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家庭有助儿童长高(论文文献综述)
王兵[1](2021)在《幼儿生命教育研究:理论之基与实践之途》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原点,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价值指向。然而长期以来,生命与教育之间这种深层的关联并未得到正确的认知,甚而大多数时候,教育与生命之间竟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对抗与压制。直至近代,随着启蒙运动对人的认识与解放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生命与教育之间的这种血肉关系才逐渐获得合理的阐述。但是,这种思想理论上的确认并没能顺利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践。相反,在机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的近现代教育因受工具理性主义的钳制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某些方面背离生命。而且,科技的爆炸与渗透以及社会快速发展与转型等各种社会因素催生了人的多种生命问题,诸如自杀、杀人、心理疾病、吸毒、暴力等,而且这些问题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为了回应这些时代的挑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生命教育应运而生,迅速波及至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二、三十年来,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方兴未艾、此起彼伏,浪潮一浪接一浪。2010年,生命教育写进国家教育文件,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以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实践在大中小学不断扎根、生长。然而,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多集中在中小学层面,关于学前阶段的生命教育研究很少,生命教育也未能在幼儿园得到积极响应与贯彻。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推动幼儿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程,本研究直接以“幼儿生命教育研究”为题,对幼儿生命教育展开综合性的研究,以明确其概念与定义,论证其必要性,确立其思想基础,论述其价值追求,构建其目标与内容体系,阐明实施途径。全文共5章,前三章是有关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旨在为幼儿生命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后两章是有关幼儿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意在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一种实践范式。首先,本文对幼儿生命教育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赋予了幼儿生命教育特定的内涵,同时阐明了幼儿生命教育的6大基本特征:以生命为中心;以生活为阵地;以自由为形态;以体验为方式;以整体为视角;以伦理为规约。继而通过对幼儿现实生命的异化现象及当下幼儿教育中的生命缺场问题的考察与分析,证实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接着,本文从哲学、心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等多重理论视角阐明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其中,生命哲学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本体论和方法论依据,存在主义为幼儿生命教育指明了重点和基本方向,心理学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生命伦理学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一种“大生命”视野和伦理参考意义。然后,本文从4个方面详细阐明了幼儿生命教育的价值原则,主要包括教育价值与幼儿主体价值的合一、生命安顿价值与生命发展价值的融合、生命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融合以及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的统一。之后,我们重点构建了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其中目标由“认识与了解生命”、“热爱与尊重生命”以及“保护与照顾生命”3大维度构成,内容由“生命&自我”、“生命&他人及社会”以及“生命&自然”3大框架组成。最后,本文阐明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5大实施原则和5大基本途径,并通过具体的案例一一进行了说明。
陈思[2](2021)在《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与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也是当今社会较关注的焦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成长等方面受到较大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塑造农村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6所学校共计412名农村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课外活动参与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地点、项目、次数、陪同人员、体育消费情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及课外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结果表明:1)调查的412名荣县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78.2%共322人,非留守儿童占21.8%共90人;留守儿童的男女比例约为4:6。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作业完成情况较差。2)荣县农村留守儿童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具有正确认识;留守和监护类型影响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留守儿童大多为隔代监护,思想观念陈旧,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项目单一,掌握的运动项目少,男生更偏向于选择球类项目,而女生更偏向于选择舞蹈和跳绳项目。3)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受:学校对体育政策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场地器材相对匮乏,家长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兴趣不足。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引进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减少劳务输出;2)增强家庭和学校的联合2)管理,建立关爱机制;3)加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度,改进体育设施;4)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条件,开创特色体育;5)转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树立教育意识;6)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与开课率,培养运动兴趣;7)鼓励农村留守儿童主动学习,加强体育锻炼。
