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发展电子出版物的难点

出版社发展电子出版物的难点

一、出版社开发电子出版物的难处(论文文献综述)

邬媛媛[1](2021)在《四子王旗政府在草原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研究》文中提出

王蓉[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生乃为政、治国之根本。事实上,民生是一个国家根本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其奋斗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接力棒”也在历代领导集体手中依次传递,步步推进,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怀有对人民如此深厚的情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在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及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而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民生建设、政治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社会民生建设以及生态民生建设“大民生观”的重要内容,揭示了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途径,内在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筹兼顾、辩证思维以及问题导向等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以及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新时代我国民生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硕[3](2020)在《H出版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我国出版业逐渐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H出版公司作为传统出版企业,主要以纸质出版物为主营产品形式,在数字化出版、“互联网+”等新技术与新概念盛行的时代,该公司的传统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企业发展定位、运营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对H出版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环境分析方法,明确了H出版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与主要战略措施,认为H出版公司应协调和整合多样化出版资源,巩固主业、拓展辅业,把握机遇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出版流程、打造多元化品牌集群、延伸数字出版产业链、强化内部管控、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

郭忠文[4](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牛晨越[5](2019)在《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出版业多元化发展现象已经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关于出版业多元化的研究,多以当代出版机构作为研究重点和出发点,很少涉及到民国前期的出版多元化发展。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对1912-1931年间的出版多元化发展现象进行了研究,本选题属于断代出版史的专题研究。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多元化发展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研究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正文部分,论文研究了出版机构的主业多元化,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为例,研究了三大书局出主业多元化特征,并对三者的主业多元化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接下来,论文从出版物形态和出版物内容类型入手,研究了三大书局“书——刊”交融的发展模式;又对当时的报馆和杂志社出版图书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除书局外,其他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多元化现象。论文对出版机构的跨界多元化做了重点的分析。论文发现,商务印书馆不仅拍摄电影,还在教育培训、制造业等领域有嘱目的成就,跨界多元化发展程度最高。中华书局的跨界多元化发展紧紧围绕主业展开,主要拓展教育领域的产业;世界书局的跨界多元化发展与主业的关联程度最低,主要从事信托事业和地产事业。论文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理论方面,论文首先根据媒介生态学理论,对1912年-1931年的出版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借用媒介环境学理论中的补偿媒介理论,对出版业多元化对出版内容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史料方面,论文将1912年-1931年的出版业多元化现象进行了划分,将民国前期出版业的多元化现象划分为主业的多元化、出版物形态的多元化以及跨界多元化三种。最后,文章对1912-1931年间出版业多元化发展现象进行了提炼、总结和归纳。

张红燕[6](2017)在《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展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少儿数字出版物的形态也变得更加多元。本文通过对少儿数字出版物各形态的产生、变化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了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如何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措施。通过理论研究和实例调查,印证了科技、社会环境、市场和政策是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产生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本文梳理总结了少儿数字出版物的形态,从中选取了四个主要形态进行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出版物形态变化过程较为复杂,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新旧形态共同生存、共同演进。梯度性、跨平台、个性化等不仅是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所具有的特征。分级化、“4A”化也是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的明显特征。本文在如何应对挑战、发展相应的形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上提出了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具体发展策略。

肖洋[7](2013)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出版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7.88亿元,年均连续增长率远超其他行业。同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并存,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欣欣向荣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形成鲜明对比;数字出版产业市场主体布局不均衡,产业构成复杂,各产业群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资源禀赋形成等级优势和主体布局的差异,引发盈利模式、技术标准与数字版权等困扰;数字出版产业的资金与人才队伍相比其他产业存在较大瓶颈;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落差。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纷纷出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也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鼓励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事业相结合,培育和打造新形态的文化产业,并集中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促进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基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文化强国建设、出版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战略时期作出的决策研究,其战略权衡和评估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需求;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转变信息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也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认识、机制创新、产业升级、制定合理战略的重要保障。