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21)在《银屑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调查及其对共患病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银屑病合并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障碍及其共患病的调查,提高临床医生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障碍等方面的关注度,加深临床医生对银屑病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更重要的是,对银屑病治疗的选择、监测、评估和管理起到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意识清晰、年龄18~80岁且愿意参加问卷调查的银屑病患者填写调查问卷,并排除以下患者:首次诊断银屑病之前患有抑郁、焦虑和共患病的患者;合并由其它疾病引起的心理疾病的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意识不清的患者;合并重大精神疾病的患者、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通过自己设计的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评定银屑病患者是否合并抑郁或焦虑。收集并整理患者填写的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设计银屑病患者相关数据的表格,采用SPSS 20.0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184例银屑病患者中,男100例,女84例,平均年龄41.64岁(18-74岁),合并抑郁或焦虑的银屑病患者占61.41%。2.银屑病合并抑郁或焦虑患者与不合并抑郁或焦虑患者相比,年龄较大、未婚、离异或丧偶、银屑病反复次数多、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因皮损受歧视的患者占比重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出生地、是否经历过重大事件的打击、皮疹的瘙痒程度、教育水平、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肥胖、饮酒、吸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抑郁或焦虑的银屑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52.2%vs.15.5%)、脑血管疾病(43.4%vs.8.5%)、糖尿病(37.2%vs.8.5%)、高血压(53.1%vs.8.5%)、高脂血症(48.7%vs.19.7%)。4.分层分析各因素与银屑病合并抑郁或焦虑发生终点事件的关系后发现年龄在50岁以下,病情反复次数在1次及以上,未婚、离异或丧偶,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因皮疹受到歧视的银屑病合并抑郁或焦虑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均增加(P<0.05)。结论:1.银屑病患者常合并抑郁或焦虑,皮肤科医师应重视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临床上应对年龄在50岁以下,未婚、离异或丧偶,生活或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因皮疹受歧视,病情常反复的银屑病患者进行抑郁和焦虑的筛查。2.抑郁或焦虑是银屑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英英[2](2020)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在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针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2.评价和探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本实验为类实验研究,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在郑州某三甲医院两个院区的皮肤科病区就诊的100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区为单位,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将A、B两个病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A区为干预组、B区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接受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第一周2次,后续每周一次,共8周,每次60分钟。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住院健康教育和评估指导。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采取银屑病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PASI)、体象障碍自评量表(SRSBI)和简体中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三个问卷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严重程度、体象障碍水平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并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共计4个时间点的测量指标差异,设置检验水水准α=0.05(双侧检验),β=0.01,以评价该干预方案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中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00例,样本流失10例,流失率10%,共完成90名患者的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45例,对照组45例。研究结果显示:(1)干预组银屑病患者干预后3个月测得PASI的平均得分由干预前的(18.64±3.64)分降至(4.35±1.99)分,SRSBI的平均得分由干预前的(24.4±5.96)分下降至(9.3±4.34)分,DLQI的平均得分由干预前的(15.36±2.90)分下降至(3.64±1.23)分,干预组的疾病严重程度、体象障碍水平均低于干预前,生活质量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疾病严重程度、体象障碍水平降低,生活质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PASI得分存在组间效应(P=0.029)和时间效应差(P<0.001),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有交互效应(P<0.001),且在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PAS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SRSBI得分存在组间效应(P=0.002)和时间效应(P<0.001),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有交互效应(P<0.001),且在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SRSB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DLQI得分存在组间效应(P=0.035)和时间效应(P<0.001),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有交互效应(P<0.001),且在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DLQ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银屑病患者具有明显的体象障碍问题、生存质量下降,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问题,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斌[3](2020)在《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瘙痒程度、皮损程度、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抽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7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冥想治疗:研究者基于音乐冥想专业书籍,编制《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音乐冥想实施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对此方案进行修改,形成《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音乐冥想实施方案》终稿;而后根据此方案培训“音乐冥想实施者”3人,由“音乐冥想实施者”依据此方案实施音乐冥想,音乐冥想时间为每天13:00~14:00时或20:00~21:00时,1次/天,40~50分钟/次,连续14天。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在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干预14天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生物反馈仪、视觉模拟评分法、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测评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瘙痒程度、皮损程度、生活质量。结果:(1)68例完成全程研究,其中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值为(49.44±4.44)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50.65±4.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评分比较,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物反馈测量值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生物反馈测量值均值为(11.29±2.44)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13.26±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分值低于干预前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肌电生物反馈仪测量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均值为(1.38±1.30)分,低于对照组同期均值(2.53±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重度瘙痒患者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估”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估”评分均值为(3.18±2.40)分,对照组为(4.56±3.4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低于自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皮损患者试验组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得分无差异。经过2周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评分均值为(9.03±2.69)分,对照组为(10.47±3.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评分均低于自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期2周的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肌肉紧张程度,促进身体放松,同时,瘙痒症状的改善也较为明显。但是,音乐冥想没有改善此类患者的皮损程度及生活质量。集音乐和冥想为一身的音乐冥想具有良好的缓解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焦虑,改善症状等作用,为身心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值得在皮肤病患者心理干预领域应用。
