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期家庭保健训练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陆慧敏[1](2021)在《急诊科患者滞留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延长情况,分析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和医疗机构因素对滞留时间延长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急诊滞留时间的可借鉴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文献研究法,选取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急诊科就诊患者的数据,以6小时作为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延长的分界点,通过二分类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急诊滞留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分析;通过选择急诊患者人群中的重点人群—心血管患者为对象,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检分诊临床决策模型,进一步探索有效缓解急诊科拥挤的积极措施。结果共有116,474例患者纳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急诊科患者中位滞留时间为2.2(0.6-4.1)h,14,790例(12.7%)患者滞留时间>6 h;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离开急诊去向为进普通病房患者滞留时间>6 h的危险性是离院患者的5.494倍;Ⅱ级患者滞留时间>6 h的危险性是Ⅳa级患者的4.872倍;来院方式为抱入、120送入和轮椅患者的滞留时间>6 h的危险性分别是步行患者的3.162、2.823和2.255倍;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滞留时间>6 h的危险性是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的2.272倍。以影响因素为基础,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疑似心血管疾病患者预检分诊临床决策模型,验证结果发现: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率(0.789)、AUC(0.940)和macro-F1(0.538)指标都是最好的,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要比其它四种机器学习模型要好,但五种模型的总体性能仍有提升空间。结论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案例医院的急诊科拥挤情况相对严峻,应积极采取措施以缓解急诊科拥挤;第二,通过数据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急诊患者中,离开急诊后进入普通病房或者死亡、分诊级别为Ⅰ级和Ⅱ级、有做检验项目、循环系统疾病、来院方式为抱入、120送入或轮椅、年龄≥80岁的患者均是滞留时间延长的高风险人群;第三,以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而构建的疑似心血管疾病患者预检分诊临床决策模型具有临床运用潜能,其或许能在临床上辅助护士分诊,高效分流患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急诊科拥挤,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尚丹丹[2](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何旭文[3](2020)在《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以及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为改善或解决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回顾和分析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做法,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宁夏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8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3.半结构访谈法:对宁夏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名医务人员和7名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访谈,整理分析访谈资料。了解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度了解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4.专家小组会议法:严格按照专家选择标准,遴选护理教育、糖尿病专科护理、糖尿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和社区管理5个领域的10位专家组织召开专家小组会议,对初步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修订。5.社区实践: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凯尔福邸社区卫生服务站的30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一个月的社区实践,观察居家护理服务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修订与完善。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290(94.16%)名患者需要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得分为3.87±0.49。需求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得分分别为4.25±0.78、4.01±0.93、4.11±1.03。影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参加社区活动满意度、因糖尿病住院次数和糖尿病疾病负担等。2.质性研究结果(1)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形成居家护理服务规范4大主题,15项亚主题。(2)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接受意愿较高、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体验及感受、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经济支持4大主题和5项亚主题。3.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结果在量性和质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糖尿病患病特点,初步构建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主要包括6个部分:“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居家护理模式原则”、“居家护理模式构建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和“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4.专家小组会议结果符合要求的10位专家参加了专家小组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有较好的权威性。专家意见主要包括:(1)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及原则不应属于模式框架的一部分;(2)明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构成及入选标准;(3)居家护理模式服务内容部分需进一步修改;(4)居家护理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简化与完善;(5)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改善;(6)居家护理评估表需进一步修订。最终,经课题组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并修订该模式。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5.社区实践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30名社区实践患者无一人因自身原因退出本研究,完全参与率为100%。(2)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为期一个月社区实践后,对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基础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皮肤护理的仅有1例患者无效;疼痛护理的有2例患者无效;自理能力训练护理的有5例患者无效;其他的实施压疮、口腔、排便、排尿、排痰及安全与预防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专科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糖尿病溃疡护理和糖尿病高危足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实施低血糖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实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糖尿病肾病护理以及糖尿病血糖管理护理的患者均分别有2例无效。(3)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月社区实践后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25.03±1.10)明显高于实践前(13.03±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研究结论1.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相对较高,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影响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等。2.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服务团队成员专业素质较低,积极性不高,分工不明确;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专科性不强,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及标准等问题。3.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研究证实,该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针对性地评估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问题及需求,所涉及到的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内容设置较为合理,可有效改善/解决患者居家护理问题,满足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提高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袁萍[4](2019)在《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和民众对退役军人群体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让退役军人的福利得到保障,是我国今后要不断完善的方面。美国在退役军人福利的发展建设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福利体系健全完善,特别是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为退役军人免去了后顾之忧。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的研究,为我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供参考。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期刊、报纸和报告对美国退役军人医疗体系的历史发展状况、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几方面进行了解。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虽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体系,但仍然存在着医务人员不足、拖延病人医疗预约时间、药物滥用以及内部监管机构失灵等问题,阻碍了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在其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中,依然有值得我国借鉴的部分:重视退役军人事务部建设、适当提高退役军人医疗保障水平、为退役军人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重视解决退役军人实际医疗需求以及缓解退役军人看病贵问题。通过对美国经验的借鉴,促进我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保障退役军人的医疗福利。
