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蔬贮存解毒保鲜仪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陈臻[1](2015)在《不同品种甜樱桃贮藏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对6种天水地区栽培规模较大的甜樱桃品种在低温条件下贮藏,研究其果实耐贮藏特性。结果表明:在贮藏60d时,拉宾斯失水率为4.23%最小;艳阳果实硬度降幅最小,为29.43%;宾库、艳阳、甜心贮藏期腐烂率显着低于其他品种,均小于6%;宾库可溶固形物含量增幅明显,达到了18%;宾库、拉宾斯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为51.22%和47.00%;甜心、拉宾斯及宾库具有较高的糖酸比,较好的保持了风味;宾库抗坏血酸含量降幅最小,为31.25%;萨米脱及艳阳SOD总活力保持较好。综合分析,宾库、艳阳是低温条件下贮藏特性较好的品种,甜心次之。对“萨米脱”甜樱桃品种在0℃冷库条件下采用气调箱、泡沫箱+PE保鲜袋、泡沫箱+硅窗保鲜袋、泡沫箱+1-MCP、泡沫箱(对照)5种方式贮藏得出结论:使用气调箱及泡沫箱+1-MCP处理有利于甜樱桃的保鲜。尤其是在果实失水率降低及硬度保持方面效果较好;泡沫箱+1-MCP处理有利于可溶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各处理间可滴定酸含量变化没有显着差异,气调箱贮藏有利于天樱桃果实抗坏血酸的保持。硅窗保鲜袋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E保鲜袋保鲜性能居中。在实际使用中泡沫箱+1-MCP是比较廉价并实用的保鲜方式。综合分析得出:使用气调箱和泡沫箱+1-MCP有利于甜樱桃的保鲜,与对照相比,延长甜樱桃果实保鲜期10-15d。对“红灯”甜樱桃品种采前20d喷施CaCl2(1:200)、钙尔美(1:200)和厚朴提取物(1:500)3种药剂,在0℃冷库条件下进行贮藏,与对照比较,采前药剂处理对于甜樱桃果实的硬度、水分保持有明显提升;对可溶固形物含量的保持有着明显作用。可滴定酸含量降幅没有显着差异,说明采前药剂处理不影响甜樱桃可滴定酸含量。腐烂率的结果表明,采前药剂处理对于红灯果实40天内贮藏效果较明显,4060天时腐烂率增加速率较快。综合分析得出:甜樱桃采前药剂处理可以延长甜樱桃保鲜期20-30d。
尹辉娟[2](2010)在《果蔬保鲜库乙烯监测与脱除控制装置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保鲜贮藏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农产品再增值的重要环节。我国每年的果蔬产后损失巨大,损失率达20%~40%。因此,加强农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和有关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十分必要。在各种贮藏形式中,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冷藏,与冷藏相比,气调贮藏通过空气成分的调整可以达到更全面的保鲜效果。乙烯气体浓度控制是气调贮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目前果蔬贮藏库中使用的乙烯脱除设备自动控制水平低、价格昂贵、保鲜效果差等缺点,本课题研制了应用于果蔬保鲜库乙烯监测与脱除控制装置。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通过对乙烯的脱除方法,臭氧的产生等技术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采用高压电场产生臭氧来脱除乙烯的设计方案。2.设计了以单片机AT89C52为控制核心的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给出了单片机与日历钟芯片DS1302、LED驱动芯片MAX7219、8位7段LED显示器和键盘电路等部件的接口电路和汇编语言程序,实现了实时时钟的显示、调节功能。3.为了实现乙烯浓度的实时监测和显示,设计了传感器电路、8位A/D转换器ADC0832等部件组成的数据采集模块和汇编语言程序。4.从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按键选择,臭氧发生器可工作于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模式。通过控制臭氧发生器的启动和停止,将果蔬保鲜库内的乙烯浓度控制在一个适合果蔬贮藏的范围内。5.从模糊控制的基础理论出发,对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模糊控制的单片机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大量的数学运算,离线计算出了乙烯浓度的模糊控制规则表,并利用MATLAB软件对该模糊控制规则表进行了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6.为了提高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相关的抗干扰措施。本课题所研制的果蔬保鲜库乙烯监测与脱除控制装置,提高了对气调贮藏库乙烯浓度控制的自动化水平和保鲜效果。
李成华[3](2009)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涂膜保鲜双孢磨菇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世界上栽培最广、产量最多、消费最普遍的一种食用菌。由于双孢蘑菇水分含量高,组织柔嫩,表面无保护结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较剧烈,易受病菌侵染和机械损伤引起腐烂变质,通常在常温条件下采后2d内即变色、变质、开伞,给鲜货储存、运输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无法满足市场对鲜货的需求。本文以新鲜的双孢蘑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壳聚糖及其基团修饰化的衍生物作为成膜主剂,加入一定配比的成膜助剂配制成复合涂膜保鲜剂进行涂膜保鲜试验。研究采后双孢蘑菇的生理生化变化,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涂膜保鲜双孢蘑菇的应用提供比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通过本项技术的研究,以期能够有效地延长贮藏期,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针对双孢蘑菇采收大小和贮藏温度进行研究,对采后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认为采收大小在直径50-60mm,贮藏温度在4℃时耐贮性最好。2.对壳聚糖涂膜保鲜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得出壳聚糖复合涂膜保鲜剂配方为A3B2C2D2,即壳聚糖1.2%、抗坏血酸0.2%、甘油2%、0.01%吐温20。壳聚糖酸溶状态下涂膜对双孢蘑菇表面造成酸伤,但对于其它指标仍体现良好的高分子涂膜保鲜特性,故凸显壳聚糖改性的必要。3.针对壳聚糖的非水溶性,及其低的生理活性进行了改性方面的研究,制备了高取代度的羧甲基壳聚糖(DS=1.71),并分别以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为基础修饰结构制备了壳聚糖希夫碱、N-取代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羧甲基壳聚糖、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4.通过比较衍生物对常规细菌、真菌抑菌活性大小,得出壳聚糖季铵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均较高,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强。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对黑曲霉和酵母菌抑菌活性明显,体现很好的抑制果蔬表面真菌生长的效果。羧甲基壳聚糖虽抑菌效果不明显,但由于其优良的水溶性,成膜性能,吸湿保湿性能,应用于果蔬的涂膜保鲜,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对于羧甲基壳聚糖应用于双孢蘑菇的涂膜保鲜尚无先例。