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阅读的水晶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21)在《中西富贵人家西方奢侈品消费之同步——基于《红楼梦》的考察分析》文中提出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中国常常被喻为世界的白银蓄池。很多研究在讨论这一时期中西贸易时都倾向于强调商品的西流(商品从中国向欧洲、美洲流动)和白银的东流(白银从欧洲、美洲向中国流动)(1),以及中国器物对欧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2)。相比之下,对这一时期欧洲商品在中国的消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则研究甚少。20世纪20年代以来,更有一种观点认为,
尚攀[2](2021)在《霍克思英译《红楼梦》手稿研究》文中指出
石晶晶[3](2021)在《明代双屿港与十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文中研究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来到东亚寻找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东亚海洋上出现了四大矛盾。一,明代朝贡贸易体系与其他亚洲国家大量获取中国商品的矛盾;二,明代海禁政策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传统的矛盾;三,明代海禁政策与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商品经济对外发展内在需求的矛盾;四,以葡西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向东进行殖民拓展和以明朝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之间的矛盾。双屿港就是这四种矛盾下的产物。双屿港位于今浙江舟山西南部六横岛周边,是十六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东南亚国家、葡萄牙、日本等多国海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国际私人海上贸易据点。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廷派遣朱纨向双屿港发动军事攻击。双屿港从此湮没,辉煌不再。本文先从明代朝贡贸易和海禁实施的具体情况入手对明代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讨论,并以中外双视角对东亚地区的海洋贸易网络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宏观和微观视角的结合,笔者分别对双屿港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具体内容及影响等进行了探究。最后,笔者以澳门、月港和长崎港三个与双屿港相关但不同类型的国际对外贸易港口为例,结合中外史料记载对双屿港衰落之后的东亚地区贸易经济网络进行简要论述。虽然双屿港的消失使得东亚地区的海上贸易遭受冲击,但东亚海洋贸易网络的发展趋势不会随之消失。本篇论文以双屿港为突破口,参考中、英、法、葡、西、日等多国相关文献,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发掘十六世纪东亚海洋贸易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笔者也欲借此尝试在全球史语境中重新定位东亚海洋在世界海上贸易网络中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霍知节[4](2021)在《稀土越千年,奏“璃”歌奇韵》文中提出玻璃通常是以石英砂、硼砂等为主料,自然纯碱、草木灰或铅丹为助熔剂,石灰石为稳定剂加工而成非晶态无机物[1]。玻璃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不仅练就了独特的透明性,而且也成就了光学玻璃近二百年的辉煌和稀土玻璃的百年传奇,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道路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玻璃的前世传奇1.1一顿饭里的传说玻璃不是名正言顺地诞生于实验室的,它的问世完全是个偶然。
赵玺玉[5](2020)在《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讲好中国故事”和“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号召下,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讲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积极探索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历程。专题片播出后,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极高讨论度和评价,是一部记录历史、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与其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叙事表现密不可分。基于此,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工具和个案研究法,采用经典叙事学中叙事故事和叙事话语两个层面,对电视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进行分析,以探究使其获得成功的叙事手法,为同样“记录历史、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专题片的叙事提供一些启示。