刘佳琪[5](2018)在《基于胜任力的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健康保健需求的不断提升,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医院中向居民提供全科医疗服务的关键人物,在当下的基础医疗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目前无论是全科医生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将成为完善基础医疗服务的关键因素。由于国内全科医生制度的引进时间不长,且各类相关政策制度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全科医生无论在地位上还是在待遇上,都无法与国外的全科医生相提并论,这无疑会降低社区医院对全科医生的吸引力以及全科医生对其工作的满意度。基于当前国家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大环境,面对当前社区医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社区医院开展薪酬体系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全科医生的内在需求,有效激励全科医生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完善社区医院基础医疗服务。因此对其展开基于胜任力薪酬体系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本文选取上海社区全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其薪酬体系。首先,本文对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和薪酬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通过对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现状的分析,得出了其现有的问题;其次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讨论得出了全科医生的胜任力维度和要素,并通过因子分析把胜任力要素归为五个主因子: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教育学习能力,并通过后期问卷处理的结果计算出了各胜任力要素的权重,构建上海社区全科医生的胜任力模型;之后,基于该胜任力模型和全科医生胜任力总点值,编制全科医生的胜任力评价表,从而对全科医生的胜任力点值进行评价分级,设计宽带薪酬,并将胜任力要素点值与薪酬挂钩,对全科医生的胜任力薪酬进行划分,并基于上诉研究结果构建新的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对社区医院实施胜任力薪酬体系针对性地提出有效促进和完善全科医生胜任力薪酬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王彦杰[6](2015)在《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分析与框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人才相关理论的研究、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医学实用人才概念,分析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构建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框架及指标体系,为医学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导向与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梳理人才结构理论、KAQ理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总结我国农村地区疾病谱情况,借鉴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学习国内外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与标准。2.专家咨询法在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获得各领域专家对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的评价和建议。3.现场调查法在河南省东部、南部、西部与北部各选一个地市,每个地市选9个乡镇卫生院;调查对象主要为乡镇卫生院院长、临床医生,共计279名人员;在指标体系试用的调查中,抽取本专科学生1200名,乡镇卫生院医生300名,进行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调查。4.数据分析法将有效的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统计工具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立人才内涵指标的权重。[结果]1.提出了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概念,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医学实用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全科医生是依据不同标准对人才群体进行划分的,三者不是对立的关系,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与理论支撑。2.农村地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疾病类别调查中,共有883条常见病种,前20位常见病种的频率占总数87.1%;常用关键技术手段共1199条,前二十位常用技术占总数的78.5%,口服药物、静脉输液、手术、针灸等位于前列。3.农村疾病谱的分析。我国农村调查地区疾病谱情况,两周就诊率较高的分别为急上感、急性胃炎、高血压、损伤与中毒等,就诊疾病类别较为集中,诊疗难度较小;住院率较高的疾病集中在呼吸、消化、妇产科系统等,损伤与中毒次之。4.建立实用人才结构指标体系并初步试用。在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关系,把医学实用人才内涵设计为3个层级、138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效度与信度的调查;验证调查选取了1260名本专科学生和300名乡镇卫生院医生,了解三类人群各自的优势,作为后续研究参考依据。[结论]1.知识、能力与素质是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关键要素。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需要人才内涵结构理论为依据,KAQ理论把个体人才结构规定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构成,阐明了三要素在人才结构的内在联系,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因此,三要素是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构成的关键要素。2.医学教育标准是确定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的基本依据。医学实用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人才内涵分析必须遵循医学教育标准,才能保证医学实用人才质量是合格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既全面又细致,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3.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界定必须满足乡镇卫生院三大基本职能的要求。医学实用人才是服务于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管理三大职能,注重与上级医院职责上错位与互补关系。惟有如此,医学实用人才才能适应工作环境,满足农民的需要,真正成为农村的实用人才。4.医学实用人才的内涵应兼顾知识的全面性与技能的实用性。农村高频率疾病相对集中,多为常见病、多发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疗手段难度小,易掌握,一般是常规治疗。因此,医学实用人才的知识面重在宽,不是精与专上,专业技能注重实用性,掌握必要的中医诊疗技术,为农民选择经济、有效诊疗方式。5.医学实用人才内涵需要转化为指标体系才能服务于人才培养。本研究分析医学实用人才的内涵,旨在为医学实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和依据,从而使医学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需求。因此,医学实用人才的内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人才的培养,经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确定了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指标体系,共3个层级、138项指标,各项指标被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值,能够为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与依据。[创新与不足]本研究主要创新点:1.分析了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总结乡镇卫生院的职责与功能,调查乡镇卫生院常用的关键诊疗技术手段,总结农村地区疾病谱情况,研究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等,上述基础上,对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进行了分析。2.构建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框架。以人才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基层卫生服务为导向,以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为依据,构建了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框架。本研究主要不足:1.在调查对象方面,选取的近279个医生是河南省区域内,可以代表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但是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在研究结果推广上需要进一步研究。2.在乡镇卫生院疾病类别与关键诊疗技术于段的调查中,疾病谱有一定的区域性,不能代表更大区域的情况。3.