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E公司ProSpeed AI CT故障检修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业银[1](2020)在《转子-轴承-密封系统非线性周期运动与解析分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转子系统在机械、纺织、运输、航空、化工、电力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转子相关部件是旋转机械的核心环节,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整体旋转机械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以及国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旋转机械的研究,尤其是对高速非线性转子系统研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量研究表明转子系统中的非线性支承力和非线性密封力对其动力学特性有巨大影响。目前国内外针对非线性转子系统还缺乏解析的研究方法,应用数值算法很难获得转子系统精确连续的非线性分岔树,对转子系统不稳定运动解的研究也不够充分等。本文以实际转子运行中的非线性影响因素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模、周期运动轨迹预测、解析分岔点判定、独立周期运动闭环轨迹求解以及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转子-滑动轴承-刷式密封系统非线性周期运动及解析分岔动力学特性。研究关键内容概括如下:针对传统转子动力学理论无法系统解释的奇数阶次谐波共振和奇数倍超谐波共振序列现象,采用离散映射动力学法将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动力学系统转化为离散映射动力学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对非线性转子系统周期运动进行离散,考虑时间微元内的非线性振动轨迹,采用映射结构将各微时间元内的转子运动连为链式,并结合周期性边界条件将链式映射组成闭环周期解结构,最后通过编程求解其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了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振动位移和速度随转速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转子系统非线性周期运动序列的稳定性和分岔条件。研究表明:在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系统中,转子周期运动轨迹较为复杂,稳态高倍周期解收敛缓慢,鞍结分岔结构众多。研究发现了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系统存在独立的奇数倍周期运动序列现象。奇数阶次谐波共振和奇数倍超谐波共振共同存在于某一独立运动序列之中。采用广义Reynolds方程对滑动轴承油膜的液体润滑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考虑轴颈非线性位移与速度对油膜力增量的影响,基于数据库法建立了十三参数非线性油膜力模型。研究对比了线性油膜力模型、数据库模型和十三参数油膜力所得结果。获得了轴颈位移和速度对非线性油膜力增量和残差的影响以及不同液体润滑条件下非线性油膜力参数值。建立了非线性转子-滑动轴承系统,研究了转子系统的周期运动、特征根动力学以及倍周期分岔特性。研究发现:转子-滑动轴承系统特征根正向扫频与反向扫频所得结果呈现明显非线性现象。获得了完整且连续的特征根动力学谱线图和周期一运动至周期四运动的周期解分岔树。基于纯弹性理论建立单根刷丝与转子轴颈接触力学模型。对刷丝环进行积分得到刷式密封刷丝环力模型。考虑到刷丝弯曲变形恢复力大于气流力,忽略气流密封力,建立转子-刷式密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转子-刷式密封系统非线性振动随转子轮盘偏心率和转速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偏心率条件下转子-密封系统非线性振动位移与速度随转速的变化规律。讨论了转子-密封耦合动力学系统倍周期分岔与鞍结分岔对转子运动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受非线性因素影响,转子-密封系统振动位移在线性共振频率点存在非线性共振峰。轮盘偏心率越大,转子非线性运动分岔点越多,不稳定运动转速范围越大。基于新十三参数油膜力和非线性密封力模型建立了转子-滑动轴承-刷式密封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针对转子中复杂运动解析困难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有限傅里叶级数定义转子非线性运动轨迹的研究方法。通过广义谐波平衡法将非线性转子-滑动轴承-刷式密封系统转化为有限傅里叶级数系数动力学系统,将求解非线性转子系统周期解问题转化为求解有限傅里叶系数动力学系统平衡点问题,通过设计高精度收敛算法求解其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了转子-轴承-密封系统中各振动谐波项随转速变化规律。获得了转子-滑动轴承-刷式密封系统非线性运动解析解。发现了转子-滑动轴承-刷式密封系统中的两种解析分岔树。推导了中值积分定理理论公式,研究了中值数值算法的精度和稳定性条件。采用中值积分定理验证了转子系统解析结果的正确性。针对非线性弹性支承特点,设计了带有弹性橡胶圈支承的转子系统试验台;针对滑动轴承支承转子系统,设计了带有油膜轴承座和油膜轴的转子系统试验台,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讨论了转子系统中的非线性周期运动与混沌的关系,提出了转子-滑动轴承-刷式密封系统非线性分岔与混沌研究方法。获得了三条由转子系统非线性周期运动进出混沌的路径。
王立毅[2](2020)在《选区激光熔化Inconel 718高温合金小微样品蠕变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区激光熔化成形(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具有自定义形状设计、个性化定制、高加工精度、节约资源、加工周期短和智能优化零件性能等优势,因此在航空、医疗、教育、能源等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均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在SLM成形部件大规模应用之前,其力学性能特别是长期服役性能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选取SLM成形Inconel 718合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适用于小微样品高温蠕变实验系统的搭建、SLM成形合金三维空间晶粒结构表征、热处理条件及成形样品特性(取样位置、加载方向及表面状态)对材料高温蠕变性能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本研究对于澄清SLM成形的Inconel 718合金组织结构特点、优化高温蠕变抗力的高温合金SLM成形工艺参数以及建立SLM成形合金部件高温力学性能认证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调研了小微样品蠕变研究现状和现行行业标准,针对实验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两套小微样品高温蠕变测试系统:小冲杆蠕变测试系统和具有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表征功能的小微样品单轴蠕变测试系统。小冲杆蠕变测试系统可以在室温~800℃、载荷50~1000 N的条件下对样品实施具有氩气保护的小冲杆蠕变性能评价,载荷精度可达±0.1 N,变形分辨率为10 μm;单轴蠕变测试系统可以在室温~800℃、载荷0~2000N的条件下对样品实施单轴蠕变性能评价,载荷精度可达±0.1 N,变形测量分辨率可达0.09μm。在小微样品单轴蠕变测试系统中,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可以对小微样品单轴蠕变过程中的全场瞬时应变进行测量。通过验证实验,证明了两个设备对小微样品的高温蠕变性能表征具有独特的优势,设备测量结果正确、可信。考察了90°交叉打印成形的Inconel 718样品中熔池的交互作用与晶粒三维空间异质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打印成形的Inconel 718样品由长度可达1 mm的细长柱状晶和平均高度为81.3 μm的粗大V形晶粒组成。