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混凝土系数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桥梁混凝土系数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一、桥用混凝土的系数配合比设计法(论文文献综述)

蒋晨辉[1](2021)在《偏高岭土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工作为用量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与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息息相关。但建筑工程的大型化、工程环境复杂化、构件特殊化对混凝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的出现能很好的适应各种严酷环境下的使用,并满足人们对结构耐久性等要求。UHPC是一种新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其具有超高强度和韧性、优异耐久性等特点。然而,低水胶比降低了水泥和硅灰的利用率以及制备成本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UHPC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有效降低UHPC高成本和高能耗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将矿物掺合料部分取代UHPC中的水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矿物掺合料中偏高岭土(Metakaolin,MK),由于其高火山灰活性和稳定的产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近几年,MK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在UHPC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还是缺乏MK和不同纤维材料,如:钢纤维(Steel Fiber,S)、玻璃纤维(Glass Fiber,G)、聚乙烯醇纤维(Polyvinyl Alcohol Fiber,PVA)、聚丙烯纤维(Polypropylene Fiber,PP)和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CB)或矿物掺合料,如:MK、硅灰(Silica Fume,SF)、粉煤灰(Fly Ash,FA)、高炉矿渣(Blast Furnace Slag,GGBS)、玻璃粉(Glass Powder,GP)、钢渣粉(Steel Slag Powder,SP)多元复合对 UHPC 宏观性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UHPC在工程中的应用。本文针对目前MK对混凝土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测试了SF和MK 3d、7d和28d的火山灰活性指数,并系统地研究了三种不同的体系如:单掺MK(Mix-Ⅰ)、MK+不同纤维复掺(Mix-Ⅱ)、MK+钢纤维+不同矿物掺合料复掺(Mix-Ⅲ),对UHPC力学性能、耐久性、微观结构、水泥水化的影响,并从微纳观尺度上探索了不同体系对UHPC性能影响的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MK具有较高火山灰活性,其火山灰活性指数高于SF。SF、MK 7d和28d的火山灰活性指数分别为94、108和103、118。(2)力学性能测试可以发现,对于Mix-Ⅰ来说,MK的最佳掺量为10%,UHPC试样7d、28d和90d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21%、28%和18.2%,而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抗压强度相近。当MK和不同纤维复掺(Mix-Ⅱ)时,钢纤维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其28d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28%、14%和17.2%;而其他纤维的掺入均不同程度上降低了UHPC的力学性能。MK、钢纤维和不同矿物掺合料复合(Mix-Ⅲ)后对UHPC改善效果分别为GGBS>FA>GP>SP。此外,根据测试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和矿物掺合料变化的新弹性模量预测模型Ec+,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3)Mix-Ⅲ试样耐久性研究显示,MK和GGBS、FA、GP、SP复掺后,UHPC的渗水高度和电通量分别为1.2mm、1.5mm、2.2mm、2.7mm和28.5C、26.7C、41.2C、50.6C。另外,干燥收缩结果显示,MK和FA复掺表现出最佳的干燥收缩值,7d、28d和100d的干燥收缩值分别降低了6.8%、12.6%和13.5%。(4)微观性能分析测试结果显示,MK和矿物掺合料的掺入消耗了水泥水化析出的CH晶体,并且通过“二次水化”反应生成额外的C-S-H凝胶,填充UHPC基体和界面过渡区的孔隙,改善了 UHPC的微观结构。纳米压痕分析表明,在Mix-Ⅲ试样中,随着MK的掺入,UHPC试样中孔隙、LDC-S-H凝胶、CH晶体的体积分数分别降低了15%、25.8%和24.7%,但是HDC-S-H凝胶的体积分数增加了 27%,而MK和GGBS复掺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

韩超[2](2021)在《沸石粉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混凝土逐渐向高强化和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矿物掺合料已经成为混凝土制备中不可或缺的组分,在混凝土掺入优质矿物掺合料能够显着提升混凝土性能,改善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更可以节约生产成本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社会效益显着。本文针对沸石粉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多种仪器从宏观、微观和纳观的角度分析沸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收缩徐变、微观结构及纳米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并将徐变试验结果与常用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比较分析,建立了适用于沸石粉混凝土且考虑尺寸效应的徐变预测模型。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沸石粉等质量取代水泥以制备沸石粉混凝土,成型不同尺寸的混凝土试件,研究沸石粉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收缩徐变性能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沸石粉混凝土力学性能随龄期发展趋势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沸石粉掺量为20%时28d龄期力学性能与基准组相近,其他掺量混凝土28d强度均低于基准组混凝土;沸石粉混凝土的徐变值均远低于基准组,且随掺量增大徐变降低幅度先增大后减小,20%掺量效果较好;沸石粉混凝土收缩性能发展规律与其徐变性能相似。(2)通过SEM图像分析能够得出:当沸石粉掺量为10%时,混凝土微观形貌与基准组较为相似;当沸石粉掺量为20%时,骨料和基体结合紧密,界面过渡区结构紧密,混凝土整体性好;当沸石粉掺量为30%时,骨料和基体明显分离,界面过渡区结构疏松,整体性差。纳米压痕结果表明:与基准组相比,掺入20%沸石粉能够改变水泥基体和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分布趋势;沸石粉会减缓水泥水化,混凝土水化程度较低,增大了孔隙率;沸石粉的二次火山灰效应消耗了部分CH并产生了额外的C-S-H,使得界面过渡区宽度略有减小。(3)沸石粉混凝土徐变测试值与其他常用混凝土预测模型的预测值对比发现,基准组沸石粉混凝土徐变测试值与ACI2009R模型较接近。基于ACI2009R模型进行修正,建立考虑沸石粉掺量和尺寸效应的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沸石粉混凝土的徐变发展规律。

