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托高新技术 重塑家具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路[1](2020)在《成都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内外复杂因素影响下,传统家具行业面临生产制造方面转型升级的压力和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融合的挑战。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家具企业开辟线上市场、抢占市场份额营造了大好环境,同时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企业必须在完善营销策略上狠下功夫才能集中资源谋得发展。成都HF家具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全品类民用家具生产企业,深耕线下销售市场三十余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司高管意识到在新形势下家具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是必然趋势,精准高效开展网络营销是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但自2015年拓展线上渠道销售产品以来面临诸多问题,其在网络营销方面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本文从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内外环境分析入手,综合剖析HF家具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家具行业发展趋势及消费者行为特点,针对性制定网络营销优化策略。文中首先对HF家具公司开展网络营销的市场定位及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策略等进行客观分析。然后针对外部环境,运用PEST分析法及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其开展网络营销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并对主要竞争对手情况深入分析,综合阐述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并列出战略矩阵;在整理分析消费者网购行为特征及开展家具产品网购行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HF家具公司品牌认知情况及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特点,为优化网络营销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及建议参考。最后,运用STP理论及营销组合策略从优化市场定位及品牌、产品、渠道、服务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营销优化策略,并提出保障措施。
谢文涛[2](2020)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这40年来,东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对外经济体量庞大。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我国对美输出的贸易商品被征高额关税,对于国内对美出口的外向型企业来说,其生存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东莞作为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出口的前沿阵地,更应该引起当地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当今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来临之际,如何进一步推动东莞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当地政府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东莞市政府在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对其后续如何加强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为东莞市政府成功推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促成外向型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最终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使之具有更强应对日益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为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与繁荣稳定纳言献策。在中美贸易战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以东莞市外向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中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证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剖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笔者首先对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从外向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和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内涵进行了界定,以政府经济职能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两个基本理论,作为分析政府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相关铺垫。其次,从研究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入手,分别从中美贸易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东莞市外向型企业概况,中美贸易战对东莞外向型企业带来的挑战,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根源的深层次原因这七个方面进行逐步展开。再次,通过对广东深圳、上海等国内对外经贸发达具有丰富经验的地区政府、以及国外德国鲁尔区、新加坡等地政府促进其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再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了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需结合产业实际,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重视科技人力资源,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等三点经验启示,着重强调政府对企业转型升级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综合论述,为后续加强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打下基础。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东莞市政府推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根源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内外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提出加强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即分别从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同高质量发展适应;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维护公平竞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等三大方面进行论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总结东莞市政府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和成效,并在相关理论框架下分析当地政府在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与建议,试图勾勒出东莞市政府成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地方政府在发挥其职能的过程中应找准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在发挥其职能的过程中应做到整体谋划统筹兼顾等四点结论。随着国家级课题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东莞作为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地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徐竞潇[3](2020)在《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以“专业镇”、“块状经济”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多地涌现,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区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常态下,要求产业以集约化、专业化、协作化的模式发展,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企业成长的重要载体。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模式,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上,国外研究较多关注集群理论的探讨与新概念的提出,而国内研究往往将西方理论应用于国内实证,忽视了中西方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此外,国内产业集群的演化研究较多关注于沿海发达地区依托外来投资产生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对于欠发达地区内生型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关注尚存不足。