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建我国电视产业集团的几点思考

关于组建我国电视产业集团的几点思考

一、对组建我国电视产业集团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胜国[1](2020)在《《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河北工人报》为例,采用读者群结构和读者群拓展的观察视角考察了《河北工人报》的读者群,为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读者群拓展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具体来看,本论文以《河北工人报》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从该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近五年发行数据、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方式入手,探寻研究该报读者群的结构、属性、特征和阅读特点,结合全国报业发展现状,依据工人报刊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背景,提出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扶植、且主要依靠新闻产品自身力量推动该报读者群拓展的新策略。这对于推动工人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报、完成自身职责、对于丰富和完善受众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本次论文,通过初步揭示该报发行边界及组成维度、读者群基本结构、读者群基本属性、读者群阅读需求特征、影响该报读者群阅读需求满足和评价体验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包括读者群拓展思路方向方法在内的具体拓展策略等流程的研究,为实现本论文研究的最终目标:遵循新闻传播受众理论、并期待能够为丰富和发展受众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次研究取得了新的发现。研究发现:(1)本课题在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中,尚未发现先例,所获数据和分析及研究的视角,对工人报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该报读者群中,除产业工人目标读者核心受众外,也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读者。(3)工人读报的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工人报刊不能有效到达工会会员和工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4)读者属性特征和阅读需求特征均受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改变。(5)工人报虽有体制资源可以维持生存,但发展空间会被挤压,内容取向重新定位成为发展的主要问题。(6)工人报刊核心受众存在一定特殊性质,要充分注意到场域和惯习的影响,其报纸文本也需参考场域规则作出调整,注重受众评价提升、关注核心受众诉求回应、调整文本语态,将成为推动该报在尊重新闻规律前提下实现稳健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亮[2](2018)在《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 ——基于双边市场结构的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民用民航业这一传统的垄断特征突出、网络经济特点明显、资本门槛较高的行业,迎来了一批新的“轻资产”进入者。携程网收购东方航空10%股权,艺龙网、去哪网等机票销售平台企业,纷纷提出成立航空公司的计划,顺丰速运成立了顺丰航空,圆通快递已开始筹建圆通航空。此时,以旅行社为基础成立的春秋航空,以包机服务代理发展而来的吉祥航空,已经持续快速发展了十余年时间,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果。随着双边市场理论的发展,这些企业都可以归纳为平台企业,这些现象也可以归纳为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并实施纵向一体化的问题,并进行探讨。平台企业的进入,与国内外民用民航业规制放松有关,也与我国航空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有关。这些外部因素,是产生现象的必要条件,但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航空公司普遍抵制并排挤的情况下,平台企业不仅存在而且得以持续发展,无法回答为什么平台企业的进入是成功的,而非平台企业,如鹰联航空的进入是失败的,也无法回答,这种成功是否具有定量化的结论,各因素之间是否存普遍的在内部联系等。对平台企业的进入,民航业内仍然把他们视为个案进行解读。春秋航空的成功解读为低成本策略和领导人个体能力的成功,把携程网的行为解读为航空公司压缩代理人市场空间后的妥协行为。在理论研究上,虽然可以从企业边界理论、纵向关系理论、双边市场理论、民航业规制理论等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找到答案,但就这一现象的针对性和解释力也存在着明显欠缺。本文将平台企业“进入——实施纵向一体化”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对背景和案例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宏观和微观、外部和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相互有效整合的分析框架,从而回答为什么有些平台企业选择进入民航业,而有些平台企业选择不进入或在狭小的范围内有限介入,部分回答了为什么有些平台企业进入后经营不善等问题。构建了平台企业“进入——选择纵向一体化——考虑到市场结构的纵向—体化”三阶段的博弈分析模型。通过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构造为市场规模指标和利润率平衡指标,展开对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前的分析,到进入后与航空公司的博弈,以及到实施纵向一体化后的博弈,再到与未实施纵向一体化的比较,最后将市场结构因素融入到博弈模型中,构建起了基于不同市场结构,而对应选择行为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过程,较为清晰的回答了航空公司为什么普遍排挤平台企业,为什么在航空公司普遍排挤且能决定平台企业利润水平环境下,仍然存在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为什么选择纵向一体化策略,纵向一体化策略是否有效,以及在寡头垄断和垄断结构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策略是否仍然有效等问题。最后,构建了对平台企业纵向一体化实施效果进行检验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纵向一体化过程,结合民航业经营特点,构造成了“平台协同能力”因子,将纵向一体化过程指标化和客观化,将该指标与企业经营财务指标有机融合,形成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熵权进行赋权处理,从而使得对航空公司基于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效果进行检验成为可能。博弈模型和检验模型的论证结果显示,平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是有效的。原本松散低效的机票销售代理、旅行社、物流企业,基于技术进步和航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转而成为集中高效的新的企业形态,具备了“新经济”企业的特征和竞争优势,也把民航业改造成了双边市场结构,并占据了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的位置。这一市场结构使得平台企业的出现成为必然,所有航空公司的抵制行为都是在与市场趋势和市场机制的内生力相对抗。平台企业,借助双边市场结构,通过纵向一体化过程,将双边平台优势转为航空公司经营优势,迅速形成强劲现金流,并最终体现在经营利润上,这一行为有效突破了资产专用性壁垒,完成了纵向进入垄断行业的过程。研究结论,为企业如何成功进入民航业,以及在位航空公司如何提高效率提供了参考,为民航业进一步实施规制改革,推动新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供给侧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念、内容和方法上的启示。

张硕楠[3](2019)在《基于金融分权视角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地方金控)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均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全国31个省纷纷组建跨越银行、证券、保险、担保、信托、租赁甚至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集团,其下属金融资产不断扩大,在地方国资中逐渐发展为与一般工商业、基础设施产业的三足鼎立之势。地方金控与地方国企在资产与业务上的紧密联系,成为地方政府控制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金控属性也使其承担了部分地方政府融资需求,成为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的新目标。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地方金融发展、创新和试验,对我国金融市场化和民营化产生重要影响,使我国金融转型具有显着的地方和政府特色。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竞相推动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同时,其干预行为也使地方金控产生更大的代理问题,伴随着严重的金融风险。除了传统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公司治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与地方国企之间复杂的所有权控制与关联交易,以及地方政府盲目金融扩张而引发的特殊发展问题。