陈庞[3](2020)在《混凝土的徐变及其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徐变是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一种重要的间接作用。徐变引起内力重分布和应力重分布,影响结构构件的受力行为。为准确预估混凝土构件的徐变,明晰徐变对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本文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为研究含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徐变,进行了C50、C70、C80三个强度等级的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棱柱体徐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含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徐变系数随着加载时混凝土强度提高而减小。基于含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棱柱体徐变试验结果和文献结果,建立了考虑矿物掺合料含量、混凝土强度、骨胶比影响的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徐变模型。(2)为研究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徐变后卸载应变恢复,开展了22个几何尺寸100mm×100mm×400mm的混凝土棱柱体徐变及徐变后卸载应变恢复试验。试件加载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53.6MPa~63.7MPa,加载龄期28d,持荷时间210d,试件压应力水平(c c?/f)介于0.20~0.50。试验结果表明:当试件压应力水平小于0.5时,随着试件压应力水平增加,瞬时应变恢复系数(瞬时应变恢复与加载时刻瞬时应变的比值)逐渐减小;试件压应力水平小于0.5时,弹性后效稳定值与徐变呈正比,弹性后效系数(弹性后效稳定值与徐变的比值)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加载龄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持荷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建立了以试件压应力水平为自变量的瞬时应变恢复系数计算公式和考虑若干参数影响的弹性后效计算模型。(3)为考察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及徐变对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1个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和16个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及徐变后轴心受压破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荷载水平小于等于0.4时,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系数(柱徐变应变/柱加载时刻应变)随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提高、纵向受压钢筋总配筋率的增加而减小。建立了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纵向受压钢筋总配筋率、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加载龄期、尺寸效应对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的影响。提出了以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徐变、试件截面折算厚度为自变量的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峰值压应变的计算公式。(4)为研究应变梯度对混凝土构件徐变及其徐变后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16根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80、荷载水平(徐变阶段弯矩/受弯承载力)0.3~0.7、相对受压区高度0.15~0.45、梁高150mm~600mm的混凝土梁徐变及其徐变后继续加载至受弯破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梁的曲率徐变系数(徐变阶段增加曲率/加载时刻曲率)随着混凝土梁荷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相对受压区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混凝土强度提高而减小。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曲率徐变模型,该模型在Park曲率徐变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梁受压边缘混凝土压应力水平对曲率徐变的影响系数、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曲率徐变的影响系数、加载时混凝土强度对曲率徐变的影响系数、梁高对曲率徐变的影响系数。提出了以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加载时刻瞬时应变、徐变、加载时标准立方体混凝土抗压强度为自变量的混凝土梁受压边缘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加载时刻应变、徐变、徐变后继续加载至受弯破坏新增应变之和)的计算公式。

陈铖[4](2019)在《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混凝土抗裂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薄壁高墩是高寒高海拔地区大跨度桥梁墩柱的主要形式,其结构轻巧、节省材料、施工简便、受力稳定,因此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高寒高海拔地区低温干燥、日照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冻融交替频繁的特殊环境,薄壁高墩结构的开裂情况普遍发生且较为严重,这对结构的耐久性甚至安全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混凝土抗裂及耐久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究:一是高墩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性能的提升,在对高原气候环境、桥墩病害、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配合比设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高寒高海拔地区气候环境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及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从而进一步在试验中采用引气技术、陶砂和SAP内养护技术及调整配合比参数来探究提升混凝土抗裂及耐久性的配合比优化方法;二是通过ANSYS对薄壁高墩结构在大温差及日照辐射下的温度效应进行有限元分析,进而从内外部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开裂成因,并相应地针对设计配筋及施工养护来提出预防薄壁高墩开裂的有效措施。试验部分以骨料级配设计的优选配合比为基准,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快速冻融循环试验、RCM法氯离子迁移试验、收缩性能测试、平板约束抗裂测试来模拟和评价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引气剂、内养护剂对高寒高海拔地区高墩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混凝土氯离子迁移系数及自收缩率与水胶比呈较强的线性负相关作用,但干燥收缩随水胶比降低而减小;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形态效应及微集料效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发展有正面影响,能改善收缩抗裂性能;引气剂能引入独立封闭的微气孔,压汞法测试发现引气后孔隙率提高的同时孔径分布向小区间改善,孔隙结构合理因而抗冻性明显提升,抗裂性也有所改善;SAP的释水模式及陶砂的微泵效应使水化完全,同时保持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同时改善收缩和抗裂性能。综合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本文设计的粉煤灰、陶砂内养护剂、引气剂三掺的C35内养护高墩HPC能满足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对混凝土强度及抗冻、抗裂的耐久性要求。同时,内养护混凝土的热力学性能相对优良,在昼夜温差及日照辐射作用下,薄壁高墩的温差极值及温度应力有所降低,对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有正面效应。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高墩混凝土开裂成因,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日照辐射、水化热效应、新老节段浇筑的收缩差会导致薄壁高墩温度裂缝和收缩变形裂缝的发展,而合理配置水平箍筋及抗裂钢筋网、加温拌合用水及骨料、控制节段浇筑间隔时间及拆模时间、蓄热加温或蒸汽养护、主动预偏法控制垂直度等措施能有效预防或缓解薄壁高墩裂缝的发展。

