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波段比色测温方法及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豪,金伟其,李力,沙漠洲,郭勤[1](2022)在《四波段共光轴成像实验平台及其图像融合》文中指出为获取以及充分利用场景的多波段信息,同时为多波段图像算法研究奠定基础,基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研制了共光轴分束的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四波段光电成像实验平台。给出了基于四波段光电成像实验平台的图像处理案例,使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完成各路图像的预处理与多波段图像融合。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可见光机芯盲元校正以及基于梯度域滤波的中、长波红外机芯的低频非均匀性校正,从而优化各波段的图像质量。双波段和四波段图像融合采用色彩传递的方式对YUV颜色空间中线性组合融合的图像进行色彩增强,得到更佳的自然感彩色融合图像的同时保证了算法的运行效率。使用中、长波红外进行双波段红外测温,室内黑体实验表明,在20~80℃内双波段测温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单波段测温,双波段测温误差小于3.5%,单点温度波动幅度小于0.7%。外场实验结果表明,信息融合图像能有效增强人眼对场景信息的理解。四波段光电成像实验平台能够获得场景的四波段信息,经过图像融合与双波段测温加强了对场景信息的理解。
任宏宇,叶林,范博龙,肖汀[2](2021)在《基于双波段比能量法的非接触测温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表面发射率未知但稳定的材料的中高温(300~550℃)温度的精确测量,提出了一种双波段比能量测温法,并基于该方法设计了一套非接触测温系统。非接触测温系统选用工作波段为0.9~1.65μm和5.5~14.5μm的红外辐射传感器,传感器将2个波段的能量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并将电压信号做比值,得到和温度相关的K因子,使用面源黑体炉和金属样板对系统进行标定及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双波段比能量测温法的非接触测温系统不需要知道目标发射率,也能较为精确地得到中高温物体的真实温度,且温度误差在10℃以内。基于该方法的非接触测温系统对中高温物体真实温度的精确测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张安琪[3](2021)在《基于RAW图像的碳氢火焰温度与黑度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测量技术在工业、航天、国防、科学实验等多个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接触式测温方法容易对测量对象造成干扰,并且不能得到温度场分布。当被测物体的温度过高时,有可能造成仪器的损伤,会影响到温度测量的准确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热辐射理论和CCD成像技术,在基于图像处理的CCD相机火焰温度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对碳氢火焰的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碳氢火焰灰体特性判定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热辐射理论和CCD相机测温原理,为后面的模拟计算以及碳氢火焰实验做了准备工作;然后模拟计算了两组代表性波长对温度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CD光谱响应曲线对应峰值波长比CIE指定波长作为代表性波长计算的温度误差小;在基于比色法测温原理时,三基色值的RG、RB、GB三种不同组合中,RG组合所计算的温度误差最小;最后详细介绍了CCD相机火焰温度检测系统,并对CCD相机进行了黑体炉标定实验,得到了火焰图像的三基色值与单色辐射强度的多项式函数关系式,针对比色法计算碳氢火焰温度时要判定其是否为灰体,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辐射特性判定方法,并用蜡烛火焰进行验证,计算蜡烛火焰的温度、三基色值下的辐射率,以及三个辐射率的均方差并进行辐射特性判定,实验结果表明,辐射率的均方差均大于0.024,可判定蜡烛火焰为非灰体,并用Abel逆变换对蜡烛火焰的辐射强度进行修正并计算出蜡烛火焰的温度分布。
曲岩,宦克为,安保林,董伟,赵云龙,宋旭尧,原遵东[4](2021)在《主动式双波长红外激光测温标定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主动式双波长红外激光的测温方法,可实现对未知发射率表面真实温度的测量。高精度的标定源是保证双波长红外测温系统测温精确性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双波长测温领域的研究工作缺乏关于标定实验结果的公开报道。因此,设计搭建了主动式红外激光测温标定源,研究该标定源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并对双波长激光测温系统进行标定。结果表明:所搭建主动式双波长红外激光测温标定源稳定性良好,1 173 K时20 min内温度最大偏差为0.22 K;表面温度均匀性良好,1 173 K时表面温度标准偏差为0.34 K;标定源表面真温在923 K以上时,采集信号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7%。标定实验结果证明所搭建标定源可靠性良好,能够对主动式双波长红外激光测温系统进行精确标定。
