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尚楚德[1](2021)在《基于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消防救援站布局优化研究 ——以保定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安全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火灾是城市发生最频繁极具破坏性的灾种,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前城市率达到60%以上,城市人口大量聚集,企业、大型商场、高层建筑等场所高度集中,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大量消防救援安全需求。城市消防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我国城市消防安全形势依旧严峻,消防救援站的总量不足与结构性问题突出,每年有超过10万起城市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因此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消防救援站布局优化研究十分必要且迫切。本文建立了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保定市中心城区进行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消防救援站布局优化策略。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介绍了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定义、原则、程序等内容,系统分析了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的影响因素。在以往学者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区域信息、城市火灾风险源、历史火灾灾情、消防救援实力4个要素层。选取24个指标因子,构建了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评估实证研究。根据作者实地调研及相关资料查询,根据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方法,计算出保定市中心城区的火灾风险指数为3.283,火灾风险等级为高风险。从城市区域信息、火灾风险源、历史火灾灾情、消防救援实力四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造成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高四个主要原因:(1)人口密度过高,且弱势人口及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重过高;(2)大量价值较高文物古迹与商业区分布高度重合;(3)随着新兴产业发展,燃气管道和用电负荷都大幅上升;(4)消防救援站、消防水源、消防装备等规模性总量“缺口”和结构性“欠账”的问题突出。保定市中心城区消防救援站布局优化策略。将保定市中心城区划分为9个火灾风险分区,运用火灾风险评估的方法评估9个火灾风险分区,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9个火灾风险分区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确定不同风险等级分区的消防响应时间分别为5min、8min、12min。运用集合覆盖模型找出覆盖所有需求点的消防救援站的数量及位置,结合最大覆盖模型及消防救援站的选址原则对消防救援站进行修正,再利用P-中心模型,结合不同等级火灾风险分区的消防响应时间,划分责任分区,最终得出保定市中心城区消防救援站的优化方案为在现有的10座基础上新增8座消防救援站,并对现有的消防责任区面积进行优化。
王思成[2](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梁苗[3](2020)在《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超大体量商场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然而,现有的消防管理能力还不能确保商场消防安全的万无一失,重特大商场火灾事故的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开展对商场的火灾风险评价的研究是必要且紧迫的,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完善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学科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及机构在商场火灾风险评估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没有已被验证完全成熟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借鉴,存在部分指标不能量化的问题;部分方法指标权重的设置需专家预判导致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缺少大量火灾数据样本,导致部分方法所建模型泛化能力难以验证;火灾风险评价是多维因素映射到一维结果的过程,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维数祸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火灾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商场火灾事故特点,结合火灾发展机理,采用因果分析法建立初步指标体系后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对初步指标体系优化筛选,并进行效度和信度验证;根据现行消防法规和相关文献对数值型指标、程度型指标分别进行量化,确定指标等级范围。(2)建立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研究投影寻踪模型在火灾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以及粒子群算法求解投影寻踪模型最佳投影方向的可行性、参数设置,根据样本数据投影结果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不同投影值范围对应的火灾风险等级;验证粒子群-投影寻踪的火灾风险等级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实例应用研究。根据所建风险评估模型验证武汉市M商场火灾风险等级情况,并给出相应提高消防安全等级的对策建议。
陈含芳[4](2020)在《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为满足人们对办公、住宿、娱乐等多功能的集成需求,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城市综合体具有建筑体量大、人流量多、密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惨重的人员伤亡,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近年来城市综合体火灾数量不断上升,因此在享受城市综合体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可能产生的火灾风险,为防患于未然,研究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问题,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风险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利用事故树对城市综合体进行火灾风险因素分析,通过计算最小割集、径集及结构重要度系数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安全管理网上搜集城市综合体的68个火灾实例,采用归纳法获取了34个基本事件发生的频率,通过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概率重要度系数和临界重要度系数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可燃物是引起火灾必不可少的因素,电气是发生概率最大的引火源,同时人员疏散因素重要度比较大;其次,将事故树得出的因素与相关法规文献等相结合,提出从火灾风险源控制能力、防火能力、灭火能力、人员安全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五个方面,构建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得出指标权重,建立了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据此判断出其火灾风险等级,从而为火灾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最后,选取某个城市综合体,对其进行了火灾风险评价,得出其处于二级(较安全)级别;针对该综合体一层的特定环境,假设单源点与多出口限定条件下,考虑人群密度、烟气扩散、路径及出口容量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对比验证的方法,计算出人员疏散所需的最短时间和最佳路径,验证了上述火灾风险评价和疏散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降低城市综合体的火灾风险和提高疏散效率提供了一套有效方法。
