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9家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

湖北省9家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

一、湖北地区9所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0)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山东省肉鸡年出栏量达16.48亿只,鸡肉产量达232.8万吨,居全国首位,是我国的肉鸡产业大省。肉鸡养殖业大发展同时,动物疾病、畜禽废弃物污染、畜禽产品食品安全与品质等养殖业的难题也伴随产生。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广泛存在于整个饲养环节,乃至于食品链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感染,是养殖业的难题之一,耐药性的增加使该菌的防控变得更困难。不同来源的E.coli之间,甚至E.coli和其它细菌之间也存在广泛的耐药基因的转移,导致E.coli的耐药性问题,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各国一致认为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会深远影响世界经济的背景下,E.coli的耐药性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经国内外研究人员对E.coli耐药性不断监测和研究发现,E.coli的耐药性逐年趋向复杂化和严重化。但是对山东地区肉鸡源E.coli在一个养殖周期内的变化及耐药特征研究尚未有报道。本次研究在山东省的泰安(Farm 1)、临沂(Farm 2)、聊城(Farm 3)、潍坊(Farm4)、滨州(Farm 5)和菏泽(Farm 6)六个地区各选一个肉鸡养殖场进行调查。在养殖周期的前、中、后期三个时间点进行采样,共采集了700多份样本。经细菌的分离纯化,运用微生物质谱仪鉴定E.coli分离株;前、中、后期随机抽取非重复E.coli 168株进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其中前期的选取59株,中期的选取55株,后期的选取54株。采用了K-B药敏纸片法对E.coli做药敏试验,分析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检测E.coli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监测E.coli的基因水平耐药性状况。实验结果如下:山东省六个肉鸡养殖场共采集707份样本,分离到375株E.coli,分离得率为53.04%;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51.28%、52.97%和54.85%,随时间依次增加(P>0.05);分离率最高的是菏泽地区(Farm 6)70.83%,其次是泰安地区(Farm 1)57.81%,最低是聊城地区(Farm 3)43.65%。按E.coli的来源分析,动物肛门拭子分离率最高,为81.59%(288/353),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72.57%、85.00%和86.67%,随时间依次增加(P=0.011<0.05);环境中分离率最高的来自粪便60.00%(60/100),分离率最低的来自水中为9.09%(6/66);泰安(Farm 1)与菏泽(Farm 6)的环境样本分离率也占前两位,分别为29.41%和27.78%。168株被测E.coli对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K)、氧氟沙星(OFX)、环丙沙星(CIP)、依诺沙星(ENX)、哌拉西林(PIP)、氨苄西林(AMP)、头孢噻肟(CTX)和头孢西丁(FOX)共9种常见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可以看出,对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差异显着(P<0.001),最高耐药率是耐AMP(92.86%),最低是FOX(10.12%)。除了FOX和AK(20.83%),PIP(22.02%)之外,对其它6种药物都达到60%以上的高耐药率。对各个场的耐药率情况以热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看出6个地区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有所差异,但是趋势基本一致,耐药率最高的都是耐AMP,最低耐药都是耐FOX。滨州地区(Farm 5)的E.coli除FOX外,另外8种药物的耐药性均低于其他地区,且对FOX的耐药率较低,为4.17%。三次采样时间点(前期在12日龄,中期在1720日龄,后期在3540日龄)的菌株对常见的9种抗生素均有耐药现象。总体上,前期时采集的菌株普遍较中后期平均耐药率低,中期时的菌株除PIP(对PIP耐药率后期为24.07%略高于中期的23.63%)外,都是中期分离的耐药率最高。前期分离出的E.coli对CIP、GEN、OFX、AK和ENX的耐药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01,P<0.001,P<0.001,P=0.012,P<0.001)的平均耐药率,而其余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在前、中、后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本次采样的E.coli多耐药性比较普遍,多重耐药率约为91.07%(153/168),耐6种药的比重最大,为29.17%(49/168),在产生多重耐药的菌株中多集中在耐57种药物之间,占多重耐药菌株的75.82%(116/153),监测到最高的耐8种药物。6个地区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泰安(Farm 1)90.00%,临沂(Farm 2)96.67%,聊城(Farm 3)100%,潍坊(Farm 4)93.33%,滨州(Farm 5)62.50%,菏泽(Farm 6)100%。三次采样节点的E.coli多耐药情况,养殖周期中期的多重耐药率最高达到100.00%,前期的多重耐药率为79.66%,较中后期的低。山东省内6个养鸡场共监测到40种耐药谱,主要耐药谱(耐药菌株数≥3)有16种,其中包含优势耐药谱(耐药菌株数≥5)9种。85.12%(143/168)被检E.coli的耐药谱为主要耐药谱,主要耐药谱中79.72%(114/143)菌株的耐药谱为优势耐药谱。在168株E.coli中检测到12种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多黏菌素类五类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的是氨基糖苷类的aadA(80.36%),最低是β-内酰胺类的blaSHV(1.19%)。检测到携带氨基糖苷类aadA基因的有135株,aacC2基因50株,aacC4基因34株,aphA3基因42株;携带β-内酰胺类blaCTX-M基因的有49株,blaSHV基因2株;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的分别有121和10株;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的分别有48,108和20株;携带多黏菌素类mcr-1基因的有41株。第一次采样时(12日龄)所得的E.coli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普遍较后两次(1720日龄和3540日龄)低,特别是sul1,sul3,aacC4,aphA3和mcr-1的检出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laSHV,bla CTX-M,tetB,tetA,aacC2,aadA和sul2各时期的检测率差别不显着。携带mcr-1的41株中,92.68%(38/41)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6.59%(15/41)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90.24%(37/41)同时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92.68%(38/41)同时携带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有12株同时含有五类耐药基因,表明携带有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E.coli往往也携带其它耐药基因。综上所述,调查的6个鸡场的E.coli普遍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性情况严重,但养殖周期内,前期显着低于中后期;养殖周期内部分耐药基因检出率随时间积累显着增多;本研究深入研究了同一个肉鸡养殖周期内E.coli的携带及耐药变化规律,为山东省的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指导,为细菌耐药性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发现养殖后期E.coli普遍多重耐药,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很大的威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杨梦艳[2](2020)在《猪源肠球菌poxtA基因扩散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肠球菌被认为是多种耐药基因储存库,极大加速了耐药基因传播,poxtA基因出现以后,可同时介导氟苯尼考与恶唑烷酮类药物双重耐药,因此迫切需要开展肠球菌恶唑烷酮类药物交叉耐药基因poxtA的扩散机制研究,为耐药基因传播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poxtA基因是一种新型的氟苯尼考-恶唑烷酮-四环素类耐药基因,poxt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optrA基因的同源性为32%,并且poxtA基因显示出ATP结合盒(ABC)蛋白超家族的F谱系的典型特征,通过核糖体的保护作用导致抗生素抗性。poxtA基因可降低阳性菌株对酰胺醇类、恶唑烷酮类、四环素类药物的敏感性。poxtA基因常定位于包含两个IS1216元件的复合转座子样结构中,可通过形成环状中间体来携带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本研究试验菌株是实验室保存的两株poxtA基因阳性的肠球菌,分别是粪肠球菌Fac6和海氏肠球菌Fbc83。试验通过PCR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MLST分型、接合试验、电转化试验、质粒稳定性试验、S1-PFGE、Southern blot、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探讨了poxtA基因在种属内的水平扩散机制及种属间的跨种传播机制。poxtA基因在种属内水平扩散机制结果显示,粪肠球菌Fac6中poxtA基因可以发生接合转移,接合效率为1.87×10-3。通过MLST分型,接合子的ST分型与受体菌JH2-2一致,均为ST8。证实poxtA基因确实发生接合转移。药敏实验证实接合子T-Fac6对利奈唑胺的MIC提高了 8倍,对氟苯尼考的MIC提高了 32倍。S1-PFGE与Southern blot试验显示:poxtA基因位于质粒上,分子印迹杂交后与S1-PFGE图上质粒位置一致,均定位于质粒。对野生株及接合子三代全基因组学测序结果的分析显示:poxtA基因位于19.8 Kb质粒(pFac6-1)上,其可以通过与101 kb的optrA 阳性接合型质粒(pFac6-2)发生融合,实现接合转移,接合后的质粒(pT-Fac6)大小为121 Kb。融合的机制是在bcrR基因位点发生了同源重组,证实了poxtA基因可在种属内水平转移。poxtA基因跨种传播机制试验结果:PCR检测猪源海氏肠球菌Fbc83为poxtA基因阳性菌株。电转化试验成功获得了两株电转子TJ-Fbc83(以粪肠球菌JH2-2为受体)、TR-Fbc8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为受体),电转子TJ-Fbc83对氟苯尼考的抗性提高了 16倍,对利奈唑胺的MIC提高了 8倍:电转子TR-Fbc83对氟苯尼考的抗性提高了 32倍,对利奈唑胺的MIC提高了 4倍。质粒稳定性试验证实poxtA基因可以在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中复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需要添加抗生素才可以稳定复制。抗生素撤销的情况下,耐药基因传代至第5代poxtA相关耐药基因随机丢失。Fbc83三代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含有一个 26.7 kb 的质粒 pT-Fbc83,携带有poxtA、fexB、tet(M)+tet(L)。其中,poxtA、fexB、tet(M)+tet(L)基因侧翼区用时含有同向IS1216序列,可以构成串联的转座单位,该结构可以形成多组合环状中间体,提示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与转座单位关联。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poxtA基因的定位、可转移性及侧翼区的序列分析,揭示了猪源肠球菌中poxtA基因在种属内及种间跨种传播的分子机制,为poxtA基因传播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李飞娜[3](2020)在《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亟需新型高效的抗生素,而当前新型优质抗生素药物匮乏,主要原因之一是已知菌和素的重复筛选所导致的发现成本升高和效率低下。放线菌是抗生素生产的主力军,其物种多样性是化合物多样性的基础,开发菌源,丰富药用放线菌资源,可从源头上增加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机率。栖息于特殊环境的放线菌以往研究较少,因其独特的基因类型和代谢机制,目前已成为药用放线菌资源开发的热点。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择红树林和沙漠这两种特殊环境,采用经典的放线菌分离方法,开展了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由于实验室可培养的微生物不足自然界的1%,为有效挖掘剩余99%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还尝试采用原位培养技术俘获红树林土壤中未培养和难培养微生物。最后针对勘探过程中发现的新物种,重点开展了多相分类学鉴定。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对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的红树林植物进行了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该研究从12份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92株内生放线菌,分布于8目17科30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其中22株为潜在新物种,4株新物种被鉴定发表;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2株发酵菌株中50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菌株6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2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8株,值得开展化学研究的候选菌株28株,为评价其抗菌潜力,分析了其中5株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二、采用原位培养技术俘获福田红树林和茅尾海红树林土壤中未培养和难培养放线菌,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检测。从35份原位培养样品中分离得到367株放线菌,分布于7目12科30属,优势菌属为微杆菌属,其中9株为潜在新物种。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5株发酵菌株中45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mm)菌株10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13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2株。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对85份发酵液酯相提取液的筛结果表明,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蛋白翻译。根据上述结果,确定25株菌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对其中1株链霉菌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发现其具有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的潜力,目前本课题组博士生已从该菌中分离得到3个活性化合物。