样品中呈现出晶粒尺寸和织构强度的周期性分布。熔池心部重叠位置的织构强度和晶粒尺寸均达到极大值,在此处形成外延生长的柱状晶。熔池边缘重叠位置的织构强度和晶粒尺寸均达到极小值,在此处形成层层叠加的V形晶粒。基于此,建议把周期性结构简化为组织结构单元,对组织结构单元进行SLM成形Inconel 718合金力学分析和模拟更为合理。考察了SLM成形Inconel 718样品与传统锻造、铸造成形Inconel 718样品在组织结构、小冲杆蠕变性能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SLM成形Inconel 718表现出与传统锻造和铸造成形Inconel 718不同的小冲杆蠕变性能和断裂行为。在650℃/600 N条件下,沿打印方向(Building Direction,BD)加载的SLM Inconel 718样品的短时小冲杆蠕变寿命和锻态样品的蠕变寿命相当,但远低于铸态样品的蠕变寿命。晶界上分布的Laves相是导致SLM成形样品小冲杆蠕变断裂的主要原因。BD方向加载导致柱状晶晶界与局部位置的拉应力垂直,进一步降低了样品的蠕变寿命。在SLM成形样品中,“道-道”熔池附近不同方向的晶粒和枝晶导致了裂纹扩展发生偏折。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态SLM成形Inconel 718合金在不同加载方向上的小冲杆蠕变(Small Punch Creep,SPC)性能,分析了热处理制度和加载方向对蠕变寿命和开裂行为的影响。发现,相同方向加载下,均匀化/时效的HA1处理态样品的小冲杆蠕变寿命最长,而固溶/时效的SA处理态样品的小冲杆蠕变寿命最短。这是因为HA1处理态样品晶界处有害的δ相较少,且晶粒内增强的γ’和γ"强化相较多,而SA处理态样品的析出相分布与之相反。完全再结晶热处理(HA2热处理)可提高BD方向加载的Z样品小冲杆蠕变寿命,但降低了扫描方向加载的X样品蠕变寿命,使两者寿命相当。以柱状晶为主的样品小冲杆蠕变抗力优于晶粒尺寸较大的等轴晶样品。相同热处理条件(HA1,HSA,SA)下,X样品的小冲杆蠕变寿命比Z样品的寿命更长,这主要是空间多级晶粒结构导致的。理论计算表明,在SLM成形过程中,较高的能量输入或较大的熔池重叠率有助于降低V形晶粒的面积百分比,从而进一步提高样品的小冲杆蠕变寿命。考察了取样位置、加载方向和样品表面状态对样品单轴蠕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底部样品因再结晶程度高,组织中残留的V形晶粒较少,蠕变寿命最高,而顶部样品中存在大量的V形晶粒,因而蠕变寿命最低。平行于打印方向加载的样品(0°样品)因裂纹受柱状晶约束不易横向扩展,因而具有较长蠕变寿命,而垂直于打印方向加载的样品(90°样品)因裂纹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沿横向柱状晶晶界扩展,蠕变寿命较短,与打印方向城45°加载的样品(45°样品)的受力状态比较复杂,裂纹呈网状分布,产生67°方向的倾斜裂纹,因此,蠕变寿命最短。粗糙表面的样品蠕变裂纹萌生于表面缺陷位置,其蠕变寿命略低于光滑样品。
刘雅凤[3](2020)在《基于EDPF-NT+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分析及实现》文中指出燃气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机组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是整个燃气轮机机组的“大脑和神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燃气轮机的控制系统性能对相应的动力装置的变工况性能、经济性能和安全性能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具备电子产品的特性,与本体机械零部件相比,控制系统可以算是最具利润的零部件,因此也是各家燃气轮机OEM厂重点管控的系统。我国花费数百亿的燃气轮机打捆招标计划中,控制系统和热端部件是国外燃机厂商明确不予以转让的系统和部件。因此,根据国家加快推动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实现燃机装备制造、设计、试验,突破关键材料的同时,迫切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燃机自动化控制系统。本文以深圳市南海电站工程有限公司PG6531燃气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并在EDPF-NT+平台下将其实现,达到国产化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分析了逻辑组态的实现平台EDPF-NT+,并以PG6531燃气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如何运用EDPF-NT+系统实现控制逻辑的组态进行了研究。2)对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启动控制、转速控制、加速控制、温度控制、停机控制五种主控制系统控制目标、控制要求及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各个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算法流程及如何通过控制逻辑的设计达到控制目标进行了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通过EDPF-NT+平台对这五种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进行了搭建。3)对EDPF-NT+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和试验,结果表明,燃气轮机系统成功完成启机过程,从启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机组转速平稳上升到额定转速,各阶段指标正常。试验结果验证了 EDPF-NT+控制系统对深圳市南添电站工程有限公司PG6531燃气轮发电机组改造的成功,实现了燃机控制系统的自主化,达到了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成套控制系统实现国产化的目的。
谢青峰[4](2020)在《A公司电子医疗器械延保服务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医药两票制和高值耗材4+7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使得众多医药公司、耗材厂家的利润空间几近触底。众多医药公司、耗材厂家逐步向医疗设备或售后延保行业转型。与此同时,两票制、4+7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与省区代理商在医疗器械供应链中的利润与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作为四川省部分电子医疗器械总代理的A公司,现有售后服务模式导致服务成本飙升,快速蚕食医疗器械销售产生的利润。如何突破现有模式的禁锢、在应对竞争和压力的同时进行模式创新,采取运营延保服务模式来革新当前单纯的医疗器械售后服务模式,变“负”为宝思路,构建具有盈利能力的医疗器械延保服务运营模式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针对上述问题以及A公司经营与管理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收集了大量医院用户反馈信息、延保服务行业应用的相关资料;同时,通过参考延保服务领域文献,运用市场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相关理论,如PEST分析法、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市场营销服务策略理论的应用,深入研究了A公司在现有医疗器械维修保养服务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战略问题,并提出具体运营策略。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阐述并分析A公司维修保养服务存在的核心问题。通过深度剖析A公司当前服务现状,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机制以及服务绩效进行挖掘,识别出现有服务的局限性、服务流程的不足、服务机制的弊端、服务绩效的优劣,找到该服务支出负担持续加大的症结所在,并结合具有针对性的调研与问卷辅助构建具有盈利能力的延保服务运营模式提供现实支撑依据。针对服务支出负担持续加大的问题提出了电子医疗器械延保服务运营模式。分析问题根源及问卷数据,考察典型的医疗器械延保服务平台企业的运营模式,对延保服务的可行政策性分析、医疗器械可靠性分析、延保成本分析及技术能力分析,确定了目标消费群体,重新设计了延保服务区域、年限、价格、物流设计,制定了运作流程和运作机制,并对运作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积极的成果。延保服务的运营模式在A公司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趋势进一步向好,表明与A公司类似的企业该模式有一定的行业参考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电子医疗器械维修保养行业向更健全、成熟方向发展。
