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县土鸡生产的几点思考

发展我县土鸡生产的几点思考

一、对我县发展土鸡生产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鑫[1](2021)在《湖北来凤县大河镇特色小镇建设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何蕾[2](2021)在《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内在逻辑》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国外经验启示为参照,考察我国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特征和效应、内在逻辑及模式互动,旨在回答小农户如何高质量参与并分享产业发展。本研究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和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以江苏省溧阳市牛马塘村为个案,主要通过访谈法、参与观察和二手文献获取资料,对研究问题加以实证分析。日本和欧洲实践表明,为规避全球市场的挤压,农户运用回归劳动中心性、开展循环经济、拓展多种经营等小农理性策略走出了一条内生的再小农式的发展路径,这一路径加强了农民主体对农事活动的自主权,促进乡村包容性就业和农民增收。未来促进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从降低小农户参与发展的门槛、创新农业组织方式、产销对接的流通和营销方式、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物质要素流通、人心相通的协调发展格局等方面着手。进入新时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小农户就业增收的新领域,小农户重新回归产业发展的主体角色。案例村实证研究表明,实践中除了公司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还存在以小农户为主体内生发展起来的再小农模式。公司化模式是对现代农业带动小农户发展路径的践行,表现出外部主体主导、高度依赖市场等特征,其优点在于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广泛性和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户租金收入,但同时该模式对弱势群体具挤出性;再小农模式是对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内生式发展路径的实践,表现出劳动中心性、自我组织化、服务差异化和市场远距化等特征,在实现农户自主权、扶助弱势群体的同时,存在社会兜底性覆盖面窄、组织化程度低等缺陷。制度和技术壁垒的降低为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提供前提条件。不同于公司化模式保留小农户退出机制,采取市场化和去小农化策略,再小农模式的逻辑是小农户在外部经济刺激、制度和技术壁垒降低,以及自身资本积累的多重作用下,运用小农理性策略免受现代产业体系的前后向挤压,主动参与到小规模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获得内生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模式的互动中,公司化模式处在产业发展的核心,占据优质的市场客户资源,享有利益分配的主导地位,而再小农模式处在产业发展和民宿市场利益分配的边缘,只能通过小农策略绕过主流市场,以差异化优势争取经营自主性和分享附加值。本研究认为,公司化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再小农模式的发展,但也可能挤压小生产者的发展空间,因而,再小农模式是小农户规避挤压,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方案,以小农户为主体内生发展起来的再小农路径是促进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分享发展成果的现实路径。未来推动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要对公司化模式加剧贫富差距、再小农模式面临制度壁垒和组织化等问题作深度思考。

谢莹[3](2020)在《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问题研究 ——以鹤庆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贫困,解决贫困问题是各国都应积极承担的责任。尤其是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基数大、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能规避的现实问题。经过30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尤其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起贫困人口逐年大幅度减少至2018年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据统计结果显示6年来总计减少8239万人,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76%。脱贫攻坚成绩无疑是显着的,而现在脱贫攻坚决战即将打响,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无疑是现阶段解决贫困的重中之重。鹤庆县是我国832个、整个省88个贫困县之中的一个,也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之一,同时也是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致贫原因复杂,经过数年的努力,鹤庆县于2018年9月退出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13.32%下降至1.21%。鹤庆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正处于继续推进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的重要阶段,本文立足于鹤庆这一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综合分析当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返贫风险,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探析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的有效路径,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本文以鹤庆县为样本进行研究,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指导下,结合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展开分析论证。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相关观点成果整理文献综述;然后以鹤庆县为例,介绍了鹤庆县扶贫工作的政策执行成效及现阶段工作特点,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透过典型案例看鹤庆县潜在的返贫风险,而后从产业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分析返贫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可行性建议,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祖拉亚提·再努拉[4](2020)在《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怀和支持下,新疆各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取得了显着的改善。积极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是新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兴疆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建设是拓宽广大村民致富之路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路径。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时需要科学地挖掘农村潜在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得到持续性发展前提是引领乡村现代文化,这不仅是建设美丽新疆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对国内外讲好新疆故事、展示和谐新疆形象的有效载体。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选取以传统文化开发和发展而取得一定成就的新疆托克逊县的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对以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托克逊县先进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引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进行概述。第一部分,对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体系,为本文提出了具体的理论依据与支撑,对托克逊县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对作为调查地点的托克逊县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概述,勾勒出有关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的蓝图。