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慌、气短、全身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论文文献综述)
蔡宝珠(PADUNGKIETTIWONG WACHIRAPORN)[1](2021)在《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通过总结汪悦教授的病案资料,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CTD-TD)的中医辨证及用药特点。第二部分,观察中医辨治结缔组织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CTD-HT)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所选取病例为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汪悦教授门诊就诊的CTD-TD患者,共158例。第一部分:利用Excel 2020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汪悦教授治疗CTD-TD的用药特点(性质、味、归经、中医疗效、药理作用)。深入分析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第二部分:从纳入158例病例中选取最高两个合并病,分别为:干燥综合征合并桥本甲状腺炎(SS-HT)42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RA-HT)2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运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并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15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33%,女性患者93.67%,男女比例1:14.8,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45.24±11.40岁。最多见的CTD-TD为SS-HT 26.58%,其次为RA-HT 13.29%。合并TD的CTD患者,发生率依次为干燥综合征45.57%,类风湿关节炎34.81%,未分化结缔组织病8.86%,强直性脊柱炎6.96%,系统性红斑狼疮1.90%,系统性硬皮病1.27%,银屑病关节痛0.63%。合并CTD的TD构成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46.20%,甲状腺功能减退32.91%,其他15.19%,甲状腺功能亢进5.7%;中医证型分布:最多见为寒湿痹阻证32.91%,其次为阴虚内热证23.41%,气阴两虚证20.89%,肝肾阴虚证8.86%,气血两虚证6.96%,肾阳亏虚证6.33%,脾虚肝郁0.63%;出现频率较高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大关节痛,怕冷,口干口渴,眼干,疲劳乏力,寐差,小关节痛;舌像以舌红,舌淡红,苔薄白为最多见,脉象以细弦和细为多;(2)用药统计:纳入158首中药处方,所用中药共178味,药物使用频率2350次;使用最多的十味药为:生地黄,白芍,甘草,金银花,桂枝,土茯苓,防风,石斛,牛膝,麦冬,用药归类以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使用最多的药性性温和性微寒,药味多为甘,苦,辛。药物归经为肺,肝,胃,脾,肾;(3)辨病用药:SS-HT治法主要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清热泻火,消肿散结。SS-甲减治法以养阴清热,生津止渴,健脾益气,消肿散结。RA-HT治法以散寒化湿,清热散结,通络止痛。RA-甲减治法以温经散寒,清热除湿,化痰祛瘀;(4)疗效评价:SS-HT 42例,治疗后显效6例,进步15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效率为95.24%。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1),CRP,ESR,TGAb,TPOA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TT3较治疗前升高(P<0.05)。RA-HT 21例,治疗后显效5例,进步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48%,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1),CRP,ESR,TPOA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5)安全性观察:SS-HT治疗后未见肝肾功能明显异常,RA-HT治疗前1例患者肝酶轻度升高,经过治疗后2周复查肝功能降至正常水平,本次研究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45.24±11.40岁;(2)SS合并HT为临床最常见,其次为RA合并HT;(3)SS合并TD最多见的证型为阴虚内热证,RA合并TD最常见的证型为寒湿痹阻证;(4)治疗CTD-TD总体用药多为补虚药和清热药;(5)CTD合并TD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临床表现多为为本虚标实;(6)SS-HT的病机初期多为阴虚内热,中期多为气阴两虚,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治当润肺清胃,益气养阴,补益肝肾,兼以消肿散结;(7)RA-HT在临床上多为寒热错杂证,治当寒温并施,散寒祛湿,清热散结;(8)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治疗SS-HT和RA-HT患者疗效切确,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安全有效。