楼燕凤[4](2020)在《银屑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自我管理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全国约有2-4%的人群受该病困扰。根据2008年我国6个城市调查结果(发病率为0.47%)推算,我国银屑病患者约624万,且银屑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对银屑病的临床治疗可达到控制、缓解症状效果,因其病程长,如果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依从性差常可导致银屑病反复发作,高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成为银屑病治疗的一大难题,其复发因素研究也是皮肤病学研究的热点。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建立、发展可以有效维持银屑病的治疗效果,实现延续治疗、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目的:在总结分析银屑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复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探析并建立银屑病患者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制定银屑病院外治疗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丰富完善银屑病患者的治疗内涵,以期为银屑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使患者的治疗得以延续,降低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银屑病患者的病历资料300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描述银屑病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2)设计确定银屑病复发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门诊和病房复诊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银屑病复发患者发放银屑病复发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共计213份,由经过培训的皮肤科护士现场、电话或者微信随访的方式填写、核查并回收问卷,对银屑病复发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有关银屑病复发的影响因素。(3)制定银屑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选取上述213例复发银屑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皮损面积、吸烟、感染、紧张焦虑、睡眠障碍、寒冷干燥、中断治疗这些复发因素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干预组(54例),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分别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和银屑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的干预,于6个月后比较其再复发率。结果:(1)本次研究调查的300例银屑病患者,男女比例为2.75: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52±17.25岁,男、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8.34±17.63岁、35.42±16.15岁;患者的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31.01±14.56岁,男、女性患者的平均首次发病年龄分别为33.16±14.92岁、25.90±12.01岁,经检验,男性首次发病年龄晚于女性首次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例银屑病患者中吸烟、饮酒、有过敏史、有家族史、有既往史患者分别占38%、19.0%、17.3%、15%、8.3%,吸烟、饮酒、有过敏史、有家族史、有既往史患者的复发比例分别为88.6%、96.4%、80.8%、88.9%、88%,高于不吸烟、不饮酒、无过敏史、无家族史、无既往史患者对应的55.4%、61.3%、65.3%、64.3%、66.2%复发比例,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面积0-30%、30-10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6.7%、83.3%,其复发比例分别为44%、72.8%,皮损面积在30-100%的患者复发比例高于皮损面积0-30%的患者,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呼吸道感染、紧张焦虑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2%、8.7%,有呼吸道感染、紧张焦虑患者的复发比例分别为84.4%、96.2%,高于无呼吸道感染、紧张焦虑患者的复发比例,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吸烟、饮酒、有过敏史、家族史、既往史、病情严重程度、有呼吸道感染和紧张焦虑可增加银屑病复发的风险。(2)银屑病复发患者复发因素调查问卷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13例银屑病复发患者中,177例再复发患者呼吸道感染、辛辣刺激饮食、吸烟、紧张焦虑、睡眠障碍、寒冷干燥、中断治疗、皮损面积30-100%的发生率高于36例无再复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银屑病复发与呼吸道感染、吸烟、紧张焦虑、睡眠障碍、寒冷干燥、中断治疗相关(P<0.05),提示呼吸道感染、进食辛辣刺激饮食、吸烟、紧张焦虑、睡眠障碍、寒冷干燥、中断治疗可致银屑病再复发。(3)经6个月干预后,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与银屑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3%、87.03%,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的再复发率为36.4%,高于银屑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干预组患者的11.1%再复发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实施银屑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有助于降低银屑病患者的再复发率。结论:吸烟、呼吸道感染、寒冷干燥、紧张焦虑、睡眠障碍和中断治疗与银屑病的复发密切相关。银屑病患者的治疗应强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规范治疗,避免治疗中断的发生。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能有效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银屑病的治疗达到连续性、有效性,对银屑病治疗效果的维持和预防有积极意义。
李蔚然[5](2020)在《基于银屑病全球监测项目的中国银屑病医疗保健现状研究及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中国皮肤科医生银屑病医疗保健认知调查研究背景:高质量的银屑病医疗保健及综合管理对于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皮肤科医生在银屑病患者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高素质的医生队伍是实现高质量银屑病医疗保健的关键。优秀的皮肤科医生一方面应能熟知银屑病指南、掌握银屑病临床诊疗方法,另一方面应对银屑病遗传学、流行病学、新型药物研发及应用等领域有足够的认识。然而尚未有研究报告我国皮肤科医生对银屑病健康保健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研究目的:了解我国皮肤科医生对银屑病管理现状、银屑病流行病学、新型药物应用、临床诊治指南等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分析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皮肤科医生对于银屑病认知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了解当前我国银屑病卫生保健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解决现有矛盾和问题,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向指导和证据支持。方法:设计并验证《银屑病卫生保健问卷》中文版。问卷主要评估被调查医生对当地皮肤学科建设情况的了解,对银屑病流行病学知识的认知,对生物制剂及生物仿制剂的认知和使用,对银屑病指南掌握情况等。调查在参加第一、二届中国银屑病大会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的皮肤专科临床医生中开展。根据受访者所在地域、医院性质、职称及从医年限对受访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医生对银屑病医疗保健相关各问题认知的差异。结果:2019年10月至11月间,来自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医生参与该调查,共发放问卷1365份,回收有效问卷1345份,有效应答率为98.53%。超过50%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当地皮肤学科建设情况,只能估算当地皮肤科医生、皮肤科住院部和皮肤科门诊大概数量;被调查医生认为患者最常见的就诊途径是自由选择皮肤科医生就诊;银屑病患者就诊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43小时;被调查者估计目前平均约5.76%的银屑病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约50%的被调查者对中国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的患病率可以提供估计值,5%以下的被调查者可提供精确值;被调查医生总体赞同生物仿制剂进一步应用于银屑病治疗,他们非常关注生物仿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97.47%)了解银屑病指南;大部分被调查者(87.5%)实际使用“十分规则”来评估银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组别间有关当地皮肤病医疗现状知晓情况的比较结果显示,东部和北部医生对各问题的知晓率均高于西部和南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公立医院医生的知晓率高于民营医院,其中对皮肤科住院部数量、对专科医院数量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副主任以上医师知晓率高于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医超过10年的高年资医生知晓率更高,对皮肤科医生数量、专科医院数量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银屑病患病率的知晓情况,公立医院比民营医院的知晓率高,对关节病型银屑病的流行率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称越高、从医年限越长,知晓率越高,差异显着。对银屑病指南的知晓情况,职称越高、年资越高对银屑病指南的知晓率越高,对指南具体内容越了解。结论:皮肤科医生对我国银屑病的卫生保健现状不完全熟悉;对银屑病流行病学、生物制剂、生物仿制剂等知识掌握不完全到位;银屑病指南被绝大部分皮肤科医生熟悉和掌握,但仍未做到全面覆盖。职称越高,从医时间越长,对银屑病医疗保健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越高。