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作文对《纲要》的积极作用

论高考作文对《纲要》的积极作用

一、浅谈高考作文对《纲要》的积极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1](2020)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下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于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以及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思维作为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之一,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养的标准。公民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能够促成其价值的形成,促进社会更加的理性、公正和民主。批判性思维越来越成为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必需品。因语文学科具有其人文性和工具性,自然担负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也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结合主要集中在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两者。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处于高中这一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思维开始逐步转向理性思维,同时批判性思维也逐渐形成并且得到确立。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分析、评估、判断等来重构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提高思维水平。可以说,议论文的写作跟思维是息息相关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这对于目前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无疑是有帮助的。立足于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获得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后,又能更好的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所以,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想要增强学生的说理能力和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当今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呼吁,对论题的研究背景做了简要介绍。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现状。并简要阐述了论文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概念,概述批判性思维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第二部分: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找到了支撑在高中阶段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依据,并论述了在该阶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以及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找到目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分析出了背后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针对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将策略实际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一方面,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带来新的思考。

孟彦东[2](2018)在《传统文化经典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在高考作文中也一样,许多高考满分作文无一不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赋有诗意的语言特色。尽管如此,在实际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着重强调考前作文技巧的传授,不重视自己写作范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稳中求胜”而谨慎小心,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人文素养的养成。这种考前的作文训练方式导致学生的作文传统文化知识匿乏,缺乏意象、意境,缺乏呈现汉语自身特点的那种韵律和古雅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缺乏对传统文化经典强烈的文化认同与喜好。为此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要在高中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但依旧无所成效。那么,如何提升学生作文品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作文思想深刻、内容厚重、语言富有文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作文中引入传统文化经典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强化高考作文的文化自信意识,依据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的设计原则来实施教学,必然能达到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赢得作文,赢得高考。以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借助前人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分析框架,从文化研究这一思维范式出发,着眼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全面提升,在高考作文中赢得胜利,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经典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揭示出传统文化经典作文教学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意义,再根据统计分析高考作文专家讲座高三学生现场提问的诸多问题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分析和传统文化经典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从学生作文的“文风”、“文辞”、“文脉”、“文情”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写作思想和教学策略,试图让学生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经典,充分关注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便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学生写作最优化的目的。

李俊儒[3](2018)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大连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级课程中,国家课程主要反映国家教育准则的意志,为国家培育人才而服务;学校课程以本校师生为主体,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情况来具体培养人才;地方课程则要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学校的教学。所谓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特定地区具有特色的适合于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将这三级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无疑会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单一的模式。但是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地方课程资源却常常遭到忽视。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家乡的各种课程资源不甚熟悉,从而导致其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这是因为文学的创作取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必须将语文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作文写作的角度来说,地方课程资源尤其能够给学生提供宝贵的生活素材。因此挖掘和发扬地方优秀的课程资源,对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本文旨在探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将以大连市的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为例,尝试初步呈现它的面貌与价值,而把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作为重点,提出开发与利用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假设。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大连市地方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将有利于改善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除绪论和结尾外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方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概念与意义”,分别阐述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和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第二部分“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举隅”,先从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分析大连市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再以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大连名人、民俗风情、方言魅力、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七个课程资源为例,来论证大连市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可供开发的现实基础。第三部分“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中心。首先说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近十年各地区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研究,分析高中语文作文的价值取向和命题形式的变化;最后,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分别应用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近两年最新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及微写作形式的作文当中。我将根据高考作文题目设置写作范文或者写作提示,尝试通过应用这些地方课程资源来有效地解答高考语文作文,从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本文的探索,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对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贺伟[4](2018)在《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与转化》文中认为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曾告诫我们,“写—部话语对象的历史,不是把这些话语的对象深深地插入到它们共同的来源地,而是要展示支配着它们分散规律性的连接。”因此说,高考作文的价值并非在于设身处地地提醒考生如何作好文章,而是在于揭示其字里行间所嵌套的主观意识、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同时,话语的权力性驱动了高考作文的历史性被政治化和符号化。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考作文是透视中国政治发展的绝佳“镜面”。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与转化分析是一项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研究。在规范性分析维度,本文立足语言哲学和政治传播学等对“话语”的分析重新厘定和构造了政治话语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体系,从而为“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相关研究提供整体性的分析框架;在经验性分析维度,在高考作文语境中政治话语的具体内涵、基本类型及其生成与转化的基本理论之上,本文对1951-2017年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演变和特质尽心梳理。依此基础,本文认为在生成路径上,高考作文的政治话语具体有自上而下的内生式、社会底层建构的外生式和叙事规则的衍生式三种类型的叙事逻辑,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国转型政治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预示着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发展在命题者话语转型、考生话语互动和话语叙述上面临多重挑战亟需突破。为应对一系列的现实诘难,本文置身于当代性语境下,从“现代性”、“人文性”和“公共性”等价值范畴来思考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与当代性转化问题。本文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研究对象,它是关乎以高考作文政治话语为典型场景的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之构建困境与化解路径的规范研究,也是对我国政治社会变迁过程中高考作文政治话语演变的内在逻辑与阶段性特性的经验研究。通过分析,读者了解到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在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政治定位和它们内在的融合与互斥,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小案例尝试性地解释大问题,推动对党和国家政治话语的社会化与发展逻辑的观察。

