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谁一起看《手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月[1](2021)在《从支配到衰退:香港电视在广州市民生活中的 媒介角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苗松[2](2021)在《基于幼儿视角的图画书阅读研究》文中提出
朱晓怡[3](2021)在《互动仪式链视阈下电商直播中的互动研究 ——以李佳琦直播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两年来我国电商直播热度正高,用户群体日益庞大,已然成为了互联网风口。建立在互联网时代基础上的电商直播因其场景化的营销方式赋予了用户崭新的互动体验与消费冲动。不同于过往线下消费以“货”为中心的决策出发点,电商直播将“人”作为营销场景中的核心,吸引用户通过点赞、转发等互动方式参与直播,或是通过弹幕与主播进行互动,从而促进消费。当主播成为整场活动的核心吸引着所有用户的目光,主播成为直播间中的关键点,维系着用户与直播间之间关系,影响着直播间中的互动行为。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本文通过对主播李佳琦的个案研究进行质化研究,运用参与式观察并采用线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李佳琦直播间互动仪式链的形成因素与链化结果做出全面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电商直播以及互动仪式链的过往研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从李佳琦直播间的互动仪式链形成因素入手,分析李佳琦直播间中链化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在直播间中,主播在个人品牌上的刻意塑造催化了群体符号的形成,并激发了群体团结;其次,用户情感能量在主播的带动下得以不断累积与循环;再次,情感能量作为互动市场的回报,最终成功刺激用户生产符号并开展消费。与传统电商不同的是,电商直播刻意营造了互动仪式,并使主播成为了仪式中的焦点与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操控者。在这种情况下,主播可以使用自己的优势推动仪式中情感的累积,促进用户在仪式中的参与度,并再次借用情感能量促进用户消费,从而获益。而在此过程中,用户不仅获得了购买到心仪物品的满足感,还可以获得与主播互动的陪伴感与成就感,并寻求到在同好群体中的归属感。但是,在电商直播的互动市场中同时存在着非理性行为。通过总结以李佳琦直播间为代表的电商直播中的互动特征及其互动结果可以发现,电商直播中互动仪式的形成与电商主播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直播过程中建立的情感能量在强化了用户黏性的同时也是电商直播中“狂欢”现象出现的原因。
杨幸好[4](2020)在《马来西亚初级汉语特指问句偏误分析 ——以马拉工艺大学学习者为例》文中认为特指问作为人类语言最基本的疑问范畴之一,无论是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对外语言教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印欧语等诸多语言相比,汉语特指问句的最大特点在于,疑问词(汉语皆为疑问代词)位置灵活,且句末可以带语气词“呢、啊”。汉语特指问句的疑问代词可以出现在与其陈述句对应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个句法位置上,这一点给许多汉语学习者,尤其是母语与汉语语序差别较大的汉语学习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我们在马来西亚马拉工艺大学莎阿南校区实习期间,通过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形式考察该校汉语特指问句的教学现状(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偏误现象较为突出)时验证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加强汉语特指问句的习得偏误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汉语特指问句的统筹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在语言对比中,深化我们对现代汉语特点的认识。文章在梳理本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马来西亚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就特指问句展开汉语、英语、马来语三种语言的对比,比较了三者在疑问词、语序等方面的异同,重点辨析了三者的个性差异。进而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对问卷调查和日常作业所得偏误语料进行条分缕析地探究,将偏误现象概括为误用、遗漏、误加、错序四种类型,并主要从语际因素(教学媒介语、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泛化)等方面探讨偏误形成的原因。