我们迫切需要制定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引导数字出版产业的稳健发展。本文从结构演变——区域分工——发展阶段三段论的形式来系统构建产而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体系,促进国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的中国化。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推演,即产业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探索涉及结构链式战略、区域分上战略和阶段周期战略三个研究层面,既要对现有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反思,又要构建新的战略体系,以形成连贯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逻辑结构。论文第二章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围绕产业环境、体制格局、产业结构、企业分类现状分析产业发展格局,梳理产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存在的瓶颈问题。并选取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实施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战略——产业集群战略、“走出去”战略、竞争力战略,剖析战略实施现状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指出三战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空问性缺陷和时问性缺陷。第三章定量研究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规模高速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阐释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现状,构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模型,提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和目标。第四章以区域差距、区域分工的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产业集群为框架系统分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区域分工现状。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足出版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差距必然引发优势形成和区域竞争,竞争包括地理区域(不同省份)的产业竞争和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制定的基本任务是要在尊重优势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协调并刺激竞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必须解决产业链的规范化和利益合理化、资本的有效运作、数字内容资源与技术资源的科学分配等问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内贸易作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的有益补充,需通过创新产品形式,以差异化优质内容拓展贸易,延伸相关市场,以规模经济提升贸易地位,完善层次分工,以国际化商品争取空问。同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也需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支持,驱动贸易结构由产品贸易向资本贸易转变。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因区域配套资源的不完善制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较长且不均衡影响产业集群分工合作的水平,各地区对产业集群政策的指向性不强苦扰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集群面临优化升级的困境。而缓解产业集群问题的压力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集群布局,提高专业协作水平,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推动东西部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第五章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阐释了三个阶段性问题,一是数字出版产业的细分领域发展阶段如何,二是数字出版产业主导地位的分布如何,三是数字出版产业生命周期进程和趋势如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发展期,数字报纸、在线音乐处于萌芽期,其余多数业态处于成长期,政府和产业自身应依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点确定其发展战略,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公共服务等指标上有所侧重。现有产业分类中的互联网期刊、电子书、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处于主导产业地位,数字报纸和网络动漫居其次,且近年来随时间推移,产业均衡性和规模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处于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且形成期较为漫长,产业垄断性、市场风险多等状况要持续二十余年。最后一章是在第三、四、五章理论基础上对战略结构性、空间性、时间性缺陷的修复与创新,将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提炼为结构、区域与阶段三大战略,下分九个小项的体系构架。其中,“四跨”、文化创新和人才是结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竞争力战略、“走出去”战略、集群战略和非均衡化发展战略构成区域战略的主体,阶段战略则包括产业形成期的梯级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梯级战略指导发展主导产业,保障内容与人才资源、出版产品与服务、市场、体制、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延续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稳健增长。

吉颖新[8](2010)在《徽出版:疯狂的成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同行眼中,王亚非领导的安徽出版几乎无所不为,搞外贸、买药厂、做旅游,甚至贴牌电视机,泛多元化的背后,王的逻辑是什么?如果贴这样一个标签给王亚非:他是整个中国出版界最不像出版人的出版集团老总,相信大多数业界人士不会表示反对。2005年,身为安徽省外贸厅副厅长的王亚非放弃了当某地级市市长的机会,履新安徽

黄瓴[9](2010)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 ——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我国高速度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及相应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城市空间在功能与结构、形态与规模上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这些历史性的变化包含着正反两面的效果:前者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财富的巨大增长;后者则显现为城市空间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诸多的问题。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当代出现了空间学科的“文化转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空间转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各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和方法论基础。针对城市空间的文化问题,研究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分析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而建立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化理论系列,是本论文的主要目的。