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职工糖尿病的发病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峰,夏国宝,马官慧,杨伟浩,李明亮,朱超,周颖,张静波[1](2021)在《北京市某区4 916例医护人员与教职工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文中指出背景 2019年为北京市某区功能社区职业人群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进行常见慢性病的风险评估,其主要人群为18~70岁的劳动力人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护人员和教职工人群进行常见慢性病的风险评估和对比。目的分析不同职业人群慢性病风险与年龄、性别、职业、医院级别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1—12月,选取北京市某区参与体检的4 916例教职工和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健康信息,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未来3~5年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评估风险值呈波动上升趋势。男性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风险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率高于教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率高于三级甲等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教职工群体,男性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风险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医护人员群体,男性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风险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男性,教职工高血压高风险率高于医护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女性,医护人员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率高于教职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评估风险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未来3~5年发病风险与性别存在明显相关性;医护人员需要更多地关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张凤梅,王淑云,徐恒戬[2](2021)在《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某高校3 321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指标测定。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与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患病率聚集率及危险性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教职工BMI、SBP、DBP、LDL-C、TG、FPG水平明显高于女性,TC、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BMI、SBP、DBP、TC、LDL-C、TG、FPG水平呈显着升高趋势,HDL-C水平显着降低。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33.7%)、血脂异常(24.2%)、肥胖(14.9%)、糖尿病(10.0%),危险因素聚集率为22.3%。男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聚集率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聚集率显着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女性,分别是女性的2.35、2.25、1.73、1.43、2.14倍。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显着升高。结论: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情况不容乐观,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杨梅,吉萍,朱华[3](2020)在《高校教工糖尿病病例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高校教工糖尿病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校医院2017年门诊糖尿病教职工病例115例,研究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情况等。结果:高校教职工2型糖尿病患者以50岁以上居多,占48.69%;且合并症较多,主要为高血压、高血脂、体重异常;合并心电图异常者;多数患者能够遵医嘱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规律服药。结论:高校教职工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且合并症较多,心电图改变明显,校医院应加强教职工的糖尿病预防工作。
彭潇然[4](2019)在《高校教职工体检数据挖掘与健康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职工作为科技进步的推动者与传承者,对于社会科技的进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该群体的健康问题长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成都某高校2016年教职工体检数据,对高校教职工整体健康状况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先是对本次教职工体检参与度、病史及生活习惯、体征等进行各类描述性分析;再对高校教职工常见疾病进行深层次分析,主要采取了logistic回归与关联规则对教职工常见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分析与挖掘;最后对高校教职工进行健康水平分析,根据28个医学指标值进行偏离度分析,根据偏离分析的结果再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参与此次体检的教职工分为三类不同健康水平人群,研究低健康水平教职工的分布情况,并对该人群的各类生活习惯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与分析。通过以上数据挖掘与分析,对高校教职工整体健康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并解析了高校教职工各类疾病的影响因素,低健康水平人群的生活习惯等信息,这些信息无论是对高校教职工还是就诊医生都有较大现实意义。
王红兰[5](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张志刚,孙娜,苏衍进,张强,孟娟娟,王小莉[6](2018)在《某中医院校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及组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某中医院校教职工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及其各组成成分构成情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以某中医院校参加健康检查的993名教职工为调查对象,分析其MS检出情况,MS相关单病种特点及聚集情况。结果有191名教职工检出MS,检出率为19.2%,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MS检出率呈升高趋势(P<0.01);男性教职工MS检出率高于女性教职工(28.1%vs 9.5%,P<0.01)。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甘油三酯(TG)异常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教职工发生MS的风险分别是正常教职工的3.44、13.61、9.94、14.72和12.06倍。不同类型MS中高血糖+高血压+TG异常比例最高(占13.7%),且对教职工MS发病的危险度最大(比值比为5.86)。结论该中医院校教职工MS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TG异常、HDL-C异常、高血糖和高血压是该人群MS防治的重点。