应进一步督促全体皮肤科医生在高年资医生、高职称医生的带动下,加强对银屑病医疗保健各方面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银屑病的专业知识水平,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第二部分中国银屑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经济负担调查研究研究背景:银屑病给患者生理、心理、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着下降。银屑病皮损多对称分布于全身,伴瘙痒、干燥。银屑病往往伴发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多种伴发疾病。疾病带来的痛苦及社会的排斥、歧视使患者身体、精神均遭受摧残。银屑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关注皮肤及关节损伤,同时要兼顾银屑病伴发疾病及心理疾病的治疗。银屑病治疗费用较高,医保无法报销,使患者医疗直接支出大大增加;此外,患者可因银屑病丧失工作机会,收入减少或消失,导致间接支出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沉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对治疗的配合度也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及治疗结局。治疗不仅需考虑患者需要,同时要考虑经济成本。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银屑病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负担。研究目的:了解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银屑病伴发疾病情况;了解银屑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患者生存质量;了解患者治疗情况及其对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轻中度与重度患者间差别。为制定更经济合理的银屑病患者个体化管理方案,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设计并验证《银屑病患者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银屑病患者相关临床特征、患者医疗保健状况及患者经济负担等内容。在全国180家开设有银屑病专病门诊的医院,通过专病门诊医生招募患者参与调查。根据DLQ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患者组和重度患者组,采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生存质量、经济负担的差异;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患者病情轻重度的相关因素。结果:调查从2019年5月-10月,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应答率为97.11%。来自全国28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银屑病患者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DLQI平均值为11.49分,根据DLQI评分分组,轻中度患者199人(45.54%),重度患者238人(54.46%);患者平均初发年龄为25.43±12.59岁,初次发病年龄在20-29岁阶段的患者比例最高(34.32%);女性银屑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早于男性(P=0.18×10-4),重度患者平均初发年龄低于轻中度患者(P=0.78×10-2);被调查者中银屑病最常见的诱因为精神压力(51.61%),熬夜(45.97%)及感染(22.58%);初发皮损最常见部位为头部(66.82%)、小腿(53.55%)和背部(35.93%);瘙痒(74.37%)为患者最常见症状,在重症患者中更易出现(P<0.01);被调查者中有151人(34.55%)合并有其他伴发疾病,其中高血压(9.84%)、血脂异常(8.47%)、抑郁症(5.49%)常见,病情越重越易并发其他系统性疾病(P=2.23×10-4);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合并有其他疾病会加重银屑病病情;焦虑和抑郁的人数分别为107人(24.49%)和211人(48.28%),焦虑、抑郁症状随病情进展发生率升高,疾病越严重,焦虑、抑郁出现比例越高(P<0.01);因银屑病无工作的患者共81名(18.54%),有工作的患者中有151人(42.54%)在过去一年因银屑病请假,平均请假22.77天。在过去五年中,因银屑病住院的患者共118位(27.00%)。病情越重,患者工作受影响越大,重度患者无法工作、因银屑病请假、住院的比例均高于轻中度患者(P<0.01);疾病病情越重,治疗费用越高,重度患者每月治疗费用为轻中度患者的1.68倍,银屑病患者每月治疗费用、治疗费用/月收入在重度组与轻中度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266位银屑病患者(60.87%)对疗效不满意,重度患者对银屑病疗效不满意、对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满意的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P<0.01)。结论:被调查银屑病患者病情相对较重,生存质量严重下降;重症银屑病患者发病比轻中度患者更早,易受精神压力、熬夜、感染等诱因诱发,且更容易出现伴发疾病。银屑病患者承受的心理负担较重,近半数患者有抑郁症状,且病情越重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比例越高。银屑病患者承受较重的经济负担,病情越严重,负担越重。患者对疾病治疗效果及医疗服务满意度不高。需不断完善银屑病医疗健康体系,以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为银屑病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个体化医疗健康服务。第三部分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间因果关系探讨-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其发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其中代谢综合征及其组成成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与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已被证实。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一方面银屑病促进糖尿病、肥胖的发生;另一方面,糖尿病、肥胖也与银屑病发病密切相关。但是,银屑病与糖尿病、肥胖间的遗传相关性及因果关系至今尚未阐明。研究目的:探讨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肥胖间的遗传相关性;探讨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肥胖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下载银屑病、Ⅱ型糖尿病及相关性状、肥胖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数据来源均为大型公共数据库数据或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供的数据,主要包括大规模银屑病GWAS meta分析数据,糖尿病基因复制和荟萃分析联盟(DIAbetes Genetics Replication And Meta-analysis,DIAGRAM)、血糖与胰岛素相关性状荟萃分析联盟(Meta-Analyses of Glucose and Insulin-related traits Consortium,MAGIC)中糖尿病相关汇总数据及人类性状遗传研究中心联盟(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ANthropometric Traits,GIANT)、早期生长遗传学联盟(Early Growth Genetics,EGG)数据库中与肥胖相关的汇总数据。通过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Linkage disequilibrium score regression,LDSC)方法评估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及其相关性状、银屑病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肥胖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应用基于汇总数据的广义孟德尔随机化法(Generalized Summary data-base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GSMR)推断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肥胖间的因果关系。结果:通过LDSC分析方法发现银屑病与衡量肥胖的指标BMI有显着的遗传相关性(rg=0.16,P=3×10-4)。将银屑病作为风险因素,BMI作为结局,以与银屑病相关的24个SNPs作为工具变量使用GSMR方法分析银屑病与BMI因果关系时,P=2.52×10-4,OR=1.006;当BMI为风险因素,银屑病为结局,与BMI相关的818个SNPs作为工具变量分析时,P=0.015,OR=1.215。银屑病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双向GSMR分析未发现阳性结果(P>0.05)。结论:通过银屑病相关的GWAS meta数据、由DIAGRAM数据库、MAGIC数据库、GIANT数据库、EGG数据库下载的糖尿病、肥胖相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的分析,探究肥胖、二型糖尿病及其多种性状与银屑病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发现银屑病与BMI具有遗传相关性,并从遗传学角度证实肥胖是导致银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银屑病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患者BMI的升高。研究同时提示银屑病与糖尿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相关性,但二者间无直接因果关联,相关性可能由BMI介导。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之间相关生物学机制的理解。
张秀杰[6](2020)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评估工具的研制及与生存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概念变革、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明确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核心范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模式;编制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评估工具,并探讨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心理社会适应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念变革、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遵循Arksey和O’Malley范围研究的原则,检索从2009年1月到2018年12月EMBASE、Pub Med、CINAHL和Psyc INFO收录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提取相关信息,归纳出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念变革、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第二部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模式的质性研究基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学,2018年8月起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访谈与观察,访谈资料转录后经过初始、聚焦、轴向和理论编码4个关键阶段,通过不断比较对数据进行迭代编码和分析,直至资料达到饱和,明确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核心范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模式。