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达机电:控制器从幕后走向前台

科达机电:控制器从幕后走向前台

一、科达机电:控制人从幕后走向前台(论文文献综述)

张锐,陈启杰,江若尘[1](2012)在《控制权、租金保护与组织形式》文中认为本文首先扩展了Bennedsen和Wolfenzon的模型,分析了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达到稳定性需要的条件,并发现了在法律制度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替代治理机制的存在才可能促进该种股权结构实现稳定。然后结合士兰微从建立至今12年股权结构演变的深度案例证明了适当的替代治理机制可以使得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达到稳定的状态这一结论 ;但是,这种机制的选择也受到我国的制度背景和法律环境的影响。

田晋宁[2](2011)在《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分离在给企业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由此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与资本所有权背离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现了股东要求利润最大化和经理人要求收益最大化的相悖的情况1,即委托—代理矛盾。股票期权制度正是在逐步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提出的,激励的核心是基于人本基础上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权衡2,股票期权所拥有的长效的激励机制则恰恰避免了传统薪酬制度的短效性。它将经营者的收益与其经营业绩推动下的公司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公司高管人员为公司创造最大财富的热情。同时也为管理层跻身所有者的行列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现代公司模式下解决管理层代理成本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我国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深圳、上海、武汉和北京等地的—些企业已经纷纷尝试进行股票期权试点,然而它们所实施的股票期权计划与西方严格的股票期权计划仍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股权激励制度正式实施拉开了序幕。随后法规层面陆续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2006)、《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2006)、《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2号、3号》(2008)、《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关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等法规。从2005年至今我国法律对股权激励配套制度进行不断的细化和完善,但是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观念等因素对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并不十分适应,相应配套法规仍显得比较滞后。近年来股票期权制度在国际上也屡遭专家学者的质疑。在股票期权的发源地美国,2000年以来以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高管为代表的管理层为创造股权激励的条件制造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华尔街上市公司高管们置上市公司和广大股东巨大亏损于不顾,在2009-2011年期间大肆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继续牟取高薪;而在国内随着高管巨额薪金、公司亏损而高管涨薪现象迭出,股票期权计划成为应对的解释理由再次被推至争议之风口。3股票期权制度不断遭受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民质疑,其究竟是企业长期激励的一剂良药还是公司高管们取之不竭的提款机,而2010年下半年爆发黄光裕和国美电器之间的国美股权之争,其根源就是双方股权激励计划上的分歧。上述严峻的事实让我们清醒认识到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如何有效发挥股权激励的正面效应,避免权利失衡,使我们继续解决的问题。4我们必须理性地对这项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改进,重点研究导致其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内在缺陷,以便更深入地掌握股票期权制度的精髓。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从考察我国股票期权制度探索历程入手,介绍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建立的基本过程,结合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借鉴国外股票期权制度的成功经验,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梳理现阶段我国相关制度的利弊,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法治的建设性意见。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通过解析股票期权制度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对其的正面和负面的价值进行评价。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是股票期权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对经营者长期激励机制。股票期权制度作为解决经营者长期激励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了长期困扰所有者的代理问题。此外,股票期权制度又极具风险,存在制度异化的可能,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该制度的价值及其弊端。第二部分(第二至三章)通过归纳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国外的产生发展趋势,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和缺陷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再通过对我国股票期权建立过程的梳理,明确了我国股票期权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及其特点;通过介绍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法律规制体系,结合该制度有效运行所需要的法律环境,解读我国目前对于股票期权制度现行法律规定。第三部分(第四至八章)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诸多领域立法的相关规定的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明确指出我国推行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现有规定的合理性和不足。再通过对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实施中所遇到的法律障碍结合我国立法和公司实践,从授权主体、授权对象、股票来源、行权期限、方式、税收制度、股票期权的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内部、外部环境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实体法支撑,建立一个完善的股票期权法律规制体系,进一步推动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能顺利实行。

