全景透视是对该类型犯罪进行治理的前提,其犯罪发展可分为零星发案期、阶段性密集发案期和稳定转变期三个阶段。侦查措施应根据犯罪主体和作案方式的双维度特性来适用,具体包括三类:一是基于犯罪主体特殊性采取的防控性侦查措施,二是基于犯罪链条"长期积变+瞬间激发"特性采取的"基础夯实+应急反应"侦查措施,三是基于"TAP"理念采取的犯罪后侦查破案措施。
谢小剑[8](2021)在《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相对二元化模式”提倡》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职务违法调查与职务犯罪侦查相分离,两者在调查主体、实体依据、程序规范、证据效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不能同时开启立案调查程序,可以称之为程序"二元化模式"。基于违法与犯罪不同的实体构成,以及不同的程序功能和价值追求,职务犯罪侦查程序侧重对人权保障的追求,职务违法调查程序侧重对效率的追求。监察程序改革开创了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调查程序"一元化模式",对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调查采取几乎相同的程序规范,可能诱发权力被滥用、侵害被调查人权利的后果,故学界多主张应回归程序"二元化模式"。由于监察调查一元化有利于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有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制,因此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调查回归程序"二元化模式"的可能性不大。为了有效地惩治腐败和保障被调查人的权利,应当采取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调查程序"相对二元化模式",在坚持调查主体、规范、证据一体的基础上,构建相对灵活的刑事立案程序,建立梯度化的强制措施体系,对职务犯罪调查应当适当允许律师介入,以便充分保障职务犯罪被调查人的权利,同时应适当区分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的证明标准与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董坤[9](2021)在《检察提前介入监察:历史流变中的法理探寻与机制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检察提前介入侦查脱胎于20世纪饱受诟病的"一长代三长""联合办案"方式,后经司法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改造,逐渐发展完善,其功能为提升办案质效、强化侦查监督,理论基础为"公诉准备说"和"法律监督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检察提前介入监察在规范与实践中逐渐被提及运用。与检察提前介入侦查不同,监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和职权配置,以及监察程序的完整性、闭合性和自洽性,使"监察独立说"成为检察提前介入监察的基本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引领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主要是为了配合协助监察机关,提升其在反腐工作中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质量和效率,破除"两法衔接"中的程序障碍。检察提前介入监察的相关机制构建,如提前介入的启动方式、时点节点、案件适用范围、提前介入后的基本流程安排等也都由此延展。
刘玫,陈雨楠[10](2021)在《从冲突到融入:刑事侦查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建构》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刑事侦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从传统侦查到信息化侦查再到大数据侦查,刑事侦查行为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干预程度逐步加深,给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集中表现为信息收集主体多元导致全景式监控风险、数据共享引发个人信息流转风险、数据挖掘衍生个人信息失控风险。由于刑事诉讼法中大数据侦查的法律规定以及刑事侦查领域个人信息保护专门规定的缺失,个人信息保护在侦查程序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为此,应以比例原则为指导,采取权力控制与权利保障的双向规制路径,在对大数据侦查行为进行程序法规制的同时,适度引入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与机制,以实现犯罪控制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协调与平衡。
二、刑事侦查技术(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刑事侦查技术(七)(论文提纲范文)
(1)“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审判为中心”与刑事辩护制度改革 |
(一)“以审判为中心”在刑事辩护制度中的定位 |
1.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刑事辩护制度的促进 |
2. 刑事辩护制度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推动 |
(二)“以审判为中心”导向下的刑事辩护制度改革 |
1. 庭审实质化 |
2. 刑事辩护全覆盖 |
二、我国刑事辩护改革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
(一)刑事辩护的情况与变化 |
1. 辩护率提高 |
2. 辩护效果提高 |
(二)刑事辩护存在的问题 |
1.“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辩护改革经验未纳入刑事诉讼法 |
