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参碱与健脾合剂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论文文献综述)
付敏[1](2020)在《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肾方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症候、HBV-DNA、HBe Ag、肝功能、IL10、IL17的影响,验证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予温肾方,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1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HBV-DNA、HBe Ag、ALT、TBIL、IL10、IL17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评分:12周后,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HBV-DNA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HBe Ag水平:12周后,两组患者HBe Ag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肝功能:12周后,治疗组ALT>正常检测值上限的有12人,对照组有2人,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TBIL比较,P>0.05,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6)IL10、IL17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10、IL17较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肾方有助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改善临床症状,抑制HBV复制,降低患者血清中HBe Ag水平,其机制可能是提高IL10、IL17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从而打破免疫耐受。试验前后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指标及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表明温肾方安全性良好。
叶冬梅[2](2016)在《柔肝化纤颗粒改善肝硬化Child-Pugh A、B级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硬化Child-PughA、B级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外周血CD90、CD105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评价该方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90例乙肝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A、B级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常规西医治疗组30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组30例,柔肝化纤颗粒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组30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凝血时间(PT),腹部B超,外周血CD90、CD105的表达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转氨酶、凝血功能,门脉血流动力方面,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三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胆红素在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三组患者间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蛋白方面:三组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常规治疗组外周血清中未检测出CD90、CD105,柔肝化纤颗粒组及G-CSF两组外周血清中均检测出CD90、CD105,且柔肝化纤颗粒组较G-CSF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Child-Pugh评分改善方面,柔肝化纤颗粒有较其他两组明显的优势。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能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并与G-CSF相比能更好地、安全地改善临床症状、Child-Pugh评分、肝功能,凝血情况,治疗肝硬化,可能与其动员体内干细胞有关。
刘璐[3](2016)在《益气解毒法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益气解毒法对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揭示本病气虚毒蕴中医证实质,为益气解毒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为提高本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遵照原治疗方案不变(恩替卡韦0.5mg口服1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解毒法中成药(牛黄参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两组均继续治疗24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中医证候、乙肝病毒标志物精准定量、HBV-DNA定量、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并对比两组疗效,观察及分析益气解毒法对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血清学和淋巴细胞等的作用。结果:中医证侯总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分别为3.82±1.05、5.62±1.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各主要证侯量化积分比较:治疗24周后治疗组各主症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口干口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肝功能和HBV DNA定量比较:本研究中的病例肝功能在正常范围,HBV DNA载量已低于本次研究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值,治疗前后两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24周后治疗组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8%,对照组为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 Ag滴度比较:治疗后治疗组HBe Ag滴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Be Ag滴度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HBe Ag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 Ag滴度比较:治疗后治疗组HBs Ag滴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Bs Ag滴度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HBs Ag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CD3+、CD4+、CD8+、CD4+/CD8+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CD3+、CD4+、明显升高,CD8+降低、CD4+/CD8+比值升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比较:在临床试验中,没有观察到与观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大便常规和肾功能、心电图等,没有发现与用药有关且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临床证侯,降低血清HBs Ag标志物滴度,提高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从而促进e抗原血清转换趋势,有利于达到免疫控制。研究揭示了本病中医气虚毒蕴的病理,表明益气解毒的干预有望提高抗病毒的疗效。