论文以指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系统架构中文化学的缺位为立论起点,聚焦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这一命题,以西南地域典型城市为对象,建立论文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框架;以“问题梳理→理论探索→量化研究→实证解析→策略思考”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献整理、田野调查、共时与历时比较、跨学科交叉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综合研究方法,形成基本内容。①论文从分析城市空间的多维度(多学科)本质入手,揭示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学本质及其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本体的文化二重性(第2章);继而从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多维度性,引导出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基本概念;列举古今中外包括我国西南地域的典型城市,分析其空间文化结构的存在及其特征。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指由城市空间文化要素结合成各类和各个城市空间文化单元,进而构成的城市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的集合体。三者从材料、单件到整体的文化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这一概念的建立,对于深度认知城市空间,进而从文化高度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3章)。②作为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的基础,论文总结了五条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思想,包括城市空间文化发展阶梯观、城市空间文化积淀观、城市空间文化生态观、城市空间文化兼容观和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观。在推进文化研究量化分析方法的目标下,探索了城市空间文化价值适度计量方法。同时,尝试建立了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解析和评价体系。提出从三级尺度(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物质空间、习俗观念、文化结晶)和三种形态(点、线、面)解析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途径。作为空间文化适度量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空间文化当量、空间文化浓度和文化密度等计量单位以及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评价的文化特征曲线,从文化学的视角开启了城市空间结构解析的新视角(第4章)。③作为理论和方法的实证应用,论文以5个典型的西南地域城市——成都、都江堰、阆中、丽江和重庆为例,从城市空间的文化要素——空间文化单元——空间文化结构三个系列层面作了解析和评价。在凸显五座优秀文化名城空间文化价值和结构的同时,也揭示出所存在的和亟待改进的空间文化结构问题(第5章)。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城市规划领域解决城市空间文化问题的策略思考——城市空间文化规划,并探讨其内容、程序与方法以及如何融入当前空间规划体系,为更大意义上的城市空间文化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论文评介了5个以建立空间文化结构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第6章)。论文在下述方面具有创新的见解:①揭示了城市空间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本体的文化二重性,提出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基本概念,并建立了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与评价的系统方法;②提出作为理论支撑及其内涵的空间文化项、空间文化单元、空间文化存量与增量、空间文化当量、空间文化浓度与密度、空间文化结构特征曲线等一系列新概念,探索性地提出了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的适度计量方法;③在建立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概念与规划操作体系,从而深化和丰富了当前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内容,为建设文化的城市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论文对于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理论建构以及城市空间文化规划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所形成的一些学术观点,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中遇到的文化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陈磊[10](2008)在《高中三年级(下)高考模拟测试(四)》文中研究指明

二、出版社开发电子出版物的难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版社开发电子出版物的难处(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创新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创新
    1.4 民生建设的概念界定
        1.4.1 狭义的民生
        1.4.2 广义的民生
        1.4.3 民生建设
2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
    2.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
        2.1.1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
        2.1.2 社会实践是民生的基础
        2.1.3 利益分配是民生的关键
    2.2 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民生建设的优良传统
        2.2.1 富民的思想
        2.2.2 公平公正的思想
        2.2.3 扶弱的思想
    2.3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2.3.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
    2.4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现实基础
        2.4.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4.3 民生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3 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3.1 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3.1.1 立足民生事业新发展阶段
        3.1.2 贯彻新发展理念
        3.1.3 构建民生事业新发展格局
    3.2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3.2.1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3.2.2 就业增收是民生经济发展的基础
    3.3 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3.1 创业创新是经济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
        3.3.2 服务业、现代农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支撑
        3.3.3 小微企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形式
    3.4 调整优化分配结构
        3.4.1 创新民生收入增长链条
        3.4.2 制定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政策
        3.4.3 注重初次分配公平
        3.4.4 加大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
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4.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1 健全民主制度
        4.1.2 完善选举制度
        4.1.3 扩大代表和选民权限
    4.2 加快民生政府建设
        4.2.1 以民生为导向深化政府改革
