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解决电煤价格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许锐鹏[1](2019)在《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财务战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区域领先优势有所下降,经营利润持续下滑。鉴于此,论文首先分析企业财务战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对企业现有财务战略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角度选择财务指标进行深度分析,进而指出企业财务战略优化的必要性。随后利用企业2014—2018年财务数据,构建企业的财务战略矩阵图,发现企业目前处于矩阵图的第四象限,属于价值减损现金短缺型企业,投资效率低,资产负债率高,财务杠杆发挥负作用,财务管控不足。然后论文根据财务战略矩阵的研究,从投资、筹资和营运三方面提出详细的财务战略优化方案,建议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重视多元化组合投资布局,寻求良性整合,削减财务杠杆、防范债务违约风险,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最后,对财务战略优化措施设计了实施步骤,同时从政策、管理制度、技术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进而促进财务战略优化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昕胤[2](2019)在《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电力供应主要是以火力发电为主,新能源发电为辅的发电模式。火力发电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炭,煤炭的供应影响着火电厂的正常生产。从2016年起,受去产能政策影响,煤炭产能下降,煤炭供应不足,即便是在煤炭资源丰富的贵州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供应不足造成煤价上涨,已经远远超过火电企业的所承受范围。“煤电”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火电企业的正常经营,让火电的负债严重。降低燃煤成本、确保煤炭的供应已成为大多数火电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此情况下,采购管理也上升至战略高度,构建一个采购战略,为企业摆脱困难,实现盈利。在当前燃煤供应紧张、煤价飙升的情况下,本文综述了G公司燃煤采购的现状,采取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对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的宏观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对G公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构建矩阵分析战略模型,选择相适应的品种、采购方式、供应商选择、运输模式等多方面的采购战略组合,帮助G公司在煤电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这些战略以确保企业采购工作的完成。为了保障火电企业燃煤采购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从组织、财务、人力资源的等多方面去保障采购战略的实施。对G公司采购战略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得出一套有效而可行的燃煤采购战略来满足企业总的目标战略,从而降低火电企业整体发电成本,提高火电企业经营效益,扭转目前火电企业普遍亏损的局面。
张坤[3](2017)在《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机构也随之不断优化,特别是随着年初国家要求煤炭去产能和煤矿减量化生产政策的影响下,使煤炭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伴随着去库存,煤炭价格逐渐止跌,SD公司也迎来了良好的转机。煤炭市场依然面临供大于求的现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把营销理论知识同SD公司的销售现状相结合,使煤炭销售的问题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改进煤炭销售的方法,如何开拓新的煤炭市场,开发新的客户,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SD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市场营销理论与本公司煤炭产品的特点和煤炭行业现状相结合,认真分析SD公司的内、外环境及现阶段的营销状况,找出营销过程中的不足,并应用SWOT矩阵法综合分析其优、劣势及机会、威胁。通过分析,得出我公司应当利用自身雄厚的实力、品牌价值高、公司所处区域煤炭资源丰富、不断增强的运输能力、有配套先进的洗煤厂、产品多样化以及注重科技创新等优势,对煤炭产品的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及定位,进而制定SD公司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与之匹配的营销策略的实施建议。本文利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结合SD公司实际,指出其在煤炭产品营销策略方面的欠缺点,提出建设性营销策略,对SD公司的煤炭产品营销提供有效指导。
梁超[4](2017)在《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售电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电力工业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的新时期,电力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发电企业可以参与售电业务,这有利于发电企业拓展经营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根据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针对发电企业的售电营销策略的研究对发电企业适应当前电力市场,提高市场相对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推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企业战略和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最新趋势和发电企业经营环境,制定发电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系统地分析、研究《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及关于售电侧市场相关配套政策;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思路,确定发电企业在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下的营销战略;制定与国家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发展步调协调一致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发电企业拓展经营发展空间,提高综合效益。本文以发电行业的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以下简称洛河发电厂)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从内外环境两部分对洛河发电厂所处的战略竞争环境做了分析,利用波特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和SWOT矩阵模型方法,从宏观和产业环境的角度对洛河发电厂的售电营销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找出洛河发电厂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本文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格局,洛河电厂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核心、市场营销是关键”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努力将发电企业的集团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转化为营销优势、竞争优势和效益优势。本文结合安徽省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以洛河发电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适合安徽省电力市场环境的营销策略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初步研究,树立大营销观念,加强政治营销与公共关系营销,制定合理的电价策略,严格控制成本,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积极争取对大用户的直供电业务,打造优秀的营销团队,组成战略合作等,为企业的售电营销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李伟[5](2017)在《LTMY公司煤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之后,煤炭行业也转变了之前的竞争手段及经营理念,煤炭行业加快了自身的改革步伐,促使自身更符合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我公司所在的蒙东区域,产品同质性强,附加值低。