张良登[4](2014)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横断面调查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的脂肪因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环境、遗传及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临床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及相关肝癌。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NAFLD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治疗NAFLD具有整体与个体化疗效优势,中西医结合论治则能实现优势互补。本研究通过对NAFLD中西医临床论治与脂肪因子机制进展整理总结,探讨NAFLD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源流与多维度辨治,基于对清热袪湿化瘀法立方的四合汤拆方组分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整合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循证医学、临证经验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调查NAFLD中医病-体-证规律,并应用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NAFLD大鼠探讨其疗效的脂肪因子机制,从而促进中医药防治NAFLD。目的:研究NAFLD中医病-体-证规律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的脂肪因子机制。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综述NAFLD中西医临床论治与脂肪因子机制最新进展;通过理论溯源,探讨NAFLD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源流与多维度辨治途径;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对清热祛湿化瘀法立方的四合汤拆方组分行循证评价;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NAFLD患者中医病-体-证规律;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复制NAFLD大鼠模型,应用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探讨其疗效的脂肪因子机制。结果:1、NAFLD中医论治包括中医内治、外治以及名老中医独到经验等方面,注重辨证与综合论治;西医治疗并无直接针对性药物,而旨在注重预防,中西医结合可优势互补,促进构筑NAFLD三级预防体系。2、肝纤维化是NAFLD重要病理过程,先秦时期可从腹部疾病管窥肝纤维化的中医雏形认识,秦汉时期对肝纤维化经典阐析包括病名、病位、病因、病机、治则等,魏晋隋唐以降流派争鸣,至此肝纤维化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疏通,将促进中医药防治NAFLD。中医可从多维度对NAFLD进行有效辨治,包括辨因、辨机、辨性、辨症、辨病、辨体、辨证论治,从而拓宽辨治体系,发挥以中医思维主导的疗效优势。3、对清热祛湿化瘀法立方的四合汤拆方组分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方法学质量均属于高偏倚风险,均未报告主要终点,而仅报告次要终点。其中柴胡疏肝散纳入10个RCT合计802例NAFLD受试者,对次要终点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柴疏肝散组治疗后TC、LDL、HOMA-IR、 ALT、AST、GGT、TBiL、ALP、HA、LN、PCⅢ、PCIV、肝脏B超积分改善效果及总有效率、胁胀改善率、腹胀改善率优于对照组。茵陈蒿汤纳入14个RCT合计1214例NAFLD受试者,对次要终点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茵陈蒿汤加减组治疗后ALT、AST、GGT、TG、TC、LDL、证候积分改善效果及总有效率、证候有效率、B超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甘草有效组分纳入28个RCT合计2260例NAFLD受试者,对次要终点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含甘草有效组分组治疗后AST、ALT、GGT、TBiL、TBA、 TG、TC、FBG、2hPG、HOMA-IR、CRP、TNF-α改善效果及总有效率、症状改善率、B超改善率优于对照组。4、流行病学调查共纳入98例NAFLD患者,分析显示年龄平均(60.9±14.7)岁,病程平均(2.7±3.0)年,BMI平均为(24.5±3.5)Kg/m2。肝脏B超分级属于轻度占79.6%,中度占14.3%,重度占6.1%;其中伴有高血压占43.9%,冠心病占22.4%,糖尿病占19.4%,血脂异常占18.4%,脑血管病占17.3%。患者肝功、血脂、凝血、炎症指标整体水平基本属于正常范围内。体质判别属于痰湿质占34.7%,湿热质占16.3%,血瘀质占16.3%,气郁质占10.2%,阳虚质占6.1%,平和质占6.1%,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各占3.1%,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阴虚质各占1.0%。辨证属于痰湿内阻证占31.6%,湿热蕴结证占23.5%,痰瘀互结证占20.4%,湿浊内停证占13.3%,肝郁气滞证占8.2%,肝郁脾虚证占3.1%。5、(1) NAFLD造模至第6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周体重变化相比较,除第2周外差异基本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各组大鼠每周体重变化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第9周随机选取各组2-3只大鼠,观察比较舌象,显示正常大鼠舌润红,模型组大鼠舌质红兼有瘀斑及舌体胖大,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舌质红兼有瘀点,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舌质暗红,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舌质暗淡。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肝脏湿重和肝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模型组之间大鼠肝脏湿重和肝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肾周和附睾脂肪重量及体脂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Lee’s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观察肝脏形态显示,模型组肝脏形态明显增大,重量显着增加,呈苍白色,包膜紧张,表面粗糙,油腻感,边缘圆钝,质地软,与周围组织显着粘连,肾周和附睾周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四合汤干预组可使肝脏形态明显改善,以中药中剂量组改善效果为佳。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组织重度脂肪变性积聚,肝索结构紊乱,肝细胞气球样变,肿胀变形,胞浆见大量脂滴,胞核偏位,大量炎性细胞聚集,小叶内见坏死灶;四合汤干预组可使肝脏HE病理明显改善,以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效果为佳。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可见汇管区、汇管区周围、窦周纤维化,纤维间隔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有炎细胞浸润,但未形成假小叶;四合汤干预组可使肝脏Masson病理明显改善,以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效果为佳。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见片状红色区域,肝细胞内大量脂滴,肝小叶内含脂滴细胞数/总细胞数约为70-90%;四合汤干预组可使肝脏油红O病理明显改善,以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效果为佳。