        4.2.2 规范民生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4.2.3 建立科学的民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4.3 发展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
        4.3.1 拓宽民主协商渠道
        4.3.2 健全民主协商参与机制
        4.3.3 强化民主协商保障机制
    4.4 提高基层民主自治水平
        4.4.1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法律
        4.4.2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4.4.3 健全基层群众工作机制
    4.5 推进民生法制化建设
        4.5.1 推进民生立法进程
        4.5.2 加强民生法治服务体系建设
        4.5.3 将民生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范畴
5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民生建设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民生理念
        5.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5.2 着力构建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2.1 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民生公共文化的发展路径
    5.3 健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体系
        5.3.1 推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发展
        5.3.2 健全文化民生市场体系
        5.3.3 创新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模式
6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6.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1.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6.1.3 推进教育公平
        6.1.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6.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
        6.2.1 就业是民生之本
        6.2.2 多方努力,破解就业难题
    6.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3.1 保基础、兜底线
        6.3.2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6.3.3 格外关注困难群众
    6.4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6.4.1 全民健康优先发展
        6.4.2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6.4.3 坚持公平性和公益性
        6.4.4 完善健康医疗制度保障
        6.4.5 发展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事业
    6.5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6.5.1 坚持住房不炒基本定位
        6.5.2 多措并举形成住房新格局
        6.5.3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6.6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6.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
        6.6.2 追求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6.6.3 坚持公平正义
    6.7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6.7.1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6.7.2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6.7.3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6.7.4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7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7.1 强调生态民生关切
        7.1.1 从保护环境到生态民生建设
        7.1.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1.3 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7.2 构筑生态民生发展规划
        7.2.1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7.2.2 狠抓生态环境生产力
        7.2.3 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环境
    7.3 严抓落实,改善生态民生
        7.3.1 加强生态民生顶层设计
        7.3.2 以法治和制度保障生态环境
        7.3.3 强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
8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重要论述
    8.1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实事求是方法
        8.1.1 从民生实际出发推进民生建设
        8.1.2 调查研究是民生建设的基础
        8.1.3 遵循客观规律开展民生建设
        8.1.4 推进民生建设要讲求实效
    8.2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方法
        8.2.1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生命线
        8.2.2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根本工作路线
        8.2.3 将群众路线贯穿于民生建设工作始终
    8.3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统筹兼顾方法
        8.3.1 以系统思维统领民生建设
        8.3.2 加强各项民生措施的关联性和可行性研究
        8.3.3 民生建设各环节坚持精准施策
    8.4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
        8.4.1 民生建设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
        8.4.2 民生建设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
        8.4.3 民生建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5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问题导向方法
        8.5.1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
        8.5.2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关键性和深层次问题
        8.5.3 循序渐进解决民生问题
9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9.1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9.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9.3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
    9.4 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
    9.5 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0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H出版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
    第二节 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与选择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三节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第四节 PEST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出版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H出版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二、组织结构