第三部分,以托克逊县为视角,列举出新时期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第四部分,对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行阐述。第五部分,在我国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适合进一步发展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及建议。总结部分,对本次研究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朱浩[5](2020)在《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对于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特色小镇有多种类型划分,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是其中一种。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除了壮族,还有瑶族、京族、侗族、苗族、彝族、仫佬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因而在广西研究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是符合广西区情的。可以说,对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研究是符合时代发展背景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我国的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特色小镇培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要规范纠偏机制,确保特色小镇的培育数量服从于质量,淘汰变形走样异化的特色小镇,筛选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典型案例,树立标杆,推动特色小镇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比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广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占优势,但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可以成为广西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基于这样的理论出发点,本文选取了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作为主要的田野考察点,采用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这些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发现状,对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认清差距,进而探索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特色小镇、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解析。第二章介绍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发展的态势,从发展目标和建设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特色小镇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罗列了当前广西特色小镇的创建数量,印证了广西特色小镇的兴起。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进展和分布特征概括了当前广西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并依据聚居的民族、主导的产业、旅游产业的地位对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进行类型划分,以便认清不同特色小镇的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第三章对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四个典型案例逐个进行了解读,分析这四个建设的建设成效和发展模式,总结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优势,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可依托这些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第四章阐述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即明确了特色小镇应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引领新动力培育、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以生态维度、产业维度、创新维度、传承维度作为评价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尺度,指出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生态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保护易受忽视;产品结构相对较单一,产业基础不够完善;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民族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传承需要加强。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是因为: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透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特色小镇艰涩和存在同质化现象、特色小镇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距离实现“产城融合仍存在差距”。第五章提出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首先,坚持优化服务,政府科学引导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其次,坚持规范发展,五大理念保障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再次,坚持产业立镇,优势产业驱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最后,坚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支撑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杨桃衣[6](2019)在《从供给侧谈“富饶的贫困”现象 ——反排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讨论、研究与实践构成了当下中国最为瞩目的时代课题。时至今日,民族地区依然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民族学、人类学的专业学科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知识探讨了反排村的贫困问题。造成反排“富饶的贫困”现象有历史原因和现代原因。具体为表现为:一、资源难以转化为现代资本。生态资源未转化生态产品;文化资源未转化文化产品。二、经济发展要素的先天不足。交通闭塞提高交易成本;地理环境的封闭制约人的活动半径;经济结构单一限制经济交流空间;公共服务不足降低旅游竞争力。三、民族观念与现代商业意识的冲突。小农意识导致的认识局限;消费观念缺乏无法扩大再生产资本;卫生习惯与民族习俗的制约。四、民族教育与当今社会需求脱节。教育体制仍有缺陷;教育与本土脱节;当地不够重视教育。其中,根本因素是民族的观念意识,即人。反排村要摆脱贫困,就要克服经济与文化两大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最后从供给侧视角反思了反排的“乡村振兴”之路。反排要走向乡村振兴,首先,活化“沉睡”的资源,创新文化供给。挖掘乡土当代价值,发挥文化的凝聚力量;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巩固村民的主体地位;探索文化产品新模式,丰富多元文化品牌建设。接着,尊重地方传统,更新发展理念。提倡小农耕,保持生产多样性;更新消费观念,扩大再生产资本;利用地方智慧,发展生态产业。然后,改革教育体系,强化人才供给。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培养“乡土”人才;转变当地教育观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以交通、通讯为重点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医疗为重点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加强乡村娱乐设施及服务供给。