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明《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创新点及基于这一主题进行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梳理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对象概况,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第三章聚焦故事层面,从统领专题片故事的主题分析开始,依次对《我们走在大路上》故事文本中事件、人物、情境的组合运用进行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叙事话语,其中第四章分析了不同视角的叙事者的话语权限,具体整理了专题片所运用的声画语言,第五章整理分析历史专题片叙事中较为突出的时间畸变与叙事结构,以探究叙事话语形式。第六章基于以上叙事分析,结合新闻传播相关理论,总结《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凸显的叙事长处,为该类型专题片叙事提供借鉴。总的来说,《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深刻主题立意高远、故事深刻,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通过叙事手法的合理利用,《我们走在大路上》做到了专题片艺术表达与真实记录的平衡,不但始终秉持人民性的原则,贴近地展现了70年来中国百姓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也让专题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使之获得了广泛好评,值得后来者借鉴。
朱茜[6](2020)在《数字时代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征及传播价值 ——以合肥市为考察中心》文中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是在政府主导下建设而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它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仅是一个实践活动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也是一个媒介空间。数字时代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齐全,其空间特征更加丰富,空间从单一的物理场所转变成功能丰富的多维空间,传播价值得以彰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提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读者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除了具有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之外,还具有内涵丰富的多重属性,为人们的个性释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兹以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为例予以阐释。基于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探寻数字时代合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征及传播价值。首先阐释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相关概念、历史演变及发展状况;梳理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特点、性质、功能。其次,基于合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阅读空间兴起以及发展的原因,并重点揭示了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园型、商业街型、社区(街道)型、学校型、书店型等五种类型及其城市布局、发展特色。第三,立足于数字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将合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特征概括为审美空间、场景空间、共享空间、休闲文化空间、行为空间等五个方面,并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分析,了解不同城市阅读空间的整体情况。第四,以合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传播价值为对象,揭示出人文关怀的精神传播,“大湖名城,书香合肥”的城市形象传播,参与者身心构建以及文化传播三个方面。第五,基于调查结果,指出合肥市阅读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以此为基础,基于5G时代展望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未来,提出推进阅读空间的基础服务精准到位;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打造赛博城市阅读空间;完善互联互通的智慧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创产业等相关建议。
石佳惠[7](2020)在《多视角下的建筑大师设计草图创作构思与表达研究》文中指出设计草图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记录建筑师图示思维、推敲设计的载体,建筑大师的设计草图尤其反映着他们的创作思想、设计方法和个性特点,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以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而在当代,由于草图的作用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对设计草图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更为稀少,研究成果更为匮乏。