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绍兴:“三有一化”保农民(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08)在《土地征收下的土地价值及其实现形式:农地价值及产权主体补偿研究》文中认为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益分配是土地管理政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的非农化趋势不可阻挡。在目前的土地制度安排下,政府控制着土地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控制着农地征收的价格和补偿水平。广大农民的土地被低价征收,且缺乏社会保障措施,基本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福利水平降低。大量农地价值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巨量出让金收入。在这个利益传输链条下,土地价值实现了区域和所有权主体的转移,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土地征收制度的变革和政策的改革需要在一个土地经济学的框架之内进行深入分析。农地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并不仅是农业产出价值。因为所有权不能交易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人为压低了农地的真实价值。因为缺乏对农地所有权价值的正确认识和对农民权利的足够尊重,导致了现行征收补偿政策出现很多弊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对农地价值加以定量,那么就可以按照农地的这个价值对村集体和农民进行对等补偿。有了农地价值数量化的参考依据,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失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留地安置等形式使农地价值得以实现,让农地对于农民的效用和功能得以实现,让农民能够和市民一样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保护公民财产权利的社会发展理念的需要。总之,认识、尊重和实现农地价值是土地征收补偿政策改革和制度变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引方向。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前提下,主要运用现代地租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方法,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的路线,对农地价值的内涵、影响因素、评估、增值及分配、对农地产权主体的经济补偿进行了探讨,并对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征收制度创新的经验进行了借鉴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全面介绍现代地租理论并对农地价值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学者们关于地租理论阐述的回顾,提出地租是一种剩余,是使用土地的经济报酬,是对生产要素支付报酬超过获得该要素的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是一种生产者剩余,是产品价值扣除支付给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后剩余的部分。基于现代西方地租理论的土地价值(价格)理论不仅适用于对城市土地价值的认识,而且适用于对农业土地价值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运用这种土地价值理论可以对土地税收、土地征收、土地市场管理、土地批租、土地租赁、土地用途配置等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指导。第三章全面回顾国内外农地价值研究现状并提出农地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农地价值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农地价值的特点:农地价值不能完全由农业产出价值来定量,农地价值还受到诸如城市化、投机等多种因素的强烈影响。农业产出价值占农地总价值的比例越是在城市化程度高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越小,而在传统农业地区和城市密度较低的地区所占比例更大。另外,对影响农地价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农地价值的评估方法。第四章是运用意愿价格法评估农地价值,并对土地征收下土地产权主体的补偿水平加以分析。土地征收下的产权主体补偿应该以全部价值即农地真实价值为依据。在缺乏产权交易市场的约束下,试图借鉴福利经济学的条件估值方法,在选定调查区域、问卷设计之后,通过实证的手段获得大量调查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得到农地价值的一个定量数额,并发现影响农地价值的主要因素。将这个农地价值的理论数据同实地调查得到的实际发生的征收补偿数额比对,发现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政策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第五章是对城市边界区农地增值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回顾了学者们关于城市边界区土地增值的观点之后,提出农地增值的三层次分析框架。农地增值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通过经济学分析,提出人口增长等因素会导致地价持续增值,为验证这个理论,利用14个城市的地价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六章是全文的一个实证分析,对农地价值实现形式和土地征收制度创新问题,运用长三角地区的实证调查进行分析。通过对长三角四个城市土地征收补偿及相关政策的实地调研,发现这些地区正在进行土地补偿制度的创新,这种创新的实质就是通过丰富的补偿形式提高实际补偿标准,一定程度上尊重和实现了农地价值,不仅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让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得以保证甚至提高。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借鉴长三角的成功经验,逐步尊重和实现农地价值将是未来土地征收补偿政策改革的方向。第七章是结论和讨论并提出本研究的政策含义。
邓振[2](2006)在《成都市金牛区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和“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做到城乡发展思维理念一体化、权益保障一体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终结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赋予农民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市金牛区正处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结合城乡融合进程逐步加速的客观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就该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土地征用、基础建设投资、劳动力转移、文教卫生资源配置、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中村建设与改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政府管理体制、利益关系调整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三大障碍成因。