其具体来源于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失调和产能过剩导致的地方国企不良资产,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向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转移。地方金控的组建与发展实际上预示着我国金融发展已显着出现由中央集权逐步向地方分权化的趋势。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形式变化与我国金融分权的发展阶段演变高度一致。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控制经历了改革初期的信贷干预到2006年开始控制城商行,再发展到最近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分别对应着我国金融分权演变的三个阶段,以金融开始分权和地方金融发展乱序为特征的第一阶段,以金融重新集权和金融风险防范为特征的第二阶段,以经济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下审慎分权为特征的第三阶段。金融分权理论从地方政府金融竞争与风险防范的双重视角出发,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最优金融资本分配和金融控制权的实施。无论从现实表现还是理论逻辑来看,金融分权理论都是研究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由此论文从金融分权的视角来对我国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这一重要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发现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背后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对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规范发展与监管体制构建提出有效建议。然而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我国尚未对地方金控进行明确定义,地方金控的发展与监管都处于摸索状态,另一方面,无论学者还是业界多将目光集中在中央金控和民营金控上,很少单独论及地方金控,对于地方金融的主要讨论还是集中在城商行、农商行等单一地方金融机构上,但根据统计,已有近60%的地方金融资产是以地方金控的形式存在,地方金控已成为地方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众多学者对金控集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金控集团的发展、治理与监管方面,多就公司金融视角来进行讨论。而对地方金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多为阐述性质,主要集中讨论了地方金控的组建动机与组建方式,缺乏基于规范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更勿论以金融分权视角对地方金控发展进行分析的文献,因此将地方金控作为地方金融的一个发展阶段,基于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特点和一般金控特征,对地方金控进行准确定义与全面统计,并以金融分权的视角解释其发展路径及潜在风险,不仅是对现有文献的有效补充,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中央政府设计的“晋升锦标赛”激励制度直接促使了地方政府竞争的形成,而财政分权所导致的财政不足与地方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又使地方政府竞争转变为地方政府金融竞争,即对金融资本的追逐。结合全国金融分权程度和地方禀赋特征,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选择最优地方金融分权模式,就体现为地方金融形式的不断演变和地方金控的组建与发展。鉴于此,论文以“现状分析——提出问题——相关文献综述——金融分权理论框架与指标构建——核心问题:金融分权视角下地方金控的发展模式差异、控制方式选择和经济效应——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对论文的核心问题进行解释和检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的总体思路对地方金控的发展模式差异、控制方式选择和经济效应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地方金控的发展路径与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地方金控在过去十年间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1)数量与规模急剧增加,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截止2016年,地方金控数量达到377家,与2006年相比增加超过3倍;资产规模也从1.73万亿增长至25.25万亿,增长14.6倍;2006年仅有20个省存在地方金控,而到2016年已扩展到全部31个省;(2)地方金控控制的金融资产迅猛增长。在过去十年间从0.42万亿增加8.62万亿,增长超过20倍,由于地方政府政治激励所产生的融资需求,金融资产增长主要体现在银行、信托等直接融资类金融机构,截止2016年,已有近60%的地方金融资产是以地方金控的形式存在;(3)杠杆率持续走高,经营绩效不断下降。地方金控资产负债率从58.3%增长至65.9%,显示其风险远超一般企业,同时资产收益率从2.6%下降至1%,远低于私企,甚至低于一般国企,证实除一般国企的委托代理问题,金控属性使其受地方政府的干预更加严重;(4)地方金控在各地区的发展具有显着差异。一方面地方金控集中分布于华东等沿海经济金融发达地区,且多为省级政府控制;另一方面,由于财政状况、经济结构、全国金融分权程度、区域金融发展等因素影响,各地区及各层级地方政府在“晋升锦标赛”下地方金融分权的最优策略选择具有差异,直接体现为地方金控的发展模式差异,呈现出如财政越差、国有经济比例越高的地区,其地方金控对下属金融机构控制力越强,且更加倾向于直接融资类金融机构等特点。然后进行金融分权理论框架与指标构建。将金融分权定义为:不同层级政府为实现自身利益目标,对其可支配金融权力自上而下进行层层划分,所导致的金融资源控制权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配置结果。金融分权分为两个层次:金融分权Ⅰ(中央分权政策)和金融分权Ⅱ(地方分权政策)。金融分权的决定是自上而下的序贯博弈:中央政府做出决策,各层级地方政府在既定中央政策的基础上选择自身策略,即中央政府选择策略金融分权Ⅰ,保留a比例的金融控制权,此时地方政府基于其可支配金融权1-a选择策略金融分权Ⅱ;但行为逻辑则为自下而上,中央政府首先观察地方政府策略集,考虑自身策略所导致的可能结果,在此基础上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即中央政府基于金融分权Ⅰ策略集{ai},观察地方政府策略{bk|a=ai},预测自身支付s=s{ai,bk},进而选择ai达成最优支付。基于此,论文构建了全国金融分权和地方金融分权两个层面指标,对我国金融分权演变与现状进行全面描述,前者反映金融分权最终结果,后者反映金融分权Ⅱ中的地方政府决策。在此基础上,依托金融分权理论和“晋升锦标赛”理论,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解释了论文重点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1)地方金控的发展模式由何决定?(2)地方政府如何选择地方金控的控制方式?(3)地方金控是否比一般金融机构更能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其作用机制又是什么?部分主要结论如下:1.地方政府组建地方金控的最直接目的是为地方发展融资,地方政府基于国企民企效率差异和控制权收益的衡量决定地方金控的发展模式,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反映国企资本需求的国有经济比例。2.对地方金控而言,超过90%的地方金控都是先成立非金控企业,然后逐渐转变为地方金控。因此在研究地方金控时,除了关注地方政府行为外,企业本身的发展诉求也不可忽视。地方金控在干预方式上可以分为两类,地方政府为融资而组建(直接控制型)和企业为自身发展而形成(间接控制型),但实质上无论何种地方金控,其最终能否成为地方金控,决定权仍在地方政府手中,在金融牌照稀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手中的剩余金融权就成为了最关键因素。3.95%以上的地方金控都由地方政府绝对控股,而超过75%的地方金控由地方政府100%控股,地方政府的持股均值为94%,地方政府对地方金控的控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4.地方金控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方式显着受到政府层级和地方禀赋的影响。越底层政府的地方金控对下属金融机构的控制意愿越强;地区国有经济比例越大、财政赤字越大、地方剩余金融权越大,地方金控对下属金融机构控制地位就越强;地方剩余金融权和金融发展程度会显着增加金融控制杠杆;相对于直接控制型,间接控制型的金融控制杠杆更多由企业产融结合的最优比例决定而非地方政府意愿。5.就地方金控的经济效应而言:相对于单一金融机构,地方金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效果更为显着;地方金控主要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的促进效果并不明显:地方金控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国有部门,而对非国有部门甚至存在挤出效应;地方金控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主要体现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而对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未有显着促进效果。6.就地方金控规模而言,地方金控相对规模越大,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就地方金控类型而言,直接融资类地方金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上显着优于金融服务类;就地方金控组建时间而言,2007-2012年之间组建的地方金控显着劣于其他时期。