本文选取内陆欠发达省份江西省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为研究案例,尝试以多因素多机制协同演化的视角出发,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深度访谈,刻画了集群的产生与成长历程,并深入剖析了集群演化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依据对地方志中产业集群发展大事件的梳理、集群的产值变化情况、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经验性认知,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的演化可划分成萌芽、成长和转型升级三个阶段。各阶段在空间分布格局、产业链、政策管控等方面分别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表现出“作坊——工厂——标准化厂房”的生产场所演变、“订单式生产——模仿制造——自主设计”的企业成长轨迹。集群联系强度上由弱到强,由简单的地理空间集聚到合作网络关系,基本实现由亲缘关系主导的熟人网络向业缘主导的技术创新合作网络转变。(2)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存在多因素协同作用。第一,在集群的萌芽阶段,特定地域文化、本地生产要素充足、企业家精神和开放的制度政策环境是家具产业产生并扩散的主要因素。第二,在集群成长阶段,地方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关键性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非政府服务机构的推动促使南康家具产业迅速成长。其中地方政府的规范化管理是关键力量,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规范家具企业由零散的家庭作坊向统一的园区发展,关键性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创新。在政府与企业之间,非政府服务机构补充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是集群成长的保障。第三,在集群转型升级阶段,政府是促使集群升级的核心力量。政府出台转型发展的政策,一方面加强港口、标准厂房、家居小镇等硬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优化发展软环境,在集体商标申报、引进设计人才等方面出台奖补措施。(3)在演化机制上,政府政策是推动集群演化的关键力量,贯穿于集群发展的全过程;龙头企业成为集群路径依赖的对象,也是路径创造的主体;集群深深扎根于南康本地的地域文化,本地的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知识溢出与扩散的重要力量。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选题的创新。本研究选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集群作为研究案例,并将该集群置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演化分析,可以进一步丰富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第二是多层面构建传统制造业集群协同演化分析框架。以演化的视角切入产业集群研究,关注产业集群由萌芽到转型各阶段与地方生产要素的互动全过程。
王喆正[4](2020)在《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42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传统产业集群,这些传统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撬动国内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点。然而,这些自发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社会化物流意识相对薄弱,自营物流比例较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滞后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大大限制了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发展步伐,传统产业集群的物流体系亟待优化升级。首先,本文对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的构建和末端物流整合与优化调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总结,对生态圈理论、“互联网+”理论、虚拟供应链理论和众包物流配送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对本文研究背景下的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次,以我国先进的传统产业集群为例进行研究,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应用生态圈理论构建了传统产业集群物流生态圈模型,并对物流流程进行优化。结合虚拟供应链及动态供应链联盟的思想,构建了基于虚拟动态供应链联盟的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并提出运营机制,最后构建了基于虚拟动态供应链联盟的智慧化物流信息平台并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化改造措施。再次,对基于众包理论的传统产业集群货物集散过程进行流程分析,借鉴LRP的思想,将众包路径优化问题分解为众包车辆选择及路径优化两个子问题,对车辆的固定成本、行驶成本、货运成本和以服务时间为参考的惩罚成本进行研究,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众包理论的路径优化模型。应用聚类分析模型及贪心算法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明确了模型的求解流程及方法。最后,选取D家纺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本文构建的模型对该集群物流体系及物流流程进行优化,明确运营模式与运作流程,进行成效分析。利用Python语言对本文构建构的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对传统产业集群集货流程进行仿真,通过成本对比对路径优化结果进行验证。
乔冰彬[5](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刘蓉庆[6](2020)在《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税收,作为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保持税收的平稳增长和税收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是税务机关的责任与义务。家具行业作为新都区重要的工业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都区重点税收来源之一。然而,近年来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税务征收与管理工作没有起到有效支撑家具行业发展的作用。本文以公共管理学、精细化管理、税收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充分吸收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税收征管和精细化管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两方面进行多形式的调查研究,并从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建设、运行体系、工作实施、管理工具这四个方面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切实解决现有的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重难点问题,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管理质效,提高纳税遵从度,确保家具行业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最终达到优化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引导家具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同时为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税收精细化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姜雪纯[7](2019)在《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文中认为资源枯竭型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类型,其乡村振兴必然与原生的资源和资源枯竭后的发展转型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不同于一般乡村的独特性。本文选择我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贾汪区,探讨了其乡村振兴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其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为:资源枯竭地区的乡村不同于一般乡村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根植于资源的乡土文化文化特色鲜明;生态本底受损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资源要素缺失造成的产业体系断裂;乡村空间剧烈波动导致的空间破碎。徐州市贾汪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典型,其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四条:一是充分发挥根植于资源的文化优势,以特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二是弥补生态短板,加强环境建设,以生态文明主导乡村振兴;三是修补产业链环,构建新产业生态圈,以产业链环拓展为乡村振兴的主动力;四是缝合空间,优化空间结构,以空间秩序调整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平台。