王若冰,罗亚萍,郜晨静,潘利敏[2](2021)在《高社光教授治疗心肌淀粉样变1例并中医机制及证治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pAL)是一种由于异常折叠蛋白聚集沉积所导致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生存期较短,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高社光教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心肌淀粉样变患者1例,病情好转较快,病情稳定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硼替佐米继续联合中药治疗,实现了病情的长期稳定,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朱俊[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孔柄坛[4](2020)在《刘喜明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DKD患者的尿蛋白等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挖掘总结导师刘喜明教授治疗DKD及蛋白尿的中医临床经验。方法:(1)本研究为对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刘喜明教授门诊DKD患者的临床观察。(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分别采集患者初诊(0周)、4周、8周、12周四个时间节点的病情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指标、肾功能指标、糖代谢指标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31例,男女比例为2.1:1;高发年龄区间为55岁-75岁;DKD病程和DM病程具有正相关。2.降低尿蛋白:中医治疗能降低异常UACR,即能使A2A3期UACR下降,但对A1期UACR无明显作用,可使A2期UACR由0周的159.50±98.43 mg/g下降至12周的81.22±81.83 mg/g,变化有差异(P<0.05),A3 期 UACR 由 0 周的 922.55±521.21 mg/g下降至12周的361.15±95.21 mg/g,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能使A3组24h-UTP 明显下降,由 0周的3989.43±2835.28mg/24h下降至 12 周的 1743.69±1532.78mg/24h,变化有显着差异(P<0.01)。3.改善肾功能:中医治疗能使Scr降低,由0周的144.98±81.65μmol/l降至12周的116.22±54.76μmol/l,变化有显着差异(P<0.01);使e-GFR呈升高,由0周的58.17±31.30 mL/(min·1.73m2)上升至 70.64±32.65 mL/(min·1.73m2),变化有显着差异(P<0.01)。4.糖代谢:12周的治疗可使HbA1c平均降低0.6%,由(7.64±1.94)%降至(6.98±2.01)%,且有显着差异(P<0.01)。但从FPG和PPG的水平来看,此作用不明显。5.改善中医症状:治疗12周可使总体平均症状积分由16.03降至3.68,平均缓解度达到77.04%。最常见症状依次为乏力(52.42%)、小便频数(34.68%)、水肿(29.03%)、小便泡沫(28.23%)、肢体麻木(22.58%)。6.证候分布:常见证候依次为气阴不足证、阴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脾虚湿盛证、元气不足证、气血不足证;各期证素中,A1A2期均以气虚、阴虚为最多,A3期以血瘀为最多,气虚、阴虚次之。7.用药特点:高频药物依次为:丹参、黄芪、山药、石斛、麦冬、茯苓、北沙参、杜仲、熟地、薏仁。针对不同证候有相应药物配伍,气阴不足证主要用药为黄芪、太子参、麦冬、玉竹;阴虚血瘀证主要用药为北沙参、麦冬、石斛、丹参组合和熟地、石斛、山药、丹参、牛膝组合;脾虚湿盛证主要用药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组合和北沙参、白扁豆、薏仁、半夏、陈皮组合;肾精不足证主要用药为熟地、山茱萸、山药;元气不足证主要用药为大剂黄芪合西洋参。结论:1.降低尿蛋白:中医治疗能普遍减少蛋白尿,但所起作用的侧重点随A分期而不同,最显着者作用为减少A3期患者尿蛋白总量,此外可使30%A2期患者实现A分期的逆转,使全部A1期患者稳定在A1期。2.证候证素:证候以气阴不足证、阴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多。而证素中,A1A2期以气虚、阴虚为最多,A3期以血瘀为最多,气虚、阴虚次之。3.治疗特点:蛋白尿各期治法上,早期(A1A2期)益气与养阴并举,中期(A3期)补气升清为主佐以养阴,后期(氮质血症期)补元气为主佐以温阳。治疗理念上:扶正以补气为主,培本从养阴入手,并发症着眼于化瘀。
雷天浩[5](2020)在《贺用和主任医师中医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和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早期胃癌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但其检出率低。局部进展期胃癌提倡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的模式,目前仍在进行大量前瞻性研究、对照研究的探索。而晚期伴远处转移胃癌仍是胃癌治疗上的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各期胃癌有其独特性,可辅助化疗减毒增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贺用和主任医师从医30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在治疗胃癌方面,有其独到见解和学术思路。目的: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名老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数据分析挖掘平台,挖掘贺用和主任医师诊治胃恶性肿瘤的医案,总结贺用和主任医师论治胃恶性肿瘤的遣方用药、配伍规律、临床经验及学术思路,为中医治疗胃恶性肿瘤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主要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历年文献,对胃癌的西医综述予以归纳,包括胃癌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最新诊疗措施。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整理医籍对胃癌的论述以及近现代部分医家诊疗胃癌的经验和思路。2经验总结:通过收集2018-2020年贺用和主任医师门诊病历,整理为临床医案资料,通过数据清洗、多次核查后录入名老中医数据挖掘系统对门诊处方进行分析,总结贺用和教授治疗胃恶性肿瘤经验及学术思路。3讨论:基于数据挖掘信息分析总结用药频率、配伍关系、核心处方等,结合与贺用和主任访谈探讨,并从其门诊选取2例代表性病例充分阐释贺用和主任医师临床治疗胃癌经验及思路。结果:通过对贺用和主任医师治疗胃恶性肿瘤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总结出贺用和主任医师胃癌治疗胃恶性肿瘤时常用频次最高的30味药:黄芪、麸炒白术、陈皮、防风、茯苓、醋北柴胡、菟丝子、法半夏、炒莱菔子、姜厚朴、醋鸡内金、炒酸枣仁、麸炒枳实、生薏苡仁、砂仁、山药、红景天、醋鳖甲、当归、木香、麸炒神曲、干姜、炒山楂、川芎、炒白芍、鹿角霜、浙贝母、姜半夏、连翘、酒黄精。其中补虚类药物和温化寒痰药居多,补虚药中以补气药比例最大。前30味药中,药物四性含“热”、“温”、“微温”的药物占一半以上(54%)。治疗胃癌用药按照归经依次为:脾、肺、肝、胃、肾、心、胆、大肠、膀胱、小肠、三焦、心包。2根据频数结合专家访谈,总结治疗胃癌核心处方:黄芪、柴胡、枳实、白术、茯苓、当归、菟丝子、陈皮、鸡内金、防风、法半夏、鳖甲。临床运用时根据证型辨证加减。3基于专家访谈总结出,胃癌的发生主体在胃,上于贲门相关,下于幽门相系,病位虽在胃,临床症状演变上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性多属本虚标实。病理因素多为气滞、痰湿、瘀血、寒凝,后期常演化为正虚,结合络病思路以及“内风暗旋,肝风内动”的肿瘤转移学术思想治疗上从“气、痰、瘀、虚”论治胃癌。
