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保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1](2021)在《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文中认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锚定“两个确保”,旗帜鲜明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首位,提出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努力实现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的奋斗目标。全省上下要在深刻理解这一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具体内涵的基础上,认清优势弱项,突出?
徐吉洪[2](2017)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的产物,其目的是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资源,重点支持共建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引领、辐射并带动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中央政府“将省部共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神的指引下,“省部共建”已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政策品质:从中西部的区域性政策到覆盖全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全国性政策,从“单一”的政策成为一项“政策群”,“省部共建”政策的重心直接指向地方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快了“省部共建”的步伐,加大了“省部共建”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继续推进“省部共建”,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运行,并不失时机地对政策进行完善与创新。论文以G大学为案例,运用文献分析与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申报过程、运行成效及执行差距进行全面审视与考察,从而提炼和总结“省部共建”的政策内涵,提出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第二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廓清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现有研究的现状、进展及不足,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本研究的视角、方法及内容框架。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部分,主要从历史纵切面考察了“省部共建”制定的背景,研究了“省部共建”政策渐进变迁的过程;从现实横切面厘清了“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提炼了“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论文研究者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已成为一项日趋成熟的制度。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案例研究,即以G大学为个案,紧紧围绕教育部与省级地方政府签订的“省部共建”协议书,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的成效与执行差距进行深入研究。“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部分,主要从G大学自身组织转型的“内部因素”与G大学所处的政策环境等“外部变量”两个维度,阐述了 G大学是如何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的。“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部分,论文从G大学“省部共建”以来在“学校身份”、“办学理念”、“学术水平”等三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显着变化,印证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同G大学进入省部共建是紧密相关的”这一观点。“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部分,论文从政府-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建高校、共建高校内部治理等三个视角,从G大学“办学经费”、“对口支持与合作”、“机构设置”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省部共建”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实践进行了审视,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执行差距。第三部分,即第六章。“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了回顾与总结,从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政策成效与执行差距等三个方面提炼了“省部共建”学理内涵。为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要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省级政府要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地方高校要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张长生,张燕[3](2010)在《江苏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区域探秘》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全国均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之下,江苏在去年仍然实现了12.4%的快速增长,还略高于2008年,与此同时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这主要得益于江苏多年来坚持依靠科技推进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所形成的良好积淀。
王永和[4](2010)在《对我省“三维立体”特色工业化方略的思考》文中认为 刚刚跨过本世纪头一个10年,我们满怀期待步入了第二个10年。回顾过去10年的发展历程,既催人奋进,又发人深省。这10年,省委先后做出"工业强省"、"科教兴省"、"两抓两放"、"四抓三支撑"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这10年,正是在这一系列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全省人民信心倍增,奋力前行,经济建设和
方在农[5](2005)在《江苏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对策措施研究》文中指出为保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建议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教兴省工作的领导,加强科教兴省战略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新技术化的进程,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人才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建设,加快形成经科教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加强有利于科教兴省战略实施的相关软环境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徐恩仲[6](2004)在《确保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文中认为在科教兴国的宏观形势下,作为处于二次创业和 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吉林省来说,采取切实措施,确保 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也应该是一个根本战略性选择, 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 力 科教兴省,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 导要率先增强科技意识,亲自组织制定科技进步的重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7](2004)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04年全省科教兴省工作要点及科教领导小组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省科教兴省和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2004年全省科教兴省工作要点及科教领导小组重点工作安排。
雷德森,张良强,林共市[8](2003)在《福建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监测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近年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与华东地区其它省市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教兴省战略实施的一些政策建议。
朱传耿,甄峰[9](2001)在《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介绍发展战略概念由来的基础上 ,从内涵、依据、机理、效应和关键措施等方面比较了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的不同之处 ,并揭示了五大战略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和互为一体的内在联系 ,最后就五大战略的协调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肖贵新,王爱华[10](2000)在《“科教兴省”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科教兴省”是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伟大战略。本文着力分析了近年来“科教兴省”战略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二、确保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保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论文提纲范文)
“两个确保”的智力支撑和动力之源 |
创新驱动是引领 科教兴省是保障 人才强省是支撑 |
激发科教潜力 加强创新动能 优化人才结构 |
抓好关键环节 打造重点领域 |
整合重组重点实验室体系 |
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
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 |
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 |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
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
对标国内外标杆 全力抓好落实 |
借鉴先进经验,构建交流机制 |
强化先行先试,局部带动整体 |
鼓励多方参与,增强社会协同 |
坚持结果导向,确保落地见效 |
(2)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注 |
二、基于“省部共建”政策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影响 |
三、基于论文研究者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公共政策过程 |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研究 |
四、教育政策运行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教育政策 |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
三、省部共建 |
四、政策运行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
第一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确立的背景 |
一、政治背景:政府机构改革 |