指标体系验证的重要依据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李凤芹[7](2014)在《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也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医疗卫生服务是养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几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提出“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战略目标,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研究成果对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行为,为政府制定“十三五”规划及相关改革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卫生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了政府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问题及养老改革历程出发,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的改革发展态势,指出社区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论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在分析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国际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西欧、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东欧、巴西及古巴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的相关经验,指出其对我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启示。论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原则、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做了论述。从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从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发展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指出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是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公开和竞争的原则、科学和规范的原则与稳步和有序的原则。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以科学规划引领卫生机构设置、以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医务人才服务于基层、多措并举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壮大等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社区疾病预防、社区保健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精神心理疏导和中医中药服务等;其方式主要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合同外包、代金券、授权、免费药物、认证、培训等。在论述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必要性的基础上,论文从广度上对中国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为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定量方法。本模型的建立,便于政府各部门进行购买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实际操作,使有限的资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推动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公开透明。论文以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实践应用。在对该区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对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所需费用进行测算,并与实际支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效。通过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百姓满意度在北京市调查中多年位居前列。论文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和2020-2050中长期发展目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要建立需求调查机制、信息公开制度、招投标机制和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财政保障制度、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公开、公平、竞争、有序。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改革路径;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做好医改相关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等对策建议,对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和进一步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有重要参考意义。
柯思琼[8](2013)在《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和医务人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并通过了解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及需求和对专业知识掌握熟悉度,以及当地居民对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的满意度,掌握并分析影响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的建议,为新疆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利用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新疆36个贫困县中随机抽取六个贫困县,发放调查表收集6个县县医院,46个乡镇卫生院,508个村卫生室负责人收集定量数据,并对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对专业培训需求情况及调查当日在县乡村医疗机构急诊农民及牧民对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满意度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定性研究采用与县卫生局局长、县医院院长乡镇卫生院院长和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个人访谈,资料采用内容归纳法整理。结果:(1)新疆贫困县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分别占46.11%、69.09%和46.77%;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县医院占60.37%,乡镇卫生院占55.81%,专业以临床医学和护理为主;人员流动方面县医院以初级职称流入流出人数最多,分别为60.90%和37.65%,乡镇卫生院以无职称流入较多,初级职称流出较多;学历流动均以中专学历人数最多,专业流动以卫生技术人员的为主,均超过70.00%。(2)培训进修方面: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参加培训进修均以专科培训为主,县医院在自治区级机构接受培训的人次数最多占65.05%,乡镇卫生院在同级医院接受培训的人次数最多占65.77%,村卫生室95.34%的村医参加过乡镇卫生院培训。(3)培训需求和专业知识掌握度方面: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均对内科、外科及妇科专业知识掌握度较高,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知识不熟悉,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部分基本医疗和科研专业知识不熟悉;医生最希望培训的专业科目是内科,外科,急诊与急救和儿科。被调查的护士中,对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和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专业掌握度最高,对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专业知识熟悉度较低;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和传染病的临床护理,而对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护理和常见病的预防与管理专业培训要求关注度低。(4)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服务量逐年增多,县医院以急救急诊人次数最多,占总诊疗的85.63%,乡镇卫生院以门诊人次数最多占67.17%,入院好转率均在50%以上;从服务能力来看六县医院基本医疗项目开展最多的科目前三位是心血管内科,开展率为98.15%,呼吸内科为96.67%和内分泌科83.33%;外科平均开展率为38.12%,其中服务项目开设最多的是骨科52.78%,开展率最低的是胸外科仅为16.67%。乡镇卫生院内科开设率最高为91.30%,其次预防保健科和妇产科,正骨科,口腔科和皮肤科的开设率较低;外科手术中人工流产的开展率最高为26.09%;在诊断医疗服务项目中心电图检查项目开展率最高为80.43%,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中止血、包扎伤口、清创缝合术开展率最高,公共卫生服务中传染病疫情报告开展情况最好。(5)居民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总的满意度依次为县>乡>村,平均值分别为67.88%,66.73%,和40.2%,看病的安全性是居民选择就诊单位的首要条件。结论:(1)政府构建适应贫困地区卫生人力开发的相关政策,深化卫生人事改革,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对于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的医护人员,采取多种方式使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2)发挥远程网络教育作用,加强农村继续教育,同时重视防保工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提高基本医疗、医学诊断、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培训和服务能力。(3)重视农村医学教育,加强民族特色医疗服务能力。(4)发挥临床实践学习,从而提高乡村全科医师诊疗能力。(5)完善培训体系,通过加强绩效考核督促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全科医师培训。
杜学礼[9](2012)在《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在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他们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国内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并且随着国家医改相关制度的不断出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在我国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上海市2007年首先开始在徐汇、闵行、金山等5个区首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2010年8月,上海又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以实现基本医疗的均等化。同年10月又将试点工作扩展到包括静安、闸北、浦东新区等5个区。2011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又写进了上海市的新医改方案中。作为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改革,针对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进行研究,对缓解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形成有序的就诊秩序、实现健康的无缝隙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特别意义。