石益萌,罗豆豆,吴佳丽,陈雅卓,田竹芳[6](2020)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为抑郁症1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缺乏或生物效应不足,以机体的代谢和多系统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一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病理特征是黏多糖在组织和皮肤堆积,表现为黏液性水肿。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严重的甲减在行为上表现为懒言少语、情绪低落,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本文总结1例原发性甲减误诊为抑郁症患者的诊治过程,现报道如下。
高望朔[7](2020)在《慢性肾心综合症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结果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肾心综合症治疗效果的多重因素,找出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肾衰及心衰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预后生活质量获得极大提高。方法:调查研究100名本院2017年9月-2019年11月入院治疗的肾心综合症病人的病案资料,并将其按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预后良好组(研究组)及不良组(对照组),按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好转组和无效组。治愈组:胸闷、浮肿、畏寒肢冷等症状完全消失,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心电图显示正常,心功能恢复;好转组:胸闷、浮肿、畏寒肢冷等症状明显减轻,肾功能有所提升,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心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组:临床症状、心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善。有效组=好转组+显效组,预后良好组为有效患者,预后不良组为无效患者。观察两组前后的BNP、血Cr、BUN、心电图、射血分数等指标变化。通过不同的用药方案作出疗效评价。结果:患者的生活及行为习惯、治疗措施、入院基本病情对肾心综合征的预后具有一定影响,通过规律、合理、个体化的治疗后,两组心衰及肾衰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指导患者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正确使用利尿剂及控压、扩冠等药物,加强对疾病的理性认识等,在治疗肾心综合征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积极控制患者病情,明显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彭国正[8](2019)在《恩度腔内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rmhTNF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恩度腔内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rmhT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浆膜腔积液(MSCE)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MSCE患者均进行化疗,对照组联合应用顺铂腔内灌注,研究组联合应用恩度腔内灌注治疗。观察对比两组MSCE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水平、体内血清rmhTNF水平。结果:研究组MSCE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SCE患者(P<0.05);研究组MSCE患者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MSCE患者(P>0.05);研究组MSCE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MSCE患者(P<0.05);研究组MSCE患者体内血清rmhTNF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MSCE患者(P<0.05)。结论:临床对MSCE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全身化疗联合恩度腔内灌注的疗效更为显着,能显着提高MSCE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及生活质量;二者联合不会增加MSCE患者化疗的毒副反应,值得应用及推广。