        三、经营业务情况
        四、财务状况
    第二节 H出版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战略指导
        二、产品内容同质化
        三、缺乏品牌管理
        四、营销模式单一
        五、生产成本过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出版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基于PEST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节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一、新进入者威胁小
        二、替代品威胁大
        三、购买方的议价能力强
        四、供应方议价能力强
        五、行业内竞争程度一般
    第三节 H出版公司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经营管理能力分析
        二、出版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分析
        三、人力资源水平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出版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一节 发展战略的制定原则
    第二节 发展战略的目标确定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优化出版流程
        二、延伸数字出版产业链
        三、打造多元化品牌集群
        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五、强化企业内部管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出版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一、加大人才转型力度
        二、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三、改革薪酬激励机制
    第二节 加强财务资金管理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二、构建全面预算体制
        三、加强资金集中管控
    第三节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一、完善“三位一体”企业治理模式
        二、加强战略实施评价与控制
        三、加强市场营销组织与制度保障
    第四节 加强版权管理
        一、建立版权集约管理体系
        二、建立版权内容开发体系
        三、建立版权资源运营体系
        四、健全版权配套维权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素构词研究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2.3.1 构词频率
        2.3.2 构词类型
        2.3.3 构词位置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1.1 构词分布
        3.1.2 构词类型
        3.1.3 构词对比分析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2.1 构词统计
        3.2.2 构词分布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论文提纲范文)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出版业
        1.1.2 出版业的多元化发展
        1.1.3 研究起止点
    1.2 研究理论
        1.2.1 媒介生态理论
        1.2.2 媒介补偿理论
    1.3 研究现状
        1.3.1 出版多元化相关着作
        1.3.2 出版多元化相关论文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创新点
        1.4.1 选题创新
        1.4.2 视角创新
        1.4.3 材料创新
    1.5 研究意义
        1.5.1 为建立科学的完备的出版史提供资料
        1.5.2 为今天的出版多元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比较研究法
第2章 民国前期的出版产业链多元化
    2.1 出版机构产业链
        2.1.1 宋代以来印刷技术的发展
        2.1.2 出版机构产业链多元化的萌芽
    2.2 民国前期三大出版机构的产业链多元化
        2.2.1 三大机构的典型特征
        2.2.2 商务印书馆的产业链多元化
        2.2.3 中华书局的产业链多元化
        2.2.4 世界书局的产业链多元化
        2.2.5 小结
    2.3 三大出版机构的产业链多元化比较
        2.3.1 相同之处
        2.3.2 不同之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国前期出版物的多元化
    3.1 三大机构出版物的转型
        3.1.1 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新特点
        3.1.2 中华书局的出版新特点
        3.1.3 世界书局的出版新特点
        3.1.4 小结
    3.2 三大书局的出版多元化
        3.2.1 商务印书馆的杂志出版
        3.2.2 中华书局的杂志出版
        3.2.3 世界书局的杂志出版
    3.3 民国前期三大书局出版物多元化分析
        3.3.1 “书——刊”出版时间交融
        3.3.2 “书——刊”主题交融
    3.4 报馆、杂志社的出版物多元化
        3.4.1 报馆的图书出版
        3.4.2 杂志社的图书出版
        3.4.3 报馆和杂志社出版图书类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出版机构的跨界多元化
    4.1 商务印书馆的电影工作
        4.1.1 购买电影器材
        4.1.2 搭建影棚
        4.1.3 搭建办公楼
        4.1.4 拍摄影片
    4.2 商务印书馆电影工作与出版工作的关联
        4.2.1 图书内容成为电影内容的来源
        4.2.2 电影丰富了图书和杂志的内容
        4.2.3 小结
    4.3 商务印书馆的其他跨界多元化
        4.3.1 制造仪器
        4.3.2 开设教育机构
        4.3.3 开设广告公司
    4.4 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的跨界多元化
        4.4.1 中华书局开办制造厂
        4.4.2 世界书局开展信托工作
        4.4.3 世界书局开展地产工作
    4.5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12-1931年图书出版机构统计表
    附录二:1912年-1931年报馆/杂志社出版图书一览表
    附录三:商务印书馆出品剧情片电影一览表
    附录四:1931年前报刊中以“活动影戏“为标题文章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理论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出版物形态
        二、数字出版物形态
        三、少儿数字出版物、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
    第二节 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主要类别
        一、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主要分类方式
        二、少儿数字出版物主要形态
第三章 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演变分析
    第一节 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的背景
        一、媒介融合带来新环境
        二、数字出版物传播模式不同以往
        三、科技、市场、政策实时推动
    第二节 形态演变的过程
        一、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萌芽期(1995 年之前)
        二、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成长期(1995 年~2010 年)
        三、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发展期(2010 年左右至今)
    第三节 形态演变因素的规律
        一、科技先行,市场、政策、社会环境应时而变
        二、各因素共同作用,形态复杂演进
第四章 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特征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的特征分析
        一、新旧形态共同演进、共同生存