第三部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评估工具研制及与生存质量关系的量性研究依据范围研究和质性研究结果形成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初始化问卷。5名专家经过2轮评价和修订后,选取33名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评价初始化问卷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2019年5月10月采用方便抽样对362名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工具包含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皮肤病生存质量指数、阿森斯失眠问卷、医院焦虑与抑郁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使用临界比值、区分指数和条目?总分相关系数来删除区分度或相关度低于标准的条目;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应用医院焦虑与抑郁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作为校标来评价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K组分析检验问卷在已知不同分组间的区分度,Cronbach’sα系数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57天后对30名患者再次测量,采用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评价问卷的重测信度,总体问卷和各维度的相关系数确定问卷维度与总体的相关性。通过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和路径分析,探讨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结果:第一部分:从2261篇文献中筛选纳入69篇文献,既往研究对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念的描述多种多样,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种族、BMI、睡眠质量、婚姻状况、运动情况、家族史、性格特征和吸烟史等,疾病相关因素如疾病严重程度、病程、临床症状、皮损位置和大小等,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自尊、身体心像、病耻感和自杀倾向等以及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人际交往、性生活、社会接受度和经济等。促进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干预措施如:护士主导的健康教育项目、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行为干预、压力管理和放松训练等。第二部分:于2019年5月质性研究资料达到饱和,共计纳入19例慢性皮肤病患者,对其观察和访谈文本进行初级编码,并将174个初始编码比较归纳出42个主题,通过聚焦、轴向和理论编码形成自我认知、疾病影响、背景因素、生理体验、心理体验、社会体验、积极和消极的心理社会适应8个核心范畴。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模式是当个体面对慢性皮肤病带来的影响时,其以自我认知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情景因素?体验交互作用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心理社会适应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求个体寻求外部资源和/或激发自身的潜能来进行积极心理社会适应。第三部分:基于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和核心范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形成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初始化问卷。经过2轮专家函询,包含64个条目的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内容效度指数是0.996,其包括焦虑/抑郁、自尊、身体心像、病耻感、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6个方面,其内容效度指数的变化范围是0.9751.000。预调查33名研究对象发现,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的条目难易合适、模糊和复杂程度适宜。收回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88.92%)。根据条目的临界比值、区分指数和条目?总分相关系数删除区分度或相关性不符合标准的条目共计11个。通过多轮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因子载荷值不符合标准或同时在2个以上因子载荷值大于标准的条目删除,最终包含18个条目的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进入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因子,累积贡献率65.435%,条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值达0.6以上,问卷结构基本与前期构想一致,结合前期理论和内容将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情感、自我认知和社会维度。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与医院焦虑与抑郁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26和0.573(P<0.01)。根据有无瘙痒症状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进行K组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总体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4,其3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的变化范围是0.8250.935。问卷重测前后总体得分的相关系数是0.815(p<0.01)。问卷总体和各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变化范围是0.7570.952(p<0.01)。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疾病种类进行亚组分析发现,银屑病和白癜风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总分之间的相关性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方式、婚姻状况、运动情况、教育程度、职业、支付情况、诊断、病程、是否使用过偏方、视觉部位、敏感部位、皮损面积、瘙痒、疼痛、焦虑与抑郁、睡眠情况和社会支持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焦虑与抑郁、诊断、瘙痒程度、社会支持、疼痛程度、运动情况和视觉部位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式,联合预测心理社会适应变异量的68.10%。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多元逐步回归结果,并与构想路径基本一致。慢性皮肤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对象就诊机构、就诊方式、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婚姻状况、运动情况、教育程度、职业、支付情况、诊断、病程、是否使用过偏方、视觉部位、敏感部位、皮损面积、瘙痒、疼痛、焦虑与抑郁、睡眠情况、心理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焦虑与抑郁、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睡眠情况、心理社会适应和敏感部位6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式,联合预测生存质量变异量的68.90%。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多元逐步回归结果,并与构想路径基本一致。结论:1、明确了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念变革、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构建心理社会适应模式和开发评估工具提供了明确的方向。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是以自我认知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情景因素?体验交互作用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心理社会适应过程,其非线性往复,以动态交互为特征,明确了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核心范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出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模式。3、基于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和核心范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制出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证实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客观、准确评估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为进一步临床评估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工具。4、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呈显着正相关,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越好,生存质量越高;心理社会适应作为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改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可以提高生存质量水平。5、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发现,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路径有相同,亦有不同,且不同慢性皮肤病间也存在差异,因而应针对慢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并综合考虑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两者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有效可行的干预策略。