三、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样品进行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检测。从15份植物样品中得到320株内生放线菌,分布于9目14科23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其中19株为潜在新物种,目前已经确定了 3株新物种的分类地位;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75株发酵菌株中47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具有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的菌株6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10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5株;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对75份发酵液酯相提取液的筛选结果表明,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DNA合成,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蛋白翻译。根据上述结果,确定19株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对其中4株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预测了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潜力。在基因挖掘指导下,本课题组博士生已从2株候选菌株中分离得到14个活性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四、选取4株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菌(1T4Z-3、4Q3S-7、5T4P-12-1和2T4P-2-4)和3株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11W25H-1、8H24J-4-2和9W16Y-2)开展了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鉴定,确定了上述7株菌的分类地位,分别命名为Amnibacterium endophyticum sp.nov.、Marmoricola mangrovicus sp.nov.、Mangrovicella endophytica gen.nov.,sp.nov.、Aureimonas endophytica sp.nov.、Labedella phragmitis sp.nov.、Labedellapopuli sp.nov.和 Aeromicrobium endophyticum sp.nov.。本研究从红树林和沙漠生境中共分离得到879株放线菌,分布于9目20科54属;对242株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共获得142株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菌株共22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共44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共15株;对160株放线菌进行基于抗菌作用机制的筛选,获得4株可抑制蛋白翻译的链霉菌和2株可抑制DNA合成的链霉菌。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确定72株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并对其中10株菌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预测了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潜能。目前本课题组博士生从本研究获得的3株化学候选菌株,分离得到了 17个活性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另外,本研究共分离得到50株潜在放线菌新物种,7株已被鉴定发表。文献调研发现,截至2020年3月,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物种共13个,其中有4株来自本研究的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2017-2020年1月,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物种共5个,其中有3株来自本研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本研究结果揭示红树林和沙漠生境中孕育着丰富且新颖的放线菌资源,是新抗生素发现的宝库。同时,采用原位培养技术可为天然产物研究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菌源,值得深入研究。

张满[4](2020)在《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致死率和经济损失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对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中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至少可以预防50%的医院感染。但目前关于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多为单一模型,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比较应用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发现有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及开发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的相关研究。医院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能通过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家庭、医院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找出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关键因素对于控制其过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递归系统模型能科学合理地分析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各因素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并找出费用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应用递归系统模型探索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所医院综合ICU患者为研究对象,联合比较应用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相对准确地预测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并分别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比较应用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出能满足不同医务人员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为ICU制定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递归系统模型分析匹配后病例组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找出控制其费用的关键因素。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杏林),收集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贵州省全部六家使用该系统满1年的医院所有ICU患者的相关病历信息,应用Rstudio软件编程,对ICU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医院感染患者进行统计描述,并应用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分析。(2)将以上所有样本按照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构建包括广义线性模型、决策树模型(ID3、CART、C4.5、C50四种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在内的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用来识别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然后通过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三个指标再验证集验证模型。并分别根据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3)收集贵州省使用该系统中的四家医院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所有ICU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住院费用,运用SPSS25.0软件,按照医院、性别、年龄组、入院科室、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医疗保险方式进行1:1匹配,形成病例组与对照组,计算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损失,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ICU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差异。通过AMOS25.0软件构建的递归系统模型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各影响因素的直接、间接贡献与总贡献,找出控制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1)(1)本研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1782例ICU患者,其中医院感染率为23.01%(410/1782),高于文献报道发达地区ICU患者医院感染率(1.62%~7.23%)。其中男性1191例(66.84%),抗生素使用天数≤6天的患者最多1376例(77.22%),住院天数≥37天的患者占比最少236例(13.24%),40.68%的患者有手术史。其中,发生医院感染410例(23.01%),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组为≥60岁(25.56%)、男性(25.10%)、持续发烧天数≥6天(50.70%)、住院天数≥37天(58.90%)、抗生素使用天数≥13天(49.02%)、床位数≥2000张(32.82%)、需要病原菌培养(30.49%),其他还包括手术史、感染史、多器官功能衰竭、癌症史和糖尿病史,以上各项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医院感染患者更常发生在冬季(43.90%),感染部位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60.00%、泌尿系统11.50%和血液系统9.80%;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43.15%;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23.35%。医院感染发生的基础疾病定义为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癌症。无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53%,患有1种、2种和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26.92%、40.94%和60.53%;侵入性器械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导尿管62.28%(千日感染率为0.96‰),呼吸机34.88%(千日感染率为10.03‰),中心静脉导管32.48%(千日感染率为1.58‰)。抗菌药物使用天数≤6天、7~12天和≥13天对应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6.50%、19.41%和49.02%,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发现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入院临床科室、手术史、本次需要病原菌培养、糖尿病史、癌症史、住院天数、持续发热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医院床位数、感染史等。(2)(1)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发现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对全面的风险因素包括:上次住院期间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糖尿病史、本次住院需要病原菌培养、上次住院持续发烧天数、手术史、癌症史、医院床位数和入院科室;(2)前四位相对稳定风险因素依次为:上次住院期间住院天数(6个模型确定)、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糖尿病史(5个模型确定)、本次住院需要病原菌培养(4个模型确定);(3)多个风险预测模型比较结果如下:广义线性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四个决策树模型的区分度C统计量分别为0.857、0.849、0.745~0.778,对应的校准度评价P(S:P)统计量:分别为0.877、0.114、0.202~0.666;决策曲线分析的净获益统计量分别为:11%、10.5%、8.3%~9.5%。根据指标越大越好的标准得到广义线性模型相对最优。(4)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关键风险因素开发了多款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第一类是基于Rstudio软件的交互式风险计算器,喜欢使用代码的临床医务人员通过点选动态可视化个体患者的风险概率,第二类是基于智能手机/网络交互式风险计算器,喜欢使用手机或者网络的医务人员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网址,动态可视化个体患者的风险概率。第三类是Excel风险计算器,通过点选个体患者的不同特点,其对应的风险概率和需要采取的措施能被实时交互展示。(3)(1)2018年其中四家综合医院ICU共收治140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49例,成功配对335对,放弃14对,配对成功率为95.99%。335例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为84073.34元,病例组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34455.96元、对照组为37749.86元;病例组住院天数中位数25天,对照组为7天。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项住院费用经配对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中,西药费中位数最高为31981.06元(占44.38%),其次是治疗费中位数13570.86元(占18.77%)。(3)通过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因素为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癌症史,进一步通过递归系统模型发现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导尿管使用天数对其只存在间接贡献,并且找到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控制的关键因素为抗生素使用天数(既有直接贡献又有间接贡献,总贡献最大)。研究结论:(1)与文献报道发达地区ICU患者医院感染率(1.62%~7.23%)相比较,贵州省六所医院ICU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2)应用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的多款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它们的开发与应用能使医院感染监测、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临床医院感染防控有机结合,很好地填补医院感染监测、模型构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递归系统模型优于传统的线性模型,可以清晰地识别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提供重要依据。