最后,本文从社会发展、政府保障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就消除城乡差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保障体系和缩小经济差距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该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此保证该区在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李春斌[3](2006)在《失地农民安置和保障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背景下,因土地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无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第一部分从失地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学界定入手,指出失地农民是因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 本文第二部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甘肃省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文章的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影响失地农民从农民转换成市民的因素,并指出: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加速消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建立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以及社区管理的转变是实现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主要措施。 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有效的安置和保障?这是摆在笔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第四部分指出:在安置失地农民时,可持续生计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是我们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可以采用货币安置、留用地安置、招工安置、社区股份经济合作安置等方式多样化安置失地农民。 本文第五部分认为:在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时,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失地农民法律援助机制、失地农民培训和社会服务机制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金圣,陈相明,陈世伟[4](2006)在《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近期我国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其直接原因是征地补偿的不充分与不到位,保障机制缺失;深层次的制度根源在于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而解决对策则应为构筑起“经济补偿、就业扶持、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并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
于洪军[5](2005)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市民观培育》文中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导致更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农民,他们正在向城市市民转变。这不仅仅是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以及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也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的变迁。但是,目前失地农民在思想观念、行为取向上,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小农意识,与城市市民的差距依然很大。培育失地农民具备市民观,对失地农民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将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市民观,是城市市民在城市文化情景中所孕育的思想、观念、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综合表征。而小农意识、心理矛盾、城乡生活方式差异、以及城乡文化冲突,都是制约失地农民形成现代市民观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和全社会应该选择和创新相关制度,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并且通过培训等方式,培育失地农民一种具备现代性的社会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的市民观,帮助他们顺利转变为现代市民。
余生[6](2004)在《绍兴:“三有一化”保农民》文中提出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浙江绍兴县采取开发建设和社会保障同步推进,使失地农民实现“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社区化)的做法值得重视。
二、绍兴:“三有一化”保农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绍兴:“三有一化”保农民(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征收下的土地价值及其实现形式:农地价值及产权主体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文献回顾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框架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现代地租理论与农地价值 |
一、概述 |
二、现代地租理论及与地租相关的概念介绍 |
三、现代地租理论与农地价值(价格)再认识 |
四、现代地租理论在土地政策制定中的运用 |
(一) 关于年租制 |
(二) 关于土地征收 |
(三) 关于物业税与土地市场的调节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地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
一、概述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农地价值的影响因素 |
四、目前农地价值评估的主要规定和缺陷 |
(一) 农用地估价规程的主要规定 |
(二) 传统农地估价方法的缺陷 |
(三) 小结 |
五、农地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地价值实证研究及土地征收中土地产权主体的经济补偿 |
一、概述 |
二、条件估值法介绍和近年来的运用 |
三、调查设计与理论模型 |
(一) 问卷的整体设计 |
(二) 社会经济信息变量的设置 |
(三) 核心估值问题的设计 |
(四) 支付单位、支付方式、支付年限 |
(五) 预调查 |
(六) 样本容量和抽样原则 |
(七) 理论基础 |
四、研究区域情况及农户认知、特征 |
(一) 受访者是否愿意土地被征 |
(二) 受访者是否愿意补偿金额降低 |
(三) 对现行补偿政策和金额是否满意 |
(四) 最近一次征地中农户实际获得的补偿额度 |
(五) 农户的土地产权认知 |
(六) 受访者年龄构成 |
(七) 受访者性别构成 |
(八) 受访者受教育程度 |
(九) 受访者家庭人口规模 |
五、WTA及WTP值的计算及相关检验 |
(一) WTA分析结果 |
(二) WTP分析结果 |
(三) WTA、WTP有效性检验的比较 |
六、WTA和WTP的比较与取舍 |
七、农地征收中对产权主体补偿标准的探讨 |
(一) 国际上的主要做法 |
(二) 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
(三) 远期的土地征收补偿政策思路 |
(四) 近期的土地征收补偿政策思路 |
(五) 逐步提高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补偿形式 |