不少煤炭企业在4P、7P营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运营特点对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重点对煤炭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煤炭公司实施新的营销策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与业绩。通过对煤炭企业LTMY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分析,以期为煤炭行业的运营与发展提供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分为七部分来分析LTMY公司在产业内可持续发展下制定的新营销策略。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的框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市场营销战略理论,并阐述煤炭营销的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重点分析LTMY公司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第四部分,主要是对LTMY公司内部环境的分析,并运用SWOT模型对煤炭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展开了详细分析。第五部分,从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广告定位、宣传渠道定位)两方面分析分析LTMY公司目标市场的定位。第六部分,从产品创新、独特定价、品牌提升、关系促销、渠道畅通五个方面提出LTMY公司的营销策略。第七部分,主要是对此次研究做出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张耕菩[6](2016)在《动力煤期货价格预测与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尤其是动力煤的产量与消费量在全球也是位居首位。动力煤市场具有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系列特征,在我国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的推动下,我国动力煤期货合约于2013年9月26日在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商所)挂牌上市。随着经济周期和产能过剩的影响,当前动力煤现货市场下行态势持续运行,期货市场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新的规避风险途径。动力煤期货的成功上市,完善了我国动力煤市场体系,给煤电企业带来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新工具,缓解了我国长期以来“煤电无法完全联动”的压力,优化了动力煤价格形成机制,对煤电企业来说,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回顾我国煤炭市场的发展历程,2001―2011年被视为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煤价从200元涨至最高1000多元。截止到2015年底,产量超过亿吨的煤炭省区8个,产量比重84.1%;神华、同煤、山东能源、陕煤化、中煤、兖矿、山西焦煤、冀中能源、河南能源等9家企业产量超亿吨,产量占全国的38.2%。动力煤进口关税方面,在2005年4月1日税率由6%下调为3%,在2006年11月1日,又由3%降低到1%,自2007年6月1日至今,关税一直为零。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年后又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能源行业发展更加注重对绿色、生态保护,政策上也逐渐提高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大型煤炭企业为了坚持资金链条不断,通过大幅降价换取销量,企业脱困工作成为当下主要面对的问题,煤炭企业为保持稳定的经营来源,对动力煤期货这一避险工具也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才刚刚起步,上市以来运行的情况并不完全如业内预期的那样,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为使动力煤期货这一新兴的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尚需学术界对动力煤期货上市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动力煤期货市场良好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选择“动力煤期货定价模型与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研究”为题,结合目前我国动力煤市场情况,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对动力煤期货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展开细致分析,最终研究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动力煤期货定价与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动力煤期货推出的相关背景、运行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动力煤期货定价模型定价模型、动力煤期货套期保值最优比率、动力煤期货合约改进建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我国动力煤期货起步晚,实际操作和制度管理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我国学术界针对动力煤期货有关问题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对该方向展开深入研究既符合广大煤电企业的实际需求,又能够弥补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空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相关联的背景我国在1998年经过对期货市场的治理整顿,期货市场运行制度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品种不断增多、期货市场获得了良性发展。但是,一直以来煤炭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资源产品却迟迟未能进入到期货市场。动力煤期货市场可以合理引导动力煤市场健康发展,调控动力煤价格的大幅波动,促进动力煤供求环境良性发展。然而,由于现有各种条件不够完善,2013年底在仓促中推出的动力煤期货必然存在各种问题,如何缓解这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影响,使新上市的动力煤期货实现平稳发展,成为当面紧迫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2)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运行状况分析本论文运用调研、综述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动力煤期货市场的运行状况,动力煤期货运行一年多以来,运行状态可大体总结四个方面:价格波动较大、交投相对活跃、期货价格的变化领先于现货价格、首次交割顺利完成。并进一步对大型国有煤电企业动力煤开展情况展开分析,发现我国主要煤电企业均对动力煤期货的成功上市变现积极,在动力煤期货上市前后,主要煤电企业已开展了业务培训、相关调研、组建专门业务部门等活动。动力煤期货的成功上市,完善了我国动力煤市场体系,给煤电企业带来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新工具,缓解了我国长期以来“煤电无法完全联动”的压力,优化了动力煤价格形成机制。(3)我国动力煤期货运营问题必要性研究动力煤期货的成功上市对提高动力煤市场化程度有明显推进作用,但在实际推进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本文对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出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当前主要的问题是上下游衔接有待加强、传统行业转变观念的速度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动力煤套保操作的宏观、微观环境展开全面分析,筛选关键因素,成功构建出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计算出现阶段动力煤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内部运营环境的总加权值为2.8021,也大于平均值2.5分,从而论证出当前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运营的内部环境存在相对优势。运用IFE和EFE评价矩阵的定量计算结果充分证明现阶段我国动力煤期货运营具有较好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需要针对各个环节面对的主要问题,制定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形成一系列改进措施。