杨畅[5](2019)在《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现代电网规模和运营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网的长期平稳运行主要依靠于二次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传统的定期检查有许多问题,如低维护效率和低针对性,这都将影响到电网的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继电保护传统的定期检查制度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电网运行和维护。目前,基于时间的被动检测模式正在向基于设备状态的主动检测模式发展。继电保护状态维护的研究可以在实践中减少现场工作量,特别是减少计划外停电次数,从而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开始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继电保护设备的维护模式和方法与一次电网设备存在不同特征,有必要根据继电器保护设备的特性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以便按不同状态开展检修及运维工作。本文将电力公司的业务需求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找出影响设备持续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其次,采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改进数据采集方法,应用物联网电子标签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全自动智能化采集状态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实现继电保护设备的全周期动态评价,提升了设备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终,建立了基于一、二次设备等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的综合状态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检修策略,为准确评估设备状况、评估风险等级提供坚实的依据,全面提升了电网公司设备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标准化水平。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大数据”分析,对天津市继电保护设备近几年基础资料进行收集,从设备厂家,运行年份、设备类型等多个维度对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统计继电保护设备发生缺陷的概率,找出影响设备持续稳定可靠运行的主要因素。(2)将“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二次设备状态评价中,利用二次设备在线监视技术、物联网电子标签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全自动的智能获取继电保护设备相关基础资料、设备实时数据、设备历史数据等反映设备健康状态的参数和信息。(3)建立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实现了全过程自动评价和过程基础数据可跟踪、可追溯。保证继电保护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适用性和科学性。(4)应用所建立的状态评价模型对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实例分析,并分析计算此检修模式实施后的经济效益。(5)制定了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管理策略,明确了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目标、做法、流程以及人员明确分工与职责和各环节时间要求。
张朋飞[6](2020)在《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矿井排水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矿井排水系统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把矿井水排出到地面的重任。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井下涌水,将极大地威胁煤炭生产和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邯郸峰峰矿区的地质属于极复杂地区,开采过程产生大量的奥灰水,煤矿生产受水患威胁严重。本课题以邯郸孙庄采矿公司井下中央泵房排水系统水泵汽蚀严重、响应速度慢、耗电量大以及自动化性能差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优化排水方案,采用压入式排水方式,通过潜水泵与主排水泵串联,由潜水泵为主排水泵吸水口提供正压给水,提高了水泵吸上高度,并设计中央泵房顶置布置方案,保障了矿井排水系统安全运行。重新设计一套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主排水泵快速启动新工艺流程。然后,结合煤矿排水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三维模糊控制器和动态规划算法两种控制策略。根据不同时段电价、水位高低和水位变化速率等多输入变量,建立矿井排水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水仓水位模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二维模糊控制器曲线,三维模糊控制曲线超调量明显减小,响应时间、调整时间和稳定时间大大缩短。其次,把监控系统分为三层:现场层(I/O)、控制层(PLC)和管理层。根据系统优化策略以西门子S7-1200 PLC作为控制核心,通过接收现场层和管理层的命令,负责采集各传感器的参数,接收上位机和就地操作箱的命令,对各控制元件发出启停命令。最后,通过OPC技术来实现IFIX软件和S7-1200 PLC下位机实时通讯,设计矿井排水系统监控界面,实现了参数显示、故障报警、数据记录等功能。通过PLC和IFIX软件结合,实现了矿井排水系统的远程一键启停和无人值守、状态监测监控和智能避峰控制等功能。本论文结合PLC、传感器、IFIX、网络通信等技术,根据“正压给水”、“避峰填谷”、“自动控制”、“自动轮换”、“实时监测”的系统控制功能进行设计,开发了一套监测、通信、显示合而为一的矿井自动排水监控系统。
曲辰[7](2019)在《基于PI数据库的给水系统智能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燃煤电厂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对大量生产数据的分析与监测,工厂信息系统(Plant Information简称PI)是一套供全厂范围监视和分析的软件模块。2016年我国火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9.9亿千瓦,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4.6%,而工厂信息系统的覆盖率接近100%。如此大的市场占有量给国内工厂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越来越多的火力发电厂开始向PI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应用投入人力和财力。本文以华能大连电厂一期机组给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给水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其主要核心设备:汽动给水泵、电动给水泵以及回热加热器三大设备做了运行原理分析和设备参数介绍,并通过调查研究给出了在给水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常见的难题。