5.在前期基础研究和壳聚糖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适宜涂膜保鲜性能的衍生物对双孢蘑菇进行涂膜保鲜研究,最后确定选用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作为成膜主剂,甘油,吐温20为成膜助剂对双孢蘑菇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得出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涂膜保鲜剂配方为A1B2C3,即壳聚糖1.5%、甘油2%、0.015%吐温20。6.通过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涂膜处理在不同贮藏温度下(4℃,17℃,室温(15±2℃))的验证试验,得出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涂膜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对各个指标都有贡献,达到一定的保鲜效果。不同的贮藏温度下,双孢蘑菇各生理指标存在较明显差异,温度越高,生理代谢加强,品质下降越快。故说明低温冷藏结合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涂膜保鲜手段是可行的,能达到更好的保鲜效果。
石学彬[4](2009)在《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生菜的保鲜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传统包装材料相比,纳米包装材料具有抗菌、低透氧率、低透湿率和阻隔二氧化碳等优点,用于生鲜果蔬包装,能提高鲜切果蔬的贮藏品质。生菜属低糖、低脂肪蔬菜,富含莴苣素等功能营养成分,其贮藏保鲜方法报道较多,但未涉及纳米包装材料对其保鲜效果的研究。西兰花营养成份位居同类蔬菜之首,被誉为“蔬菜皇冠”,食用部分为幼嫩的小花梗和无数的小花蕾组成,代谢十分旺盛,采后易衰老。本研究利用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生菜进行包装,研究其保鲜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包装材料是以纳米粉体(纳米Ag 35%、高岭土25%、纳米TiO240%)、塑料、腊、聚乙烯等制备而成用于水果蔬菜的包装,可显着提高果蔬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纳米粒子分散在聚乙烯中形成均匀分散的纳米复合塑料,而且该塑料也具有所添加的纳米粒子的特性。其透氧量比普通聚乙烯材料降低2.1%,透湿量比普通聚乙烯材料降低28.1%。2、生菜的储藏保鲜,实验研究了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包装材料(聚乙烯材料)在生菜贮藏过程的保鲜效果,并测定了各项指标,结果表明纳米包装材料对生菜的营养成分能较好的保存,对生菜的V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保持较好,对PPO酶活的抑制作用非常显着,失重率有所减少,在贮藏后期控制了MDA含量的增加。结果表明:纳米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了贮藏期间生菜的保鲜品质。3、鲜切西兰花的储藏保鲜,研究了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包装材料(聚乙烯材料)在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的保鲜效果,并测定了各项指标,结果表明纳米包装材料未显着改善鲜切西兰花黄化指标、感官品质和失重率等,对维生素C和叶绿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鲜切西兰花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有所提高。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对鲜切西兰花有一定的保鲜效果。
王真真[5](2009)在《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冰温气调保鲜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鲜养殖大黄鱼为对象,通过感官评定,测定一系列的鲜度指标(TVB-N值、TBARS生成量、菌落总数、肉汁流失率)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下大黄鱼的品质变化,以及冰温条件下不同气调包装对大黄鱼保鲜效果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DSC法测得大黄鱼的冰点是-1.38℃,冰温区即-1.38℃~0℃。2.从市场购回的新鲜大黄鱼初始鲜度经测定达到我国农牧渔业部部标准规定的一级品标准。3.采用冷藏温度(4℃±1℃)和冰温温度(-0.5℃±0.3℃)贮藏大黄鱼,测定鲜度指标后结合感官鉴定,证明冰温贮藏作为一种新的低温保鲜方式,比冷藏效果好。冰温贮藏能够更好地抑制大黄鱼体内酶的活性和微生物的作用,以达到我国行业标准规定的鲜大黄鱼二级鲜度上限为标准,冰温贮藏较冷藏能够延长贮藏期2d。4.在冰温温度(-0.5℃±0.3℃)下,采用60%CO2+20%O2+20% N2包装、100%CO2包装和真空包装三种气调包装方式贮藏大黄鱼,通过测定鲜度指标,结合感官评定,100%CO2包装与60%CO2+20%O2+20% N2包装的保鲜效果明显好于真空包装,以达到我国行业标准规定的二级鲜度上限为标准,真空包装方式大约能够贮藏大黄鱼14d左右,而采用100%CO2包装与60%CO2+20%O2+20% N2包装能够延长7d以上,基本在第21d仍处于二级鲜度。5.使用API20E方法分别鉴定大黄鱼初始菌相、冷藏与冰温贮藏大黄鱼腐败菌相、冰温下真空包装与100%CO2包装贮藏大黄鱼腐败菌相。结果表明,实验用大黄鱼的初始菌相为肠杆菌科,证明在捕获之时大黄鱼即受到污染。污染后,没有进行任何前处理就进行冰温贮藏或者冰温气调贮藏,肠杆菌科将一直作为优势菌存在,并最终导致大黄鱼的腐败。
王明力[6](2008)在《具有抗菌功能的壳聚糖复合膜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壳聚糖(CTS)是一种天然多糖类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优良的功能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特性就是成膜性和抗菌防腐作用,这两种独特性质使其广泛应用于农药载体、涂膜保鲜、可食膜载体、生物可降解用膜等领域。但是,由于目的不同而对壳聚糖膜性质和功能具有不同的要求,壳聚糖由于分子结构的特点,其单膜对果蔬涂膜保鲜时,存在保水率较低的缺点,果实易失水焉萎,同时,抗菌防腐也达不到保鲜的要求,难以满足室温下果蔬保水保鲜的要求;当作为农药膜剂型的载体应用时,壳聚糖单膜的机械性能较弱,易龟裂、易破碎。上述壳聚糖的缺陷是其自身的结构和性质所致,拓宽壳聚糖的应用关键在于改善和提高其膜材的抑菌性能、保水率和机械强度。纳米氧化硅(SiOx)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白色粉术非金属材料,是目前有机材料改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机纳米材料之一,其粒子粒径减小至纳米级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效应。因此,利用纳米SiOx对壳聚糖进行改性,提高壳聚糖膜的强韧性和抑菌杀虫性、改善透水率和透气性,并将改性后的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应用于果蔬的采摘前后,使生长期的果蔬得到病虫害防治和采摘后的果蔬得到贮藏保鲜。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性能的研究。利用纳米SiOx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得到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CTS-Fh),并对涂膜结构进行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电镜透射(TEM)等表征。