商艳红[5](2019)在《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抗生素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一些滥用现象也开始频繁出现,细菌的耐药性正在朝着高耐药率、多重耐药的方向发展。食品动物源耐药细菌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从而影响人类健康。恶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是治疗MRSA和CoNS感染的特效抗菌药物,被誉为继万古霉素后抗菌药物的“最后一道防线”。2006年发现cfr基因可介导利奈唑胺耐药。尽管新批准的恶唑烷酮类药物泰地唑利可有效治疗cfr阳性菌株引起的感染,但是新型耐药基因optrA可对包括泰地唑利在内的恶唑烷酮类(医学临床用)和酰胺醇类药物(兽医临床用)耐药。lsa(E)基因通过编码ABC转运蛋白介导对林可霉素、截短侧耳素、链阳菌素A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和链球菌,一方面是多种耐药基因的重要贮库,另一方面也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感染。因此,研究optrA和lsa(E)基因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的流行和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41株猪源肠球菌和237株猪源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所携带optrA和lsa(E)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药物敏感性检测、接合试验,电转化试验、全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等对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的optrA和lsa(E)基因进行定位及传播机制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一、共分离鉴定241株猪源肠球菌。所有菌株可分四个种,其中粪肠球菌最多,其余依次为屎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对所有肠球菌进行PCR扩增,检测其携带optrA和lsa(E)基因的情况。optrA基因阳性菌株为61株,检出率为25.3%(61/241);lsa(E)基因阳性菌株为34株,检出率为14.1%(34/241);optrA和lsa(E)共阳性的菌株的菌株共有15株,占比6.2%(15/241)。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但对氯霉素,氟苯尼考和红霉素呈现高水平耐药。二、共分离鉴定237株猪源链球菌,检测其携带optrA和lsa(E)基因的情况。PCR检测结果显示,optrA基因阳性菌株共28株,检出率为11.8%(28/237),lsa(E)基因阳性菌株共34株,检出率为14.3%(34/237)。optrA和lsa(E)共阳性的菌株6株,占比2.5%(6/237)。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对氯霉素,氟苯尼考,红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等呈现高水平耐药。三、为进一步明确质粒和转座子在猪源肠球菌optrA和lsa(E)基因水平传播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学测序成功地在2株猪源肠球菌(E508、E211)中获得了3个optrA基因阳性质粒的全序列,分别命名为pE508-1,pE211-1和pE211-2。在2株猪源肠球菌(E508、E211)中分别获得了2个lsa(E)基因阳性质粒的全序列,分别命名为pE508-2和pE211-2。其中,pE211-2中optrA和lsa(E)共阳性。optrA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显示,该基因位于一个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IS1216组成的一个复合转座子内。lsa(E)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显示,该基因位于一个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的非常规环状结构(unconventional circularizable structure,UCS)内。接合试验显示,optrA和lsa(E)基因可以单独发生转移,也可发生共转移。共转移的机制存在两种:(1)optrA和lsa(E)基因共同位于一个接合质粒上;(2)optrA和lsa(E)基因分别位于两个不同接合质粒上,但这两个质粒可同时发生水平转移。四、为进一步明确ICESa2603型转座子和噬菌体在猪源链球菌optrA和lsa(E)基因水平传播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学测序成功地获得2株猪源链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SC181和SC216),全基因组学分析表明,SC181中optrA基因位于一个约50Kb的新型噬菌体上,其侧翼区由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IS1216组成,推测optrA基因可能通过IS1216介导的重组,插入到噬菌体上。环状中间体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假设。lsa(E)基因位于约79Kb的ICESa2603型转座子上。这也是首次发现lsa(E)基因可由链球菌ICESa2603型转座子携带。SC216中optrA位于ICESa2603型转座子ICESsuSC216(53.020kb),lsa(E)位于一个约70Kb的新型噬菌体上。综上所述,optrA和lsa(E)基因在猪肠球菌和链球菌中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流行,这些耐药基因的出现和流行必然限制了恶唑烷酮类、链阳霉素A类(医学临床用)、酰胺醇类、截短侧耳素类(兽医临床用)和林可胺类(医学和兽医临床用)等药物的使用效果。接合型质粒可能是optrA基因和lsa(E)基因在猪肠球菌中流行的主要因素,而ICESa2603型转座子和噬菌体是optrA和lsa(E)基因在猪链球菌中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鉴于optrA和lsa(E)基因对人和动物具有的重大公共卫生意义,有必要从接合质粒、转座子和噬菌体的角度,监控和监视这些元件在optrA和lsa(E)基因的水平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许川,梁艳芳,谭莉,陈茜,熊薇,赖晓全,徐敏[6](2019)在《湖北省25所医院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湖北省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现状特点,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湖北省25所医院ICU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录入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与数据直报系统,采用Excel 20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监测24 957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71%,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3.41%。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分别为11.36‰、1.23‰、1.29‰。926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95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6.53%)。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2.63%)、肺炎克雷伯菌(17.26%)、铜绿假单胞菌(11.79%)、金黄色葡萄球菌(8.95%)、大肠埃希菌(6.21%)。结论侵入性操作是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其中以VAP感染发病率最高。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较重,应持续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徐艳,杨怀,陈黎媛,张曼,张满,杨廷秀,朱艳秋[7](2019)在《中国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现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中国医院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现状。方法抽取中国7大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及部队所属的医院,对2000年以前、及以后每5年为一时间段至2015年的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性疾病的会诊,标本质量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及多重耐药菌管理等方面开展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调查医院187所,2015年其临床微生物室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以及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协作管理工作的医院分别有96、172所(占51.34%、、91.98%),但仍有23.53%(44所)医院临床微生物室使用手工统计分析药敏结果,具备病原菌同源性鉴定能力者仅26所(13.90%)。2010年与2015年相比,MDRO监测数据反馈临床的比率由66.84%(125所)上升至95.72%(179所),反馈频率以每月和每季度为主;开展向临床反馈药敏结果的比率从62.03%(116所)上升至94.12%(176所),82.35%(154所)临床微生物室实现按季度反馈;开展痰培养前痰涂片镜检质量控制的比率由63.10%(118所)上升至87.17%(163所);血培养推行双侧双份的比率由35.83%(67所)提升至72.73%(136所);其他无菌体液(除血、尿以外)标本的比率由4.86%上升至5.74%;2010年与2015年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国医院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2011—2015年间,但在医院感染病原菌同源性分析、结果反馈信息化推进和无菌体液标本的送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屈晓远[8](2018)在《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品种最多、使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不合理使用抗兰药物,会增加细菌的“选择压力”,从而加速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细菌耐药小仅会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和患者病死率,还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占用更多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严重负担。随着全球化发展,人员流动加速了耐药菌的传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危害成为了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普遍存在,造成细菌耐药不断发展。全球重点监控的五种多重耐药兰,除了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各种多重耐药菌发性率均处于全球中高水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政府实施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规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接连实施一系列政策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制,并于2005年建立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进行监测。但因为药品流通体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支撑体系与供需方在药物利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医院依然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和使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等问题。2011年,在配合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包,原卫生部在全国二三级医院开展为期3年(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在其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设置了一系列目标,在政策实施一段时期后,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从政策要素及规制实施情况的角度开展系统性分析,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新时期下我国药物应用问题及影响抗兰药物应用规制实施的因素与原因。因此,木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从2011年实施了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之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实际结果如何,是否达到政策预期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政策框架下进行综合系统的探讨,以对问题实现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提出科学性的建议。具体的研究目标为:(1)分析国家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是否达到政策规定目标,明确药物应用问题;(2)构建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3)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实施效果的影响;(4)提出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科学性建议。研究方法本论文以高价值政策制定的逻辑思路为基础,以政策制定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作为分析思路,按照总结反馈、明确问题、分析根源机制和提出政策方案的逻辑开展研究。本研究为面上监测数据分析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研究。监测数据是来源于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151所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季度使用数据进行分析,时间为2011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将数据按照ATC/DDD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编码和DDD赋值,最后形成标准化可分析的数据结构形式。