论文采用VB作为开发平台,采用SQL Server作为PI数据库。平台通过PI-SDK接口方式向PI数据库申请机组给水系统的工业实时参数作为诊断依据,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指令集通过PI-ODBC方式向PI数据库批量申请历史数据,作为典型故障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故障数学模型,同时作为神经网路回归和分类模型的训练数据集,并通过调整网络使其出现最好的表达。本文利用从PI数据库获取的给水系统工业参数实时数据分别建立了三个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和方差分析法获取电动给水泵电机电流的异常波动;利用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对汽动给水泵出口流量进行建模,实时检测给水泵出口流量是否在预测区间内,出现评价差异后实时向前台进行报警;利用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对高加回热系统水侧泄露状态进行建模,实时检测高加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通过报警帮助运行人员提早发现异常,将人为介入的时间节点提前,有效的防止了由小故障引发的大事故,极大的保障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赵鹏程[8](2019)在《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机理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汽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增加,转子结构日趋复杂,此外我国电力资源大多需要远距离输电从而需要投入串补装置或采用高压直流输电形式,这些因素都使得汽轮发电机组发生扭振故障的风险加剧。机组发生扭振除造成功率振荡外,还会引起轴系的扭转疲劳损伤,威胁机组的安全运行,因此开展对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机理和轴系安全性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研究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发生的机理,对扭振中的小信号稳定性、暂态力矩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轴系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开发面向工程实际的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在线监测与保护系统,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按照扭振故障形式将其分为冲击类和共振类故障,对扭振故障发生机理和故障特性进行研究。其中针对冲击类扭振故障重点分析了轴系的暂态扭力矩响应特性;而次同步振荡发生机理复杂,涉及机电网多种因素,本文对次同步振荡的各种诱因及故障形成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待研究系统的全系统线性化模型,利用复转矩系数法定量计算50Hz内系统的全频段阻尼,从负阻尼特性角度深入研究次同步振荡发生的机理,分析影响次同步振荡的主要因素。其次,采用基于多段集中质量轴系模型的机电网联合仿真方法,研究扭振故障的暂态力矩特性。目前在次同步振荡时域仿真中常用的是轴系的简单集中质量模型,其在描述机网间耦合振荡行为时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为此对简单集中质量轴系进行了扩展,采用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并分别利用传递矩阵-逐步积分法和解耦降阶方法计算轴系的扭振响应,实现基于PSCAD统一平台的机电网联合仿真,更准确反映机网之间的耦合振荡,并得到轴系局部的扭矩和应力信息。再次,基于扭振故障下轴系的扭转疲劳损伤计算结果,对机组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在轴系疲劳损伤计算中除考虑轴系的各个危险截面以外,还考虑了叶片和联轴器等薄弱环节的受力情况。通过建立转子-叶片的耦合分析模型,采用传递矩阵法计算机组扭振故障下叶片的响应;利用有限元法计算联轴器传递不同扭矩时,联轴器及其连接螺的剪切力。考虑平均应力、应力集中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对基于扭转疲劳试验数据获得的轴系材料S-N曲线进行修正。最后,将汽轮发电机组的扭振故障诊断和安全性分析方法用于工程实践,研发了轴系的在线监测与保护系统。根据中广核某核电厂的工程需求,结合扭振故障诊断和安全性分析理论,基于B/S模式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扭振状态实时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并针对冲击类扭振故障和次同步振荡采用不同的响应计算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对轴系扭振安全性作出评价;基于C/S模式研发用于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的保护装置并用于工程实践,以疲劳损伤为主要依据,制定不同级别的保护逻辑,既能对机组实施及时的保护,又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保护动作。
张国瑞[9](2019)在《卡拉毕加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研究与调试》文中提出励磁系统是一个电厂中电气调节环节的核心环节,是发电机组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是保障发电机组安全和可靠运行,在改善电力系统大干扰方面、提高电网稳定运行方面,是最直接、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手段。各类发电机组的励磁性能由于其特殊性和关键性,随着现代社会电力系统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励磁系统的研究、分析和选型,是一项相当复杂、严谨的工作。准确的励磁选型关系到大型同步发电机组安全和稳定运行,并且有助于改善和提高电网的稳定性、输送能力及经济效益的问题,优秀的励磁系统能有效保证电压质量,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对工程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样,数字化技术也促进了励磁系统的控制,对励磁控制方式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两种励磁电源接线方式是自并励励磁方式和他励励磁方式,自并励磁系统以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传统的PID+PSS励磁调节控制系统、线性和非线性励磁调节控制系统这三种励磁调节控制方式的特点、优缺点进行分析,传统型的PID+PSS控制方式仍是目前为止最稳定、最可靠的励磁控制方式。励磁主回路是励磁系统的基础,论文根据卡拉毕加电厂发电机主要励磁参数对励磁主回路的交流侧电压、电流、功率及控制角、三相整流桥硅元件、起励及灭磁方式进行研究与分析,确定了励磁系统主回路对励磁设备选型要求的基础。并通过计算励磁变压器参数、晶闸管整流装置参数、快速熔断器参数、灭磁参数和起励参数,对比了灭磁装置的两种方案,从而确定了这些设备的选型要求,这些设备选型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励磁系统的使用性能。为了验证研究分析所确定的励磁选型的合理性,在土耳其卡拉毕加电厂机组并网发电期间,分别进行了发变组短路试验,发变组空载试验,手、自动起励试验,灭磁试验,励磁调节器动态试验等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录取试验曲线和波形及并记录了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结果和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的分析,本项目的励磁系统从研究分析到选型是正确合理的,能够保证机组和电力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同时依据理论分析和试验,解决了两台发电机组同时运行期间,无功功率分配不对的问题。