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那曲县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那曲县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刘雅楠[2](2021)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从正式成立至今60多年的舞蹈文化发展历程。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分期作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论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文化活动和重要意义。论文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老一辈工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资料,以笔者到团里实地调查和采访以及到西藏自治区日报社查阅的“第一手资料”为主,并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论着结合起来,来理清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舞蹈发展历程,以此来窥探西藏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在绪论中主要叙述论题的选题背景及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完成论文过程中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成立及前期历程概述。通过两个小节分别论述解放西藏过程中政治历史背景及文化艺术表现以及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前期工作准备及成立情况。第三部分为从第三章到第六章对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进行分期。分别对每个时期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艺术活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舞蹈情况和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舞蹈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为第七章结语。论述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中的表现,同时反思和总结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冯志峰[3](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李燕[4](2016)在《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等地先后发生了一些骚乱行为,西方媒体也急忙将焦点对准了拉萨和达赖集团,对中国妄加批评;与此同时,奥运火炬传递中受到国外“藏独”分子的破坏与阻挠。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这个人们印象中神秘、圣洁、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什么西方势力对西藏问题表示出如此大的兴趣?为什么藏独势力如此猖狂?如何看待新时期的西藏问题?这些不但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西藏的政治地位也日益突显。习近平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如何统一认识,加快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增强其吸引力与感召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相比较其他民族地区,西藏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值得关注和研究,论文从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作为出发点,梳理了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了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2015年西藏第六次工作座谈会之前的四个阶段,通过此过程中我党关于西藏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践行情况,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为了充分了解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论文主要采用了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西藏群众、党员、大学生群体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社会现状的满意度、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的认知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总体上看,西藏地区群众、党员、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状况比较满意,赞同党和国家在西藏的各项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知但了解不深、不够全面;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日益突出,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另外伴随着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党中央对西藏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的搭建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制约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经济文化水平的相对落后,社会转型期矛盾增多,以及落后风俗习惯和封建农奴思想残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论文特别分析了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特殊困难,有宗教因素的影响;国外“西化”、“分化”势力的干扰;达赖分裂势力的捣乱等,并以此为依据,深入探讨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策略。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必须准确把握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引导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推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罗秋雁[5](2014)在《克松村社会发展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民主选举的村子;1959年7月5日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协会,1959年12月2日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1965年10月7日建立西藏第一个人民公社。西藏民主改以前,克松村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索康·旺钦格勒在山南的6个庄园之一,广大农奴没有土地,没有牲畜,没有人身自由,世世代代过着牛马不如,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广大农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1959年实行了民主改革,农奴翻身解放,赢得了新生,获得了土地和自由,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过上了社会主义新生活。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克松村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和空前的热情,投身到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伟大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壮丽篇章,进入新世纪,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本文选取了这样一个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农村社区——克松村作为研究个案,以时间为纽带,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尤其是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农村社会从昔日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到如今繁荣稳定、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变迁。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即意义,并对相关理论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梳理,扼要地介绍了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为封建农奴制下克松村,通过史料文献、新闻报道介绍索康家族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凯松谿卡的历史状况,还原了凯松谿卡农奴的悲惨世界。