二、经济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三、教育背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演进 |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萌生与兴起(2004-2007) |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发展与探索(2008-2011) |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调整与深化(2012-至今) |
第三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 |
第四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 |
一、“省部共建”主体的多元化 |
二、“省部共建”布局的区域性 |
三、“省部共建”内容的全面性 |
四、“省部共建”府际关系的协同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 |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 |
一、G大学经历的四次组织转型 |
二、G大学组织转型发生的变化 |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政策环境 |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科教兴国与高等教育强国 |
二、浙江的区域政策:科教兴省与高等教育强省 |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战略的确立 |
一、“四校合并”:G大学“省部共建”的外生变量 |
二、“抓质量,建名校”:G大学“省部共建”的内生变量 |
第四节 G大学“省部共建”确立的过程 |
一、G大学-浙江省政府的良性互动:G大学“省部共建”的前提 |
二、教育部-浙江省的互动协商:G大学“省部共建”的关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 |
第一节 “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身份” |
一、大学身份:内涵与意义 |
二、“省部共建”:进一步巩固了G大学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地位 |
三、“省部共建”:G大学由“地方军”走向“国家队” |
第二节 “省部共建”更新了G大学的办学理念 |
一、“省部共建”进一步明确了G大学的办学定位 |
二、“省部共建”实现了G大学发展主线的转移 |
三、“省部共建”使G大学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方向 |
第三节 “省部共建”提高了G大学的学术水平 |
一、“省部共建”丰富了G大学的学术资源 |
二、“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学术序位 |
三、“省部共建”促进了G大学核心指标的跨越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 |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办学经费政策的执行差距 |
一、中央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
二、浙江省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的执行差距 |
一、“完整”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形式 |
二、“权宜”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内容 |
三、“打折”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过程 |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机构设置的执行差距 |
一、“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设置:非独立性与附属性 |
二、“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职能:象征性与符号性 |
三、“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人员:非专业性与兼职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
第一节 “省部共建”: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探索 |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均衡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安排 |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 |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结果的差距与行动的偏离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
一、中央政府: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 |
二、省级政府: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 |
三、地方高校: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G大学协议书 |
附录B: 受访对象一览表 |
附录C: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运行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有志有力有物相之——一位山里放牛娃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
(3)江苏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区域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一) 树立科教优先的发展理念, 提出和完善科教兴省战略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 |
(二) 改革干部考核体系, 把科技创新、集约发展等作为党政领导考核的主要内容 |
二、加强科技管理, 完善政策措施, 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三、实施教育强省战略, 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
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
1. 通过培养扩大人才规模, 加快构筑支撑产业和企业创新的人才高地。 |
2. 通过引进优化人才结构, 加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人才建设。 |
3. 通过改革完善人才体制, 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
(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速结构优化,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 |
(四) 发挥开放与科教优势, 着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
(5)江苏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对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教兴省工作的领导 |
2 加强科教兴省战略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
3 加快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
4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新技术化的进程 |
5 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
6 加大人才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
7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建设 |
8 加快形成经科教一体化发展体制与机制 |
9 加强有利于科教兴省战略实施的相关软环境建设 |
1 0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6)确保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 |
二、加大科技投入,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基本保证 |
三、加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 |
(7)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04年全省科教兴省工作要点及科教领导小组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4年科教兴省工作要点 |
(一)加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全民创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服务的平台。 |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
(三)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
(四)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 |
(五)加强科技孵化器和中介机构建设,促进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
(六)发挥高等学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功能,实施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 |
(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
(八)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 |
二、2004年省科教领导小组重点工作安排 |
(一)编制科教省建设2004-2005年计划。 |
(二)组织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两年计划。 |
(三)加强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四)认真研究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 |
三、省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工作 |
(一)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自身建设。 |
(二)组织协调好全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工作会议和科教领导小组会议。 |
(三)组织编制科教省建设2004—2005年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两年计划。 |
(四)搞好有关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科教省建设重大问题的调研和督查工作。 |
(五)加强对科教兴省战略和科教省建设的宣传。 |
(六)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
四、确保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N].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 河南日报, 2021
- [2]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D]. 徐吉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3]江苏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区域探秘[J]. 张长生,张燕. 广东科技, 2010(15)
- [4]对我省“三维立体”特色工业化方略的思考[J]. 王永和. 党的建设, 2010(02)
- [5]江苏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对策措施研究[J]. 方在农. 科技与经济, 2005(06)
- [6]确保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J]. 徐恩仲. 新长征, 2004(24)
- [7]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04年全省科教兴省工作要点及科教领导小组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政报, 2004(18)
- [8]福建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监测分析[J]. 雷德森,张良强,林共市. 中国科技论坛, 2003(06)
- [9]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 朱传耿,甄峰.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1(04)
- [10]“科教兴省”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肖贵新,王爱华.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