王海[5](2017)在《高中材料作文嬗变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镇。作文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培养能否符合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作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退无可退,避无可避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发展与改革的“老大难”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的重视,成为高中作文命题的主流样式。材料作文取料广泛,立意空间开阔,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航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然低效的符咒,始终困扰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材料作文独占鳌头的今天,审视材料作文嬗变,探索改善高中材料作文教学的对策成为破解当前作文教学困局的关键选择。本选题研究坚持明晰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认真考察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发展、命题理念更迭及材料作文嬗变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表征,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历史动因,探索因应高中材料作文教学的对策,展望材料作文的发展路径。论文将理论探讨与实践观察相结合,聚焦材料作文的历史进程、教学实践和发展路径,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着眼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进程分析,从滥觞发端、萌芽成型、发展革新等五个阶段对材料作文进行追根溯源式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发掘材料作文演变的历史成因及相关的语文教育理念更迭,把握高中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从命题、教学和功能三大方面探讨材料作文嬗变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表征,在整体上感知高中材料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与独特价值。第二章探究高中材料作文嬗变的哲学归因,在前一章对材料作文历史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材料作文嬗变的哲学动因。材料作文交错着语文教育发展、语文教育思潮的演变,从工具论、人文论、认识论和存在论诸角度,深刻揭示材料作文发展的基本思想逻辑。第三章探索高中材料作文的教学对策,基于前两章对材料作文嬗变的历史考察和哲学归因,以实证的思维具体描述材料作文教学存在的常态化缺位、实质性错位和权威性越位的乱象,审视高中作文教学中潜在的应试化、功利化、人文化、技术化和形式化危机,从材料作文教学、训练和评价等方面提出相洽的因应策略。这种近乎全景展放式的材料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为构思材料作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维路向。第四章展望高中材料作文的发展路径,从更新命题理念、深化命题立意、充实命题内容和丰富命题形式等角度,展望材料作文发展的前景。这既是对材料作文历史发展的回应,也为今后高中材料作文教学发展提供颇具前瞻性、可预测的实践指向。本课题在研究中清楚厘清界定了“材料作文”的概念,力图结束材料作文在概念认知上的混乱。首次爬梳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材料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的源头和根系,进而提出提出材料作文教学的构想,认为回归材料作文教学,回归以言语思维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回归以“人”为主体的言语实践教学。在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的研拟上,注重结合教育心理学选择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构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训练。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强调指向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研究对材料作文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注重史料、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发掘材料作文教学在立体多维的研究视角中的潜在价值与实践意蕴。