熊羽[5](2017)在《高原低温环境下桥梁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高原地区一直是发展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发展公路交通可以改善青藏高原地区的发展环境、提高区域可达性、促进西部经济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低温大温差环境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试验研究高原环境下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及混凝土性能提升技术,并依托于尕玛羊曲、唐乃亥黄河特大桥工程,制备了适用于高原环境的高性能混凝土,对青藏高原地区今后的桥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青海地区进行了环境、混凝土及其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桥梁典型病害调研。青海高原地区具有低温多变、温差大、干燥多风、日照长的环境特点;青海地区砂子过粗、含泥量高、骨料质量不高、石子针片状含量高,混凝土水灰比及用水量偏高、水泥用量高、使用较少矿物掺合料、不注重引气;桥梁典型病害有上部结构出现裂缝,渗水、下部结构出现裂缝,且观感质量不佳等。针对高速公路桥梁的不同结构部位,配制了 C30和C50两个系列的抗冻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水胶比、砂率、粉煤灰掺量等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针对当地设计与施工要求和原材料情况,注重骨料级配设计、掺合料和高性能减水剂双掺技术,以及引气技术来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提出以耐久性为主的HPC配合比优化方法。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冻融环境下的抗冻性能及微结构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对抗冻高性能混凝土 C30含气量为4.5%~6.0%,C50为5.5%~6.0%。气孔的孔径范围为40~280μm,气泡间距系数为120~150μm,其抗冻性均大于300次冻融循环。适当增加含气量、减小孔径和气泡间距系数,可明显提升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研究了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桥梁下部结构有早强要求的C30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在负温及正负变温条件下养护,掺防冻剂的混凝土强度明显高于不掺防冻剂的混凝土强度,但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掺防冻剂的混凝土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增长率低。通过降低水胶比、控制粉煤灰掺量、浇筑前对原材料加热、浇筑后进行蓄热保温等方法均能有效提高低温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了变温条件下C50混凝土的圆环收缩开裂的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常温下,混凝土的应变曲线主要分应力集中阶段、应力缓冲及应力平衡阶段三个阶段。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与收缩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圆环约束对混凝土早期应变变化影响较大,限制条件下,混凝土容易开裂。变温条件加剧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尤其是在正负变温的情况下,因此有必要对混凝土采取养生措施,同时优化配合比,减少混凝土出现开裂的可能性。

邱华芳[6](2016)在《PVA-ECC自由收缩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研究》文中提出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VA-ECC)是一种高韧性、自重轻、高耐久性的复合材料,在直接拉伸荷载作用下具有应变硬化和多缝开裂的特性,在许多工程上得以应用。但因其成本相对混凝土要高,不能完全替代混凝土,因此,主要应用于修复工程,或对韧性、裂缝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部位,但普通PVA-ECC收缩变形较大,作为修补材料或者连接材料与已有混凝土或新浇筑的混凝土共同工作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与混凝土收缩不一致的情况。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18组单因素试验配比,得出PVA-ECC的收缩应变随水胶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砂胶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膨胀剂和减缩剂的增加而减小,纤维掺量对其收缩应变影响不大,但对其抗裂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在本实验配比的范围内,水胶比在0.250.33之间、砂胶比在0.330.45之间,粉煤灰替代率优选65%左右,收缩应变较小,且有较好的抗拉和抗压强度及较高的极限拉应变。2、根据单因素试验得出的五个因素的优选范围,每个因素取五个水平,进行五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单指标下的因素主次顺序、最优组合及显着性水平,考虑交互作用回归出28d的收缩公式,及多指标下的因素主次顺序及最优组合。3、根据28d的收缩公式,利用Origin软件拟合出PVA-ECC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时间-收缩应变模型,得出PVA-ECC在不同抗压等级下的最小收缩配比,并设计出在已知PVA-ECC、混凝土收缩模型的情况下,PVA-ECC与混凝土分批浇筑的最优时间间隔的计算方法。

高少彬[7](2016)在《利用矿物掺合料抑制桥梁混凝土徐变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交通事业蓬勃发展,交通量日益激增,而一些重要公路桥梁因载荷过大及环境腐蚀作用而过早老化,桥梁使用寿命较低。桥梁性能过早劣化主要由载荷疲劳作用、环境的腐蚀作用及混凝土徐变引起预应力损失超过设计值等多重因素引起,其中,徐变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预应力桥梁的劣化进程。随着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矿物掺合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应用品种不断增加且掺量不断增多,其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节约水泥用量与利用废弃物,更侧重于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粒化高炉矿渣具有一定活性,部分磨细矿渣在混凝土中将产生火山灰效应,发生二次水化反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致密、填充作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其耐久性。本课题以秦皇岛京哈线(G102)青龙河大桥维修改造项目为实际工程背景,为研究利用矿物掺合料抑制桥梁混凝土徐变,首先应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水泥、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的弹性模量,并优选出磨细矿渣作为矿物掺合料,在(20±1)℃、相对湿度为(60±5)%和40%的载荷水平下,测试了不同磨细矿渣掺量(15%、30%、45%和60%)混凝土与未掺入磨细矿渣基准混凝土的徐变,并总结其影响规律。同时,为探究其影响机理,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不同掺量下磨细矿渣颗粒与基体的结合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磨细矿渣能对混凝土徐变产生显着抑制作用。当矿渣掺量低于30%时,其抑制混凝土徐变的能力随掺量增加而增强,混凝土360 d徐变度仅为基准组80.1%与70.6%;当矿渣掺量高于30%时,其抑制混凝土徐变的能力随掺量的增加而减弱,徐变度为基准组的81.2%与86.2%。同时,结合青龙河大桥维修改造工程项目中实际使用混凝土的徐变测试,结果表明7 d和28 d龄期掺加20%磨细矿渣的混凝土180 d徐变度均明显小于基准混凝土,其徐变度减少量可达40%,实际工程中预应力桥梁所用混凝土的徐变得到有效控制,验证了利用合理的磨细矿渣掺量有效抑制预应力桥梁混凝土徐变的可行性。