刘阳[8](2019)在《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家具产业空间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具产业作为中国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家具产业的发展、结构变化以及区域布局关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家具业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成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区域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出现了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企业地理分布,导致我国的家具产业难以实现其最优的产能输出。如何促进中国家具产业均衡发展,成为家具产业优化转型过程中首要任务。科学测度中国家具产业的区域差异,对家具产业的空间差异演化进行分析,为促进中国家具产业均衡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中国家具产业的空间演化指的是家具产业在空间维度上的家具产业分布变动和转移。本文围绕中国家具产业的空间演化问题,从区域差异视角出发,选取泰尔指数作为区域差异的测度指标,以产业演化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中国家具产业均衡发展为目的,基于泰尔指数方法对中国家具产业的空间演化进行研究。本文在对比区域差异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泰尔指数方法模型测度中国家具产业的区域差异。根据《地区协调战略发展报告》,将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八个经济区。对八个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测算。并测算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差异贡献率,用以进一步寻求差异来源。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中国家具业的区域差异进行预测分析。结合中国家具业的发展现状,评估中国家具业的地区差异,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家具业的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也呈下降趋势;由区域差异贡献率的计算结果发现,中国家具业的区域差异逐渐从“区间差异”演变为“区内差异”。由此得出中国家具业发展的三个阶段,2004年到2008年为“初现期”,单一地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主导了中国家具业的发展,在此期间家具产业的演化路径为“北移”;2009年到2012年为“发展时期”,中部和东部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在中国家具业中的主导地位增加,这一时期的演化路径为“中聚”;013年到2015年为“多元化发展时期”,多个经济区的家具产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各大经济区差异贡献率相近,西部地区贡献率持续上升,演化路径为“西拓”。使用马尔科夫模型对中国家具产业区域差异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家具产业的总体差异将在小范围内进行波动,而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差异将会持续下降。并根据测算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家具产业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蔡朝林[9](2019)在《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区位优势和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以及高度专业化分工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等手段,我国的产业集群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市场竞争优势。纵观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其实质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塑造集群新竞争优势的历程。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在深刻影响产业发展路径和范式的同时,也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这其中既有新挑战,也有新机遇和新动能。面对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环境变化,中国产业集群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正在新的生态体系中逐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获取生态租金,找到新动能。这一现象近年来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在网络环境下,中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通过构筑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生态竞争优势,但当前多数研究对生态竞争优势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获取“生态租金”的概念层面,而对于“生态租金”的具体内涵、形成机理、演化特征及其相应的政策工具选择等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围绕“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首先,从分析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变革性影响出发,在系统阐释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从生态租金视角,对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对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的构成,以及不同类型生态租金的形成路径进行了逻辑演绎,分析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集群生态租金演化的特征,形成关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如果形成”的理论认识;其次,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皮具产业集群为案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检验了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机理。最后,考虑到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干预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故本文基于对广州市产业集群政策文本分析以及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租金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系统阐释了产业集群政策工具对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引入政策变量,对规制型、激励型与社会型政策工具在集群生态租金方面的作用效应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分析表明:(1)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产业群落特性的各行为主体与其所处外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包含生产群落、创新群落、支持群落等三大基本群落,以及区域外的虚拟客户群落,各大功能群落之间相互连通,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产业集群生态系统。(2)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是成员之间在共生、演化过程中可以获取生态租金。从逻辑上看,生态租金是系统性、结构化的经济租金,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所有企业个体所实现的超过市场单个企业创造绩效简单相加所得总和的剩余,即是产业集群中各主体通过跨界融合、全面连接、价值共创等方式获取的超额利润。生态租金是在网络环境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本体现。根据生态租金产生的源泉(个体层面、个体之间关系层面和集群整体层面),论文将集群生态租金区分为四类:通过对异质资源的掌握获取李嘉图租金;通过动态创新获取熊彼特租金;通过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获取关系租金;通过形成集群品牌效应获取理查德租金。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构建,即生态租金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以异质资源为基础、合作共生为中介、动态创新为工具、品牌生态为导向的价值联动共创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创造了具有结构性和持续性的超额利润,从而构筑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3)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生态租金种类和规模的变化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和转型期(或衰退再造期)的根本动力。李嘉图租金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起点,理查德租金则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顶点。利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现实案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态租金变化的理论认识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基本验证了文中对生态租金形成机理以及不同阶段特征的理论认识。(4)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虽是一个市场自发的过程,但适当的政府政策引导对加快集群生态系统形成、增大生态租金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如:在成长期,生态租金主要源自于熊彼特租金,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励集群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在集群中设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与集群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集群动态创新;在成熟期,关系租金和理查德租金是生态租金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应通过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加强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同时,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投入资源有意识塑造集群品牌,增大理查德租金规模。