倪韬[5](2020)在《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内部关键部件,实时、稳定地监控其表面温度对涡轮盘性能评估及温度超标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涡轮盘表面温度测量问题,传统测温方法往往采用表面焊接热电偶的接触式测温方式。然而,热电偶很容易因涡轮盘高速旋转而脱离其表面。这样不仅导致热电偶消耗量巨大,还会在测量过程中埋下严重安全隐患。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为涡轮盘表面温度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该测温技术可有效规避直接接触带来的危害,故成为涡轮盘测温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与其他红外测温技术相比,双波段辐射测温技术更具有测量弱辐射信号的优势,也将是本文研究的重心。本文致力于研究准确测量涡轮盘表面温度的技术。结合黑体辐射相关理论以及发射率等概念,推导了双波段法测温原理。在对双波段法测量结果的处理上,设计了面向发射率比值模型的修正算法。此外,建立了引入角系数的红外辐射接收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角系数对双波段法测温的影响。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初步研制出双波段红外辐射测温系统。为减小大气对系统输出信号的影响,设计了大气透过率与辐射信号关系研究试验;为测试系统准直管对背景辐射的抑制性能,开展了斜入射背景辐射与输出信号关系试验研究;为进一步测试系统对实际涡轮盘表面的测温效果,本文通过搭建模拟试验台完成三种金属样板的测温试验,并将测量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通过训练集得到发射率比值模型后,对测试集加以修正。在在线测温领域中,本文还结合一阶滞后滤波算法对测温过程出现的瞬时温度突变点加以抑制。最后结果表明,测试集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低于2%,均方根误差低于10℃,验证了修正算法和滤波算法的有效性,为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姜瀚[6](2019)在《多光谱红外辐射特征分析及测温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红外辐射测温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测温,具有响应速度快、测温范围广等优点。本文旨在研究自适应多光谱测温方法,通过测量目标在某一温度下多个光谱的辐射亮度值,结合先进神经网络方法充分学习光谱辐射亮度变化规律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建立测温模型准确估计目标真温。主要内容包括:目标光谱辐射亮度测量及特征分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辐射计测量目标辐射源在不同温度下的辐射亮度;结合红外理论分析并提取出与温度相关的特征量,包括峰值特征、面积特征、形状特征等。基于RBF网络的红外多光谱辐射测温。引入光谱发射率模型,建立目标温度与辐射特征量之间的非线性对应关系,获取测温模型的输入特征向量。通过RBF网络自适应学习建立红外测温模型,并用测试样本验证该测温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获取高精度的目标温度估计值,但如果输入特征量处于红外辐射测试干扰比较严重的波段,会造成较大的测温误差。基于PCA-ELM的红外多光谱辐射测温。为降低测温模型对辐射特征量的依赖性,建立多光谱亮度输入向量。为包含足够有效的测温信息,输入向量通常具有高维特征,可能包含冗余信息影响建模精度。本文建立主元分析(PCA)层对多光谱亮度输入向量进行主成分提取,提高各输入变量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实现输入降维;结合快速训练的极限学习机(ELM)网络最终建立基于PCA-ELM的测温模型,实现对未知发射率目标的红外多光谱测温。采用标准黑体和未知发射率的钢板涂层两种目标进行测温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秦亚楼[7](2019)在《激光毁伤中多光谱测温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对激光武器毁伤目标过程中的毁伤效能进行评估,必须需对毁伤区域的温度变化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激光武器对目标区域的毁伤过程约几秒钟时间,毁伤区域会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毁伤区域对温度变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物体毁伤效能进行分析,还能够对激光武器系统的设计提出要求,并且对于辐射光谱的研究还可以用于分析目标材料的性质、分辨材料的种类。为研究激光毁伤中目标区域的精确温度变化,需考虑研究测量区域的不同温度及不同大气环境下光谱透过率对测量光谱的影响。不同温度光谱的叠加会使反演温度低于真实温度,经过一定距离大气传输得到的测量光谱也会增大温度反演的误差。减少其它因素对温度反演的影响,提高目标区域温度反演的精度,可以反馈到目标区域的较准确温度分布测量上,从而为激光毁伤目标的效能评估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为区域温度分布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思路。本文以具有规则温度分布的毁伤区域为例,对不同距离下的多光谱测温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低温区域及大气传输对光谱测量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提出了一种对多光谱拟合测温技术的改进方法,极大地减小了多光谱拟合测温技术的测温误差。