冯海[5](2020)在《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聚集,土地的价值和利用率等因素直接推动了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高层建筑在带来明显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引发火灾因素多、建筑物火灾荷载大、结构复杂有助于火势蔓延、火灾扑救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将随高层建筑结构复杂程度、功能全面程度及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火灾隐患情况增多、严重性增加,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事故,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影响等层面都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作为高层建筑运营管理的热门问题亦是薄弱环节的高层建筑火灾,对其构建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火灾发生率的降低、高层建筑运营风险的防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从高层建筑火灾因素、火灾隐患及火灾风险源等方面着手,通过分析火灾风险源的甄别与触发因素,针对高层建筑火灾隐患进行了研究,将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类,对各指标进行识别分析与研究,按照可操作性和特点等方面对指标进行分类、分级定义,并对指标进行细化与说明。从火灾应对的效果、操作性、系统性等方面为高层建筑火灾应对机制进行系统评估,建立评估机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进行评价。其次,根据层次分析法依次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权重值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分析评价法原理对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构建。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配,将其与建筑火灾应对评估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对高层建筑火灾应急机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之上,依据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行动指南(GA/T1191-2014)及建筑防火(BS 4422-2a-2019),提出了符合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需要的一种较为理性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比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评价方法和防火方案两种角度,为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提出研究对策。经目前工程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研究对策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从而建立科学防控机制,对高层建筑火灾应对能力进行评估,降低高层建筑火灾隐患,提高高层建筑安全系数,为高层建筑缓解火灾隐患提供指导。
王一智[6](2020)在《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土地面积的使用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指引下,建筑势必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同时频发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对人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高层建筑的火灾事故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是一项必须的工作。本文以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风险评价为导向,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以风险理论、模糊集理论、贝叶斯网络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风险评价模型,目的是为了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和安全措施,为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从而尽可能的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首先,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的概念和特征。通过对已有风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的模糊贝叶斯网络风险评价模型。其次,借助“三类危险源”理论对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明确了风险系统的构成。通过典型事故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风险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构建了包含18个基本评价指标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说明。最后在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模型,完成了模型实现的基本步骤,即: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条件概率的计算;模糊贝叶斯网络推理分析。并将风险程度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程度。同时采用实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风险评价结果和实际火灾危险状况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模糊理论和贝叶斯网络的结合,很好的解决了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中风险因素不确定以及数据不完全的问题,对贝叶斯网络也是很好的扩展,同时对以后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逄文文[7](2019)在《基于未确知理论的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众多超高层智慧楼宇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建筑结构和超大的建筑体量,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它们的火灾危害、疏散救援与火势控制难度、伤亡损失等均比普通建筑要大的多,因此对其进行预先的火灾风险防控研究、识别并控制火灾风险因素、把握建筑整体火灾风险情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识别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引入有效的数学方法处理评价指标,使得风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为火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通过总结国内外超高层智慧楼宇的火灾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发现,其一,目前的研究鲜有在评价体系的指标中考虑建筑的智慧特征给火灾防控带来的影响。