包永伟[3](2021)在《教师伦理的想象力研究》文中指出
李小花[4](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指出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王琛发[5](2020)在《驱瘟与求嗣:海口府城元宵换香习俗的历史考据——中原传统交汇在海上丝路的年节民俗》文中指出海南府城元宵传统的换香习俗,其实源于南北朝演变至宋代的中原元宵习俗,内容包括街巷邻里主动聚合一起放花灯、烟火爆竹、办上元会场、添丁家庭在本境公祠上花灯宴客,还有就是各家各户妇孺和少年男女到户外偷青、赏灯、游城墙、走百病等,构成互相联系于一体的丰富多彩面貌。并且,因府城自宋代置郡建城,一直作为历朝南方丝路港口都市,既依赖包括民间私运蓬勃所带来的对外经贸繁华,又得应付地方春季气候面临船舰与外商可能带来的各种传染疾病,加上此地本是香料产地,也接近南海各地香料来源,以致现在海口府城不仅延续了上述元宵习俗传统,还形成本地俗称"驳香"的特殊习俗,进一步表达了元宵节强调的驱瘟、添丁与团圆等祈福意愿。当晚,民众从出门到走入城中心,参与上述元宵夜的各种热闹项目,贯穿着一路上遇到他人相互交换香火,互祝"财旺丁旺"的过程,最后又把换回的香插在睡房床下"奶婆炉",祈求本年添丁、儿女成长成才。全城百姓也由此建构相互认同,意识到他们互相属于海口府城这个由家庭、街坊、城市层层互构的共同体。
张可心[6](2020)在《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正定社区规划为例》文中指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1%,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3.8%。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人均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老年人对养老需求标准的提高,集中独立式的养老社区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全龄养老社区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我国全龄养老社区兴起时间较短,学者们对该类型社区规划建设的研究较少,出现了建设模式单一、代际联系较弱、未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等现实问题。针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当前情形,加快构建一种更为宜居和谐的养老社区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全龄养老社区,是指将社区服务对象从老年人扩展至婴幼儿、中青年、老年人的全年龄阶段人群,区别于单纯的养老社区,旨在塑造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一种理想化社区模式。首先,对国内外全龄养老社区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归纳,系统地对国内外养老社区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及建设类型进行整理总结,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养老社区建设模式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情况,并对社区的建设类型进行归纳;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中的规划设计经验和不足;针对老年人及一般人群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展开调查研究;综合以上分析内容,总结出我国现阶段全龄养老社区在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国内全龄养老社区案例的基本信息,结合全龄人群的行为特征及需求特征,参考相关设计规范,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龄养老社区选址依据、规模界定以及规划原则;以现状问题为导向,重点从配套设施、功能布局、步行交通、景观环境以及邻里文化方面详细阐述规划设计策略。最后,以河北省正定县为具体实证案例,探究正定县域老龄人口占比、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地块的现状情况、圈层人口情况和医疗设施建设情况,综合评判地块的现状优劣势因素以及选址适宜性。基于前文的理论基础和规划设计策略,提出以全龄养老社区为定位的具体规划设计内容。文章通过对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的研究,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社区规划方法,对未来塑造高品质养老居住环境和完善养老社区规划体系提供参考。
陈凌[7](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周莹[8](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成扬[9](2020)在《5-6岁儿童眼中的自由》文中研究表明不同时代下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有许多研究者对“自由”进行了研究。关于“自由”的研究很少有儿童视角的研究,以往研究多以成人的角度来看自由。从儿童的视角讨论自由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将采用马赛克研究方法,对36名5-6岁儿童进行调查,尽力呈现儿童对自由的认识,通过整理5-6岁儿童的访谈资料以及儿童的绘画作品和照片。结合研究者的观察,本研究呈现了大班幼儿对自由的理解现状,具体包括:幼儿对自由的概念、自由的类型、自由的权力、自由的价值、自由的感受和体验、自由的场所。研究发现,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由”概念、权利的认识和理解,也通过儿童的语言表达、绘画作品和照片,对自由的类型、价值、自由的感受和体验及自由的场所有独特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5-6岁儿童对“自由”理解具有共性也不乏差异性。5-6岁儿童对“自由”的理解的特点主要是受儿童自身、幼儿园、教师、家长、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认为,总体上幼儿对于自由的内在诉求强烈,对“自由”的理解存在“绝对化”的倾向,对于“自由”的界限尚缺乏真正的了解,对“自由”的辨识能力处在发展期。结合儿童对自由的理解以及幼儿园给予儿童自由的现状,本研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与反思。
王燕丽[10](2019)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七个技巧》(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为《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7个技巧》(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7个技巧》这本书针对美国儿童阅读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本书不仅给老师和家长提出了如何教孩子学习阅读,并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有效方法,还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对我国儿童阅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具有很高的翻译和研究价值。译者选取了该书的前面两章进行翻译。第一章主要讲述培养终生阅读的习惯,第二章重点描述第一个技巧:心智图像。结合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分析理论来分析,本报告选取的原文属于信息型文本。本翻译项目的指导理论为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语言的功能,注重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译者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源语文本的教育术语、难译的词汇和长句进行分析。译者还阅读了相关领域的平行文本,借助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背景信息来完成该翻译实践报告。本翻译实践项目分为五个部分:翻译项目介绍、翻译指导理论、翻译过程、案例分析、翻译总结。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处理翻译遇到的困难,翻译方法包括文化替代、增补、词性转化、重组和切分,从而让译文准确、通顺和地道。