张薇[7](2020)在《IMB模型在银屑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以IMB模型为框架制定的健康教育方案对银屑病患者疾病知识水平、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为制定高效的银屑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思路。2.经过对银屑病患者实施IMB模型的健康教育方案,达到提升患者疾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目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某三甲医院皮肤科病房银屑病住院患者249例,以病区分组,一病区为对照组124例,二病区为实验组125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对照组按科室常规健康宣教,主要是简单的住院指导、出院宣教及出院后随访。实验组患者进行IMB模型的健康教育,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分为准备期、信息干预期、动机干预期、行为技巧干预期,主要内容如下:1.准备期: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全面了解患者实际需求和心理状况,识别存在的薄弱点,找到为下一步信息干预期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2.信息干预期:以准备期对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评估及知识需求的调查情况为依据,帮助患者获取与疾病有关的正确的知识和信息,加强患者对银屑病的认识,以达到信息干预的目的。实验组患者主要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宣教:引起或诱发银屑病加重的因素、银屑病用药注意事项、银屑病皮肤护理指导、银屑病的饮食指导、银屑病如何运动与休息、心理调适指导等。主要干预方式是发放知识手册、定期组织健康大讲堂、护患一对一交谈等;3.动机干预期:增强患者参与促进健康行为的动机,帮助患者解决治疗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树立进行自我护理的积极态度和坚定信念,主要干预方式是案例演示、制定目标、银屑病病友交流会;4.行为技巧干预期:训练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技能,主要包括按时服药、避免搔抓、戒烟戒酒、饮食、运动及心理调适的方法。本研究持续三个月,在干预前、出院时、出院后一个月、出院后三个月向患者发放反映干预效果的银屑病知识问卷、自我效能量表、银屑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调查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表,对所得数据整理、录入,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9名银屑病患者,至研究结束,共计失访24例,总失访率为9.6%,最终完成225例,其中实验组114例,对照组111例。1.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银屑病知识得分、自我效能得分、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生活质量得分、焦虑得分、抑郁得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出院时、出院后一个月、出院后三个月银屑病知识、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得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疾病,非常容易复发,患者需要与疾病长期共存,对疾病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建立并维持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IMB模型为理论框架,制订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对患者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通过循环开展健康大讲堂、护患一对一讲解等形式提高银屑病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采用案例演示、制定目标、病友交流会等增强患者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水平;床边讲解示范等形式教会患者行为技巧。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实验组患者疾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IMB模型的健康教育方案在提高患者疾病知识、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同时,为皮肤科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IMB模型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强[8](2019)在《REL、TNIP1基因多态性及负性情绪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负性情绪逐渐增多。长期的负性情绪可以造成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持久不愈又可以加重负性情绪,形成恶性循环。银屑病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银屑病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影响外观,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甚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不清,遗传、精神神经因素可能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遗传学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银屑病易感基因,其中REL基因和TNIP1基因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和易感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REL、TNIP1基因多态性及负性情绪与银屑病的相关性,为银屑病患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间收集419例银屑病患者和416例健康对照。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随眠指数(PSQI)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的评定;提取受试者全血DNA,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方法对REL基因SNP位点rs702873及TNIP1基因SNP位点rs17728338进行基因检测分型。利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所有描述性统计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软件SPSS 13.0和PLINK1.07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伴焦虑和抑郁人数比例分别为44.9%、63%,健康对照组伴焦虑和抑郁人数比例分别为7.5%、11.8%,银屑病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银屑病组SAS评分为41.33±8.00分,SDS评分为45.21±9.06分,健康对照组SAS评分为36.57±7.66分,SDS评分为29.08±10.36分,银屑病组SAS、SDS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银屑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存在睡眠障碍人数比例分别为59.2%、32.2%,银屑病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银屑病组PSQI平均得分为7.36±2.31分,健康对照组PSQI平均得分为3.46±2.02分,银屑病组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年龄及家庭年收入水平与银屑病患者的SA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女性银屑病患者PSQI评分显着高于男性银屑病患者;非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SQI评分显着高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患者心理状况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呈显着的正相关。银屑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的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90和17.30,银屑病组A等位基因频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OR=0.525,95%CI:0.393-0.701)。银屑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的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5.16和8.05,银屑病组A等位基因频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OR=2.039,95%CI:1.491-2.789)。银屑病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伴焦虑组为6.38,不伴焦虑组为12.77,A等位基因频率在银屑病伴焦虑组明显低于不伴焦虑组(P<0.01)。银屑病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伴抑郁组为6.25,不伴抑郁组为15.81,A等位基因频率在银屑病伴抑郁组明显低于不伴抑郁组(P<0.01)。银屑病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伴焦虑组为19.68,不伴焦虑组为11.47,A等位基因频率在银屑病伴焦虑组显着高于不伴焦虑组(P<0.01)。银屑病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伴抑郁组为18.18,不伴抑郁组为10.32,A等位基因频率在银屑病伴抑郁组显着高于不伴抑郁组(P<0.01)。结论1、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睡眠障碍与银屑病密切相关;2、银屑病患者心理状况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呈显着的正相关,表明随着SAS评分及SDS评分的升高,PSQI评分也逐渐升高。3、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和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银屑病具有遗传相关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年龄、家族史无明显相关性;4、负性情绪与REL基因多态位 rs702873和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交互作用对银屑病具有相关性。
卜博英[9](2017)在《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包括情绪特征、人格特征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护理干预的措施包括建立治疗性医患关系、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注重个性化整体护理、合理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认为临床护士应针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崔艳霞[10](2017)在《甲银屑病流行状况的调查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甲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不仅可引起患者显着的躯体性功能障碍,还会给患者带来程度不同的心理性影响,但目前国内缺乏对该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本课题旨在调查山东地区门诊银屑病患者甲银屑病的流行状况,并分析与甲银屑病有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和疾病特征,以及甲银屑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省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患者。