张美珍[9](2019)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目的:对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病-证-症-方-药等多角度总结甲减中医诊疗规律。方法:收集患者就诊的一般信息和处方记录。将数据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甲减患者高频症状、用药、方剂及分析药性特点。结果:在120例甲减患者中,女性99例,男性2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为13岁,最大68岁,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1岁。其中30-49岁共79例,40-49岁共46例。对纳入的120例患者的首诊症状、常用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畏寒出现的频率为87.5%,乏力82.5%,脱发69.17%,记忆力减退65.83%,浮肿65%,纳差54.17%,体重增加54.17%。对近8000诊次的常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仙茅频数最高达330次、仙灵脾313次、茯苓286次、泽泻246次、猪苓226次、炒白术114次、冬瓜皮105次,方剂使用温阳健脾方166次、藿朴夏苓汤40次、玄麦甘桔汤28次。对17味高频药物的药性进行统计,平、温共占57.6%;甘、辛共占82.58%;肾、脾、肝经共占66.72%。结论:甲减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在治疗甲减的高频药物中,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脾、肝经为主。甲减首诊患者以乏力、怕冷、脱发、记忆力减退、浮肿、纳差、体重增加、眠差、情绪低落等症状为主,治以温阳健脾方,其次为藿朴夏苓汤、玄麦甘桔汤、四逆散。对药物频次进行分析,发现单味药以仙茅、仙灵脾为主,仙茅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利水渗湿中药,如茯苓、泽泻、猪等、冬瓜皮、冬瓜子;第三是活血化瘀药,如醋香附、泽兰、川牛膝等。甲减的发生主要以阳虚、气虚为主,气滞、痰饮、血瘀为标。故在补阳益气的组方配伍中,加入适量祛瘀之品,以防止温燥耗伤气血,同时考虑病理性质常为本虚标实,配合理气、化痰之品,已收其效,通过分析用药规律,临床常用甘平辛温之类,入肾、脾,温肾健脾活血利水为主,为临床提供借鉴与经验。第二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PRO量表研制目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普适性中医特色患者报告结局,进一步了解甲减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治疗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评价甲减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动疾病疗效评价,丰富量表种类。方法:在国际量表和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文献分析法、患者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建立初始条目池,经过专家咨询或删除或合并条目,并通过小范围测试调整语言的白话性建立量表。使用统计学方法,经过科学性检验后形成终量表。结果:在经过科学性的条目初筛方法和完善之后,形成的最终量表共有24个条目,其中生理领域18条,心理领域3条,社会领域2条,治疗领域1条。量表共发放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可行性良好;信度考评主要使用克朗巴赫系数,将“怕冷”删除后,系数上升至0.899,将“心跳缓慢”删除后,系数上升至0.901,分半信度将条目31去除后,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上升;效度考评的方法包含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其中因子分析中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1%,去除条目4、9、16、22、23、31相关性增加。结论:在国际量表研制的前提下,参考我国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以及中医“辨证论治”、“情志学说”、“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和“因人制宜”等相关理论指导,构建甲减PRO量表。中医理论和四大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和治疗领域)相对应。其中生理领域与中医五脏和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理变化所对应;心理领域与积极和消极的情绪相对应;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独立性相对应;治疗领域主要和治疗满意度和信任度相对应。在初始条目池的构建下,进行初筛,使用的方法有文献咨询法、患者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形成初始量表共64条。经过专家咨询和小范围的测试,或删除或合并条目,并调整量表语言以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关键信息。初量表形成后,选取了 180位甲减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将所得分数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主要目的是说明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良好。在本次研究中,量表共发放180份调查问卷,回收180份,回收率为100%,故可行性良好;量表各领域的离散趋势均大于0.7,说明敏感性良好;量表领域的总克朗巴赫系数是0.898,分半信度是0.823,故信度良好;使用因子分析法,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41%,旋转在24次迭代后已收敛,使用相关系数法,各条目与总条目的相关性均大于0.5,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综上说明,此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封晓红[10](2019)在《三焦针法治疗非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三焦针法治疗非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中医证候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新的有效针刺处方。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纳入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三焦针法配以行间、阴陵泉二穴,1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共治疗5天。