卡拉毕加电厂发电机组励磁系统的研究和选型成功,为其它机组励磁系统的研究分析和选型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吴则永[10](2019)在《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工作中使用后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CT技术也得到了较大进步,越来越多的中高档CT设备被广泛应用到医院临床工作过程当中。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CT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随着其集成化水平越来越高,其临床使用中的故障维修技术却并未与其发展相匹配,使得CT设备故障维修越来越成为医院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工作中使用后故障分析进行了综述,旨在为CT设备故障的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GE公司ProSpeed AI CT故障检修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公司ProSpeed AI CT故障检修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转子-轴承-密封系统非线性周期运动与解析分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转子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2 非线性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独立周期运动序列研究 |
2.1 引言 |
2.2 离散映射动力学理论 |
2.3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动力学模型分析 |
2.3.1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动力学模型 |
2.3.2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数值Poincare映射 |
2.4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系统独立周期运动序列 |
2.4.1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周期运动全局图 |
2.4.2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同步周期解 |
2.4.3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三倍周期解 |
2.4.4 非线性弹性支承转子五倍周期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动轴承支承转子分岔动力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Reynolds方程及其无量纲形式 |
3.3 典型油膜力模型与油膜力数据库法 |
3.3.1 线性八参数油膜力模型 |
3.3.2 油膜力数据库法 |
3.4 圆柱轴承非线性油膜力拟合 |
3.4.1 轴颈位移对非线性油膜力增量的影响 |
3.4.2 轴颈速度对非线性油膜力增量的影响 |
3.5 非线性十三参数油膜力模型 |
3.6 滑动轴承支承转子动力学系统分岔树分析 |
3.6.1 滑动轴承支承转子系统数值Poincare映射 |
3.6.2 滑动轴承支承转子系统周期运动分岔预测 |
3.6.3 滑动轴承支承转子系统倍周期分岔演变过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线性转子-刷式密封系统稳定性参数域研究 |
4.1 引言 |
4.2 刷式密封的非线性刷丝力模型 |
4.2.1 单根刷丝非线性密封力分析 |
4.2.2 刷丝环非线性恢复力分析 |
4.3 非线性转子-刷式密封系统稳定性参数域分析 |
4.3.1 非线性转子-刷式密封系统动力学模型 |
4.3.2 非线性转子-刷式密封系统周期运动特性 |
4.3.3 非线性转子-刷式密封系统稳定性参数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线性转子-轴承-密封系统解析解研究 |
5.1 引言 |
5.2 非线性广义谐波平衡理论 |
5.2.1 非线性转子系统同步周期运动解析解 |
5.2.2 非线性转子系统倍周期运动解析解 |
5.3 转子-滑动轴承-刷式密封系统动力学模型 |
5.4 非线性转子-轴承-密封系统解析解 |
5.4.1 非线性转子系统周期一到周期四运动解析解 |
5.4.2 非线性转子系统周期三到周期六运动解析解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非线性转子-轴承-密封系统结果验证 |
6.1 引言 |
6.2 中值积分定理分析 |
6.2.1 中值积分定理理论 |
6.2.2 中值积分定理误差 |
6.3 非线性转子系统结果数值仿真 |
6.4 非线性转子系统结果实验验证 |
6.5 非线性转子系统周期运动与混沌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选区激光熔化Inconel 718高温合金小微样品蠕变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 金属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合金的组织特点 |
1.2.1 外延生长和各向异性 |
1.2.2 残余应力 |
1.2.3 缺陷分布 |
1.3 SLM成形材料组织调整 |
1.3.1 通过控制打印参数调控组织 |
1.3.2 通过热处理及热等静压调整组织 |
1.3.3 残余应力的消除 |
1.3.4 表面优化 |
1.4 SLM成形Inconel 718合金组织结构与蠕变性能 |
1.4.1 传统Inconel 718合金的成分及应用 |
1.4.2 传统Inconel 718合金的组织及热处理 |
1.4.3 传统Inconel 718合金高温蠕变性能 |
1.4.4 SLM成形Inconel 718合金的组织及热处理 |
1.4.5 SLM成形Inconel 718合金蠕变性能 |
1.5 基于小微样品的高温蠕变研究 |
1.5.1 研究背景 |
1.5.2 小微样品蠕变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3 小微样品蠕变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1.5.4 传统材料小微样品蠕变的主要失效机制 |
1.5.5 增材制造成形材料的小微样件蠕变性能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小微样品蠕变测试系统设计与搭建 |
2.1 引言 |
2.2 小冲杆蠕变测试系统的设计和搭建 |
2.2.1 小冲杆高温蠕变测试方法简介 |
2.2.2 小冲杆蠕变测试系统功能描述 |
2.2.3 小冲杆蠕变实验过程 |
2.3 小冲杆蠕变测试系统实验验证 |
2.4 小微样品单轴蠕变测试系统的设计和搭建 |
2.4.1 小微样品单轴蠕测试方法简介 |
2.4.2 小微样品单轴蠕变测试系统功能描述 |
2.4.3 小微样品单轴蠕变测试系统的实验过程 |
2.5 单轴蠕变测试系统实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LM成形Inconel 718晶粒特性的EBSD三维重构 |
3.1 引言 |
3.2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3.2.1 材料制备 |
3.2.2 EBSD三维重构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熔池边界的三维结构 |
3.3.2 柱状晶三维形貌、位置及晶粒特征 |
3.3.3 V形晶粒三维形貌、位置及组织特征 |
3.4 讨论分析 |
3.4.1 SLM成形Inconel 718晶粒结构周期性 |
3.4.2 关于SLM成形Inconel 718合金组织表征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LM成形、锻态与铸态Inconel 718小冲杆蠕变性能对比 |
4.1 引言 |
4.2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4.2.1 材料制备 |
4.2.2 小冲杆蠕变的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原始态样品组织表征 |
4.3.2 小冲杆蠕变性能 |
4.3.3 断口形貌 |
4.4 讨论分析 |