最后,论文基于我国地方金控发展现状和两个层面的金融分权模式,结合理论模型的推断和实证分析的结论,围绕如何促进地方金控的规范健康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从尽快落实金控集团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地方金控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防范地方金控地方政府干预的特殊风险、构建最优监管分权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曹建飞[4](2017)在《新疆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历经多次改革,对推动兵团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还未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兵团发展的体制难题,如团场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和政事不分依然存在,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维稳戍边能力仍需加强,与加快推进兵团“三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通过创新团场管理体制,明确团场“党政军企”职能,保证团场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才能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本文把团场作为研究主体,分析当前团场管理体制现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区位条件等因素,提出创新团场管理体制,并对创新团场管理提出相关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1)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从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方式分别对团场管理体制变迁进行理论分析。从路径分析来看,团场管理体制存在观念的粘滞使团场管理体制对计划体制具有强烈的历史依赖性;传统体制长期运行所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分享垄断权利与垄断租金,必然维护已有的制度安排,这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加大了制度变迁的成本;以及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承包职工及其家庭主体地位不突出,不具备完全自主的经营权。从制度变迁方式来看,团场管理体制变迁属于以兵团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并且强制性制度变迁力量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2)本文结合近年来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数据结果显示,团场总体上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事业稳步提高,职工生活显着改善;但团场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行政职能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等,经济管理体制存在政企不分、企业活力不足,农业经济体制不完善等,社会管理体制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社会组织少等,维稳戍边体制存在职工队伍老龄化、民兵队伍不稳定等问题。(3)本文重新界定团场功能,提出了团场分类管理的观点,并构建了经济协调、社会稳定、文化示范、生态卫士和维稳戍边五位一体的评价团场屯垦戍边能力的指标体系,以及通过组合权重为团场屯垦戍边能力得分排名,得出了不同团场因资源禀赋和区位差异,屯垦戍边能力差异较大。基于此,为了每一个团场能够依据自身优势能够发挥其功能,确定出经济发展型团场、维稳戍边型团场和生态型团场。进而选取经济社会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将144团场划分为三个梯队,对三个梯队比较分析确定第一梯队团场为以经济发展功能为主。同时在分析边境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基础上,确定了以维稳戍边功能为主的团场,结合兵团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团场,为分类推进团场管理体制创新,为适当划分不同梯度团场提供参考。(4)以改革试点团场调查问卷和争先进位活动考核指标体系为基础,设置了主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改革试点团场绩效评价,得出了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团场改革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政企分开不彻底;二是经济体制方面,如团场公司经营机制不活、经营效率不高,团场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三是社会管理方面,特殊体制不够健全完善、社区性质不明确、经费不足等。(5)本文总结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创新典型模式,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对“团镇合一”模式进行了探索,为健全团场政府职能提供了有效路径;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以1团金沃农业经营公司为例,总结了公司实践经验,为团场企业确立市场主体地位进行探索,但是团场是否成立经营性公司要因团场实际情况而异;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125团通过撤并连队进社区,强化社区管理职能,逐步将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这种模式腹心团场可以借鉴,然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边境团场还要充分考虑其维稳戍边的职能,探索适合其履行职责使命的社会管理模式;在维稳戍边体制方面,185团探索“精兵+皆兵”战略的实现形式和路径,为边境团场戍边职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6)本文对不同类别团场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建议。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经济发展型团场要完善已建镇团场的政府职能(部分执法权),同时加快未建镇团场建镇步伐,要精简机构提高服务效能,提高团场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维稳戍边型团场逐步成立建制镇,机构设置中单独设置政法、统战机构,按照“授权清单”设立财政所,逐步承接城镇、交通、农业等执法权,不但完善团场政府职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经济发展型团场要实现“政企”分开,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同时要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确立职工的市场主体地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连队经济发展;维稳戍边型团场要从实际出发组建市场竞争性公司,稳固连队的基础性地位,多措并举聚集人口,稳固团场根基;生态型团场要处理好经济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大对其生态补偿力度。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经济发展型团场要转变社会管理职能,提升服务水平,探索连队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维稳戍边型团场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党的核心领导,创新对流动人口管理,戍边团场加大聚集人口力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问题,维稳团场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不足问题。在维稳戍边体制方面,经济发展型团场要转变“重经济、轻维稳”观念,多种途径创新民兵编组形式,提高民兵应急战斗能力;维稳戍边型团场要转变“重维稳、轻经济”观念,保障维稳戍边经费,推行义务民兵制度,提高兵地联合维稳能力。

吕剑枫[5](2017)在《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稳步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等作出积极贡献。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本论文通过以广西玉林市为个案,对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由导论部分和五章正文组成。导论部分,通过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提出选题缘由,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得出有待研究方面,并介绍选题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的基础理论。阐述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提出的背景,指出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论述,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建设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分别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要求下,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丰富、发展及创新了党的建设思想及其理论。这一章还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论述。第二章,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征及衡量标准。回顾了改革开放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提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十八大以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从中可见中央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日益重视的发展历程。