张艳丽[7](2017)在《高校教师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探讨苏州大学教职工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研究不同岗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2、分析男女教职工及不同年龄组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研究对象与方法:2014年度苏州大学参加健康体检的在职和退休教职工共计6764人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查体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血压、心率、内外妇科常规体检、耳鼻喉检查。血清学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等指标。影像及特殊检查项目主要有心电图、腹部B超、乳腺及妇科B超及胸透检查。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研究结果:苏州大学教职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别是42.58%、8.97%、22.29%、28.46%和18.94%。高血压患病率在男女教职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同时,女性在更年期前高血压患病率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处于高峰水平。高脂血症、血脂边缘升高、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2.29%、31.91%、11.09%、14.18%、2.98%。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36.72%)总体上高于女性(18.43%);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患病率差异逐渐缩小,70岁以上年龄组男女患病率无显着性差异。男性尿酸血症(HUA)患病率(24.20%)总体上高于女性(12.55%)。在60岁以前,男性HUA的患病率高于女性,60岁后男女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UA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性中表现尤为明显。研究结论:研究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继续坚持定期健康体检,重视高校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尤其是男性和中老年教职工;加强科学研究与健康干预,促进高校教师身心健康。
韦晓英[8](2017)在《某高校教职工慢性病现况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高校教职工慢性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6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按不同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结果教职工中高TG血症患病率最高,其次是脂肪肝;高TG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高TG血症、高TC血症、脂肪肝的患病率在5160岁年龄组中最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结论高校教职工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压力,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国普查统计数据,学校应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教职工对慢性病预防的认识和意识,并努力做好慢性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减少教职工慢性病的患病率。
徐勤,郭建丽[9](2017)在《北京某高校教职工2005—2015年主要慢性病变化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某高校教职工2005—2015年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和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慢性病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在2005,2010和2015年分别对某高校教职工进行慢性病调查,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某高校教职工的慢性病患病率除了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等有下降的趋势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肝囊肿、肾囊肿、肾结石、超重、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等10种主要慢性病均有明显升高趋势(P值均<0.05)。1844岁和4559岁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10年间的患病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脂肪肝、肝囊肿、肾囊肿有上升的趋势。≥60岁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肝囊肿、肾囊肿6种慢性病均有上升趋势(P值均<0.01)。除胆结石外,男性各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值均<0.01)。结论应在加强高校教职工慢性病防治的同时,更加关注老年人和男性教职工的健康问题,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
崔爱武[10](2015)在《高校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慢性病、健康管理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天津某高校教师的健康体检结果、死亡教职工的死因推断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危害教职工健康的主要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变化规律和危害程度,同时结合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探究影响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主要高危因素,确定健康干预的重点人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因慢性病困扰,某高校教师的健康状态令人担忧。通过连续四年累计4295人次正高级教师的健康体检结果统计分析显示:高校教师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健康体检中罹患病症前八位的均系慢性病,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脂症、脂肪肝、高血压及血压高值、心电图异常、超重及肥胖、血尿酸高、肝肾囊肿、慢性咽炎。