第三部分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克松村的发展。第四部分为克松人的生活现状及变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第五部分为理论分析,从政治制度与政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社会需求等四个方面,来论证克松社会变迁机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等,尽量还原克松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基本轨迹,从微观角度折射西藏近现代农村社会的变化进程,分析西藏农村社会发展的发展机制,总结西藏农村社会变迁过程的经验教训,为西藏未来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迟玉花[6](2013)在《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 ——甘肃卓尼郭大村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英国着名民族学人类学教授、结构功能学派的领袖人物A·拉德克利夫·布朗(A. Radcliffe Brown)与我国民族学奠基人吴文藻先生一致认为: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细致的研究,研究者有必要在最初阶段,将一个村子作为研究单位。循着这样的思路,本论文将研究视点落到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的一个有53户人家的藏族村落——郭大村。通过对农牧兼营的郭大村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笔者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处入手详细考察描述了改革开放前后,郭大村人在经济生活模式、社会基本结构、教育的获得、精神世界的建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分层与流动等方面的现状与变迁。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通过纵向的比较研究,分析郭大村人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起因与过程,探察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印证“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发展”这一理论的同时,尝试提出了科学处理和解决郭大村城乡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方法。论文共分八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在较为详细地提供了关于田野点——中国西北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乡郭大村的地理定位和文化图景的民族志描述基础上,记叙本项研究的时代背景、理论主题与基本关切点,同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村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评论其得失的基础上,表明:在坚持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项研究在·个村落社区现代化的进程中,试图以扎实的民族志研究为推手,促进中国藏族村落民族志的发展。第二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产方式。通过详细描述郭大村藏族居民传统的半农半牧业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土地和牧场,即农、牧业的取舍,论证了郭大村人面对现代化所进行的“自觉选择”。在充分分析半农半牧业经济生产方式的利弊,以及基于传统和现实的情况,郭大村人应该做出“联合”——农农联合、牧牧联合、农牧联合的选择,以此来提升农牧业经济实力。第三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活方式。基于对郭大村人日常收入和人情礼信支出的详细描述,表明在现代化的今天,郭大村人仍例行着祖辈相传的传统人情礼俗,这是村落居民相互间维系个人情感和亲属、邻里关系的重要方式。民居的建盖和家用电器及小型农用机械化的使用,既显示出现代化对提高郭大村人生活水平的直接作用,也显现出贫富差距的拉大这一需引起关注的世纪难题。最后,以在郭大村村落家庭中有代表性的3个家庭作为个案,详细叙述了他们的生计方式和家庭状况,笔者认为,传统的生计模式不能使郭大村人致富,应整理思路,改变观念,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第四章郭大村的社会结构。此章以郭大村的历史及社会特征、村落社会及村规民约、村人的婚姻家庭、社会分层与流动等社会结构深描为主线,意在说明文化变迁对郭大村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五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教育。“双语”教育、传统寺院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是本章研究的重点。寺院教育在培养藏族知识分子、传播藏族文化和知识、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脱离广大群众、不能普及大众知识、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相分离等局限性。人力资本是21世纪各种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普及科学技术及生产生活等皆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而郭大村人受教育程度现状堪忧,文盲率高达56%,与现代化的社会要求极不匹配。应汲取以往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素质。第六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精神世界的建构:宗教信仰。该章对郭大村人的宗教信仰、郭大村主寺恰盖寺、村民与寺院的互动、村民宗教支出、宗教的调适做出描述与分析,指出,为适应现代化的脚步,村民与宗教在积极的调试中获得了各自的发展。第七章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民俗与娱乐。郭大村村民的民俗娱乐在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的变迁中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但是,作为凝聚村民的粘合剂,民俗娱乐将会在改变中得到继承。第八章结语:研究结论与反思。陈述本项研究的初步结论,对郭大村人的文化适应、政府施政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符合民族志事实的解释,进而指出,文化自觉是社区发展和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的前提,并对本项研究作为一项村落民族志研究作出辩护和反思。此外,各章节中与郭大村相关的图片,笔者都在每一章的最后给予了展示。

赵靖茹[7](2012)在《我国藏族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内地西藏班”的实例分析》文中认为民族国家如何对待和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全球经济竞争的需求还是社会凝聚力的需要,教育都是民族国家制定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民族国家运用教育手段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是世界民族国家保证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发展的一般规律。西藏是我国最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单一的藏民族高度聚居、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残留痕迹、全体藏民笃信喇嘛教、外国势力策划分裂活动一直活跃,西藏因此成为一个斗争繁杂、举世注目、非常敏感的地区。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西藏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从根本上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培养新西藏建设人才,是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的人才保证。作为未来西藏建设人才的藏族中学生,借助1984年制定的内地西藏班政策,在内地获得了富有内涵的成长。该政策创造了少数民族教育最独特的异地办学方式,在藏族学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施加影响,以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和带动藏族群众,在内地营造民族教育的自然成长环境,有效促进了汉藏民族交流,藏族中学生毕业后返回西藏工作,成为建设新西藏的优质人力资源。内地西藏班政策是中央针对特殊的西藏采取的独创性尝试,成为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成功借鉴。