结合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特点,论述西部地区非公有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特征,包括规律性、导向性、全面性、发展性、区域性、民族性等,既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的一般要求,又有其区域性和民族性的鲜明特点和要求。研究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第三章,新时代推进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分析。从四个方面论述,包括: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党在西部地区的阶级力量,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执政公信力;推动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第四章,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主要成效及困境—以广西玉林市为例。玉林市是广西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示范城市,也是广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市。本章以玉林市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开展访谈,围绕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科学化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总结了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工作的实践探索,指出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困境,并分析了原因。第五章,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探索。针对从玉林市个案中找出的存在问题,提出要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明确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的科学定位,并提出了防止非公有制企业基层组织边缘化,警惕非公有制企业基层组织“家族化”倾向,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避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群众化”倾向等方法和路径。本论文主要采取了个案研究、理论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一是个案研究,以广西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市的名片---玉林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生动实践为例,运用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规律。二是理论分析,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梳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在对党建科学化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矛盾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西部党建科学化的特殊规律。三是比较研究,对发达省区和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及企业党建工作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概括出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殊性。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广西玉林市为个案,立足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抓住其中的关键性突出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借鉴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采取了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对比研究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

易旭明[6](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包东喜[7](2011)在《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传媒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媒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中国传媒业实践探索的深水区和突破点,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框架对报业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并根据对H报业集团的媒介拓展经营项目的考察来解读、阐释,近年来报业集团一般表现为突破或绕过制度约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实践。文章在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掘原始档案材料,梳理了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过程,以说明它在尔后的拓展媒介经营项目中实行制度创新的起始基础,包括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集团成立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企业化管理”实践、集团的组建和组建集团后的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文章随即系统论述了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前者包括新闻出版法规约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约束和产权交易的制度约束;后者包括新闻管理部门的政治纪律、新闻宣传纪律、舆论导向管理,以及集团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财经、人事、新闻报道等各方面的机制惯例。文章分析了H报业集团项目规划原则和据此原则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理念,提出了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三类八种模式。三类就是国资经营类、国资-民资合作经营类,国资-外资合作经营类。八种就是国资经营类下的集团独资模式、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三角产权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以及国资-民资合作模式和国资-外资合作模式。作者通过大量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取宝贵的、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系统考察了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的8个拓展项目:《特别关注》项目、《爱你》杂志项目、《家庭保健》杂志项目、“荆楚网”网站项目、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H特别书局项目、腾讯·大楚网项目和《爱篮球》杂志项目;它们分别与上述八种模式相对应,是这八种模式的典型个案。文章论述了它们的实施过程和实行的制度创新,指出:上述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模式之间,从纵向上看,基本上是依次循序发展的线性关系,从横向看,各模式之间前后照应,相互学习借鉴;后一种模式借鉴前一种模式或综合前数种模式的制度创新经验,实行诱致性变迁;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在论述考察结果时,作者特别对腾讯·大楚网项目中为民营资本提供进入传媒业的途径方面的创新和国资-民资合作的产权配置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度剖析。鉴于国资-外资合作的突破意义上的重要性,文章专门阐述了作为《爱篮球》杂志项目背景的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剖析了实施《爱篮球》项目时处理产权问题的基本思路,处理涉外合作问题的创新措施和实行涉外合作项目创新时的风险控制。文章在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提出处理合作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配置、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及其评估机制,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的对策建议。