论文工作主要包括:(1)详述了多光谱拟合测温技术的测温原理、适用范围,对测温精度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模拟了在0.40.9μm波段范围内影响因素对光谱测量产生的影响,并且论证使用该波段进行温度反演的优势。(2)详述了温度反演中所采用的光谱平滑、插值、滤波方法,并提出一种改进的多光谱测温技术。对目标区域中不同温度的辐射光谱进行叠加处理,利用多光谱测温技术对目标区域的叠加光谱进行温度反演,并与比色测温法及未改进的多光谱测温法比较在相同情况下的测温精度。(3)分析辐射光谱经过大气传输后,大气对辐射光谱的影响。利用ModTran软件模拟经过不同环境、一定距离传输后的大气透过率。再对大气透过率对辐射光谱的影响进行模拟,从而减少大气传输对温度反演精度的影响。(4)进行激光毁伤实验,以钢板、碳纤维为毁伤材料,对材料的毁伤效果进行观测、分析,从实验方面验证多光谱测温技术在激光毁伤过程中进行多光谱测温的可行性。
朱江江,郝晓剑,周汉昌[8](2017)在《基于比色原理的瞬态温度测试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瞬态温度测试中存在的破坏被测温度场分布、使用寿命短、响应速度低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比色原理的瞬态温度测试系统。介绍系统的结构以及测温原理,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易用性,对系统进行小型化设计。其中,对滤光片与两象限探测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利用单片机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结果的实时显示,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封装。由高温黑体炉对系统进行静态标定来获得系统的静态系数K。在实验室环境中,利用氢氧焰机加热靶体的方式模拟瞬态温度场。同时利用已标定过的比色测温系统以及红外测温仪Modline5测量瞬态温度,在6001 200℃的测温范围内,两者的误差<1%,可以满足瞬态温度测试的要求。
吕游[9](2016)在《基于中波红外的双波段目标辐射特性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数据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可以为目标红外探测、识别和跟踪提供基础数据;为红外系统仿真提供目标和背景生成的物理特征,有利于数学模型的准确建立;为目标红外隐身效果提供评价依据。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精度地基红外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目标的辐射特性测量。传统的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是单波段测量,即利用红外成像系统获取目标在一个波段的辐射图像,通过辐射特性反演算法实现目标表观红外辐射测量,测量结果中包含目标发射率和环境反射辐射,仅能反映目标的辐亮度温度,存在理论局限性。本文深入研究了辐射定标和目标单波段辐射特性测量原理,针对单波段辐射特性测量原理的局限性,采用双波段测量技术实现军事目标辐射特性测量。对传统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进行改进,提出适用于军用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的中波红外双波段测量方法,并在详细分析影响双波辐射特性段测量误差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提高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精度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1)深入研究了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技术和红外成像系统非均匀性校正方法,建立了红外成像系统辐射定标和测量模型,提出基于积分时间的辐射定标模型,为目标辐射特性双波段测量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2)深入研究了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的基础理论,针对传统双波段测量方法的缺点并结合中波红外成像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模型,针对远距离、中低温目标,推导了基于红外测量系统辐射定标的双波段定标比值和测量比值公式,提出了考虑大气和环境辐射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3)根据本文建立的双波段测量模型,详细分析辐射定标误差、测量波段选取、图像随机噪声、大气和目标发射率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双波段测量精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为提高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精度提供理论支撑(4)为了提高双波段定标和测量的效率,提出基于辐射定标简化模型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详细分析了环境温度对红外成像系统辐射定标的影响,提出不依赖环境温度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避免定标和测量过程之间环境温度不一致对目标辐射特性双波段测量的影响,提高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的环境适应性。(5)针对红外测量图像的特点,提出基于K-均值聚类和CIE-94颜色差异公式的伪彩色显示方法,提高红外测量图像的显示效果。