本研究在系统的回顾国内外关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和探索基础上,发现签约首诊、双向转诊、强大的信息化支持平台、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科学的医保支付方式是顺利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专家访谈、SWOT分析、通径分析、医务人员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的分析了上海市探索家庭医生制度的历史沿革,探析了上海市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人力资源现状、经费投入测算等内容,并通过对家庭医生制度的内涵、家庭医生的资质及培养、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及流程、家庭医生制度的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模式。同时,本研究还通过对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部分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激励机制、补偿机制、监督机制、管理机制等,旨在为上海市构建和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提供一揽子决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定量结论1.在居民就诊方面,居民在首诊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达到65%,首选三级医院就诊的比例达到21%。从选择首诊医院的原因分析来看,居民首先看重的是就近方便,其次是服务态度好、费用低、医疗水平等因素。居民首选三级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医疗技术水平、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环境,而居民就诊未首选三级医院的主要原因是等候时间长、就诊费用高、就诊环境拥挤等。同样,我们对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和未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2.通过对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务人员的服务提供能力的匹配,上海市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慢性病的健康管理、60岁以上老年的健康体检、对70岁以上老人开展眼保健指导、对特殊人群、幼托机构和在校学生以及养老院中的老人等进行健康体检等服务;(2)每年开展612次的家庭健康咨询和开具健康教育处方的服务;(3)开展对居民及家庭的健康风险因素评估;(4)开展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指导服务;(5)根据治疗方案为居民及其家庭成员提供跟踪监测及治疗;(6)将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上报,并在二、三级医院进行门诊预约、检验、检查的服务;(7)开展双向转诊,推荐诊疗专家等服务;(8)开展其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在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现状不是非常理想,居民对于与家庭医生签约的积极性不高。4.在基层医务人员关于全科医生目前的工作执业满意度方面,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比例较低,如在全科医生综合满意度方面,仅有5.5%的社区医务人员对目前的各方面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分别有32.2%和46.1%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满意和一般,而对目前各方面状况表示不满意的社区医务人员有15.2%。5.通过对医务人员和居民调研的部分项目进行通径分析,发现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项目对家庭医生需求和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其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家庭医生需求和家庭医生的人口学变量对家庭医生的满意度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其通径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p值分别为0.05和0.04。(二)定性结论1.上海市当前实施的家庭医生制度应选择非完全型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且仅选择部分病种、部分人群,全面提供家庭医生制度所包含的各项内容。2.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应坚持以实施健康管理为抓手,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兼顾居民的现实需求与医疗服务的现有提供能力的指导思想,按照“突出一个核心、强调签约服务、注重多种方式、加强政策支持、科学绩效考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原则,稳步推进,渐进改革,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全科医生制度向家庭医生制度的平稳过渡。3.对于家庭医生的资质,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应该由3150岁之间、具备大学(含专科)学历和初级或中级职称、从业在5年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来担当。4.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绩效考核应包括对家庭医生及其团队的绩效考核和对家庭医生制度实施效果的考核两个层面。其中,家庭医生及其团队的绩效考核可以分为家庭医生工作量考核、慢病管理绩效考核、家庭医生团队考核以及部分附加因素的考核等四个部分,本研究还拟定了家庭医生岗位绩效考核表。对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考核,本研究通过专家头脑风暴法,提炼出了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服务量绝对值与相对值、患者均次医疗卫生费用、婴幼儿健康管理率、患者慢病自我管理率、患者复诊率、患者医疗服务满意率、医务人员满意率、政府投入产出的成本效益等考核指标。(三)政策建议1.综合国外的实践和本研究的调研,本研究认为在家庭医生制度模式下,对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宜实行以按人头付费为主、辅以包括按服务项目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等在内的混合型医保支付方式。2.在综合定量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家庭医生的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慢病管理的策略、完善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的社会地位;加大向基层倾斜、向预防和健康倾斜的医保支付政策力度;制定针对老年护理、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医保支付政策;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全面监管;加大工作协同力度,构建长效机制等。本研究的创新和贡献之处在于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即将全市推广之际,首次对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内涵、服务流程、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测算了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人力资源缺口以及所需财政投入,探讨了与之相匹配的医保支付方式,并提出了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配套政策,立意高远,着眼点新颖,紧跟上海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同时本研究立足国情和上海实际,研究结论科学可靠、可操作性强,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可为家庭医生制度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提供借鉴启示。但受能力和资源所限,本文对某些问题仅进行了定性研究与归纳,未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对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等,是为该研究的不足。
许静[10](2010)在《中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文研究了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影响问题,有利于改进和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内涵的不断完善和功能提升。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提供有效指导,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医疗保险一般理论、卫生服务供给理论、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卫生服务改革理论以及欧洲20国初级卫生服务实践的概况。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我国2007年28个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线调查及2008年的36个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体系建设的常规监测相关数据的分析,其中,运用ANOVA法比较分析了社区卫生服机构调查指标间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法剖析了影响社区服务机构服务量及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研究内容本文围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共分5部分展开分析:(1)回顾医疗保险基本理论、卫生服务供给理论、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卫生服务改革理论,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2)总结英国等20国初级卫生服务建设的经验,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3)解读影响我国社区服务机构服务量的主要因素;(4)剖析医疗保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状况的影响;(5)揭示有医保补偿社区服务机构的收入状况以及医保补偿机制对其收入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1.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中东欧卫生改革理论的回顾性研究研究分析,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有助于提供卫生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但是,医疗保险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前提条件。因此,要成功实现向社会医疗保险的过渡,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加强卫生筹资,谨慎选择医保改革项目,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初级医疗现代化,充分利用居民和社区的参与,共同推进公共卫生的发展。2.国外初级卫生服务实践的对比研究英国等20国的初级卫生服务管理实践表明,初级卫生服务筹资管理体制和初级卫生服务供给方式相互关联,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卫生服筹资不足直接导致了较高的医疗共付水平和广泛存在的私下支付。同时研究还显示,初级卫生服务供给者接受医学教育的时间和培训方法直接影响其“守门员”职能的发挥。3.