田云[8](2011)在《论动漫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动漫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动漫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列入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艺术的动漫在中国起步较早,曾经创作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也曾进入过动漫强国的行列。然而,随着欧美、日韩等国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动漫产业化的步伐却渐趋缓慢。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把发展动漫产业作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着力点,积极为动漫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宽松的环境下我国动漫产业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级、各地政府都采取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本文立足于对当前形势下各种政策措施的分析,就如何更好地扶持、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动漫产业和政府职能进行理论阐述,介绍了相关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措施。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和各级、各地政府围绕促进动漫产业发展采取的政策措施。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现有政策措施的得失利弊。第五部分重点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就进一步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强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强化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公共政策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姚曦[9](2008)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理想——张金海广告教育与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金海教授是国内着名的广告学者和媒介研究专家,他在广告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成就,促进了我国广告学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建构;他对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更对促进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受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业界、学界的高度重视。其深邃的问题意识,关切现实的学术取向,丰富的学术内涵及远见,为发展中国广告高等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促进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与广告学学术研究的进步成绩斐然。本文主要从学科建设、广告理论体系建构、广告产业发展战略思想提出以及传媒产业研究的最新成果等方面,对张金海教授的广告教育与学术思想进行深刻解读。

李海霞[10](2007)在《甘肃期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期刊的产业化进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期刊业已经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文化事业”,而是视其为一个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本文从产业的角度,以期刊发行、广告和期刊集团的组织为核心来论述甘肃期刊产业发展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分析甘肃发展期刊产业的可行性以及从产业角度研究期刊业的意义。说明论文结构安排的理由与论文写作方面的有关问题。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甘肃期刊业发展现状。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甘肃期刊产业的发展策略。具体包括:发行策略。包括期刊订阅业务发展策略、期刊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和期刊的网络发行策略三个部分。订阅和零售是期刊发行的两个基本方式,是期刊发行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网络发行并不是独立于期刊零售与订阅以外的第三种发行方式,但基于网络的发行使期刊发行的领域极大扩展,而且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代表了期刊发行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文作了专门介绍。广告策略。这一部分首先分析甘肃期刊广告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然后在此基础上首先论述了甘肃期刊广告定位策略,接着论述了期刊业的广告客户策略,最后从加强期刊广告行业的自律和建立发行数量的认证机构两个方面论述期刊广告的规范化策略。集团化策略。首先分析期刊业实现集团化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期刊集团的组建策略,包括期刊集团的类型、组建期刊集团的途径和组建期刊集团应注意的问题三个部分。接着分期刊集团的品牌维护和创新策略以及期刊集团的品牌延伸策略两个部分论述期刊集团的品牌策略。结束语部分。这一部分对甘肃期刊产业的未来进行展望。

二、对组建我国电视产业集团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组建我国电视产业集团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引导动员、团结教育产业工人队伍是党在新时期交付的一项时代课题
        1.1.2 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是当代媒介的根本职责
        1.1.3 党的群团改革工作大局要求群团媒介迭代升级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全国报业、行业报、工人报发展研究现状
        1.3.2 全国读者群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受众
        1.5.2 读者及衍生概念
        1.5.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及衍生概念
第二章 《河北工人报》制作发行现状和读者调查
    2.1 报纸制作生产系统现状
        2.1.1 读者对象现状
        2.1.2 新闻传播内容现状
        2.1.3 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现状
        2.1.4 报纸整体规模现状
    2.2 报纸发行销售系统现状
        2.2.1 发行现状
        2.2.2 发行边界界定
        2.2.3 发行边界内尚未覆盖的空白区域
    2.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调查
        2.3.1 调查样本选择
        2.3.2 实施调查获取数据
第三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分析
    3.1 《河北工人报》读者总体分布概况
    3.2 《河北工人报》样本读者构成及占比
        3.2.1 性别构成:男性读者占比高达60.05%
        3.2.2 年龄构成:40 岁以上读者占比为64.47%
        3.2.3 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56.65%
        3.2.4 事业构成:成长、成熟、保守期约为81.62%
        3.2.5 工龄构成:10 年工龄及以上占比为68.04%
    3.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落特点
        3.3.1 产业工人读者亚群:占比最大阅报最强
        3.3.2 机关事业读者:均衡稳定
        3.3.3 新建民企读者:以决策和管理层为主
        3.3.4 劳模和省级离退休老同志读者:贡献口碑价值
        3.3.5 农业合作社读者:渴求身份认同
    3.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特征
        3.4.1 结构受到群体归属、利益、规范的显着影响
        3.4.2 结构与范式的党报及行业报读者群差别显着
    3.5 研究该报读者群结构的意义
第四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4.1 《河北工人报》读者“基础阅读需求”特点
        4.1.1 媒介影响:网络和手机媒介影响最大
        4.1.2 触报途径:单位订阅占比过半
        4.1.3 读者类型:老读者占比58.48%、忠诚读者为36.89%
        4.1.4 阅读方式:选择纸媒阅读占比为80.15%
        4.1.5 专版设置:赞同设置的读者为54.75%
        4.1.6 订阅倾向:位列省级纸媒第三
    4.2 《河北工人报》读者“阅读情况”特点
        4.2.1 阅读习惯:习惯在单位阅读占比最高
        4.2.2 阅读时间:上班时间阅报占比为64.74%
        4.2.3 阅读时长:近七成读者为0.5-1 小时
        4.2.4 阅读方式:大致浏览和重点阅读成主要方式
    4.3 《河北工人报》读者“读者评价”特点
        4.3.1 该报认可评价:读者中63.79%的人选择不喜欢和一般
        4.3.2 版面呈现评价: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读者占比没有过半
        4.3.3 新闻类型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新闻类型
        4.3.4 报纸专栏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报纸专栏
        4.3.5 该报发展评价:读者提出发展建议最多的七个栏目
        4.3.6 广告制作评价:不满意读者占比超过满意读者占比
        4.3.7 该报信息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占比为59.87%
        4.3.8 该报功能评价:该报读者渴盼的《河北工人报》具有的功能
    4.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4.5 研究该报读者群阅读属性的意义
第五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的困难和问题
    5.1 潜在读者总体覆盖率偏低
    5.2 新闻及信息结构不利于拓展中青年潜在读者