文玉珍[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稳定,关系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瑶族作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广西,媒体对瑶族的报道影响受众认知。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广西日报》1978年至2018年的瑶族报道进行分析,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瑶族报道的情况和特点。研究发现,《广西日报》瑶族报道主要以消息为主;报道视角集中,凸显经济新闻;报道区域集中指向于六个瑶族自治县,呈现出“部分”代替“整体”的特点,并在前文的基础上,将瑶族报道的内容和社会语境相结合对《广西日报》呈现的瑶族整体形象进行了总结。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思考,认为《广西日报》瑶族报道出现报道面广泛,但分布不平衡;报道浅层化且深度不足;报道基调一边倒;报道时效性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建议:首先,注重报道时效性,平衡报道面;其次,增加通讯报道,提升瑶族报道的深度;再次,深挖民族文化,提升报道价值;最后,遵循“三贴近”原则。

王敏[8](2019)在《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宜居乡村的基础,是促进乡村社会文明、提升村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全域旅游热潮的兴起,对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是有积极意义的,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实现城乡良性发展,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的良性回波,从而提高乡村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生活水平及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保障乡村旅游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共同推进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视角,选取了白水县乡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面向白水县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的重大战略需求,从全域旅游的发展需求和村庄建设的相关政策入手,通过对全域旅游、乡村人居环境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探讨了全域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互动机制。基于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构建了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模式,对“县—镇—村”三级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解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典型实践经验启示。根据相关全域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概念解析,将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支撑四大系统;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乡村人居环境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典型乡村案例的实践经验,为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第二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分别从乡村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居住环境、支撑环境和游憩环境六个方面对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样本村的调研分析了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系统层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探究了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演进机制。第四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模式。通过对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相关规划的借鉴,确定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的目标、理念和原则;并提出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的适宜性发展模式。第五部分: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分析。分别以白水县、林皋镇及四个典型村为实证案例,从整体空间结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路线搭建、人居环境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促进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保障策略。

周伟[9](2019)在《贵州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之一。金融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扶贫工作新阶段,由于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服务等相关方面针对性不强,使得实际扶贫效果一般。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从此精准扶贫就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思想引领。当金融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如何能发挥出金融最大的作用,成为热点研究课题。绥阳县,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处在贵州省北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较高,截至2018年初贫困村发生率为11.12%,贫困人口20648人。虽然当地政府联合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脱贫任务仍然艰巨。所以,本文以绥阳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内外金融扶贫理论与实践,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对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在调研中,发放了数百份的调查问卷,并实地走访了当地居民,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金融数据。对于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绥阳县的主要的扶贫方式,包括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兜底保障扶贫;其次对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了介绍,包括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情况、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模式、“特惠贷”与“绥易贷”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第三,指出了当前绥阳县在贫困人口、当地政府、金融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运用DEA模型对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以下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贫困人口方面,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推动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加强脱贫意识宣传和脱贫规划指导;在地方政府方面,要不断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审慎选择管理扶贫项目和加强资金管理;在金融体系方面,要更多地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本文期望为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修兴高[10](2018)在《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举措,战略地位显着,被列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首要任务。各省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将70%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地方政府寄望于寻找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做法,而判断某地区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的依据是该经验做法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否具备或可复制。