本研究根据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策略,运用教育公平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筑理论框架,重点研究内地西藏班政策,围绕该政策的起源、目标、实施、结果、评价,通过对藏族中学生的内地适应性研究和内地西藏班政策实施过程与效果研究,探寻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效果、藏族中学生跨地域跨文化成长、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藏族民族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立足于三个研究层面:宏观上从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内涵与发展,深入到西藏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变化的研究;中观上从内地若干西藏民族中学的办学研究,深入到藏族中学生的内地适应性评价研究;微观上从上海共康中学的历史与特色研究,深入到共康中学学生个体的成长效果研究。三个层面的研究运用了以下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问卷研究法,对全国一届近50%的内地西藏班藏族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做了数据分析;通过访谈研究法,了解内地西藏班政策的实施,笔者赴武汉、重庆、上海、绍兴、常州、南通、北京、天津、郑州等地的11所西藏民族中学访谈校长、德育教导、班主任、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法,进行内地西藏班政策的效果和价值研究,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本人赴西藏调研,深入到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五个地市,走访西藏地市级和乡村学校10所,了解西藏中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深入到内地西藏班在校学生的家中向其家长了解对该政策的看法和建议,向现在藏工作的内地西藏班毕业生了解其求学感受和政策评价。技术手段上借助因子分析法,选取了“对中学生提升文化知识的质量评价、对中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的效果评价、对中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对学习中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联系评价、对传递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联系评价、对拓展文化视野的评价、对认同本民族文化的评价”等十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确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将十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学习、文化、民族三个主成分因子,并对参加问卷调查的上海共康中学94名学生的三个主成分因子的计算得分进行分析,按照综合评价得分数据左偏分布特征,获得了对内地西藏班政策效果较高评价的结论。根据因子分析法结论、问卷数据结果,结合访谈观点,得出以下结论:综合得分左偏分布证明内地西藏班政策整体效果良好;学习、文化、民族是影响内地西藏班政策效果评价的三大因子。政策执行方面:生源的质量保证了内地西藏班政策的高起点与可持续发展;限定的西藏领导干部子女的入学率,保证该政策的严格执行和教育发展的公正公平。藏族学生培养和选拔制度的分离,保证了对藏族学生评价的客观公正,以及人才培养明确的目标和民族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藏族中学生内地适应性方面:藏族厨师内地支教可以提高政策效果评价;藏族中学生在内地的藏语学习难度超过汉语。政策评价方面:内地西藏班政策全面带动了汉藏文化交流;大量的内地西藏班毕业生成为西藏基层干部,维护国家政权,保证民族团结,体现鲜明的政治功效;内地西藏班政策带动中央在藏其它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政策建议方面:实施了26年的内地西藏班政策需要适当的调整,以“民居制”代替封闭式学校管理,以“助学金”方式支持学生回家探望,用市场理念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内地西藏班教学质量,注重内地西藏班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西藏人才政策的一体化衔接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内地西藏班政策独特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促进藏汉民族相互认同、保证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为世界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选题新颖独特。从国家、区域、学校、个体四个层面,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评价了政策效果,方法科学准确。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都获得富有意义的成果,对国家层面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对区域层面教育政策的执行、对个体层而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内地西藏班的独特政策,体现了中央更强的统筹性、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性、民族地区与内地省市更融洽的协调性、学校自主办学的灵活性、培养人才更鲜明的适用性,是最独特、最有效的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该政策的成功实践对我国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完善具有积极的策略意义:通过教育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最有效的手段;按照“积极差别对待”的原则,保证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承担民族团结的使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优先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政策宏观调控,把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

切吉卓玛[8](2012)在《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族文化博大精深,卷帙浩繁。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无不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藏族制度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藏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人们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及其社会生活。长期以来,由于藏族社会特殊历史文化的影响及宗教观念的渗透,藏族历史的记录呈现出“重宗教而轻其它”的特点,使得藏族历史文献中极少涉及有关婚姻、家庭等问题,即使有文献记载,大多也是对少数贵族阶层婚姻状况的描述,在《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等藏族历史文献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夫多妻”等现象,这无非是想渲染贵族阶层及达官显贵们的权力与财富。然而,在上述的历史文献中,却很难看到对社会底层农牧民的婚姻、家庭的记述,甚至没有。尽管如此,藏族婚姻文化却随着藏民族的发展而演进,不断习俗化、理性化、社会化、规范化,进而制度化。这无疑对我们研究藏族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藏族社会婚姻形式的特殊性体现在一夫多妻制与一妻多夫制并存,这很早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调查研究逐渐增多,然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诸多问题,如多偶家庭内的生活,多偶家庭与一夫一妻家庭的关系,多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与藏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均不甚清楚。这一时期的调查研究,大多是属民俗现象的记录,资料零星简略。有些学者由于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甚至认为这一现象是原始群婚的残余,是有失偏颇的。藏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体系,是伴随着漫长的藏族历史、文化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它经历了原始宗教文化——朴素的万物有灵观念、苯教文化——巫术崇拜仪式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理性”的超人间力量的信仰,逐渐形成一种在牧业和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朴素的感性经验层次的社会意识。长期以来,它成为直接引导和支配藏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对藏族社会的凝聚和稳定,对藏民族性格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铸造曾产生过十分巨大的影响。藏族道德价值的核心是“重义轻利”的观念,这种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反映在藏族社会婚姻、家庭制度中,便是“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制的并存。