孙立娜[3](2007)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资者保护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三大目标之一,不仅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也决定着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资本市场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并逐步向成熟资本市场过渡。但我国资本市场兴起较晚,且处于转轨时期,这种“新兴+转轨”的经济模式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不适应性。股权分置改革无疑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基础进行了一次历史性重构,它对上市公司与股东的行为模式、监管体制、资本市场的运作和市场的操作都有深刻影响。而对投资者的保护也应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展开,这样才能维持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股份全流通的市场环境是我国以前从未有过的。本文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资本市场将发生的变化,控股股东及大股东的角色和观念行为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操纵市场的动机增强,内幕交易可能更加严重,与操纵市场、利益输送和虚假披露结合更加紧密;“内部人控制”现象将会更加严重,股权激励机制会助长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和财务舞弊行为;虚假信息披露有了新的动机,将更加普遍,手法也更复杂更隐蔽:投机性并购,虚假收购及敌意收购将增加,而某些反收购策略可能侵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如果不及早对此进行监管研究,将会对我国大量还不成熟的中小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害,进而影响改革的进行,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本文以股份全流通为背景,从证券市场监管的角度对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进行了研究。在对控股股东、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行为变化分析的基础上,以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的行为变化为主线,综合运用公共利益理论、管制经济学理论和法与金融监管理论,对控股股东及大股东行为监管、高管人员行为监管、信息披露行为监管、上市公司治理监管和融资并购重组行为的监管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投资者权益保护对策,这些措施是适应于全流通新环境的、在全流通环境下应予以重视加强的,将在全流通环境下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王一兵[4](2007)在《信用资本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国内外对信用的研究现状看,尽管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从研究对象看,对信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载体和信用制度上,而对信用的另一构成要素——信用主体的研究非常缺乏。从信用主体的角度看,对信用的研究就是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信用的资本化问题,也就是信用资本问题。本文以信用的主体即经济关系中的市场主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信用主体与信用载体、信用制度的关系的基础上,分别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信用的本质内涵;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形态理论,深入分析了人的本质与经济关系之间的联系,指出信用的本质是对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下同)的一种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信用资本是突破对物的信任即对信用载体、信用工具的信任而形成的直接对人的信任,是对人的信任和对物的信任的辩证统一;随着经济信用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对人的信任会逐渐转变成一种值得重视的经济资源,并最终形成市场主体所拥有的信用资本。货币资本重在反映经济运行的结果,体现的是对物的重视,而信用资本重在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体现的是对人的重视。只有重视对人的信任,并将对人的信任和对物的信任有机结合,经济社会才会持续、健康发展,货币资本等实物资本才具有“活”的价值。经济信用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任就越受重视,信用资本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就会日益突出。这种由对人的信任而形成的信用资本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日益成为广泛渗透经济社会、深刻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本文还深入分析了信用资本的形成机理,指出信用资本形成发展必须以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化为现实基础,以信用信息产品和商业化服务为价值载体,以社会信用体系等规范人的信用行为的信用法律制度和机制体系为制度前提,以市场主体的信用资本为人格化表现。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160多年来美国信用资本发展的历史实践,分析了影响美国信用资本发展的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和企业因素等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指出了美国信用资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旨在证明信用资本作为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并且,从信用资本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经营收益尤其是超额收益的影响出发,构建了能有效反映信用资本对企业收益影响程度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对企业信用资本进行计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并选取专用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中的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为实证分析对象,以我国该行业平均水平为参考指标,具体分析了该公司的信用资本相对水平、收益及其来源,并将分析方法推广到所有专业设备制造业,通过实证分析对前面的理论分析进行了有效检验。最后,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探讨了信用资本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义,提出了促进我国信用资本发展的政策建议。

汪恭彬[5](2004)在《防恶意收购埋伏“平均主义” 士兰微七自然人捆绑“壳公司”》文中指出就在科达机电(600499.SH)董事长卢勤好不容易将法人股转让到自然人手上,由幕后走向前台时(详见去年12月15日本版《664万卖掉1.06亿科达机电法人股左手转自然人右手计划》一文),士兰微(600460.SH)的创业股东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防恶意收购埋伏“平均主义” 士兰

黎冰,章童[6](2004)在《科达机电一众老板陷监管层尴尬》文中研究表明$F高调MBO$E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600499,科达机电)董事长卢勤没有理由不春风得意,因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他将以9619万元持股价值(按净资产),远远超过持股价值1730万元的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持股价值第一?