2.“庭审实质化”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 |
3. 刑事辩护全覆盖尚未实现 |
三、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改革的完善建议 |
(一)将“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辩护改革的成果纳入刑事诉讼法 |
(二)落实“庭审实质化”:保障有效辩护 |
(三)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1. 完善律师“全覆盖”的立法 |
2. 改善法律援助律师的资源结构 |
四、结语 |
(2)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侦查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侦查理论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原理及工具 |
二、侦查理论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过程及结论 |
(一)侦查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
1. 数据来源 |
2. 分析过程及结果 |
(1)文献类型分析 |
(2)发文时间与数量分析 |
(3)发文机构和所属学科分析 |
(4)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
(5)基金项目分析 |
(二)侦查理论研究成果的参考文献“共被引”分析 |
1. 数据来源 |
2. 分析过程及结果 |
(三)侦查理论研究成果的关键词“共词”分析 |
1. 数据来源 |
2. 分析过程及结论 |
(1)关键词“共词”自动聚类标签视图 |
2.关键词“共词”时间线视图 |
三、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论提升侦查理论研究的建议 |
(一)结合打防实践,提炼侦查先进经验 |
(二)立足基本国情,创新侦查特色理论 |
(三)借鉴国外成果,拓展侦查研究维度 |
(四)开展规模化研究,提升侦查理论整体水平 |
(3)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教义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价值基础 |
(一)确保案件裁判结果的实体公正 |
(二)依托个案裁量保障供述自愿性 |
(三)切实维护被追诉人的人格尊严 |
二、立足实践的诱供骗供司法规制模式选择 |
(一)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实践样态 |
(二)“权利保障型”规制模式的应然与正当 |
三、“权利保障型”司法规制模式的完善路径 |
(一)将侦查讯问规范化置于基础性地位 |
(二)增强被追诉人的讯问防御权 |
(三)强化侦查讯问权力的规范与制约 |
四、结语 |
(4)新时代侦查治理模式革新——以新中国犯罪演进规律为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新中国犯罪演进概述 |
2.1 新中国犯罪基本状况① |
2.2 新中国犯罪演进规律 |
3 新时代侦查与犯罪的博弈 |
3.1 新时代犯罪的突出情况 |
3.2 新时代犯罪样态评估 |
3.3 新时代犯罪对侦查提出挑战 |
4 新时代侦查治理模式的革新 |
4.1 新时代侦查治理模式革新的必然性 |
4.2 新时代侦查治理的转向 |
4.3 新时代侦查治理模式的革新路径 |
5 结语 |
(5)刑法第88条的溯及力问题和法定要件判断——以马某、庄某抢劫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一、案例基本情况与争议焦点 |
(一)基本案情及法律处理 |
(二)争议焦点 |
二、《刑法》第88条溯及力问题的规范解析 |
(一)《刑法》第12条与《时间效力的解释》第1条的体系性解释 |
(二)《答复意见》《复函》与《时间效力的解释》的体系性解释 |
三、《刑法》第88条“立案侦查”要件的学理解读 |
(一)形式标准:“对人立案”抑或“对事立案” |
(二)实质判断:是否明确了嫌疑人并对其展开侦查 |
四、《刑法》第88条“逃避侦查”要件的学理解读 |
(一)主观要件:明知犯罪且有逃避意图 |
(二)客观要件:具体行为与无法抓捕存在因果关系 |
五、案例应用与理论反思 |
(6)刑事侦查中摄影技术运用技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刑事侦查中摄影技术的发展及特点 |
(一)摄影技术的发展 |
(二)摄影技术特点 |
1.相关性 |
2.客观性 |
3.完整性 |
4.法定性 |
二、刑事侦查中摄影技术的方式 |
(一)现成摄影 |
(二)检查摄影 |
(三)辨认摄影 |
(四)指纹摄影 |
三、刑事侦查中摄影技术运用技巧 |
(一)合理的拍摄方法 |
(二)合理选取拍摄角度 |
(三)合理设置拍摄参数 |
(四)积极配合刑侦工作拍摄 |
四、结语 |
(7)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全景透视与侦查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学理解析 |
(一)概念圈定及相关理论辨析 |
(二)犯罪态势的历史流变 |
(三)侦查防控的难题 |
(四)犯罪侦查的问题解析 |
二、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内在机理 |
(一)犯罪主体维度 |
(二)作案方式维度 |
三、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侦查措施 |
(一)基于犯罪主体特殊性而采取的防控性侦查措施 |
1.侦查思路与防控范围的转变 |
2.侦查数据分析和算法研判应对 |
(二)基于犯罪链条“长期积变+瞬间激发”特征而采取的“基础夯实+应急反应”侦查措施 |
(三)基于“TAP”理念而采取的犯罪后侦查措施 |
(8)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相对二元化模式”提倡(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职务违法调查与职务犯罪侦查程序“二元化模式” |
三、职务违法调查与职务犯罪侦查程序“二元化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构成事实的差异 |
(二)职务犯罪侦查程序须比职务违法调查程序更重视保护被调查人的权利 |