典型调查的样本医疗机构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从山东省的6所监测医院中选择2所省级和2所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共4所医院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和定性访谈两部分,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调查表、医院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医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表和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金额调查表等。定性研究的开展是在每所三级医院共抽取至少10位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其中医院领导(主管副院长等)1名,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3名,临床医生2名,临床药师1名(如果没有则增加临床医生数量),感染管理部门人员1名,检验科1名,药剂科人员1名。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分析、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分析、简单回归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间断性时间序列分析和DU90%分析。第二个是构建指标体系及开展评价,在“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法的模糊联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第三个是对访谈资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主题框架法和和PES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数据的整理分析工具有Excel 2016、SPSS23.0和Statal4.0统计软件。主要研究结果1.政策梳理结果。2001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共发布与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相关的政策58部。政策的演变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04年,主要特点是从抗菌药物使用环节入手,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和居民用药行为。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1月-2010年11月,主要特点足通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和国家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规范抗兰药物应用管理和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2010年12月-2015年12月,这.阶段的特点是以优化用药结构、解决用药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针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全过程、不同科室和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综合管理,形成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框架,且有了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出台了保障性法规,抗菌药物应用符理开始走上了系统化管理之路。第四阶段从2016年开始。特点是抗兰药物的应用管理将由医疗卫生部门及机构为主体的管现控制向政府和社会全方位的管理控制转化,从抗菌药物全方位控制变为重点监控。2.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分析结果。(1)药物品种配置指标。2011-2014年,全国所测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从157种降至132种,总降幅为15.92%,年均复和增长率为-3.14%。东北地区降幅最大,为23.77%。山东省监测医院总降幅为40.8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全国范围内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占比较多的药物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索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东部地区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品种数最多。山东省使用最多的品种数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基本所有的监测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已经达到了政策规制目标。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部分医院的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配置品规未达到要求。(2)药物用量和费用指标。全国监测医院药物用量和费用均在政策实施中期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每年第2季度是用量和费用高峰。山东省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从201 1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1季度分别下降了 43.13%和41.06%,后逐渐上升,用量和费用分别上涨了 88.06%和56.67%,每年的第2季度为用药高峰。相较2011年,2014年时全国范围、地区和山东省的窄谱青霉素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下降,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酮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增多,其中第3代头孢菌素用量和费用占比最多,分别为26.36%与27.52%,碳表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增加幅度最大,用量占比分别增加了 1.80倍和1.62倍,费用占比分别增加了 44.97%和35.21%。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监测医院最多,为6.17%和18.85%。相较2011年,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的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均增长。2011-2014年,全国范围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比从80.39%增至85.79%,金额占比从97.62%增至98.37%。东部地区倾向于应用较昂贵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山东省监测医院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和费用占比减少,占比分别为74.56%和96.60%。全国范围内,目录外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变化在政策干预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P=0.264),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占比和费用占比在政策实施后每月显着增加0.696%和0.258%(P=0.00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与费用出现显着上升(P<0.01)。特殊使用级药物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最高。山东省监测医院从分级管理政策实施后,不再使用目录外药物,政策实施后,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每季度显着下降0.528%与0.840%(P<0.01)。2014年时全国医院和山东省监测医院的广谱抗菌药物与窄谱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比值均大于2011年,全国分别为6.84和8.83,山东省分别为4.94和9。(3)使用强度指标。2014年,有70.86%的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未控制在40DDDs/100人天以下,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西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差。山东省有一半监测医院未控制好使用强度。各地区内部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不同时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全国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使用品种数之间在2011、2013和2014年均相关(P<0.05)。(4)应用规范指标。全国范围内,进入使用量占比前10的药物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复方药,第一至四代头孢兰素(含复方制剂)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的比例平均为74.63%,并且从2012年开始依从性比例逐渐降低。相较2011年,2014年各地区监测医院DU90%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依从性均增加,其中东北地区依从性最低。山东省监测医院每年用量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用量最多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DU90%的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使用的年均为86.57%。3.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本研究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实施结果等3个1级指标,组织构成、技术支撑体系构成,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及监测管理、门(急)诊处方指标、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标等12个二级指标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联用处方占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住院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百分比和l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等55个三级指标。共咨询19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77和0.775,协调系数分别为0.471和().575。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结果可取。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值后,在一级指标屮,实施结果的相对重要性最大,权重为0.3957,其次是制度执行指标,权重为0.3238。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评价结果。参与调查的4所三级综合医院在抗菌药物符理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抗菌药物品种配置方面,都已达到政策规范要求。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3所医院临床药师配置人数为3人,1所医院为4人,其工作多为处方点评、参与查房和接受咨询,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到临床用药过程中。抗菌药物应用监测重点-处方点评工作,各医院均未达到国家政策要求。所有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控制较好,但在住院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方面,3所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50%以上,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主要给药途径,4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平均用量占比为88.38%,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整体用量占比(74.56%)。4所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的用量平均占比(13.9%)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平均占比(8.09%)。2016年,4所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占比都较高,平均占比(7.78%)已经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整体占比(5.10%)。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均大于本院的总体平均住院天数。通过使用基于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的模糊联合法进行评价,4所医院中过程指标表现最好的D医院最接近最优水平。5.政策情景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分析。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工作在结构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临床药师不足和现有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视程度和能力不足等问题。过程方面,在病原微生物送检、门诊限制用药和处方点评等政策的执行上以及医务人员规制政策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结果方面,主要问题为门急诊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不好控制的问题。结合访谈提纲运用PEST分析法进行情景分析,发现在政治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药品政策、产业政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设置,经济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激励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城乡经济发展、抗菌药物行业特点,卫生总费用和药品费用以及医疗保险,社会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居民用药知识和行为,临床医生的认知、社会文化环境和零售药店管理。技术环境方面,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应用,抗菌药物研发、基层用药和监督、微生物检测技术,行政部门监管、ASPs项目实施等。结论1.不管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不同地区和山东省,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目标均未完全达到。在政策实施后,监测医院抗菌药物用量出现减少,但是药物利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临床上建议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作为特殊使用级管理的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均有所增加。2.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作指导所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验证,可以作为评价医疗机构抗菌应用规制情况的依据,以发现规制问题,提高规制效果。3.外部因素影响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因素,在政治维度中,影响抗菌药物规制效果的直接因素是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要素和相关配套政策,经济维度中,医院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影响较大,社会维度中,医患双方是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核心,技术维度中,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两个方面,其中ASPs项目实施情况影响最大。政策建议(1)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系统性。从本研究我们得知,由于病人是流动的,耐药菌也是流动的,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个级别机构用药管理,在做好本级别机构用药管理的同时,需要兼顾其余机构的用药管理。这就要去我们根据系统整合的观点去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将抗菌药物的应用规制管理形成闭环管理。(2)提高政策的可及性。政策的可及性即为政策目标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问题。从本研究看来,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还存在规制政策无法兼顾的问题,在未来的政策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可及性。(3)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力度。亟需建立以医院临床药物利用信息决策系统为支撑,各信息系统相互联通,相关机构全覆盖的实时监测平台。其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规制的人才素质。最后是加强对社会药房的管理。(4)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教育主要针针对患者,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改变其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不良习惯。教育不能仅仅是街边的宣传,而应是山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学校、社会、自媒体等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