田烨[6](2017)在《基于文体意识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第四学段提出的阅读与写作领域的相关规定中都渗透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思想。而初中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文体意识淡薄的问题十分严重,所以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对提高其读写能力十分重要。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一,阐释文体、文体意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就是让学生能够清晰判断文体、廓清文体界限,使学生自觉遵循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和写作。第二,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渗透培养学生文体意识思想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解读、归纳,得出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体意识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任。第三,对初中生文体意识淡薄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综述,发现对学生文体意识淡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写作领域,而阅读领域相对较少,由此证明本次研究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第四,通过综述阅读教学导入设计的相关理论,归纳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具有知识定向和情感定势的作用。所以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设计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然后,本文重点运用案例分析法,展开了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入设计入手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策略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并举例分析。第一,在记叙文导入环节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策略:通过提出复述要求引导把握记叙要素、通过换位体验分析引导掌握表达方式;在说明文导入环节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策略:通过直观展示引导掌握说明方法、通过要点提示引导提取重要信息;在议论文导入环节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策略:通过激发辩证引导体会论证语言、通过材料筛选引导把握“点”“据”关系;在文言文导入环节中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策略是利用解题说体和对比辨体的方式,从题目入手强化学生文体意识。

李旭妮[7](2017)在《基于新闻热点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改革实施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意图是为新闻热点资源的开发设计课程实施的实践体系,从丰富的新闻热点中提取对学生学习与成长有益的元素,为新闻热点资源开发提供新的教学实践思路。挖掘新闻热点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有助于价值观教育,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学生丰富学习方式与情感体验,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和趣味,提升语文能力和培养语文素养。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从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之处来论述的。第二章界定了新闻热点的概念,阐述了选题开展与进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并从新闻热点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新闻热点与价值观教育两方面来说明新闻热点开发的意义。第三章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探讨了新闻热点进入语文课程教学的途径与形式,尝试建构新闻热点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三种课程形态。并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从课程目标、开发策略、实施案例与效果等方面来进行开发与研究,最后总述课程评价,本文力求为新闻热点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思路。第四章文章详细论述了新闻热点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实施的条件与原则,如语文课程目标原则、核心价值观原则、多元思辨原则、及时性和动态性原则等。最后,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出建议,如学案的编写、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作业设计的灵活化等。文章旨在为新闻热点融于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参考思路。总而言之,将新闻热点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只是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大家更多的思考与实践。也希望本文对新闻热点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为更多的教育者提供借鉴意义。

黄真金[8](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陈晓春[9](2017)在《高中语文微写作实施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微博、QQ、微信等交流平台已经成为高中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阵地。微写作的开展顺应了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构建了相对自由开放的写作空间,提供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使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本文基于对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反思,从写作的本质、写作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写作学原理和网络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思考和实践,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高中语文微写作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希望通过微写作训练让学生形成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从而对高考作文有帮助作用,为高中微作文教学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操作方式。文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指出了论题的缘起、意义、微写作研究现状概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第三部分是高中微写作作文教学的策略;第四部分是高中微写作策略的研究反思和建议。

范丽华[10](2014)在《高考作文命题对比研究 ——以湖南卷和广东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近十年湖南卷和广东卷为例,分别从高考作文命题依据、命题形式、命题内容方面进行对比,进而思考高考作文命题的优化和对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一部分介绍两省的命题依据,分析具有全国性指导意见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表达”的部分和《考试说明》中关于“写作”部分对学生写作学习、教师写作教学、作文评价方面的指导性意见,以及两省对共同标准的不同理解。根据实际情况,两省使用的教材和两省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也是命题重要依据,比较结果显示,两套教材的编排以及两地文化,如湖南看重理性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广东的开放性和具有的时代气息等,对各自命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部分进行两省命题形式比较分析,两省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呈现特点以及题目整体呈现格局不同,湖南卷的命题形式更为限制,要求更为严格,广东卷命题更为开放和宽松,两种命题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也不一样,开放性命题形式有利于增强学生表达动机和写作流畅性,一定的限制性有利于实现考查,因此,要处理好二者关系。第三部分进行两省命题内容比较分析,两省命题价值导向主要集中在对个人、社会、生命和道德的关注上,结合高考考查目标,发现两省命题的人文性倾斜不利于考查目标的全面实现,难以真实反映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加上高考作文命题评卷所不可避免的主观性,都可能会影响作文命题考查的有效性,因此,最终还是要回到命题考查目标,尽量避免命题中价值预设、选择单一等问题,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一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引发思考。为了更好实现考查目标,作文命题要考虑开放性与限制性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个人主体的充分发挥等问题;继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效果,思考教学应该做的相应改变,如教师知识观念的更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写作知识的积累等。