然而实际中,大数据、物联网支撑下的智慧功能在建筑火灾防控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二,评价过程中关于对事物认知等具有的不确定性没有得到合适的处理。其三,指标权重的确定仍然受到专家打分的主观影响比较大。因此,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本文的研究。本文以查阅火灾年鉴、分析超高层建筑典型火灾案例为背景,以综合论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以国家相关法律和标准规范为支撑,将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火灾风险防控的贡献纳入考量,识别、归纳和梳理超高层智慧楼宇的火灾风险致灾因素,最终确定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构建起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评价体系。考虑火灾评价中关于认知的不确定、知识的不确定、智慧因子影响衡量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引入未确知理论中的聚类分析,将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聚类结果的相对确定性,使得超高层智慧楼宇的火灾风险评价通过未确知聚类分析得以实现。选取国内超高层建筑,进行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应用。根据火灾风险评价体系获取各个楼宇的调研信息得到指标的观测值,基于本文建立的火灾风险的未确知C-均值聚类模型,计算指标权重值,最终得到楼宇L1分别属于{危险、比较危险、一般安全、安全}的隶属程度为(0.0803,0.0803,0.3218,0.5176)。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样本进行火灾风险评价,经验证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符合实际。最后应用SWOT分析法对超高层智慧楼宇的火灾防控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防火技术的改进思路。
宁爽[8](2019)在《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对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大力加强,尤其是“智慧城市”概念的兴起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档案馆应运而生。近些年来,档案馆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给馆藏档案造成重大损失,引起国家对档案安全的高度重视。而智慧档案馆作为新生事物,在探索中发展,其安全工作涉及领域广,技术要求高,不同于传统档案馆。通过对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研究,探索更加合理的设计以及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有效减少智慧档案馆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综合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由于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刚刚兴起,学界对智慧档案馆的讨论虽然热烈,但暂时还没有涉及到安全风险评价方向的研究,导致至今还没有一套全面、科学、合理、实用的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以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切入点,结合我国智慧档案馆发展现状,参考现行相关法律、规范、条例等,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打分等方法,对智慧档案馆极易出现的潜在安全隐患因素进行梳理、归纳和凝练,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初步归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处理,确定影响智慧档案馆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套包含8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的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常用评价方法的比选,分析各种方法优缺点,从而确定以信息熵理论和物元可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极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最后,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某智慧档案馆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整改措施。结果表明:该馆整体的安全风险属于非常安全级别,但某些方面还存在些许不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文章所构建的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所构建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我国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及其安全风险评价工作提供思路及参考依据,对促进我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中越[9](2019)在《基于AHP的城市老旧社区火灾防控及系统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消防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城市内含大量老旧社区,由于设计建造水平低,建筑结构分布不合理、消防安全设施缺乏、电气线路老化、市政配套陈旧、日常监管缺位、居住人群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已经形成重大消防安全隐患。因此,开展老旧社区的火灾防控研究,对提升城市消防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老旧社区火灾防控问题为重点研究内容,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立了火灾风险指标,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对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进行评估,提出老旧社区火灾防控策略,并开发火灾监控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城市老旧社区的基本特征及其火灾成因。老旧社区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地理分布、建筑设计、危险源类型、消防设施、灭火力量、管理和群集等特征;火灾成因主要包括电气故障、生活用火不慎、其他原因等。(2)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老旧社区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火灾风险评价体系,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3)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实例分析。