4.4.1 组织结构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4.4.2 熔池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4.4.3 织构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4.4.4 孔洞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处理和加载方向对Inconel 718小冲杆蠕变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5.2.1 材料制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组织结构表征 |
5.3 实验结果 |
5.3.1 样品硬度 |
5.3.2 组织结构 |
5.3.3 小冲杆蠕变性能 |
5.3.4 小冲杆蠕变断裂行为 |
5.4 分析讨论 |
5.4.1 热处理和取向对硬度的影响 |
5.4.2 热处理条件对蠕变寿命的影响 |
5.4.3 依赖于晶粒结构的蠕变抗力和蠕变损伤开裂机理 |
5.4.4 面向高蠕变性能Inconel 718的SLM成形参数优化 |
5.4.5 再结晶对小冲杆蠕变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取样位置、加载方向和表面状态对SLM成形Inconel 718单轴蠕变性能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6.2.1 SLM成形Inconel 718板材制备 |
6.2.2 样品制备及蠕变实验 |
6.2.3 表面光滑样品与表面粗糙样品的界定 |
6.3 实验结果 |
6.3.1 不同取样位置样品组织结构 |
6.3.2 残余应力分布 |
6.3.3 不同位置样品的高温蠕变性能 |
6.3.4 不同加载方向和表面状态样品的蠕变性能 |
6.3.5 蠕变断口形貌 |
6.4 分析讨论 |
6.4.1 关于蠕变机制的讨论 |
6.4.2 不同取样位置样品的组织结构特点 |
6.4.3 取样位置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6.4.4 加载方向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6.4.5 表面状态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基于EDPF-NT+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分析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EDPF-NT+控制系统介绍 |
2.1 概述 |
2.2 硬件结构 |
2.2.1 过程控制柜 |
2.2.2 DPU |
2.2.3 控制卡件 |
2.2.4 通讯网络 |
2.2.5 配电装置及系统电源 |
2.3 EDPF-NT+系统的监视操作软件 |
2.3.1 显示方式 |
2.3.2 趋势显示与成组显示 |
2.3.3 光字报警 |
2.3.4 简报窗口 |
2.3.5 点记录浏览器 |
2.3.6 算法浏览器 |
2.3.7 虚拟DPU |
2.4 EDPF-NT+系统工程师站软件 |
2.4.1 集成开发风格的工程管理器 |
2.4.2 图形化的控制组态工具 |
2.4.3 集成开发环境的过程画面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设计与组态 |
3.1 设计要求 |
3.1.1 基本功能要求 |
3.1.2 自诊断功能要求 |
3.1.3 运行方式要求 |
3.1.4 启/停、运行中的监视和操作功能要求 |
3.2 I/O数据库创建与功能设计 |
3.2.1 数据库分配前的整理 |
3.2.2 数据库分配 |
3.4 工程组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气轮机主控制系统组态 |
4.1 启动控制系统 |
4.1.1 启动控制简介 |
4.1.2 启动控制逻辑 |
4.2 转速控制系统 |
4.2.1 转速控制简介 |
4.2.2 转速控制逻辑 |
4.3 加速控制系统 |
4.3.1 加速控制简介 |
4.3.2 加速控制逻辑 |
4.4 温度控制系统 |
4.4.1 温度控制简介 |
4.4.2 温度控制逻辑 |
4.5 停机控制系统 |
4.5.1 停机控制简介 |
4.5.2 停机控制逻辑 |
4.6 FSR最小值选择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EDPF-NT+控制系统的调试 |
5.1 调试目的 |
5.2 调试的主要内容 |
5.3 调试中的问题及解决 |
5.4 燃气轮机系统成功完成启机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A公司电子医疗器械延保服务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问题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延保服务研究概述 |
2.1 延保服务定义 |
2.2 医疗器械延保服务研究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公司电子医疗器械服务现状分析 |
3.1 A公司现状介绍 |
3.2 A公司服务运营现状 |
3.2.1 A公司服务产品介绍 |
3.2.2 A公司服务流程 |
3.2.3 A公司服务机制 |
3.2.4 A公司服务绩效 |
3.3 现有服务模式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 |
3.3.1 现有服务模式的核心问题 |
3.3.2 服务成本飙升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思路 |
3.4 用户对于维修保养的核心关注点 |
3.4.1 问卷范围及对象的界定 |
3.4.2 问卷的设计 |
3.4.3 问卷的发放及统计 |
3.4.4 问卷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公司电子医疗器械延保服务的运营模式分析与改进措施 |
4.1 国内医疗器械延保服务典型企业分析 |
4.1.1 北京健康力医疗 |
4.1.2 柯渡医学 |
4.2 A公司延保服务可行性分析 |
4.2.1 电子医疗器械保修政策分析 |
4.2.2 电子医疗器械使用可靠性分析 |
4.2.3 电子医疗器械产品维修需求分析 |
4.2.4 延保服务经济性分析 |
4.3 A公司运行延保服务设计 |
4.3.1 目标消费群体分析与选择 |
4.3.2 延保服务区域设计 |
4.3.3 延保服务年限设计 |
4.3.4 延保服务价格设计 |
4.3.5 延保服务物流设计 |
4.4 A公司延保服务运作流程 |
4.5 A公司延保服务运作机制 |
4.5.1 延保服务内容 |
4.5.2 延保服务的标准和要求 |
4.5.3 授权服7 务商管理 |
4.5.4 客户关系管理 |
4.5.5 合作伙伴选择策略 |
4.6 A公司区域延保服务培训体系建设 |
4.6.1 培训内容 |
4.6.2 培训形式 |
4.7 A公司延保服务运作绩效分析 |
4.7.1 绩效评价目的 |
4.7.2 评定绩效的方法和依据 |
4.7.3 绩效评定流程 |
4.7.4 激励与惩罚 |
4.7.5 评价的结果 |
4.8 A公司延保服务的改进措施 |
4.8.1 落实用户为中心经营理念 |
4.8.2 新技术的影响 |
4.8.3 知识产权保护 |
4.8.4 进一步破解医疗延保市场困境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5)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检修体制的进化 |
1.2.2 国外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分析及监测 |
2.1 开展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
2.2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 |
2.2.1 继电保护设备情况 |
2.2.2 各类别保护装置规模情况 |
2.2.3 继电保护装置微机化率 |
2.2.4 继电保护设备运行年限 |
2.2.5 各主要保护设备厂家分布 |
2.2.6 继电保护设备缺陷统计分析 |
2.2.7 影响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因素 |
2.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基础条件及管理流程 |
2.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基础条件 |
2.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流程 |
2.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监测信息 |
2.4.1 继电保护设备在线检测信息 |
2.4.2 继电保护设备离线信息 |
2.5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监测方法 |
2.5.1 在线监测方法 |