(6)设计了基于中波红外成像系统和带通滤光片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实验系统;为了避免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实验中使用黑体为被测目标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设计了灰体目标模拟装置;进行了实验室和高低温箱内的灰体目标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对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搭建了中波红外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系统,进行了大量辐射定标和目标辐射特性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实现了中低温目标真实温度测量,温度测量精度优于4℃,辐射特性测量精度优于10%,基于辐射定标简化方法的双波段测量方法实现了对双波段定标和测量过程的简化,不依赖环境温度的双波段测量方法实现了定标和测量过程之间环境温度不一致情况下的目标辐射特性测量。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研究和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马鑫,蔡捷伟,李宾全,王兴[10](2016)在《双波段比色精确测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波段比色精确测温是红外测温的一种,可以比较精确的测量出物体的温度。本文首先介绍红外测温和双波段比色精确测温的系统结构和原理,包括温度结果的计算的过程;然后介绍了比色测温实验平台的设计和测温系统的标定方法;文章最后做了实验分析,同时对文章做了小结。
二、双波段比色测温方法及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波段比色测温方法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波段共光轴成像实验平台及其图像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四波段共光轴光电成像实验平台 |
2.1 光学系统设计 |
2.2 结构设计 |
3 多波段图像信息融合 |
3.1 单通道图像预处理 |
3.2 双波段自然感彩色图像融合 |
3.3 四波段自然感彩色图像融合 |
3.4 基于双波段红外的温度场图像重构 |
3.5 外场实验 |
4 结论 |
(2)基于双波段比能量法的非接触测温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理论分析 |
1.1 红外双波段比能量法的理论研究 |
1.2 理想K因子曲线的理论研究 |
2 非接触测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2.1 长波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电子电路 |
2.2 短波传感器信号处理系统电子电路 |
2.3 非接触测温系统 |
3 非接触测温系统的试验与验证 |
3.1 面源黑体炉试验验证 |
3.2 样板试验验证 |
4 结束语 |
(3)基于RAW图像的碳氢火焰温度与黑度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温度测量方法 |
1.2.1 接触式测温方法 |
1.2.2 非接触式测温方法 |
1.3 国内外CCD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CCD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CCD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
1.3.3 比色法测温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CCD相机的辐射测温原理 |
2.1 热辐射理论 |
2.2 CCD成像原理 |
2.3 比色法测温原理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代表性波长不同对测温精度的影响 |
3.1 CCD三基色值的模拟计算 |
3.1.1 RGB值的获取 |
3.1.2 CCD三基色值与单色辐射强度的函数关系 |
3.2 不同代表性波长对温度检测的影响 |
3.2.1 灰体时对温度检测的影响 |
3.2.2 非灰体时对温度检测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氢火焰的灰体特性判定 |
4.1 温度检测系统 |
4.1.1 温度检测系统简介 |
4.1.2 CCD相机的介绍 |
4.1.3 黑体炉的介绍 |
4.2 灰体判定实验 |
4.2.1 灰体假设 |
4.2.2 灰体判定方法与步骤 |
4.3 黑体炉标定实验 |
4.3.1 标定方法和步骤 |
4.3.2 标定结果误差分析 |
4.3.3 碳氢火焰灰体判定实验 |
4.4 蜡烛火焰温度计算 |
4.4.1 Abel算法 |
4.4.2 蜡烛火焰温度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主动式双波长红外激光测温标定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原理 |
2.1 黑体辐射理论 |
2.2 主动式双波长红外激光测温原理 |
2.2 CALP参数标定原理 |
3 实验装置 |
3.1 高精度表面温度标定源 |
3.2 辐射温度计 |
3.3 双波长红外激光主动式测温系统 |
4 实验结果 |
4.1 标定源稳定性验证 |
4.2 标定源均匀性验证实验 |
4.3 采集信号的稳定性 |
4.4 标定源可靠性验证 |
5 结论 |