二、幸福家庭有助儿童长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幸福家庭有助儿童长高(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生命教育研究:理论之基与实践之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幼儿生命教育概述:基本理念与现实原由 |
第一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概念厘清 |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概念 |
二、幼儿生命教育与幼儿园它类教育之辨析 |
第二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特征揭示 |
一、幼儿生命的基本特征 |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 |
一、现实中的幼儿生命“异化” |
二、当代幼儿教育中的生命缺场 |
三、生命教育体系一贯化的时代需要 |
四、幼儿生命教育具有实践可行性 |
第二章 幼儿生命教育的思想基础:哲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的多元视角 |
第一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 |
一、生命哲学 |
二、存在主义哲学 |
第二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
一、与认知有关的心理学理论 |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理论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其他的相关心理学成果 |
第三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伦理学基础 |
一、与人类生命相关的部分伦理问题 |
二、关涉世间所有生命的伦理学说 |
第三章 幼儿生命教育的价值追寻:价值融合与生命整全 |
第一节 教育价值与幼儿的主体价值共在共荣 |
一、教育价值 |
二、幼儿的主体价值 |
三、教育价值与幼儿主体价值的合一 |
第二节 生命安顿与生命发展两翼齐飞 |
一、生命安顿价值 |
二、生命发展价值 |
三、生命安顿价值与生命发展价值的融合 |
第三节 生命价值与生态价值凝而为一 |
一、生命价值 |
二、生态价值 |
三、生命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融合 |
第四节 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共扬共舞 |
一、一般价值:培育整全的生命 |
二、特殊价值:培育生命智慧 |
三、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的融合 |
第四章 幼儿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建构 |
一、幼儿生命教育目标的制订依据 |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 |
第二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 |
一、确定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框架 |
二、幼儿生命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
第五章 幼儿生命教育的路径:实施原则与基本途径 |
第一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 |
一、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原则 |
二、与现实生活同一的原则 |
三、以生命体验为本的原则 |
四、尊重生命自由的原则 |
五、向生活世界开放的原则 |
第二节 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
一、构建“亲生命”环境 |
二、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教学活动 |
三、开发生活环节的生命教育意蕴 |
四、提供契合生命本性的游戏活动 |
五、打造独具特色的生命区角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幼儿生命教育”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观察日志节选 |
致谢 |
(2)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较大 |
1.1.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日趋严峻 |
1.1.3 农村留守儿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
1.1.4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留守儿童 |
2.1.2 课外体育活动 |
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3.1 文献检索情况分析 |
2.3.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
2.3.3 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研究 |
2.3.4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状况研究 |
2.3.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
2.3.6 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 |
2.3.7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
2.3.8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荣县农村学生的基本情况 |
4.1.1 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 |
4.1.2 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析 |
4.1.3 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分析 |
4.1.4 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作业完成后的行为分析 |
4.1.5 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
4.2 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
4.2.1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分析 |
4.2.2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时间分析 |
4.2.3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次数分析 |
4.2.4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分析 |