最后针对偏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田海花[5](2020)在《电子媒介对宁夏同心回族女性社交活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视、手机、网络等电子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同心县回族女性为调查对象,考察电子媒介的使用对同心县回族女性社交活动等方面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调查地的基本状况进行概述,其中包括地理、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族等方面,旨在了解调查地女性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第二章主要研究前电子媒介时期同心县回族女性的社会交往状况;第三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调查地的媒介状况,如电子媒介进入的时间,当地回族女性的媒介接触频率,接触动机及接触内容等以及电子媒介的进入对当地回族女性社会交往的重构;第四章主要研究电子媒介对同心县回族女性社会交往活动的影响度,这种影响主要在社会交往的范围、社交对象的变化,社会交往观念和社会交往渠道的改变等;第五章主要研究电子媒介在同心县回族女性社会交往中的新功能,主要分析了电子媒介对回族女性文化素养和经济能力提升、文化反哺和婚姻的多元选择、社会关系以及宗教场域的拓展等方面的影响。第六章则反应了同心县回族女性在社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通过调查发现,电视手机在调查地已经普及,电子媒介的使用为同心县回族女性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首先,电的使用打破了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厨房电器和农用机械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当地回族女性创造了社交的时间和精力,电动交通工具的出现则打破了社交的地域限制;广播和电视则为回族女性提供了反击“男性霸权”的意识和勇气,促进了回族女性意识的觉醒;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依旧是通讯功能,其次,对于年轻的女性来说,手机又是娱乐的工具、学习的工具,甚至是创业的工具。手机不仅使当地女性的社交范围扩大,同时提高了调查地回族女性的文化素养,激发了同心县回族女性经济独立的欲望和思想的解放,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当然,电子媒介的使用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社会交往的内涵减少,影响当地女性婚姻的稳定,社交过程中出现伦理失范现象等。
长欢喜,当然[6](2019)在《云雀与鹤鸣》文中指出作者有话说:这个稿子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心血来潮地去搜了搜我一位高中同学的微博。对方当初以非常好的成绩考入电影学院的表演系,那时我们都以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大明星。但后来慢慢才发现,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真的太多了,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大大的梦想努力前行,但真正实现梦想的人少之又少。于是,我就悄悄在故事里藏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大家在努力之后,都能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彼岸。哪怕不能到达,但人生在世,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不能扬名万里,也是很好、很幸福的呀。
彭翠香[7](2019)在《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研究》文中认为博物馆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实体博物馆在空间、时间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和观众井喷式的巨大参观需求的困境下,与手机媒体跨界融合,博物馆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缩小了与公众的距离,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的整体影响力。本文梳理了广西博物馆手机媒体平台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建设的不足,从而对博物馆手机媒体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便更好的发挥服务功能。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三部分为分析博物馆与手机媒体平台融合的必要性和博物馆手机媒体平台的概况。第四部分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广西手机媒体平台的现状。第五、六部分总结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平台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建设的意见。