(2)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NAFLD大鼠,结果显示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正常对照组之间大鼠血清ALT、AST肝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血清HD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血清LD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正常对照组之间大鼠血清TC、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正常对照组之间大鼠血清FBG、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FINS、I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平均秩次分析提示FINS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正常对照组之间大鼠血清AFP、C-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表达较模型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表达较中药低剂量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表达较中药中剂量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β-actin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β-actin比值较模型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β-actin比值较中药低剂量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2/β-actin比值较中药中剂量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1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1表达较模型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1/β-actin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肝脏AdipoR1/β-actin比值较模型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NAFLD大鼠肝脏Visfatin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肝脏Visfatin浓度较模型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肝脏APN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APN浓度较模型组低,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PN浓度较模型组高,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肝脏APN浓度均较中药低剂量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PN浓度较中药中剂量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肝脏LE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LEP浓度较模型组低,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肝脏LEP浓度均较中药低剂量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LEP浓度较中药中剂量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Resistin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肝脏Resistin浓度均较模型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Resistin较中药低剂量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Resistin浓度较中药中剂量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模型组大鼠肝脏TNF-α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TNF-α浓度均较模型组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肝脏IL-6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IL-6浓度均较模型组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肝脏PCⅢ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肝脏PCⅢ浓度较模型组低,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PCⅢ浓度较模型组高,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PCⅢ浓度均较中药低剂量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PCⅢ浓度较中药中剂量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肝脏CIV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CIV浓度较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肝脏HA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HA浓度较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脏LN浓度较正常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通过综述、理论探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认为NAFLD的有效防治需要整合中医、西医以及循证证据等,实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以防治NAFLD。2、通过对NAFLD患者中医病症、体质、证候等方面进行横断面调查,大部分NAFLD患者肝功、血脂、生化、血常规等中医微观病证信息大致未见显着异常,提示尚无特异性指标针对NAFLD患者进行充分评价;综合NAFLD患者体质、证候调查结果表明本病以湿、热、痰、瘀四大证素为主,具体表现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三种体质及其兼夹体质,以及痰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湿浊内停证四类证型。3、通过NAFLD大鼠模型,中药组给予清热袪湿化瘀法所立的四合汤分为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干预,与生理盐水干预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相比较,结果提示NAFLD大鼠造模成功,四合汤干预NAFLD大鼠可有效改善肝脏病理形态,以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效果为佳;四合汤对大鼠NAFLD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影响血清HDL, LDL实现,而对ALT、AST、TC、TG、FBG、IRI、ISI、AFF、C-P未有明显影响;NAFLD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2mRNA, AdipoRI mRNA表达均下降,四合汤可通过提高AdipoR2mRNA、AdipoR1mRNA表达以改善NAFLD其中以中药高剂量组提高AdipoR2mRNA表达和中药中剂量组提高AdipoR1mRNA表达效果为佳;NAFLD能诱使肝脏APN、 LEP、TNF-α、IL-6表达,四合汤干预能下调NAFLD大鼠肝脏TNF-α、IL-6表达,并能上调NAFLD大鼠肝脏Visfatin、APN、LEP、Resistin表达,其中以高剂量组上调肝脏APN、LEP、Resistin表达效果尤为显着,而中剂量组上调肝脏Visfatin表达效果尤为显着,低剂量组则可下调肝脏APN、LEP表达,故四合汤具有多靶点调控脂肪因子而改善NAFLD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陈壮忠[6](2009)在《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师承林丽珠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以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观察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开放性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与住院部确诊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45例,其中对照组17例,治疗组28例。