黄艳丽[10](2018)在《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家具产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同时面临着制造成本升高、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以及东南亚、东欧地区新兴家具生产国的低成本竞争。因此,提升中国家具设计的水平与竞争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设计创新体系,提升中国家具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从家具“制造大国”升级为“创造强国”、“设计强国”的转型,这是中国家具产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其中先进的家具设计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家具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世界家具设计第一强国的意大利拥有着引以为傲的家具设计创新体系。因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对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探寻出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1)通过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子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得出对国家设计创新能力的比较和理解;通过分析国家设计体系的概念和意大利国家创新支持体系的运作机制,得出其拥有大量创新实体和高度分散性的特点。(2)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中的社会环境与民族文化,发现民主政治、多元产业结构、丰富的文化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自由市场经济、良好工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以及优良的基础设施是意大利设计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通过分析二战后70余年来意大利现代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剖析出意大利人民族性格中的崇尚艺术的精神追求、热情轻松的人格倾向、优越自豪的民族认同和对待宗教信仰的双重态度等特征赋予了其民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3)通过对意大利设计创新体系中的文化基因和设计传统的研究,解析出意大利设计根植于地域背景与文化,意大利设计文化的形态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意大利设计文化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剖析意大利深厚的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20世纪意大利现代设计文化的辉煌发展历程和具有哲人气息的设计师等方面,得出意大利设计创新体系扎根于悠久的民族设计文化传统。(4)通过梳理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创新主体的构成和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指出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由设计教育与研究系统、设计制造与规划系统、设计展会与展示系统、设计传播与推广系统、设计支撑与促进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并以每个子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主体为对象,深入分析了每个子系统的创新活动与创新机制,以及这些子体系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5)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得出意大利国家创新战略的由三个主要规划构成,当代意大利的科学研究与国家创新政策中存在着分散的、自下而上的设计创新机制,地方生产系统中存在着集体式、分布式和交互式设计创新机制;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产业区设计创新发展机制,得出意大利时尚产业对家具设计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意大利拥有健全的家具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6)通过分析意大利设计师在家具设计创新活动中的角色与职业背景构成,得出了设计师在家具企业内的角色和工作内容;通过分析设计师与家具企业的合作机制与关系本质,得出意大利设计师为家具企业构建价值网络,设计师和企业家之间形成了基于信任关系的产品战略设计创新机制。(7)通过分析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的产业环境的变化,得出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出现以下进化趋势:家具企业已出现集团化趋势,大型企业加大对设计创新的投入;家具生产网络的国际化刺激本地设计创新体系的升级转型;家具企业仍将“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国家创新体系”的低效依然阻碍着创新设计体系的发展。未来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的方法可能包括:延续典型的意大利设计风格进行设计创新;基于意大利式人体工程学研究的设计创新;结合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美学的组合性家具设计创新;基于意大利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设计创新。在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与品牌文化传播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品牌作为传播家具设计创新的手段,分销渠道、体验经济为设计创新提供信息和依据,互联网购物的兴起促进消费者参与设计创新活动。
二、依托高新技术 重塑家具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托高新技术 重塑家具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成都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网络营销概述 |
2.2 消费者行为概述 |
2.3 互联网环境下家具行业发展综述 |
2.4 家具产品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
第三章 HF公司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产品情况 |
3.1.2 品牌文化 |
3.1.3 市场情况 |
3.1.4 转型发展 |
3.2 HF公司网络营销现状 |
3.2.1 市场定位 |
3.2.2 产品现状 |
3.2.3 价格现状 |
3.2.4 渠道现状 |
3.2.5 推广现状 |
3.3 HF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网络营销市场定位模糊 |
3.3.2 品牌线上影响力较弱 |
3.3.3 线上产品竞争力不强 |
3.3.4 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未形成 |
3.3.5 网络营销团队实力不强 |
3.3.6 网络营销渠道单一 |
第四章 HF公司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科技环境 |
4.1.4 社会文化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同行竞争程度 |
4.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3 替代品威胁 |
4.2.4 潜在竞争者威胁 |
4.2.5 买方议价能力 |
4.3 HF公司网络营销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3.5 SWOT矩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分析 |
5.1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特征 |
5.2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调查 |
5.2.1 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 |
5.2.2 调查问卷的测量指标设计 |
5.2.3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5.2.4 调研过程 |
5.3 网购家具产品行为分析 |
5.3.1 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
5.3.2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描述性分析 |
5.3.3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特征 |
第六章 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优化 |
6.1 市场细分与定位 |
6.1.1 市场细分 |
6.1.2 目标市场 |
6.1.3 市场定位 |
6.2 优化网络营销策略 |
6.2.1 加强营销阵地建设 |
6.2.2 构建多元促销网络 |
6.2.3 实施差异化产品策略 |
6.2.4 打破线上线下渠道壁垒 |
6.2.5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
6.3 实施保障 |
6.3.1 组织保障 |
6.3.2 人力保障 |
6.3.3 文化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环境 |
7.1.2 消费者网购家具产品行为 |
7.1.3 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家具产品网络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
(2)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目的 |
