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械挤压伤的区别处理

手机械挤压伤的区别处理

一、手部机器挤压伤辨证施治(论文文献综述)

何炳坤[1](2021)在《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短期疗效的差异,为保守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CSR提供个性化牵引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0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门诊或住院部90例明确诊断为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观察组45例(结合颈椎动力位X线片,判断颈椎不稳趋势方向分别采用屈曲位或后伸位牵引组)及B组对照组45例(常规中立位牵引组),随访过程中,A组脱落2例,B组脱落4例,最终A组纳入43例(男17例,女26例),B组纳入41例(男性19例,女性22例),整体年龄范围20-55岁,A组的平均年龄为(38.84±9.73)岁,平均病程为(15.58±4.41)月,平均BMI指数(23.49±2.45);B组的平均年龄为(37.68±10.05)岁,平均病程为(14.61±4.81)月,平均BMI指数(23.66±2.35),有颈椎不稳趋势的节段及例数:A组:C3,10例、C4,16例、C5,15例、C6,6例。B组:C2,1例、C3,9例、C4,15例、C5,14例、C6,7例。结果两组性别、病程、年龄、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VAS评分、NDI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天、7天、14天、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NDI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大于治疗前;两组内治疗后3天、7天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治疗后14天、1个月、3个月两两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后14天、1个月、3个月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天,VAS、NDI评分最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最高。组间比较:A组治疗前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治疗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0.05),具有可比性。A组治疗后3天、7天、14天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组在治疗后3天、7天、14天的VAS、NDI评分比B组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B组高。A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椎动力位X线片指导下进行屈曲位、过伸位及常规中立位颈牵引均能有效改善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2、与常规中立位颈牵引相比,屈曲位或过伸位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3天、7天及14天)更好,患者能更快缓解症状,并快速投入工作及日常生活中。3、治疗14天后,二者的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降低。

王新星[2](2021)在《基于中西医因素用机器学习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神经痛的概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疼痛科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迁延日久,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不少PHN患者因为疼痛而产生过自杀倾向。研究显示在带状疱疹早期进行额外的镇痛治疗诸如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等可以降低PHN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的疼痛治疗方式较单一模式的镇痛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但是额外的镇痛治疗也意味着额外的医疗风险和经济负担,并非每一名带状疱疹患者都需要进行额外的镇痛治疗来预防PHN的发生,年轻的带状疱疹患者很有可能在疱疹皮损愈合后不留下任何后遗症状,所以识别出哪些患者具有较高的PHN风险,对这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额外镇痛治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临床决策。既往有不少研究揭示了与PHN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高龄、急性期疼痛强度等,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停留在定性研究的角度,对一个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无法给出比较明确的结论,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定性研究上升为定量研究,给出一个概率预测。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日益发达的今天,借助这些工具可以让我们的临床实践更加具体和精确,本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分析PHN发生的相关因素,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概率。方法:首先进行病例回顾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式研究在该中心就诊的带状疱疹及PHN患者发生PHN的相关危险因素;其次将这些危险因素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因为预测带状疱疹患者是否发生PHN是一个二分类问题,适合机器学习中的有监督学习方式,传统的有监督学习算法包括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本研究采用这三种算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比较这三种模型的预测效力,选出最佳的预测模型:然后将这个由既往病例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应用到新病例的预测中,检验其预测能力,同时在这些新病例中引入中医体质学分类的概念,检验其是否能作为一个与PHN发生相关的独立因素,并将其纳入机器学习模型中看其是否能提高模型的预测效力;最后将既往的数据和新病例数据进行融合,检验增加样本量是否会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前期共纳入706名患者病例数据,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与PHN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疱疹位置、NRS评分、CCI评分、抗病毒治疗以及免疫抑制状态。将这6个相关因素的数据纳入到机器学习中,三种算法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逻辑回归0.77、随机森林0.83、人工神经网络0.81,其中随机森林算法还具有最高的查全率(0.76)和查准率(0.78)以及AUC值(0.88),可以认为是三种算法中表现最好的算法(P=0.01)。对新的204例带状疱疹和PHN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分析,发现PHN的发生与体质分类相关,瘀血质和气虚质患者更容易发生PHN,然后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其中111例初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是否患PHN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达到了 79.28%;在前6个影响因素之外加入中医体质学分类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提高到86.49%(P=0.04),其中这7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分别是NRS(0.23)、CCI评分(0.23)、中医体质(0.17)、疱疹位置(0.16)、年龄(0.11)、免疫抑制状态(0.05)、抗病毒治疗(0.05)。最后将新纳入的204例病例与前边706例病例进行融合,预测的准确性从0.83提高到0.86(P=0.07)。分析讨论:本研究首先通过回顾性分析挖掘出与PHN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然后将相关危险因素代入到机器学习模型中,用来预测带状疱疹患者是否发生PHN,预测的准确性达到八成左右。