但现有文献主要介绍特定地区产业扶贫模式与经验做法,少有文献对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刻剖析,也就无法为其他地区判定该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在此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中央及各部委、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扶贫成效;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分析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为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合作社带动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样本进行案例研究,剖析三个案例样本的产业扶贫成效及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以往学者所指出的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障碍因素进行讨论、印证和补充,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现实依据;最后,根据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尚存的制约因素,提出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后,2016年和2017年包含产业扶贫内容的政策文件也呈爆发式增加,强有力的执行力有效保障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第二,基于三个案例的研究发现,基层组织能力禀赋、地区资源禀赋、行业属性、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贫困户特征并非重要的因素;第三,案例研究发现当前产业扶贫仍存在三个问题:产业扶贫项目在分配阶段确实存在“精英捕获”现象、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容易被产业扶贫主体忽视、产业扶贫主体的补贴政策门槛偏高且容易忽略小微产业扶贫主体的扶贫贡献,而对国内学者较常谈及的“弱者吸纳”现象、“规模化劣势”、“一次性怪圈”的普遍性持保留态度;第四,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对产业主体的扶贫思路引导、优化产业扶贫的配套政策体系、扶持产业扶贫主体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扶持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扶持贫困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开发战略、强化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以及培育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二、对我县发展土鸡生产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县发展土鸡生产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农村产业推进中农户的参与研究
        1.3.2 关于再小农化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产业融合
        2.1.2 农户
        2.1.3 小农、去小农化与再小农化
    2.2 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2.2.1 马克思主义的“小农终结”理论
        2.2.2 实体主义的“小农存续”理论
        2.2.3 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的“理性小农”理论
        2.2.4 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理论
        2.2.5 生计框架理论
第三章 国外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3.1 日本六次产业化实践:鼓励农户自主开展产业创新活动
        3.1.1 日本六次产业化背景
        3.1.2 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支持
        3.1.3 农户参与六次产业化实践的主要类型
        3.1.4 农户参与并分享六次产业发展的做法
    3.2 欧洲农村发展实践:家庭农场层面的多样化活动
        3.2.1 欧洲农村发展转型
        3.2.2 欧洲农村发展政策对融合性产业发展的支持
        3.2.3 农户和城乡居民参与农村发展实践的主要类型
    3.3 国外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4.1 农村产业发展变迁和小农户参与
        4.1.1 农村产业发展变迁
        4.1.2 小农户参与发展和分化的过程
    4.2 田野点概况
        4.2.1 田野点选取和资料收集
        4.2.2 牛马塘村小农户参与发展的历史变迁
        4.2.3 新时期牛马塘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4.3 牛马塘村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4.3.1 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公司化模式
        4.3.2 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再小农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模式的内在逻辑和政治经济学分析
    5.1 不同模式下小农户参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5.1.1 公司化模式下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
        5.1.2 再小农模式下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
    5.2 小农户参与不同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2.1 小农户参与不同模式的政治经济学一般分析
        5.2.2 不同参与发展模式间的互动分析
        5.2.3 关于模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问题研究 ——以鹤庆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精准扶贫
        二、脱贫
        三、返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鹤庆县精准扶贫情况及潜在的返贫风险
    第一节 鹤庆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与贫困人口概况
        二、贫困成因及特点
    第二节 鹤庆县精准扶贫现状及潜在的返贫风险
        一、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成效
        二、鹤庆县脱贫后潜在的返贫风险
第三章 透过经典案例分析鹤庆县潜在的返贫风险
    第一节 “代养鸡”养殖脱贫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启示
    第二节 西邑奇峰旅游脱贫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启示
    第三节 贫困户个案研究
        一、六合乡松园村杨某桂户
        二、西邑镇奇峰村张某中户
        三、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四章 鹤庆县返贫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鹤庆县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一、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资金来源单一,后续支撑不足
        三、农业技术不足,现代化水平低
        四、销售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
        五、农业人才缺乏,农户内生动力不足
    第二节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态旅游开发不充分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二、生态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
    第三节 教育基础薄弱,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缓慢
        一、教育意识落后,教育负担较重
        二、办学条件薄弱,办学资源短缺
        三、师资力量薄弱
    第四节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外力不足,内力缺乏
        二、基本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第五节 贫困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冲击
        一、民族文化知名度不高
        二、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不足
第五章 鹤庆县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建议
    第一节 推动产业持续增收,做强优势产业
        一、实施规模化生产,做强优特产业
        二、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农业科技