而设计草图作为建筑师的基本功,不仅不能放弃,而且应该得到强化和发展,因此,在目前国内建筑过分追求速度、迷信技术、忽视品质的语境下,深度研究建筑大师的设计草图,有利于直观、高效地学习大师的哲学理念、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以提高设计水平,繁荣建筑创作,在当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建筑大师的设计草图为研究对象,在概念界定、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设计草图的研究框架,总结了设计草图的相关理论,阐释了设计草图的基本特征,并从三个视角对国内外二十余位建筑大师的草图案例进行了具体阐述和深度分析。这三种视角的分析分别是:从立意草图视角分析——从整体、意象、空间出发的设计草图;从细化草图视角分析——从局部、技术、概念出发的设计草图;从表现草图视角分析——从氛围、真实、技法出发的设计草图。论文详细讨论不同的建筑大师在运用草图推敲设计时的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逻辑方式、不同的设计理念以及风格独特、特征鲜明的各类草图;对比分析建筑大师不同的构思逻辑、推敲方式及表达效应,归纳总结出设计草图的运用方法和思考方式。论文的研究结论重申了设计草图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希望建筑师对设计草图建立全新的认识,高度关注草图之于建筑创作的重要性,在建筑创作中将设计草图与方案概念、细部结构、效果表达等方面建立起有效联系,为建筑创作带来更多元化的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全文共有6章,约78000字,图表121幅(图99幅,表22幅),附录1(国外建筑大师设计草图150例),附录2(国内建筑大师设计草图50例)。
陈瑜[8](2019)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文中提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有目共睹,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对象往往较为集中,对文言小说诗性特征的讨论多于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讨论,而对古代白话小说的讨论往往集中于四大名着及《金瓶梅》等羼入诗词较多的小说作品。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并非只呈现为诗体韵文对小说文体叙事的介入,其深层的影响乃在于诗体的思维习惯与运思模式对小说文体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传统诗学评点与叙事学评点交叉的视角,尝试探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诗性特征的形成与显现。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成熟之作往往呈现出语体的诗化、表现对象与审美精神的抒情化、叙事结构的意象化、隐喻性与象征性,以及意境营造的诗意性等特征。小说诗性特征的形成与作为中国文学母体的诗学传统对叙事学传统的渗透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诗体韵文对白话小说文本的羼入,对此白话小说的创作者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部分小说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诗体韵文与白话小说文本融合的无限可能,而另一些作者对诗体韵文的摒弃则具有小说文体独立的意识。与此同时,在传统诗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表现对象与文体功能产生了诗学的转向,借小说以“言志”成为创作者与评点者的共识。白话小说作者开始在作品中高歌理想、沉潜生命,从而使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作品呈现出纹理清晰的抒情质感。在白话小说的情感表达方面,创作者自觉取法于古典诗词优秀的抒情传统,“吟咏情性”与“诗可以怨”等经典诗学命题被借鉴、化用于白话小说的情感表达之中。而在叙事的运思上,源于诗学语境的意象论、言不尽意、意境说、回忆的诗学等表现方式与文本建构经验,也被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兼收并采。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在文体成熟过程中,对诗学传统的借鉴与学习既是诗学传统的思维惯性使然,更是小说创作者与评点者自觉、主动的吸纳,在对诗学传统的继承与解构的张力中,白话小说的文本建构走向成熟。
孙小钰[9](2020)在《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旅游业繁荣发展,酒店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市场上出现了众多酒店类型,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设计酒店在我国从出现到发展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但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受到了渴望新体验和新感受的这一类消费人群的追捧,所以对设计酒店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陌生化理论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最早被应用于文学领域,其核心是增强事物的可感性,给人制造惊奇感。通过对陌生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陌生化理论与创新的实质大致相同,可以说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是创新的一种途径。而设计酒店就是要具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所以课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将设计酒店与陌生化理论相结合,探究两者是如何结合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与设计酒店和陌生化理论相关的专着、学术论文、设计案例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从而对设计酒店和陌生化理论形成系统认识。