另外因为中医在PHN的治疗中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医的治疗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目前暂无中医视角下的PHN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体质学分类的概念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的体质在PHN发生率方面存在差异,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将中医体质学分类也作为一个特征纳入机器学习模型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有了提高。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概率。2.引入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作为一个相关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学反映了人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结合的体质状态,是一个整体性的分类标准,在中医临床上有较高的指导意义。3.在分析PH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时,首次引入CCI评分这一概念,CCI评分可以作为评价合并症情况的一个指标,既往研究往往关注单个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无法从整体的合并症情况来分析,具有局限性。4.本研究认为越靠近头端的带状疱疹越容易出现PHN是因为头端脊髓神经元密度较高,单位面积下病毒可感染的神经元也就越多,产生的破坏性也更强,因此更容易产生PHN。这只是一个猜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纳入的样本量不够多,虽然本研究纳入910例样本符合样本量要求,但是研究性质决定了纳入样本多多益善,相比于动辄上万病例数的研究来说说服性不够强。2.纳入的相关因素不够全面。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一些出现在文献研究中的相关因素并未被纳入本研究中,可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补充。3.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如果能纳入多中心的数据更能反应问题的全貌。

朱俐[3](2020)在《基于肌骨超声技术量化评价太极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运用肌骨超声技术量化评价太极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太极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及机制,为临床上采用太极推拿治疗肩周炎提供依据;探索肌骨超声在肩周炎诊断、疗效评价上的优势及理论依据。方法招募2019年01月-2019年06月于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门诊确诊为肩周炎的患者。肩周炎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将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60例肩周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治疗组)和等待治疗组(等待组)。另外招募年龄性别与治疗组和等待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组。治疗组与等待组均采用太极推拿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连续治疗5次可休息1日,共治疗10次。等待组在试验期内不接受治疗,试验结束后再进行治疗。治疗组和等待组分别在本试验治疗前、治疗后使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利用肌骨超声测量SubS、CAL、SupraS、冈下肌腱及小圆肌腱厚度,治疗组、等待组和健康组在治疗前分别进行以上评估;治疗后,仅治疗组、等待组再次进行以上评估。结果1.基本信息分析:本研究纳入健康志愿者30例,其中男性14名,女性16名。最终纳入肩周炎患者55例。55例病例中,男性患者22例,占40%,女性患者33例,占40%。病例中左肩发病例数22例,占40%,右肩发病例数33例,占60%。体力劳动者30例,占54.55%,脑力劳动者25例,占45.45%。以上信息分别经统计学比较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CMS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与等待组相比疼痛、日常生活、关节活动度、肌力以及CMS总分指标均增加(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也均增加(P<0.05)。提示推拿治疗具有改善肩周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等作用。3.治疗前,肌骨超声测量显示,治疗组、等待组与健康组相比,SubS、CAL、SupraS、冈下肌腱、小圆肌腱厚度均增加(P<0.05)。表明肌骨超声对肩周炎损伤韧带、肌腱的测量上具有诊断、检测意义。4.治疗后,肌骨超声测量显示,治疗组与等待组相比SubS、CAL、SupraS、冈下肌腱、小圆肌腱厚度均有所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也均降低(P<0.05)。表明推拿可对肩周炎患者以上指标进行改善,而肌骨超声不仅可以用于肩周炎的诊断,在肩周炎治疗效果的评价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结论1.太极推拿基于肩周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采用补虚益损的推拿操作能有效的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方面。2.结合治疗前后肌骨超声的检测结果,表明太极推拿能对患肩SubS、CAL、SupraS、冈下肌腱、小圆肌腱进行针对性治疗。3.肌骨超声在临床上既可用于肩周炎的诊断,也能用于肩周炎治疗效果的评价。

徐颖[4](2019)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放射治疗是目前鼻咽癌(NPC)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放疗导致的吞咽障碍日益困扰着鼻咽癌患者,吞咽费力、进食时间延长、误咽、室息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对放疗后吞咽困难的治疗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结合吞咽训练模式,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改善放疗后患者吞咽困难程度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机制。为放疗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肿瘤科和呼吸科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入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病理学检验证实原发病灶已治愈、无肿瘤远处转移,放疗前无吞咽障碍症状,经VFSS证实存在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2级以上,自愿参与本研究,能配合研究者共40例。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吞咽动作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术,根据患者吞咽功能的评估结果给予个体化的吞咽治疗方案),试验组予常规吞咽训练+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为吞咽造影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FOIS)、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两组患者每周进行5次治疗,每次治疗分为上午部分和下午部分,每个部分的治疗时间约30分钟,经4周治疗结束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版,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放疗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的VFSS咽通过时间、FOIS、SWAL-QO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咽通过时间均较前缩短、FOIS评分较前有提升,试验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sEMG-BF可显着缩短食物的咽通过时间,提高经口进食能力。在吞咽生命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的SWAL-QOL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忧虑、恐惧、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维度,试验组改善明显(P<0.05)。