结果表明:CTS-Fh中壳聚糖与SiOx粒子表面的大量羟基存在强烈的氢键相互作用,使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直角撕裂强度较壳聚糖单膜分别提高了63.29%,45.38%和11.58%。同时,CTS-Fh的透光率和透气性等性能也得到改善,复合膜性能优于简单膜。2.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抑菌活性的研究。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CTS-Fh)与壳聚糖单膜(CTS)抑菌实验表明:CTS-Fh对细菌如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真菌如酵母(Saccharomyces)和青霉(Penicillium)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CTS,抑菌率分别提高了22.34%、6.50%、36.49%和53.76%。同时CTS-Fh对植物致病菌如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和辣椒枯萎病(Fusarium wilt)也有明显的抑制效果。3.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涂膜保鲜的应用研究。以透水率最小化为目标函数,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建立单指标二次回归模型,得到壳聚糖纳米SiOx保鲜复合涂膜最佳配方,并对金秋梨和黄瓜进行室温下涂膜保鲜,分别测试室温条件下失水率、维生素C、呼吸强度、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好果率和保鲜时间。同时,分析了壳聚糖复合膜对金秋梨表皮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膜中壳聚糖用量1.547g、SiOx用量0.028g、单甘酯用量0.015g时,壳聚糖复合膜较壳聚糖单膜的透水率降低了73.13%;室温下果蔬保鲜时间得到明显延长,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和提高,其中金秋梨由20d延长至60d,好果率为80.00%,黄瓜由6d延长至12d,好果率为95.12%。4.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对蚜虫杀虫活性的研究。室内毒力实验:CTS-Fh对蚜虫有良好的活性,抗蚜虫性能高于CTS(57.41%),达到62.93%,提高了15%。田间试验:壳聚糖单膜、壳聚糖复合膜、壳聚糖复合-阿维混合液和0.18%阿维农药分别喷施金秋梨果树的药后1-7天,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3.04%、68.66%、90.52%和87.60%,该结果表明壳聚糖复合膜能够增强农药的药效和持续时间。5.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对昆明种二级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LD50>10.0g/kg BW,未发现任何试验动物出现中毒表现,未出现动物死亡,壳聚糖/纳米SiOx属实际无毒范围。6.壳聚糖复合膜农药剂型研究。无论是室内毒力试验,还是田间药效试验,壳聚糖复合膜都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该结论表明:壳聚糖复合膜可作为农药应用于果蔬植物的病虫害防治,而成为无农残、安全的绿色农药;而且壳聚糖复合膜与农药混合后,利用壳聚糖的成膜功能,壳聚糖复合膜作为一种农药剂型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马海军[7](2007)在《大果水晶梨冷藏适温及其贮藏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陕西省子长县大果水晶梨(Suisho)为试材,于盛花期后165d采收,系统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下大果水晶梨果实的品质及生理变化和该果合适的贮藏包装材料;同时以砀山酥梨为对照,对大果水晶梨的贮藏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果水晶梨采后贮藏保鲜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大果水晶梨合适的包装材料为0.025mm聚乙烯袋(孔径0.8cm,20孔/袋)。(2)大果水晶梨适宜的冷藏温度为(1士0.5)℃。(3)(1士0.5)℃冷藏抑制了大果水晶梨果实的呼吸作用,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降低了乙烯释放速率及其峰值;延缓了果实营养成分和叶绿素的降解,从而抑制了果实成熟衰老。而聚乙烯薄膜袋包装果实可有效降低采后大果水晶梨果实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损失,两者结合可有效地达到延缓果实的成熟衰老。此外(1士0.5)℃冷藏明显抑制了淀粉酶和果胶酶的活性。(4)大果水晶梨采后Vc、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前期升高,后期降低;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逐渐上升;CAT活性贮藏初期上升后期下降,POD活性在贮藏中期有一个活性高峰。(5)大果水晶梨为较耐贮藏的梨品种,但贮藏性明显差于砀山酥梨。
钟梅[8](2006)在《瓜果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第一章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杏、葡萄、甜瓜保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综述了二氧化氯的发展简史、生产技术、检测方法及应用现状。二氧化氯作为国际公认的新型杀菌消毒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果蔬保鲜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果蔬保鲜剂。可将改进的ClO2发生剂配方运用于葡萄、甜瓜及杏的贮运保鲜,延长贮藏期,减少腐烂损失。SO2制剂是目前控制葡萄贮运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最好方法,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SO2制剂在葡萄保鲜中仍将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本文设计了以下研究内容。本文第二章阐述了长效二氧化氯保鲜剂的研究。通过对酸性物质的选择,同时考虑到添加剂、温度和湿度对ClO2释放的影响,并采用透气性、透湿性复合性塑纸来控制ClO2释放速率与释放量,研制出长效固体ClO2气体发生剂。使改进后的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剂能在果蔬冷链贮藏和常温运输条件下缓慢释放二氧化氯气体,满足果蔬保鲜对二氧化氯气体浓度的要求。第三章阐述了固体ClO2保鲜剂的安全性研究。对3种ClO2发生剂进行了安全性研究,分别检测了不同添加剂对3种ClO2发生剂的燃点、燃烧热和制作成产品后的释放曲线的影响,经过对比有无添加剂的各参数,发现有添加剂时制得的ClO2发生剂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当添加剂的质量太大时,ClO2发生剂并不能很好的释放出ClO2气体,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控制添加剂的质量以达到果品保鲜的效果。第四章中对二氧化氯气体保鲜杏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保鲜后的杏果品质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ClO2处理可抑制小白杏中乙烯的活动及产生,同时也能降低呼吸速率,推迟呼吸高峰,延缓硬度及TA下降趋势,延长其小白杏的寿命。ClO2处理杏果可降低果实的腐烂率、减少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及SSC的消耗,使果实保持较好的外观。