(5)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红外辐射测温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2 双波段法测温关键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黑体辐射相关理论 |
2.3 实际物体的发射率概念 |
2.4 双波段法测温原理及理论k曲线 |
2.5 面向发射率比值模型的修正算法 |
2.6 引入角系数的红外辐射接收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3 双波段测温系统设计与研制 |
3.1 引言 |
3.2 系统研制难点分析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4 红外传感器选型工作 |
3.5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3.6 系统电路设计 |
3.7 系统软件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双波段测温系统试验测试研究 |
4.1 引言 |
4.2 传感器感温范围测量 |
4.3 大气透过率与辐射信号关系研究 |
4.4 准直管抑制性能与背景辐射入射角度关系研究 |
4.5 面源黑体炉标定k曲线 |
4.6 实际样板测温试验研究 |
4.7 FOLF滤波算法在在线测温中的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多光谱红外辐射特征分析及测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红外辐射测温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红外辐射测温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红外辐射特性及常用辐射测温方法 |
2.1 红外辐射特性理论 |
2.1.1 红外辐射变量及关键参数 |
2.1.2 红外辐射基本定律 |
2.1.3 红外辐射测量影响因素 |
2.2 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及测温原理 |
2.2.1 黑体或灰体的辐射特性 |
2.2.2 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 |
2.2.3 红外测温原理 |
2.3 常用的红外测温方法 |
2.3.1 全辐射测温法 |
2.3.2 亮度测温法 |
2.3.3 光谱极值测温法 |
2.3.4 双波段测温法 |
2.3.5 双色测温法 |
2.3.6 多光谱测温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目标光谱辐射亮度测试及特征分析 |
3.1 辐射亮度测量系统 |
3.1.1 辐射亮度测量原理 |
3.1.2 辐射亮度测量设备 |
3.2 辐射亮度测试实验方案设计 |
3.2.1 辐射亮度测量实验步骤 |
3.2.2 辐射亮度测量实验注意事项 |
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 计算机软件FTSW500数据处理 |
3.3.2 目标辐射亮度值数据预处理 |
3.4 目标多光谱辐射亮度特征分析 |
3.4.1 峰值点处光谱特征 |
3.4.2 两个不同波段光谱与横轴所围成面积的比值 |
3.4.3 光谱幅值特征和形状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BF网络的红外多光谱辐射测温 |
4.1 RBF神经网络 |
4.1.1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 |
4.1.2 RBF神经网络的算法 |
4.2 RBF网络红外多光谱测温模型 |
4.2.1 目标温度与红外光谱的非线性模型 |
4.2.2 基于RBF网络的红外多光谱测温模型及其训练 |
4.3 测温实例 |
4.3.1 黑体目标测温及验证 |
4.3.2 带涂层钢板目标测温及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PCA-ELM的红外多光谱辐射测温 |
5.1 多光谱辐射测温模型 |
5.2 PCA-ELM红外多光谱测温 |
5.2.1 PCA原理和步骤 |
5.2.2 ELM网络结构与算法 |
5.3 测温实例 |
5.3.1 黑体目标测温及比较分析 |
5.3.2 带涂层钢板目标测温及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7)激光毁伤中多光谱测温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光谱测温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1.3.2 论文的章节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谱测温技术基础 |
2.1 引言 |
2.2 多光谱测温法 |
2.2.1 光谱测温基本概念 |
2.2.2 多光谱测温法 |
2.3 大气传输对辐射光谱的影响 |
2.3.1 大气分子对激光的损耗 |
2.3.2 不同环境大气透过率分析 |
2.4 光学成像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光谱测温法的模拟分析 |
3.1 辐射强度光谱 |
3.2 改进的多光谱测温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气传输对辐射光谱的影响分析 |
4.1 不同环境大气对辐射光谱的影响 |
4.2 降低大气传输影响的模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光谱测温的激光毁伤验证实验 |
5.1 系统介绍 |
5.2 激光毁伤实验 |
5.3 激光毁伤光谱测温的验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课题工作总结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基于比色原理的瞬态温度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比色测温原理 |