通过矩阵因素运算,充分证实开展动力煤期货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真实需求,进一步加强动力煤期货上市初期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性的。(4)我国动力煤期货定价模型模型研究本论文首先对动力煤的定价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回顾全球动力煤定价模式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国际上煤炭交易机制有很多,但是当前还没有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动力煤价格形成机制。然后,对国内动力煤价格特点、定价模式演变、不同区域的动力煤价格等展开研究,近30年以来我国动力煤定价机制不断的演变和进化,表现出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逐步趋同的态势。国际煤炭价格指数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包括澳大利亚BJ动力煤指数、欧洲ARA指数、理查德RB指数、纽卡斯尔NEWC指数等。本文进一步对动力煤期现货相互关系模型展开研究,对比数量模型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设计动力煤期货价格预测模型,建立了反应多因素联动机制的动力煤期货价格预测模型,探析出铁路运量、煤矿库存、锚地船数量、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和PMI(采购经理指数)等指标与动力煤价格之间的变化关系。本文进一步对动力煤期现货相互关系模型展开研究,对比数量模型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设计动力煤期货价格预测模型,对模型变量的选择展开分析,以期最终建立出能够通过稳定性检验的模型。(5)动力煤期货套期保值最优比率模型研究本论文对比期货合约风险的计量方法,选择Va R风险度量模型计量动力煤期货投机交易的风险,通过改进最优套期保值率模型,分别从基于期货风险最小化和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组合约束条件,通过套期保值中的风险假设,求解几种模型的套期保值比率,证实Va R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的效果更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力煤期货价格的基差风险。运用Va R风险度量模型,对动力煤期货套期保值的风险进行计量研究,探索最有效的套期保值风险度量方法。基于Va R的套期保值最优比率计算,选取最适合的套期保值比率是降低风险,并得到最优套期保值结果。基于效用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函数,并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求解几种模型的套期保值比率,并对比几种套保比率的优劣,计算出套期保值效果。从本论文的结果来看,各个模型之间的区别较小,虽然有几种方法使用方便,但对比后发现Va R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的效果要更好。通过改进最优套期保值率模型,分别从基于期货风险最小化和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组合约束条件,通过套期保值中的风险假设,求解几种模型的套期保值比率。Va R模型可以根据使用主体的不同,灵活调整置信水平,充分达到调整套期保值比率的作用,从而取得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化。(6)我国动力煤期货合约及交易建议本论文从交易单位及最低交割量、交割基准价、最小变动价位、涨跌停板与保证金、合约交割月份、交割方式、最后交易日、最后交割日等方面设计了动力煤期货合约,提出了动力煤期货的运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交易与交割、动力煤期货风险控制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我国动力煤期货合约设计的目标是实现最广泛的参与群体、最清晰的交易标的、最充足的交割产品、最简单的指标设计、最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最便捷的交割方式。郑商所上市的动力煤期货在合约设计、实物交割、风险控制制度上都有所创新。
燕丽娜[7](2015)在《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行业,科学合理的电力监管体制是保证电力供应安全稳定,促进电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需的制度条件。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引入了电力监管制度,成立了专业化监管机构,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电力监管框架。现行监管体制在推行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促进政府电力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转变、提高管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电力监管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完善。因此,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监管体制建设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政府管制的制度背景着手,把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以行政学视角,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兼用比较和实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自然垄断行业管制改革中的显着不同特点,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改革经验,在能源行业大部制改革背景下,试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电力监管体制,为电力监管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也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作探索性研究。本文对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认为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很不彻底,仍保留着以行政干预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有限的“政监分离”与“多头管理”的格局并存,尚未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着监管法律改革滞后、核心监管职能缺失、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俘获和监督缺失并存等问题,无法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也影响了电力行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难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本文重点讨论了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成因,认为管制机构被俘获、信息不对称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行政垄断的弊端是造成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成因,本文提出了与当下中国大部制改革背景相结合的电力监管的“政监分离”模式,并系统地、科学地论证了选择该模式的理由。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使得研究结论更为有力。本文认为,电力监管是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以规制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管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电力监管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实践,建议调整我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在“政监分离”的基础上,优化电力监管的职能配置,最终实现依法、独立、高效的电力监管目标。电力监管体制的改革、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必须要有相关配套政策跟进,需要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能源法制建设,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同步推进。