在藏族社会,无论是兄弟共妻、朋友共妻、父子共妻,还是姊妹共夫、血缘外共夫,不但能被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理解,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衡量和谐家庭的道德尺度和行为规范,使藏族社会特殊的家庭结构和婚姻形式得以存续并发展至今。对于藏族婚姻制度,特别是一妻多夫制,有不少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习俗,是群婚制的残余。这里涉及到了价值判断的问题。对此马戎教授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究竟哪一种性关系和婚姻关系更‘道德’、更‘先进’?这是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个社会的传统标准来衡量的”。因此要对一个民族的婚姻家庭做出价值判断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的、系统的、深入的理解它,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人类学的主位调查法,尽可能避免把异文化的价值观带入研究过程中而影响对它的理解。笔者的研究基于两种思考,一是以具体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二是这一具体研究对象本身与整体社会和文化的关联表现在何处。对藏族家庭的研究,离不开它的婚姻形式。而藏族社会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造就了卫藏、安多和康巴这三大藏区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地域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文化方面。因此,这三大藏区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也不尽相同。只有结合三大藏区的特殊性,进行个案的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展现藏族婚姻与家庭的全貌。同时,藏族的婚姻形式与家庭结构又与其整体社会和文化相关联,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藏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他们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中,对整个藏族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一定影响。

永巴[9](2004)在《2003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下)》文中提出

彭留英[10](2004)在《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县评价与情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正如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所指出的,我国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然而该报告同时指出这种总体水平上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进一步将其写进党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及方法,试图通过对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评价及情景预测,总结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某些时空规律,从而对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更科学、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依据。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研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进行分县评价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全面小康是小康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促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县域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居于重要地位,分县研究更符合我国地域差异悬殊的实际,但当前我国以县域分析研究较少。 第二章,全面小康社会评价及预测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这是论文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理论依据包括小康的涵义、标准及特征,全面小康的涵义,区域发展的阶段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主要定量分析方法包括综合评分法,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法,情景预测法及回归预测法。 第三章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在阐述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否获取和研究任务的不同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对主要指标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四章,县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在原始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方法对县域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所得结果着重分析县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地区差异规律。 第五章,全面小康建设情景预测。运用情景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根据1997-2001年的连续数据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 第六章,全面小康建设情景分析。根据情景预测所得各省市在未来时点的发展状况,以我们所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为目标,分别得出2005年,2010年及2020年各省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情况的预测。 第七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空分析及跨区域发展战略。根据上章对未来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情次的预测进行时空分析,总结其发展特有与规律,提出跨区域发展战略以促进各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了}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机遇、挑战及对策。从政治、经济、体制、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分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所面临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 }1)“全面小康”于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首次被提出,它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小康”,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更高阶段。将“全面小康”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意义二 ‘2)我们将小康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首次具体到县域。县域作为我国的基本行政单元,作为城乡结合部,能同时影响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二此外,分县研究更能正确反映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状况。 〔3)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例如,我们在社会发展及保障子系统中加入了社会信息北指数、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等指标;在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则加入了三废排放量同上年比值这一指标,以使指标所包含信息、量更大和更具科学性。

二、那曲县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那曲县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成立及前期历程概述
    2.1 解放西藏过程中政治历史背景及文化艺术表现
    2.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前期工作准备及成立情况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肇始和发展阶段(1958 年-1966 年)