研究中共选取了国内18家设计酒店作为调研对象,以室内设计原理为主要理论指导,从室内空间组织、室内空间界面、室内空间照明和室内空间陈设四个方面对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陌生化进行分析,总结出形态变形、分解重构、置换再现、意境营造、材质质换、增强色彩对比的陌生化设计方法。结合环境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进一步总结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打破知觉定势、增强感官体验、突破惯性思维、引发主观联想的应用方法,并根据总结的应用方法进行案例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总结得出陌生化理论应用的影响因素,论证基于环境心理学和视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受人的视知觉影响,可以满足现代中青年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并且可以推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创新。图24幅;表25个;参43篇。
王娅茜[10](2019)在《基于四川皮影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四川皮影的生存状态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而发生改变。四川皮影作为四川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代表,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在地群众思想道德观念影响,映衬出民众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不论是其外在造型艺术特点,还是内在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都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课题以四川皮影造型做为研宄对象,通过对文献图片等相关资料收集,田野调查、口述问询等方式,以此形成直观的基础研究素材。以历史沿革作为起始,研究四川皮影存在的类型、制作流程、文化内涵,重点将四川皮影造型进行了细致的构件和纹样的梳理,整理出了四川皮影造型的特征。博物馆作为民众快速了解艺术形式的途径,是四川皮影进行传播的重要场域,其文创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博物馆参观者对四川皮影的感受。好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能够与藏品、受众形成良性互动,进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本课题以教育传承、文化分享为设计定位,着重考虑“如何使四川皮影与民众之间形成联系”“如何巧妙运用四川皮影符号增加文创产品教育意义”为目的的产品设计。通过造型意象法,利用市场调研和问卷分析后所得受众喜好,寻找出契合审美之造型后进行设计开发。试图以此方式,为四川皮影适应现代市场提供一种可能性。
二、用于阅读的水晶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阅读的水晶玻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富贵人家西方奢侈品消费之同步——基于《红楼梦》的考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的史料价值及版本说明 |
二《红楼梦》中的西洋器物 |
三中欧贸易扩张及与海外贸易关系密切的曹家 |
四曹家与欧洲上层社会趋同的欧洲奢侈品消费 |
1. 自鸣钟(摆钟) |
2. 穿衣镜 |
3. 水晶玻璃灯和金星玻璃 |
4. 银器 |
5. 鼻烟、汪恰洋烟和鼻烟盒 |
结论 |
(3)明代双屿港与十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十六世纪东亚海洋形态与海上贸易网络 |
第一节 明代朝贡体系及海禁政策实施情况 |
一 朝贡体系与海禁制度的初步形成(吴元年-宣德八年) |
二 朝贡体系渐弱而海禁政策逐渐加强(宣德八年-成化年间) |
三 朝贡体系与海禁政策的式微与破灭(成化年间-崇祯年间) |
第二节 十六世纪东亚地区海洋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 |
一 正德、嘉靖、隆庆时期的中国海商 |
二 日本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 |
三 朝鲜半岛对外贸易情况 |
四 屯门、漳州、双屿、澳门的葡萄牙商人 |
五 十六世纪东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 |
第三节 小结:十六世纪的东亚海域 |
第二章 明代双屿港的兴盛 |
第一节 双屿港地理位置辨析及其兴盛条件 |
一 有关双屿港地理位置的讨论 |
二六 横岛内部区位分析 |
第二节 双屿港兴盛的原因和过程 |
一 双屿港兴盛的原因 |
二 双屿港兴盛的过程 |
第三节 双屿港的贸易情况 |
一 从海贼陈瑞和胡胜供词看双屿港贸易 |
二 外文文献中有关双屿港贸易情况的记述 |
第四节 小结:从双屿港贸易看东亚地区贸易变化 |
第三章 双屿港的衰落 |
第一节 双屿之战的基本过程 |
一 朱纨剿灭双屿港前的准备措施 |
二 双屿之战的基本过程 |
第二节 双屿之战的原因 |
一 由邸报分析双屿之战的原因 |
二 北方边境形势的间或缓和 |
第三节 小结:政府力量的介入对东亚贸易网络的影响 |
第四章 双屿港衰落后的东亚海上贸易网络 |
第一节 葡萄牙与澳门 |
一 葡萄牙势力的东扩与西移 |
二 以澳门为中心的葡萄牙人东亚贸易圈 |
第二节 月港的发展及中国沿海港口发展趋势 |
一 月港的发展 |
二 中国沿海对外贸易港口的北移趋势 |
第三节 日本与长崎港 |
一 长崎港的初步发展 |
二 锁国时期的长崎港贸易发展 |
三 日本与东亚贸易圈 |
第四节 小结:双屿衰落后的东亚海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稀土越千年,奏“璃”歌奇韵(论文提纲范文)
1 玻璃的前世传奇 |
1.1 一顿饭里的传说 |
1.2 中国琉璃的传奇 |
1.3 穿越千年的“玻璃岁月” |
2 玻璃的今生传奇 |
2.1 玻璃的科学担当 |
2.2 玻璃纤维的“传奇” |
2.3 玻璃的“新家族” |