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在改善吞咽功能上的总有效率为70%,而对照组仅为35%;经口摄食的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50%。研究显示,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改善程度优于单一的吞咽训练。结论:sEMG-BF结合吞咽训练对改善NPC放疗后吞咽障碍优于单一吞咽训练;其可强化吞咽训练,缓解NPC放疗后患者进行性的吞咽困难,形成自发的气道保护模式,降低误吸的风险;同时具有认知行为模式重建作用,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积极意义,让患者重塑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带病生存的生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曹安[5](2019)在《穿戴式腰背部训练器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是发生在腰椎、腰骶部的一组以疼痛为主的综合症,是骨骼肌肉相关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有文献指出,80%的成年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下腰痛,其发病率为7.6%~37%。CNLBP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和康复等。目前部分研究者主张将运动疗法作为治疗慢性NLBP的首选方案,循证医学认为推拿也是治疗方法之一。研究发现,运动疗法与其他方法结合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能取得最佳的全面康复效果。因腰痛病理机制复杂,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从而对运动疗法的方式、强度、频率和时间上的选择造成很大的难度。穿戴式腰背训练器利用一对传感器和App,通过视频游戏进行治疗性锻炼。该训练器通过50多场比赛,完成17个动作训练核心集肌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运动疗法治疗方法及效果个体差异大的问题。2.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拟采用穿戴式腰背训练器结合推拿治疗CNLBP患者,评估治疗前后患者腰痛症状的改善程度,以期为穿戴式腰背训练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3.对象与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者56例,入选者符合纳入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8例、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9例。空白组卧床休息2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照组予推拿治疗。每次20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推拿基础上联合腰背部训练器进行训练。每次训练8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4.结果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1周、2周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VAS评分随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治疗2周后观察组VAS值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VAS值下降的幅度均明显大于空白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ODI评分组间比较,P均>0.05;3组治疗2周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ODI值变化趋势不同,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治疗2周后观察组ODI值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组ODI值在1周治疗后下降,2周治疗后较前有所上升。5.结论研究发现,穿戴式腰背训练器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运动疗法,联合推拿能明显缓解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较单纯推拿治疗效果更好。

苏用忠(Son Yong Cheong)[6](2019)在《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肘关节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因约半数的打网球者得此病,故名之。本病以肘部外侧部分筋肉的疼痛、触痛,作握持、伸腕、前臂旋后动作时肱骨外上髁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损伤性疾病。本病是中年人的特发性疾病,据临床统计,患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多为40岁左右,本病流行率在1%至3%之间,40以后、50岁以前年龄段的人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年龄在42至46岁女性群体,其发病率可高达10%。多见于长期从事特殊工作的中年人,随着近现代工作、生活对于电脑、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日趋加深的依赖,长时间的伏案工作、面对电脑、手持鼠标、低头玩手机,造成姿势不良、肘部劳损、防护不当等原因,从而导致肱骨外上髁炎发病率日渐升高,并具有年轻化趋势。本病第一次诱发可由手肘突然用力不当、急性损伤导致,但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劳损过程,从广泛的疼痛逐渐出现单方向、用力时疼痛。患者常在进行提取重物、拧衣服、旋转螺丝刀、开红酒瓶或提茶壶倒水、扫地等动作时,发生手肘外侧的隐痛或剧痛;有的症状不显着,时隐时现,经数月后可自行痊愈;然较重患者,疼痛持续,手臂无力,甚至持物掉落地上,在前臂旋前伸时,也常因疼痛而活动受限,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现代医学认为无论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的劳损导致发病,肱骨外上髁炎的直接因素都是受伤前前臂多处在旋前位,伸肌群突然或长期收缩,局部纤维组织机化,对血管神经束、肌腱造成反复、经常性刺激导致。由于大多数患者并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所以病理生理资料较少,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抵止部周围瘢痕组织生成是目前可以肯定的病理变化。阐述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主要存在四种学说,包括血管、神经束卡压学说、伸肌总腱抵止部损伤学说、变性学说、环状韧带损伤后炎症、桡神经分支受累学说、滑膜嵌顿学说。普遍被认可的理论为肱骨外上髁肌群附着处局部变性、渗出、粘连等,形成无菌性炎症,其病理变化为桡侧伸腕肌腱起点的撕裂、瘢痕形成,伸肌总腱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骨膜炎、骨炎,肱桡关节滑膜皱襞增生、肥厚,血管神经束筋膜嵌顿以及环状韧带变性等。而在祖国医学中,《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故肱骨外上髁炎可属于“伤筋”、“痹症”的范畴,因其肘部疼痛,肘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又称为“肘痛”、“肘劳”。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慢性劳损所致,多由素体正气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而痹阻经筋,或血不荣筋、筋骨失养而发病。根据病因病机,分有风寒阻络、气血亏虚、湿热内蕴三个证型。在临床中,中医关于网球肘的治疗措施及种类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其中传统疗法如单纯毫针针刺、温针灸、火针、隔姜灸、理筋手法等,以及结合现代医学特色的针灸疗法如电针、针刀、浮针、穴位注射等,都是目前治疗该病运用较多的针灸治疗方法。在众多的疗法中,兼具生姜的温经散寒以及灸法的温经通脉双重特点的隔姜灸疗法能较好地促进病灶局部微循环,从而有效地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临床治疗中,尽管火针疗法在痹症等疾病中疗效显着,但因传统火针针体较粗,痛感较为强烈,且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病人较为抗拒而难以开展施治,而毫火针在保留传统火针的深入病灶和反应点、加快病灶循环和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并快速促进修复的优势基础上,在针体上加以改良,使得医者施治操作更为简便,病患疼痛感减少,医疗安全性提高,因此在网球肘等痹病中的应用度也得到极大的拓展。