    3.1 建国后前“十七年”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3.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3.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3.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舞蹈情况
        3.4.1 创作情况
        3.4.2 代表性作品
        3.4.3 西藏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前后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四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停滞和裂变阶段(1966 年-1976 年)
    4.1 “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4.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4.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4.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舞蹈情况
        4.4.1 创作情况
        4.4.2 代表性作品
        4.4.3 “文革”十年期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五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振兴和繁荣阶段(1977 年-1998 年)
    5.1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5.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5.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5.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舞蹈情况
        5.4.1 创作情况
        5.4.2 代表性作品
        5.4.3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六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多元发展阶段(1999 年至今)
    6.1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6.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6.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6.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舞蹈情况
        6.4.1 创作情况
        6.4.2 代表性作品
        6.4.3 新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七章 结语
    7.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中的表现
        7.1.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上的排头兵
        7.1.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服务于农牧民的最忠实的文艺工作者
        7.1.3 西藏自治区歌舞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身份
        7.1.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西藏歌舞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支
    7.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引发的思考
        7.2.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新时期面临着舞蹈人才培养不畅的问题
        7.2.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创作在自媒体大发展时代产生新的挑战
        7.2.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创作受制于舞美,作品呈现碎片化、仪式化形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4)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三)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内容结构与研究突破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突破
        (三)研究局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党的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思想文化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挑战
        (三)信息网络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冲击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
    三、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原则
        (二)必须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三)必须坚持宣传中的开放性与应时性相结合原则
        (四)必须坚持突出“四个认同”教育和践行的原则
第二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经验
    一、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认识阶段(1951 年—1966 年)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曲折发展时期(1966 年—1978 年)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创新时期(1978 年—2012 年)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阶段(2012 年—至今)
    二、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保障
        (一)党的治藏方略日臻成熟,提供了明确的思想基础
        (二)优惠政策加快西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创造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四)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谋利益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的关系
        (三)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和开展反分裂斗争
        (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途径
        (五)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理论武器
    二、维护西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
        (二)西藏地区特殊性增加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难度
    三、有利于维护西藏地区和谐与稳定
        (一)达赖集团是影响西藏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西藏地区社会治安出现新的趋势
        (三)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上还有较大差距
        (四)思想阵线工作上的一些偏差影响西藏稳定
    四、有利于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以那曲为例
    一、那曲地区群众思想情况
        (一)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分析
    二、那曲地区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
        (一)那曲党员基本情况
        (二)党员信仰宗教问题
        (三)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西藏大学生思想状况
        (一)大学生调查基本情况
        (二)主要调查内容
        (三)西藏大学生总体思想状况
        (四)影响西藏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
    一、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地的大力支持创造了现实基础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多维立体传播平台为大众化创造了条件