3 稀土玻璃材料的“传奇” |
3.1 稀土颜色玻璃 |
3.2 镧系光学玻璃 |
3.3 稀土光纤玻璃 |
3.4 特种稀土光学玻璃 |
3.4.1 稀土光色玻璃 |
3.4.2 稀土发光玻璃 |
3.4.3 稀土磁光玻璃 |
3.4.4 稀土红外玻璃和防辐射玻璃 |
3.4.5 稀土激光玻璃 |
3.4.6 稀土微晶玻璃 |
3.5 稀土玻璃的“新传奇” |
4结语 |
(5)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
1.4.1 研究创新之处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概述及《我们走在大路上》概况 |
2.1 专题片 |
2.1.1 专题片概述 |
2.1.2 专题片与纪录片辨析 |
2.1.3 专题片发展现状 |
2.2 叙事学 |
2.2.1 叙事学概述 |
2.2.2 叙事学研究方法的局限 |
2.3 《我们走在大路上》概况 |
2.3.1 《我们走在大路上》基本概况 |
2.3.2 《我们走在大路上》传播动因 |
2.3.3 《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影响 |
第3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故事分析 |
3.1 立意深刻的主题统领故事 |
3.2 详略得当的本事组成故事 |
3.3 不同类型的人物完成故事 |
3.4 丰富立体的故事情境 |
第4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者与叙事语言 |
4.1 多元的叙事者与视角 |
4.1.1 零聚焦的第三人称解说 |
4.1.2 内聚焦的第一人称受访者与人物 |
4.2 画面语言 |
4.2.1 用镜头说话的实景拍摄 |
4.2.2 再现真实的历史资料 |
4.2.3 富有表现力的三维动画 |
4.3 声音语言 |
4.3.1 主要叙事的解说词 |
4.3.2 补充细节的人物采访 |
4.3.3 强化真实的音响 |
4.3.4 间接表意的音乐 |
第5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叙述时间与叙事结构 |
5.1 叙事时间 |
5.1.1 插入倒叙的时序 |
5.1.2 多样化的时距 |
5.2 叙事结构 |
5.2.1 以时间为主要逻辑的线性剧集安排 |
5.2.2 采用多种结构的内部剧情安排 |
第6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对专题片叙事的启示 |
6.1 选择具有时代价值的主题和故事内容 |
6.2 平衡艺术表达与真实记录 |
6.3 重视人本的贴近性表达 |
6.4 充满情感的故事化叙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我们走在大路上》结构脉络整理 |
附录B《我们走在大路上》人物整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数字时代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征及传播价值 ——以合肥市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研究 |
(三)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 |
三、研究对象及思路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实地调研法 |
五、调研说明 |
(一)调研设计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研方法 |
(四)调研内容 |
第一章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内涵及功能 |
一、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概念 |
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性质 |
(一)公益性 |
(二)知识性 |
(三)休闲娱乐性 |
(四)开放共享性 |
三、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 |
(一)提供社会终身教育 |
(二)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 |
(三)满足社群交往与互动 |
第二章 合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 |
一、合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
(一)政府政策大力扶持 |
(二)“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深入 |
(三)公众精神需求层次的提高 |
(四)图书馆以及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需要 |
二、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类型及布局 |
(一)公园型 |
(二)商业街型 |
(三)社区(街道)型 |
(四)学校型 |
(五)书店型 |
三、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特色 |
(一)馆店一体多业融合 |
(二)服务全面统一管理 |
第三章 数字时代合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征 |
一、审美空间:阅读氛围的整体感知 |
(一)环境优美搭配协调 |
(二)设计个性化可识别性强 |
(三)传统审美意蕴丰富 |
二、场景空间:营造身心在场的生活体验 |
三、共享空间:新媒介技术革新下的时代感受 |
四、休闲文化空间:集体仪式感的传播与分享 |
(一)多种休闲空间的营造 |
(二)多样化的娱乐文化活动 |
五、行为空间:举止、互动、交往的呈现 |
(一)人与人之间互动较少 |
(二)公共与私密行为并存 |
(三)热衷纸质书籍阅读时长适中 |
(四)行为呈现多样借阅频率较高 |
第四章 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传播价值 |
一、注重人文关怀的精神传播 |
二、“大湖名城书香合肥”的城市形象传播 |
三、参与者的身心建构与文化传播 |
第五章 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存在的问题 |