两组受试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和实验室指标(WBC、CRP、IL-6和PCT)检查;并于治疗前、每次治疗结束后进行腹痛、腹胀VAS评分,以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腹痛和腹胀VAS评分、以及WBC、CRP、IL-6、PCT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证候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证候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81.2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改善: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两组在改善上腹胀痛拒按或腹满胁痛、大便粘滞不通、呃逆恶心、胸闷不舒、口干口苦、小便短黄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发热、身目发黄两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腹痛、腹胀症状改善:治疗后腹痛、腹胀VAS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每日治疗后同一时间点腹痛、腹胀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WBC、CRP、IL-6、PCT水平的改善:治疗后两组WBC、CRP、IL-6、PCT水平均明显降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焦针法结合常规治疗不仅对改善非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而且改善上腹胀痛拒按或腹满胁痛、大便粘滞不通、呃逆恶心、胸闷不舒、口干口苦、小便短黄证候方面也优于常规治疗。2.三焦针法结合常规治疗在缓解腹痛、腹胀症状方面优于常规治疗,且三焦针法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3.三焦针法结合常规治疗在下调WBC、CRP、IL-6、PCT水平方面与常规治疗的疗效相当。
二、心慌、气短、全身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慌、气短、全身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论文提纲范文)
(1)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概念 |
1.2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
1.3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研究 |
2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2.1 病名归属 |
2.2 病因病机 |
2.3 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研究方法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一: 中医治疗CTD-TD用药研究 |
4.2 研究二: 中医治疗CTD-TD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中医治疗CTD-TD用药研究 |
病人纳入情况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
1.2 CTD合并TD患者诊断分布 |
1.3 CTD合并TD患者中医证型诊断分布 |
1.4 CTD合并TD患者的病历情况 |
2 药物使用情况 |
2.1 CTD-TD总体用药 |
2.2 158例CTD合并TD患者中药归类统计 |
2.3 高频率用药统计 |
3 辨病用药 |
3.1 干燥综合征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统计 |
3.2 干燥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用药统计 |
3.3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统计 |
3.4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用药统计 |
第二节 中医治疗CTD-TD的临床疗效研究 |
1 中医药治疗SS-HT的疗效评价 |
1.1 总体疗效评定 |
1.2 中医证候积分 |
1.3 实验室指标 |
2 中医药治疗RA-HT的疗效评价 |
2.1 总体疗效评定 |
2.2 中医证候积分 |
2.3 实验室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与年龄 |
1.2 CTD合并TD的疾病分布 |
1.3 中医证候分布 |
2 CTD合并TD中医用药情况 |
2.1 高频用药分析 |
2.2 核心用药配伍分析 |
3 汪悦教授辨治SS合并HT的经验 |
3.1 SS-HT病因病机 |
3.2 SS-HT用药分析 |
3.3 润肺燥,清胃火,兼顾脾胃 |
3.4 益气养阴,消肿散结 |
3.5 补益肝肾,温阳通络 |
4 汪悦教授辨治RA合并HT的经验 |
4.1 RA-HT的病因病机 |
4.2 RA-HT用药分析 |
4.3 结合辨病,提高疗效 |
5 中医治疗CTD-TD的疗效评价 |
5.1 SS-HT疗效分析 |
5.2 RA-HT疗效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社光教授治疗心肌淀粉样变1例并中医机制及证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讨论 |
2.1 现代医学对淀粉样变的认识 |
2.2 历代医籍对淀粉样变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对淀粉样变的认识 |
2.4 高社光教授临证经验及病例分析 |
2.5 结语 |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刘喜明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指南及专家共识的DKD概述 |
1 DKD的诊断 |
2 DKD的早期筛查及综合评估 |
3 DK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当代名中医论治DKD的综合述评 |
1 DKD中医病名 |
2 DKD中医病位 |
3 DKD中医病性 |
4 DKD中医病机 |
5 DKD中医分类 |
6 DKD蛋白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