调查甲银屑病的流行状况和疾病特征,具体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长期生活地、初发/复发、家族史、病程、伴发疾病等方面的内容,根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定银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通过不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甲银屑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具体问卷包括3种:(1)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估甲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整体影响;(2)甲银屑病生活质量量表(NPQ10):专门评估甲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详细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专职医师负责向患者发放问卷,讲解调查的目的和具体的问卷填写方法,尽量让患者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独立完成所有的问卷,填写完毕,当场回收问卷。结果有效病例502例,男性占58.2%(292例),女性占41.8%(2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74±13.77岁。甲银屑病的发病率为53.39%,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59.2%vs 45.2%,P<0.01)。1.甲银屑病患者与非甲银屑病患者人口统计学和疾病特征的比较结果:两组之间的年龄比较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甲银屑病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比例高导致的;男女比例上,甲银屑病组男性比例显着高于非甲银屑病组(64.6%vs50.9%,P<0.01);生活方式上,甲银屑病组患者吸烟、饮酒比例显着高于非甲银屑病组(吸烟:37.7%vs 22.6%,P<0.01;饮酒:41.4%vs 29.1%,P<0.01);甲银屑病组与非甲银屑病组相比,疾病复发比例高(90.7%vs 79.1%,P<0.01)、合并伴发疾病者多(16.4%vs 6.8%,P<0.01)、病程长(46.6%vs 21.4%,P<0.01)、皮损面积大(88.1%vs 68.4%,P<0.01)、PASI评分高(42.2%vs 12.8%,P<0.01),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未发现两组在文化程度、有无家族史方面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2.甲银屑病患者DLQI各条目评分状况及与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相关因素的比较结果:甲银屑病组DLQI评分≥10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非甲银屑病组(40.3%vs 19.7%,P<0.01),说明甲银屑病组患者具有更差的生活质量。甲银屑病组患者DLQI各条目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理(1.4±0.82)>生理(1.3±0.72)>社交娱乐(1.08±0.90)>治疗(1.07±0.78)>穿衣(1.01±0.86)>日常活动(0.84±0.90)>工作学习(0.66±0.82)>运动(0.62±0.84)>个人关系(0.59±0.78)>性生活(0.47±0.76),提示甲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最大的是心理,88.1%的患者认为甲银屑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影响。甲银屑病患者中,女性DLQI评分明显高于男性(9.67±5.46 vs 8.94±5.55,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DLQI评分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来自高文化程度与中、低文化程度之间,高文化程度的人群DLQI评分高;复发组、PASI评分≥10组的甲银屑病患者DLQI评分明显高于非甲银屑病患者(9.29±5.47 vs 6.36±5.20,P=0.01;10.26±5.43 vs 8.12±5.40,P<0.05);不同皮损面积组间的DLQI评分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来自皮损面积≥10组与<3组之间,皮损面积≥10组具有更高的DLQI评分。各组的DLQI评分在年龄、吸烟、饮酒、有无家族史、有无伴发疾病方面未发现统计学差异。3.甲银屑病患者NPQ10各条目评分状况及与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相关因素的比较结果:甲银屑病组患者NPQ10各条目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疼痛(0.89±0.64)>情绪(0.34±0.55)>影响工作(0.21±0.48)>家务劳动(0.19±0.46)>穿衣变慢(0.16±0.42)>穿鞋困难、穿袜困难(0.14±0.41)>开门困难(0.07±0.25)>穿衣需要帮助、开车困难(0.03±0.18)。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疼痛,有25.9%的甲银屑病患者的指/趾甲伴有疼痛,其次是24.1%的患者有易怒情绪。甲银屑病患者的平均NPQ10评分为10.93±14.25,有甲皱襞受累者的NPQ10评分显着高于无甲皱襞受累者的评分(18.44±20.37 vs 9.06±11.42,P<0.01),女性患者的NPQ10评分显着高于男性患者(14.00±17.74 vs 9.25±11.63,P<0.01),说明甲银屑病对女性患者具有更大的影响。而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PASI评分≥10组的甲银屑病患者的NPQ10评分显着高于PASI评分<10组的甲银屑病患者的NPQ10评分(16.33±17.90 vs 7.00±9.06,P<0.01),说明病情越重的甲银屑病患者的NPQ10评分越高。但本研究未发现NPQ10评分在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初发/复发、有无家族史、病程、皮损面积、有无伴发疾病方面存在差异。4.甲银屑病患者HADS评分状况及与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相关因素的比较结果:甲银屑病组焦虑、抑郁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非甲银屑病组(焦虑评分≥8:54.1%vs 29.1%,P<0.01;抑郁评分≥8:41.8%vs 24.4%,P<0.01)。不同甲银屑病部位的HADS评分存在显着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指/趾甲均受累组与单独指甲受累组和单独趾甲受累组之间(P<0.01),说明不同受累部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甲皱襞受累患者的HADS评分明显高于无甲皱襞受累者(焦虑:8.06±4.72 vs6.62±3.91,P<0.05;抑郁:7.31±3.89 vs 5.92±3.71,P<0.05);不同年龄组HAD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主要是来自大于等于71岁年龄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评分明显下降(P<0.05);不同皮损面积HADS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BSA≥10组与BSA<3组之间(P<0.01);PASI评分≥10组的HADS评分高于PASI评分<10组(焦虑:7.60±4.11 vs 6.36±4.00,P<0.01;抑郁:6.80±3.83 vs 5.68±3.67,P<0.05),说明病情严重者的甲银屑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也越严重;DLQI评分≥10组的HADS评分显着高于DLQI评分<10组(焦虑:9.18±3.54 vs 5.34±3.69,P<0.01;抑郁:4.97±3.53 vs 5.68±3.67,P<0.01),提示DLQI量表与HADS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评价是一致性的,DLQI评分高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情绪也越严重。本研究未发现HADS评分在性别、文化程度、生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5.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对甲银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甲银屑病与男性、复发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甲银屑病与病程、皮损面积、PASI评分呈显着性相关(P<0.01)。甲银屑病与DLQI、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甲银屑病与DLQI、焦虑、抑郁均呈显着性相关(P<0.01)。结论甲银屑病发病率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性别男性、复发、病程、皮损面积、PASI评分均是甲银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甲银屑病与DLQI、焦虑、抑郁均呈显着相关,是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二、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银屑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调查及其对共患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 临床资料 |
4 银屑病诊断标准 |
5 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比较 |
2 风险分析 |
3 亚组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银屑病非药物治疗的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在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中英文单词对照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体象及体象障碍的定义与内涵 |
1.2 银屑病体象障碍的相关研究 |
1.3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作用 |
1.4 认知行为干预在体象障碍中的干预策略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3.3 理论框架 |
4 技术路线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的构建 |
1 干预团队的组建 |
2 研究对象的确立 |
3 干预方案初稿的形成 |
4 专家咨询 |
5 预试验 |
6 干预方案的最终形成 |
二、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的应用及评价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测量指标及研究工具 |
4 干预方案实施过程 |
5 资料的收集 |
6 统计分析 |
7 质量控制 |
8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样本流失情况 |
2 基线资料的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PASI、SRSBI及DLQI均衡性比较 |
3 中青年银屑病患者PASI、SRSBI及DLQI的相关性 |
4 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体象障碍水平的比较 |
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
讨论 |
1 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的现状及相关性 |
1.1 中青年银屑病患者存在体象障碍问题,且生活质量低 |
1.2 中青年银屑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体象障碍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2 干预方案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2.1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