一、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读者反馈 |
(一)人们认知较陌生发展期望值大 |
(二)接触时间普遍较晚了解渠道不够多元 |
(三)智慧书房APP下载与使用率不高 |
二、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存在的问题 |
(一)内部结构不够完善阅读体验感较弱 |
(二)部分空间面积较小书籍种类不够完备 |
第六章 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建议 |
一、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 |
(一)打造赛博城市阅读空间 |
(二)完善互联互通的智慧服务 |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创产业 |
二、推进阅读空间的基础服务精准到位 |
(一)提供多样化的基础文化服务 |
(二)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的图书推荐 |
(三)合理布局空间加强秩序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多视角下的建筑大师设计草图创作构思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难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难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1.5.1 设计草图相关研究概述 |
1.5.1.1 设计草图的概念 |
1.5.1.2 设计草图的功能分类 |
1.5.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 |
1.5.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 |
1.6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6.1 建筑大师的选择 |
1.6.2 案例的选择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于设计草图的建筑创作方法解析 |
2.1 建筑创作与图示思维 |
2.1.1 “图” |
2.1.2 图示表达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
2.1.3 基于草图的建筑图示思维 |
2.2 草图与建筑创作的关系 |
2.2.1 基于草图的建筑创作探索表达 |
2.2.2 基于草图的建筑创作表现交流 |
2.2.3 草图对建筑创作的意义总结 |
2.3 草图的阅读方法 |
2.3.1 画家草图的阅读 |
2.3.2 建筑大师设计草图的阅读 |
2.3.2.1 功能主义 |
2.3.2.2 粗野主义 |
2.3.2.3 地域主义 |
2.3.2.4 解构主义 |
2.3.2.5 新现代主义 |
2.3.2.6 高技派 |
2.3.3 建筑大师的草图阅读比较 |
2.3.3.1 各种视角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从立意草图视角分析 |
3.1 立意草图的相关概述 |
3.1.1 何谓立意草图? |
3.1.2 立意草图所涉及的问题 |
3.2 西扎的设计草图:基地·场所·空间 |
3.2.1 西扎设计草图分析 |
3.2.1.1 基地草图 |
3.2.1.2 漫步空间草图 |
3.3 柯布西耶的设计草图:绘画·意象·场景 |
3.3.1 柯布西耶设计草图分析 |
3.3.1.1 意象草图 |
3.3.1.2 场景草图 |
3.4 齐康设计草图:主题·形式·象征 |
3.4.1 齐康设计草图分析 |
3.4.1.1 主题草图 |
3.5 王澍的设计草图:经验·原型·过程 |
3.5.1 王澍设计草图分析 |
3.5.1.1 原型草图 |
3.5.1.2 深化草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从细化草图视角分析 |
4.1 细化草图的相关概述 |
4.1.1 何谓细化草图? |
4.1.2 细化草图所涉及的问题 |
4.2 斯卡帕设计草图:节点·断片·诗意 |
4.2.1 卡洛·斯卡帕设计草图分析 |
4.2.1.1 片段草图 |
4.3 伦佐·皮亚诺设计草图:细节·技术·文脉 |
4.3.1 伦佐·皮亚诺设计草图分析 |
4.3.1.1 技术草图 |
4.4 伊东丰雄的设计草图 |
4.4.1 伊东丰雄设计草图分析 |
4.4.1.1 结构草图 |
4.5 巴埃萨设计草图:概念·细节·感知 |
4.5.1 坎波·巴埃萨设计草图分析 |
4.5.1.1 感知草图 |
4.5.1.2 转译草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从表现草图视角分析 |
5.1 表现草图的相关概述 |
5.1.1 何谓表现草图? |
5.1.2 表现草图所涉及的问题 |
5.2 程泰宁设计草图:意境·绘画·传达 |
5.2.1 程泰宁设计草图分析 |
5.2.1.1 意境草图 |
5.3 霍尔的设计草图:现象·氛围·传达 |
5.3.1 霍尔设计草图分析 |
5.3.1.1 现象草图 |
5.4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草图:技法·效果·真实 |
5.4.1 弗兰克·赖特设计草图分析 |
5.4.1.1 写实草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对建筑设计草图的重新认识 |
6.1.2 对建筑创作方法的重新认识 |
6.1.3 对建筑大师设计方法的重新认识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国外建筑大师草图150 例汇编 |
附录2:国内建筑大师草图50 例汇编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诗性特征的学理思辨 |
第一节 “诗性”辨析 |
第二节 小说的“诗化”与“诗性” |
第三节 从“诗化”到“诗性” |
第二章 语体的诗性:白话小说羼入诗词现象再思考 |
第一节 唐传奇羼入诗体的开创之功 |
第二节 具有过渡意义的宋元文言小说 |
第三节 话本小说诗词的场域表演性及其影响 |
第四节 文学生态与章回小说羼入诗词的选择 |
第三章 功能的诗性:白话小说文体功能的诗学转向 |
第一节 “娱目”到“娱情”:白话小说娱乐功能的诗化 |
第二节 “劝善”到“讽谏”:白话小说教化功能的“诗教”回归 |
第三节 言志:文体功能的诗学拓展 |
第四章 抒情的诗性:白话小说的情感表达 |
第一节 从“吟咏情性”到“性情说” |