以TACE术及术后还原型谷胱甘肽常规护肝等最佳对症治疗为对照组,治疗组予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口服,前后共四个疗程,一疗程28±2天。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ECOG评分、Child-Pugh评分、瘤体进展变化、体重变化、血分析、肝肾功能、AFP、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半年生存率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等,进一步评价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分析:结果通过SPSS13.0统计分析表明:治疗组在用药后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体力状况(ECOG)评分降低,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保持相对稳定,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第四疗程后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别(P<0.05)。在肿瘤进展方面,治疗组在后期有一定稳定瘤体的作用(P<0.05);治疗组半年生存率为80.77%,而对照组为47.06%,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Ⅰ—Ⅱ级的恶心呕吐,程度较轻,能够自动缓解,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少(P<0.05),患者能够耐受;在血液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没有明显的骨髓抑制及肝、肾、心脏、消化道等方面的毒性(P>0.05)。治疗组降低甲胎蛋白(AFP)程度效果与对照组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甲胎蛋白(AFP)有下降趋势。结论:原发性肝癌恶性度较高,我国发病率较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目前缺乏特定疗效的治疗方法,需要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药辨证论治及辨病论治是其中较好的选择之一,早期介入,疗效更佳。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联合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或降低ECOG评分,能稳定患者的体重,提高生存质量,防止肿瘤进展或复发,提高半年生存率,部分患者甚至能够获得长期“带瘤生存”的疗效。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联合应用,没有明显的骨髓抑制、心肝肾毒性、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安全性好,患者对其有良好的耐受性,依从性较好。本研究病例数少,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延长观察时间,以期能对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的远期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等进行较全面而更准确的评价。
陈小莉[7](2008)在《理肝健脾合剂治疗早期肝硬化22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研究理肝健脾合剂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探索一种经济安全,疗效可靠,适宜推广的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经验方法。肝硬化很常见,它是很多慢性肝病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局。肝硬化的肝脏内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弥漫增生,使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被破坏,使肝脏逐渐硬化、缩小,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合并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理肝健脾合剂是湖北省中医院沈忠源教授的经验方,根据22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证实,该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所选42例临床患者均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肝病中心门诊和病房,符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饮食。治疗组给予理肝健脾合剂,每日一剂,每次300 ml,分早晚两次服,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给予安络化纤丸,服安络化纤丸(森隆药业生产),每次6g,每天2次,3个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ALT、AST、TBIL、ALB、A/G)、肝纤全套(HA、LN、PⅢP、CIV)、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径等指标,参照根据“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临床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有效率为65.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的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临床积分由8.63±1.85降至3.20±1.95,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有非常显着差异,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比较显着差异。3治疗组ALT、AST、TBIL、ALB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差异非常显着(P<0.01),治疗组A/G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TBIL、A/G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4两组治疗前后HA、LN、PⅢP及CIV的比较,HA、LN、PⅢP及CIV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HA、LN、PⅢP及CIV测定值较前下降,治疗组HA、LN、PⅢP及CIV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后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门脉主干内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脾脏厚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6安全性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安全检测无毒副作用,两组治疗过程中后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理肝健脾合剂对于早期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理肝健脾合剂能缓解患者症状,恢复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减轻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延缓病情恶化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性能好,无毒副作用。