肖永青[8](2014)在《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个基于家庭生产函数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学家们对把经济学分割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广为诟病的是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缺乏严谨的微观经济基础分析。在本文中,笔者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所提出的家庭生产函数为(the Household Production Function)为理论依据,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进行了经济解释和经验检验。对于加里·贝克尔的学术贡献,现有研究大都强调的是其因“将微观经济分析方法拓展到更为广阔的人类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研究中去”,而获得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对为什么是贝克尔而不是其他的学者能够成功地创建“经济学帝国主义”则甚少关注。而笔者通过对贝克尔及其合作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贝克尔的学术成就大都可以视为是其所提出的家庭生产函数的具体应用,而基本物品(basic commodity)和充分收入(full income)这两个使得家庭生产函数有别于传统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关键词,则贯穿于贝克尔在诸多领域内所开展学术研究中。斯蒂格勒和贝克尔甚至宣称:利用家庭生产函数进行经济分析的最大优点在于,一切行为变化均可通过价格和收入的变化来加以解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片面强调贝克尔在拓展经济学研究范围方面的贡献,而忽略了家庭生产函数在传统经济学领域的应用,无疑是有失偏颇的。为了将家庭生产函数拓展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分析中去,笔者进一步为家庭生产函数和传统消费者选择理论,构建了统一的坐标分析系统。该坐标系统不仅直观地显示了家庭生产函数对传统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包容与改进之处,而且也从理论上清晰地揭示了家庭生产函数可以方便地推广到分工经济系统的分析中去。目前对家庭生产函数的经济含义进行直接经验检验的理论和现实困难,一方面在于贝克尔及其合作者并未提供任何明确的基本物品分类标准,另一方面也在于现阶段世界各国在时间配置方面的统计资料普遍缺失。有鉴于此,笔者(1)依据所构建的坐标分析系统,提供了一种间接检验家庭生产函数经济含义的基本思路;(2)通过对收入水平与劳动时间关系以及对收入水平和资本收益率与储蓄率关系的经验检验说明:家庭生产函数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3)以我国煤运电产业为例,一方面结合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变化情况,提供了一个对基本物品的定性分类标准,并据此对建国以来我国煤运电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经济解释;另一方面应用家庭生产函数所提供的成本分类标准,对我国煤运电产业规制效率进行的经验检验。
陆小倩[9](2014)在《输煤还是输电?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随着电力市场化的趋势,我国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地位亟待打破,传统的发电、输配电环节采用的国有垂直一体化垄断管理模式,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电力行业和电力用户成本过高,降低了整体的经济效益。煤炭是最主要的发电能源,随着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增加,对煤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煤炭的不可再生性,未来煤炭供给逐渐紧张。因此,研究电力市场化下各省输煤还是输电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各省的火电供给及其电煤需求变得尤为重要。当前关于电煤的研究,大多从供需现状及原因或者供应链角度出发,研究其前端供应优化问题,很少有研究从需求角度出发,建立电煤需求的优化模型。本文的研究将以电力市场化为前提,以全国各省份电煤的需求为研究对象,借助运输问题上的线性规划模型,以全社会用电成本最小为目标,以火电供需均衡及省际电网输送能力为约束条件,构建出电煤需求的优化模型。通过数据收集与指标分析对模型进行解析,得到了各省份的落地电价及其构成,各省份基于自身装机以及电力生产碳排放限制下所能供给的最大火电量,全国电网输配网络及其输送能力,以及全国主要“绿电”供给区域及跨区输配量。并在改变碳排放限制量、改变电网输送能力、改变“绿电”输送量三种情境下,分别对各省电煤需求进行优化情景分析。本文研究结果优化了全国各省份火电供给量、电煤需求量及省际电力输配量。优化结果显示:(1)“不用发电而是向其送电”省份:甘;(2)需要“减少发电然后向其送电”省份:吉、黑、沪、苏、浙、鲁、豫、湘、川、粤;(3)仅需“减少发电”省份:鄂;(4)“适当增加发电”以满足自身火电需求的省份:青、疆;(5)需要“增加发电且仍需向其送电”的省份:京、津、辽、赣、渝;(6)需要“增加发电且对外送电”省份:冀、晋、蒙、皖、福、桂、琼、贵、云、陕、宁。情景分析的优化结果显示:(1)在碳排放限值较低的东部省份火电供给减少时,减少其输煤量,增加向其供电的中西部省份的电煤供给;(2)在增加线路输送能力时,需电省份从落地电价较小的供方获取电力的可能性增大,此时增加这些供电省份的电煤供给,使其更多地向需求方供电;(3)在增加“绿电”输送量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部分线路火电输送能力,使得需电省份从更多的供电省份获取电力,增加这些供电省份的电煤供给。同时,本文给出了全国电网规划的优化建议,优化后我国火电供给基地分别是蒙、冀晋、陕、贵、青宁这五个地区,湖北作为重要的水电供给基地。给出新增和需要扩建的输电线路及其容量(单位:亿kWh)的建议,新增的输电线路有:①内蒙264黑龙江;②内蒙25吉林;③山西1176江苏;④陕西444湖南;⑤贵州650广西;⑥宁夏231甘肃。扩建的输电线路有:①内蒙565北京;②内蒙2193山东;③陕西443河南;④贵州755广州。本文通过构建电力市场化下电煤需求的优化模型,优化得出各省份的火电供给量、电煤需求量,以及“输煤”或“输电”的省份,优化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现实吻合性。并通过改变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电煤需求的情景分析,给出进一步加大电力市场化改革,提高跨省区电力输送能力以及加快“绿电”工程建设的建议。研究结果也为煤炭市场化改革、煤炭供需战略设计和清洁能源电力供给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启示意义。
张引刚[10](2014)在《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营销理论、风险理论、营销风险理论、营销预警理论等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在全面分析煤炭企业营销风险源的前提下,对煤炭企业营销风险的内涵和形成机理予以系统性的诠释和研究。围绕构建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在应用PCA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A-FA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将此方法应用到山西煤销集团进行实例研究,构建了山西煤销集团煤炭营销风险预警管理IT系统。
二、浅议解决电煤价格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解决电煤价格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财务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财务战略 |
2.1.1 财务战略概述 |
2.1.2 财务战略的类型 |
2.1.3 财务战略优化的原则 |
2.2 财务战略矩阵 |
2.2.1 财务战略矩阵的原理 |
2.2.2 财务战略矩阵的应用 |
2.2.3 财务战略矩阵的优点 |
第三章 公司基本情况及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
3.1 公司基本情况及企业战略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3.1.2 企业战略简介 |
3.2 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技术环境 |
3.3 财务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3.3.1 行业地位分析 |
3.3.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第四章 公司现有财务战略分析 |
4.1 现有财务战略概述 |
4.2 现有财务战略指标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盈利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五章 公司财务战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公司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
5.1.1 公司财务战略矩阵构建 |
5.1.2 公司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
5.2 公司财务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1 投资战略方面 |
5.2.2 筹资战略方面 |
5.2.3 营运战略方面 |
第六章 财务战略优化及保障措施 |
6.1 财务战略优化思路 |
6.1.1 理论分析 |
6.1.2 实践分析 |