2 比色测温系统设计 |
2.1 光电信号转换模块 |
2.2 单片机模块 |
2.3 系统软件设计 |
2.4 系统小型化 |
3 静态标定 |
4 瞬态温度测试实验 |
5 结束语 |
(9)基于中波红外的双波段目标辐射特性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研究现状 |
1.2.1 红外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辐射测温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目标辐射特性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2.4 双波段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目标辐射特性测量原理 |
2.1 红外辐射基本理论 |
2.1.1 基本辐射量 |
2.1.2 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 |
2.1.3 黑体辐射的计算方法 |
2.2 红外辐射定标技术 |
2.2.1 非均匀性校正技术 |
2.2.2 辐射定标方法及定标源 |
2.2.3 基于积分时间的定标模型 |
2.3 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原理 |
2.3.1 常用的辐射特性测量方法 |
2.3.2 单波段辐射特性测量原理 |
2.3.3 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波段目标辐射特性测量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系统的辐射定标 |
3.3 考虑大气和环境反射辐射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 |
3.4 影响目标辐射双波段测量精度的因素 |
3.4.1 双波段测量系统自身因素的影响 |
3.4.2 目标的发射率及其测量图像噪声的影响 |
3.4.3 大气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3.5 仿真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高双波段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精度方法 |
4.1 引言 |
4.2 降低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系统辐射定标误差的方法 |
4.2.1 辐射定标简化算法 |
4.2.2 剔除局外点的辐射定标曲线拟合算法 |
4.3 不依赖环境温度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 |
4.3.1 环境温度变化对双波段测量系统辐射定标的影响 |
4.3.2 不依赖环境温度的双波段辐射测量方法 |
4.4 红外辐射大气传输修正 |
4.5 基于K-均值聚类和CIE94颜色差异公式的伪彩色显示方法 |
4.5.1 测量图像分段线性拉伸 |
4.5.2 基于颜色差异公式的颜色路径设计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目标辐射特性测量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平台组成 |
5.3 双波段定标及辐射特性测量实验 |
5.3.1 考虑大气和环境反射辐射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方法验证 |
5.3.2 基于辐射定标简化算法的双波段辐射特性测量 |
5.3.3 环境温度变化下的双波段定标和测量实验 |
5.4 红外测量图像伪彩色显示方法的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双波段比色精确测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外图像测温系统构成 |
2 双波段比色精确测温原理 |
3 比色测温实验平台设计 |
4 比色测温实验系统的标定方法 |
5 双波段测温系统的实验分析 |
四、双波段比色测温方法及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波段共光轴成像实验平台及其图像融合[J]. 刘志豪,金伟其,李力,沙漠洲,郭勤. 光学精密工程, 2022
- [2]基于双波段比能量法的非接触测温系统的研究[J]. 任宏宇,叶林,范博龙,肖汀.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21(06)
- [3]基于RAW图像的碳氢火焰温度与黑度检测研究[D]. 张安琪.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主动式双波长红外激光测温标定实验研究[J]. 曲岩,宦克为,安保林,董伟,赵云龙,宋旭尧,原遵东. 计量学报, 2021(02)
- [5]双波段红外在线测温技术研究[D]. 倪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多光谱红外辐射特征分析及测温方法研究[D]. 姜瀚.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7]激光毁伤中多光谱测温技术的研究[D]. 秦亚楼.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比色原理的瞬态温度测试系统[J]. 朱江江,郝晓剑,周汉昌. 中国测试, 2017(03)
- [9]基于中波红外的双波段目标辐射特性测量技术研究[D]. 吕游.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6(08)
- [10]双波段比色精确测温技术研究[J]. 马鑫,蔡捷伟,李宾全,王兴.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