        二、形态的发展与推广具有梯度性
        三、形态变化趋势——两跨、三化、“4A”
    第二节 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的发展策略
        一、应对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挑战的宏观调整
        二、应对挑战的微观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辨析
        1.2.1 数字出版
        1.2.2 数字出版及相似概念
        1.2.3 数字出版产业及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与当前发展战略的反思
    2.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格局现状
        2.1.1 产业环境现状
        2.1.2 体制格局现状
        2.1.3 产业结构现状
        2.1.4 企业分类现状
    2.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生产环节
        2.2.2 产业流通环节
        2.2.3 产业消费环节
    2.3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的反思
        2.3.1 产业集群战略的结构性缺陷
        2.3.2 “走出去”战略的空间性缺陷
        2.3.3 竞争力战略的时间性缺陷
    2.4 小结
第三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结构链式战略
    3.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出版经济增长关系
        3.1.1 产业结构演变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对出版业的影响
    3.2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与链式关系
        3.2.1 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3.2.2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层次分析
        3.2.3 基于手机出版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3.3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
        3.3.1 产业政策导向
        3.3.2 数字技术进步
        3.3.3 读者需求结构升级
        3.3.4 参与国际分工深度
        3.3.5 市场资本积累速度
    3.4 产业结构优化与趋势
        3.4.1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条件
        3.4.2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3.4.3 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3.4.4 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案例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区域分工战略
    4.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
        4.1.1 各地区文化消费支出差距
        4.1.2 各地区互联网基础资源禀赋差距
        4.1.3 各地区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层面的差距
        4.1.4 各地区响应数字出版业务的差距
    4.2 区域分工的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4.2.1 比较优势下的数字出版产业解析
        4.2.2 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优势研究
        4.2.3 电子商务优势下的发行平台案例分析
    4.3 数字出版产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
        4.3.1 产业内分工贸易的需求与供给影响
        4.3.2 产业内分工贸易发展举措
        4.3.3 战略性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
        4.3.4 世带给数字出版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4.4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
        4.4.1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的动力与作用
        4.4.2 以产业基地看集群的区域格局与分布
        4.4.3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5 小结
第五章 数字出版产业的阶段周期战略
    5.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历程
        5.1.1 第一阶段(1987-1993年):印刷的数字技术应用阶段
        5.1.2 第二阶段(1994-2000年):游戏出版、网络期刊和互联网广告的发轫阶段
        5.1.3 第三阶段(2001-2008年):网络游戏市场爆发阶段
        5.1.4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电子书与手机出版繁荣阶段
    5.2 产业发展阶段的定位
        5.2.1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布局
        5.2.2 产业定位与阶段性调整战略
        5.2.3 基于数字发行产业发展阶段与市场格局的案例分析
    5.3 数字出版产业主导地位确立
        5.3.1 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和模型
        5.3.2 数字出版产业分类的主成分分析
        5.3.3 产业主导地位的启示
    5.4 差异化的产业生命周期与模型建构
        5.4.1 产业生命周期
        5.4.2 数字出版产业的Logistic生长曲线
        5.4.3 回归模型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启示
    5.5 小结
第六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创新与重构
    6.1 坚持“四跨”战略,构建文化创新与人才的结构战略,促进产业发展
        6.1.1 拓宽“四跨”思路,优化数字出版产业供需、技术与贸易结构
        6.1.2 执行文化创新战略,增强数字出版产业结构演变动力
        6.1.3 实施人才战略,积累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优化的人才资源
    6.2 提升竞争力与“走出去”内涵,兼顾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协调产业发展
        6.2.1 以竞争力战略刺激产业竞争优势和塑造品牌化
        6.2.2 “走出去”参与产业国际分工和贸易
        6.2.3 建立和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功能
        6.2.4 以非均衡化发展科学协调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6.3 理顺数字出版产业梯级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战略,保障产业发展
        6.3.1 以梯级战略指导发展主导产业
        6.3.2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延续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稳健增长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 ——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问题
        1.1.1 城市空间的文化危机
        1.1.2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的文化问题
        1.1.3 城市空间文化研究的愿景
    1.2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1.3.2 究方法与研究框图
        1.3.3 实证研究范围与对象
2 认识基础:城市空间文化本体论
    2.1 城市空间的文化学认知
        2.1.1 城市空间认识的方法论
        2.1.2 城市空间的多维本质
        2.1.3 文化学的城市空间
        2.1.4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
    2.2 城市空间的文化要素及其分类
        2.2.1 城市空间的文化要素
        2.2.2 城市空间文化的分类
        2.2.3 城市空间文化的类型
    2.3 城市空间的文化二重性