(五)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阐述 |
(一) 相关基本概念 |
1. 外向型企业 |
2. 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 |
3. 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 |
(二) 政府作用理论 |
1.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
(一) 中美贸易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 |
1. 初期基本形成 |
2. 中期变化发展 |
3. 后期持续发酵 |
(二) 东莞市外向型企业概况 |
(三) 中美贸易战对东莞外向型企业带来的挑战 |
1. 贸易壁垒阻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
2. 成本不可控因素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
3. 短板突出加剧企业竞争压力 |
(四) 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
1. 加强政策引导,力推企业转型升级 |
2.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创新发展 |
3. 完善公共服务,加快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 |
(五) 取得的主要成效 |
1. 外向型企业基本稳定发展 |
2.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
3. 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
4. 市场活力得到增强 |
三、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存在的问题 |
1. 现行政策与实需求有差异 |
2. 市场监管不到位 |
3. 配套服务不到位 |
(二) 问题根源的深层次原因 |
1. 对本地市场资源配置的干预不够 |
2. 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不适应 |
3. 服务体系不健全 |
四、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
(一) 国内政府主要经验 |
1. 深圳经验 |
2. 上海经验 |
(二) 国外政府主要经验 |
1. 德国鲁尔区经验 |
2. 新加坡经验 |
(三) 国内外推动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启示 |
五、加强东莞市政府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
(一)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同高质量发展适应 |
1. 建立企业定期走访和动态管理机制 |
2. 统筹推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 |
(二) 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维护公平竞争 |
1. 完善拓宽外向型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 |
2.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执法体制建设 |
3. 创新市场监管模式,提升政府公信力 |
(三)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
1. 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平台 |
2. 建立健全多层次融资体系 |
3. 加快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内涵 |
2.2 产业集群成长路径研究 |
2.3 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案例 |
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中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划分 |
4.1 国内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4.2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4.3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与阶段划分 |
第五章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萌芽阶段特征与动力分析 |
5.1 背景分析:改革开放推动原始资本积累 |
5.2 空间分布特征 |
5.3 产业链特征 |
5.4 政策管控特征:支持个私经济,政府“放水养鱼” |
5.5 产业集群产生动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特征与动力分析 |
6.1 背景分析:挽救“水货危机”,家具企业重整 |
6.2 空间分布特征 |
6.3 产业链特征 |
6.4 政府管控特征:由宽松管控向规范化管控转变 |
6.5 产业集群成长动力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升级阶段特征与动力分析 |
7.1 背景分析:全球化推动集群转型发展 |
7.2 空间分布特征 |
7.3 产业链特征 |
7.4 政府管控特征:由规范化管控向高标准打造转变 |
7.5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动力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
1.2.2 物流体系的相关研究 |
1.2.3 末端物流整合与优化调度研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概念解析 |
2.1 相关概述 |
2.1.1 传统产业集群概述 |
2.1.2 物流体系概述 |
2.1.3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圈理论 |
2.2.2 “互联网+”理论 |
2.2.3 虚拟供应链理论 |
2.2.4 众包物流配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的发展现状 |
3.1 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2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发展案例分析 |
3.2.1 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 |
3.2.2 南康家具产业集群 |
3.2.3 南通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 |
3.3 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物流发展现状总结 |
3.3.1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的相关主体 |
3.3.2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流程及运作模式 |
3.3.3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配套保障措施 |
3.4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解决对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构建 |
4.1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需求分析 |
4.1.1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需求的生成 |
4.1.2 传统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物流需求分析 |
4.2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生态圈构建 |
4.2.1 自然生态圈的借鉴意义 |
4.2.2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生态圈的内涵 |
4.2.3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生态圈模型构建要素 |
4.2.4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生态圈模型构建 |
4.3 基于虚拟动态供应链联盟的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构建 |
4.3.1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相关主体的相互关系 |
4.3.2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要素流动机制 |
4.3.3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构建 |
4.3.4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运营机制 |
4.4 传统产业集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
4.4.1 平台用户 |
4.4.2 平台主要服务及功能 |
4.4.3 智能化改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统产业集群末端物流路径优化 |
5.1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路径优化背景 |
5.1.1 传统产业集群的众包物流配送 |
5.1.2 基于众包理论的传统产业集群货物集散 |
5.2 基于众包模式的传统产业集群集货路径优化模型构建 |
5.2.1 构建的基本思想 |
5.2.2 模型假设 |
5.2.3 符号说明 |
5.2.4 路径优化数学模型 |
5.3 模型求解算法及流程 |
5.3.1 聚类分析模型 |
5.3.2 贪心算法 |
5.3.3 遗传算法 |
5.3.4 算法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规划实例应用 |
6.1 D家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6.1.1 物流流程现状 |
6.1.2 物流要素现状 |
6.2 D家纺产业集群物流体系构建 |
6.2.1 D家纺产业集群物流生态圈构建 |
6.2.2 D家纺产业集群物流流程优化 |
6.2.3 D家纺产业集群物流运营模式 |
6.2.4 D家纺产业集群的智慧化改造 |
6.2.5 D家纺产业集群物流体系成效分析 |
6.3 基于众包模式的D家纺产业集群集货路径优化仿真 |
6.3.1 基础数据 |
6.3.2 模型求解 |
6.3.3 模型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2 企业层面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观点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3.1 文献研究法 |