    5.3 读者群拓展在非国有经济领域存在“天生缺陷”难题
    5.4 读者对报纸整体认可不足一半
    5.5 报纸新闻信息含量明显偏低
    5.6 专版专刊办刊质量明显偏低
    5.7 信息呈现和承载栏目吻合度较差
    5.8 该报新媒体对读者群拓展的拉升作用尚待提高
第六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策略
    6.1 深耕传统渠道全面拓展读者
        6.1.1 工会带动:实施“多订一份”工程
        6.1.2 会员紧跟:实施“一个百分点”攻坚工程
        6.1.3 职工自发订阅:实施“千分之一”带动工程
    6.2 选择性接触塑造核心受众读者群
    6.3 调适报纸语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新闻产品
    6.4 关注惯习和场域的影响满足受众阅读偏向
    6.5 以专业性提升媒介品质实现受众能动选择
        6.5.1 将基础新闻传播理念融入新闻产品生产全程
        6.5.2 以专业传播技法生产新闻产品
        6.5.3 以专业背景构建信源权威
        6.5.4 以专业方式重构新闻产品双向传播属性
        6.5.5 以专业标准重塑新闻价值
    6.6 以社会责任获取读者群拓展的内核力量
    6.7 分众传播是拓展读者群的有力工具
    6.8 运用新媒体技术助推读者群拓展
        6.8.1 运用移动终端迁移拓展读者群
        6.8.2 用好大数据拓展高质量读者群
        6.8.3 用好云计算促进读者媒介选择的形成
        6.8.4 区块链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质量促进读者生成
    6.9 实施政府采购破解民企从业人员读报用报难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 ——基于双边市场结构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内容和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研究
    2.1 双边市场文献研究
    2.2 自然垄断行业市场进入的相关文献研究
    2.3 民航业改革相关文献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背景及案例借鉴
    3.1 进入民航业平台企业的划分
        3.1.1 企业组织理论视角
        3.1.2 双边市场理论视角
    3.2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背景
        3.2.1 规制环境
        3.2.2 市场环境
    3.3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案例借鉴
        3.3.1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携程网案例
        3.3.2 基于成本策略的视角: 春秋国旅案例
        3.3.3 基于内容整合的视角: TUI集团案例
    3.4 进入民航业的平台企业运营效果:纵向一体化视角
        3.4.1 平台企业端运营效果分析
        3.4.2 航空公司端运营效果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博弈分析
    4.1 进入民航业的博弈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过程分析
    4.2 平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博弈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过程分析
        4.2.3 双边市场结构情景
    4.3 寡头市场结构情景的分析
        4.3.1 市场结构特征
        4.3.2 模型假设
        4.3.3 模型分析
    4.4 垄断市场结构情景的分析
        4.4.1 模型假设
        4.4.2 模型分析
    4.5 结论
第5章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综合评价
    5.1 财务指标分析
        5.1.1 指标选择
        5.1.2 指标分析
        5.1.3 小结
    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2.1 模型选择
        5.2.2 构建方法及步骤
    5.3 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5.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3.2 平台协同能力因子的构造
        5.3.3 指标间纵向关联性
        5.3.4 模糊因子测度
    5.4 一级指标评价矩阵分析
        5.4.1 熵权及权重确定
        5.4.2 一级指标评测计算
        5.4.3 一级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5.5 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5.5.1 二级指标评测计算
        5.5.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6 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结论适用性
    6.2 相关建议
        6.2.1 企业层面的建议
        6.2.2 规制层面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1年-2017年上市航空公司财务数据(单位:亿元)
附录2 专家评价量表
附录3 航空公司模糊因子测度结果列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金融分权视角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2.1 技术路线图
        1.2.2 研究方法
    1.3 逻辑框架与章节安排
        1.3.1 逻辑框架图
        1.3.2 章节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2.地方金控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地方金控界定
        2.1.1 一般金控定义
        2.1.2 地方金控定义与统计方式
        2.1.3 地方金控分类
    2.2 地方金控的总体特征与纵向演变
        2.2.1 地方金控成立与组建
        2.2.2 地方金控数量、规模与经营状况
        2.2.3 地方金控控制的金融资产
        2.2.4 行业分布
        2.2.5 小结
    2.3 地方金控的区域横向差异
        2.3.1 各地区地方金控数量、规模与经营状况
        2.3.2 各区域地方金控金融资产
        2.3.3 各区域地方金控干预方式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文献综述
    3.1 企业发展为金控集团的动机
        3.1.1 规模经济
        3.1.2 范围经济
        3.1.3 协同效应
        3.1.4 我国金控集团的特殊性
        3.1.5 小结
    3.2 金控集团的公司治理
        3.2.1 内部治理结构
        3.2.2 经营效率
        3.2.3 小结
    3.3 地方金控的组建动机与方式
        3.3.1 组建动机
        3.3.2 组建方式
        3.3.3 小结
    3.4 文献述评
4.金融分权与地方金控发展
    4.1 金融分权定义与演变路径
        4.1.1 金融分权定义
        4.1.2 金融分权演变路径
    4.2 我国金融分权现状
        4.2.1 金融分权指标构建
        4.2.2 全国金融分权
        4.2.3 地方金融分权
    4.3 金融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金控发展
        4.3.1 金融分权、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金融竞争
        4.3.2 金融资本分配与地方金控发展模式
        4.3.3 金融控制权实施与地方金控控制方式
    4.4 本章小结
5.地方融资需求、企业多元化与地方金控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5.1 地方政府视角下地方金控的组建逻辑
        5.1.1 基本模型
        5.1.2 模型拓展:加入财政与税收
    5.2 样本选取及变量定义
    5.3 经济结构、财政禀赋与地方金控组建
    5.4 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企业多元化发展与地方金控级别
        5.4.1 基本回归模型
        5.4.2 不同统计标准的稳健性检验
        5.4.3 政府干预方式与地方金控组建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金融分权下的地方金控控制方式选择
    6.1 “控制方式”的理论分析
        6.1.1 地方国企控制权
        6.1.2 金控集团内部控制权配置
        6.1.3 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控制意愿
        6.1.4 小结
    6.2 地方金控控制方式现状
        6.2.1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控的控制程度
        6.2.2 地方金控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方式
        6.2.3 小结
    6.3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6.4 地方金控对下属金融机构的控制方式选择
        6.4.1 融资需求、分权程度与地方金控的相对控制地位
        6.4.2 政府层级、组建时期与相对控制地位
        6.4.3 分权程度、金融发展与地方金控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杠杆
        6.4.4 离散型控制杠杆的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地方金控对地方经济增长更有效么?