陈莉[9](2006)在《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对食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食品保鲜剂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新一代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和食品保鲜剂,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食品保鲜方面,二氧化氯在有效杀菌的同时,不产生有害物质,不影响食品的风味和外观品质,显示出了优于一般保鲜剂的卓越性能。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是在一定浓度的亚氯酸钠溶液中按比例加入氯化钠、氯酸钠等物质配成的一个稳定体系,使用时通过加入活化剂释放出二氧化氯加以应用,由于无需预先制备高纯度二氧化氯气体,使得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溶液的浓度高,稳定性好,因此实用性、推广性更强。本课题以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为材料,对其进行水果、蔬菜、鱼类三大类食品的实际保鲜应用,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保鲜方法和更为实用便捷的二氧化氯产品,并促进对该类产品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用五步碘量法测得该溶液中各种氯系化合物的含量,换算成有效浓度为10.42%。 2.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对草莓保鲜的研究:以草莓为试材,用正交实验得出最佳保鲜条件为:二氧化氯浓度80ppm,浸泡时间5min,贮存温度10℃,贮存方式为装袋密封,袋身打直径5mm孔。在最优条件下,用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对草莓进行保鲜,定期测定各组样品的感官指标、失重率、细菌菌落总数、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结合保鲜袋自发气调方法应用于草莓保鲜,效果较好,10℃下可在8天内有效控制住腐烂,比对照组延长了4天。 3.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对青椒保鲜的研究:以青椒为试材,用正交实验得出最佳保鲜条件为:二氧化氯浓度80ppm,浸泡时间10min,贮存方式为装袋密封,袋身打直径5mm孔。在最优条件下,用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对青椒进行保鲜,定期测定各组样品的感官指标、失重率、细菌菌落总数、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结合保鲜袋自发气调方法应用于青椒保鲜,效果良好,25℃下可保鲜20天以上,比对照组延长了8天。 4.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对鲫鱼保鲜的研究:以鲫鱼为试材,用正交实验优化得出的
李东明[10](2006)在《新型果蔬抗氧保鲜剂的研制》文中认为果蔬采收前后由于生理衰老、病菌微生物侵害等原因,不耐贮藏,果蔬抗氧保鲜剂的研制具有实际意义。由于阿魏酸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本文以阿魏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种阿魏酸糖酯,并对它们的抗氧化性做了观察,进而用这两种糖酯与其它物质复配,制成一种抗氧保鲜剂。 本文用醇解酯交换的方法合成阿魏酸葡糖酯。该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合成阿魏酸乙酯,第二步用合成的阿魏酸乙酯与葡萄糖进行酯交换生成阿魏酸葡糖酯。并用类似的方法合成阿魏酸木糖酯。 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出合成阿魏酸乙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是:①醇/酸比为6:1;②反应时间为8小时;③催化剂用量为阿魏酸用量的12%。所得产物用10%碳酸钠中和,然后用热的饱和食盐水溶液洗涤产品至水层澄清后,用乙醚萃取3次,所得提纯物用正己烷重结晶后得到纯度较高的白色固体。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为相转移催化剂,油酸为分散剂用醇解酯交换法合成阿魏酸葡糖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用量为0.8(w/w)、分散剂(油酸)用量0.4(w/w)、温度控制在90℃,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出合成阿魏酸葡糖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是:①真空度为0.08MPa;②催化剂(K2CO3)用量为0.6(w/w);③葡糖/乙酯为2∶1;④反应时间为6小时。所得产物用95%乙醇分层,然后用丁酮萃取,得到精制的阿魏酸葡糖酯。 合成的阿魏酸葡糖酯和阿魏酸木糖酯对离体后的红富士苹果果实有较好的抗氧保鲜效果,通过对糖酯处理过苹果和未处理过苹果的观察,发现处理过的苹果中的LOX(脂氧合酶)活性与内源乙烯的释放量都低于未处理过的苹果,并且阿魏酸葡糖酯的抗氧作用比阿魏酸木糖酯的效果要更好一些。 将阿魏酸葡糖酯与阿魏酸木糖酯以不同比例配合使用,考察了这些配比对脂氧合酶的抑制效果,找出最佳配比。发现当阿魏酸葡糖酯和阿魏酸木糖酯的配比比例为4/1时,对脂氧合酶的抑制效果最好。 保鲜剂配方研制。将比例为4/1阿魏酸葡糖酯与阿魏酸木糖酯做为抗氧化剂,硼砂作为防腐剂,抗坏血酸作为(抗氧)增效剂,D,L-酒石酸作为(防腐)增效剂,去离子水作为溶剂。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抗氧效果最佳配比方案:比例为4/1阿魏酸葡糖酯与阿魏酸木糖酯质量份数为10份、硼砂的加入量为12份、去离子水为1000份、抗坏血酸的加入量为3份。
二、果蔬贮存解毒保鲜仪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蔬贮存解毒保鲜仪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品种甜樱桃贮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甜樱桃概述 |
1.1.1 甜樱桃在我国发展现状 |
1.1.2 甜樱桃产业在甘肃省发展现状 |
1.2 影响甜樱桃贮藏的因素 |
1.2.1 采收 |
1.2.2 采前处理 |
1.2.3 采后处理 |
1.2.4 品种特性 |
1.2.5 贮藏条件 |
1.3 甜樱桃贮藏保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传统贮藏保鲜技术 |
1.3.2 现代保鲜新技术 |
1.3.3 生物保鲜技术 |
1.4 甜樱桃深加工技术 |
第二章 不同品种甜樱桃低温贮藏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樱桃品种 |
2.1.2. 药品与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案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物理指标 |
2.3.2 理化指标 |
2.3.3 外观及食用品质综合评价 |
2.4 数据统计与方法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1 不同品种甜樱桃冷藏期失水率变化 |
2.5.2 不同品种甜樱桃冷藏期果实硬度变化 |
2.5.3 不同品种甜樱桃冷藏期腐烂率变化 |
2.5.4 不同品种甜樱桃冷藏期可溶固形物含量变化 |
2.5.5 不同品种甜樱桃冷藏期可滴定酸含量变化 |
2.5.6 不同品种甜樱桃果实糖酸比变化 |
2.5.7 不同品种甜樱桃果实褐变度变化 |
2.5.8 不同品种甜樱桃冷藏期抗坏血酸含量变化 |
2.5.9 不同品种甜樱桃冷藏期SOD活性变化 |
2.5.10不同品种甜樱桃食用及外观品质综合评价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甜樱桃不同贮藏方式耐贮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樱桃品种 |
3.1.2. 药品与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案 |