1.3.3.2 问卷调查法 |
1.3.3.3 访谈法 |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税源管理 |
2.1.2 税收精细化 |
2.1.3 税收现代化 |
2.2 基础理论 |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2 税收现代化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2.3.1 分析框架 |
2.3.2 框架说明 |
2.3.2.1 税收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
2.3.2.2 税收管理运行体系的完整化 |
2.3.2.3 税收管理工作的指标化 |
2.3.2.4 税收管理工具的多样化 |
第三章 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管理现状 |
3.2 问卷调查开展情况及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3.2.1 问卷调查开展情况 |
3.2.2 调查基本信息描述统计 |
3.2.3 调查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
3.2.3.1 调查问卷A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
3.2.3.2 调查问卷B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
3.3 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调查研究 |
3.3.1 税收精细化管理制度缺失 |
3.3.2 税收精细化管理运行体系盲区较多 |
3.3.3 税收精细化管理实施工作不落地 |
3.3.4 税收精细化管理方式陈旧枯燥 |
第四章 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制度建设 |
4.1.1 税收执法环境方面 |
4.1.1.1 税务人员执法行为不规范 |
4.1.1.2 公民与纳税人的法律意识不高 |
4.1.2 税收管理制度方面 |
4.1.2.1 税收管理制度笼统 |
4.1.2.2 税收管理制度建设脱离了经济大环境 |
4.1.2.3 纳税评估机制不完善 |
4.1.3 税收管理模式方面 |
4.1.3.1 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划分不科学 |
4.1.3.2 家具企业税收管理松懈 |
4.1.3.3 家具企业内部管理不严谨 |
4.2 运行体系 |
4.2.1 内部运行方面 |
4.2.1.1 内部运行缺乏监管体系 |
4.2.1.2 内部各应用系统之间存在数据孤岛 |
4.2.2 外部运行方面 |
4.2.2.1 涉税业务流程缺乏科学性 |
4.2.2.2 多方业务衔接脱节 |
4.2.2.3 纳税服务沟通不畅 |
4.3 工作实施 |
4.3.1 内部工作实施指标 |
4.3.1.1 内部指标体系不健全 |
4.3.1.2 内部管控指标缺乏执行力度 |
4.3.2 外部工作实施指标 |
4.3.2.1 外部工作实施缺乏执行标准 |
4.3.2.2 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监管松散懈怠 |
4.3.3 内外部指标未建立体系构架 |
4.4 管理工具 |
4.4.1 管理角色 |
4.4.1.1 税务人员工作主动性不足 |
4.4.1.2 纳税人疲于被管理,纳税热情不高 |
4.4.2 管理形式 |
4.4.2.1 税收管理重结果轻过程 |
4.4.2.2 培训活动浮于表面 |
4.4.2.3 税收宣传缺乏创新思维 |
4.4.3 第三方管理机构 |
4.4.3.1 家具管理委员会内部管理松散 |
4.4.3.2 家具协会存在感薄弱 |
4.4.3.3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自顾不暇 |
第五章 国内外税收精细化管理经验与启示 |
5.1 国内税收精细化管理经验与启示 |
5.1.1 内蒙古赤峰市的税收精细化管理经验与启示 |
5.1.1.1 完善纳税评估应用 |
5.1.1.2 建立信息管税体系 |
5.1.1.3 优化基层管理环境 |
5.1.2 秦皇岛市海港区的税收精细化管理经验与启示 |
5.1.2.1 引入税源电子地图管税 |
5.1.2.2 建立税源监控示范街 |
5.2 国外税收精细化管理经验与启示 |
5.2.1 英国的税收精细化管理经验与启示 |
5.2.1.1 形成税收共治的格局 |
5.2.1.2 夯实税收法治基础 |
5.2.2 德国的税收精细化管理经验与启示 |
5.2.2.1 获取政府大力支持 |
5.2.2.2 实施分级管理指标 |
5.2.2.3 纳税服务人性化 |
第六章 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对策与建议 |
6.1 制度建设 |
6.1.1 优化税收执法环境 |
6.1.1.1 规范税务人员执法行为 |
6.1.1.2 提高公民与纳税人的税收法治意识 |
6.1.2 建立健全家具行业税收管理制度 |
6.1.2.1 科学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
6.1.2.2 建立税收经济联合分析制度 |
6.1.2.3 建立精准纳税评估制度 |
6.1.3 划分管理对象,完善管理模式 |
6.1.3.1 税务机关对税务人员实行“一对一”管理模式 |
6.1.3.2 税务机关对家具企业实行“三定”管理模式 |
6.1.3.3 家具企业内部实行“首问追责制”管理模式 |
6.2 运行体系 |
6.2.1 加强内部税源管理环节监管 |
6.2.1.1 定岗明责,建立科学化税源管理体系 |
6.2.1.2 搭建内部应用系统数据共享平台 |
6.2.2 加强外部多方沟通协作 |
6.2.2.1 降低办税成本,提速环节流转 |
6.2.2.2 加强多方联动协作 |
6.2.2.3 建立征纳双方信息交流渠道 |
6.3 工作实施 |
6.3.1 建立完善的内部实施考核考评指标体系 |
6.3.1.1 对内完善人员考核考评指标 |
6.3.1.2 落实内部人员税收执法行为指标 |
6.3.2 确保外部实施指标覆盖税收管理全过程 |
6.3.2.1 外部指标设计涵盖全环节 |
6.3.2.2 严格执行企业监管指标 |
6.3.3 建立内外部指标体系联动构架 |
6.4 管理工具 |
6.4.1 丰富角色意识 |
6.4.1.1 树立税务干部的服务者意识 |
6.4.1.2 培养纳税人的主角意识 |
6.4.2 创新管理模式 |
6.4.2.1 加强执法过程监督考核 |
6.4.2.2 培养师资力量,落实培训管理 |
6.4.2.3 打造品牌文化,营造优税宣传氛围 |
6.4.3 提高第三方管理机构主观能动性 |
6.4.3.1 加强家具管理委员会管理 |
6.4.3.2 增强家具协会存在感 |
6.4.3.3 提高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服务意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新都区家具行业纳税人税收管理现状调查 |
附录二 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管理工作问卷调查 |
(7)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是国家七大战略之一 |
1.1.2 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
1.1.3 乡村地区振兴可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1.1 资源枯竭型地区 |
2.1.2 乡村振兴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资源枯竭型地区研究综述 |
2.2.3 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特征与振兴路径 |
3.1 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演进阶段 |
3.1.1 自然发展阶段 |
3.1.2 独立发展阶段 |
3.1.3 依托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 |
3.1.4 资源枯竭后发展阶段 |
3.2 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的一般特征 |
3.2.1 根植于资源的乡土文化 |
3.2.2 本底受损的脆弱生态 |
3.2.3 断裂的产业体系 |
3.2.4 破碎的空间 |
3.3 资源枯竭型地区城市对乡村的影响 |
3.3.1 资源枯竭型城市对其乡村的影响 |
3.3.2 资源枯竭型城市对其乡村振兴路径选择的影响 |
3.4 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路径 |
3.4.1 挖掘资源文化,实现文化价值 |
3.4.2 实施生态工程,弥补生态短板 |
3.4.3 修补产业链环,构建产业体系 |
3.4.4 缝合空间结构,调整空间秩序 |
3.4.5 与一般性乡村振兴路径的区别 |
第四章 徐州市贾汪区乡村现状 |
4.1 基本情况 |
4.1.1 区位交通 |
4.1.2 产业经济 |
4.1.3 城镇体系 |
4.1.4 文化资源 |
4.2 面临困境 |
4.2.1 文化建设落后 |
4.2.2 生态环境恶化 |
4.2.3 产业发展受阻 |
4.2.4 空间布局破碎 |
4.2.5 城乡融合程度偏低 |
4.3 发展成绩 |
4.3.1 煤矿文化保护推进 |
4.3.2 生态建设工程实施 |
4.3.3 产业升级力度加大 |
4.3.4 “三生”空间初现优化 |
4.3.5 乡风文明亮点频现 |
第五章 煤矿文化引领路径 |
5.1 保护煤矿文化,建立煤矿文化传承机制 |
5.1.1 设立煤矿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 |
5.1.2 构建煤矿文化信息化管理平台 |
5.1.3 煤矿文化保护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与财政预算 |
5.2 建设文化设施,推进煤矿文化惠农工程 |
5.2.1 加大煤矿文化实体设施建设 |
5.2.2 构建煤矿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平台 |
5.3 弘扬煤矿精神,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
5.4 依托煤矿遗产,发展煤矿文化产业 |
5.4.1 “文化+”科普教育:韩桥煤矿文化博物馆 |
5.4.2 “文化+”乡村旅游:“墨上集”煤矿民俗风情 |
5.4.3 “文化+”会展经济:大泉窑神庙会 |
5.5 融入煤矿符号,重塑乡土文化空间 |
5.5.1 还原煤矿文化,建设公共空间 |
5.5.2 置入煤矿文化,营造节点空间 |
5.5.3 重构煤矿文化,创新街巷空间 |
第六章 生态文明主导路径 |
6.1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弥补生态短板 |
6.1.1 煤炭开采区村庄生态补偿 |
6.1.2 采煤塌陷区村庄生态修复 |
6.1.3 采煤塌陷区村庄生态搬迁 |
6.2 加强环境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
6.2.1 村庄公共空间治理 |
6.2.2 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
6.2.3 美丽乡村集中连片建设 |
6.3 构建蓝绿生态系统,完善生态保护格局 |
第七章 产业链环拓展路径 |
7.1 修补传统产业链环节,向新型产业转型发展 |
7.1.1 引入新型产业填补中高端产业链环节 |
7.1.2 向价值链高端延长传统工业产业链 |
7.1.3 借助产业转型振兴的案例:大吴工业型强镇 |