        三、建立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制度
        四、转变发展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五、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电商”
        六、拓宽资金来源,强化资金统筹
    第二节 注重环境保护,依托生态促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三、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第三节 强化教育意识,推动地区教育发展
        一、重塑教育意识
        二、改善办学条件
        三、增强师资力量
    第四节 注重民生工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障机制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机制
        三、保障公共产品持续供给
    第五节 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机制
        一、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文化自信
        二、建立民族文化民间工艺人才培养制度
        三、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实地调查法
        1.3.2 访谈法
        1.3.3 文献分析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1章 乡村文化与丝绸之路上的古驿道介绍
    1.1 乡村文化概念界定
        1.1.1 文化的概念
        1.1.2 乡村文化的概念
        1.1.3 乡村文化建设基础——民俗文化
        1.1.4 乡村文化建设概念
        1.1.5 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2 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2.2 我国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战略
        1.2.3 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1.3 托克逊县的自然与社会概况
        1.3.1 地理坐标上的托克逊县
        1.3.2 历史坐标上的托克逊县
        1.3.3 传统文化坐标上的托克逊县
第2章 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资源
    2.1 托克逊县节日民俗文化资源
        2.1.1 托克逊县节日文化特点
        2.1.2 杏花节
        2.1.3 杏子采摘节
        2.1.4 蔬菜节
        2.1.5 油菜花节
        2.1.6 庙会文化节
        2.1.7 拌面文化节
    2.2 托克逊县居住文化与风光旅游
    2.3 饮食民俗---- 馕生产的市场化
    2.4 文化大院——托克逊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
第3章 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模式
    3.1 “节日民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3.1.1 “节日民俗+旅游”模式的理论分析
        3.1.2 托克逊县“节日民俗+旅游”模式特点
    3.2 “饮食民俗+产业化”融合发展模式
        3.2.1 馕生产合作社建设
        3.2.2 拌面——市场产业基地
        3.2.3 托克逊红枣加工与饮食产业
    3.3 托克逊县刺绣+产业化
    3.4 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发展模式
第4章 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成就
    4.1 加快乡村民俗资源产业化步伐
    4.2 促进“文化农民”的文化阵地建设
    4.3 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4.4 实现农民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性
第5章 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5.2 加大对乡村民俗文化科学开发的投入力度
    5.3 深挖特色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更多乡村民俗文化品牌
    5.4 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部分访谈对象列表
附录C 实地调查图片选
致谢

(5)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色小镇
        (二)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
        (三)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发展的态势研判
    一、广西特色小镇概况
        (一)发展目标
        (二)创建数量
        (三)建设意义
    二、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建设进展
        (一)建设进展
        (二)分布特征
    三、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类型划分
        (一)依据聚居的民族进行划分
        (二)依据主导的产业进行划分
        (三)依据旅游的产业地位进行划分
第三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典型案例解读
    一、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
        (一)四大优势助力小镇培育
        (二)建立了康养产业五大支撑体系
        (三)“瑶族文化+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
    二、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
        (一)具有边海民族特色的“中国最美村镇”
        (二)建设滨海宜居小镇
        (三)“京族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三、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
        (一)支撑小镇建设的特色资源
        (二)体育赛事驱动小镇的发展
        (三)“壮族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
    四、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
        (一)“百镇建设”工程助力小镇培育
        (二)建设“中国月柿之乡”
        (三)“瑶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
    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
        (三)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
        (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创新引领新动力培育
        (六)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
    二、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对标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保护易受忽视
        (二)产品结构相对较单一,产业基础不够完善
        (三)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四)民族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传承需要加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透彻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三)特色小镇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
        (四)特色小镇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五)距离实现“产城融合”仍存在差距
第五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优化服务,政府科学引导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专项政策体系
        (二)强化小镇顶层设计
        (三)健全发展长效机制
        (四)科学指导建设规划
        (五)正确处理“双向互动”
    二、坚持规范发展,五大理念保障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理念塑造特色业态
        (二)协调理念营造和谐氛围
        (三)绿色理念推动生态建设
        (四)开放理念创建包容环境
        (五)共享理念打造交流平台
    三、坚持产业立镇,优势产业驱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依托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