4.2.5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课开展情况分析 |
4.2.6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地点分析 |
4.2.7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陪同人员情况分析 |
4.2.8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
4.2.9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分析 |
4.2.10 荣县农村留守儿童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目的的认知情况分析 |
4.2.11 课外体育活动对荣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
4.3 影响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
4.3.1 学校对体育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 |
4.3.2 缺乏体育兴趣的培养条件 |
4.3.3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短缺 |
4.3.4 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匮乏 |
4.3.5 监护人思想观念落后不重视体育活动 |
4.4 促进荣县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策略 |
4.4.1 引进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减少劳务输出 |
4.4.2 增强家庭和学校的联合管理,建立关爱机制 |
4.4.3 加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度,完善体育设施 |
4.4.4 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条件,开创特色体育 |
4.4.5 转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树立教育意识 |
4.4.6 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与开课率,培养运动兴趣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 附件 |
(4)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
第一节 游戏 |
一、游戏的本质 |
二、游戏的特征 |
三、游戏的类型 |
第二节 幼儿 |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
第三节 儿童哲学 |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驱瘟与求嗣:海口府城元宵换香习俗的历史考据——中原传统交汇在海上丝路的年节民俗(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故纸堆里寻旧事 |
二、古代府城元宵与其驱瘟内涵 |
三、明清府城上元道场驱瘟祈福 |
四、府城丝路商贸依赖驱瘟保障 |
五、民生情境决定元宵烧香驱瘟 |
六、出游本是兴家旺丁仪式行为 |
七、坊里驱瘟家居求子丁财两旺 |
八、宋元渊源明清成习凝聚全城 |
九、后语:遥从海外数中原 |
(6)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正定社区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趋势加重导致社会养老困境不断 |
1.1.2 非老年人群对医疗健康设施的需求明显加强 |
1.1.3 传统养老模式存在弊端,全龄养老社区成为趋势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老年人 |
1.2.2 养老社区 |
1.2.3 全龄养老社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养老社区发展概述 |
2.2.1 国外养老社区发展概述 |
2.2.2 国内养老社区发展概述 |
2.3 相关理论研究 |
2.3.1 生态社区规划理念 |
2.3.2 亲生物设计理论 |
2.3.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2.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现状 |
3.1.1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情况 |
3.1.2 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类型 |
3.2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的案例分析 |
3.2.1 独立型:万科全龄养老社区模型 |
3.2.2 独立型:三亚国寿嘉园逸景社区 |
3.2.3 依附型:杭州良渚文化村随园嘉树 |
3.2.4 共享型:苏州绿地21城孝贤坊 |
3.2.5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规划经验总结 |
3.3 国外全龄养老社区的案例分析 |
3.3.1 共享型:美国查尔斯新桥养老社区 |
3.3.2 独立型:哥本哈根多龄化混居社区 |
3.3.3 国外全龄养老社区规划经验借鉴 |
3.4 城市全龄人群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分析 |
3.4.1 城市全龄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3.4.2 城市老年人群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分析 |
3.4.3 城市全龄人群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调查 |
3.5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现存问题分析 |
3.5.1 配套体系未满足全龄需求 |
3.5.2 功能设施空间布局不均衡 |
3.5.3 缺乏适老化步行交通组织 |
3.5.4 景观环境未突显疗愈优势 |
3.5.5 邻里文化较缺少共建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4.1 全龄养老社区选址策略 |
4.1.1 社区选址依据 |
4.1.2 社区选址对比 |
4.2 全龄养老社区规模控制 |
4.2.1 规模限制因素 |
4.2.2 适宜规模界定 |
4.3 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原则 |
4.3.1 全龄化人口原则 |
4.3.2 适老化与去老化原则 |
4.3.3 完整化功能体系原则 |
4.3.4 便捷化空间布局原则 |
4.4 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
4.4.1 配套设施的全龄化组织 |
4.4.2 功能建筑的均衡性布局 |
4.4.3 步行交通的适老化架构 |
4.4.4 景观植物的适配型应用 |
4.4.5 邻里文化的互促性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5 规划策略在石家庄正定社区的实践应用 |
5.1 正定发展概况 |
5.1.1 正定概述 |
5.1.2 城市发展概况 |
5.2 基地概况 |
5.2.1 基地信息 |
5.2.2 社会经济概况 |
5.2.3 优劣势因素分析 |
5.3 规划目标及理念 |
5.3.1 规划目标 |
5.3.2 规划理念 |
5.4 具体规划设计策略 |
5.4.1 全龄设施体系 |
5.4.2 复合功能布局 |
5.4.3 适老交通系统 |
5.4.4 疗愈植物景观 |
5.4.5 舒适邻里文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市民对全龄养老社区环境的喜好与需求调查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
一、思考缘起 |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一、问题提出 |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