目前西医治疗网球肘的方法有限,且疗效不甚满意,其中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疗法主要是通过局注射皮质激素、肉毒杆菌毒素、玻璃酸钠、自体血液制品及组织工程细胞等进行封闭治疗,虽然可迅速缓解局部疼痛,但疗效持续时间短,为暂时性,所以疼痛症状容易再次复发。此外,功能训练在网球肘的治疗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为干预及功能练习能较好地促进患者肢体自我功能的恢复。等研究发现,采用缓慢渐进式的易于操作的相关练习(主要对桡侧腕短伸肌进行静力牵拉以及对肘关节进行离心运动练习)在缓解患者肱骨外上髁疼痛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肘部功能。患者掌握正确的家庭自我练习方式的优势在于不仅可实现早期及随时自我治疗的目的,还可减少相关医疗时间及费用的支出(无需专门到医疗机构寻求康复医师的协助治疗)。因此,本研究以风寒阻络、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肘外侧疼痛及肘关节功能损伤,采用关节松动训练为基础治疗,探索亳火针与隔姜灸在降低患者肘外侧疼痛,改善患者肘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优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简便廉价的复合疗法,并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归纳总结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疾病范畴、流行病学特征、病因病理、疼痛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概况。2通过开展文献研究,系统总结归纳近年来中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热点研究方向、主要治疗手段及各自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选取适宜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开展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风寒阻络型、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试验,并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作比较,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功能提高情况等。4为寻找临床防治肱骨外上髁炎的迅速、简便、廉价、效佳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包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相关文献,运用综述形式分析并归纳、总结中医、西医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研究及诊疗进展.总结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研究思路、治疗方法。2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风寒阻络、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毫火针组和隔姜灸组两组,每组各34例。分别接受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和隔江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选穴:以阿是穴为主穴,患侧曲池、手三里、合谷为配穴。关节松动训练主要是针对肱桡关节、桡侧腕短伸肌的静力牵拉练习。治疗为每3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对患者进行各项指标评价,主要采用的量表为疼痛简化量表、肘功能评定表;主要评定指标包括:临床疗效、镇痛效果,治疗前后疼痛量表总分及分项目得分变化,治疗前后肘功能评定表总分及临床症状体征、日常生活等项目得分变化,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所得数据由专人整理,并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指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和治疗前总分、肘功能评定总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间基线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的比较:①临床疗效比较:毫火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隔姜灸组总有效率为90.00%。经过Wilcoxon秩和检验,Z=1083.4,P=0.042(<0.05),两组之间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即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②镇痛效果比较:毫火针组的镇痛效果显效比占59.38%,隔姜组的镇痛效果显效比为50%,毫火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隔姜灸组的镇痛效果为86.67%,,经Wilcoxon秩和检验后,Z=11125.6,P=0.04,表明两组患者止痛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组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组。(3)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①SF-McGill量表比较: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SF-McGil l量表总分均显着降低,两两比较经Bonferroni校正后,SF-McGill量表总分在治疗后2周和4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2周和4周两组间比较显示,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组的总评分显着低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组(P<0.05)。两组SF-McGill量表各项目分值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4周后患者疼痛改善更为显着。而组间比较显示:治疗2周后,毫火针治疗组的VAS、PPI,、PRI这三个子项目的分值均显着低于隔姜灸组,当治疗达到4周后,毫火针治疗组的VAS、PPI两个子项目的分值显着低于隔姜灸组,而PRI这一项的分值在两个组间的差异不明显。②肘功能评定的比较: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患者肘功能评定量表各子项目得分均显着升高(P<0.01),两两比较经Bonferroni校正提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项目评分在治疗2周和4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评分方面,毫火针组显着高于隔姜灸治疗组(P<0.01),而治疗2周后日常生活评分则毫火针治疗组较隔姜灸治疗组处于劣势(P<0.05),但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后,两组在症状体征、日常生活方面,效果大致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毫火针组有3例患者在取针时有出血、血肿现象,经按压后止血,血肿吸收,不影响治疗进程,无晕针、滞针、断针、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隔姜灸组有1例患者在第一次治疗时发生晕灸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不影响治疗进程,有2例患者在灸后有出小水泡的现象,经涂擦红花油后自行吸收,不影响治疗进程,无感染、大面积烫伤等其余不良事件。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数据的处理、分析得知: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与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均能有效治疗风寒阻络型、气血亏虚型肱骨外上髁炎,在镇痛、改善患者肘功能方面疗效明显;短期观察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更善于镇痛,而隔姜灸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更善于改善肘功能;长期治疗时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的镇痛效果好,改善功能方面,毫火针和隔物灸治疗效果相当,坚持长期规范的关节松动训练能够改善症状,预防复发。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操作简便易学等特点,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依从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对于辨证属于风寒阻络型和气血亏虚型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推荐使用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本课题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观察的样本量较小,仅纳入了风寒阻络型、气血亏虚型两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未对湿热内蕴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本疗法的探索,未对单侧或双侧均有病变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及探讨,毫火针操作时在针刺深度、针刺角度、留针时间方面不够精确,未设置基础的关节松动训练组,比较在关节松动训练基础上,结合毫火针、隔姜灸治疗,是否优于单纯的关节松动训练,,评估标准较多借助于常用量表,握力改变缺乏量效指标,观察指标和评估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全面,有待进一步商榷和完善。因此今后可通过扩大样本量,增加亚组进行比较、分析,减少误差,制定规范的毫火针操作流程,设置单纯的关节松动训练组进行对照等方面对毫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进一步研究。