6.2 财务战略优化目标 |
6.2.1 财务战略优化定性目标 |
6.2.2 财务战略优化定量目标 |
6.3 财务战略优化建议 |
6.3.1 投资战略建议 |
6.3.2 筹资战略建议 |
6.3.3 营运战略建议 |
6.4 财务战略优化实施步骤 |
6.5 财务战略优化保障措施 |
6.5.1 政策保障 |
6.5.2 管理制度保障 |
6.5.3 技术人才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投资战略方面 |
7.1.2 筹资战略方面 |
7.1.3 营运战略方面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2 采购战略的概念 |
2.2.1 采购战略的目标 |
2.2.2 采购战略的重点内容 |
2.2.3 采购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 |
2.3 采购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2.4 采购战略分析方式 |
2.4.1 PEST分析法 |
2.4.2 波特五力分析法 |
2.4.3 SWOT分析法 |
3 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的现状 |
3.1 G公司状况 |
3.1.1 企业介绍 |
3.1.2 组织架构 |
3.1.3 经营情况 |
3.2 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现状 |
3.2.1 采购品种和数量 |
3.2.2 G公司燃煤采购模式 |
3.2.3 G公司燃煤采购流程 |
3.2.4 G公司燃煤供应情况分析 |
3.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资源分析 |
3.3.2 企业能力分析 |
4 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因素 |
4.1.2 经济因素 |
4.1.3 社会因素 |
4.1.4 技术因素 |
4.2 燃煤采购市场环境分析 |
4.2.1 燃煤供应情况分析 |
4.2.2 燃煤供应商情况 |
4.3 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竞争环境分析 |
4.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行业同业者的竞争 |
4.3.6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5.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战略的制定 |
5.1 采购战略制定的SWOT分析 |
5.1.1 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
5.1.2 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es) |
5.1.3 外部环境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
5.1.4 外部环境威胁的分析(Threats) |
5.2 构架SWOT矩阵 |
5.3 建立内部和外部评价因素矩阵 |
5.3.1 建立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5.3.2 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5.4 G公司火电企业愿景和采购战略目标 |
5.4.1 G公司企业愿景 |
5.4.2 采购战略目标 |
5.5 采购战略选择分析 |
5.4.1 燃煤品种战略 |
5.4.2 采购方式战略 |
5.4.3 供应商选择战略 |
5.4.4 合同战略 |
5.4.5 运输战略 |
6 采购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措施 |
6.1.1 多层级管理组织建设与完善 |
6.1.2 专业燃料贸易公司的职责 |
6.2 财务保障措施 |
6.2.1 预付款制度 |
6.2.2 优化采购结算流程 |
6.3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6.3.1 增加采购人员数量 |
6.3.2 加强采购人员的教育培训 |
6.3.3 健全采购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
6.4 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
6.4.1 搭建内部信息沟通平台 |
6.4.2 搭建外部信息交易平台 |
6.4.3 利用“大数据”平台的优势 |
7.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附表1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3)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理论发展 |
2.1.1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1.2 市场营销在国外的发展 |
2.1.3 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 |
2.2 STP理论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选择 |
2.2.3 市场定位 |
2.3 营销策略理论 |
2.3.1 产品策略 |
2.3.2 价格策略 |
2.3.3 渠道策略 |
2.3.4 促销策略 |
3 煤炭产品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3.1.1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概况 |
3.1.2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 |
3.2 煤炭市场供给分析 |
3.3 煤炭市场需求分析 |
3.4 煤炭市场竞争分析 |
3.4.1 煤炭行业竞争区域分布 |
3.4.2 竞争不同性质企业分布 |
3.4.3 竞争企业区域市场分布 |
4 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SD公司概况 |
4.1.1 SD公司简介 |
4.1.2 SD公司所属煤田概况 |
4.1.3 开采区资源 |
4.1.4 SD公司煤炭产品洗选加工 |
4.2 SD公司煤炭产品结构分析 |
4.2.1 SD公司煤质特征 |
4.2.2 SD公司煤炭产品的用途与前景 |
4.3 SD公司营销现状 |
4.3.1 SD公司营销组织及人员结构 |
4.3.2 SD公司营销现状 |
4.4 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4.5 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环境及SWOT分析 |
4.5.1 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
4.5.2 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4.5.3 SD公司产品营销SWOT综合分析 |
5 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策略制定 |
5.1 SD公司煤炭产品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1.4 SD公司营销目标 |
5.2 SD公司煤炭产品策略 |
5.3 SD公司煤炭产品价格策略 |
5.3.1 地理定价策略 |
5.3.2 折扣定价策略 |
5.3.3 差别定价策略 |
5.4 SD公司煤炭产品渠道策略 |
5.4.1 渠道的设计 |
5.4.2 渠道的选择 |
5.4.3 渠道管理与维护 |
5.5 SD公司煤炭产品促销策略 |
5.5.1 人员促销 |
5.5.2 公共关系 |
5.5.3 网络促销 |
6 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6.1 营销观念转变 |
6.2 完善营销组织结构 |
6.3 营销队伍建设 |
6.4 优化煤炭客户结构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售电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力行业背景 |
1.2 国内外售电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售电营销研究 |
1.2.2 国内售电营销研究 |
1.3 发电企业售电营销策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篇章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篇章结构 |
第2章 电力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企业战略分析 |
2.3 电力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3.1 电力市场营销的概念 |
2.3.2 电力市场营销的基本经济活动 |
2.3.3 电力市场营销观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洛河发电厂营销环境分析 |
3.1 洛河发电厂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经营状况 |
3.2 电力市场环境分析 |
3.2.1 电力市场概述 |
3.2.2 电力市场建设 |
3.2.3 电力市场运营模式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 |
3.3.2 产业环境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内部环境优势 |
3.4.2 内部环境劣势 |
3.4.3 外部环境机会 |
3.4.4 外部环境威胁 |
3.4.5 洛河发电厂SWOT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洛河发电厂营销策略制定 |