小结 |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
小结 |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
小结 |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
小结 |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5-6岁儿童眼中的自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儿童渴望自由 |
1.1.2 成人对儿童的自由和儿童对自由的理解存在冲突 |
1.1.3 基于教育自由的异化现象 |
1.1.4 基于自身对儿童视角的兴趣和思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儿童的视角 |
1.3.2 自由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1.4.1 关于儿童视角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关于儿童视角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关于自由的研究 |
1.4.4 相关研究方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新童年社会学提供了审视儿童的新视角 |
1.5.2 现象学贯穿研究的过程 |
1.6 研究方案 |
1.6.1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
1.6.3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
1.6.4 研究对象 |
1.6.5 研究伦理 |
2 5-6岁儿童对“自由”的理解 |
2.1 5-6 岁儿童对“自由”的定义 |
2.1.1 儿童对“自由”的定义 |
2.1.2 儿童对自由的定义形式 |
2.1.3 儿童眼中自由的事物 |
2.2 5-6 岁儿童眼中“自由”的类型 |
2.2.1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
2.2.2 身体自由与表达自由 |
2.2.3 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 |
2.3 5-6 岁儿童对自由权利的认识 |
2.3.1 儿童决定的自由 |
2.3.2 儿童选择的自由 |
2.4 5-6 岁儿童对“自由”的价值认识 |
2.4.1 自由能够使人精神愉悦 |
2.4.2 自由代表着重要的人 |
2.4.3 自由能够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
2.5 5-6 岁儿童对“自由”的感受和体验 |
2.5.1 儿童自由时的心理感受 |
2.5.2 老师给予自由时儿童的心理感受 |
2.5.3 爸妈给予自由时儿童的心理感受 |
2.5.4 当自由与规则冲突时的感受 |
2.6 5-6 岁儿童对“自由”的场所的认识 |
2.6.1 幼儿园 |
2.6.2 家里 |
3 5-6 岁儿童对“自由”的理解特点及影响因素 |
3.1 5-6 岁儿童对自由的理解特点 |
3.1.1 对自由理解的共同点 |
3.1.2 对自由理解的差异性 |
3.2 影响5-6 岁儿童对自由理解的因素 |
3.2.1 儿童自身 |
3.2.2 家庭 |
3.2.3 幼儿园 |
3.2.4 社会 |
4 讨论 |
4.1 成人掌控下的自由——“自由”不再是自由 |
4.1.1 自由的缺失 |
4.1.2 自由的泛滥 |
4.2 保障儿童自由的决定因素——自由与权力、规则的平衡 |
4.2.1 教育的权力与儿童的自由保持平衡 |
4.2.2 教师需要平衡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
4.3 基于哲学视野中儿童的自由 |
4.3.1 儿童认为自由是有规则的 |
4.3.2 儿童眼中的自由与情感紧密联系 |
4.3.3 儿童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自由的” |
4.3.4 儿童眼中的自由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结合 |
4.3.5 儿童眼中的自由与大自然密不可分 |
4.3.6 儿童认为自由是自己拥有一定的选择权与决定权 |
5 我”希望的自由——儿童眼中的自由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
5.1 “我”希望的自由——基于幼儿园场域 |
5.1.1 教师应给予儿童真正的自由 |
5.1.2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
5.1.3 教师需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 |
5.1.4 教师需正确处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把握适度自由的原则 |
5.2 “我”希望的自由——基于家庭场域 |
5.2.1 给予儿童真正的陪伴 |
5.2.2 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的时间、空间 |
5.2.3 给予儿童宽松的环境 |
6 研究反思 |
6.1 研究方法的反思 |
6.1.1 资料收集方面 |
6.1.2 资料分析方面 |
6.2 研究写作的反思 |
6.2.1 写作方面 |
6.2.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10)《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七个技巧》(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1 Text Type Theory |
2.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3.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3.1.2 Reading Parallel Texts |
3.1.3 The Translator's Tools |
3.2 Text Translation |
3.3 Revision of the Target Text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of Educational Terms |
4.2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2.1 Adaptation |
4.2.2 Adding |
4.2.3 Conversion |
4.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4.3.1 Recasting |
4.3.2 Cutting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四、幸福家庭有助儿童长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生命教育研究:理论之基与实践之途[D]. 王兵.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四川省荣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D]. 陈思.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教师伦理的想象力研究[D]. 包永伟. 宁夏大学, 2021
- [4]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D]. 李小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5]驱瘟与求嗣:海口府城元宵换香习俗的历史考据——中原传统交汇在海上丝路的年节民俗[J]. 王琛发.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正定社区规划为例[D]. 张可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5-6岁儿童眼中的自由[D]. 张成扬.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七个技巧》(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燕丽. 海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