二、浅谈高考作文对《纲要》的积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考作文对《纲要》的积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概述
第3章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3.2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第4章 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学生思维习惯的关系
    4.1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现状及问题
    4.2 当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批判性思维欠缺的原因
第5章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及反思
    5.1 逻辑视角与批判性思维教学
    5.2 加强批判性思维教师培训
    5.3 转变议论文写作教学路径
    5.4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传统文化经典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传统文化经典在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向中的分析
    (一)聚焦中华传统文化
    (二)选材贴近现实生活
    (三)突出核心价值观
    (四)着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传统文化经典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的价值
    (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二)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三)提高人文素养探究创新思维
三、传统文化经典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传统文化经典作文教学亟待提升
    (二)缺乏文化经典作文教材
    (三)教师功利性模式化教学
    (四)学生应试化虚拟性写作
四、传统文化经典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用传统文化经典端正学生“文风”
    (二)用传统文化经典优化学生“文辞”
    (三)用传统文化经典把好学生“文脉”
    (四)用传统文化经典锤炼学生“文情”
五、传统文化经典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大连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现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地方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概念与意义
    (一)课程资源相关概念
    (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二、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举隅
    (一)语文课程中开发利用大连市地方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二)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举隅
三、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二)高中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与形式变化
    (三)大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与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论文的选题缘由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
        (一) 对高考及高考作文的研究回顾
        (二) 对政治话语的研究回顾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四、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 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话语的阐释
    第一节 政治话语的概念
        一、语言学语境;政治话语的起源
        二、传播学语境:政治话语的发展
        三、类型学语境:政治话语的区分
    第二节 政治话语的功能
        一、政治话语的政治本位功能
        二、政治话语的社会本位功能
        三、政治话语的人本主义功能
    第三节 政治话语的生成
        一、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认知性成分
        二、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情感性成分
        三、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评价性成分
    第四节 政治话语的转化
        一、政治话语转化的根本驱动:权力整合
        二、政治话语转化的直接驱动:困境消弭
        三、政治话语转化的根本指向:政治当代化的现实
第二章 高考作文:一部鲜活的“政治话语史”
    第一节 左倾时代:高考作文话语政治本位的描述期(1951-1978)
        一、作文命题角色预设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对科考策试关注时势的现实话语的继承
        三、对解放区思想改造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过渡时代:高考作文话语社会本位的转型期(1979-1989)
        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话语主题
        二、作文命题鼓励大胆创新的主旋律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哲学思辨色彩的充分流露
    第三节 多元时代:高考作文话语人本主义的发展期(1990以降)
        一、人道德世界的理性追问与思考
        二、高考作文对考生主体与自我价值的彰显