赵天媛[8](2019)在《从传统电视到在线视频真人秀节目能影响中国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吗?》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电脑与智能手机等视频收视终端的迅速普及,网络视频正快速地融入我国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线视频的快速兴起改变了我国传统电视为收视终端的收视模式,挑战着传统电视的收视地位,传统电视和在线视频的角逐日益备受关注。在传统电视与在线视频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传统电视和在线视频如何更好地生存与竞争。本文探讨了从传统电视到在线视频再到真人秀的收视过渡。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梳理了传统观看、在线观看和真人秀领域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真人秀市场的发展和具体的观看条件。另外,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焦点小组法,选取18‐25岁的中国年轻真人秀观众作为研究样本。开展了400项回应调查和2个焦点小组,调查结果表明,使用在线视频网站观看真人秀在塑造中国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最有效的方面是传统电视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观众来说,传统的观看行为很容易发生在两个场景中,一个是坐下来与家人一起观看传统电视上的真人秀节目;另一个是在传统电视上观看节目的首播,并即时进行在线活动。在基于此场景下,本研究揭示了当代观众的社会需求,根据寻找大影响因素为我国新旧传媒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主要讨论传统电视应做出符合观众需求的变革方面。传统电视应立足在产品逻辑和用户思维两个场景角度,强化产品逻辑、注重产品策略。把握用户特点、关注用户体验。
丁美玲(DINH MY LINH)[9](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吴青[10](2018)在《城市留守儿童互联网安全教育机制研究 ——基于广州市11城区的田野调查》文中指出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互联网清除了信息交流的很多障碍,信息壁垒的消失与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互联网的开放性、参与性特征让媒介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被互联网技术改变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精进和人们沟通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无线电传播的时代,电视、广播和报纸已经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和拟态环境的构建,为社会的不同阶层划下不可逾越的知识鸿沟,在教育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互联网的普及,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性。本文从国内外的安全教育现状出发,检讨互联网环境下城市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缺失,研究互联网的普及给儿童安全教育带来了改变,提出通过互联网手段,对留守儿童群体实施主动体验的安全教育,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媒介体验教育,也是儿童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新机制与实施路径。
二、和谁一起看《手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谁一起看《手机》?(论文提纲范文)
(3)互动仪式链视阈下电商直播中的互动研究 ——以李佳琦直播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以及概念阐释 |
2.1 互动仪式链文献综述 |
2.2 电商主播文献综述 |
2.3 个人品牌文献综述 |
2.4 核心概念阐释 |
2.4.1 电商主播 |
2.4.2 互动仪式链 |
2.4.3 情感能量 |
2.4.4 互动市场 |
第3章 电商直播的互动渠道与互动仪式链分析 |
3.1 同步直播的互动渠道 |
3.2 社交媒体网络全方位铺开 |
3.2.1 用户与电商主播之间的互动渠道 |
3.2.2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渠道 |
3.3 电商直播间中的互动仪式链 |
3.3.1 “虚拟共在” |
3.3.2 符号与门槛 |
3.3.3 每个个体的关注点相同 |
3.3.4 情绪共享 |
第4章 直播中的互动内容呈现 |
4.1 电商直播间中的互动行为 |
4.1.1 研究样本选取 |
4.1.2 互动内容收集 |
4.2 双向互动过程中激发情感能量 |
4.3 情感刺激与情感波动 |
4.4 互动仪式结果 |
4.4.1 群体团结 |
4.4.2 维护主播的道德感 |
4.4.3 互动仪式市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线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4)马来西亚初级汉语特指问句偏误分析 ——以马拉工艺大学学习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调查对象及语料来源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本体研究 |
1.3.2 对外汉语教学特指问句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偏误分析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对比分析 |
第二章 汉语特指问句的特点及其教学现状 |
2.1 汉外特指问句对比 |
2.1.1 疑问词 |
2.1.2 语序 |
2.1.3 其他成分 |
2.2 现代汉语特指问句教学现状 |
2.2.1 教学概况 |
2.2.2 使用教材 |
第三章 汉语特指问句偏误调查及类型分析 |
3.1 偏误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设计 |
3.1.3 偏误界定 |