        (二)运营特色产业,构建服务平台
        (三)突出产业特色,促进文旅融合
        (四)坚持人本导向,引导产城融合
    四、坚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支撑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尊重民族地区现有形态,理性拆旧建新
        (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拒绝盲目搬袭
        (三)挖掘民族地区乡土文化,锻铸文化内核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从供给侧谈“富饶的贫困”现象 ——反排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富饶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反排村的研究
        1.2.3 关于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2 反排的“富饶”与“贫困”
    2.1 反排村概况
        2.1.1 雷公山北麓的传统村落
        2.1.2 迁徙历史:“我们是怎么来到这的”
    2.2 富饶的资源
        2.2.1 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
        2.2.2 独特多彩的文化资源
    2.3 富饶中的贫困
        2.3.1 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
        2.3.2 深度贫困村: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
3 反排“富饶的贫困”现象的原因探析
    3.1 资源难以转化为现代资本
        3.1.1 生态资源未转化生态产品
        3.1.2 文化资源未转化文化产品
    3.2 经济发展要素的先天不足
        3.2.1 交通闭塞提高交易成本
        3.2.2 地理环境的封闭制约人的活动半径
        3.2.3 经济结构单一限制经济交流空间
        3.2.4 公共服务不足降低旅游竞争力
    3.3 民族观念与现代商业意识的冲突
        3.3.1 小农意识导致的认识局限
        3.3.2 消费观念缺乏无法积累再生产资本
        3.3.3 卫生习惯与民族习俗的制约
    3.4 民族教育与当今社会需求脱节
        3.4.1 教育体制仍有缺陷
        3.4.2 教育与本土脱节
        3.4.3 当地不够重视教育
4 供给侧视角下反排“乡村振兴”的反思
    4.1 活化“沉睡”资源,创新文化供给
        4.1.1 挖掘乡土当代价值,发挥文化的凝聚力量
        4.1.2 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巩固村民的主体地位
        4.1.3 探索文化产品新模式,丰富多元文化品牌建设
    4.2 尊重地方传统,更新发展理念
        4.2.1 提倡小农耕,保持生产多样性
        4.2.2 更新消费观念,扩大再生产资本
        4.2.3 利用地方智慧,发展生态产业
    4.3 改革教育体系,强化人才供给
        4.3.1 体制因地制宜,培养“乡土”人才
        4.3.2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4.4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
        4.4.1 交通、通讯为重点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4.4.2 以医疗为重点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4.4.3 着力加强乡村娱乐设施及服务供给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资料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媒介形象的研究
        1.3.2 少数民族报道的研究
        1.3.3 广西少数民族报道的研究
        1.3.4 广西少数民族的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设计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广西日报》瑶族报道分析
    2.1 《广西日报》瑶族报道基本情况
        2.1.1 报道数量
        2.1.2 报道形式
        2.1.3 报道体裁
        2.1.4 新闻来源
        2.1.5 报道地域
    2.2 《广西日报》瑶族报道内容分析
        2.2.1 新闻议题
        2.2.2 报道基调
        2.2.3 报道对象
        2.2.4 报道主体
    2.3 《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特点
        2.3.1 以消息为主,报道呈现浅层化
        2.3.2 报道角度集中,凸显经济新闻
        2.3.3 报道区域失衡,“部分”代替“整体”
第三章 《广西日报》瑶族整体形象呈现
    3.1 第一阶段(1978—1988):个体价值凸显
        3.1.1 个人价值受关注
        3.1.2 生活安宁
    3.2 第二阶段(1988—1998):被改善者的形象
        3.2.1 摆脱贫困的形象
        3.2.2 个体致富的形象
    3.3 第三阶段(1998—2008):新时期发展的形象
        3.3.1 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
        3.3.2 基础设施的改善者
    3.4 第四阶段(2008—2018):多元发展的形象
        3.4.1 脱贫致富的形象
        3.4.2 民族文化多彩的形象
    3.5 小结
第四章 《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的讨论与反思
    4.1 《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的不足
        4.1.1 报道面广泛,但分布不平衡
        4.1.2 报道浅层化且深度不足
        4.1.3 报道基调一边倒
        4.1.4 报道时效性不高
    4.2 为完善《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的优化策略
        4.2.1 注重报道时效性,平衡报道面
        4.2.2 增加通讯报道,提升瑶族报道的深度
        4.2.3 深挖民族文化,提升报道价值
        4.2.4 遵循“三贴近”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要求
        1.1.2 现实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综述
        1.3.2 国外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综述
        1.3.3 国内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综述
        1.3.4 国内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综述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典型实践经验启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全域旅游
        2.1.2 区域旅游
        2.1.3 人居环境相关理论
        2.1.4 城乡协调发展
        2.1.5 可持续发展
    2.2 全域旅游与人居环境的内在联系
        2.2.1 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2.2.2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全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2.2.3 全域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的互促整合
    2.3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乡村人居环境的特征分析
    2.4 国内外相关案例解读
        2.4.1 国外案例解读
        2.4.2 国内案例解读
    2.5 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总结
    2.6 本章小结
3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3.1.1 自然环境特征
        3.1.2 人类发展特征
        3.1.3 社会发展特征
        3.1.4 居住环境特征
        3.1.5 支撑环境特征
        3.1.6 游憩环境特征
    3.2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调研分析
        3.2.1 现状调研内容及方法
        3.2.2 样本村居住条件情况
        3.2.3 样本村经济社会情况
        3.2.4 样本村环境建设情况
        3.2.5 样本村公共设施情况
        3.2.6 样本村村庄风貌情况
        3.2.7 样本村游憩设施情况
    3.3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
        3.3.1 乡村住宅建设粗放,居住条件较差
        3.3.2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