调查某市某老旧社区地理、建筑、危险源等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一、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对该社区火灾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社区火灾风险评价最终得分为59.052分,处于中度风险范围;其中,危险源处在高风险级别,建筑情况、消防基础设施、消防管理、居住人员也是老旧社区火灾防控的薄弱环节。(4)结合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实例,提出火灾防控策略。在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价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改造、建筑自身改造、消防设施改造、危险源管控、消防力量建设、落实消防管理、提升消防意识等方面提出老旧社区的火灾防控策略。(5)开发火灾监控系统。分析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需求,编写源代码详细阐述火灾监控系统的开发设计,通过火灾监控系统对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当被保护线路中的被探测参数超过报警设定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控制信号,及时将异常情况通知维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火灾防控。
杨爽[10](2019)在《村镇消防设施布局优化方法与策略研究 ——以神农架松柏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消防设施对于村镇消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和实践通常围绕城市展开,我国村镇地域广阔、环境复杂,传统方法规划的消防设施布局无法满足村镇的需求。因此,针对村镇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消防设施布局优化十分必要。本文从“村镇消防需求——村镇消防供给——村镇消防设施布局方案评价——村镇消防安全布局”的角度,尝试对村镇镇域和镇区两个层面的消防设施规划布局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1)分别对村镇的镇域和镇区建立包括火灾危险性、村镇环境、风险抗御能力在内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村镇整体火灾风险进行评估,为村镇消防设施布局提供基础。(2)对镇域和镇区分别建立设施选址模型。对镇域主要考虑层级设施选址,将时间、道路安全和火灾风险纳入模型,以取得“主——次”不同分工明确的设施选址布局结果,为后续的消防资源分配提供基础;对镇区主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为镇区的消防设施合理布局提供方法。(3)通过包括响应覆盖率、交叉响应率等在内的5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价设施选址方案。本文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为研究区域,对松柏镇的消防设施选址布局提供相关建议。
二、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消防救援站布局优化研究 ——以保定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度重视城市消防安全 |
1.1.2 城市消防安全形势依旧严峻 |
1.1.3 消防救援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问题突出 |
1.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消防救援事业提供技术支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定量分析法 |
1.3.3 ArcGIS空间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2.1 概念释义 |
2.1.1 城市火灾危险源 |
2.1.2 火灾风险评估 |
2.1.3 城市火灾风险分区 |
2.1.4 消防救援站 |
2.2 相关理论 |
2.2.1 安全系统工程 |
2.2.2 中心地理论 |
2.2.3 离散定位模型 |
2.3 研究进展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小结 |
3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
3.1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原则及程序 |
3.1.1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原则 |
3.1.2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程序 |
3.2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城市火灾影响要素系统分析 |
3.2.2 城市区域信息的影响要素 |
3.2.3 城市火灾风险源的影响要素 |
3.2.4 历史火灾灾情 |
3.2.5 消防救援实力的影响要素 |
3.2.6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评价指标体系 |
3.3 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3.3.1 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权重 |
3.3.2 因子层判断矩阵及权重 |
3.4 评价指标赋分标准 |
3.5 城市火灾风险指数计算及分级 |
3.5.1 城市火灾风险指数计算 |
3.5.2 城市火灾风险等级的划分 |
4 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评估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保定市中心城区区域信息分析 |
4.2.1 人口信息分析 |
4.2.2 经济发展速度分析 |
4.2.3 交通分析 |
4.2.4 文物古迹分析 |
4.2.5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
4.2.6 高层建筑 |
4.3 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源分析 |
4.3.1 一类火灾风险源 |
4.3.2 二类火灾风险源 |
4.4 保定市中心城区历史火灾灾情分析 |
4.4.1 区域火灾统计分析 |
4.4.2 分季度火灾统计分析 |
4.4.3 分场所火灾统计分析 |
4.4.4 火灾起因统计分析 |
4.5 保定市中心城区消防救援实力分析 |
4.5.1 消防水源 |
4.5.2 119 火警线达标 |
4.5.3 5 分钟消防救援可达覆盖率 |
4.5.4 消防救援站配备情况 |
4.5.5 消防救援站 |
4.6 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指数计算 |
4.6.1 原始数据的获取 |
4.6.2 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评估指标赋分 |
4.6.3 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评估结果 |
4.6.4 保定市中心城区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5 保定市中心城区消防救援站布局优化 |
5.1 城市火灾风险分区与消防站布局 |
5.1.1 城市火灾风险分区定义 |
5.1.2 城市火灾风险分区方法 |
5.1.3 城市火灾风险分区与消防救援站布局 |
5.2 消防救援站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 |
5.2.1 消防救援站选址原则 |
5.2.2 消防救援站布局的影响因素 |
5.3 基于GIS的消防救援站优化布局 |
5.3.1 数据处理 |
5.3.2 约束条件 |
5.3.3 构建离散—定位模型 |
5.3.4 布局优化破解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与展望 |
6.2.1 创新点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2)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核心研究方法 |
1.4.3 整体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火灾风险评价及相关模型理论概述 |
2.1 火灾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概述 |