胡荍,明星,徐亚青,梁建生,刘小丽,徐敏,谢多双,邓敏[9](2017)在《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多重耐药菌防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湖北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情况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湖北省47所三级和二级医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情况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的调查。结果 47所医院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中位数为0.90人/250床;2015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39.13%、4.13%、19.44%、63.60%、2.77%。47所医院均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监测,共有28所(59.57%)医院安装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软件,同时与检验系统对接可直接获得数据。多重耐药菌感染诊断方式中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诊断为主(26所,占55.32%)。44所(93.62%)医院均定期召开多重耐药菌防控协调会,2015年全院自查手卫生依从率为10.0%89.2%;42所(89.36%)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常规开具隔离医嘱,33所(70.21%)医院环境清洁消毒频次2次/d,24所(51.06%)医院采用全套的防护物品进行个人防护。结论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掌握该地区多重耐药菌检出和防控情况。针对调查项目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持续改进,有助于推动该地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贾巍[10](2017)在《新疆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信行干预研究及目标性监测的经济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侵袭性操作的开展,耐药菌的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外医院感染重大群体性事件时有报道,不仅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降低医院的工作效率,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还影响了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ICU收治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严重,自身抵抗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均较差,随时都处于发生感染的危险之中,是医院感染高发的地方。因此,在ICU工作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对于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本研究分析了新疆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开展医务人员知信行情况及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研究,比较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监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调查患者医院感染医疗费用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综合干预手段,提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建议,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制定医院感染的管理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开展问卷调查,以新疆1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ICU病房的1033名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对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中介效应法进行分析,并运用四象限法确定教育培训的重点人群。(2)在干预与评价阶段,选取新疆地区乌鲁木齐市2所教学三级甲等医院ICU病房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所医院为干预组,另外一所医院作为对照组。按照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干预组有88名ICU医务人员,对照组有108名ICU医务人员,纳入本次干预研究。对照组ICU病房医务人员,按照医院日常的培训督导模式进行管理,干预组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对ICU病房医务人员,实施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干预,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icu医务人员知识、态度、行为、手卫生执行情况的差异,运用标准化效应指数,评价干预效果。(3)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了解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两所不同类型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的医院感染现况及危险因素。(4)医疗费用的研究,发生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根据配对条件进行1:1匹配,比较不同类型医院icu患者病例组与对照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差别。【结果】新疆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各知识点回答正确率在72.21%到82.38%之间,对医院感染有较好的认知态度,有93.32%的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持较为积极的态度,手卫生行为的依从性仅为46.76%,距离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医院性质、职业、文化程度、职称icu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医院性质、职业、文化程度、职称方面icu医务人员对待医院感染的态度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八个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次回归模型显示,将医院感染态度放入方程后,r2从0.596提高到0.608,医院感染知识变量与医院感染行为之间的联系强度从0.135降低到0.073。对Δr2的f检验值为158.390,p=0.001。医院感染态度在医院感染知识和医院感染行为中符合中介效应条件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四象限分析法中,有26.91%的人落入第Ⅰ象限,其中有80.58%的人对医院感染持积极态度,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19.85%人群落入了第Ⅱ象限,这部分人群感染知识掌握不好,但行为表现较好。35.91%的人群落入了第Ⅲ象限,是知识匮乏且行为不理想的人群。是重点培训干预的对象。17.33%的人群落入了第Ⅳ象限,其中30.73%的人拥有正确的医院感染积极的态度。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水平及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干预结果如下;干预组在干预前后显示,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手卫生依从性为58.48%,干预中期手卫生依从性为75.71%,干预后期手卫生依从性为72.83%;干预前手卫生正确率为70.41%,干预中期手卫生正确率为100.00%,干预后期手卫生正确率为9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显示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手卫生依从性为65.07%,干预中期手卫生依从性为68.26%,干预后期手卫生依从性为67.18%;干预前手卫生正确率为77.49%,干预中期手卫生正确率为80.20%,干预后期手卫生正确率为7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标准化效应指数分别为3.70、3.40和4.04,综合干预效果良好。两所医院综合icu病房共监测2513例患者,其中,男性1431名,女性1082名,综合性医院icu患者1595例,专科性医院icu患者918例,两所医院共发生医院感染529人次,综合性医院icu调整后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为9.31‰。专科性医院综合icu调整后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为10.33‰。肿瘤专科性医院综合icu感染发生率均略高于综合性医院。两所医院感染部位居前五位的为呼吸道感染占66.67%、腹盆腔内感染占8.82%、血液感染占5.83%、泌尿道感染占5.53%、胃肠道感染占4.78%。两所医院综合icu收治的患者基本情况,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基础疾病数量及入院诊断疾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与感染的发生有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侵袭性操作器械对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呼吸机、呼吸机使用天数、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天数、留置导尿管天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从logistic回归方程来看,入住icu天数越长、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基础疾病数越多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大,女性、入院诊断为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入院诊断为损伤、中毒其他外因疾病的患者发生院感染的风险小。根据配对条件进行1:1匹配,综合性医院icu病房共配对190对,专科性医院icu病房共配对103对,综合性医院icu病例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值为162747.61元,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值为81334.12元,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值的中位数为68508.69元。专科性医院icu病例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值为102866.00元,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值为64311.00元,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值的中位数为44561.00元。两所医院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性医院所造成的医疗费用增加高于专科性医院,其中西药费是感染造成费用增加的最大的部分。综合性医院icu病房总住院天数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值的中位数为10天,入住icu天数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值的中位数为9天,专科性医院ICU病房总住院天数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值的中位数为9天,入住ICU天数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值的中位数为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的因素较多。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医院感染的持有态度间接地对医院感染手卫生行为产生了部分影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持有态度所起的作用。(2)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依从性的效果明显。医疗机构在现有的医院感染相关培训教育中可以借鉴综合干预措施的有益经验,以此改善和提高医院感染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手卫生依从性干预效果,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3)通过对不同类型ICU病房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显示,肿瘤专科性医院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均略高于综合性医院,年龄>60岁的患者、男性患者、住院天数>30天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最高。器械使用天数越长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越高,造成的风险大。应根据医院感染发生风险较大的因素,加强监测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4)综合ICU病房发生医院感染造成的医疗费用增长严重,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日数,降低了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效率,对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二、湖北地区9所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地区9所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鸡产业概述