央视国际[7](2004)在《科达机电:控制人从幕后走向前台》文中指出科达机电本来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在股权转让之前,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一直就是9个自然人,这种看上去没有必要的股权转让却恰恰反应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每个股东都想真正行使自己权力的时候,对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科达机电:控制人从幕后走向前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达机电:控制人从幕后走向前台(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章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概况
    第一节 股票期权激励的界定与性质
        一、股票期权激励的概念界定
        二、股票期权的特征
        三、股票期权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股票期权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剩余索取权理论
        四、公司治理理论
    第三节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价值
        一、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正面价值
        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负面价值
第二章 国外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评介
    第一节 美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一、美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概述
        二、美国股票期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股票期权制度
        一、欧洲各国股票期权制度
        二、亚洲各国(地区)股票期权制度
    第三节 国外股票期权制度评析
        一、国外股票期权制度启迪
        二、国外股票期权制度带来的警示
第三章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及其立法现状考察
    第一节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立法沿革
    第二节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现阶段的立法制度安排
第四章 授予主体和对象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授予主体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授予对象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股票来源及流通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股票来源及流通制度的立法现状
    第二节 股票来源及流通制度的完善
        一、股票来源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二、股票流通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第六章 行权时间、价格和方式的制度完善
    第一节 行权时间
    第二节 行权价格
    第三节 行权方式
第七章 股票期权税收会计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股票期权税收制度
    第二节 股票期权会计制度
第八章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信息披露制度的立法现状
    第二节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一、证券市场对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信息披露涉及范围以及披露内容有待扩充
        三、对于重大事件应明确规定临时公告制度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3)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2 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证券监管的目标及相关理论
    2.1 证券监管的目标
    2.2 证券监管的相关理论
        2.2.1 公共利益理论
        2.2.2 管制经济学
        2.2.3 法与金融监管理论
第3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分析
    3.1 大股东角色的转变
    3.2 大股东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行为分析
        3.2.1 大股东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动机分析
        3.2.2 大股东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行为分析
第4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行为分析
    4.1 高管人员行为变化分析
        4.1.1 “内部人控制”可能强化
        4.1.2 股权激励机制会助长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和财务舞弊行为
        4.1.3 高管人员可能与机构投资者联合进行违法违规行为
        4.1.4 活跃的收购兼并活动可能刺激管理层收购、设置“金降落伞”等行为
    4.2 公司治理行为分析
    4.3 融资并购行为分析
        4.3.1 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情况更复杂
        4.3.2 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各种违规并购行为可能出现
    4.4 信息披露行为变化分析
        4.4.1 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将更加普遍
        4.2.2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动机更强烈
        4.2.3 虚假披露手法更隐蔽,形式更复杂
        4.2.4 选择性信息披露更为普遍
第5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监管对策
    5.1 大股东行为监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5.1.1 加强大股东尤其是国有大股东行为的监管
        5.1.2 防范大股东内幕交易
        5.1.3 加强对大股东关联交易行为的监管
    5.2 高管人员行为监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5.2.1 制定高管人员行为准则
        5.2.2 防范“内部人控制”
        5.2.3 加强股权激励监管
        5.2.4 对大股东、高管及关联方实施联动监控
    5.3 上市公司治理监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5.3.1 坚决落实股东大会权利
        5.3.2 重建董事会分权制衡格局
        5.3.3 加强监事会制度建设
    5.4 融资并购行为的监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5.4.1 加强募集资金使用管理
        5.4.2 构建上市公司收购综合监管体系
    5.5 信息披露行为监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5.5.1 建立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
        5.5.2 缩短年报披露期限,强调有效披露
        5.5.3 从全能型监管向透明度监管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信用资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内对信用资本的初步研究
        1.1.2 国外学者对信用资本的相关或相近的研究
    1.2 提出信用资本的主要理由
        1.2.1 深化信任问题研究需要构建新的理论基础
        1.2.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参考新的理论视角
        1.2.3 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理论创新
        1.2.4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需要借助新的行为规范
        1.2.5 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成长需要新的支撑力量
        1.2.6 加强信用风险防范需要新的制度措施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