2.1.1 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
2.1.2 建筑火灾风险分级依据 |
2.2 建筑火灾风险评价常用方法概述 |
2.2.1 常用评价方法的分类 |
2.2.2 常用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 投影寻踪模型的基本理论概述 |
2.3.1 投影寻踪模型的基本原理 |
2.3.2 投影寻踪模型的特点及应用 |
2.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理论概述 |
2.4.1 粒子群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1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识别 |
3.1.1 商场火灾事故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2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影响因素 |
3.2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3.2.3 基于专家问卷法指标筛选与检验 |
3.3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 |
3.3.1 评价指标标准量化的方法 |
3.3.2 评价指标标准的等级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火灾风险评价 |
4.1 投影寻踪法在火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4.1.1 投影寻踪法在火灾风险评价中的适用性 |
4.1.2 基于投影寻踪火灾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 粒子群算法对投影寻踪模型的优化 |
4.2.1 粒子群算法在投影寻踪模型中的适用性 |
4.2.2 粒子群算法优化 |
4.3 投影寻踪火灾风险评价模型结果及验证分析 |
4.3.1 评价样本及参数设置 |
4.3.2 权重计算及等级范围划分 |
4.3.3 结果分析 |
4.4 标准投影寻踪模型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比较 |
4.4.1 精度比较 |
4.4.2 稳定性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研究 |
5.1 实例描述 |
5.1.1 M大型商场基本情况 |
5.1.2 M大型商场火灾风险指标情况 |
5.2 投影寻踪火灾风险评价模型评价 |
5.2.1 评价指标评分情况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3 对策与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附录 A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B 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
附录 C 投影寻踪和粒子群算法相关代码 |
(4)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火灾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2.2 人员疏散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简介 |
2.1 城市综合体及火灾理论 |
2.1.1 城市综合体 |
2.1.2 火灾基本理论 |
2.2 事故树分析(FTA)方法 |
2.2.1 事故树符号表达 |
2.2.2 事故树分析步骤 |
2.2.3 事故树分析的优点 |
2.3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2.3.1 风险评价方法 |
2.3.2 指标权重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因素事故树分析 |
3.1 城市综合体火灾特点 |
3.2 城市综合体火灾事故树模型 |
3.2.1 火灾事故树基本事件分析 |
3.2.2 火灾事故树模型建立 |
3.2.3 火灾事故树模型约简 |
3.3 火灾事故树定性分析 |
3.3.1 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的计算 |
3.3.2 结构重要度分析 |
3.4 火灾事故树定量分析 |
3.4.1 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 |
3.4.2 概率重要度分析 |
3.4.3 临界重要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选取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2.2 改进的熵权法确定权重 |
4.2.3 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权重 |
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城市综合体火灾应急疏散路径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1.1 问题假设 |
5.1.2 符号说明 |
5.2 疏散路径优化模型建立 |
5.3 模型求解 |
5.3.1 算法的基本思路 |
5.3.2 算法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6 实证分析 |
6.1 火灾风险评价 |
6.1.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6.1.2 确定火灾风险等级 |
6.2 应急疏散路径方案确定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评价指标因素调查表 |
附录2 指标风险等级评价表 |
(5)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特点及其风险评价理论 |
2.1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特点 |
2.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理论 |
2.2.1 定性评价法 |
2.2.2 定量评价法 |
2.2.3 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法 |
2.2.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2.3.1 构建权重指标集 |
2.3.2 计算权重并检验一致性 |
2.3.3 确定指标权重 |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3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陇星总部2#园区工程概述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消防系统及设施配备 |
3.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
3.2.1 高层建筑风险因素分析 |
3.2.2 风险因素分类 |
3.2.3 风险识别 |
3.2.4 影响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指标的说明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初始指标体系 |
3.3.2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
3.3.3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陇星2#园区火灾风险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1.1 确定指标权重 |
4.1.2 模糊综合评价 |
4.2 风险评价的结果 |
5.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5.1 陇星总部2#园区防火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 |
5.2 陇星总部2#园区防火方案的比较 |
5.3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评价研究成果 |
5.4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
5.5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管理的建议 |