八、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边界农地增值与分配 |
一、概述 |
二、近期国内外关于土地增值问题的各种观点 |
三、一般区域土地增值的原因 |
四、城市边界农地增值的经济学分析 |
(一) 城市的增长 |
(二) 城市增长具有必然性 |
(三) 城市增长必然带来特定区位地租的增加 |
(四) 土地征收下的土地增值 |
(五) 土地征收中的农民参与增值收益分配依据 |
五、土地价值增长理论的一个实证检验 |
(一)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获得 |
(二) 计量分析结果 |
(三) 实证结果的理论和政策含义 |
六、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地征收中农地价值实现和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
一、农民的福利和土地征收 |
(一) 农民福利的构成 |
(二) 土地征收中农民福利变化分析 |
二、土地征收中农地价值实现及增值分配概述 |
三、四个被调查城市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
(一) 绍兴市 |
(二) 宁波市 |
(三) 嘉兴市 |
(四) 昆山市 |
(五) 四个城市经济与中部某省经济指标的比较 |
四、被调查城市征地补偿制度创新基本情况及相关政策模式 |
(一) 绍兴市 |
(二) 宁波市 |
(三) 嘉兴市 |
(四) 昆山市 |
(五) 征地补偿制度创新及相关政策模式的对比 |
五、征地补偿制度创新的原因分析 |
(一) 土地经济分析 |
(二) 政府行为分析 |
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征地制度改革对全国其它地区的借鉴分析 |
(一) 转变执政理念,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
(二) 考虑地方经济水平,低标准起步 |
(三) 谨慎运用留地安置政策 |
(四) 逐步开展股份合作制试点 |
(五) 急需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 |
七、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含义和今后征地制度变迁可能的方向 |
三、讨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xx省征地补偿费分配制度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 (二) 调查问卷数据 |
附录 (三) 攻读博士三年期间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近年来参加的科研活动 |
致谢 |
(2)成都市金牛区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研究 |
2.1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有关理论探讨 |
2.1.1 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
2.1.2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 |
2.1.3 城乡一体化的阶段 |
2.1.4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
2.1.5 德国的城市分散配置理论 |
2.2 国际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与经验 |
2.2.1 美国城乡一体化的历程和经验 |
2.2.2 欧盟城乡一体化的历程和经验 |
2.2.3 日本城乡一体化的历程和经验 |
2.3 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与经验 |
2.3.1 国内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做法 |
2.3.2 国内城乡一体化遇到的突出问题 |
2.3.3 城乡一体化国内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
第3章 金牛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金牛区城乡差距现状分析 |
3.1.1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现状 |
3.1.2 城乡社会发展差距现状 |
3.1.3 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现状 |
3.1.4 城乡居住环境差距现状 |
3.2 金牛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性分析 |
第4章 金牛区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评析 |
4.1 金牛区城乡一体化过程面临的问题 |
4.1.1 农村土地征用中碰到的问题 |
4.1.2 基本建设投资体制问题 |
4.1.3 劳动力转移和培训问题 |
4.1.4 文教卫生资源配置问题 |
4.1.5 农村社会保障促进问题 |
4.1.6 城中村建设与改造问题 |
4.2 金牛区城乡一体化的障碍成因分析 |
4.2.1 政府管理体制障碍分析 |
4.2.2 利益关系调整障碍分析 |
4.2.3 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仍然有较大差距 |
4.3 金牛区推进城乡一体化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
第5章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
5.1 加强农村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
5.1.1 科学规划,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 |
5.1.2 完善教育构成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
5.1.3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城乡联动的教育管理新机制 |
5.1.4 构建全面优化的农村教育发展环境 |
5.2 加快基层文化体系的建设步伐 |
5.3 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
5.3.1 完善功能,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
5.3.2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等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
5.3.3 加大财政投入,快速提升农村卫生医疗保障水平 |
5.4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
5.4.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
5.4.2 合理设计保险产品,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化、规范化 |
5.4.3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基本救济制度 |
5.5 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5.1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 |
5.5.2 提高村镇规划水平,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 |
5.5.3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
第6章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政府保障体系 |
6.1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
6.1.1 精简机构、减少冗员 |
6.1.2 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
6.2 引入市场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
6.2.1 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 |
6.2.2 由单一审批控制为主向多元、综合管理为主转变 |