3.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 调查结果统计 |
3.3 偏误类型分析 |
3.3.1 误用 |
3.3.2 遗漏 |
3.3.3 误加 |
3.3.4 错序 |
第四章 偏误成因及教学对策 |
4.1 偏误成因 |
4.1.1 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 |
4.1.2 母语、媒介语的负迁移 |
4.1.3 教材的负面因素 |
4.1.4 教师的自身原因 |
4.2 教学对策 |
4.2.1 提升教师素养 |
4.2.2 合理编排教材 |
4.2.3 重视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电子媒介对宁夏同心回族女性社交活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研究 |
(二)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相关研究 |
(三)电视对少数民族生活影响的相关研究 |
(四)网络对社会交往影响的相关研究 |
(五)大众媒介与回族女性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五、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参与式观察法 |
(三)深度访谈法 |
第一章 同心县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理区位与人口分布情况 |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三节 民族及其渊源 |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 |
第五节 宗教及习俗特点 |
第二章 前电子媒介时期同心县回族女性社交活动情况 |
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期同心县回族女性社会交往 |
一、口语传播时期的社交工具 |
二、口语传播时期的节日交往 |
三、口语传播时期的日常交往 |
四、口语传播时期婚丧嫁娶交往 |
第二节 文字时期同心县回族女性的社会交往 |
第三节 前电子媒介时期回族女性的其他社会交往形式 |
第三章 电子媒介的进入及其对回族女性的影响 |
第一节 同心回族女性电子媒介的接触情况调查 |
一、调查样本总体情况 |
二、同心县回族女性电子媒介的拥有情况 |
三、回族女性电子媒介接触频率 |
四、同心县回族女性的电子媒介接触动机 |
五、同心县回族女性的电子媒介接触内容偏好 |
第二节 电子产品进入与同心县回族女性社会交往的重构 |
一、电及家用电器的使用 |
二、电话的使用 |
三、广播的使用,话题的源头与女性交往的理由 |
四、电视的使用与女性新天地的开启 |
五、手机对回族女性社会交往的全方位解放 |
六、网络的广泛浸润与回族女性社会交往网络的新延展 |
第四章 电子媒介对同心女性社交活动的影响度调查 |
第一节 对回族女性社会交往范围的影响 |
第二节 对回族女性选择社交对象的影响 |
第三节 对回族女性社交内容的影响 |
第四节 对回族女性社交观念的影响 |
第五节 对回族女性社会交往渠道与工具的影响 |
第五章 电子媒介在回族女性社会交往中的新功能 |
第一节 电子媒介赋权与交往方式的提升 |
一、文化素质的提高 |
二、职业和经济能力的提升 |
第二节 文化反哺与家庭婚姻的多元化选择 |
一、婚姻的多元选择与磨合 |
二、文化反哺新常态 |
第三节 社会关系的拓展与疏离 |
第四节 宗教活动的新场域 |
一、宗教仪式的改变 |
二、宗教知识的获得 |
三、宗教习俗的改变 |
第六章 电子媒介时代回族女性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第一节 回族女性婚姻遭到破坏 |
第二节 社会交往伦理道德失范和新的刻板印象 |
第三节 媒体依赖性强 |
第四节 建议及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对象列表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6)云雀与鹤鸣(论文提纲范文)
0 1 好久不见呀,小云雀 |
0 2 难怪这么中二 |
0 3 我不想去更高的地方了 |
0 4 那就一起去看好了呀 |
0 5 你是不是喜欢温书鹤 |
0 6 我觉得他会红 |
0 7 少年人情窦初开 |
(7)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现状 |
二、研究的方法、内容、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1章 手机媒体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 |
一、博物馆与手机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
(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
(二)实体博物馆发展的困境 |
二、博物馆手机媒体平台类型 |
(一)官方网站 |
(二)社交媒体 |
(三)移动应用(APP) |
第2章 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现状分析 |
一、博物馆手机媒体体系 |
二、媒体运营情况 |
(一)网站 |
(二)微博——以新浪微博为例 |
(三)微信 |
(四)APP |
(五)短视频——以抖音为例 |
第3章 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建设的不足 |
一、手机媒体平台的不足之处 |
(一)官网 |
(二)微博 |
(三)微信 |
(四)APP |
二、手机媒体平台发展不平衡 |
(一)博物馆间手机媒体建设不平衡 |
(二)博物馆内手机媒体平台发展不平衡 |
第4章 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建设策略 |
一、细分观众 |
二、专注内容 |
(一)科学设置栏目 |
(二)突出本馆特色 |
(三)增加趣味性 |
(四)丰富表现形式 |