卢万强[7](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张旭东[8](2018)在《当代针灸医案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灸医案是针灸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当代研究者不断探索挖掘,逐渐形成了针灸医案学。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当代针灸医案的全面系统的文献研究,正如章炳麟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着”,进入当代以来,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之下,针灸的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针灸医案专着较之往昔多有问世,针灸医家辈出,医家医案成为重要的经验传承资料,因此研究当代针灸医案对于传承医家经验,完善学科内容,福泽后世大有裨益。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观测当代(1949年之后)以来,结合不同时期历史背景,了解针灸医案专着的问世情况,分析专着特点形成脉络;在此基础之上,辑录了部分当代已故针灸医家,通过其着作中的医案或后世整理的经验集成中的针灸医案,以针灸学中不同要素和以医家为纲两种方法为主要分类,提纲挈领的对选录的医案进行初步整理,并分析其医案的特点;最后,对当代针灸医案的时代特点进行概括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对当代以来部分已故针灸医家医案的整理分析,并结合讨论了针灸医案专着问世和特点情况,从而得出当代以来针灸医案的发展现状和时代特点,为医案研究者提供资料、拓宽思路,为针灸医案理论完善增加内容,为临床增宽思路。当代针灸医案专着自建国之初至今,本研究共辑录26部,医案数量去除重复约4397则。上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为个人集,医家汇编出现自80年代末期之后。不同医家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受到政策及时代的影响,如建国初期的专着多有传染病的针灸医案专章介绍,文革期间未搜集到相关着作问世,之后标准化的推进,疾病的病名、取穴、辨证分型也逐渐规范并呈现中西互通的特点,期间对于针灸麻醉、经络感传的研究从部分着作的医案选录中或可窥见。同时也不乏传统型医案,较能体现医家对于经络的重视。此外医案的形式也逐渐趋于统一,在现代病历的基础之上整合修改,加入前缀和按语增强完整性和可读性。医案类型除常见的类案、验案、个案之外,另有误案以反映不同的临证失误,对改进临床诊治方法大有裨益。通过部分当代已故针灸医家,限于时间人力因素,本研究纳入20位,对其相关着作中针灸医案的搜集整理,主要通过两个视角进行整理,一方面即医家通过各自针灸医案意图表达的重要医理医论,即正文中“以案释论”部分,此部分在整理过程中尊重医案出处,并非分析揣测得出;另一方面,以医家为纲,以所收集到的医案所反映的整体特点为依据,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本研究得出结论,当代针灸医案的时代特点主要为:1.兴盛于今,蓬勃向前;2.时代印记,昭示过往;3.标准特色,并行互用;4.后人整理,亲笔亦见;5.案理互参,完善至臻;6针家百苑,各领风骚。

李艺蒙[9](2017)在《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火针、拔罐、放血、中药换药)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共识会、专家咨询问卷以及临床验证等多个途径,初步建立标准编制的框架、原则与内容,形成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火针疗法、拔罐疗法、放血疗法、中药换药)草案,用于指导上述技术在中医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检索了近30余年(1979年~2015年)四种疗法治疗皮肤科疾病的文献,通过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归纳出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建立标准的内容并形成标准草案一稿。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共识会议、专家咨询问卷的发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经过不断修改形成标准草案二稿、三稿。最后通过临床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验证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对反馈意见的整理与系统分析,对于标准的具体条目进行逐一修改,综合采纳各领域专家意见,最终形成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火针疗法、拔罐疗法、放血疗法、中药换药)草案。结果在草案起草阶段,通过对纳入文献的总结与分析,将四项操作的具体内容如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方法、适应证、注意事项、禁忌等方面进行规范,参照国家对于标准的编写原则与要求,完成标准的初稿。在意见征求阶段共进行了两轮的专家咨询,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包括了专家共识会议、专家问卷咨询)进行广泛咨询,参与调查的人员共计49人次,所在地区覆盖全国15个省、直辖市,共涉及20余家临床单位与科研院所,本研究中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49份,总回收率为89.09%,且专家反馈时限较短,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结果的可信性较高。两轮的问卷调查在建议修改栏共收集到建议198条,其中火针疗法73条,拔罐疗法61条,放血疗法28条,中药换药36条。通过意见汇总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所有意见进行采纳、部分采纳以及不采纳。在临床验证阶段,通过对4家三级甲等医院共计21人次的临床验证以验证其在临床的符合度。经过意见统计与分析可知,四项操作规范中所有条目一致率都在80%以上,因此本标准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操作。结论本标准是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的临床标准,并且经过临床验证其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与临床适用性。本标准适用范围较广,如中医皮肤科、针灸科以及其他临床工作人员,在实际诊疗皮肤科疾病时都可以将其作为指导与参考,以便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为中医皮肤科的诊疗操作规范最终形成行业标准提供了方法学的探索与研究基础。