第2章 信用资本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
    2.1 信用资本源于信用的发展
        2.1.1 信用的基本含义
        2.1.2 信用与诚信、信任、信誉、资信
        2.1.3 信用资本是信用发展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2.2 人的本质的三种不同形态体现了对信用发展的不同要求
        2.2.1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2.2.2 人的本质的三种发展形态
        2.2.3 人的本质的不同形态对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2.3 信用资本是对人的信任和对物的信任的辩证统一
        2.3.1 信用资本的本质是一种对信用主体的信任
        2.3.2 信用资本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3.3 信用资本是一种收益和风险并存的预期
第3章 信用资本理论分析:西方经济学视角
    3.1 信用资本是对人的信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3.1.1 交易费用理论概说
        3.1.2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认识信用资本
    3.2 信用资本是制度变迁演进所内生的一项制度安排
        3.2.1 制度变迁理论概要
        3.2.2 社会信用体系构成
        3.2.3 社会信用体系催生了信用资本
    3.3 信用资本是人的信用信息状况累积的外部表现
        3.3.1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概要
        3.3.2 信用信息状况决定了交易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
        3.3.3 改进信用信息状况是是经济交易持续进行的前提
    3.4 信用资本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形式
        3.4.1 信用资本概念的基本内涵
        3.4.2 信用资本与虚拟资本、企业商誉
        3.4.3 信用资本形式的演进
第4章 信用资本的形成机理
    4.1 征信—评信—授信—受信机制促使信任向信用资本转化
    4.2 制度前提:健全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4.2.1 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性作用一般分析
        4.2.2 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性作用模型分析
    4.3 现实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化
        4.3.1 信用资本形成的第一阶段:信用信息的形成
        4.3.2 信用资本形成的第二阶段:信用信息资源化
        4.3.3 信用资本形成的第三阶段:信用信息资源市场化
    4.4 价值载体:信用信息产品及其商业化服务
        4.4.1 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形成分析
        4.4.2 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
        4.4.3 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取向
        4.4.4 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资本化特性
    4.5 人格化表现:企业、个人信用的资本化
        4.5.1 信用资本的外在表现:企业与个人
        4.5.2 信用资本的品质表现:信用水平
        4.5.3 信用资本的货币表现:各种信用
        4.5.4 信用资本的能力表现:资本盈利
第5章 国外信用资本运行的历史视角考察——基于美国的信用资本发展的历史分析
    5.1 美国信用资本形成的历史背景
        5.1.1 市场深化为信用资本形成提供了持续动力
        5.1.2 经济政策为信用资本形成提供了市场需求
        5.1.3 政府引导为信用资本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5.1.4 科技发展为信用资本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
    5.2 美国信用资本的基本构成要素
        5.2.1 广泛的信用信息来源构成了信用资本的主要内容
        5.2.2 商业化的征信评信机构构成了信用资本的市场主体
        5.2.3 丰富的征信评信产品构成了信用资本的主要载体
        5.2.4 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制度构成信用资本的制度内核
    5.3 美国信用资本的运行机理简述
    5.4 信用资本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第6章 信用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6.1 信用资本成本—收益一般分析
        6.1.1 信用资本的成本分析
        6.1.2 信用资本的收益分析
        6.1.3 信用资本的效益分析
    6.2 信用资本计量分析模型的推导
    6.3 信用资本对企业超额收益贡献度K 的确定
        6.3.1 反映信用资本对企业超额收益影响程度的指标选择
        6.3.2 核心指标选取分析
        6.3.3 信用资本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3.4 信用资本对企业超额收益影响的分析模型
第7章 信用资本价值评价实证分析——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
    7.1 湖南省专业设备制造业信用资本对企业收益贡献度的确定
        7.1.1 问卷调查开展情况
        7.1.2 数据统计
        7.1.3 结果计算
    7.2 确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的具体企业
    7.3 信用资本价值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7.4 信用资本收益G 的确定
        7.4.1 良好的信用关系所形成的直接收益f( h)
        7.4.2 确定以扩大规模获取资源带来的收益f(i )
        7.4.3 确定以较高价格销售产品带来的收益f( j )
        7.4.4 确定其它外在性的收益f(k )
        7.4.5 中联重科信用资本总量
    7.5 全行业上市公司信用资本收益G 的确定
    7.6 对实证分析的基本评价
第8章 积极推动我国信用资本发展
    8.1 信用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8.1.1 信用资本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备资本
        8.1.2 信用资本是个人第二生命
        8.1.3 信用资本是目前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8.2 加快我国信用资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2.1 发展信用资本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
        8.2.2 发展信用资本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8.2.3 发展信用资本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8.2.4 发展信用资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8.3 促进我国信用资本发展的基本设想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用资本对企业经营收益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四、科达机电:控制人从幕后走向前台(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权、租金保护与组织形式[J]. 张锐,陈启杰,江若尘. 南开管理评论, 2012(01)
  • [2]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 田晋宁. 复旦大学, 2011(08)
  • [3]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监管研究[D]. 孙立娜. 兰州理工大学, 2007(11)
  • [4]信用资本问题研究[D]. 王一兵. 湖南大学, 2007(05)
  • [5]防恶意收购埋伏“平均主义” 士兰微七自然人捆绑“壳公司”[N]. 汪恭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
  • [6]科达机电一众老板陷监管层尴尬[N]. 黎冰,章童. 财经时报, 2004
  • [7]科达机电:控制人从幕后走向前台[J]. 央视国际. 证券导刊, 2004(02)

标签:;  ;  ;  ;  ;  

科达机电:控制器从幕后走向前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