王克勤[8](2007)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认为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外治法等)进行了综述,提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病毒变异。本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林志刚[9](2001)在《苦参碱与健脾合剂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目前治疗病毒性肝炎所用药物多为苦寒之剂,对多数肝病患者的脾胃功能有影响。为此,我们运用苦参碱时配合健脾合剂,治疗该病患者3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2例患者均为1996年1月~2001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病人,诊断均符合全国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
二、苦参碱与健脾合剂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碱与健脾合剂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文献的研究 |
1.1 西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
1.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
1.1.2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定义 |
1.1.3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风险 |
1.1.4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机制 |
1.1.5 现代医学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
1.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
1.2.1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辩证分型的研究 |
1.2.3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
2.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
2.2.7 观察指标 |
2.2.8 疗效判定标准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临床资料 |
2.3.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 |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比较 |
2.4 研究结果 |
2.4.1 试验完成情况 |
2.4.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DNA变化 |
2.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eAg变化 |
2.4.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变化 |
2.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10、IL17比较 |
3 讨论 |
3.1 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1 观察ALT的意义 |
3.1.2 观察HBV-DNA的意义 |
3.1.3 观察HBeAg的意义 |
3.1.4 观察IL10、IL17意义 |
3.1.5 观察中医证候的意义 |
3.2 温肾方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理论基础 |
3.3 温肾方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温肾方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3.5 结论 |
4.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
1、HBV携带的成因分析 |
2、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现状 |
3、其他中医疗法 |
3.1 中医养生疗法 |
3.2 针灸疗法 |
3.3 穴位注射疗法 |
4、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病毒性肝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 |
附件2:缩略词附表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柔肝化纤颗粒改善肝硬化Child-Pugh A、B级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肝硬化的机理及治疗现状 |
1.1 我国肝硬化的现状 |
1.2 中医药对肝硬化的认识 |
1.2.1 中医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则 |
1.2.3 辨证施治 |
1.2.4 单味中药对肝硬化的药理研究 |
1.2.5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方剂 |
1.2.6 中成药治疗 |
1.3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
1.3.1 肝硬化现代医学病机 |
1.3.2 肝硬化现代医学治疗 |
1.4 干细胞与肝硬化治疗 |
1.4.1 干细胞 |
1.4.2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 |
1.4.3 中医药调控干细胞治疗肝硬化 |
1.4.4 中医药联合干细胞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 |
1.4.5 干细胞动员剂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
1.4.6 中医药诱导动员BMSCs现状与思路 |
1.5 "痰毒瘀损肝体"理论体系与柔肝化纤颗粒 |
1.5.1 "疾毒瘀损肝体"理论体系 |
1.5.2 柔肝化纤方 |
1.6 CD90、CD105 |
2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1.1 诊断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研究方案 |
2.2.3 指标监测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2.5 治疗效果 |
2.5.1 临床疗效比较 |
3 展望和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益气解毒法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疗程 |
2.3 观测指标 |
2.4 临床试验观察步骤 |
3 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
3.1 有效性评价 |
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2 肝功能指标、HBV DNA定量比较 |
5.3 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
5.4 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比较 |
5.5 血清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5.6 安全性比较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邪、毒、虚之为病 |
1.1 邪不能独伤人 |
1.2 毒则为害 |
1.3 毒为气之贼 |
2 益气解毒法之图 |
3 牛黄参胶囊组方研究 |
4 疗效分析 |
4.1 证侯积分的变化 |
4.2 血清学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
4.3 淋巴细胞亚群的观察 |
5 安全性评价 |
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参照表 |
附录 3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4 |
附录 5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非酒精性脂肪肝横断面调查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的脂肪因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西医临床论治进展 |
1 中医论治 |
2 西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脂肪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肪因子 |
2 脂联素 |
3 瘦素 |
4 内脂素 |
5 抵抗素 |
6 肿瘤坏死因子-α |
7 白细胞介素-6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理论探讨 |
第一节 肝纤维化中医理论源流 |