卢荟[10](2017)在《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肌腱粘连是指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周围组织的增生和侵入,造成肌腱运动功能障碍。外伤术后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后常见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仍无有效的解决方法,仍大概有30~40%的病人术后有关节活动度不佳,手功能受限等并发症[1]。我们希望通过深入肌腱粘连机制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肌腱粘连发生的原因可能为机械性和化学性的损伤。损伤诱发间质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使组织产生炎性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浆液渗出。这些渗出物如不能被分解吸收,则促使纤维蛋白积聚,继而发生纤维细胞浸润和新生毛细血管的长入,最后形成纤维粘连[2]。目前认为肌腱的愈合由内、外两种修复机制完成。内源性修复机制指通过肌腱细胞增生修复损伤肌腱;外源性修复机制指通过腱周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炎症细胞的增生修复损伤肌腱。肌腱自身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内源性修复机制;而外源性修复则主要形成粘连[3,4]。由于炎性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渗出增多,炎性后的机化后更加重肌腱的粘连,这就是肌腱外源性修复容易广泛粘连的主要问题[5]。TGF-β1/Smad3是创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路。TGF-β1是各种损伤后组织发生病理性纤维化的因素之一。目前实验发现在肌腱损伤时TGF-β1可刺激腱细胞DNA合成,促进腱细胞增殖参与肌腱的修复,促使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血管的生成、刺激胶原的产生[6]。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有效成份具有抗菌、消炎、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来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7-9]。我们研究TSA是否可以有效的防止肌腱粘连和其可能作用机制,包括微小RNA(miRNA)及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并且进一步验证并运用于临床。本研究的成功实施将为肌腱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和途径。第一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研究背景:肌腱表面和腱鞘之间的肌腱粘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虽然骨科修复技术和康复治疗进步使肌腱粘连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无法彻底根治。丹参酮ⅡA(TSA)是因为它的抗炎活性作为主要功能活性的植物化学物质之一。我们用丹参酮ⅡA(TSA)在大鼠的跟腱损伤模型中来防止肌腱粘连的和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微RNA(miRNA)的表达和蛋白质表达。方法:建立SD大鼠的跟腱损伤模型,肌腱损伤处通过改良Kessler的技术缝合,随机分为TSA和对照组。肌腱断端用TSA进行干预,并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6周后对肌腱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评价。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大体观察肌腱的粘连情况,根据瘢痕量来评价胶原纤维的重塑的程度。通过实时PCR检测microRNA的表达和通过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蛋白表达。结果:根据肌腱粘连的评价标准,发现TSA组比对照组粘连形成少。两组中均未观察到肌腱断裂或局部感染的情况。TSA组中肌腱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4。在TSA组中在修复肌腱组织中进行检测 miRNA 的检测包括的 miR-155,miR-29b,miR-21,miR-133B 和 let7 的表达,仅观察到miR-29b的表达比对照组有增高,P<0.0001,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TSA组中TGF-β1和p-Smad3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大鼠粘连模型中使用TSA可能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方法。第二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背景:手外伤容易造成术后掌指关节粘连和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创伤术后掌指关节僵硬的患者,由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对手指功能影响较大,所以如何恢复手部掌指粘连患者术后手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9月~2016年3月,我们对80例掌指关节粘连的病人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双盲分成两组。现通过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讨论丹参酮ⅡA(TSA)防治掌指关节粘连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丹参防治创伤后掌指关节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6年3月,对80例掌指关节粘连的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双盲分成两组,TSA组40例和空白组4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20~55岁,平均38岁。其中拇指掌指关节16例,示指24例,环指22例,中指11例,小指7例。致伤原因:机器伤33例,运动伤21例,车祸伤17例,刀砍伤9例。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功能评定采用手部关节活动度TAM系统评价法(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日常生活手功能评定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价(Michigan Hand Outcome Questionnaire,MHQ),评分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个月时TAM评分丹参组优27例,良10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3%;空白组优15例,良16例,可9例,差0例,优良率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Q评分丹参组60.0±14.2分,空白组50.1±15.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结论:运用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术后掌指关节粘连程度,临床疗效满意。第三部分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粘连的初期疗效研究Swanson人工关节最初并用于近端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和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joint,MCP)的关节置换。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MCP关节的临床疗效[10-12]。对于创伤后掌指关节僵硬患者的治疗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考虑到目前创伤后重度掌指关节粘连及僵硬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我们选择使用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来解决这个问题。评估其近期临床疗效和患者的主观评价。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治疗创伤后重度掌指关节粘连及僵硬患者的初期疗效。方法:从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在就诊的属于创伤后重度掌指关节粘连及僵硬患者,使用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掌指关节严重粘连僵硬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例,女1例。示指为2例,中指为1例,同时涉及示指和中指1例。掌指关节离断3人,掌指关机挤压伤1人。患者平均年龄为52.15±2.6岁(范围41岁~67岁)。数据统计包括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评分(握力,关节活动范围,Sollerman 手功能测定和 Michigan 手功能评价(Michigan Hand Outcome Questionnaire,MHQ)"。结果: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握力较术前显着增加(术前4.2±2.2公斤,术后6.7±2.8公斤,P=0.027)。关节运动度范围已显着增加(术前24.6±9.0度,术后47.0±10.7度,P<0.001)。Sollerman评分显示前和操作后,无统计学显着差异。MHQ总得分较术前显着增加(术前50±15,术后57±15,P=0.002)。功能方面,日常生活,外观和满病人满意度等术后评分也显着增加了。然而日常工作和疼痛的术后评分没有改善。所有患者对术后外观,自身满意度改善。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可明显改善掌指关节僵硬患者的运动范围。患者手部美观性功能及都得到了提高。今后的长期随访将有助于更好地确定该方法的功效。我们建议外伤后掌指关节僵硬患者可以选择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这个手术方式。