    1.2 大肠杆菌病概述
    1.3 E.coli病原学特点
        1.3.1 E.coli生理特点
        1.3.2 E.coli生化特点
        1.3.3 E.coli抵抗力
        1.3.4 E.coli致病性
        1.3.5 E.coli的危害
    1.4 细菌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E.coli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1.4.2 E.coli耐药机制概述
        1.4.3 E.coli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机制
        1.4.4 E.coli的耐药性检测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药敏纸片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E.coli的分离纯化
        2.2.2 微生物质谱仪鉴定
        2.2.3 E.coli的菌株保存
        2.2.4 药敏试验
        2.2.5 耐药基因的检测
        2.2.6 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E.coli的初步筛选
    3.2 E.coli的鉴定
    3.3 山东地区E.coli的流行情况
    3.4 E.coli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3.5 多耐药以及优势耐药谱分析结果
    3.6 E.coli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7 其他微生物的鉴定情况
4 讨论
    4.1 E.coli 分离分布情况
    4.2 药敏试验结果
    4.3 E.coli 的多耐药性情况
    4.4 耐药谱情况
    4.5 耐药基因情况
    4.6 鉴定的其他细菌情况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猪源肠球菌poxtA基因扩散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肠球菌概述及耐药现状
        1.1.1 肠球菌的概述
        1.1.2 氨基糖苷类耐药现状
        1.1.3 氟苯尼考耐药现状
        1.1.4 恶唑烷酮类耐药现状
    1.2 肠球菌poxtA基因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现状
        1.2.1 poxtA基因
        1.2.2 optrA及cfr基因研究现状
第二章 猪源肠球菌poxtA基因种属内水平扩散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猪源肠球菌poxtA基因跨肠球菌-葡萄球菌传播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细菌耐药现状
        1.2 抗生素研究现状
    第二章 特殊环境来源药用放线菌研究现状
        2.1 特殊环境微生物与未培养微生物
        2.2 红树林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
        2.2.1 红树林生境
        2.2.2 红树林放线菌资源多样性
        2.2.3 红树林放线菌新物种
        2.2.4 红树林放线菌来源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2.3 沙漠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
        2.3.1 沙漠生境
        2.3.2 沙漠放线菌资源多样性
        2.3.3 沙漠放线菌新物种
        2.3.4 沙漠放线菌来源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第三章 抗菌活性筛选模型
        3.1 “ESPAPE”菌株
        3.2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
        3.2.1 色氨酸操纵子的减弱机制
        3.2.2 DNA的SOS应答机制
        3.2.3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的报告质粒pDualrep2
        3.2.4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的检测机制
    第四章 新物种的多相分类鉴定
        4.1 新物种的界定标准
        4.2 多相分类
        4.2.1 表型特征
        4.2.2 化学分类特征
        4.2.3 分子分类特征
    第五章 研究内容及意义
        5.1 研究方案
        5.2 研究内容及意义
        5.2.1 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资源勘探
        5.3.2 采用原位培养技术挖掘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
        5.3.3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药用资源勘探
        5.3.4 特殊环境放线菌新物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第二部分 特殊环境药用微生物资源勘探
    第一章 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新颖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实验样品
        1.2.2 试剂和仪器
        1.2.3 培养基
        1.2.4 植物浸汁
        1.2.5 抑制剂
        1.2.6 检定菌
        1.3 方法
        1.3.1 红树林植物样品处理
        1.3.2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3.3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1.3.4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1.3.5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1.3.6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1.4.2 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1.4.3 192株内生放线菌在植物样品、植物组织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1.4.4 内生放线菌的新颖性分析
        1.4.5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1.4.6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1.5 讨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采用原位培养技术初步探究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地点
        2.2.2 试剂和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土壤浸汁
        2.2.5 抑制剂
        2.2.6 检定菌
        2.3 方法
        2.3.1 原位培养装置制作
        2.3.2 原位培养装置埋置
        2.3.3 原位培养样品处理
        2.3.4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2.3.5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3.6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2.3.7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2.3.8 菌株抗菌作用机制筛选
        2.3.9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位培养装置的收回
        2.4.2 放线菌分离结果
        2.4.3 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2.4.4 367株放线菌在不同埋样点、原位培养装置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2.4.5 放线菌新颖性分析
        2.4.6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2.4.7 抗菌作用机制筛选结果
        2.4.8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新颖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培养基
        3.2.4 植物浸汁
        3.2.5 抑制剂
        3.2.6 检定菌
        3.3 方法
        3.3.1 沙漠植物样品处理
        3.3.2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3.3.3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3.4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3.3.5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3.3.6 菌株抗菌作用机制筛选
        3.3.7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3.4.2 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3.4.3 320株内生放线菌在植物样品、植物组织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3.4.4 内生放线菌的新颖性分析
        3.4.5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3.4.6 抗菌作用机制筛选结果
        3.4.7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特殊环境新物种的分类学研究
    第一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1T4Z-3的多相分类鉴定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菌种来源
        1.2.2 试剂
        1.2.3 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形态特征观察
        1.3.2 培养特征观察
        1.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1.3.4 化学组分分析
        1.3.5 分子分类研究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形态特征
        1.4.2 培养特征
        1.4.3 生理生化特性
        1.4.4 化学分类特征
        1.4.5 分子分类结果
        1.5 讨论
        1.5.1 菌株1T4Z-3~T的分类地位
        1.5.2 Amnibacterium属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4Q3S-7的多相分类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来源
        2.2.2 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形态特征观察
        2.3.2 培养特征观察
        2.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2.3.4 化学组分分析
        2.3.5 分子分类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形态特征
        2.4.2 培养特征
        2.4.3 生理生化特性
        2.4.4 化学分类特征
        2.4.5 分子分类结果
        2.5 菌株4Q3S-7~T的分类地位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11W25H-1和8H24J-4-2的多相分类鉴定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来源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形态特征观察
        3.3.2 培养特征观察
        3.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3.3.4 化学组分分析
        3.3.5 分子分类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形态特征
        3.4.2 培养特征
        3.4.3 生理生化特性
        3.4.4 化学分类特征
        3.4.5 分子分类结果
        3.5 讨论
        3.5.1 菌株11 W25H-1~T和菌株8H24J-4-2~T的分类地位
        3.5.2 拉贝达氏菌属(Labedella)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9W16Y-2的多相分类鉴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种来源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形态特征观察
        4.3.2 培养特征观察
        4.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4.3.4 化学组分分析
        4.3.5 分子分类研究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形态特征
        4.4.2 培养特征
        4.4.3 生理生化特性
        4.4.4 化学分类特征
        4.4.5 分子分类结果
        4.5 菌株9W16Y-2~T的分类地位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株红树林植物内生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种来源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形态特征观察
        5.3.2 培养特征观察
        5.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5.3.4 化学组分分析
        5.3.5 分子分类研究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形态特征
        5.4.2 培养特征
        5.4.3 生理生化特性
        5.4.4 化学分类特征
        5.4.5 分子分类结果
        5.5 讨论
        5.5.1 菌株5T4P-12-1~T的分类地位
        5.5.2 菌株2T4P-2-4~T的分类地位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
致谢

(4)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绪论
第一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现况分析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地点
        1.3.2 研究对象