王雪莲[8](2015)在《青海高原地区预制箱梁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特点,如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湿度小、风频风大、冻融循环恶劣等,这些因素必然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以及桥梁的施工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混凝土强度上升缓慢、冻融循环加剧、干燥收缩增大等,此外,高原地区的施工力量相对薄弱,施工技术较为落后,因此,如何提升高原地区桥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显得尤为重要。预制箱梁由于其诸多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高原地区独特的环境特征,箱梁混凝土容易出现外观质量不佳、强度不高、收缩大等工程质量问题,直接影响预制箱梁的质量。本文以青海地区箱梁混凝土为依托,对青海地区的环境气候进行调研,分析了青海地区特殊环境,如温度、温差、降水、大风等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总结了当地的混凝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原则,在考虑安全性、工作性和经济性的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青海地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研究了水胶比、砂率、单位用水量以及粉煤灰掺量对箱梁C50混凝土性能(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以耐久性为主的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砂率、单位用水量以及粉煤灰掺量,降低水胶比,对于混凝土性能的提升有着良好的效果;根据青海地区特点,提出了高原地区预制箱梁的施工工艺。研究成果为解决青海高原预制箱梁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赵庆新,丁小平,邱月,徐秋实,张建勋,蔡超夫[9](2014)在《桥用C50自密实混凝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桥梁混凝土对早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特殊要求,以及优质矿物掺合料普遍缺乏的现状,采用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降低水胶比和掺加高弹性模量矿物掺合料,优化胶凝材料总量、粉煤灰掺量和砂率等主要参数,使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达到桥用混凝土要求。桥用C50自密实混凝土各参数的优化结果为:水胶比0.32,砂率为45%,胶凝材料用量为530 kg/m3,粉煤灰掺量为30%。制备出的自密实混凝土其T500时间为11 s,坍落扩展度为690 mm,7 d强度为46.1 MPa,28 d强度为61.4 MPa,28 d弹性模量为36.6 GPa。

邱月[10](2014)在《C50桥用自密实混凝土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枢纽工程,桥梁建设也因此迎来了一个高峰期。混凝土是桥梁建设中最主要的材料,如何保证桥梁混凝土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秦皇岛地区混凝土桥梁质量的调查分析,提出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方法来解决桥梁混凝土出现的表观质量问题。自密实混凝土由于浆集比大,胶凝材料用量多,弹性模量相对较低,成为应用于桥梁的劣势。针对桥梁混凝土对早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特殊要求,以及秦皇岛地区缺乏优质矿物掺合料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降低水胶比、优化粉煤灰掺量和砂率等主要参数,制备出了7d抗压强度为46.1MPa、28d抗压强度为61.4MPa和弹性模量为36.6GPa的桥用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均没有考虑桥用混凝土对早期强度和弹性模量的特殊要求,以及缺乏优质矿物掺合料的现状,因此需要对计算出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参数进行调整;二级粉煤灰的细度不够,其对胶凝材料净浆流动度改善作用不明显,起不到微集料填充作用,不能通过置换出浆体中的填充水来提高流动性;采用本文选用的材料,在胶凝材料总量为530kg/m3时,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值最高,当胶凝材料总量增大到570kg/m3时强度反而降低;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有很大影响,随着砂率的增大,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先增大再减小,最佳砂率为45%;制备出的自密实混凝土比秦皇岛地区使用的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每立方米节省成本16.78元,技术经济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二、桥用混凝土的系数配合比设计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用混凝土的系数配合比设计法(论文提纲范文)

(1)偏高岭土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偏高岭土在混凝土中的研究现状
        1.3.1 MK的火山灰反应
        1.3.2 力学性能
        1.3.3 耐久性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细骨料
        2.1.3 纤维材料
        2.1.4 矿物掺合料
        2.1.5 减水剂
        2.1.6 拌合水
    2.2 配合比设计
    2.3 试样成型
    2.4 试验方法
        2.4.1 活性指数测试
        2.4.2 力学性能测试
        2.4.3 耐久性试验
        2.4.4 激光粒度仪
        2.4.5 XRD测试
        2.4.6 MIP测试
        2.4.7 SEM/EDS测试
        2.4.8 纳米压痕测试
3 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
    3.1 抗压强度
        3.1.1 单掺MK对UHPC抗压强度的影响
        3.1.2 MK和纤维复合对UHPC抗压强度的影响
        3.1.3 MK、钢纤维和矿物掺合料复合对UHPC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抗折强度
        3.2.1 单掺MK对UHPC抗折强度的影响
        3.2.2 MK和纤维复合对UHPC抗折强度的影响
        3.2.3 MK、钢纤维和矿物掺合料复合对UHPC抗折强度的影响
    3.3 弹性模量
        3.3.1 单掺MK对UHPC弹性模量的影响
        3.3.2 MK和纤维复合对UHPC弹性模量的影响
        3.3.3 MK、钢纤维和矿物掺合料复合对UHPC弹性模量的影响
    3.4 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超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4.1 抗渗性
    4.2 氯离子渗透性
    4.3 干燥收缩
    4.4 本章小结
5 超高性能混凝土微观性能分析
    5.1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5.2 微观电镜图片分析
    5.3 界面过渡区分析
    5.4 孔结构分析
    5.5 纳米压痕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2)沸石粉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徐变性能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徐变机理
        1.2.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
    1.3 沸石粉掺合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水泥
        2.2.2 沸石粉
        2.2.3 细骨料
        2.2.4 粗骨料
        2.2.5 其他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方案设计
        2.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3 试件制作及养护
    2.4 试验设备和方法
        2.4.1 宏观试验设备方法
        2.4.2 微观试验设备方法
第三章 沸石粉对混凝土徐变及其尺寸效应的影响规律
    3.1 引言
    3.2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抗压强度