1 先秦时期---从腹部疾病管窥肝纤维化中医认识的雏形阶段 |
2 秦汉时期---中医对肝纤维化的经典阐析 |
3 争鸣时期---肝纤维化中医认识完善成熟,各家流派纷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多维度辨治 |
1 辨因论治 |
2 辨机论治 |
3 辨性论治 |
4 辨症论治 |
5 辨病论治 |
6 辨体论治 |
7 辨证论治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引言 |
第一节 柴胡疏肝散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数据库与检索策略 |
2 纳入标准 |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4 数据合成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数据库与检索策略 |
2 纳入标准 |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4 数据合成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甘草有效组分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数据库与检索策略 |
2 纳入标准 |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4 数据合成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体-证横断面调查 |
1 调查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数据收集 |
4 调查内容 |
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7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动物实验 |
第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一般情况、肝脏病理变化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血脂、AFP、C-P、胰岛素指数变化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AdipoR2、AdipoR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表达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Visfatin、APN、LEP、Resistin、TNF-α、IL-6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表达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PCIII、CIV、HA、L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表达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导师临证经验 |
魏玮教授辛开苦降法临证经验探微 |
1 脾胃为后天之本,以和为要 |
2 立辛开苦降之和法,调脾胃病寒热错杂之象候 |
3 辛开苦降大法承合“十八字诀”脾胃学说 |
4 强调补先天与壮后天相结合,恒固中州升降如常 |
5 辛开苦降法调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
6 结语 |
参考文截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祖国医学对肝癌病名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3、祖国医学对肝癌治则治法的认识 |
4、祖国医学对肝癌预后的认识 |
5、近年来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 |
5.1 现代西医学治疗原发性肝癌现状 |
5.2 现代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现状 |
第二部分 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是肝癌的重要治法之一 |
1、健脾法是肝癌的重要治法之一 |
1.1 脾气亏虚是肝癌发病原因之一 |
1.2 健脾法是肝癌重要治法之一 |
2、祛瘀法是肝癌的重要治法之一 |
2.1 肝血瘀滞是肝癌发生的病机之一 |
2.2 祛瘀法是肝癌的重要治法之一 |
3、槐耳颗粒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 |
3.1 槐耳颗粒的作用 |
3.2 槐耳颗粒抗肝癌实验研究 |
3.3 槐耳颗粒治疗肝癌的临床报道 |
第三部分 健脾祛瘀法联合槐耳颗粒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
2.1 临床诊断标准 |
2.2 病理诊断标准 |
3、原发性肝癌TNM分期标准 |
3.1 肝癌国际分期中TNM的定义 |
3.2 UICC分期方案 |
3.3 本临床研究诊断标准 |
4、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1 肝郁脾虚型 |
4.2 肝热血瘀型 |
4.3 肝胆湿热型 |
4.4 肝肾阴亏型 |
5、纳入标准 |
6、排除标准 |
7、剔除标准 |
8、脱落标准 |
9、中止试验标准 |
10、治疗方案 |
11、观察项目及时点 |
12、技术路线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1、一般情况 |
2、疗效评价 |
2.1 临床症状积分、体力状态(ECOG)变化情况 |
2.2 体重变化情况 |
2.3 肝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
2.4 肿瘤进展情况 |
2.5 患者生存情况分析 |
2.6 不良反应分析 |
3、血液毒性方面情况 |
3.1 骨髓抑制情况 |
3.2 肝功能变化情况 |
3.3 肾功能变化情况 |
3.4 血糖(GLU)变化情况 |
3.5 二便变化情况 |
3.6 心脏毒性变化情况 |
4、小结 |
第五部分 林丽珠教授治疗肝癌经验及典型病例分析 |
1、林丽珠教授临证心得 |
2、典型病例 |
3、临证跟师体会 |
第六部分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理肝健脾合剂治疗早期肝硬化2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病历剔除、脱落及中止实验标准 |
5 治疗方法 |
6 疗效评定标准 |
结果 |
1 两组病例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HA、LN、PIIIP及CIV的比较 |
5 两组治疗前后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比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献 |
致谢 |
四、苦参碱与健脾合剂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付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柔肝化纤颗粒改善肝硬化Child-Pugh A、B级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D]. 叶冬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6)
- [3]益气解毒法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临床观察[D]. 刘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4]非酒精性脂肪肝横断面调查及清热祛湿化瘀法干预的脂肪因子机制[D]. 张良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健脾祛瘀法合槐耳颗粒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壮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7]理肝健脾合剂治疗早期肝硬化22例临床观察[D]. 陈小莉. 湖北中医学院, 2008(09)
- [8]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概况[J]. 王克勤.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7(01)
- [9]苦参碱与健脾合剂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J]. 林志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S1)
标签:对照组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苦参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 肝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