        1.3.3 相关指标及其测量
        1.3.4 相关变量赋值
        1.3.5 质量控制
        1.3.6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现况研究基本情况
        1.4.2 医院感染风险的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
    1.5 讨论
        1.5.1 贵州省ICU患者医院感染总体发病率地区分布比较
        1.5.2 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特点分布分析
        1.5.3 基础疾病数量与医院感染发病率分析
        1.5.4 ICU患者侵入性器械使用和感染情况分析
        1.5.5 ICU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1.5.6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因素初步确定
        1.5.7 小结
第二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2.1 前言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1 研究地点
        2.3.2 研究对象与纳入排除标准
        2.3.3 相关定义及其测量
        2.3.4 相关变量赋值
        2.3.5 质量控制
        2.3.6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医院感染的比较
        2.4.2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识别的多模型构建
        2.4.3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2.4.4 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相对全面稳定的风险因素
        2.4.5 基于相对全面稳定风险因素开发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
    2.5 讨论
        2.5.1 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在医院感染研究中的重要性
        2.5.2 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
        2.5.3 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识别医院感染相对全面稳定的风险因素分析
        2.5.4 风险预测模型中风险计算器的临床开发应用分析
        2.5.5 小结
第三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匹配条件及原则
        3.3.3 研究内容
        3.3.4 相关定义及其测量
        3.3.5 相关变量赋值
        3.3.6 质量控制
        3.3.7 统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和住院天数分析
        3.4.2 基于递归系统模型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
    3.5 讨论
        3.5.1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研究的重要性分析
        3.5.2 递归系统模型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3.5.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果
    4.2 主要结论
    4.3 政策建议
    4.4 研究创新点
    4.5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质量评价报告
附录二 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II)
作者简介
致谢

(5)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1.2 肠球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2.1 肠球菌的概述
        1.2.2 肠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链球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3.1 链球菌概述
        1.3.2 猪链球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4 恶唑烷酮类药物耐药研究现状
    1.5 多重耐药基因optrA的研究进展
    1.6 截短侧耳素耐药研究现状
    1.7 耐药基因lsa(E)的研究进展
    1.8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猪源肠球菌鉴定及耐药性和多重耐药基因optrA和 lsa(E)的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肠球菌的鉴定
        2.2.2 肠球菌菌种的鉴定
        2.2.3 optrA的检测结果
        2.2.4 lsa(E)的检测结果
        2.2.5 药敏试验结果
    2.3 讨论
        2.3.1 肠球菌的鉴定方法
        2.3.2 猪源肠球菌携带optrA基因的情况
        2.3.3 猪源肠球菌携带lsa(E)基因的情况
        2.3.4 猪源肠球菌耐药性的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猪源链球菌鉴定及耐药性和多重耐药基因optrA和 lsa(E)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3.2.2 猪链球菌的PCR鉴定
        3.2.3 猪链球菌中optr A检测的结果
        3.2.4 猪链球菌中lsa(E)检测的结果
        3.2.5 药敏试验的结果
    3.3 讨论
        3.3.1 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3.3.2 猪链球菌携带optrA基因的情况
        3.3.3 猪链球菌携带lsa(E)基因的情况
        3.3.4 猪链球菌耐药性的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猪源肠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粪肠球菌MLST分型
        4.2.2 其他耐药基因检测
        4.2.3 接合试验
        4.2.4 肠球菌质粒电转化试验
        4.2.5 optrA和 lsa(E)共阳性肠球菌及其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
        4.2.6 肠球菌PFGE分型
        4.2.7 肠球菌optrA基因环境分析
        4.2.8 肠球菌lsa(E)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
    4.3 讨论
        4.3.1 耐药基因的可转移性
        4.3.2 PFGE分型
        4.3.3 不同肠球菌菌株中optrA基因的传播机制
        4.3.4 不同肠球菌菌株中lsa(E)基因的传播机制
        4.3.5 猪源肠球菌中其他耐药基因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猪源链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链球菌MLST分型
        5.2.2 链球菌中其他酰胺醇类耐药基因检测
        5.2.3 接合试验
        5.2.4 链球菌PFGE结果
        5.2.5 链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遗传环境分析
    5.3 讨论
        5.3.1 链球菌中optrA基因的传播机制
        5.3.2 链球菌中lsa(E)基因的传播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湖北省25所医院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1.2 监测方法
    1.3 监测内容和指标
    1.4 诊断标准
    1.5 数据录入与分析
2 结果
    2.1 ICU医院感染基本情况
    2.2 器械使用及相关感染发生情况
    2.3 病原菌检出情况
3 讨论

(7)中国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管理情况
        2.2.1 参与感染性疾病会诊情况
        2.2.2 参与医院感染疑似暴发/暴发调查情况
    2.3 参与MDRO管理情况
        2.3.1 参与MDRO多部门管理情况
        2.3.2 开展MDRO目标性监测情况
        2.3.3 MDRO告知临床情况
    2.4 临床微生物室参与抗菌药物管理情况
        2.4.1 病原微生物药敏结果统计方法
        2.4.2 病原微生物药物敏感结果反馈情况
    2.5 临床微生物室质量控制情况
        2.5.1 痰涂片镜检情况
        2.5.2 血培养推行双侧双份情况
        2.5.3 临床送病原菌培养标本情况
3 讨论

(8)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抗菌药物
        1.2.2 规制
        1.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
        1.2.4 政策要素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2.1.1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2.1.2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2.2.1 药物利用方法学研究综述
        2.2.2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2.2.3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国外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2.4.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特点
        2.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已解决问题
        2.4.3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存在不足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规制动因的公共利益理论
        3.1.2 规制理论
        3.1.3 系统论与控制论
        3.1.4 “结构-过程-结果”研究原理
        3.1.5 情景分析理论
    3.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及逻辑框架
        3.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
        3.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逻辑框架
第四章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4.1 资料来源
    4.2 资料收集与整理
        4.2.1 监测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情况
        4.2.2 典型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
    4.3 质量控制
        4.3.1 研究设计阶段
        4.3.2 开展调查阶段
        4.3.3 数据录入阶段
        4.3.4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4.4 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
        4.4.1 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4.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4.4.3 定性分析方法
        4.4.4 分析工具
    4.5 技术路线图
第五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梳理与要素分析
    5.1 抗菌药物应用政策梳理
        5.1.1 政策梳理逻辑
        5.1.2 政策的系统性分析
        5.1.3 政策规制的阶段与特点
    5.2 政策要素提取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结果分析
    6.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评估指标的设置
    6.2 国家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6.2.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6.2.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6.2.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6.2.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6.3 地区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6.3.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6.3.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6.3.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6.3.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6.4 山东省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6.4.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6.4.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6.4.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6.4.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6.5 问题总结
    6.6 小结
第七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7.1 指标筛选原则
    7.2 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7.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建立
        7.3.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7.3.2 咨询专家结果分析
        7.3.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7.3.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7.3.5 指标体系内涵解释
    7.4 确定指标权重
    7.5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7.6 小结
第八章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及影响分析
    8.1 调查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现状分析
        8.1.1 调查医院基本情况
        8.1.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构分析
        8.1.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过程分析
        8.1.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果分析
    8.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8.2.1 改进TOPSIS评价结果