    二、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总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三)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纠纷增多
        (四)落后风俗习惯和封建农奴制思想残余的干扰
第六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困难
    一、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的冲击
        (一)文化的多元性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
        (二)网络文化对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二、宗教信仰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一)西藏宗教概述
        (二)西藏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日益明显
        (一)地缘政治概述
        (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四、达赖集团分裂势力仍是西藏社会稳定的主要威胁
        (一)达赖问题的由来
        (二)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主要方式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达赖集团策划发生的几起骚乱
第七章 西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一)打造专业化队伍,为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保证
    (二)构建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动力机制
    二、必须准确把握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
        (一)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民族特点采取大众能接受的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好不同主体的作用
        (一)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大众”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积极发挥西藏高校的主平台作用
        (四)高度重视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
    四、引导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
        (二)引导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推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的作用
        (二)大力推进互联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三)要充分重视手机等移动媒介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克松村社会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的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克松村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建置区划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交通状况
第二章 封建农奴制下的克松村
    第一节 西藏封建农奴制的主要特点
        一、 封闭落后的封建领主经济
        二、 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三、 等级森严的社会分层
    第二节 封建农奴制下的克松村
        一、 凯松谿卡的建立及发展
        二、 凯松谿卡内的封建农奴社会
        三、 凯松谿卡的农奴生活
第三章 新时代背景下的克松村
    第一节 民主改革时期的克松村
        一、 克松村的民主改革
        二、 民主改革后到改革开放前克松村
    第二节 克松村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一、 政治生活
        二、 经济生活
        三、 文化生活
        四、 社会生活状况
第四章 克松村社会变迁机制分析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政策是克松社会变迁的指针
        一、 社会变迁中政治制度的效用
        二、 政治制度下的政府政策
        三、 政治制度与政策驱动下的克松村之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是克松社会变迁的有力杠杆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 文化教育是克松社会变迁的强劲支撑
        一、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二、 变迁中教育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需求是克松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
        一、 克松人的自身需求
        二、 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6)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 ——甘肃卓尼郭大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其运用
    第四节 研究内容概述
    第五节 村落社区研究综述
    第六节 田野地点的选择
    第七节 郭大村历史沿革
第二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产方式
    第一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农业生产
    第二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牧业生产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半农半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其他经济活动
    附图
第三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日常收入和人情礼信支出
    第二节 郭大村藏族民居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使用家用电器情况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3个家庭
    附图
第四章 郭大村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郭大村的历史记忆及社会特征
    第二节 郭大村村落社会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家庭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婚姻
    第五节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五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文化教育
    第一节 现代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第二节 传统教育中的寺院教育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受教育情况调查
    第四节 发展藏族现代教育的经验与感悟
第六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精神世界的建构:宗教信仰
    第一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宗教信仰
    第二节 郭大村主寺恰盖寺院
    第三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与恰盖寺院的互动
    第四节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宗教支出
    第五节 宗教的调适与变革
    附图
第七章 郭大村藏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民俗与娱乐
    第一节 民俗与娱乐综述
    第二节 “斡阁玛戛”习俗解读
    附图
第八章 结语: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与问题
    第二节 反思与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对郭大村前任大队支书付完玛的访谈
    附录2:对恰盖寺院囊欠管家成来的访谈
    附录3:二十世纪甘肃藏族研究概述
    附录4:郭大村改革开放前后部分原始经济资料

(7)我国藏族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内地西藏班”的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政策
    二、内地西藏班实证研究
    三、内地西藏班政策研究文献
    四、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