不同性别前八位患病谱顺位基本一致,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高血脂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呈典型的正态分布;而脂肪肝和肥胖症的发病率则随着年龄呈现先增大再减少的抛物线形。某高校教师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9.87岁,其中男性78.2岁,与所在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81.19岁相比较偏低;死亡率为6.46‰,男性教师的死亡率高于女性;高校教师93%的死亡可归因于慢性病,死因顺位的前五位疾病占全部死亡人口的89.26%,女性死亡的病因更集中在前五位疾病上,而男性死因较为分散;女性死因中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高,而男性死因中除恶性肿瘤外,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发病较高。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少、缺乏锻炼、体力透支等慢性病高危因素,在45-55岁年龄段的教师中这些高危因素表现尤为突出;吸烟在高校男性教师群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吸烟与主要慢性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伴随关系。在上述统计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对策,并对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目前高校教师的慢性病患病现状,从高校管理者、教师本人两个不同角度提出了控制慢性病的对策;(2)提出了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慢性病风险评估,制定健康计划、对不同人群分类进行健康干预,动态跟踪监测;健康管理师与服务对象在规范的系统平台上进行动态交流,完成每一个管理项目并进行管理质量的量化评价;(3)针对性提出了某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教职工糖尿病的发病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职工糖尿病的发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某区4 916例医护人员与教职工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基本信息采集与体格检查 |
1.2.2 实验室检查 |
1.3 疾病定义 |
1.4 慢性病风险评估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性别、年龄调查对象各慢性病风险评估结果 |
2.2 不同职业调查对象各慢性病风险评估结果 |
2.3 不同医院级别医护人员各慢性病高风险率比较 |
2.4 不同性别教职工、医护人员慢性病高风险率比较 |
3 讨论 |
(2)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比较 |
2.2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情况 |
2.3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高校教工糖尿病病例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4)高校教职工体检数据挖掘与健康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高校教职工体检情况 |
1.2.2 国内外对医疗相关数据分析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研究特点及创新 |
第2章 本文研究相关理论 |
2.1 Logistic回归模型 |
2.2 关联规则 |
2.3 偏离度分析 |
2.4 聚类分析 |
第3章 高校教职工总体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体检的基本情况 |
3.2.1 教职工体检重视情况与参与度分析 |
3.2.2 体检教职工的性别年龄构成 |
3.2.3 体检教职工的生活习惯情况 |
3.3 教职工的一般体征分析 |
3.3.1 超重 |
3.3.2 心率 |
3.3.3 血压 |
第4章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异常分析 |
4.1 教职工频发疾病分布与分析 |
4.1.1 教职工频发疾病与性别的关系 |
4.1.2 教职工频发疾病与年龄的关系 |
4.2 教职工体检辅助指标异常分布与分析 |
4.2.1 教职工体检辅助指标与性别的关系 |
4.2.2 教职工体检辅助指标与年龄的关系 |
第5章 高校教职工常见疾病的深层分析 |
5.1 常见疾病影响因素分析 |
5.1.1 高尿酸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
5.1.2 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
5.1.3 糖尿病影响因素分析 |
5.1.4 高甘油三酯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
5.2 常见疾病关联规则分析 |
5.2.1 数据准备 |
5.2.2 建立模型 |
5.2.3 分析结果 |
第6章 高校教职工健康水平分析 |
6.1 健康指标的偏离度分析 |
6.2 健康指标的聚类分析 |
6.3 低健康水平教职工的分布分析 |
6.4 低健康水平教职工的生活习惯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6)某中医院校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及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MS相关指标检查 |
1.2.2 MS诊断标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MS相关单病种对教职工的发病危险度分析 |
2.3 不同类型MS构成情况 |
3 讨论 |
(7)高校教师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收集 |
(二)医学体格检查 |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
三、相关变量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 |
(二)糖尿病诊断标准 |
(三)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四)脂肪肝诊断标准 |
(五)肝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
(六)肝囊肿诊断标准 |
(七)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 |
(八)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
(九)心电图异常诊断标准 |
(十)静息心率增快诊断标准 |
四、质量控制 |
五、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体检人员一般情况 |
(一)一般情况 |
(二)主要NCD患病情况 |
(三)主要慢性病的分布情况 |
二、糖尿病与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 |
三、血脂异常与血脂边缘升高的患病率 |
四、脂肪肝、肝功能异常、肝囊肿的患病率 |
五、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 |
六、心电图异常、静息心率增快的患病率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慢性病患病率 |
二、高血压的患病率 |
三、糖尿病的患病率 |
四、高脂血症的患病率 |
五、脂肪肝的患病率 |
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 |
七、可能原因分析及相关建议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8)某高校教职工慢性病现况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资料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性别教职工慢性病患病率比较 |