2.5.2 离线监测方法 |
第三章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方法 |
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指标因素分析 |
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体系 |
3.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内容 |
3.3.1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划分 |
3.3.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具体内容及标准 |
3.3.3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指标权重确定 |
3.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标准 |
3.5 二次设备风险等级综合评价 |
3.5.1 二次设备健康度评定 |
3.5.2 一次设备的风险评定 |
3.5.3 基于风险设备分布密度的风险评定 |
3.5.4 基于保护定值性能的风险评定 |
3.5.5 二次设备风险综合评定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项目背景 |
4.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估 |
4.3 继电保护设备风险等级综合评估 |
4.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成效分析 |
第五章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
5.1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分类 |
5.2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
5.3 二次设备不同风险级别的检修策略 |
5.4 天津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矿井排水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排水方式研究现状 |
1.2.2 自动化控制研究现状 |
1.2.3 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排水系统存的问题 |
1.4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常见引水方式介绍 |
2.1.1 压力管引水 |
2.1.2 真空泵引水 |
2.1.3 射流泵引水 |
2.2 前置泵正压给水系统组成 |
2.2.1 系统工作原理 |
2.2.2 汽蚀现象 |
2.3 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
2.4 泵房联合运行 |
2.5 泵房顶置布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压给水控制系统策略研究 |
3.1 水位模糊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1.1 模糊控制理论 |
3.1.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3.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2 动态规划算法的排水控制策略 |
3.2.1 动态规划法原理 |
3.2.2 建立数学模型 |
3.2.3 动态规划算法求解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正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控制层次 |
4.2 PLC控制柜设计 |
4.2.1 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4.2.2 PLC模块的介绍与选型 |
4.2.3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4.3 其他设备选型 |
4.3.1 前置泵选型 |
4.3.2 电动闸阀选型 |
4.3.3 传感器选型 |
4.3.4 就地操作箱的设计 |
4.4 PLC控制箱接线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正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硬件组态 |
5.2 PLC控制系统子程序的实现 |
5.2.1 控制方案选择 |
5.2.2 水泵一键启停 |
5.2.3 模糊控制策略 |
5.2.4 自动轮换原则 |
5.2.5 泵房智能切换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上位机设计和实现 |
6.1 iFIX组态软件简介 |
6.2 iFIX与 PLC的通讯 |
6.2.1 PLC与 OPC服务器的连接 |
6.2.2 iFIX与 OPC服务器的连接 |
6.3 上位机监控界面 |
6.3.1 登陆画面 |
6.3.2 主监控画面 |
6.3.3 报警记录画面 |
6.3.4 历史数据查询 |
6.3.5 系统参数设置 |
6.3.6 水情预警界面 |
6.4 井下试验 |
6.4.1 水泵启动时间 |
6.4.2 水位变化趋势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基于PI数据库的给水系统智能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于PI数据库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在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方向 |
1.2.1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1.2.2 锅炉给水系统运行监控和检修维护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大连电厂给水系统简介 |
2.1 汽机给水泵 |
2.1.1 汽机给水泵工作原理 |
2.1.2 汽机给水泵的配置 |
2.1.3 汽机给水泵的热工保护条件 |
2.2 回热高加系统 |
2.2.1 回热加热器的工作原理 |
2.2.2 回热加热器的布置 |
2.2.3 回热高加系统的热工保护 |
2.3 给水系统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
2.3.1 给水系统日常监视参数量巨大 |
2.3.2 参数异常波动没有检测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给水系统精细化平台的信息交互基础 |
3.1 火电厂PI实时/历史数据库 |
3.2 PI数据库的海量存储原理 |
3.3 利用PI-SDK的Visual Basic(VB)6.0接口设计 |
3.4 验证方案可行性 |
3.5 以PI-ODBC接口方式访问PI数据库的实现 |
3.5.1 PI-ODBC接口方式相比PI-API接口方式的优点 |
3.5.2 PI-ODBC接口方式的软件准备 |
3.5.3 以PI-ODBC方式编写数据查询的核心指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给水系统精细化平台的算法实现 |
4.1 单个工业参数的评价方法 |
4.1.1 设备可靠性数据与寿命特征数据的提取 |
4.1.2 单一参数评价算法设计与实现4.1.2单一参数评价算法设计与实现 |
4.2 多参数模型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
4.2.1 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型 |
4.2.2 汽动给水泵出口流量的神经网络回归问题模型 |
4.2.3 高压加热器泄露状态的神经网络二分类问题模型 |
4.3 给水系统故障现在诊断平台的功能实现 |
4.3.1 系统的软件架构 |
4.3.2 系统的界面设计和使用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机理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扭振故障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监测与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汽轮发电机组典型冲击类扭振 |
2.2.1 电力系统短路引起的机组扭振 |
2.2.2 非同期并列引起的机组扭振 |