        3.2.2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3.3 收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徐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沸石粉掺量影响结果及分析
        3.4.2 尺寸效应影响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沸石粉对混凝土徐变性能影响机理
    4.1 引言
    4.2 微观形貌分析
    4.3 纳米力学性能
        4.3.1 水泥基体纳米力学性能
        4.3.2 界面过渡区纳米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沸石粉混凝土徐变模型
    5.1 引言
    5.2 沸石粉混凝土徐变模型的建立
        5.2.1 常用混凝土徐变模型
        5.2.2 徐变模型对比及建立
    5.3 沸石粉混凝土徐变模型影响系数修正及预测
        5.3.1 尺寸效应修正系数
        5.3.2 沸石粉掺量修正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问期间发表论文

(3)混凝土的徐变及其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普通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1.2.1 徐变影响因素
        1.2.2 徐变模型
        1.2.3 混凝土徐变后卸载变形恢复研究现状
    1.3 钢筋混凝土构件徐变研究现状
        1.3.1 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
        1.3.2 混凝土梁徐变
        1.3.3 徐变后的混凝土柱和梁受力性能
    1.4 高强混凝土徐变及活性粉末混凝土徐变现状
        1.4.1 高强混凝土徐变
        1.4.2 活性粉末混凝土徐变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凝土受压徐变试验及受压徐变模型修正
    2.1 引言
    2.2 试件设计及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材料性能
        2.2.2 试件设计及制作
        2.2.3 试验方案
    2.3 对试验结果的分析
        2.3.1 收缩试验结果
        2.3.2 徐变试验结果
        2.3.3 徐变值与现有模型对比
    2.4 修正的混凝土徐变模型
        2.4.1 弹性模量评估
        2.4.2 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徐变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徐变后卸载应变恢复规律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试件材料选用和配合比
        3.2.3 混凝土抗压强度
        3.2.4 试验装置及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
        3.3.1 瞬时恢复应变
        3.3.2 弹性后效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瞬时恢复应变结果分析
        3.4.2 瞬时应变恢复模型
        3.4.3 弹性后效结果分析
        3.4.4 弹性后效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筋混凝土短柱徐变及徐变后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材料性能及试件设计
        4.2.1 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
        4.2.2 试件设计
    4.3 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徐变
        4.3.1 试验温湿度情况
        4.3.2 钢筋混凝土短柱收缩
        4.3.3 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压徐变结果
        4.3.4 考虑应力重分布的钢筋混凝土短柱徐变分析
        4.3.5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徐变计算模型
    4.4 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徐变后力学性能
        4.4.1 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徐变后继续加载至受压破坏试验
        4.4.2 钢筋混凝土短柱受压破坏试验结果
        4.4.3 徐变对钢筋混凝土轴压短柱峰值压应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柱徐变及徐变后力学性能
    5.1 引言
    5.2 试件设计与制作
        5.2.1 试件设计
        5.2.2 试件制作及加载
    5.3 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
        5.3.1 试验温湿度变化
        5.3.2 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试验结果
        5.3.3 考虑尺寸效应的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模型
    5.4 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后力学性能
        5.4.1 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徐变后继续加载至破坏试验
        5.4.2 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柱徐变后继续加载至破坏试验结果
        5.4.3 徐变对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轴压柱中混凝土强度影响
        5.4.4 徐变对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轴压柱峰值压应变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凝土梁徐变及徐变后力学性能
    6.1 引言
    6.2 试验方案
        6.2.1 材料特性
        6.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2.3 试件设计
        6.2.4 试件加载
        6.2.5 加载阶段及徐变阶段数据采集
    6.3 混凝土梁徐变
        6.3.1 加载参数及环境温湿度
        6.3.2 加载时试验梁不同高度处应变
        6.3.3 试验梁曲率徐变
        6.3.4 曲率徐变计算模型
        6.3.5 梁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压应变徐变计算模型
        6.3.6 试验梁跨中挠度徐变
        6.3.7 梁跨中挠度徐变计算模型
    6.4 混凝土梁徐变后受力性能
        6.4.1 徐变后继续加载至受弯破坏试验
        6.4.2 试验梁受压边缘混凝土极限压应变计算方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 活性粉末混凝土棱柱体受压徐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混凝土抗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寒高海拔地区桥用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内养护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薄壁高墩温度效应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青藏高原地区的桥用混凝土现状调研
        1.3.2 高寒高海拔地区混凝土制备及抗裂性能提升研究
        1.3.3 高寒高海拔地区内养护剂改善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1.3.4 薄壁高墩温度场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2.1 高寒高海拔地区桥墩用混凝土原材料情况调研
    2.2 原材料质量控制要求
    2.3 试验原材料性能
        2.3.1 水泥、粉煤灰及骨料
        2.3.2 减水剂及引气剂
        2.3.3 超强吸水树脂SAP
        2.3.4 免烧陶砂内养护剂
    2.4 试验方法
        2.4.1 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试验