        3.3.3 旅游产业融合不足,要素体系不完善
        3.3.4 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品牌形象塑造弱
        3.3.5 空间布局散乱,规划管理欠佳
        3.3.6 建筑风貌混乱,乡土特色缺失
        3.3.7 基础设施缺乏,支撑系统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1.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4.1.2 评价体系适宜性分析
        4.1.3 评价体系构建目标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1 “生态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4.2.2 “生活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4.2.3 “生产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4.2.4 “社会文化环境”要素相关指标
    4.3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2 评价指标的解释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评价实证分析
        4.4.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评价
        4.4.2 结果分析
    4.5 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演进机制分析
        4.5.1 空间优化
        4.5.2 文化振兴
        4.5.3 政策扶持
        4.5.4 市场推动
    4.6 本章小结
5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规划模式
    5.1 规划目标
    5.2 规划理念
    5.3 规划原则
        5.3.1 整体性原则
        5.3.2 地方性原则
        5.3.3 因地制宜原则
        5.3.4 主体性原则
    5.4 全域旅游导向下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特色模式
        5.4.1 农业资源富集型乡村发展模式
        5.4.2 旅游资源密集型乡村发展模式
        5.4.3 生态文化融合型乡村发展模式
        5.4.4 城镇带动服务型乡村发展模式
    5.5 全域旅游特色模式引导下的乡村人居空间布局模式
        5.5.1 组团状布局
        5.5.2 条带状布局
        5.5.3 辐射状布局
    5.6 本章小结
6 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研究
    6.1 县域层面乡村人居环境实证研究
    6.2 镇域层面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研究——以林皋镇为例
        6.2.1 林皋镇概况
        6.2.2 林皋镇人居环境规划
    6.3 村域层面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实证研究
        6.3.1 北马村
        6.3.2 尧头村
        6.3.3 段家塬村
        6.3.4 和家卓村
    6.4 规划保障策略支撑
        6.4.1 生态环境优先
        6.4.2 道路交通保障
        6.4.3 统筹土地保障
        6.4.4 促进资金保障
        6.4.5 公众参与保障
        6.4.6 加强技术保障
        6.4.7 强化政策保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2.1 角度的创新
        7.2.2 方法的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图纸目录
    附录2:表格目录
    附录3:白水县30 个样本村庄概况
    附录4:白水县旅游与乡村人居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5: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调查表
    附录6:白水县旅游星级景区(点)目录

(9)贵州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框架思路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金融扶贫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2 农村金融理论
        2.2.3 金融排斥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3 贵州绥阳县主要扶贫方式与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3.1 绥阳县贫困人口情况
    3.2 绥阳县主要扶贫方式
        3.2.1 产业扶贫
        3.2.2 转移就业扶贫
        3.2.3 易地搬迁扶贫
        3.2.4 兜底保障扶贫
    3.3 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3.3.1 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情况
        3.3.2 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模式
        3.3.3 “特惠贷”与“绥易贷”
        3.3.4 政策性农业保险
    3.4 绥阳县金融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贫困人口方面的问题
        3.4.2 当地政府方面的问题
        3.4.3 金融体系方面的问题
4 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分析
    4.1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4.1.1 投入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4.1.2 产出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4.2 模型的选取
    4.3 模型的建立
    4.4 实证分析
5 完善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5.1 贫困人口方面
        5.1.1 推动金融知识的普及
        5.1.2 加强脱贫意识宣传和脱贫规划指导
    5.2 当地政府方面
        5.2.1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5.2.2 审慎选择管理扶贫项目和加强资金管理
    5.3 金融体系方面
        5.3.1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5.3.2 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
        5.3.3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5.3.4 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中国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
        二、中国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中国产业扶贫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国外贫困与扶贫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基本的研究框架
    第五节 方法选择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七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扶贫
        二、贫困户
        三、脱贫户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贫困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
        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扶贫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六、包容性发展理论
        七、产业选择理论
        八、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
        一、习近平基层党建扶贫思想
        二、关于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的思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研究的分析框架构建
    第二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层组织能力禀赋
        二、地区资源禀赋
        三、贫困户特征
        四、行业属性
        五、利益联结机制
        六、市场环境
        七、政策环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第一节 全国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一、中央及各部委扶贫政策的演进
        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增长状况