2.2 不同年龄组教职工慢性病患病率比较 |
2.3 教职工不同性别各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比较 |
2.3.2 41~60岁2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 |
2.3.3≥61岁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 |
3 讨论 |
(9)北京某高校教职工2005—2015年主要慢性病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问卷调查 |
1.2.2 身体检查 |
1.2.3 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测定 |
1.2.4 诊断标准 |
1.2.5 质量控制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教职工慢性病患病情况 |
2.2 不同年龄段教职工6种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 |
2.3 不同性别教职工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 |
3 讨论 |
(10)高校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资料、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资料收集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
1.4.2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可行性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常见慢性病分析 |
2.1.健康的概念及常见慢性病的诊断标准 |
2.1.1 健康的概念 |
2.1.2 高脂血症 |
2.1.3 高血压病 |
2.1.4 糖尿病 |
2.1.5 肥胖症 |
2.1.6 痛风 |
2.1.7 冠心病 |
2.1.8 脂肪肝 |
2.1.9 恶性肿瘤 |
2.2 调查资料的来源及基本情况 |
2.3 结果 |
2.3.1 一般情况 |
2.3.2 常见慢性病的性别分布及差异 |
2.3.3 常见慢性病年龄分布与构成 |
2.3.4 2011-2014年常见慢性病的变化趋势 |
2.3.5 常见慢性病检出情况 |
第三章 2007-2014年天津某高校教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
3.1 调查对象及统计相关概念 |
3.2 调查分析 |
3.2.1 样本概况及性别分布 |
3.2.2 死亡教职工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
3.2.3 主要死亡原因 |
3.3 讨论 |
3.3.1 总体情况 |
3.3.2 预防为主,降低死亡率 |
第四章 高校教师健康行为方式及慢性病认知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目前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 |
4.3 高校教师的健康行为分析 |
4.3.1 教师的睡眠状况分析 |
4.3.2 教师的饮食习惯分析 |
4.3.3 教师的锻炼状况分析 |
4.3.4 教师的吸烟状况分析 |
4.3.5 教师的饮酒状况分析 |
4.3.6 教师的压力现状分析 |
4.3.7 教师的工作时间分析 |
4.3.8 教师健康认知状态分析 |
4.3.9 教师对健康体检的重视程度分析 |
4.3.10 教师慢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 |
4.3.11 教师健康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
第五章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问题的综合探析 |
5.1 高校教师慢性病患病现状 |
5.2 高校教师慢性病的高危因素 |
5.2.1 职业压力太大 |
5.2.2 自我关爱缺乏 |
5.2.3 生活方式不健康 |
5.2.4 高校教师普遍缺少体育锻炼 |
5.2.5 不健康的价值导向 |
5.3 学校健康干预措施不完善 |
5.3.1 高校教师健康服务的现状 |
5.3.2 教师健康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 |
第六章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对策 |
6.1 依靠学校,加强对高校教师慢性病的干预 |
6.1.1 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
6.1.2 加大对健康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 |
6.1.3 重视健康教育,拓宽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 |
6.1.4 认真组织体检,关注教师慢性病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
6.1.5 明确慢性病目标人群,建立健康档案 |
6.2 依靠个人,积极进行慢性病的自我健康管理 |
6.2.1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
6.2.2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
6.3 高校教师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操作流程 |
6.3.1 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
6.3.2 健康状况及慢性病风险评估 |
6.3.3 制定健康计划,对不同人群分类进行健康干预 |
6.3.4 动态跟踪监测 |
6.4 某高校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方案 |
6.4.1 方案背景 |
6.4.2 方案目标 |
6.4.3 方案工作内容 |
6.4.4 项目组织实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四、教职工糖尿病的发病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某区4 916例医护人员与教职工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结果分析[J]. 刘峰,夏国宝,马官慧,杨伟浩,李明亮,朱超,周颖,张静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1(19)
- [2]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状况分析[J]. 张凤梅,王淑云,徐恒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09)
- [3]高校教工糖尿病病例分析及临床研究[J]. 杨梅,吉萍,朱华.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2)
- [4]高校教职工体检数据挖掘与健康状况分析[D]. 彭潇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6]某中医院校教职工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及组分分析[J]. 张志刚,孙娜,苏衍进,张强,孟娟娟,王小莉. 中国职业医学, 2018(03)
- [7]高校教师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调查分析[D]. 张艳丽. 苏州大学, 2017(06)
- [8]某高校教职工慢性病现况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J]. 韦晓英. 中国校医, 2017(10)
- [9]北京某高校教职工2005—2015年主要慢性病变化趋势分析[J]. 徐勤,郭建丽.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4)
- [10]高校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D]. 崔爱武. 天津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