        2.4.2 抗氯离子渗透RCM法试验
        2.4.3 抗冻试验
        2.4.4 收缩性能试验
        2.4.5 抗裂性能试验
第三章 高寒高海拔地区高墩HPC配合比优化及性能研究
    3.1 高原气候环境及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3.1.1 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
        3.1.2 青藏高原地区高墩混凝土典型配合比调研
        3.1.3 青藏高原地区高墩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3.2 试验配合比优选及新拌混凝土力学性能
        3.2.1 高寒高海拔地区C35 高墩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2 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陶砂及SAP内养护剂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高原氯盐环境下高墩HP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3.3.1 氯离子侵蚀机理
        3.3.2 试验数据分析
        3.3.3 各因素对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4 高原冻融环境下高墩HPC抗冻性能研究
        3.4.1 引气剂对高墩HPC抗冻性的影响
        3.4.2 陶砂及SAP内养护剂对高墩HPC抗冻性的影响
        3.4.3 冻融循环过程中高墩HPC的外观形貌
    3.5 冻融环境下高墩HPC抗冻性的微观机理
        3.5.1 冻融破坏机理
        3.5.2 压汞法测试孔隙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寒高海拔地区高墩HPC抗裂性能提升研究
    4.1 高寒高海拔地区桥墩HPC收缩变形性能研究
        4.1.1 高寒高海拔地区桥墩HPC收缩变形机制
        4.1.2 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收缩变形性能的影响
        4.1.3 内养护剂对混凝土收缩变形性能的影响
    4.2 高寒高海拔地区桥墩HPC抗裂性能研究
        4.2.1 常温下内养护剂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4.2.2 低温下内养护剂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4.3 高寒高海拔地区高墩HPC抗裂性能的微观分析
        4.3.1 陶砂内养护剂限缩抗裂的原理
        4.3.2 基于水化程度的内养护HPC陶砂掺量计算
        4.3.3 SAP内养护剂对HPC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4.3.4 粉煤灰提升HPC耐久性的微观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温度作用及开裂问题研究
    5.1 薄壁高墩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理论
        5.1.1 热分析控制方程
        5.1.2 温度场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5.1.3 温度效应的有限单元法
    5.2 薄壁高墩混凝土的热力学参数
        5.2.1 导热系数
        5.2.2 比热容及线膨胀系数
        5.2.3 水化热及绝热温升
    5.3 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有限元分析流程
        5.3.1 工程背景
        5.3.2 薄壁高墩热-应力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思路
        5.3.3 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条件及主要步骤
    5.4 大温差及日照辐射下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特征
        5.4.1 大温差及日照辐射下温度场特征
        5.4.2 内养护混凝土温度场特征
        5.4.3 大温差及日照辐射下温度应力特征
        5.4.4 内养护混凝土温度应力特征
    5.5 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5.5.1 薄壁高墩开裂成因分析
        5.5.2 薄壁高墩裂缝控制的配筋设计
        5.5.3 薄壁高墩裂缝控制的施工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5)高原低温环境下桥梁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原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2 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高原环境下混凝土的开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工程及其环境调研
        1.3.2 高原环境下的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
        1.3.3 高原环境下负(变)温混凝土研究
        1.3.4 高原变温环境下的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高原环境下的混凝土工程现状调研
    2.1 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
        2.1.1 温度情况
        2.1.2 温差情况
        2.1.3 降水情况
        2.1.4 大风情况
        2.1.5 其他情况
        2.1.6 环境条件分析
        2.1.7 高原气候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2.2 高原地区的原材料情况调研
    2.3 高原地区部分工程桥用混凝土配合比调研
    2.4 高原地区既有混凝土工程病害调研
        2.4.1 桥梁结构
        2.4.2 公路边沟
        2.4.3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1 原材料控制要求
        3.1.1 水泥的关键技术指标
        3.1.2 矿物掺合料的关键技术指标
        3.1.3 骨料的关键指标
        3.1.4 外加剂的关键指标
        3.1.5 水质要求
    3.2 试验原材料性能测试
        3.2.1 水泥
        3.2.2 粉煤灰
        3.2.3 骨料
        3.2.4 外加剂
    3.3 试验方法
        3.3.1 工作性能测试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耐久性能测试
        3.3.4 微观分析测试
第四章 高原环境下HPC配合比的设计优化及性能提升
    4.1 混凝土配合比初步设计
        4.1.1 高原地区C50混凝土的初步配制
        4.1.2 高原地区C30混凝土的初步配制
        4.1.3 结果分析
    4.2 高原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4.2.1 高原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试验配合比设计及计算
        4.2.2 高原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选
        4.2.3 高原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提升研究
        4.2.4 高原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分析
    4.3 高原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
        4.3.1 强度等级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4.3.2 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4.3.3 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4.3.4 冻融循环后的混凝土的外观形貌
        4.3.5 混凝土冻融循环的微观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原低温环境下桥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提升研究