5.5.1 建筑灭火能力及建筑防火能力方面建议 |
5.5.2 消防安全及疏散管理方面建议 |
5.5.3 其他方面建议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事故风险因素调查表 |
附录B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指标权重法调查表 |
附录C 陇星总部2#园区火灾风险指标等级调查表 |
(6)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
2.1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 |
2.1.1 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
2.1.2 高层建筑的概念及内涵 |
2.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3 神经网络法 |
2.2.4 贝叶斯网络法 |
2.2.5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3 贝叶斯网络概述 |
2.3.1 贝叶斯网络原理 |
2.3.2 贝叶斯网络推理 |
2.4 模糊理论 |
2.5 模糊贝叶斯网络 |
2.5.1 模糊贝叶斯网络表示 |
2.5.2 模糊概率公式 |
2.5.3 模糊贝叶斯网络知识推理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源识别 |
3.2.2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3 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分析 |
3.3.1 高层建筑防火能力分析 |
3.3.2 高层建筑灭火能力分析 |
3.3.3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能力分析 |
3.3.4 高层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确立基本因素集合 |
4.2 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 |
4.3 条件概率的确定 |
4.3.1 确立评价级 |
4.3.2 专家评判获取模糊语言 |
4.3.3 专家语言解模糊 |
4.3.4 条件概率的计算 |
4.4 模糊贝叶斯网络推理分析 |
4.4.1 诊断推理分析 |
4.4.2 确定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等级 |
4.4.3 提出应对和完善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模型应用 |
5.1 应用实例状况 |
5.2 风险评价模型应用 |
5.2.1 确定基本因素集 |
5.2.2 贝叶斯网络父节点数据来源 |
5.2.3 条件概率的计算 |
5.2.4 贝叶斯网络推理计算 |
5.3 风险防控措施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影响因素调查表 |
附录B 西安信息大厦火灾事故风险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未确知理论的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火灾及其危害性 |
1.1.2 超高层智慧楼宇发展现状 |
1.1.3 超高层建筑火灾案例 |
1.1.4 超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特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火灾风险评价概述 |
1.3.2 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
2.1 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与体系构建依据 |
2.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
2.1.2 火灾致灾因素类别的划分 |
2.2 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2.2.1 建筑防火性能指标 |
2.2.2 智能灭火能力指标 |
2.2.3 消防管理水平指标 |
2.2.4 安全疏散有效性指标 |
2.2.5 智慧管理系统可靠性 |
2.3 构建火灾风险评价体结构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未确知聚类模型的构建 |
3.1 未确知理论的基本原理 |
3.1.1 基本理论 |
3.1.2 聚类方法概述 |
3.1.3 指标分类权重的确定 |
3.1.4 未确知隶属度的计算 |
3.2 火灾风险评价的未确知C-均值聚类模型构建 |
3.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3.2.2 样本初始分类 |
3.2.3 隶属度计算 |
3.2.4 分类准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评价体系应用 |
4.1 超高层智慧楼宇调研信息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建筑消防系统概况 |
4.1.3 消防设施检查明细 |
4.2 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的未确知均值聚类模型计算 |
4.2.1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得分 |
4.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3 未确知C-均值聚类评价结果与隶属度分析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防控的改进策略 |
5.1 SWOT分析的内涵 |
5.2 基于SWOT分析的防火安全策略 |
5.2.1 优势S分析 |
5.2.2 劣势W分析 |
5.2.3 机遇O分析 |
5.2.4 威胁T分析 |
5.3 超高层智慧楼宇防火安全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常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比选 |
2.1 常用评价方法 |
2.1.1 常用评价方法简介 |
2.1.2 常用评价方法比较 |
2.2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3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的内涵 |
3.2 评价指标构建目标及原则 |
3.2.1 指标建立的目标 |
3.2.2 指标建立的原则 |
3.3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设计流程 |
3.4 基于DEMATEL模型的影响因素筛选 |
3.4.1 DEMATEL方法简介 |
3.4.2 智慧档案馆安全影响因素 |
3.4.3 构建DEMATEL模型 |
3.4.4 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
3.4.5 系统的关键因素分析 |
3.5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5.1 指标体系建立 |
3.5.2 评价指标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4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1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流程 |
4.1.1 物元可拓理论对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的适用性 |
4.1.2 基于物元可拓的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流程 |
4.2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物元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
4.2.1 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域、经典域及节域 |
4.2.2 确定待评物元 |
4.2.3 确定指标权重 |
4.2.4 确定关联函数及指标关联度 |
4.2.5 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
4.3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某智慧档案馆概况 |