    五、本研究的政策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本章参考引文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认同和民族教育
    一、加强民族认同
    二、增进国家凝聚
    三、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 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二、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三、教育公平理论的核心思想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一、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涵精髓
    三、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特点分析
    四、多元文化主义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发展
    四、跨文化管理中的人力资本
    五、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依靠教育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含义
    四、可持续发展中的和谐理念
本章参考引文 第二章 若干国家民族教育与政策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加拿大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特点
    一、美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其特点
    二、加拿大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其特点
第二节 德国、英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特点
    一、德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分析
    二、英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分析
第三节 印度、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特点
    一、印度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二、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本章参考引文 第三章 从蒙藏学校到内地西藏班:中央对西藏特殊的教育政策安排
第一节 1985年以前的西藏教育情况概述
    一、旧西藏的历史和教育
    二、独特的西藏礼仪和文化
    三、西藏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及政策规定
    四、西藏中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及政策规定
第二节 内地西藏班(校)政策的起源
    一、历史上的蒙藏学校制度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计划
    三、内地西藏班的最初设立
第三节 内地西藏班政策的生态环境分析
    一、特殊教育政策的客观环境
    二、教育援藏方针的初步确立
    三、教育援藏政策的正式实施
    四、教育援藏政策的物质保障
    五、教育援藏政策的人才支持
    六、教育援藏政策的配套政策
第四节 内地西藏班政策发展脉络追踪
    一、内地西藏班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内地西藏班的招生人数
    三、内地西藏班初中毕业生的分流
    四、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扩招
    五、内地西藏班招生政策的调整
第五节 特殊的教育政策与人力资源的形成
    一、影响藏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教育
    二、影响藏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汉文化环境
    三、促进藏族中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自塑能力
本章参考引文 第四章 当前内地西藏班的办学格局与特点研究
第一节 内地西藏班政策的教育特点分析
    一、特殊的道德教育
    二、特殊的师生关系
    三、特殊的管理方式
    四、特殊的教学方法
    五、特殊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东中西部地区内地西藏学校办学分析
    一、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二、武汉西藏中学
    三、重庆西藏中学
第三节 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
    一、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依据之一:日常生活管理
    二、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依据之二:教育教学管理
    三、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依据之三:汉语言的使用
    四、藏族中学生对政策的改善建议分析
本章参考引文 第五章 教学机构个案分析:上海共康中学
第一节 上海共康中学
    一、共康中学的前身——回民中学
    二、共康中学的现状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道德教育
    四、“健全学生人格”的心理教育
    五、三年制教改实验
    六、开设多元文化课程
第二节 上海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届别情况分析
    一、1985届上海内地西藏班学生情况分析(参照附录三)
    二、1995届上海内地西藏班学生情况分析(参照附录四)
    三、2005届上海内地西藏班学生情况分析(参照附录五)
第三节 上海共康中学对西藏教育发展的贡献
    一、学校招生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藏族中学生学业成绩良好
    三、上海内地西藏班毕业生职业发展良好
本章参考引文 第六章 内地西藏班学生成长轨迹分析
第一节 藏族中学生内地适应情况分析
    一、内地西藏班学生性别分析
    二、藏族中学生的业余生活怎么过
    三、藏族中学生内地生活有哪些不适应
    四、藏族中学生的交友情况如何
第二节 藏族中学生文化民族的认同与传承
    一、藏族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多少
    二、藏族中学生的语言取向如何
    三、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节 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分析
    一、为什么来内地读书
    二、如何看待内地办班效果
    三、藏族中学生的自我期待是什么
第四节 内地西藏班政策对藏族中学生的成长影响
    一、藏族中学生内地生活描述
    二、藏族中学生内地生活适应的四大关
    三、藏族中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测验
本章参考引文 第七章 绩效评价:价值与效果研究
第一节 内地西藏班政策评价
    一、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总体评价
    二、评价的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三、考察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四、提取因子
    五、西藏社会各界对政策的高度评价
第二节 政治价值分析
    一、积极的道德建设
    二、增进民族认同
    三、培养信念坚定的新西藏建设人才
第三节 文化价值分析
    一、汉藏双语促进文化交流
    二、藏汉文化相互融合
    三、带动文化援藏力度加大
第四节 教育价值分析
    一、改善西藏教育教学设施
    二、内地西藏班政策推动西藏中等教育发展
    三、内地西藏班学生享受同等优质教育资源
    四、提高西藏教育师资水平
第五节 经济社会价值分析
    一、“全国援藏”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
    二、独特办学政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内地西藏班毕业生直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节 西藏发展成就对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启示
    一、西藏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西藏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三、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策略
本章参考引文 第八章 内地西藏班: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成长烦恼
第二节 内地西藏班教师的发展困惑
第三节 内地西藏班教育教学管理优化
    一、管理体制问题
    二、经费问题
    三、教材和教学计划问题
    四、教学质量监督问题
第四节 基干文化适应的教育政策调整
    一、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以“民居制”代替封闭式学校管理
    三、以“助学金”方式支持学生回家探望
    四、引进藏族厨师