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4 数据统计与方法 |
3.5 结果分析 |
3.5.1 甜樱桃不同处理失水率变化 |
3.5.2 甜樱桃不同处理果实硬度变化 |
3.5.3 甜樱桃不同处理可溶固形物含量变化 |
3.5.4 甜樱桃不同处理可滴定酸含量变化 |
3.5.5 气调箱处理气体浓度变化 |
3.5.6 甜樱桃不同处理抗坏血酸含量变化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采前处理对甜樱桃耐贮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樱桃品种 |
4.1.2. 药品与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案 |
4.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4 数据统计与方法 |
4.5 结果分析 |
4.5.1 不同采前处理甜樱桃失水率变化 |
4.5.2 不同采前处理甜樱桃果实硬度变化 |
4.5.3 不同采前处理甜樱桃腐烂率变化 |
4.5.4 不同采前处理甜樱桃可溶固形物变化 |
4.5.5 不同采前处理甜樱桃可滴定酸含量变化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2)果蔬保鲜库乙烯监测与脱除控制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果蔬保鲜技术发展的现状 |
1.1.1 国内现状 |
1.1.2 国外现状 |
1.1.3 我国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 |
1.2 影响果疏保鲜贮藏的主要因素 |
1.3 乙烯的脱除方法 |
1.4 臭氧技术 |
1.4.1 何谓臭氧 |
1.4.2 国内外臭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
1.4.3 臭氧产生技术 |
1.5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
1.5.1 模糊控制理论的产生 |
1.5.2 模糊控制的优点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系统模糊控制算法研究 |
2.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2.2 精确量的模糊化 |
2.2.1 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模糊语言描述 |
2.2.2 确定各模糊变量的赋值表 |
2.3 模糊控制规则设计 |
2.4 模糊控制算法设计 |
2.5 输出信息的模糊判决 |
3. 控制系统机械结构以及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外形设计 |
3.3 单片机主机系统电路设计 |
3.4 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电路设计 |
3.4.1 A/D 转换器 |
3.4.2 传感器的选择 |
3.5 臭氧产生电路设计 |
3.5.1 臭氧发生片 |
3.5.2 驱动电路设计 |
3.6 LED 显示电路设计 |
3.7 键盘及日历钟电路设计 |
3.7.1 键盘设计 |
3.7.2 日历钟设计 |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果蔬保鲜库气体成分检测与控制装置的功能需求分析 |
4.2 主程序设计 |
4.3 DS1302 实时时间流程 |
4.4 模糊控制的程序设计 |
4.5 键盘处理子程序 |
5. 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
5.1 用MATLAB 进行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 |
5.1.1 在MATLAB 中建立模糊判决器 |
5.1.2 MATLAB 语言仿真程序 |
5.2 软硬件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
6. 系统抗干扰设计 |
6.1 硬件抗干扰 |
6.2 软件抗干扰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涂膜保鲜双孢磨菇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双孢蘑菇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1 双孢蘑菇的采后生理生化变化 |
1.2 双孢蘑菇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果蔬涂膜保鲜中应用研究现状 |
2.1 涂膜保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涂膜保鲜特性的研究现状 |
2.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涂膜保鲜果蔬的机理 |
3 壳聚糖化学改性研究现状 |
3.1 壳聚糖结构及理化性质 |
3.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方法 |
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5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双孢蘑菇耐贮性及壳聚糖复合涂膜探索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采收大小对双孢蘑菇采后耐贮性品质影响的研究 |
3.2 贮藏温度对双孢蘑菇采后耐贮性品质影响的研究 |
3.3 壳聚糖浓度对双孢蘑菇贮藏特性影响的研究 |
3.4 壳聚糖复合保鲜液涂膜正交试验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壳聚糖衍生物制备及其物性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部分理化指标 |
3.2 系列衍生物的红外结构表征 |
3.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壳聚糖衍生物复合涂膜保鲜双孢蘑菇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衍生物涂膜处理对双孢蘑菇保鲜效果的研究 |
3.2 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涂膜处理双孢蘑菇单因素试验 |
3.3 N-取代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保鲜液涂膜正交试验 |
3.4 复合保鲜液涂膜处理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验证试验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生菜的保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纳米材料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
1.1.1 纳米、纳米材料 |
1.1.2 纳米包装材料 |
1.1.3 复合纳米包装材料在食品贮藏中的应用 |
1.2 生菜及其保鲜技术研究 |
1.2.1 生菜、鲜切蔬菜 |
1.2.2 生菜采后生理 |
1.2.3 生菜保鲜方法 |
1.3 鲜切西兰花及其保鲜技术研究 |
1.3.1 西兰花、鲜切西兰花 |
1.3.2 鲜切西兰花 |
1.3.3 西兰花采后生理 |
1.3.4 西兰花保鲜方法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纳米包装材料的制备及特性的研究 |
2.1 复合纳米包装材料配方的选择 |
2.2 复合纳米保鲜袋的制备方法 |
2.2.1 母粒的加工 |
2.2.2 薄膜的制备 |
2.2.3 包装袋的制备 |
2.2.4 包装袋的消毒杀菌 |
2.3 纳米膜的性能与结构检测 |
2.3.1 纳米膜的物理性能检测 |
2.3.2 纳米膜的电镜结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纳米材料包装对生菜储藏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纳米包装材料对生菜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的影响 |