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显示,要提高社区服务中心门诊量,首先应在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间建立和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同时提高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教育水平以及增加医疗保险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率,再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所有制形式、规模、医疗设备配置水平、供给内容和辖区内育龄妇女数量也都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医疗保险的补偿对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性具有一定的作用。4.医疗保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的影响研究显示,有无医疗保险补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服务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基本设置、人员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和供给内容等方面多有明显差异。而在社区服务中心之间的差异总体不明显。5.医保补偿机制对社区服务机构患者付费收入的影响有医保补偿社区服务中心的患者付费收入研究显示,年总医保收入占年总收入的17.37%,年财政补贴收入占年总收入的18.15%,其他补贴收入占总收入3.75%;三项补贴收入占年总收入的39.10%,年患者付费收入占年总收入的60.9%。有医保补偿社区服务站的患者付费收入的分析显示,有医保收入的站占总数的17.8%;平均每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年总医保收入占年总收入的26.35%,年财政补贴收入站总收入的6.21%,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2.35%,三项补贴收入占年总收入的34.91%,年患者付费收入占年总收入的65.09%。因此,社区服务机构较高的患者着付费收入直接影响其实现服务供给的公平性。6.医疗保险对社区服务机构收入状况的影响对于1048个有门诊收入的中心,年门诊医保收入占年总收入的10.70%,年门诊医保收入占年门诊总收入的17.64%。对于444个有住院医保收入的中心,年住院医保收入占年总收入的6.88%,年住院医保收入占年住院总收入的33.54%。而医疗保险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收入的影响研究显示,947个有门诊收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年门诊收入占年总收入的92.21%,年门诊医保收入占年门诊总收入的26.20%,年门诊医保收入占年总收入的24.07%。因此,医疗保险的补偿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入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收入影响有限。研究结论20国初级卫生实践表明社会医疗保险的成功实施需要具备的一些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有较长的过渡期。我国社区中心门诊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医疗保险是提高服务效率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有无医保补偿社区服务机构的差异性对比分析表明有无医保对社区服务站的差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中心影响不明显。有医保收入社区服务机构的患者付费收入分析表明医保对提高服务的公平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医保补偿对有医保收入的社区服务站的收入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对有医保收入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收入的影响有限。因此,城市医疗保险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服务效率性的提高,服务公平性的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其逐步走向全覆盖的过渡期中应逐渐扩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和提高对其的补偿率。政策建议我国城市医疗保险覆盖率和补偿率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使我国初级医疗能够担负起卫生体系“守门员”的职责,应促进初级卫生服务人员医学教育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正规化,积极与发达国家初级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机制接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同时,为提高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力度,优化投入机制,并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间建立完善的转诊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有的健康服务职能。再者,为了实现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可及性、效率性、全面性和连续性,需要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率。研究创新本研究基于国际初级卫生服务实践对比研究,第一次利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线调查及常规监测等相关数据,对我国城市医疗保险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做了实证性研究,并初步对城市医疗保险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作出了评价。同时,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指导城市医疗保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及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经验借鉴价值。后续研究为了更好促进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和结合,更好地评估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今后将探讨建立一个包括患者、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和医疗保险机构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期家庭保健训练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期家庭保健训练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科患者滞留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3.2 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延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影响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减少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措施探讨 |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检分诊临床决策模型——以疑似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 |
5.1 模型构建背景 |
5.2 模型构建过程 |
5.3 模型结果 |
5.4 模型探讨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3.1 胜任力(Competency) |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2.2 文献回顾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
3 统计学方法 |
3.1 专家一般资料 |
3.2 专家积极性 |
3.3 专家权威系数 |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7 指标权重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5.1 问卷编制阶段 |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
5.3 数据统计阶段 |
结果 |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
2.2 专家访谈结果 |
3 预函询结果 |
3.1 专家基本资料 |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
4.2 专家积极性 |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
讨论 |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
结论 |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
1 组建科研小组 |
2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依据 |
3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
4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
第五章 修订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社区实践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内文献综述 |
(1)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组织结构改革研究 |
(2)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信息系统改革研究 |
(3)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支付方式改革研究 |
(4)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
(5)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制度环境研究 |
(6)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服务机制研究 |
2. 国外文献综述 |
(1) 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服务利用情况研究 |
(2) 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服务需求研究 |
(3) 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服务满意度研究 |
(4) 使用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
(5) 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服务质量研究 |
3. 文献评价 |
(三) 研究设计 |
1. 概念界定 |
2. 理论基础 |
(1) 公共物品理论 |
(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3) 系统理论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方法 |
一.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历史发展状况 |
(一) 殖民地时期到内战 |
1. 殖民地时期状况 |
2. 内战前后期状况 |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状况 |
2. 退役军人管理局成立 |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
(四) 如今的退役军人健康管理局 |
(五) 小结 |
二.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服务 |
(一) 医疗服务组织结构 |
1. 医疗服务组织构成 |
2. 主要职务部门职责 |
(二) 医疗服务范围 |
1. 预防保健服务 |
2. 住院病人医院服务 |
3. 紧急医疗护理服务 |
4. 心理健康服务 |
5. 退役军人辅助生活以及家庭保健服务 |
6. 处方的补充和跟踪服务 |
7. 盲人和低视力康复服务 |
8. 牙科护理服务 |