第二节 “发愤着书”说的情感动机 |
第五章 叙事的诗性:白话小说的文本建构 |
第一节 意象叙事与叙事意象 |
第二节 “言不尽意”的文本追求 |
第三节 场景构建:“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四节 回忆诗学:时空交错与情节淡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陌生化及设计酒店相关概述 |
2.1 陌生化的概述 |
2.1.1 陌生化的概念 |
2.1.2 陌生化理论的认知 |
2.1.3 陌生化理论的发展 |
2.2 设计酒店的概述 |
2.2.1 设计酒店的概念与界定 |
2.2.2 设计酒店的发展 |
2.2.3 设计酒店消费人群分析 |
2.3 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领域中的引用 |
2.3.1 陌生化理论在平面设计中的引用 |
2.3.2 陌生化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引用 |
2.3.3 陌生化理论在动画设计中的引用 |
2.4 陌生化理论与设计酒店的联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陌生化分析 |
3.1 设计酒店室内空间的设计要素 |
3.1.1 空间组织设计要素 |
3.1.2 空间界面设计要素 |
3.1.3 空间照明设计要素 |
3.1.4 空间陈设设计要素 |
3.2 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陌生化体现 |
3.2.1 室内空间组织设计中的陌生化体现 |
3.2.2 室内空间界面设计中的陌生化体现 |
3.2.3 室内空间照明设计中的陌生化体现 |
3.2.4 室内空间陈设设计中的陌生化体现 |
3.3 设计酒店室内空间陌生化的设计方法 |
3.3.1 形态变形的设计方法 |
3.3.2 分解重构的设计方法 |
3.3.3 置换再现的设计方法 |
3.3.4 材料质换的设计方法 |
3.3.5 意境营造的设计方法 |
3.3.6 增强色彩对比的设计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及案例分析 |
4.1 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4.1.1 打破知觉定势的应用方法 |
4.1.2 增强感官体验的应用方法 |
4.1.3 突破惯性思维的应用方法 |
4.1.4 引发主观联想的应用方法 |
4.2 北京前门皇家驿栈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
4.2.1 酒店概况 |
4.2.2 陌生化理论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4.2.3 案例总结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四川皮影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创新性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四川皮影概述 |
2.1 四川皮影历史沿革 |
2.2 四川皮影类型 |
2.3 四川皮影的工艺流程 |
3 四川皮影造型分类 |
3.1 按构件分类 |
3.2 按纹样分类 |
3.3 四川皮影造型艺术特点 |
4 四川皮影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 |
4.1 四川皮影的审美特征 |
4.2 四川皮影的文化内涵 |
5 博物馆文创产品概述 |
5.1 相关定义 |
5.2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属性 |
5.3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别 |
6 博物馆文创产品分析 |
6.1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分析 |
6.2 四川本土博物馆文创产品分析 |
6.3 案例分析 |
7 基于四川皮影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
7.1 设计定位与流程 |
7.2 设计要素分析 |
7.3 产品需求定位 |
7.4 产品设计实践一 |
7.5 产品设计实践二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用于阅读的水晶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富贵人家西方奢侈品消费之同步——基于《红楼梦》的考察分析[J]. 张丽. 海洋史研究, 2021(02)
- [2]霍克思英译《红楼梦》手稿研究[D]. 尚攀.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明代双屿港与十六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D]. 石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稀土越千年,奏“璃”歌奇韵[J]. 霍知节. 新材料产业, 2021(01)
- [5]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D]. 赵玺玉. 新疆大学, 2020(07)
- [6]数字时代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征及传播价值 ——以合肥市为考察中心[D]. 朱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7]多视角下的建筑大师设计草图创作构思与表达研究[D]. 石佳惠. 南京工业大学, 2020(09)
- [8]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D]. 陈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9]陌生化理论在设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孙小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四川皮影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王娅茜.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