    7.1 地方金控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7.1.1 产融结合视角
        7.1.2 金融分权视角
        7.1.3 金融发展视角
    7.2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7.2.1 模型设定
        7.2.2 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7.2.3 地方金控组建随机性检验
    7.3 地方金控经济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7.3.1 地方金控能更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么
        7.3.2 地方金控对第二产业的促进机制
        7.3.3 地方金控对第三产业的促进机制
        7.3.4 小结
    7.4 地方金控异质性与经济促进效应
        7.4.1 地方金控规模
        7.4.2 下属金融机构类型差异
        7.4.3 不同时期组建的地方金控
    7.5 本章小结
8.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论文结论与主要观点
    8.2 政策建议
        8.2.1 尽快落实金控集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金控集团范围
        8.2.2 强化地方金控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8.2.3 着重防范地方金控与地方政府、地方国企之间关联行为的特殊风险
        8.2.4 构建混业经营下的最优监管分权机制和财责匹配的风险分担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新疆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方面
        1.2.2 国内研究方面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兵团团场概念
        2.1.2 体制的概念
        2.1.3 管理体制的概念
        2.1.4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
        2.1.5 本文对兵团团场管理体制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创新驱动理论
第三章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团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1.1 以“军”为主的部队体制时期(1949年10月至1954年10月)
        3.1.2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54年10月至1975年3月)
        3.1.3 农垦总局时期(1975年3月至1981年12月)
        3.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82年1月至今)
    3.2 团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3.2.1 团场管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
        3.2.2 团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的方式
    3.3 团场管理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3.3.1 现有团场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3.3.2 现有团场管理体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3.3.3 现有团场管理体制对新疆稳定的影响分析
    3.4 团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3.4.1 兵团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3.4.2 兵团团场经济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3.4.3 兵团团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3.4.4 兵团团场维稳戍边体制存在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理论框架与思路
    4.1 兵团团场功能重新定位
    4.2 新形势下团场管理体制创新目标
    4.3 团场管理体制创新思路
    4.4 团场管理体制创新内容
        4.4.1 行政管理体制
        4.4.2 经济体制
        4.4.3 社会管理体制
        4.4.4 维稳戍边体制
    4.5 团场分类管理体制改革的提出
        4.5.1 实践依据
        4.5.2 理论依据
        4.5.3 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4.5.4 团场分类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兵团团场管理体制改革绩效分析
    5.1 改革试点团场运行情况调研简介
        5.1.1 实地调研
        5.1.2 问卷调研
    5.2 调研结果分析
        5.2.1 行政职能转变方面
        5.2.2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5.2.3 社会管理方面
        5.2.4 维稳戍边方面
    5.3 兵团改革试点团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5.3.1 有关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5.3.2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置原则
        5.3.3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5.4 主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5.4.1 结构方程模型
        5.4.2 模型的构建及其实现
    5.5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5.5.1“客观”评价指标体权重设计
        5.5.2“主观”评价指标体权重设计
    5.6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评价过程
        5.6.1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客观评价过程
        5.6.2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主观评价过程
    5.7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总体评价与问题分析
        5.7.1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的总体评价
        5.7.2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典型案例
    6.1 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团镇合一”模式探索
        6.1.1 主要做法
        6.1.2 主要模式
        6.1.3 实践经验与启示
    6.2 团场经济管理体制:团场经营性公司探索
        6.2.1 主要做法
        6.2.2 实践效果
        6.2.3 经验与启示
    6.3 团场社会管理探索:以七师125团为例
        6.3.1 主要做法
        6.3.2 实践效果
        6.3.3 经验与启示
    6.4 团场维稳戍边探索:以第十师185团为例
        6.4.1 主要做法
        6.4.2 实践效果
        6.4.3 经验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团场分类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7.1 不同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7.1.1 经济发展型团场
        7.1.2 维稳戍边型团场
        7.1.3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配套措施
    7.2 不同团场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7.2.1 经济发展型团场
        7.2.2 维稳戍边型团场
        7.2.3 生态型团场
    7.3 不同团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7.3.1 经济发展型团场
        7.3.2 维稳戍边型团场
    7.4 不同团场维稳戍边体制创新措施
        7.4.1 经济发展型团场
        7.4.2 维稳戍边型团场
    7.5 进一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7.5.1 积极化解团场负债问题
        7.5.2 推进“兵师团”三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
        7.5.3 健全相关制度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导师评阅表

(5)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提出的背景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根本要求
        (三)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四)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的发展过程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建设思想
        (二) 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
        (三) 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认识的发展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新要求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内涵
        (二)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四)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特征及衡量标准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史回顾
        (一) 改革开放初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提出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三) 十八大以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
    二、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及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特征
        (一)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特点
        (二)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
        (一) 保证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作用的发挥
        (二) 确保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健康发展
        (三) 实现企业党组织和企业、地方之间的关系合理化
        (四) 促使企业主理解、接纳并支持党建工作
        (五) 监督企业贯彻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生产经营遵纪守法
第三章 新时代推进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一)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科学化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二) 完善利益整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二、增强党在西部地区的阶级力量,巩固党的阶级基础
        (一) 提升党建把握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任务特殊性的水平
        (二) 发挥工人阶级的基石作用
    三、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执政公信力
        (一) 团结各民族进步阶级的群众,促进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科学化有效进行
        (二) 引领发挥党的领导模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科学化发展
    四、推动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党
        (二) 强化党对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领导
第四章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的主要成效及困境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二、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的主要成效与实践探索
        (一) 主要成效
        (二) 实践探索
    三、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几点启示
    四、玉林市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 基层党组织的定位不准,影响功能的发挥
        (二) 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教育管理难
        (三) 存在一定程度的“群众化”现象
        (四) 企业党组织的附庸化、边缘化趋势明显
        (五) 企业党组织的“家族化”问题较为普遍
第五章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探索
    一、科学定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
        (一) 政治功能——政治核心,政治引领
        (二) 经济功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 文化功能——塑造工业文明所需要的现代人格,传承民族文化
        (四) 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防止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边缘化