二、手部机器挤压伤辨证施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部机器挤压伤辨证施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概述
        1.1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1.1 颈椎病的概念及发病率
        1.1.2 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与病理生理
        1.1.3 颈椎病的分型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病的中医辨病分析
        1.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2.3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认识
        1.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3.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
        1.4.1 神经跟型颈椎病的辨病分析
        1.4.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1.4.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来源
        2.3 临床资料
        2.3.1 诊断标准
        2.3.2 纳入标准
        2.3.3 排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3.5 知情同意
        2.4 研究方法
        2.4.1 一般资料
        2.4.2 治疗方法
        2.4.3 观察指标
        2.4.4 疗效评定
        2.4.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条件及颈椎不稳发生的机制
        4.2 动力位X线片是早期辨别颈椎不稳趋势的重要依据
        4.3 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CSR的理论依据
        4.4 颈椎动力位X线片指导下进行不同体位颈牵引的疗效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中西医因素用机器学习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神经痛的概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一 中西医对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 中医对带状疱的认识
    2.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及PHN的认识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机器学习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1. 机器学习概述
    2. 机器学习在医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背景
    2. 一般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二 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概率
    1. 研究背景
    2. 资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分析讨论
    5. 小结
研究三 中医体质学作为相关危险因素对预测模型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表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评分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肌骨超声技术量化评价太极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
        3.2 肌骨超声检测
        3.3 疗效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6 结果
        6.1 治疗前基线水平
        6.2 治疗组、等待组治疗前后情况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3 太极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分析
    4 肌骨超声技术与肩周炎
    5 结果分析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之处
    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中文版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量表
    附录3:肌骨超声检测记录单
致谢

(4)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背景
        1.1.1 流行病学
        1.1.2 吞咽的解剖与生理
        1.1.3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病理机制
        1.1.4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中医病因病机
        1.1.5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的生存质量
    1.2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筛查与评估
        1.2.1 吞咽筛查
        1.2.2 吞咽评估
    1.3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治疗
        1.3.1 行为治疗
        1.3.2 导管球囊扩张术
        1.3.3 电刺激治疗
        1.3.4 针灸治疗
        1.3.5 中药治疗
        1.3.6 手术治疗
    1.4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资料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2.5 样本量估算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方案
        2.3.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观察
    3.2 临床结果观察和分析
        3.2.1 患者治疗前后VFSS图像数据观察结果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OIS评分
        3.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4.3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NPC放疗疗后吞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4.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穿戴式腰背部训练器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腰痛的概述
    2. 穿戴式设备背景、优势、在康复中的应用及展望
    3. 穿戴式腰背训练器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 试验设计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肘劳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分析
        二、病位与经筋的分布关系
    第二节 西医对外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
        一、解剖结构
        二、病因学说
        三、病理机制
    第三节 中医治疗进展
        一、针刺类
        二、艾灸
        三、推拿
        四、小针刀
        五、浮针
        六、中药制剂
    第四节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一、局部药物注射
        二、体外冲击波结合超声治疗
        三、腕伸肌能力技术
        四、动态关节松动术
        五、微创疗法
        六、康复训练
    第五节 毫火针研究进展
        一、毫火针基础理论的进展
        二、毫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三、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辨证分型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观察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指标的对比