3.2.2 纳米包装材料对生菜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2.3 纳米包装材料对生菜贮藏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纳米包装材料对生菜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5 纳米包装材料对生菜贮藏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6 纳米包装材料对生菜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3.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纳米材料包装对鲜切西兰花储藏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纳米包装袋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的影响 |
4.2.2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黄化指数的影响 |
4.2.3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4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的影响 |
4.2.5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2.6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7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8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4.2.9 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贮藏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5)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冰温气调保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大黄鱼的营养价值及产业现状 |
1.2 水产品保鲜技术的研究 |
1.2.1 冰藏保鲜 |
1.2.2 冷海水保鲜 |
1.2.3 微冻保鲜 |
1.2.4 冻结保鲜 |
1.3 冰温保鲜 |
1.3.1 冰温的产生 |
1.3.2 冰温技术机理及其发展 |
1.3.3 冰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1.3.4 冰温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1.4 气调包装保鲜技术 |
1.4.1 气调包装保鲜的原理 |
1.4.2 鲜鱼及鱼制品的气调包装保鲜 |
1.5 冰温气调保鲜 |
1.6 微生物对水产品的安全危害及致腐特性 |
1.6.1 微生物对水产品安全的危害 |
1.6.2 微生物对水产品的致腐作用 |
1.6.3 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 |
2 冰温和冷藏条件下大黄鱼的品质变化 |
引言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黄鱼热特性参数的测定 |
2.2.2 感官评定 |
2.2.3 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微量扩散法 |
2.2.4 TBARS 生成量的测定 |
2.2.5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2.6 肉汁渗出率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大黄鱼冰点的测定结果 |
2.3.2 大黄鱼蛋白热变性的测定结果 |
2.3.2 大黄鱼冰温和冷藏贮藏过程中的感官评定 |
2.3.3 大黄鱼冰温贮藏和冷藏过程中TVB-N 的变化 |
2.3.4 大黄鱼冰温和冷藏贮藏过程中TBARS 的变化 |
2.3.5 大黄鱼冰温和冷藏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
2.3.6 大黄鱼冰温和冷藏贮藏过程中肉汁渗出率的变化 |
2.4 小结 |
3 冰温下不同气调包装对大黄鱼的品质影响 |
引言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感官评定 |
3.2.2 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微量扩散法 |
3.2.3 TBARS 生成量的测定 |
3.2.4 菌落总数的测定 |
3.2.5 肉汁渗出率检测 |
3.2.6 气调包装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气调包装大黄鱼冰温贮藏过程中的感官评定 |
3.3.2 不同气调包装大黄鱼冰温贮藏过程中TVB-N 的变化 |
3.3.3 不同气调包装大黄鱼冰温贮藏过程中TBARS 的变化 |
3.3.4 不同气调包装大黄鱼冰温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
3.3.5 大黄鱼冰温和冷藏贮藏过程中肉汁渗出率的变化 |
3.4 小结 |
4 大黄鱼微生物菌相分析 |
引言 |
4.1 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接种物的制备 |
4.2.2 试验条的接种 |
4.2.3 判读试条 |
4.2.4 鉴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大黄鱼初始菌相 |
4.3.2 4℃贮藏大黄鱼的腐败菌相 |
4.3.3 冰温贮藏大黄鱼的腐败菌相 |
4.3.4 真空包装大黄鱼冰温贮藏的腐败菌相 |
4.3.5 100%CO_2包装大黄鱼冰温贮藏的腐败菌相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具有抗菌功能的壳聚糖复合膜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1.1.1 壳聚糖的结构 |
1.1.2 壳聚糖的性质 |
1.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
1.2.1 壳聚糖的酰化 |
1.2.2 壳聚糖的烷基化 |
1.2.3 壳聚糖羧基化 |
1.2.4 壳聚糖席夫碱 |
1.2.5 壳聚糖的接枝反应 |
1.2.6 壳聚糖的交联 |
1.3 内米SiOx的结构和性质 |
1.3.1 纳米SiOx的性质和结构 |
1.3.2 纳米SiOx的改性 |
1.3.3 内米SiOx的应用 |
1.3.4 纳米SiOx的安全性 |
1.4 单甘酯的结构和性质 |
1.5 国内外果蔬贮藏保鲜研究现状 |
1.5.1 简易贮藏保鲜 |
1.5.2 机械制冷贮藏保鲜 |
1.5.3 气调贮藏保鲜 |
1.5.4 辐射保藏 |
1.5.5 调压贮藏保鲜 |
1.5.6 化学贮藏保鲜 |
1.5.7 较先进的贮藏保鲜 |
1.6 壳聚糖涂膜保鲜的研究现状 |
1.6.1 抑制食品内外气体交换 |
1.6.2 保水防蔫提高果蔬贮藏品质 |
1.6.3 防止果蔬采后腐烂延长保鲜期 |
1.6.4 延缓果蔬后熟与衰老 |
1.6.5 抑制酶的活性 |
1.6.6 改善产品外观提高商品价值 |
1.6.7 壳聚糖存在的问题 |
1.7 农药剂型的发展现状 |
1.7.1 乳剂 |
1.7.2 湿性粉剂 |
1.7.3 悬浮剂、浓乳液剂、微乳剂 |
1.7.4 水分散性粒剂 |
1.7.5 泡腾片剂 |
1.7.6 微胶囊剂 |
1.7.7 纳米复合涂膜农药剂型 |
第二章 壳聚糖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纳米SiOx的改性 |
2.3.2 壳聚糖膜改性优化设计 |
2.3.3 膜的制备 |
2.3.4 膜力学性能测定 |
2.3.5 膜透性测定 |
2.3.6 结构表征 |
2.3.7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纳米SiOx改性结果 |
2.4.2 壳聚糖改性优化模型的组建和检验 |
2.4.3 膜结构表征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复合膜抑菌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壳聚糖复合膜抗细菌性能检测 |