2.2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的影响 |
2.3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对中青年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 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方案评价 |
3.1 方案的可行性 |
3.2 方案的可推广性 |
结论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和建议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的研究现状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寻常型银屑病概述 |
二、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
三、音乐治疗等心理干预在慢性病中的应用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样本量估计 |
四、研究方法 |
五、评价指标 |
六、资料收集方法 |
七、统计学方法 |
八、干预阶段研究方案流程 |
九、质量控制 |
十、伦理学审查 |
第四章 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两组患者焦虑症状比较 |
三、两组患者肌肉紧张程度比较 |
四、两组患者瘙痒程度比较 |
五、两组患者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比较 |
六、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一、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 |
二、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 |
三、音乐冥想可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瘙痒症状 |
四、音乐冥想没有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皮损的严重程度 |
五、音乐冥想没有改善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生活质量 |
第六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银屑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自我管理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技术路线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银屑病患者的一般情况 |
(二)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三)银屑病复发危险因素调查 |
(四)银屑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效果评价 |
四、讨论 |
(一)银屑病流行病学分析 |
(二)银屑病复发因素分析 |
(三)银屑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效果评价 |
五、结论 |
(一)本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三)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银屑病发病机制、治疗及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基于银屑病全球监测项目的中国银屑病医疗保健现状研究及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银屑病简介 |
1.2 银屑病流行病学简介 |
1.3 本课题研究简介 |
第一部分 中国皮肤科医生银屑病医疗健康认知调查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问卷的发布与回收 |
2.5 问卷质控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人口基本特征 |
3.2 对当地皮肤病医疗现状了解情况 |
3.3 银屑病保健相关问题知晓情况 |
3.4 银屑病指南知晓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国银屑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经济负担调查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 |
2.4 问卷的发布 |
2.5 问卷质控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人口基本特征 |
3.2 银屑病患者临床特征 |
3.3 银屑病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
3.4 银屑病患者对医疗保健的满意度调查 |
3.5 银屑病患者疾病认知与治疗现状调查 |
3.6 银屑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间因果关系初探-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银屑病与糖尿病、肥胖及18个相关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
3.2 银屑病与糖尿病、肥胖及18个相关性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评估工具的研制及与生存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慢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2 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社会研究现状 |
1.1.3 慢性皮肤病心理社会干预研究进展 |
1.2 理论基础 |
1.2.1 Roy适应模式 |
1.2.2 Lazarus和 Folkman情感调节应对 |
1.2.3 Sheldon和 King积极心理学 |
1.3 研究假设和意义 |
1.3.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假设 |
1.3.2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念变革、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界定研究问题 |
2.2 确定相关文献 |
2.3 筛选文献 |
2.4 数据可视化 |
2.5 整理、总结和报告结果 |
3 结果 |
3.1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概念变革 |
3.2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影响因素 |
3.2.1 人口学因素 |
3.2.2 疾病因素 |
3.2.3 心理因素 |
3.2.4 社会因素 |
3.3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干预措施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模式的质性研究 |
1 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伦理问题 |
2.2 研究参与者 |
2.3 抽样的方法与过程 |
2.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4.1 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
2.4.2 访谈场所 |
2.4.3 正式访谈 |
2.4.4 参与式观察 |
2.4.5 转录 |
2.5 资料分析 |
2.6 文献的应用 |
2.7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慢性皮肤病的影响 |
3.2 背景因素 |
3.3 生理体验 |
3.4 心理体验 |
3.5 社会体验 |
3.6 自我认知 |
3.7 积极心理社会适应 |
3.8 消极心理社会适应 |
4 讨论 |
4.1 心理社会适应是动态变化的结果 |
4.2 自我认知是心理社会适应的核心范畴 |
4.3 心理社会适应的背景因素 |
4.4 心理社会适应的体验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评估工具研制及与生存质量关系的量性研究 |
1 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伦理问题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形成初始化问卷及条目池 |
2.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2.4 资料收集工具 |
2.4.1 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表(附录D) |
2.4.2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附录E) |
2.4.3 皮肤病生存质量指数(附录F) |
2.4.4 阿森斯失眠问卷(附录G) |
2.4.5 医院焦虑与抑郁问卷(附录H) |
2.4.6 领悟社会支持问卷(附录I) |
2.5 资料收集 |
2.6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形成初始化问卷 |
3.2 内容效度 |
3.3 预调查 |
3.4 项目分析 |
3.5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6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7 效标关联效度 |
3.8 K组分析 |
3.9 内部一致信度 |
3.10 重测信度 |
3.11 问卷总体及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
3.12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的分析 |
3.13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 |
3.13.1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单因素分析 |
3.13.2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3.13.3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路径分析 |
3.13.4 银屑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单因素分析 |
3.13.5 银屑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3.13.6 白癜风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单因素分析 |
3.13.7 白癜风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3.14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4.1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3.14.2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3.14.3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存质量的路径分析 |
3.14.4 银屑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3.14.5 银屑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3.14.6 白癜风患者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3.14.7 白癜风患者生存质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项目分析 |
4.2 效度 |
4.3 信度 |
4.4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4.5 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
4.6 慢性皮肤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
5 结论 |