    5.1 高原低温环境下桥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5.1.1 高原低温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要求
        5.1.2 高原低温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技术
        5.1.3 高原低温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
        5.1.4 高原低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提升技术
    5.2 负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提升
        5.2.1 防冻剂掺量对负温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2.2 负温养护龄期对负温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2.3 不同温度养护制度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3 负温混凝土的水化过程及水化程度的表征
        5.3.1 负温混凝土的水化产物分析
        5.3.2 负温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分析
        5.3.3 负温混凝土的水化程度表征
    5.4 负温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5.4.1 负温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5.4.2 负温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原大温差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裂缝研究
    6.1 高原大温差环境下混凝土开裂性能影响规律
        6.1.1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6.1.2 常温下混凝土的圆环干燥收缩应变规律
        6.1.3 正负变温下混凝土的圆环干燥收缩应变规律
        6.1.4 正温变温下混凝土的圆环干燥收缩应变规律
        6.1.5 不同温度制度下混凝土的圆环干燥收缩应变规律
    6.2 现场预制箱梁构件的温度应力分析
        6.2.1 有限元温度应力模拟理论
        6.2.2 有限元温度应力模拟步骤
        6.2.3 有限元温度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6)PVA-ECC自由收缩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VA-ECC)
        1.2.1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简介
        1.2.2 常用纤维类型
        1.2.3 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PVA-ECC)
    1.3 水泥基材料收缩机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泥基材料各组分对收缩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4.2 水泥基材料收缩模型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2.3 实验方法
        2.2.1 抗压实验
        2.2.2 抗拉实验
        2.2.5 自由收缩实验
        2.2.6 平板开裂实验
第三章 PVA-ECC的参数研究
    3.1 水泥基体对PVA-ECC的影响
        3.1.1 配合比设计
        3.1.2 自由收缩试验结果
        3.1.3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3.1.4 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3.2 膨胀剂对PVA-ECC的影响
        3.2.1 配合比设计
        3.2.2 自由收缩试验结果
        3.2.3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3.2.4 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3.3 减缩剂对PVA-ECC的影响
        3.3.1 配合比设计
        3.3.2 自由收缩试验结果
        3.3.3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3.3.4 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3.4 纤维掺量对PVA-ECC的影响
        3.4.1 配合比设计
        3.4.2 自由收缩试验结果
        3.4.3 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3.4.4 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3.4.5 纤维对PVA-ECC抗裂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A-ECC自由收缩及力学性能正交试验分析
    4.1 正交试验设计
        4.1.1 正交试验概述
        4.1.2 正交试验方法
        4.1.3 正交试验设计
    4.2 正交试验分析
        4.2.1 极差分析
        4.2.2 方差分析
        4.2.3 回归分析
        4.2.4 矩阵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VA-ECC自由收缩模型研究
    5.1 自由收缩模型的建立
    5.2 不同抗压强度等级下PVA-ECC的最小收缩配比
    5.3 不同强度等级下PVA-ECC与混凝土分期浇筑时间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利用矿物掺合料抑制桥梁混凝土徐变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徐变机理研究
        1.2.2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徐变性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与试验方法
    2.1 引言
    2.2 原材料优选
        2.2.1 水泥
        2.2.2 矿物掺合料
        2.2.3 骨料
        2.2.4 外加剂
    2.3 试验配合比设计
        2.3.1 磨细矿渣掺量
        2.3.2 水胶比
        2.3.3 徐变实验配合比
    2.4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2.4.1 混凝土试件制备与养护
        2.4.2 混凝土徐变试验
        2.4.3 磨细矿渣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试验
        2.4.4 胶凝材料颗粒弹性模量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磨细矿渣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研究及机理浅析
    3.1 引言
    3.2 磨细矿渣混凝土徐变试验研究结果
    3.3 不同磨细矿渣掺量混凝土的水化产物SEM分析
    3.4 磨细矿渣影响混凝土徐变性能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矿物掺合料抑制桥梁混凝土徐变的工程应用
    4.1 引言
    4.2 工程背景
    4.3 考虑强度因素的磨细矿渣最佳掺量
    4.4 利用矿物掺合料抑制混凝土徐变的工程应用
        4.4.1 磨细矿渣抑制混凝土徐变的工程应用
        4.4.2 磨细矿渣抑制混凝土徐变的工程应用效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青海高原地区预制箱梁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原地区混凝土
        1.2.2 混凝土耐久性
        1.2.3 预制箱梁
        1.2.4 青海地区混凝土的性能
    1.3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海高原特点及原材料工作性能与应用
    2.1 概述
    2.2 青海高原自然环境特点
        2.2.1 温度特点
        2.2.2 降水特点
        2.2.3 大风特点
    2.3 工作性能
        2.3.1 箱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法则