        2.3.1 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空间
        2.3.2 作为文化本体的城市空间
        2.3.3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的文化二重性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建构: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论
    3.1 城市空间多维结构中的文化结构
        3.1.1 城市空间系统及其结构
        3.1.2 城市空间结构的多维本质
        3.1.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3.2 城市文化结构的组成与特征
        3.2.1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历史透视
        3.2.2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分类
        3.2.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组织机理
    3.3 西南地域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特征
        3.3.1 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
        3.3.2 人文/民族条件的影响
        3.3.3 近现代历史发展条件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分析方法: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与评价
    4.1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思想
        4.1.1 城市空间文化发展阶梯观
        4.1.2 城市空间文化积淀观
        4.1.3 城市空间文化生态观
        4.1.4 城市空间文化兼容观
        4.1.5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观
    4.2 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量化研究
        4.2.1 文化存量与文化增量
        4.2.2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计量
        4.2.3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量的损益计算
        4.2.4 文化价值量化研究方法的前景
    4.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4.3.1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三级尺度解析
        4.3.2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三个层面解析
        4.3.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三种形态解析
    4.4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评价
        4.4.1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健全度标准
        4.4.2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健全性模式
        4.4.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分析案例:西南地域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 成都-都江堰-阆中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1 成都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2 都江堰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1.3 阆中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 丽江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1 丽江宏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2 丽江中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2.3 大研古城微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 重庆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1 重庆宏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2 重庆中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3.3 重庆微观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发展前景:从城市空间文化结构到城市空间文化规划
    6.1 建构城市空间文化目标体系
        6.1.1 设立空间文化规划目标的原则
        6.1.2 城市空间文化目标体系构成
        6.1.3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目标体系的动态应用
    6.2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主要内容
        6.2.1 城市空间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
        6.2.2 城市空间文化单元的盘点、保护与创造
        6.2.3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模式选择
        6.2.4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成果与意义
    6.3 融入现有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6.3.1 与空间规划对接的必要性
        6.3.2 与空间规划对接的层次性
        6.3.3 与空间规划对接的操作性
    6.4 城市空间文化规划的五个探索案例
        6.4.1 案例一:重庆解放碑延伸城市空间文化轴的构想和建议
        6.4.2 案例二:文化导向的空间规划——“天使之城”映秀镇规划
        6.4.3 案例三:重庆南岸区城市品质提档升级规划设计
        6.4.4 案例四:重庆解放碑金融街区城市设计中的空间文化结构体现
        6.4.5 案例五:文化复兴策略下的重庆渝中区嘉陵桥西村整治规划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
    7.4 下一步研究构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西南地域11 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表_文化(2009)
    B 丽江名人录
    C 重庆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
    D 丽江文化印象——丽江市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四、出版社开发电子出版物的难处(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子王旗政府在草原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研究[D]. 邬媛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王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H出版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硕.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5]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1912-1931)[D]. 牛晨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少儿数字出版物形态变化研究[D]. 张红燕. 苏州大学, 2017(04)
  • [7]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区域、阶段的视角[D]. 肖洋. 南京大学, 2013(08)
  • [8]徽出版:疯狂的成长[J]. 吉颖新. 中国企业家, 2010(23)
  • [9]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 ——以西南地域城市为例[D]. 黄瓴. 重庆大学, 2010(07)
  • [10]高中三年级(下)高考模拟测试(四)[J]. 陈磊.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2008(06)

标签:;  ;  ;  ;  ;  

出版社发展电子出版物的难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