附录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本研究对临床工作和未来研究的启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IMB模型在银屑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IMB模型 |
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伦理原则 |
3 评价工具 |
4 研究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1 干预前两组患者银屑病知识得分比较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3.3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 |
3.4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5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得分比较 |
3.6 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情况得分比较 |
4 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比较 |
4.1 干预后两组间银屑病知识得分情况比较 |
4.2 干预后两组间自我效能得分情况比较 |
4.3 干预后两组间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情况比较 |
4.4 干预后两组间生活质量得分情况比较 |
4.5 干预后两组间焦虑得分情况比较 |
4.6 干预后两组间抑郁得分情况比较 |
讨论 |
1 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影响 |
2 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3 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
4 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银屑病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REL、TNIP1基因多态性及负性情绪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银屑病患者负性情绪调查及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
2.2 银屑病患者疾病相关特征 |
2.3 两组人群一般人口学特征的比较 |
2.4 银屑病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的比较 |
2.5 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患者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
2.6 银屑病患者疾病特征对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
2.7 银屑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7.1 银屑病患者SAS评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
2.7.2 银屑病患者SDS评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
2.7.3 银屑病患者PSQI评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EL、TNIP1基因多态性及负性情绪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人群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2 样本的统计效力分析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
2.3 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及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与银屑病的遗传相关性 |
2.4 银屑病组与对照组中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与银屑病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
2.5 负性情绪和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交互作用与银屑病相关性 |
3 讨论 |
3.1 银屑病与负性情绪 |
A遗传相关性'>3.2 银屑病与REL基因多态位点rs702873:G>A遗传相关性 |
3.3 TNIP1基因多态位点rs17728338遗传相关性 |
3.4 负性情绪与REL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银屑病的影响 |
3.5 负性情绪与TNIP1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对银屑病的影响 |
3.6 REL和TNIP1基因多态性和负性情绪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
3.7 不足之处 |
4 结论 |
课题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成果 |
致谢 |
(9)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特征 |
1.1 情绪特征 |
1.2 人格特征 |
2 银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
2.1 社会心理因素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
2.2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银屑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 |
3 银屑病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
3.1 心理评估与干预效果评价 |
3.2护理干预的措施与实施: |
4 小结 |
(10)甲银屑病流行状况的调查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甲银屑病组患者与非甲银屑病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的比较 |
3.2 甲银屑病患者DLQI各条目评分状况及与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相关因素的比较 |
3.3 甲银屑病患者NPQ10各条目评分状况及与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相关因素的比较 |
3.4 甲银屑病患者焦虑评分与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相关因素的比较 |
3.5 甲银屑病患者抑郁评分与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相关因素的比较 |
3.6 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对甲银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
3.7 甲银屑病与DLQI、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甲银屑病的流行状况 |
4.1.1 性别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1.2 年龄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1.3 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1.4 初发/复发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1.5 家族史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1.6 伴发疾病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1.7 病程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1.8 疾病严重程度(皮损面积和PASI评分)对甲银屑病的影响 |
4.2 甲银屑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1 DLQI对患者HRQo L的评价 |
4.2.2 NPQ10对患者HRQo L的评价 |
4.2.3 甲银屑病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4.3 提高甲银屑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策略 |
4.3.1 首先对患者进行教育 |
4.3.2 重视对医生的培训 |
4.3.3 普及公众教育,提高家庭和社会支持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自制银屑病患者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调查问卷 |
附表 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
附表 3 甲银屑病生活质量量表 |
附表 4 焦虑抑郁量表 |
附表 5 自制银屑病患者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调查问卷 |
附表 6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表 7 甲银屑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表 8 焦虑抑郁调查问卷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甲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四、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屑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调查及其对共患病的影响研究[D]. 王倩. 青岛大学, 2021(02)
- [2]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在中青年银屑病患者体象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D]. 李英英. 郑州大学, 2020(02)
- [3]音乐冥想对寻常型银屑病伴焦虑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梁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银屑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自我管理的探析[D]. 楼燕凤. 东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银屑病全球监测项目的中国银屑病医疗保健现状研究及银屑病与肥胖、Ⅱ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探讨[D]. 李蔚然.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6]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评估工具的研制及与生存质量关系的研究[D]. 张秀杰.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IMB模型在银屑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张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REL、TNIP1基因多态性及负性情绪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 张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9]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卜博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06)
- [10]甲银屑病流行状况的调查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价[D]. 崔艳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