7.2 拓展农业产业链维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
7.2.1 通过高端工程技术实现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 |
7.2.2 通过产业多元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横向延伸 |
7.2.3 借助农业现代化振兴的案例:董庄村唐耕农业基地 |
7.3 创新“旅游+”新业态,实现乡村旅游全域化 |
7.3.1 “旅游+农业”融合——宗庄桃园村 |
7.3.2 “旅游+工业”融合——权台煤矿遗址 |
7.3.3 “旅游+康养”融合——常庄温泉村 |
7.3.4 “旅游+文化”融合——影山石雕村 |
7.3.5 “旅游+体育”融合——大泉运动小镇 |
7.4 构建新产业生态圈,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
7.4.1 乡村振兴主导产业 |
7.4.2 乡村振兴支撑产业 |
7.4.3 新产业生态圈构架 |
第八章 空间秩序调整路径 |
8.1 土地复垦与集中化,缝合乡村用地空间 |
8.1.1 复垦转化采煤塌陷地 |
8.1.2 集中整合村庄建设用地 |
8.1.3 流转激活工矿废弃地 |
8.2 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乡村“三生”空间 |
8.2.1 优化乡村生产空间 |
8.2.2 提升乡村生活空间品质 |
8.2.3 保护乡村生态空间 |
8.3 分类分区发展,梳理乡村空间 |
8.3.1 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 |
8.3.2 分类指导乡村地区建设 |
8.3.3 分区促进乡村地区发展 |
8.3.4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
8.3.5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成果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家具产业空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具产业 |
2.1.2 产业演化 |
2.1.3 演化经济地理学 |
2.1.4 空间地理格局演化 |
2.1.5 集聚经济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专业化与分工理论 |
2.2.3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2.3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比较与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家具产业区域差异测度模型构建 |
3.1 数据来源与选择 |
3.2 区域差异测度模型构建 |
3.2.1 泰尔指数模型分析 |
3.2.2 泰尔指数模型改进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家具产业区域差异及演化分析 |
4.1 家具产业发展现状 |
4.2 家具产业总体差异分析 |
4.2.1 总体泰尔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
4.2.2 总体差异贡献率测算分析 |
4.3 家具产业分区域差异分析 |
4.3.1 区间差异贡献率分析 |
4.3.2 区内差异贡献率分析 |
4.4 空间演化阶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家具产业区域差异预测分析 |
5.1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构建 |
5.1.1 马尔科夫链定义 |
5.1.2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构建 |
5.1.3 状态转移概率及状态转移矩阵 |
5.2 家具产业区域差异预测 |
5.2.1 区域差异状态划分 |
5.2.2 总体差异预测 |
5.2.3 区间差异预测 |
5.2.4 区内差异预测 |
5.2.5 预测准确度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6 促进中国家具产业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议 |
6.1 加强家具产业的集群发展 |
6.1.1 扩大产品的辐射范围 |
6.1.2 延长家具产品及服务的价值链 |
6.1.3 发展共同的创新导向 |
6.1.4 完善辅助性关联机构 |
6.2 产业转移和产业本土化相结合 |
6.2.1 加大家具产业转移接纳区的投资建设 |
6.2.2 充分利用本区域的自身优势 |
6.3 线上线下结合开创家具销售新模式 |
6.4 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2.1 网络环境 |
1.2.2 产业集群 |
1.2.3 生态租金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
2.1 竞争优势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
2.1.1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涵 |
2.1.2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
2.1.3 小结 |
2.2 经济租金相关研究述评 |
2.2.1 租金理论的回顾 |
2.2.2 要素租金 |
2.2.3 组织租金和关系租金 |
2.2.4 网络租金和系统租金 |
2.2.5 小结 |
2.3 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
2.3.1 商业生态系统 |
2.3.2 创新生态系统 |
2.3.3 产业生态系统 |
2.3.4 小结 |
2.4 产业集群相关研究述评 |
2.4.1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
2.4.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竞争优势演化 |
2.4.3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
2.4.4 政策在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作用 |
2.4.5 小结 |
2.5 相关文献评述小结 |
第三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竞争优势 |
3.1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影响与重构 |
3.1.1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影响分析 |
3.1.2 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重构:集群生态系统 |
3.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3.2.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概念 |
3.2.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 |
3.2.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功能 |
3.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与时空动力机制 |
3.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与本质 |
3.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 |
3.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生态租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产生机理与演化特征 |
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生态租金构成要素 |
4.1.1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内涵 |
4.1.2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结构 |
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生态租金形成机理与路径 |
4.2.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李嘉图租金形成路径 |
4.2.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熊彼特租金形成路径 |
4.2.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关系租金形成路径 |
4.2.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理查德租金形成路径 |
4.2.5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的内在交互及衍化 |
4.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特征 |
4.3.1 萌芽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2 成长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3 成熟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4 转型期(或衰退再造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系统动力学仿真:以花都为案例的研究 |
5.1 仿真对比参照案例选择:广州花都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 |
5.1.1 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概况及主要发展阶段 |
5.1.2 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层次划分 |
5.1.3 狮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转变与升级的演化分析 |
5.2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选择 |
5.2.1 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方法选择依据 |
5.2.2 系统动力学仿真二阶模型 |
5.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设计 |
5.3.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总体结构 |
5.3.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主要变量及其性质 |
5.3.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仿真方程 |
5.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直观检验 |