3.3.2 壳聚糖复合膜抗酵母性能检测 |
3.3.3 壳聚糖单膜及复合膜抗霉菌性能检测 |
3.3.4 单甘酯抗细菌性能检测 |
3.3.5 壳聚糖复合膜抗植物病原菌性能检测 |
3.3.6 壳聚糖复合膜急毒性试验方法 |
3.3.7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壳聚糖复合膜抑制细菌结果 |
3.4.2 壳聚糖复合膜抑制酵母菌结果 |
3.4.3 壳聚糖复合膜抑制霉菌结果 |
3.4.4 单甘酯抑制细菌的结果 |
3.4.5 壳聚糖复合膜抑制植物病原菌结果 |
3.4.6 壳聚糖复合膜急毒性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复合膜应用于金秋梨保鲜 |
4.1 引言 |
4.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壳聚糖透水率优化设计 |
4.3.2 金秋梨保鲜贮藏过程中品质分析 |
4.3.3 金秋梨保鲜贮藏过程中酶活性分析 |
4.3.4 金秋梨保鲜贮藏过程中表面形貌分析 |
4.3.5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壳聚糖透水率优化模型的组建和检验 |
4.4.2 金秋梨保鲜贮藏过程中品质评价 |
4.4.3 金秋梨保鲜贮藏过程中酶活性评价 |
4.4.4 金秋梨保鲜贮藏过程中表面形貌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壳聚糖复合涂膜应用于黄瓜保鲜 |
5.1 引言 |
5.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5.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5.2.2 主要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失水率测定 |
5.3.2 叶绿素测定 |
5.3.3 黄瓜Vc测定 |
5.3.4 黄瓜硬度测定 |
5.3.5 黄瓜好果率测定 |
5.3.6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黄瓜失水率测定结果 |
5.4.2 叶绿素测定结果 |
5.4.3 黄瓜维生素C测定结果 |
5.4.4 黄瓜硬度测定结果 |
5.4.5 黄瓜好果率测定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壳聚糖复合涂膜应用于农药剂型 |
6.1 引言 |
6.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6.2.2 主要仪器 |
6.3 试验方法 |
6.3.1 室内毒力试验 |
6.3.2 田间药效试验 |
6.3.3 数据处理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室内毒力试验结果 |
6.4.2 田间试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7)大果水晶梨冷藏适温及其贮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成熟软化机理 |
1.1.1 细胞壁超微结构在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的变化 |
1.1.2 与果实成熟软化有关的主要酶的生理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
1.1.3 乙烯与果实软化 |
1.2 梨采后生理及其研究进展 |
1.2.1 呼吸、乙烯代谢的研究 |
1.2.2 梨果实褐变机理的研究 |
1.2.3 梨果实软化机理的研究 |
1.2.4 梨果实贮运病害的研究 |
1.3 梨贮藏保鲜技术及研究进展 |
1.3.1 采收 |
1.3.2 贮前预处理 |
1.3.3 梨贮藏保鲜技术及进展 |
1.4 日韩梨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及采后技术现状 |
1.4.1 日韩梨在我国的生产简况 |
1.4.2 日韩梨的果实性状 |
1.4.3 日韩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
1.4.4 日韩梨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方面研究进展 |
1.4.5 大果水晶梨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的实施及处理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4 数据处理用SAS 和DPS 统计软件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包装材料对大果水晶梨贮藏品质的影响 |
2.3.2 大果水晶梨贮藏下限温度的筛选 |
2.3.3 不同温度条件对大果水晶梨贮藏品质的影响 |
2.3.4 大果水晶梨与砀山酥梨贮藏特性比较 |
2.4 讨论 |
2.4.1 不同包装材料对大果水晶梨贮藏品质的影响 |
2.4.2 不同温度条件对大果水晶梨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2.4.3 冷藏中大果水晶梨与砀山酥梨贮藏特性的异同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中缩写字符含义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瓜果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果品保鲜产业现状 |
1.1.1 葡萄保鲜概况 |
1.1.2 甜瓜保鲜概况 |
1.1.3 杏贮藏保鲜 |
1.2 二氧化氯简介 |
1.3 ClO_2 的性质 |
1.4 ClO_2 的生产技术 |
1.5 稳定性ClO_2 |
1.6 ClO_2 浓度的主要检测方法 |
1.6.1 光度法 |
1.6.2 流动注射法 |
1.6.3 电流滴定法 |
1.6.4 生化法 |
1.6.5 色谱法 |
1.6.6 容量法 |
1.6.7 其他方法 |
1.7 ClO_2 的杀菌机理和效果 |
1.8 ClO_2 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1.8.1 应用优势 |
1.8.2 应用进展 |
1.8.3 应用前景 |
1.9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9.1 立题依据 |
1.9.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长效ClO_2保鲜剂的研究 |
2.1 实验内容 |
2.1.1 试剂 |
2.1.2 固体ClO_2 发生剂的制备 |
2.1.3 固体ClO_2 发生剂释放量的测定 |
2.1.4 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不同酸性物的影响 |
2.2.2 酸性物质量的影响 |
2.2.3 温度的影响 |
2.2.4 添加剂的影响 |
2.2.5 添加剂B 与C 的应用 |
2.2.6 湿度对配方3 中ClO_2 气体释放情况的影响 |
2.2.7 不同塑纸对ClO_2 气体释放量的影响 |
2.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lO_2气体发生剂安全性研究 |
3.1 实验内容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ClO_2 发生剂样品的制备 |
3.1.3 ClO_2 发生剂燃点和燃烧热的测定 |
3.1.4 固体ClO_2 发生剂释放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ClO_2 发生剂燃点和燃烧热 |
3.2.2 ClO_2 发生剂释放曲线 |
3.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二氧化氯保鲜对杏品质的影响 |
4.1 实验内容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1.3 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ClO_2 对杏果呼吸速率及乙烯生成量的影响 |
4.2.2 ClO_2 对果品质量的影响 |
4.2.3 腐烂率评价 |
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二氧化氯保鲜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5.1 实验内容 |