        (一) 加强政治引导,培育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 丰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形式,持续扩大“两个覆盖”
        (三)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员对企业的影响力
    三、警惕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家族化”倾向
        (一) 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积极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
        (二) 改革家族经营制,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三) 合理设置基层组织,严把党组织审批关
        (四) 严格党组织负责人任用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五) 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不断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
    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一) 明确建设责任,创新管理平台
        (二) 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内容形式
        (三) 树立服务理念,建立长效机制
        (四) 开展主题教育,发挥“两个作用”
    五、避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群众化”倾向
        (一) 提高政治素养,注重自我教育
        (二) 夯实思想基础,培育职业道德
        (三) 加强党员管理,保持队伍纯洁性
        (四)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调查问卷
附录二: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科学化访谈提纲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报业集团管理的一般问题研究
        1.2.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报业集团管理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
    2.1 企业化管理阶段(1978年至1995年)
    2.2 集团化经营阶段(1996年至2003年)
    2.3 资本多元化阶段(2004年至今)
3 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
    3.1 H报社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
        3.1.1 报纸创办
        3.1.2 H报社的固定资产来源
    3.2 H报社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
        3.2.1 H报早期经营体制
        3.2.2 H报社的财务体制
    3.3 H报社成立集团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
        3.3.1 H报社发行经营:从"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
        3.3.2 H报社广告经营:广告经营的拓展
        3.3.3 H报社成立报业集团前的多种经营探索
    3.4 报业集团成立前的H报社的"企业化管理"实践
    3.5 H报业集团组建
    3.6 H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
    3.7 H报业集团的制度设计与约束机制
    3.8 H报业集团处理产权问题的正式制度约束
4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
    4.1 设立媒介(包括报纸、期刊、网络)编辑部受新闻出版法规约束
    4.2 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
        4.2.1 媒介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媒体运作"事企分开"
        4.2.2 引入社会资本与跨地区经营方面的约束
        4.2.3 文化产业投融资路径不断拓展,但传媒业仍属非国有资本的投资禁区
    4.3 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
    4.4 产权交易制度约束
5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5.1 新闻管理部门的非正式约束
        5.1.1 政治纪律
        5.1.2 新闻宣传纪律
        5.1.3 舆论导向管理
    5.2 集团运作机制的惯例约束
        5.2.1 财经运作机制惯例
        5.2.2 人事运作机制惯例
        5.2.3 新闻报道运作机制惯例
        5.2.4 其他运作机制惯例约束
6 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项目的拓展
    6.1 H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原则
    6.2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
    6.3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模式
7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制度创新考察
    7.1 集团独资模式的《特别关注》项目
        7.1.1 《特别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
        7.1.2 《特别关注》项目的制度创新
    7.2 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爱你》杂志
        7.2.1 《爱你》项目的实施过程
        7.2.2 《爱你》项目的制度创新
    7.3 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家庭保健》
        7.3.1 《家庭保健》项目的实施过程
        7.3.2 《家庭保健》项目的制度创新:国有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产权合作
    7.4 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荆楚网
        7.4.1 荆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4.2 荆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主流网络媒体运行政府网站
    7.5 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的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7.5.1 长江崇文项目的实施过程
        7.5.2 长江崇文项目的的制度创新
    7.6 三角产权模式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湖北特别书局
        7.6.1 湖北特别书局项目的实施过程
        7.6.2 湖北特别书局的制度创新
    7.7 国资-民资合作模式的腾讯·大楚网项目
        7.7.1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7.2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
8 国资-外资合作模式:《爱篮球》项目
    8.1 实行国资-外资合作的背景: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
    8.2 《爱篮球》项目的实施过程
    8.3 《爱篮球》项目的制度创新
        8.3.1 借鉴国资-民资合作的商业网站腾讯网·大楚网的运作经验
        8.3.2 产权制度的创新
    8.4 对《爱篮球》项目所体现的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评析
        8.4.1 产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8.4.2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
        8.4.3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配置
        8.4.4 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
        8.4.5 开展涉外合作项目制度建设的评估机制
    8.5 H报业集团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原则
        8.5.1 强化涉外合作项目在H报业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8.5.2 充分估计并着力规避涉外合作项目制度继续创新的风险
        8.5.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次修正)》等法律规定为准绳
        8.5.4 高度重视涉外合作项目的交易成本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论动漫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一、动漫产业及政府职能的相关概述
    (一) 动漫产业的概述
    (二) 政府职能的概述
二、发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措施
    (一) 美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措施
    (二) 英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措施
    (三)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措施
    (四) 韩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措施
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采取的措施
    (一)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 政府采取的措施
四、对政府现行措施的分析
    (一) 对有关扶持政策措施的分析
    (二) 对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的分析
    (三) 对组建动漫行业协会的分析
    (四) 对组建企业联盟的分析
    (五) 对组建动漫集团的分析
五、对政府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对策措施的建议
    (一)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二)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三) 强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四) 强化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五) 强化投资融资平台建设
    (六) 强化公共政策平台建设
    (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附:关于吉林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学科建设与学术理想——张金海广告教育与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抢占学科的制高点
    一、构造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搭建高层次的学科平台
中国的广告学与广告学的20世纪
    一、广告学理论的本原性研究
    二、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的回顾与研究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理性透视
    一、对广告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期
    二、对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的归纳
    三、对广告产业发展现状的审视
    四、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广告与媒介研究领域的学术双栖
    一、广告理论与广告产业发展研究成果卓富
    二、媒介研究领域特色彰显
后记
附录【张金海出版着作及主要学术论文一览表】

(10)甘肃期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甘肃期刊业发展现状
    (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甘肃期刊业取得的成绩
    (二) 甘肃期刊业存在的不足
三、甘肃期刊产业发展策略
    (一) 期刊的发行策略
    (二) 期刊的广告策略
    (三) 期刊的集团化策略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组建我国电视产业集团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D]. 张胜国. 河北大学, 2020(08)
  • [2]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 ——基于双边市场结构的分析[D]. 张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3]基于金融分权视角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研究[D]. 张硕楠. 西南财经大学, 2019
  • [4]新疆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曹建飞.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5]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D]. 吕剑枫.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7]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D]. 包东喜.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8]论动漫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D]. 田云. 长春工业大学, 2011(05)
  • [9]学科建设与学术理想——张金海广告教育与学术思想研究[J]. 姚曦.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8(04)
  • [10]甘肃期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李海霞. 兰州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关于组建我国电视产业集团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