        8.2.2 秩和比法评价结果
        8.2.3 模糊联合法评价结果
    8.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的问题
        8.3.1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8.3.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8.3.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果存在的问题
    8.4 政策情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
        8.4.1 政治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8.4.2 经济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8.4.3 社会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8.4.4 技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8.4.5 不同维度下影响因素频率分布
    8.5 小结
第九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9.1 方法学讨论
        9.1.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基础指标的选取
        9.1.2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讨论
        9.1.3 指标体系构建与赋值方法讨论
        9.1.4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的运用
        9.1.5 抽样研究地区选择的讨论
    9.2 针对研究主要发现问题的讨论
        9.2.1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问题的讨论
        9.2.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问题的讨论
        9.2.3 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原因讨论
    9.3 结论
    9.4 政策建议
    9.5 创新与不足
        9.5.1 研究创新
        9.5.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多重耐药菌防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资料收集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医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情况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情况
    2.3 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
    2.4 2015年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
    2.5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 讨论

(10)新疆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信行干预研究及目标性监测的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医院感染定义
    1.3 医院感染的流行现状
    1.4 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
    1.5 ICU医院感染的流行现状
    1.6 ICU医院感染的经济学损失
    1.7 医院感染对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影响
    1.8 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1.8.1 年龄因素
        1.8.2 基础疾病及意识情况
        1.8.3 侵袭性操作
        1.8.4 器官移植
        1.8.5 损害免疫系统及功能的因素
        1.8.6 手术因素
        1.8.7 其他因素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0 研究内容与框架
        1.10.1 研究内容
        1.10.2 研究框架
第2章 医院感染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知信行”理论模式的应用
    2.2 医院感染监测的应用
第3章 新疆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样本选择
        3.1.2 样本数量计算
        3.1.3 样本纳入、排除标准
        3.1.4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
        3.2.3 不同人口学特征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总体知晓情况
        3.2.4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点知晓情况
        3.2.5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态度总体情况
        3.2.6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态度情况
        3.2.7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总体情况
        3.2.8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情况
        3.2.9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3.2.10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
        3.2.11 确定医院感染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的分析
    3.3 讨论
        3.3.1 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
        3.3.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对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3.3.3 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3.4 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的确定
    3.4 小结
第4章 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信行情况及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内容与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1.4 质量控制
    4.2 研究结果
        4.2.1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ICU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比较
        4.2.2 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ICU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对比
        4.2.3 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态度持有、行为情况
        4.2.4 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
    4.3 讨论
        4.3.1 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提高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水平
        4.3.2 综合干预措施改善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
    4.4 小结
第5章 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监测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医学伦理学考虑
        5.1.3 纳入排除标准
        5.1.4 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
        5.1.5 相关计算公式
        5.1.6 研究方法
        5.1.7 资料收集
        5.1.8 资料整理阶段
        5.1.9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5.1.10 质量控制
    5.2 研究结果
        5.2.1 两所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基本资料
        5.2.2 两所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
        5.2.3 两所医院综合ICU病房侵袭性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器械使用情况
        5.2.4 两所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5.2.5 两所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2.6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基本资料
        5.2.7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
        5.2.8 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侵袭性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器械使用情况
        5.2.9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5.2.10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2.11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基本资料
        5.2.12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
        5.2.13 专科性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侵袭性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器械使用情况
        5.2.14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5.2.15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3 讨论
        5.3.1 ICU医院感染现况分析
        5.3.2 ICU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5.3.3 医院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医疗费用的调查研究
    6.1 研究对象与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配对条件及原则
        6.1.3 研究内容
        6.1.4 资料收集
        6.1.5 统计分析
        6.1.6 质量控制
    6.2 研究结果
        6.2.1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配对及住院费用情况
        6.2.2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医疗费用情况
        6.2.3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患者住院费用使用情况
        6.2.4 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患者住院天数情况
        6.2.5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配对及住院费用情况
        6.2.6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医疗费用情况
        6.2.7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患者住院费用
        6.2.8 专科性医院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患者住院天数情况
    6.3 讨论
        6.3.1 ICU患者医院感染医疗费用的分析
        6.3.2 ICU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医疗费用的分析
        6.3.3 ICU患者不同入院诊断医院感染的医疗费用的分析
        6.3.4 ICU患者不同影响因素医院感染医疗费用的分析
        6.3.5 ICU患者医院感染对住院天数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第8章 建议与对策
    8.1 有针对性地开展医院感染教学与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水平
    8.2 正视现状及不足,提升手卫生依从性
    8.3 加强ICU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力度
    8.4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相关经济学理论体系
    8.5 促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湖北地区9所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猪源肠球菌poxtA基因扩散机制的研究[D]. 杨梦艳.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3]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D]. 李飞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D]. 张满. 东南大学, 2020(01)
  • [5]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D]. 商艳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湖北省25所医院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J]. 许川,梁艳芳,谭莉,陈茜,熊薇,赖晓全,徐敏. 现代预防医学, 2019(08)
  • [7]中国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现状[J]. 徐艳,杨怀,陈黎媛,张曼,张满,杨廷秀,朱艳秋.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02)
  • [8]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D]. 屈晓远. 山东大学, 2018(02)
  • [9]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多重耐药菌防控调查研究[J]. 胡荍,明星,徐亚青,梁建生,刘小丽,徐敏,谢多双,邓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08)
  • [10]新疆ICU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信行干预研究及目标性监测的经济学评价[D]. 贾巍. 吉林大学, 2017(11)

标签:;  ;  ;  

湖北省9家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