        二、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三、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对比
        四、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详细记录
    第四节 分析讨论
        一、关于本研究课题的选择
        二、关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三、关于观察指标和评估工具的选择
        四、关于临床研究结果的评价
        五、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1 概念及命名
        1.1.2 流行病学特点
        1.1.3 生理病理研究
        1.1.4 病因
        1.1.5 诊断方法
        1.1.6 治疗
        1.1.7 预防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2.1 中医学概念
        1.2.2 偏瘫病因病机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1.2.4 中药治疗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1.2.7 外治疗法
        1.2.8 针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试验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
        2.2.2 随机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记录方法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2.3.8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本次研究分析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3.5 安全性分析
    3.6 创新性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当代针灸医案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当代针灸医案现状概况
    1. 当代针灸医案分类
    2. 当代针灸医案专着编撰方法分类
    3. 书写方式
    4. 学习方法
    5. 当代针灸医案职能
    6. 讨论
前言
第二部分 当代针灸医案专着研究
    1. 时代背景
        1.1 当代中医政策变革历程
        1.2 对针灸方面影响
    2. 当代针灸医案专着
        2.1 基本情况统计汇总
        2.2 整体特点
        2.3 专着整体特点形成之脉络分析
第三部分 当代针灸医家医案研究
    1. 方法与结果
        1.1 医家选录
        1.2 医案选录
        1.3 当代针灸医家医案辑录情况统计
    2. 以案释论
        2.1 脉法
        2.2 经络辨证
        2.3 治法
        2.4 配穴方法
        2.5 脑穴
        2.6 针法
        2.7 针具
        2.8 小结
    3. 当代针灸医家医案典型特点研究
        3.1 王乐亭
        3.2 陈应龙
        3.3 马少群
        3.4 叶心清
        3.5 陆瘦燕
        3.6 彭静山
        3.7 朱琏
        3.8 留章杰
        3.9 邵经明
        3.10 黄宗勖
        3.11 邱茂良
        3.12 郑魁山
        3.13 杨甲三
        3.14 程莘农
        3.15 师怀堂
        3.16 于书庄
        3.17 尤益人
        3.18 贺普仁
        3.19 张士杰
        3.20 靳瑞
结论
    1 兴盛于今,蓬勃向前
    2 时代印记,昭示过往
    3 标准特色,并行互用
    4 后人整理,亲笔亦见
    5 案理互参,完善至臻
    6 针家百苑,各领风骚
    7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9)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火针、拔罐、放血、中药换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标准及标准化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火针、拔罐、放血、中药换药在中医皮肤科的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火针、拔罐、放血、中药换药)的研制
    一 标准草案的起草阶段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二 标准草案的征求意见阶段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过程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三 标准草案的临床验证阶段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一 火针、拔罐、放血、中药换药在中医皮肤科的优势
    二 《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研制的必要性
    三 研制的工作流程
    四 创新点
    五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专家咨询会会议纪要
附录三: 意见征求汇总处理表(第一轮)
附录四: 意见征求汇总处理表(第二轮)
附录五: 临床验证问卷
附录六: 临床验证意见汇总处理表
附录七: 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火针、拔罐、放血、中药换药)草案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肌腱粘连的研究背景
    1.2 肌腱粘连信号通路的研究
    1.3 丹参酮ⅡA的成分与作用
    1.4 研究目标、内容
2 第一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动物和手术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3 第二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
    3.1 临床资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4 第三部分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粘连的初期疗效研究
    背景
    4.1 患者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5 总体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手部机器挤压伤辨证施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D]. 何炳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中西医因素用机器学习预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神经痛的概率[D]. 王新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肌骨超声技术量化评价太极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D]. 朱俐.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D]. 徐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穿戴式腰背部训练器联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D]. 曹安.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6]毫火针结合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D]. 苏用忠(Son Yong Che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当代针灸医案初步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中医皮肤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火针、拔罐、放血、中药换药)的研制[D]. 李艺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 卢荟. 浙江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手机械挤压伤的区别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