        三、高考作文对个体情感与主观认知的测量
第三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策略
    第一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动态运行逻辑
        一、动态运行的基础: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政治文化基础
        二、动态运行的通道:高考作文——官方媒介与大众媒介
当代性转化'>三、动态运行的框架:文化+媒介—>当代性转化
    第二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叙事策略
        一、政治话语自上而下的直接文本投射
        二、大众话语的底层建构与政治化
        三、文本话语叙事规则的间接烘托
第四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者话语构建的转型困境
        一、政治话语灌输的效用弱化
        二、作文命题知识本位的个性压抑
    第二节 考生与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互动难题
        一、作文话语表达受到文体规范的隐性约束
        二、大众对话语旨趣的服从惯性
    第三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叙述困境
        一、高考作文命题价值陷入“甄选”陷阱
        二、作文评判中的满分“套路”与“失语”
        三、命题取向中农村话语的边缘化
第五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当代性转化
    第一节 当代性:中国政治话语的现实依归
        一、政治话语生成的当代性目标
        二、当代化过程中的当代性价值模式
    第二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现代性增势
        一、传统文化话语的继承与现代创新
        二、高考作文中农村话语的“祛魅”
    第三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人文性诠释
        一、话语“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
        二、开放性作文中自由空间的延展
    第四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公共性建构
        一、话语组织者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
        二、政治话语的理性批判与舆论监督
结论
附录: 1951-2017年高考作文题及其规范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高中材料作文嬗变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难题及研究特色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第一章 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进程分析
    一、材料作文的历史考察
        (一)材料作文的滥觞发端期
        (二)材料作文的萌芽成型期
        (三)材料作文的发展革新期
        (四)材料作文的蛰伏迷失期
        (五)材料作文的探索转型期
    二、材料作文的理念更迭
        (一)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社会本位化
        (二)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个体本位化
        (三)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知识本位化
        (四)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能力本位化
        (五)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素养本位化
    三、高中材料作文嬗变的实践表征
        (一)命题内容上从经史策论趋向融入生活。
        (二)命题形式上从简单随意趋向科学系统
        (三)文体要求上从有限封闭趋向无限开放
        (四)作文教学上从立意为先趋向个体体验
        (五)命题功能上从“挑”向“跳”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材料作文嬗变的哲学归因
    一、工具论的异化:材料作文的功利化迷途
    二、人文论的博弈:材料作文的沦陷与突围
    三、认识论的专横:材料作文的思维与困局
    四、存在论的超越:材料作文的反思与变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材料作文的教学对策
    一、材料作文教学的现状描述
        (一)常态化缺位:材料作文教学的致命伤
        (二)实质性错位:材料作文教学的流行病
        (三)权威性越位:材料作文教学的迷魂汤
    二、材料作文教学的问题审视
        (一)应试化的误导
        (二)人文化的迷失
        (三)功利化的魅惑
        (四)技术化的膜拜
        (五)形式化的放逐
    三、材料作文教学的因应对策
        (一)有效补位不缺位
        (二)做好定位不错位
        (三)守住主位不越位
        (四)科学训练卡准位
        (五)合理评价调好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材料作文的发展路径
    一、更新命题理念
        (一)从外在转向内心
        (二)从能力转向素养
        (三)从思想转向思维
        (四)从闭塞走向开放
    二、深化命题立意
        (一)突出教育功能
        (二)融入文化元素
        (三)彰显思辨意识
        (四)审视社会生活
    三、充实命题内容
        (一)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从个体走向社会
        (三)从概念走向思辨
        (四)阐释与驱动并重
    四、丰富命题形式
        (一)任务驱动成新常态
        (二)融合性命题变新贵
        (三)文体要求无限开放
        (四)供料途径更为宽广
    本章小结
结语——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致谢