(三) 退役军人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服务概况 |
1. 医疗机构服务概况 |
2. 医务人员服务状况 |
(四) 小结 |
三.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保障 |
(一) 保障对象及条件 |
1. 基本资格条件 |
2. 注册及分组 |
(二) 医疗保障经费来源 |
(三) 退役军人参与其他医疗保险状况 |
1. 医疗照顾(Medicare) |
2. 医疗补助(Medicaid) |
3. 私人医疗保险 |
(四) 个人医疗费用支付状况 |
1. 享有免费医疗服务资格 |
2. 个人自付费用情况 |
3. 医疗收费情况 |
(五) 小结 |
四. 美国退役军人药品供应 |
(一) 药品流通 |
1. 药品采购方式 |
2. 药品供应商选择 |
3. 药品流通特点 |
(二) 药品质量监管 |
1. 处方工艺文件的审查 |
2. 药品生产现场的检查 |
3. 违规处理 |
(三) 小结 |
五.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 注册人数增长而医护人员短缺 |
(二) 伪造病人医疗预约时间 |
(三) 药物滥用以及医疗设备缺乏问题突出 |
(四) 系统内部监管机构存在失灵 |
(五) 小结 |
六. 解决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问题的对策 |
(一) 缓解医护人员短缺的境况 |
(二) 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咨询预约过程 |
(三) 有作为的领导以及建立明确的问责制 |
(四) 改变管理方式 |
(五) 小结 |
七. 美国退役军人医疗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一) 我国退役军人医疗保障现状 |
1. 士兵退役医疗保障 |
2. 军官和文职干部以及士官转业医疗保障 |
3. 离退休干部医疗保障 |
4. 残疾军人退役医疗保障 |
(二) 启示 |
1. 重视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建设 |
2. 退役军人医疗保障水平可适当提高 |
3. 重视解决退役军人实际医疗需求 |
4. 为退役军人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 |
5. 缓解退役军人看病贵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胜任力的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创新点 |
1.4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4.2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现状分析 |
2.1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发展历程概述 |
2.1.1 全科医生的发展历程 |
2.1.2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的发展历程 |
2.2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现状 |
2.2.1 我国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现状 |
2.2.2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现状 |
2.3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
2.3.1 重“资历”,轻“能力” |
2.3.2 绩效考核过于看重“工作量” |
2.3.3 薪酬体系与社区医院发展战略不匹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建基于胜任力薪酬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构建基于胜任力薪酬的必要性分析 |
3.1.1 当前社区医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2 公立医院薪酬体系改革的趋势 |
3.1.3 现有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存在的缺陷 |
3.2 构建基于胜任力薪酬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制度保障 |
3.2.2 资金保障 |
3.2.3 内在需求保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 |
4.1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原始模型的构建 |
4.1.1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
4.1.2 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要素的选择 |
4.1.3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原始模型的提出 |
4.2 基于因子分析构建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 |
4.2.1 数据调查和收集 |
4.2.2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原始模型的验证 |
4.2.3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的最终确立 |
4.3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要素评估表的编制 |
4.3.1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各胜任力要素权重 |
4.3.2 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要素不同行动等级的点值分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的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薪酬体系设计 |
5.1 胜任力薪酬体系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步骤 |
5.1.1 胜任力薪酬体系设计的目标 |
5.1.2 胜任力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 |
5.1.3 胜任力薪酬体系设计的步骤 |
5.2 全科医生胜任力水平的测定 |
5.2.1 胜任力测定方法 |
5.2.2 胜任力水平测定步骤 |
5.2.3 全科医生胜任力等级确定 |
5.3 胜任力与薪酬的转换 |
5.3.1 胜任力与薪酬转换的方式 |
5.3.2 胜任力转换为薪酬的步骤 |
5.4 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薪酬体系的构建 |
5.4.1 胜任力薪酬体系的构成 |
5.4.2 胜任力薪酬体系的载体 |
5.4.3 胜任力转化为薪酬等级 |
5.5 社区对全科医生实施基于胜任力薪酬体系的案例分析 |
5.5.1 深圳罗湖社区医院的基本情况 |
5.5.2 深圳罗湖社区全科医生的薪酬体系现状 |
5.5.3 对上海社区全科医生基于胜任力薪酬的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基于胜任力上海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
6.1 社区医院方面 |
6.1.1 完善社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6.1.2 社区医院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
6.2 全科医生方面 |
6.2.1 提前做好全科医生新薪酬体系的培训工作 |
6.2.2 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 |
6.2.3 全科医生能力培训和能力的定期评价 |
6.3 薪酬体系实施过程方面 |
6.3.1 薪酬体系中胜任力要素的适时调整 |
6.3.2 关注薪酬体系实施前期的反馈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全科医生访谈提纲 |
附录2:社区全科医生胜任力要素评定问卷 |
附录3:社区全科医生胜任行为测量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分析与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困境 |
1.1.2 农村卫生状况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 |
1.1.3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匮乏 |
1.1.4 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1.6.1 资料来源 |
1.6.2 分析方法 |
2 相关理论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人才 |
2.1.2 农村实用人才 |
2.1.3 实用人才 |
2.1.4 医学实用人才 |
2.1.5 实用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与全科医师概念辨析 |
2.1.6 人才培养模式 |
2.2 KAQ模式理论 |
2.2.1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
2.2.2 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
2.2.3 素质的概念与分类 |
2.2.4 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
2.3 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 |
2.3.1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
2.3.2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
2.3.3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与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比较 |
2.3.4 国外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状况 |
3. 乡镇卫生院发展历程与功能定位及其对人才内涵分析启示 |
3.1 乡镇卫生院发展历程 |
3.1.1 萌发期 |
3.1.2 成长期 |
3.1.3 挫折期 |
3.1.4 复苏期 |
3.2 乡镇卫生院发展演变对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 |
3.2.1 全方们观念促进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
3.2.2 分层次有特色的卫生服务是人才培养重要依据 |
3.2.3 人才培养的设计需要供需结合的理念 |
3.3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内容与人才内涵关系分析 |
3.3.1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 |
3.3.2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内容 |
3.3.3 乡镇卫生院职责与功能对人才内涵结构的影响 |
4 基于服务需求的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 |
4.1 农村疾病谱的现状分析 |
4.1.1 农村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分析 |
4.1.2 农村地区居民住院疾病别分析 |
4.1.3 农村地区疾病谱对实用人才内涵要求 |
4.2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调查与人才内涵分析 |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4.2.2 接诊频率较高的前十二位疾病病种及诊疗所需要技术手段 |
4.2.3 乡镇卫生院医生医疗服务的关键技能水平 |
4.2.4 乡镇卫生院医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
5 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框架构建 |
5.1 实用人才内涵框架模型的提出 |
5.1.1 人才结构的构成要素 |
5.1.2 实用人才内涵框架模型图的构想 |
5.2 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5.2.1 一级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5.2.2 二级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5.2.3 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5.3 构建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 |