三、联动发展 |
(一)加强馆际交流 |
(二)注重人才培养 |
(三)深化馆企合作 |
四、融合技术 |
五、重视粉丝 |
(一)重视粉丝需求 |
(二)加强互动 |
六、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
七、加强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从传统电视到在线视频真人秀节目能影响中国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问题 |
1.3 结构 |
第二章 在线视频的兴起与真人秀 |
2.1 观众观看方式的转变 |
2.2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积极受众 |
2.3 传统电视和在线视频的受众对比 |
2.4 真人秀节目:传统电视和在线视频的互动性 |
2.5 中国真人秀的背景 |
第三章 真人秀观众的媒体接触方式考察 |
3.1 调查法研究简介 |
3.2 调查的问卷设计 |
3.3 焦点小组法简介 |
3.4 焦点小组的项目设置 |
第四章 真人秀对年轻观众媒体选择的影响 |
4.1 年轻观众的媒体选择 |
4.1.1 通过在线视频网站观看 |
4.1.2 通过传统电视观看 |
4.2 真人秀节目内容 |
4.3 真人秀节目中的名人因素 |
4.4 社交媒体上的互动 |
4.5 观众是否还会选择回到传统电视? |
第五章 结论 |
5.1 真人秀节目对中国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的影响 |
5.2 传统电视该如何召回年轻观众 |
5.2.1 节目制作要具备产品逻辑 |
5.2.2 电视传播要把握用户思维 |
5.3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
2.访谈提问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城市留守儿童互联网安全教育机制研究 ——基于广州市11城区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城市留守儿童概念厘清 |
1.2.1 留守儿童 |
1.2.2 城市留守儿童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外留守儿童研究 |
1.3.2 国内留守儿童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媒介的教育功能与儿童安全教育 |
2.1 媒介的教育功能 |
2.2 儿童安全教育 |
2.2.1 国外儿童安全教育偏向社会化行为 |
2.2.2 我国儿童安全教育实施的主体单一 |
2.3 媒介教育与儿童安全教育 |
2.3.1 媒介技术可以用来丰富儿童安全教育手段 |
2.3.2 媒介技术丰富了传播手段 |
2.3.3 媒介技术创造了环境 |
2.4 心流理论与体验式教育 |
3 媒介对儿童安全教育的案例论证 |
3.1 广州市城区留守儿童群体研究维度 |
3.2 调研过程 |
3.2.1 问卷调查工作 |
3.2.2 深度访谈 |
4 调研结果分析 |
4.1 问卷数据分析结果 |
4.1.1 广州城区留守儿童基本信息 |
4.1.2 广州城区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状况 |
4.1.3 广州城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
4.1.4 广州城区留守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 |
4.1.5 广州城区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与媒介教育接受状况 |
4.1.6 问卷数据分析小结 |
4.2 深度面访分析结果 |
4.3 总体研究结论 |
5 结论与反思 |
5.1 媒介体验教育是实现儿童安全陪伴的重要载体 |
5.2 研发具有媒介教育功能的产品模型 |
5.3 打造全方位陪伴的线上教育平台——留守乐园 |
5.4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和面访提纲设计 |
附录一 广州市城区留守儿童群体媒介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广州市城区留守儿童面访提纲 |
致谢 |
四、和谁一起看《手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支配到衰退:香港电视在广州市民生活中的 媒介角色变迁研究[D]. 王新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基于幼儿视角的图画书阅读研究[D]. 苗松.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互动仪式链视阈下电商直播中的互动研究 ——以李佳琦直播间为例[D]. 朱晓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马来西亚初级汉语特指问句偏误分析 ——以马拉工艺大学学习者为例[D]. 杨幸好. 安阳师范学院, 2020(08)
- [5]电子媒介对宁夏同心回族女性社交活动影响研究[D]. 田海花. 兰州大学, 2020(01)
- [6]云雀与鹤鸣[J]. 长欢喜,当然. 花火, 2019(12)
- [7]广西地区博物馆手机媒体研究[D]. 彭翠香.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8]从传统电视到在线视频真人秀节目能影响中国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吗?[D]. 赵天媛. 吉林大学, 2019(12)
- [9]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10]城市留守儿童互联网安全教育机制研究 ——基于广州市11城区的田野调查[D]. 吴青. 武汉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