(6)基于文体意识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 初中生文体意识淡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体教育
        (三) 提出论题
    二、选题意义
        (一) 培养文体意识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十分重要
        (二) 导入环节有利于实施文体意识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一、文体与文体意识概念的阐释
        (一) 文体的概念与分类
        (二) 文体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三) 小结
    二、新课标中渗透培养文体意识的相关规定
        (一) 在阅读领域渗透培养文体意识的相关规定
        (二) 在写作领域渗透培养文体意识的相关规定
        (三) 小结
    三、关于初中生文体意识淡薄的研究综述
        (一) 初中生文体意识淡薄的表现
        (二) 初中生文体意识淡薄的原因
        (三) 初中生文体意识淡薄的解决办法
        (四) 小结
    四、阅读教学导入设计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阅读教学的内容及过程
        (二)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三)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设计
    五、总结
第二章 基于文体意识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设计的策略
    一、记叙文导入设计的策略
        (一) 提出复述要求——引导把握记叙要素
        (二) 换位体验分析——引导掌握表达方式
    二、说明文导入设计的策略
        (一) 直观展示——引导掌握说明方法
        (二) 要点提示——引导提取重要信息
    三、议论文导入设计的策略
        (一) 激发辩证——引导体会论证语言
        (二) 材料筛选——引导把握“点”“据”关系
    四、文言文导入设计的策略
        (一) 解题说体
        (二) 对比辨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新闻热点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的主观缘由
        1.1.2 选题的客观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综述
        1.2.2 有关新闻热点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新闻热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2.1 概念界定
        2.1.1 语文课程资源
        2.1.2 新闻及新闻热点
        2.1.3 新闻热点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2.2 选题的理论依据
        2.2.1 生活教育理论
        2.2.2 大语文教育观
        2.2.3 大众传播学理论和大众文化传播效应
    2.3 选题的现实依据
        2.3.1 高中生的媒介使用情况
        2.3.2 高中生对新闻热点的认可和接受调查分析
        2.3.3 高中教师对新闻热点的接受和运用调查分析
    2.4 新闻热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2.4.1 新闻热点与语文素养的培养
        2.4.2 新闻热点与价值观教育
第3章 基于新闻热点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从教学实践体系的建构来谈
    3.1 新闻热点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总目标
    3.2 新闻热点与碎片化阅读教学
        3.2.1 课程目标
        3.2.2 开发策略
        3.2.3 课程实施案例及效果
    3.3 新闻热点与作文教学
        3.3.1 课程目标
        3.3.2 开发策略
        3.3.3 课程实施案例及效果
    3.4 新闻热点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4.1 课程目标
        3.4.2 开发策略
        3.4.3 课程实施案例及效果
    3.5 新闻热点类课程资源的评价
        3.5.1 评价的目的
        3.5.2 评价的原则
第4章 新闻热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与原则
    4.1 新闻热点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
        4.1.1 典型性
        4.1.2 时效性
        4.1.3 真实性和思辨性
    4.2 新闻热点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条件
        4.2.1 社会与学校的有力支持
        4.2.2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
        4.2.3 学生的资源意识与思辨能力
    4.3 新闻热点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的原则
        4.3.1 立足语文课程目标原则
        4.3.2 适当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
        4.3.3 及时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4.3.4 核心价值观原则
        4.3.5 多元思辨性原则
    4.4 新闻热点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的建议
        4.4.1 甄选内容,编写学案
        4.4.2 教学方式多样化
        4.4.3 作业方式灵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9)高中语文微写作实施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微写作研究概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从写作的本质看微写作
    第二节 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发展角度看微写作
    第三节 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作文教学重技巧轻内容
        二、学生作文缺少主动表达的热情
        三、微写作符合高考作文的发展形势
第二章 高中微写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明确微写作教学的目的
        一、满足学情需求
        二、丰富作文教学方式
        三、帮助学生完成个性化的素材积累
    第二节 微写作教学的实施原则和开展方式
        一、微写作教学的实施原则
        二、微写作教学开展的准备工作
        三、微写作的训练方式
第三章 高中微写作的指导策略与反思
    第一节 高中微写作指导策略
    第二节 高中微写作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10)高考作文命题对比研究 ——以湖南卷和广东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考作文命题依据比较分析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表达”解读
        一、对学生作文要求
        二、对教师教学建议
        三、对作文评价内容要求
    第二节 《考试说明》中“写作”解读
        一、指导思想
        二、考试内容
    第三节 从教材使用差异分析命题依据
        一、指导思想
        二、人教版和粤教版教材编排体系比较
    第四节 两省的历史文化、社会、地理差异分析
第二章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比较分析
    第一节 题型选择及分析
        一、命题作文
        二、话题作文
        三、材料作文
    第二节 命题呈现格局及分析
    第三节 命题形式的比较结果分析与审视
        一、呈现特点
        二、针对命题形式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导向比较分析
    第一节 命题内容的价值导向
        一、两省作文命题价值导向
        二、价值导向评价
    第二节 从高考作文考查目标分析价值导向的合理性
        一、高考作文考查目标
        二、两省作文命题价值导向的人文性倾斜与合理性
    第三节 从高考作文测量方式分析内容考查的有效性
        一、高考作文的测量方式
        二、两省内容考核有效性的思考
第四章 对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
    第二节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高考作文对《纲要》的积极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 王思. 西南大学, 2020(01)
  • [2]传统文化经典运用于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孟彦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3]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大连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为例[D]. 李俊儒.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4]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与转化[D]. 贺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高中材料作文嬗变及教学对策研究[D]. 王海.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基于文体意识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导入设计研究[D]. 田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7]基于新闻热点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李旭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8]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9]高中语文微写作实施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D]. 陈晓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10]高考作文命题对比研究 ——以湖南卷和广东卷为例[D]. 范丽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论高考作文对《纲要》的积极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