5.1.1 仪器 |
5.1.2 试剂 |
5.1.3 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ClO_2 对葡萄呼吸速率的影响 |
5.2.2 果品质量 |
5.2.3 腐烂率评价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二氧化氯气体抑菌及对甜瓜品质的影响 |
6.1 实验内容 |
6.1.1 仪器 |
6.1.2 试剂 |
6.1.3 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不同浓度ClO_2 对7 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
6.2.2 室温下ClO_2 对甜瓜呼吸强度的影响 |
6.2.3 室温下果品质量 |
6.2.4 腐烂率评价 |
6.2.5 冷藏 |
6.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葡萄保鲜过程中502的离子色谱法测定 |
7.1 实验内容 |
7.1.1 仪器与试剂 |
7.1.2 色谱条件 |
7.1.3 保鲜产品的502 的释放情况采样与测定 |
7.1.4 葡萄残留量的采样与测定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SO_4~(2-)标准曲线 |
7.2.2 氧化剂量的选择 |
7.2.3 时间对氧化剂氧化SO_3~(2-)的影响 |
7.2.4 吸收液的选择 |
7.2.5 保鲜剂样品的测定 |
7.2.6 葡萄中SO_2量的测定 |
7.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9)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食品保鲜技术概述 |
1.3 二氧化氯及亚氯酸钠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
1.4 二氧化氯及亚氯酸钠的理化性质 |
1.5 二氧化氯的氧化与消毒特性 |
1.6 二氧化氯的优越性 |
1.7 稳定性二氧化氯 |
1.8 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应用 |
1.9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的性质及有效浓度的测定 |
2.1 前言 |
2.2 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的组成及性质 |
2.3 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的活化和杀菌效果 |
2.4 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有效浓度的测定 |
2.4.1 测定方法的选择 |
2.4.2 材料和方法 |
2.4.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在草莓保鲜中的应用 |
3.1 前言 |
3.1.1 二氧化氯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概况 |
3.1.2 草莓概述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3.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正交试验结果 |
3.3.2 保鲜试验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在青椒保鲜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4.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正交试验结果 |
4.3.2 保鲜试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在鲫鱼保鲜中的应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5.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正交试验结果 |
5.3.2 保鲜试验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10)新型果蔬抗氧保鲜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果蔬保鲜的各种方法 |
1.2 果蔬保鲜剂的种类 |
1.3 抗氧剂的种类 |
1.3.1 天然抗氧化剂 |
1.3.2 化学合成抗氧化剂 |
1.4 近年来果蔬保鲜剂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阿魏酸糖酯的合成 |
2.1 合成主要原料的性质 |
2.1.1 阿魏酸 |
2.1.2 葡萄糖 |
2.1.3 木糖 |
2.2 合成路线设计 |
2.2.1 酯化方法 |
2.2.2 酯化方法的选择 |
2.2.3 糖酯合成反应需注意的问题 |
2.3 实验部分 |
2.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3.2 实验仪器 |
2.3.3 阿魏酸糖酯的合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的结构表征 |
2.4.2 产物的结构表征 |
2.4.3 合成条件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物的抗氧性研究 |
3.1 抗氧保鲜性测试的依据 |
3.1.1 对脂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2 乙烯的定性、定量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LOX活性最佳 PH值的测定 |
3.3.2 未处理、葡糖酯处理、木糖酯处理的LOX活性变化 |
3.3.3 乙烯的定性、定量 |
3.3.4 未处理、葡糖酯处理、木糖酯处理的苹果乙烯释放量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方研究 |
4.1 配方研究的依据 |
4.1.1 配方技术 |
4.1.2 配方设计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葡糖与木糖协同对脂氧合酶的抑制 |
4.3.2 不同配比对脂氧合酶的抑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果蔬贮存解毒保鲜仪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品种甜樱桃贮藏特性研究[D]. 陈臻. 甘肃农业大学, 2015(03)
- [2]果蔬保鲜库乙烯监测与脱除控制装置研究[D]. 尹辉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1)
- [3]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涂膜保鲜双孢磨菇效果的研究[D]. 李成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5)
- [4]纳米包装材料对鲜切西兰花、生菜的保鲜作用研究[D]. 石学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5]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冰温气调保鲜技术的研究[D]. 王真真.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6]具有抗菌功能的壳聚糖复合膜研究及应用[D]. 王明力. 贵州大学, 2008(02)
- [7]大果水晶梨冷藏适温及其贮藏特性研究[D]. 马海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瓜果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钟梅. 新疆大学, 2006(12)
- [9]稳定性亚氯酸钠溶液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研究[D]. 陈莉. 贵州大学, 2006(11)
- [10]新型果蔬抗氧保鲜剂的研制[D]. 李东明. 天津工业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