6.2.3 加强评价监督体系建设 |
6.2.4 善于综合运用法律手段 |
6.2.5 建立起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机制 |
6.3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 |
6.3.1 相关立法必须尽快跟进 |
6.3.2 明确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 |
6.3.3 完善社会保障功能 |
6.3.4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7章 建立缩小经济差距的长效机制 |
7.1 建立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长效机制的思路 |
7.2 明确建立缩小经济差距长效机制的原则 |
7.3 建立长效机制的政策选择 |
7.3.1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形成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框架 |
7.3.2 制定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 |
7.3.3 突出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建设 |
7.3.4 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
7.3.5 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失地农民安置和保障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部分 失地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学分析 |
一、失地农民的法律地位界定 |
二、弱势群体的法律地位界定 |
三、失地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学分析 |
第二部分 失地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失地农民现状 |
二、失地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部分 失地农民的角色转换研究 |
一、失地农民的角色现状 |
二、影响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因素 |
三、积极支持失地农民的角色转换 |
第四部分 多样化安置失地农民研究 |
一、失地农民安置的基本原则 |
(一) 可持续生计原则 |
(二) 以人为本原则 |
二、多样化安置失地农民 |
(一) 货币安置 |
(二) 留用地安置 |
(三) 招工安置 |
(四) 社区股份经济合作安置 |
(五) 其他安置方式 |
第五部分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
一、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二、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 |
(一) 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二) 建立失地农民失地养老保障制度 |
(三) 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
(四) 建立失地农民法律援助机制 |
(五) 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和社会服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1.造成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生活困难的表层原因 |
(1) 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
(2) 补偿费用分配混乱。 |
(3) 政府安置办法滞后。 |
(4) 相应保障机制缺失。 |
2.造成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生活困难的深层原因 |
(1) 现行农地征用补偿安置制度。 |
(2)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现实途径 |
三、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制度保障 |
1.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全面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
2.依法建立土地流转制度 |
3.完善征地及配套的法律法规 |
(5)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市民观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失地农民: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新群体 |
(一) 城市化概念的诠释 |
(二) 失地农民:一个不断扩大的新群体 |
(三) 失地农民市民化: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
1.失地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 |
2.问题与选择:对农民转变为市民的理性思考 |
(四) 百家湖街道:研究失地农民的个案 |
1.百家湖街道的概况 |
2.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
二、市民观:失地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的精神标志 |
(一) 市民观的内涵厘定 |
1.城市文化:孕育了现代市民观 |
2.市民观的内涵 |
3.失地农民市民观:观念变迁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 |
(二) 失地农民具备市民观的现实意义 |
1.对失地农民自身的意义 |
2.对社会的意义 |
三、嬗变之痛:制约失地农民形成市民观的要素分析 |
(一) 小农意识与现代市民观的冲突 |
(二) 城乡生活方式的冲突 |
(三) 失地农民的心理冲突 |
(四) 社区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冲突 |
四、超越之路:培育失地农民市民观的途径 |
(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二) 推进制度创新 |
1.改革城乡分离制度,整合城乡生活方式的冲突 |
2.建立正规的培训系统,消除“失地又失业”的心理顾虑 |
3.给以失地农民“市民待遇”,提升其社会层次 |
(三) 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 |
(四) 加快社区文化建设 |
1.发展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
2.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
结语 |
附录 南京江宁百家湖街道失地农民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绍兴:“三有一化”保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征收下的土地价值及其实现形式:农地价值及产权主体补偿研究[D]. 张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2]成都市金牛区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D]. 邓振.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1)
- [3]失地农民安置和保障法律问题研究[D]. 李春斌. 兰州大学, 2006(09)
- [4]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J]. 陈金圣,陈相明,陈世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 [5]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市民观培育[D]. 于洪军. 河海大学, 2005(02)
- [6]绍兴:“三有一化”保农民[J]. 余生. 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