5.3.1 人才内涵指标的初步构建 |
5.3.2 德尔菲咨询法评价指标体系 |
5.3.3 各项指标的评价与权重计算 |
5.4 实用人才内涵指标的讨论 |
5.4.1 确定指标体系选项的分析与讨论 |
5.4.2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分析 |
5.4.3 指标体系的总结 |
6 指标体系的应用 |
6.1 调查目的 |
6.2 调查对象 |
6.3 研究方法 |
6.4 调查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6.4.1 效度检验 |
6.4.2 信度检验 |
6.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6.5.1 医学本科学生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比较 |
6.5.2 医学本科学生与医学专科学生的比较 |
6.6 指标应用调查总结 |
7. 研究总结与前景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7.3 后续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附件3 专家权威程度量化表 |
附件4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表(医生类) |
附件5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表(学生类) |
附件6 德尔菲咨询法对三级指标选择的评价结果 |
附件7 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 |
(7)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理论 |
一、政府干预 |
二、政府失灵 |
三、政府经济学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三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四节 公共卫生产品理论 |
一、公共产品概述 |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
三、公共卫生产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
四、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
第五节 委托代理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及改革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分析 |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
四、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历程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取得的成绩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
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三、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 |
四、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作用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意义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
第一节 西欧、美国、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一、欧美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
二、西欧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三、美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四、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第二节 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一、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情况及内容 |
二、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
三、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
一、巴西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
二、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
三、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节 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及其启示 |
一、古巴卫生发展历程与成就 |
二、古巴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
三、古巴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情况 |
四、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和原则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
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
一、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 |
二、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
三、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 |
一、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
二、坚持公开和竞争的原则 |
三、坚持科学和规范的原则 |
四、坚持稳步和有序的原则 第六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 |
一、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现状 |
二、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一、基本医疗服务 |
二、社区健康教育 |
三、社区疾病预防 |
四、社区保健服务 |
五、社区康复服务 |
六、精神心理疏导 |
七、中医中药服务 |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方式 |
一、医疗保险定点资格 |
二、合同外包 |
三、代金券 |
四、授权 |
五、免费药物 |
六、认证 |
七、培训 第七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
一、建立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必要性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优点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在北京市某区的实践 |
一、北京市某区老年人口状况 |
二、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
三、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及应用模型费用测算情况 |
四、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第八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中长期发展目标 |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设计 |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与市场的关系 |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制度 |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运行流程 |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路径 |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为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
三、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医改对策建议 |
四、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 |
五、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 |
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养老相关医疗卫生工作 |
七、政府以专项补贴的形式为老年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 |
八、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需注意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
(8)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人员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设计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3 研究内容纲要 |
1.2.4 主要研究内容 |
1.2.5 研究方法 |
1.2.6 技术路线 |
1.2.7 研究基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3 择医动力理论 |
2.1.4 激励理论 |
2.2 国外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历史沿革 |
2.2.1 国外部分国家关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 |
2.2.2 国外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的总结 |
2.3 国内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历史沿革 |
2.3.1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定位的发展 |
2.3.2 国内部分城市关于家庭医生制度的探索 |
2.3.3 国内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探索的总结 |
2.4 国内外家庭医生制度实践模式的分类 |
2.4.1 按经费运行模式分类的家庭医生制度模式比较 |
2.4.2 按服务对象分类的家庭医生制模式比较 |
2.5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现况 |
2.5.1 上海市全科医生制度的发展简介 |
2.5.2 上海市全科医生制度与家庭医生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
2.5.3 上海市探索家庭医生制度的沿革 |
2.5.4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情况的概览 |
2.5.5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 SWOT 分析 |
第三章 居民和医务人员关于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认知的实证研究 |
3.1 居民对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认知的探究 |
3.1.1 研究方法和抽样情况 |
3.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
3.1.3 研究结果 |
3.2 医务人员对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认知的探究 |
3.2.1 研究方法和抽样情况 |
3.2.2 社区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
3.2.3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 |