4.1 电价策略 |
4.1.1 合理采用竞价策略 |
4.1.2 安徽省直接交易规则 |
4.1.3 发电企业直购报价平衡点 |
4.1.4 双边交易报价策略 |
4.1.5 集中撮合交易报价策略 |
4.2 渠道策略 |
4.2.1 发电企业直接向大用户供电 |
4.2.2 发电企业将电力销售给电网企业 |
4.2.3 发电企业将电力销售给售电公司 |
4.3 公共关系策略 |
4.3.1 建立和谐的网厂关系 |
4.3.2 积极与政府沟通 |
4.4 客户关系策略 |
4.4.1 确立营销观念 |
4.4.2 开展直购电业务 |
4.5 建立煤电战略联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洛河发电厂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1 成本控制保障 |
5.1.1 燃料成本控制 |
5.1.2 生产成本控制 |
5.2 人力资源优化保障 |
5.2.1 成立营销团队 |
5.2.2 加强营销观念 |
5.2.3 售电激励政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LTMY公司煤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1.3 公司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理论分析法 |
1.4.3 实地调研法 |
1.4.4 系统分析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战略理论 |
2.1.1 STP理论 |
2.1.2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 |
2.1.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1.4 品牌理论 |
2.2 工业品营销的相关文献 |
2.2.1 工业品营销理论 |
2.2.2 工业品营销战略及策略 |
2.2.3 客户关系营销 |
第3章 LTMY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煤炭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法律环境 |
3.1.3 经济环境 |
3.1.4 社会环境 |
3.1.5 技术环境 |
3.2 LTMY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 |
3.2.2 潜在竞争者 |
3.2.3 替代品 |
3.2.4 购买方 |
3.2.5 供应方 |
第4章 LTMY公司内部环境与SWOT分析 |
4.1 LTMY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4.1.1 组织架构 |
4.1.2 营销情况 |
4.1.3 人力资源 |
4.2 LTMY公司SWOT分析 |
4.2.1 竞争优势分析 |
4.2.2 竞争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第5章 LTMY公司营销定位 |
5.1 市场细分 |
5.1.1 市场细分依据 |
5.1.2 行业类别 |
5.1.3 用户规模 |
5.1.4 用户购买行为 |
5.1.5 用户地理位置 |
5.1.6 目标市场的评估和选择 |
5.2 市场营销定位方式 |
5.2.1 产品定位 |
5.2.2 价格定位 |
5.2.3 广告定位 |
5.2.4 宣传渠道定位 |
第6章 LTMY公司新型营销策略 |
6.1 产品创新策略 |
6.1.1 产品组合策略 |
6.1.2 新产品开发策略 |
6.2 独特定价策略 |
6.2.1 坚持品牌战略定价 |
6.2.2 特质产品定价法 |
6.3 品牌提升策略 |
6.3.1 品牌定位 |
6.3.2 品牌推广 |
6.4 关系促销策略 |
6.4.1 基于核心策略的关系营销 |
6.4.2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
6.4.3 内部公共关系策略 |
6.4.4 客户公共关系策略 |
6.4.5 供应商公共关系策略 |
6.5 渠道畅通策略 |
6.5.1 合理选择营销渠道成员 |
6.5.2 营销渠道畅通措施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动力煤期货价格预测与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文献研究情况 |
1.3.2 国内文献研究情况 |
1.3.3 文献评论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动力煤期货市场运行现状 |
2.1 动力煤期货参与主体 |
2.2 动力煤期货市场特征 |
2.2.1 价格波动较大 |
2.2.2 交投相对活跃 |
2.2.3 期货作用显现 |
2.3 动力煤期货运行模式 |
2.3.1 直接参与模式 |
2.3.2 集中参与模式 |
2.3.3 间接参与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力煤期货市场环境分析 |
3.1 动力煤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
3.1.1 动力煤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2 动力煤期货价格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
3.1.3 动力煤期货套期保值操作流程 |
3.2 动力煤期货市场内外部环境评价 |
3.2.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
3.2.2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 |
3.3 动力煤期货研究的意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力煤期货价格预测分析 |
4.1 动力煤价格运行及定价模式 |
4.1.1 动力煤价格运行情况 |
4.1.2 动力煤定价模式综述 |
4.2 价格预测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4.2.1 格预测模型构建 |
4.2.2 模型的经济解释 |
4.2.3 模型变量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力煤期货套期保值研究 |
5.1 期货价格风险度量原理 |
5.1.1 VaR计算原理 |
5.1.2 期货投资风险度量方法 |
5.2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 |
5.2.1 基于期货风险最小化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5.2.2 基于资产价值最大化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5.3 动力煤期货套期保值实证分析 |
5.3.1 套期保值中的风险假设 |
5.3.2 最优套保比率模型实证分析 |
5.3.3 套期保值模型的有效性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动力煤期货合约及交易建议 |
6.1 动力煤期货合约要素分析 |
6.1.1 郑商所动力煤期货合约说明 |
6.1.2 动力煤期货合约要素分析 |
6.1.3 动力煤期货交易情况说明 |
6.2 动力煤期货交易管理建议 |
6.2.1 企业的应对策略 |
6.2.2 行业的应对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电力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电力监管的核心概念 |
2.1.1 规制(Regulation) |
2.1.2 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 |
2.1.3 市场失灵与监管失灵 |
2.2 电力监管的基础理论——规制理论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2.4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 电力监管的必要性 |
2.3.1 电力监管需求产生的基础 |
2.3.2 电力监管的内涵和必要性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电力监管体制的变迁 |
3.1 中国传统电力管理体制(1949—2002年)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49—1978年) |
3.1.2 改革探索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79—1992年) |
3.1.3 改革深化时期电力管理体制变革(1993—2002年) |
3.1.4 传统电力管理体制简要小结 |
3.2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2003—2012年) |
3.2.1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主体 |
3.2.2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的监管客体 |
3.2.3 现行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现行电力监管体制缺陷成因分析 |
4.1 管制机构被俘获 |
4.1.1 公共利益理论假设与实际并不完全一致 |
4.1.2 规制俘获理论阐明管制机构被俘获的诱因 |
4.2 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
4.2.1 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2.2 消费者与电力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4.3 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 |