        2.3.2 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2.3.3 箱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
        2.3.4 水胶比的影响
        2.3.5 砂率的影响
        2.3.6 单位用水量的影响
        2.3.7 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2.4 结果分析
        2.4.1 水胶比的影响
        2.4.2 砂率的影响
        2.4.3 单位用水量的影响
        2.4.4 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2.4.5 高原环境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高原地区箱梁混凝土收缩性能结果及分析
    3.1 概述
    3.2 箱梁混凝土干燥收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水胶比的影响
        3.2.2 砂率的影响
        3.2.3 单位用水量的影响
        3.2.4 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3.2.5 高原环境的影响
    3.3 塑性开裂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水胶比的影响
        3.3.2 砂率的影响
        3.3.3 单位用水量的影响
        3.3.4 粉煤灰掺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高原地区预制箱梁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4.1 概述
    4.2 箱梁的预制施工准备
        4.2.1 预制梁场
        4.2.2 预制梁台座
    4.3 预制箱梁施工
        4.3.1 箱梁预制梁板施工工序
        4.3.2 模板施工
        4.3.3 钢筋施工
        4.3.4 预应力管道施工
        4.3.5 混凝土浇筑施工
        4.3.6 混凝土养护
        4.3.7 预应力筋张拉施工
        4.3.8 压浆施工
        4.3.9 封锚
    4.4 高原地区预制箱梁典型病害的原因及防治
        4.4.1 观感质量不佳
        4.4.2 腹板析白现象
        4.4.3 腹板水纹
        4.4.4 箱梁混凝土强度上升缓慢甚至达不到设计要求
    4.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桥用C50自密实混凝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
    2.1 原材料
    2.2 配合比设计要求
        2.2.1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要求
        2.2.2 力学性能要求
3 结果与讨论
    3.1 初步配合比确定
        3.1.1 初步配合比计算
        3.1.2 初步配合比经验修正
    3.2 优化胶凝材料总量
    3.3 优化粉煤灰掺量
    3.4 优化砂率
    3.5 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
4 结论

(10)C50桥用自密实混凝土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1.1 国内桥梁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1.1.2 秦皇岛地区桥梁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
        1.2.2 国外自密实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国内自密实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现状
        1.2.4 粉煤灰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1.2.5 水胶比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优选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粗骨料
        2.1.4 细骨料
        2.1.5 减水剂
        2.1.6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依据
        2.2.2 试件制备及准备工作
        2.2.3 自密实混凝土搅拌
        2.2.4 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2.2.5 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2.6 净浆流动度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配制依据
        3.1.1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配制理论要求
        3.1.2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质量要求
    3.2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
        3.2.1 全计算法计算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3.2.2 规程算法计算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3.3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参数优化及性能分析
    4.1 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
        4.1.1 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理论分析
        4.1.2 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试验
    4.2 胶凝材料中粉煤灰掺量研究
    4.3 优化胶凝材料总量
    4.4 优化粉煤灰掺量
    4.5 优化砂率
    4.6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最终配合比
    4.7 C50 桥用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
    4.8 技术效益
    4.9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10 经济效益
    4.11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桥用混凝土的系数配合比设计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偏高岭土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蒋晨辉.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2]沸石粉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研究[D]. 韩超.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3]混凝土的徐变及其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D]. 陈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高寒高海拔地区薄壁高墩混凝土抗裂技术研究[D]. 陈铖. 东南大学, 2019(05)
  • [5]高原低温环境下桥梁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熊羽. 东南大学, 2017(04)
  • [6]PVA-ECC自由收缩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研究[D]. 邱华芳.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7]利用矿物掺合料抑制桥梁混凝土徐变的研究与应用[D]. 高少彬. 燕山大学, 2016(01)
  • [8]青海高原地区预制箱梁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王雪莲. 长安大学, 2015(03)
  • [9]桥用C50自密实混凝土研究[J]. 赵庆新,丁小平,邱月,徐秋实,张建勋,蔡超夫. 硅酸盐通报, 2014(11)
  • [10]C50桥用自密实混凝土制备研究[D]. 邱月. 燕山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桥梁混凝土系数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