        三、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成效
        四、各省市扶贫政策的演进
        五、各省市扶贫政策的实施成效
    第二节 全国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一、中央及各部委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
        二、各省市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
        三、部分省市产业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三节 福建省扶贫开发的历程与现状
        一、赤溪村“引燃”中国扶贫开发事业
        二、宁德市开创“易地搬迁”扶贫措施
        三、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扶贫机制
        四、强化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五、实施整村推进,强化党建扶贫工作
        六、持续创新金融扶贫政策与工作机制
        七、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扶贫的主要运行模式
    第一节 产业扶贫模式划分及其理由
        一、基于扶贫主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划分及理由
        二、产业扶贫模式分类环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节 三种产业扶贫模式概述
        一、基层组织带动模式
        二、合作社带动模式
        三、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层组织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春光村基层组织带动的产业扶贫案例剖析
        一、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
        二、总体成效
    第五节 春光村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春光村基层组织具备较强能力禀赋
        二、春光村具备丰富且独特的资源禀赋
        三、春光村产业扶贫的行业选择合理
        四、得益于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
        五、产业扶贫主体的内部协调机制稳定
        六、春光村扶贫模式对贫困户劳动能力要求低
    第六节 春光村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激发基层组织服务精准扶贫的能力与能动性
        二、特殊的资源禀赋是春光村成功的关键要素
        三、资源禀赋弱的村落需寻求差异化扶贫路径
第六章 合作社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一、研究地域概况
        二、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
        三、选择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扶措施与成效
    第五节 合作社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基层组织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引导
        二、凤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
        三、贫困户实现家门口种植葡萄创业就业
        四、葡萄产业发展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相对稳定
    第六节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帮扶实践的启示
        一、基层政府需加强对合作社的扶贫思路引导
        二、基层政府需强化合作社扶贫的后期保障
第七章 龙头企业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一、连江县农业产业联盟及其扶贫实践
        二、选择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农业产业联盟共享扶贫机制的帮扶措施与成效
    第五节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帮助具有重要作用
        二、连江县具备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三、休闲农业贴近贫困户的技能与实际需求
        四、休闲农业旅游和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广阔
        五、共享扶贫机制参与主体的协调机制稳定
        六、贫困户特征对共享扶贫成效的影响较小
    第六节 共享扶贫机制的经验启示与可复制推广价值
        一、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一:重视基层组织引导
        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二:提供稳定销售渠道
        三、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四:规模扶持与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第八章 产业扶贫模式比较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三种产业扶贫模式的案例样本汇总与比较
    第二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文献所指障碍因素的讨论: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一、产业扶贫项目申请阶段的“弱者吸纳”现象具有一定正面效应
        二、产业扶贫项目经营阶段的“规模化劣势”现象可化解
        三、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一次性怪圈”现象可规避
        四、产业扶贫项目分配阶段确实存在“精英捕获”现象
        五、发展性产业项目与扶贫目标脱嵌的现象得到印证
    第四节 对现有研究文献所指障碍因素的补充: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一、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易被产业扶贫项目边缘化
        二、产业扶贫市场经营主体的财政补贴政策门槛偏高
    第五节 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对产业主体的扶贫思路引导
        二、优化产业扶贫的配套政策体系
        三、扶持产业扶贫主体提升市场开拓能力
        四、扶持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五、扶持贫困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开发战略
        六、强化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的帮扶力度
        七、培育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图表索引
个人简历

四、对我县发展土鸡生产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来凤县大河镇特色小镇建设策略研究[D]. 郑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内在逻辑[D]. 何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问题研究 ——以鹤庆县为例[D]. 谢莹.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4]托克逊县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调查研究[D]. 祖拉亚提·再努拉. 新疆大学, 2020(07)
  • [5]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 朱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从供给侧谈“富饶的贫困”现象 ——反排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 杨桃衣.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7]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日报》瑶族报道研究(1978-2018)[D]. 文玉珍. 广西大学, 2019(01)
  • [8]全域旅游导向下白水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规划策略研究[D]. 王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贵州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分析[D]. 周伟.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10]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修兴高.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发展我县土鸡生产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