4.3.1 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尚未厘清 |
4.3.2 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
4.4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
4.4.1 以行政命令代替法治,法律制度基础薄弱 |
4.4.2 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 |
4.5 行政垄断的弊端 |
4.5.1 行政垄断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
4.5.2 区域垄断严重分割了电力市场 |
第五章 发达国家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5.1 英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1.1 改革背景 |
5.1.2 改革内容 |
5.1.3 改革成效 |
5.1.4 经验启示 |
5.2 美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2.1 改革背景 |
5.2.2 改革内容 |
5.2.3 改革成效 |
5.2.4 经验启示 |
5.3 日本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及其启示 |
5.3.1 改革背景 |
5.3.2 改革内容 |
5.3.3 改革成效 |
5.3.4 经验启示 |
5.4 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比较和借鉴 |
5.4.1 改革的异同点 |
5.4.2 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六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
6.1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
6.1.1 改革总体目标 |
6.1.2 改革基本思路 |
6.2 调整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 |
6.2.1 电力监管机构的基本属性 |
6.2.2 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比较 |
6.2.3 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的选择及理由 |
6.3 优化电力监管职能配置 |
6.3.1 准确界定电力监管的职能边界 |
6.3.2 理顺监管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
6.3.3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监管职权 |
第七章 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措施 |
7.1 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市场力量 |
7.1.1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不断完善产权制度 |
7.1.2 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资投资电力 |
7.1.3 大力推进市场建设,注重培育市场主体 |
7.2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7.2.1 尊重国情和传统,兼顾当前与长远 |
7.2.2 建立大能源部,实行统一管理 |
7.2.3 打破行政垄断,转变政府职能 |
7.3 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 |
7.3.1 积极推动修订《电力法》 |
7.3.2 抓紧研究制定《能源法》 |
7.3.3 构建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7.4 创新经济性监管的方式,建立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
7.4.1 消除电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明确电价管制的目标 |
7.4.2 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探索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
7.4.3 以输配电价改革为核心,选择合理的电价定价模式 |
7.5 重视社会性管制的作用,完善监管的内容体系 |
7.5.1 加强电力安全监管,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
7.5.2 加强普遍服务监管,不断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
7.5.3 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A 社会用电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电力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 |
(8)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个基于家庭生产函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索引 |
表索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难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家庭生产函数综述 |
2.1 效用理论的发展溯源与分析方法 |
2.1.1 基数效用论与边际分析法 |
2.1.2 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
2.1.3 加里·贝克尔与家庭生产函数 |
2.2 家庭生产函数及其均衡条件 |
2.2.1 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及其均衡条件 |
2.2.2 家庭生产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均衡条件 |
2.3 家庭生产函数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包容与改进 |
2.3.1 决策对象:与人类更基本的需求直接联系起来 |
2.3.2 约束条件: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拓展到全部人类行为 |
2.3.3 均衡条件:降低了对“偏好不变”假设的依赖程度 |
2.4 贝克尔及其合作者对家庭生产函数的拓展研究 |
2.4.1 基本物品的相互关系:社会交互作用 |
2.4.2 分析周期的拓展:跨时期与跨世代消费 |
2.4.3 产品生产过程的参数细化:劳动分工与交易成本 |
2.4.4 贝克尔对家庭生产函数的拓展与研究主题的深入 |
2.5 小结 |
3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社会分工组织形式及其微观基础 |
3.1 分析工具的构建:家庭生产函数的坐标分析系统 |
3.1.1 家庭生产函数在基本物品层面的图形决策均衡 |
3.1.2 家庭生产函数在产品层面的坐标分析系统构建 |
3.1.3 充分收入曲线对传统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包容 |
3.2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专业化分工及其时间配置关系 |
3.2.1 自给自足与专业化分工模式的时间配置关系比较 |
3.2.2 自给自足模式下的时间配置关系与产品决策均衡 |
3.2.3 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的时间配置关系与决策均衡 |
3.3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社会分工组织形式 |
3.3.1 社会分工中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
3.3.2 基本物品的专业化生产:家庭内部的分工 |
3.3.3 私人物品的专业化生产:企业与看不见的手 |
3.3.4 公共物品的专业化生产:政府与看得见的手 |
3.4 本研究与家庭生产函数的其他应用之间的关系 |
3.4.1 家庭生产函数坐标分析系统的简化及其基本经济含义 |
3.4.2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社会分工经济系统拓扑结构 |
3.4.3 本文所检验的几种基本经济关系之间的逻辑关联 |
3.5 小结 |
4 对家庭生产函数基本假设的经验检验 |
4.1 家庭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与收入水平-劳动时间关系 |
4.1.1 对家庭生产函数的经济含义进行直接经验检验的现实困难 |
4.1.2 家庭生产函数坐标分析系统中的收入水平-劳动时间关系 |
4.1.3 家庭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与收入水平-劳动时间关系推导 |
4.2 对收入水平-劳动时间关系的经验检验 |
4.2.1 待检验方程与数据来源 |
4.2.2 定性分析与回归方法 |
4.2.3 检验方法选择与检验结果 |
4.3 对收入水平-劳动时间关系的经济解释 |
4.3.1 传统消费者选择理论收入-劳动时间关系的经济解释 |
4.3.2 家庭生产函数对收入-劳动时间关系的经济解释 |
4.3.3 在收入-工作时间关系分析中对传统理论的改进 |
4.3.4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
4.4 小结 |