4.1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内涵界定 |
4.2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 |
4.3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原则 |
4.4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服务框架 |
4.5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流程 |
4.5.1 服务对象 |
4.5.2 服务主体 |
4.5.3 服务内容 |
4.5.4 服务方式 |
4.6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绩效评价 |
4.6.1 上海市家庭医生及其团队的绩效评价 |
4.6.2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绩效评价 |
4.7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模式选择 |
4.7.1 五个确定 |
4.7.2 四方付费 |
4.7.3 三方监督 |
4.7.4 双向转诊 |
4.7.5 一个考核制度 |
案例 |
第五章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机制 |
5.1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激励机制 |
5.1.1 通径分析的步骤 |
5.1.2 医务人员部分调研项目的通径分析 |
5.1.3 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度的通径分析 |
5.1.4 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
5.2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补偿机制 |
5.2.1 上海市医保支付方式的实践现状 |
5.2.2 上海市现行医保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 |
5.2.3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与医保支付方式的衔接 |
5.3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监督机制 |
5.4 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管理机制 |
案例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定量结论 |
6.1.2 定性结论 |
6.1.3 政策建议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6.3.1 实践价值 |
6.3.2 理论价值 |
6.4 本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社会工作经历 |
致谢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10)中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 背景 |
1.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一、健康保险的理论 |
1.1 健康保险的概念 |
1.2 健康保险的可行性 |
1.3 健康保险的特点 |
1.4 建立社会健康保险的前提条件 |
1.5 卫生筹资体系的评估 |
二、卫生服务提供的基本理论 |
2.1 公平性 |
2.2 效率性 |
2.3 需要减少患者付费的必要性 |
2.4 政府需要投资健康的必要性 |
2.5 人们购买健康保险的必要性 |
三、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卫生服务改革理论 |
3.1 加强卫生保健的筹资 |
3.2 重构服务的连续性 |
3.3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
3.4 加强社区参与 |
3.5 推进公共卫生 |
3.6 实施成功的改革 |
结论 |
第三章 欧洲初级卫生保健 |
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 |
1.1 英国 |
1.2 法国 |
1.3 德国 |
1.4 荷兰 |
1.5 芬兰 |
1.6 挪威 |
1.7 西班牙 |
1.8 葡萄牙 |
1.9 奥地利 |
讨论 |
二、中东欧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 |
2.1 保加利亚 |
2.2 罗马尼亚 |
2.3 匈牙利 |
2.4 波兰 |
2.5 阿尔巴尼亚 |
讨论 |
三、俄罗斯联邦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 |
3.1 俄罗斯 |
3.2 白俄罗斯 |
3.3 塔吉克斯坦 |
3.4 哈萨克斯坦 |
3.5 吉尔吉兹斯坦 |
3.6 乌兹别克斯坦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中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量的因素分析 |
4.1 背景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小结 |
第五章 有无医疗保险补偿的社区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对比 |
5.1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口学特征对比分析 |
分析的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2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基本设置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3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4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
5.4.1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收入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4.2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支出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5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基本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6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合理用药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7 两类社区服务中心的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 |
5.7.1 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 |
指标 |
结果 |
5.7.2 患者选择机构的意愿和利用情况的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5.7.3 患者对机构的满意度调查 |
指标 |
结果 |
5.8 每位患者对机构的满意度的总体得分 |
结果 |
5.9 每位患者的满意度总体评价 |
结果 |
5.10 有无医保中心病人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11 有无医保中心病人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结果 |
结论 |
小结 |
第六章 有无医疗保险补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情况对比 |
6.1 两类社区服务站的人口学特征对比分析 |
分析的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2 两类社区服务站的基本设置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3 两类社区服务站的卫生人员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4 两类社区服务站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5 两类社区服务站的基本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6 两类社区服务站的合理用药对比 |
数据来源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7 两类社区服务站的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 |
6.7.1 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 |
指标 |
结果 |
6.7.2 患者选择机构的意愿和利用情况的对比 |
指标 |
结果 |
讨论 |
6.7.3 患者对机构的满意度调查 |
指标 |
结果 |
6.8 每位患者对机构的满意度的总体得分 |
结果 |
6.9 每位患者的满意度总体评价 |
结果 |
6.10 有无医保站病人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6.11 有无医保站病人的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结果 |
结论 |
小结 |
第七章 三类医疗保险定点的社区服务中心患者付费情况调查分析 |
7.1 背景 |
7.2 方法 |
7.3 结果 |
7.4 讨论 |
7.5 结论 |
政策建议 |
小结 |
第八章 有医保收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患者付费情况调查分析 |
8.1 背景 |
8.2 方法 |
8.3 结果 |
8.4 讨论 |
8.5 结论 |
政策建议 |
小结 |
第九章 医疗保险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偿力度的调查分析 |
9.1 背景 |
9.2 方法 |
9.3 结果 |
9.4 讨论 |
9.5 结论 |
政策建议 |
小结 |
第十章 医疗保险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补偿力度的调查分析 |
10.1 背景 |
10.2 方法 |
10.3 结果 |
10.4 讨论 |
10.5 结论 |
政策建议 |
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
11.1 结论 |
11.2 政策建议 |
11.3 创新点 |
11.4 局限性 |
11.5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附录 |
附录一 论文与课题 |
附录二 调查表 |
致谢 |
四、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期家庭保健训练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科患者滞留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陆慧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3]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D]. 何旭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美国退役军人医疗卫生体系研究[D]. 袁萍. 云南大学, 2019(03)
- [5]基于胜任力的上海社区全科医生薪酬体系研究[D]. 刘佳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6]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分析与框架设计[D]. 王彦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7]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D]. 李凤芹. 武汉大学, 2014(01)
- [8]新疆贫困县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现状研究[D]. 柯思琼.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9]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D]. 杜学礼.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4)
- [10]中国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分析[D]. 许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