2.3 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振荡 |
2.3.1 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 |
2.3.2 装置及其他扰动引起的次同步振荡 |
2.4 汽轮发电机组系统阻尼特性分析 |
2.4.1 机械子系统阻尼特性 |
2.4.2 电气子系统阻尼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电网耦合下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时域仿真 |
3.1 引言 |
3.2 基于多段集中质量模型的扭振联合仿真 |
3.2.1 多段集中质量模型扭振动力学计算 |
3.2.2 联合仿真思路和实现方法 |
3.2.3 仿真案例 |
3.3 基于轴系解耦降阶模型的扭振联合仿真 |
3.3.1 联合仿真思路及实现方法 |
3.3.2 仿真案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安全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响应计算 |
4.2.1 危险截面确定 |
4.2.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应力计算 |
4.2.3 扭振作用下叶片应力计算 |
4.3 扭振作用下联轴器结构应力分析 |
4.4 轴系扭转疲劳损伤评价 |
4.4.1 转子疲劳-寿命曲线拟合 |
4.4.2 转子疲劳寿命曲线修正 |
4.4.3 轴系疲劳损伤累积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保护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监测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5.2.2 系统总体架构 |
5.2.3 扭振信号采集功能设计 |
5.2.4 扭振安全分析功能设计 |
5.3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监测系统工程应用 |
5.4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保护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卡拉毕加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研究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发电机励磁系的设计特点 |
1.3 自并励励磁系统的优点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励磁系统控制方式及主回路分析 |
2.1 励磁控制方式分析 |
2.1.1 PID+PSS控制方式分析 |
2.1.2 最优励磁控制方式分析 |
2.2 励磁调节器设计方法分析 |
2.3 自并励励磁系统主回路分析 |
2.3.1 交流侧电压、电流及控制角分析与计算R |
2.3.2 三相整流桥硅元件的选择 |
2.3.3 同步发电机的起励分析 |
2.3.4 同步发电机的灭磁分析 |
2.4 数字化方法的工程应用 |
2.4.1 串联PID控制方法的应用 |
2.4.2 交流采样技术应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设备选型要求及其主要参数计算分析 |
3.1 励磁控制系统相关选型要求 |
3.2 卡拉毕加2×660MW发电厂励磁系统的选型 |
3.2.1 励磁变压器选型和要求 |
3.2.2 功率柜的冗余和均流要求 |
3.2.3 灭磁系统选项标准和要求 |
3.3 励磁系统主要设备参数计算分析 |
3.3.1 励磁变压器参数分析及结构的确定 |
3.3.2 晶闸管整流装置参数整定分析 |
3.3.3 快速熔断器参数整定分析 |
3.3.4 灭磁装置方案及分析 |
3.3.5 起励参数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卡拉毕加电厂励磁系统现场调试及分析 |
4.1 卡拉毕加电厂发电机组励磁系统简介 |
4.2 励磁系统动态试验及分析 |
4.2.1 他励电源试验及分析 |
4.2.2 自并励励磁方式试验及分析 |
4.2.3 发电机并网后试验 |
4.3 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分析 |
4.3.1 异常情况及原因分析 |
4.3.2 发电机调差系数的分析与计算 |
4.3.3 处理结果 |
4.4 调试结论 |
4.5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工作中使用后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CT设备发展史 |
1.1 多层螺旋CT设备发展 |
1.2 电子束CT设备的发展 |
2 CT设备临床工作使用后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
3 CT设备临床工作使用后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 |
3.1 扫描参数不当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2 电源分配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3 扫描床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4 扫描架旋转控制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5 X射线管及其控制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6 高压发生及控制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7 采样控制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8 图像重建及显示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9 主机及操作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1 0 焦点及准直器控制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3.1 1 冷却系统故障分析 |
3.1 2 信息及指令环路通信系统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
4 小结 |
四、GE公司ProSpeed AI CT故障检修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子-轴承-密封系统非线性周期运动与解析分岔特性研究[D]. 徐业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选区激光熔化Inconel 718高温合金小微样品蠕变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王立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3]基于EDPF-NT+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分析及实现[D]. 刘雅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A公司电子医疗器械延保服务运营模式研究[D]. 谢青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继电保护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策略研究与应用[D]. 杨畅.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矿井排水控制系统研究[D]. 张朋飞.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7]基于PI数据库的给水系统智能诊断研究[D]. 曲辰.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机理及安全性分析[D]. 赵鹏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卡拉毕加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研究与调试[D]. 张国瑞. 湖南大学, 2019(02)
- [10]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工作中使用后故障分析[J]. 吴则永. 中国处方药,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