5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产业结构 |
5.1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时间偏好与经济增长模式 |
5.1.1 家庭生产函数坐标分析系统中的时间偏好 |
5.1.2 储蓄国责任论与中国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
5.1.3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储蓄率决定模型 |
5.2 对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储蓄率决定模型的经验检验 |
5.2.1 待检验方程与数据来源 |
5.2.2 指标计算方法 |
5.2.3 检验结果 |
5.2.4 检验结果分析 |
5.3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
5.3.1 基于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变迁的基本物品分类 |
5.3.2 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主体基本物品相对偏好的一致性 |
5.3.3 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基本物品相对偏好 |
5.4 小结 |
6 对我国煤运电产业发展模式的经济解释与产业规制效率检验 |
6.1 家庭生产函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微观基础 |
6.1.1 煤运电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
6.1.2 家庭生产函数坐标分析系统中的产业发展微观基础 |
6.1.3 产业分析中资源、知识和基本物品相对偏好的三位一体 |
6.2 对建国以来我国煤运电产业发展中若干现象的经济解释 |
6.2.1 火力发电工业的基本布局:资源禀赋及其空间分布 |
6.2.2 火力发电工业布局的调整:收入差异与基本物品相对偏好 |
6.2.3 产业政策与能源结构:基本物品相对偏好与资源使用效率 |
6.3 对我国现行煤运产业延伸规制效率的经验检验 |
6.3.1 产业规制:自然垄断与外部性 |
6.3.2 分析期内的我国煤运电产业链延伸规制特点 |
6.3.3 检验方法、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
6.3.4 对产业间交易效率差异的经验检验 |
6.3.5 对产业间产业要素产出效率差异的经验检验 |
6.4 小结 |
7 结论 |
7.1 可能的创新点 |
7.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数据附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输煤还是输电?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
2 全国电煤的供需现状分析 |
2.1 我国电煤供需分析 |
2.2 我国电力行业供需现状分析 |
2.3 我国电力市场交易状况 |
2.4 我国电煤市场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模型构建和优化方法 |
3.1 基本思路 |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3 模型的优化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数据收集与指标核算 |
4.1 各省份落地电价分析 |
4.2 区际间最大可供电量的核算 |
4.3 本章小结 |
5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1 现有电网约束下的优化结果 |
5.2 不加电网约束下的优化结果 |
5.3 优化后各省供电能力分析 |
5.4 三种情境下的优化分析 |
5.5 全国电网规划的优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全文结论 |
6.2 优化建议 |
6.3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煤炭企业营销风险源及风险形成机理研究 |
2.1 煤炭企业宏观营销环境风险 |
2.1.1 政治法律风险 |
2.1.2 经济环境风险 |
2.1.3 科技环境风险 |
2.1.4 自然环境风险 |
2.2 煤炭企业微观营销环境风险 |
2.2.1 竞争对手风险 |
2.2.2 供应商风险 |
2.2.3 物流风险 |
2.2.4 客户风险 |
2.3 煤炭企业市场需求变异风险 |
2.3.1 电力行业煤炭需求变异风险 |
2.3.2 冶行业煤炭需求变异风险 |
2.3.3 工行业煤炭需求变异风险 |
2.3.4 建材行业煤炭需求变异风险 |
2.4 煤炭企业营销战略策划风险 |
2.4.1 市场细分风险 |
2.4.2 目标市场选择风险 |
2.4.3 市场定位风险 |
2.5 煤炭企业营销组合策略风险 |
2.5.1 煤炭品风险 |
2.5.2 煤炭价格风险 |
2.5.3 煤炭渠道风险 |
2.5.4 煤炭促销风险 |
2.6 煤炭营销组织管理风险 |
2.7 本章小结 |
3 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
3.2 营销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3.3 营销风险预警评价指标的精选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构建 |
4.1 营销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AHP 方法 |
4.2 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综合评价系统-FA 模型 |
4.2.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FA 本原理 |
4.2.2 营销风险预警管理运行状态 |
4.3 营销风险预警管理预控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5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风险预警管理实例研究 |
5.1 山西煤销集团煤炭营销概况 |
5.1.1 山西煤销集团概况 |
5.1.2 山西煤销集团贸易物流概况 |
5.2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风险预警管理 |
5.2.1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风险因素识别 |
5.2.2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风险指标权重判别 |
5.2.3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3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风险预控策略 |
5.3.1 山西煤销集团宏观营销环境风险预控策略 |
5.3.2 山西煤销集团供应商风险预控策略 |
5.3.3 山西煤销集团客户风险预控策略 |
5.3.4 山西煤销集团竞争风险预控策略 |
5.3.5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战略策风险预控策略 |
5.3.6 山西煤销集团品风险预控策略 |
5.3.7 山西煤销集团物流风险预控策略 |
5.3.8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组织管理风险预控策略 |
5.4 山西煤销集团营销风险预警管理 IT 系统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附表及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浅议解决电煤价格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财务战略优化研究[D]. 许锐鹏. 西北大学, 2019(04)
- [2]G公司火电企业燃煤采购战略研究[D]. 刘昕胤. 贵州大学, 2019(12)
- [3]SD公司煤炭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张坤.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4]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售电营销策略研究[D]. 梁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LTMY公司煤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李伟. 沈阳大学, 2017(11)
- [6]动力煤期货价格预测与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研究[D]. 张耕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7]规制理论下的中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 燕丽娜. 南京大学, 2015(01)
- [8]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个基于家庭生产函数的视角[D]. 肖永青.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9]输煤还是输电?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优化研究[D]. 陆小倩.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10]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 张引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