(三)职务犯罪侦查比职务违法调查更注重查明事实真相、程序要求更加严格 |
(四)职务犯罪侦查需要比职务违法调查更有力的强制措施 |
四、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一元化模式”述评 |
(一)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一元化模式”的基本内容 |
1. 调查主体合一。 |
2. 功能合一。 |
3. 时间合一。 |
4. 调查措施合一。 |
5. 证据合一。 |
6. 规范合一。 |
(二)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一元化模式”的价值 |
1. 有利于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制,惩治腐败犯罪。 |
2. 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
3. 违纪违法犯罪调查由同一机构实施,有利于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
4. |
(三)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一元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
1. 削弱了外部监督,易导致权力被滥用的结果。 |
2. 对被调查人的权利造成损害。 |
3. 缺少防范妨碍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制约了职务犯罪的调查。 |
4. 可能造成职务违法认定难度增大的后果。 |
五、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相对二元化模式”展望 |
(一)监察调查程序“相对二元化模式”的基本内容 |
(二)构建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相对二元化模式”的具体思路 |
1. 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调查主体合一。 |
2. 在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调查规范合一的基础上,实行具体程序适当分离。 |
3. 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证据制度以一体为主,但可做适当的区分。 |
4. 我国应当构建监察调查刑事立案与违法立案程序分离模式,赋予办案机关适时启动刑事立案程序的自由裁量权。 |
5. 创设仅适用于职务犯罪调查的强制措施,以实现监察强制措施梯度化的目标。 |
6. 强化对职务犯罪调查中被调查人权利的保障。 |
(9)检察提前介入监察:历史流变中的法理探寻与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检察提前介入的历史梳理:由来发展与功能演变 |
(一)检察提前介入机制的由来 |
(二)检察提前介入机制的功能发展 |
1.提高办案效率,贯彻“从快”方针 |
2. 确保案件质量,因应侦审合一 |
3. 监督侦查办案,履行宪法职权 |
二、检察提前介入监察:两种形态对比分析中的法理探寻 |
(一)侦检关系中的检察提前介入侦查 |
(二)监检关系中的检察提前介入监察 |
1. “监察独立说”代替“公诉准备说” |
2.“法律监督论”不是检察提前介入监察的法理依据 |
3. 小结 |
三、检察提前介入监察的机制构建 |
(一)提前介入的启动方式 |
(二)提前介入的时间节点 |
(三)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 |
(四)提前介入后的检察意见 |
四、结 语 |
(10)从冲突到融入:刑事侦查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风险透视:刑事侦查对个人信息权利干预程度逐步加深 |
(一)信息收集主体多元导致全景式监控风险 |
(二)数据共享引发个人信息流转风险 |
(三)数据挖掘衍生个人信息失控风险 |
三、冲突:个人信息保护在刑事侦查中的缺位 |
(一)刑事诉讼法中大数据侦查法律规定的缺失 |
(二)刑事侦查领域个人信息保护专门立法的缺失 |
四、融入:刑事侦查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建构 |
(一)规范工具:以比例原则为指导 |
(二)权力控制:对刑事侦查行为的程序法规制 |
(三)权利保障:适度引入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与机制 |
五、结语 |
四、刑事侦查技术(七)(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J]. 热娜古·阿帕尔. 长春大学学报, 2021(11)
- [2]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侦查理论研究[J]. 苗林林,陈京都.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1(05)
- [3]诱供骗供司法规制的教义学分析[J]. 顾亚慧. 证据科学, 2021(05)
- [4]新时代侦查治理模式革新——以新中国犯罪演进规律为起点[J]. 任惠华.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1(05)
- [5]刑法第88条的溯及力问题和法定要件判断——以马某、庄某抢劫案为例[J]. 周晨,林喜. 交大法学, 2021(04)
- [6]刑事侦查中摄影技术运用技巧的探讨[J]. 张晓亮. 法制博览, 2021(28)
- [7]公共交通领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全景透视与侦查应对[J]. 刘伟. 山东社会科学, 2021(10)
- [8]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监察调查程序“相对二元化模式”提倡[J]. 谢小剑. 法商研究, 2021(05)
- [9]检察提前介入监察:历史流变中的法理探寻与机制构建[J]. 董坤. 政治与法律, 2021(09)
- [10]从冲突到融入:刑事侦查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建构[J]. 刘玫,陈雨楠. 法治研究,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