    五、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第五节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一体化衔接
    一、完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建议
    二、内地西藏班政策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接
    三、内地西藏班政策与西藏自治区人才政策对接
本章参考引文 结论与展望 访谈观点摘要 采访程序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绩 附录一:访谈实录
上海地区
    访谈一
    访谈二
    访谈三
    访谈四
    访谈五
    访谈六
    访谈七
    访谈八
重庆地区
    访谈九
    访谈十
    访谈十一
西藏拉萨市
    访谈十二
    访谈十三
    访谈十四
    访谈十五
    访谈十六
    访谈十七
    访谈十八
    访谈十九
    访谈二十
    访谈二十一
    访谈二十二
    访谈二十三
    访谈二十四
    访谈二十五
    访谈二十六
    访谈二十七
    访谈二十八
西藏山南地区
    访谈二十九
西藏日喀则地区
    访谈三十
西藏林芝地区
    访谈三十一
西藏那曲地区
    访谈三十二
    访谈三十三
浙江绍兴
    访谈三十四
江苏常州
    访谈三十五
    访谈三十六
江苏南通
    访谈三十七
    访谈三十八
北京地区
    访谈三十九
    访谈四十
    访谈四十一
天津地区
    访谈四十二
河南郑州
    访谈四十三 附录二: 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三: 1985届上海内地西藏班学生情况表 附录四:1995届上海内地西藏班学生情况表 附录五:2005届上海共康中学学生情况表 附录六:1985届上海内地西藏班学生毕业去向情况表 附录七:上海市共康中学西藏班学生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及排名 附录八 共康中学2009学年度总课表 附录九: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朱镕基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摘要) 致谢

(8)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远古藏族婚姻观念的萌芽
    第一节 关于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
        一、猕猴与逻刹女的神话传说
        二、苯教的“卵生说”
    第二节 藏族早期的生殖崇拜
    第三节 藏族婚姻观念的主要传承形式
        一、谚语
        二、卜辞
        三、《礼仪问答写卷》
        四、民间故事
第二章 藏族传统婚姻制度
    第一节 藏族传统的婚姻形式
        一、一夫一妻制
        二、一夫多妻制
        三、一妻多夫制
    第二节 藏族传统婚姻的通婚范围
        一、阶级内婚
        二、等级内婚
        三、血缘外婚
        四、部落内婚
        五、民族内婚
    第三节 藏族传统的婚姻程序
        一、提亲
        二、占卜合婚
        三、定婚
        四、结婚
        五、婚礼
        六、谢婚
    第四节 婚姻的缔结与解除
        一、传统的求偶方式
        二、婚姻的缔结方式
        三、离婚与再婚
    第五节 藏族传统婚姻制度的特点
        一、不同的阶层,通婚范围及其禁例不尽相同
        二、不同的地区、阶层中,各种婚姻形式的比重不同
        三、婚姻程序的繁简,往往受到人们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以及婚姻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第六节 藏族多偶婚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三章 藏族传统的婚姻礼仪
    第一节 婚姻礼仪
        一、婚礼与箭
        二、婚礼与“拉玉”
        三、婚礼与“比嘎”
        四、婚礼与招福
    第二节 苯教婚姻仪式及象征意义
        一、苯教婚姻仪式
        二、婚姻仪式中象征物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 藏族传统的婚育观念
    第一节 藏族传统的婚姻观
        一、严格禁止血缘内婚观念
        二、择偶自由观念
        三、门第观念
    第二节 藏族传统的生育观
        一、分娩与诞生礼
        二、生育意愿
        三、婚外生育
第五章 藏族传统婚姻的变迁
    第一节 藏族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念
        一、藏族传统的婚姻禁忌
        二、藏族传统婚姻形式的道德评价
    第二节 藏族传统婚姻的变化
        一、传统婚姻观念的变化
        二、离婚、再婚观念的转变
        三、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
        四、现代法律意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
第六章 西藏的等级制度及婚姻形式
    第一节 西藏贵族的婚姻
        一、吐蕃王室贵族的婚姻
        二、萨迦款氏家族的婚姻
        三、帕竹朗氏家族的婚姻
        四、西藏新贵族的婚姻
    第二节 西藏平民的婚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吐蕃王朝赞普及王妃一览表
附录二:萨迦款氏家族世系表
附录三:帕竹朗氏家族世系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县评价与情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立论依据
    第一节 研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二节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县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制定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准则
    第二节 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指标简要分析
第四章 我国县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县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状综合评价
    第二节 县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状的地区差异规律
第五章 全面小康建设情景预测
    第一节 情景预测理论前提及模型建立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景预测
第六章 全面小康建设情景及时空分析
    第一节 2005年能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的区域
    第二节 2005-2010年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的省市
    第三节 2010-2020年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的省市
第七章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空规律及跨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全面小康建设时空差异规律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跨区域发展战略
第八章 全面建设小康所面临机遇、挑战及对策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所面临机遇
    第二节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面临挑战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策建议

四、那曲县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D]. 刘雅楠. 西藏大学, 2021
  •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D]. 李燕. 兰州大学, 2016(06)
  • [5]克松村社会发展变迁研究[D]. 罗秋雁. 西藏民族学院, 2014(05)
  • [6]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 ——甘肃卓尼郭大村调查[D]. 迟玉花. 兰州大学, 2013(10)
  • [7]我国藏族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内地西藏班”的实例分析[D]. 赵靖茹. 复旦大学, 2012(03)
  • [8]藏族传统婚姻文化研究[D]. 切吉卓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2003年全国藏学研究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下)[J]. 永巴. 中国藏学, 2004(02)
  • [10]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县评价与情景分析[D]. 彭留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那曲县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