5.2 该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 |
5.2.1 确定安全风险经典域与节域 |
5.2.2 计算待评物元 |
5.2.3 计算指标权重 |
5.2.4 计算二级指标的关联度 |
5.2.5 确定安全风险级别 |
5.3 该智慧档案馆评价结论分析 |
5.4 针对该智慧档案馆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Ⅰ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Ⅱ 智慧档案馆影响因素赋值表 |
附录 Ⅲ 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
(9)基于AHP的城市老旧社区火灾防控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老旧社区特征及火灾原因 |
2.1 老旧社区的基本特征 |
2.1.1 分布特征 |
2.1.2 建筑特征 |
2.1.3 危险源特征 |
2.1.4 设施特征 |
2.1.5 灭火力量特征 |
2.1.6 管理特征 |
2.1.7 群集特征 |
2.2 老旧社区火灾成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1 层次分析法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1.2 老旧社区层次结构的构建 |
3.1.3 评价指标的分析 |
3.1.4 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分析 |
3.2 老旧社区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2.1 确定评价目标 |
3.2.2 生成模糊综合评价调查问卷及调查统计 |
3.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旧社区实例火灾风险评估 |
4.1 老旧社区实地调查 |
4.1.1 地理位置 |
4.1.2 建筑情况 |
4.1.3 危险源情况 |
4.1.4 消防基础设施 |
4.1.5 消防力量 |
4.1.6 消防管理 |
4.1.7 居住人员 |
4.2 问卷调查 |
4.2.1 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权重调查卷 |
4.2.2 某社区火灾风险等级现场评测问卷 |
4.3 评价计算 |
4.3.1 一、二级评价权重计算 |
4.3.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4.1 一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
4.4.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旧社区火灾防控策略 |
5.1 城市规划改造 |
5.2 建筑自身改造 |
5.2.1 防火间距改造 |
5.2.2 建筑材料改造 |
5.2.3 疏散条件改造 |
5.2.4 建筑用途改造 |
5.3 消防设施改造 |
5.3.1 增设简易喷淋系统 |
5.3.2 增设火灾报警设施 |
5.3.3 增设消防软管卷盘 |
5.3.4 配置灭火器材 |
5.4 危险源管控 |
5.4.1 电气火灾预防 |
5.4.2 燃气泄漏监控 |
5.5 消防力量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旧社区火灾监控系统的开发 |
6.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6.2 系统的运行要求 |
6.2.1 运行环境要求 |
6.2.2 硬件环境要求 |
6.2.3 系统性能要求 |
6.3 系统的整体概要设计 |
6.4 系统概述 |
6.4.1 硬件端 |
6.4.2 服务端 |
6.4.3 客户端 |
6.5 系统详细设计思路 |
6.6 硬件端实现 |
6.7 服务端实现 |
6.7.1 数据接收程序 |
6.7.2 数据分析程序 |
6.7.3 实时通信程序 |
6.8 客户端实现 |
6.8.1 电脑端设计与实现 |
6.8.2 手机端设计与实现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件 |
(10)村镇消防设施布局优化方法与策略研究 ——以神农架松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关键问题 |
1.2.1 研究目标 |
1.2.2 关键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火灾风险评价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消防设施布局研究 |
2.2.1 消防设施布局模型 |
2.2.2 村镇消防设施布局优化方法 |
2.2.3 消防设施布局优化指标 |
3 村镇火灾风险评价法方法 |
3.1 村镇火灾风险评价基本方法和思路 |
3.1.1 火灾风险评价基本方法 |
3.1.2 本文的评价思路 |
3.2 村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村镇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镇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3.2.3 镇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权重确定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一致性检验 |
3.3.3 权重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村镇消防设施选址模型构建 |
4.1 村镇消防设施布局原则 |
4.1.1 村镇消防设施布局原则 |
4.1.2 村镇消防规划相关规定的要求 |
4.1.3 消防响应时间 |
4.2 消防设施布局选址方法研究 |
4.2.1 村镇消防设施布局优化目标 |
4.2.2 常用消防设施选址方法 |
4.2.3 镇域消防设施选址模型 |
4.2.4 镇区消防设施选址模型 |
4.3 村镇消防设施防灾能力评价方法与指标 |
4.3.1 本文的评价方法 |
4.3.2 评价指标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神农架松柏镇案例研究 |
5.1 神农架松柏镇概况 |
5.1.1 基本情况 |
5.1.2 村镇火灾概况 |
5.1.3 火灾隐患分析 |
5.1.4 研究区消防规划编制概况 |
5.1.5 现状消防安全情况 |
5.2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
5.2.1 研究范围 |
5.2.2 数据来源 |
5.3 研究区火灾风险评价 |
5.3.1 人口分布特征 |
5.3.2 镇域火灾风险评价 |
5.3.3 镇区火灾风险评价 |
5.4 镇域消防设施布局优化 |
5.4.1 镇域道路交通条件 |
5.4.2 镇域消防设施布局优化 |
5.5 镇区消防设施布局优化 |
5.5.1 设施选址流程 |
5.5.2 设施备选点筛选 |
5.5.3 消防设施选址优化评价 |
5.5.4 镇区消防设施布局建议 |
5.6 研究区消防设施布局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消防救援站布局优化研究 ——以保定市中心城区为例[D]. 尚楚德.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3]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大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D]. 梁苗.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城市综合体火灾风险分析与应急疏散路径研究[D]. 陈含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D]. 冯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 王一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基于未确知理论的超高层智慧楼宇火灾风险评价研究[D]. 逄文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8]智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宁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基于AHP的城市老旧社区火灾防控及系统开发[D]. 郑中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村镇消防设施布局优化方法与策略研究 ——以神农架松柏镇为例[D]. 杨爽. 武汉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