5.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拟合度检验 |
5.4.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中政策工具选择及政策效应 |
6.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功能 |
6.1.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市场失灵 |
6.1.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政府功能 |
6.2 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
6.2.1 案例研究:广州市集群政策工具文本分析 |
6.2.2 集群政策工具对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作用机理与路径 |
6.2.3 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政策工具选择 |
6.3 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集群生态租金影响的仿真分析 |
6.3.1 激励型政策工具政策效应仿真 |
6.3.2 社会型政策工具政策效应仿真 |
6.3.3 不同政策工具仿真模拟结果的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动机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概念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创新的概念 |
2.1.2 体系的概念 |
2.1.3 创新体系的概念 |
2.1.4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界定 |
2.2 国家设计创新体系 |
2.2.1 国家创新体系 |
2.2.2 国家设计创新能力的比较和理解 |
2.2.3 国家设计体系 |
2.2.4 韩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
2.2.5 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
2.2.6 意大利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
2.2.7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构成 |
2.3 小结 |
3 家具设计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 |
3.1 创新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 |
3.1.1 多元产业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3.1.2 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自由市场经济 |
3.1.3 良好的工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 |
3.1.4 优良的基础设施 |
3.2 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
3.2.1 20 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 |
3.2.2 20 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 |
3.2.3 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 |
3.2.4 21 世纪前十年的意大利设计 |
3.3 民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
3.3.1 意大利人的民族性格 |
3.3.2 意大利的民族文化特征 |
3.4 家具设计的地域背景与文化 |
3.4.1 设计根植于地域背景与文化 |
3.4.2 设计文化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 |
3.5 小结 |
4 家具设计的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 |
4.1 设计教育与研究系统 |
4.1.1 意大利设计研究的地图 |
4.1.2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
4.1.3 Alessi设计研发中心——企业设计研究的代表 |
4.2 设计制造与规划系统 |
4.2.1 意大利灯具领军企业:阿特米德集团 |
4.2.2 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 |
4.2.3 意大利材料工程协会 |
4.3 设计展会与展示系统 |
4.3.1 米兰国际家具展:国际综合家居会展系统 |
4.3.2 乌迪内国际椅子展览会:地方家具会展系统 |
4.3.3 米兰三年展中心:意大利设计文化传播的心脏 |
4.4 设计传播与推广系统 |
4.4.1《Domus》:创新发展促进设计文化传播 |
4.4.2《Interni》:米兰设计周的发起者和“意大利设计”的孵化器 |
4.4.3 报纸和互联网媒体传播设计文化与生活融合 |
4.5 设计支撑与促进系统 |
4.5.1 传统手工艺技术制造体系 |
4.5.2 贸易与行业设计促进体系 |
4.6 小结 |
5 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创新机制与创新政策 |
5.1 当代意大利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政策 |
5.1.1 国家创新战略的三个主要规划 |
5.1.2 国家创新发展政策和基础框架 |
5.1.3 区域创新发展政策和基础框架 |
5.2 国家系统中分散的、自下而上的设计创新机制 |
5.2.1 国家设计政策的立法者、发起人和执行机构 |
5.2.2 分散的设计创新政策与资金支持 |
5.2.3 缺乏设计创新政策、活动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办法 |
5.2.4 重塑意大利设计创新模式 |
5.3 地方家具生产系统中的集体式、分布式和交互式设计创新机制 |
5.3.1 家具设计创新与地方生产系统 |
5.3.2 地方家具生产系统中的隐性关系系统 |
5.3.3 以家具企业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战略 |
5.3.4 意大利式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无意识观察 |
5.4 家具产业区的设计创新发展机制 |
5.4.1 家具产业区为设计创新提供技术与工艺支持 |
5.4.2 托斯卡纳大区的设计创新传统 |
5.4.3 托斯卡纳家具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
5.4.4 促进设计创新的典型项目:“SINERGIE”项目 |
5.5 意大利时尚产业与家具设计创新体系 |
5.5.1 佛罗伦萨:国际时尚活动聚集中心 |
5.5.2 米兰:时尚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设计人才 |
5.6 健全的家具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5.6.1 较早尝试知识产权保护法典化 |
5.6.2 改革知识产权体系,促进家具设计创新 |
5.6.3 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和国家反假冒委员会 |
5.7 小结 |
6 设计师在家具设计创新活动中的角色与背景构成 |
6.1 意大利设计师与家具企业设计创新的关系 |
6.1.1 设计师与家具企业的合作机制 |
6.1.2 意大利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本质 |
6.1.3 设计师为家具企业构建价值网络 |
6.1.4 设计师和企业家之间基于信任关系的产品战略设计创新机制 |
6.1.5 意大利设计师在家具企业中角色的转型与升级 |
6.2 典型意大利家具企业外部合作设计师的构成与背景 |
6.2.1 研究数据的产生 |
6.2.2 以MOROSO公司为例的设计师构成指数含义 |
6.2.3 创新型家具企业的定义 |
6.2.4 创新型家具企业和模仿型家具企业的合作设计师数据分析 |
6.2.5 创新型家具企业的合作设计战略特征 |
6.2.6 设计师在不同行业的知识传递中扮演着技术中介的角色 |
6.3 小结 |
7 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的进化趋势 |
7.1 家具设计创新的产业环境的变化 |
7.1.1 家具企业的集团化趋势,企业对设计创新加大投入 |
7.1.2 家具生产网络的国际化刺激本地设计创新体系的升级转型 |
7.1.3 家具企业仍将“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作为主要竞争手段 |
7.1.4“国家创新体系”的低效阻碍创新设计体系的发展 |
7.1.5 经济危机使中小型家具企业对设计创新投入减少 |
7.2 家具设计的全球化与非物质化导致的全球竞争 |
7.3 家具设计创新内涵与模式的转变 |
7.3.1 新时代家具企业的创新工具:设计、品牌和传播 |
7.3.2 未来的意大利式家具设计创新模式 |
7.3.3 家具设计创新与品牌文化传播的融合 |
7.4 意大利设计的未来:科技与设计的结合创新 |
7.5 小结 |
8 结论与启示 |
8.1 结论 |
8.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依托高新技术 重塑家具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成都HF家具公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张宏路.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东莞市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作用研究[D]. 谢文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D]. 徐竞潇.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传统产业集群物流体系规划研究[D]. 王喆正. 东南大学, 2020(01)
- [5]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6]新都区家具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D]. 刘蓉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D]. 姜雪纯.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家具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 刘阳.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D]. 蔡朝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意大利家具设计创新体系研究[D]. 黄艳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