7 前期研究基础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31例DKD患者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尿蛋白方面 |
2.3 肾功能方面 |
2.4 糖代谢方面 |
2.5 中医症状 |
2.6 证候及证素 |
2.7 用药分析 |
3 讨论 |
3.1 一般情况 |
3.2 降低尿蛋白 |
3.3 改善肾功能 |
3.4 控糖 |
3.5 改善症状 |
3.6 证候、证素与病机 |
3.7 方药变化 |
3.8 DKD蛋白尿各期治法特点 |
3.9 DKD治疗理念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贺用和主任医师中医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和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胃恶性肿瘤的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 胃癌发病相关因素 |
2 胃癌的西医诊断进展 |
3 西医治疗研究概述 |
3.1 胃癌的手术治疗 |
3.2 胃癌的非手术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恶性肿瘤的传统医学论述 |
1 胃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 |
2 胃恶性肿瘤的辨证分型 |
3 胃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和思路探讨 |
研究目的 |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
1 病历资料整理录入 |
1.1 病历资料来源 |
1.2 研究病历纳入标准 |
1.3 研究病历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病历资料的整理 |
2 数据挖掘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临床表现 |
3 用药情况分析 |
参考文献 |
讨论 |
1 贺用和主任对胃癌发病人群的认识 |
2 贺用和主任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处方用药特点 |
3..1 治则治法 |
3.2 核心处方 |
3.3 辨证论证 |
4 验案举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为抑郁症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7)慢性肾心综合症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结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方法及统计学处理 |
3.1 方法 |
3.2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影响肾心综合症患者治疗效果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
2 影响肾心综合症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因素分析 |
3 影响肾心综合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基本病情分析 |
4 影响肾心综合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多种因素分析 |
5 患者出院六个月后跟踪随访调查及状况分析 |
5.1 出院患者六个月后跟踪随访调查情况 |
5.2 出院出院患者六个月后跟踪随访结果分析 |
6 跟踪随访的意义及作用分析 |
6.1 跟踪随访的意义 |
6.2 跟踪随访的作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恩度腔内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rmhTNF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方法 |
1.2.2 研究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 |
1.3.2 不良反应 |
1.3.3 生活质量 |
1.3.4 血清rmhTNF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MSCE患者的临床疗效 |
2.2 对比两组MSCE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
2.3 对比两组MSCE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
2.4 对比两组M S C E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体内血清rmhTNF水平 |
3 讨论 |
(9)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研究进展 |
2. 中医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中医PRO量表 |
1. PRO的定义与内涵 |
2. PRO在国外研究进展 |
3. PRO在国内研究进展 |
4. 甲减与中医PRO量表 |
第二部分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 |
第一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小结 |
6. 讨论 |
7.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PRO量表研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小结 |
6. 讨论 |
7.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
附录2 |
(10)三焦针法治疗非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 |
2.3 对照方法 |
2.4 盲法设计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临床评价 |
2.8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2.9 统计分析 |
2.10 质量控制与保证 |
2.11 伦理学原则 |
2.12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基线可比性分析 |
3.3 治疗结果 |
3.4 依从性分析 |
3.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1.1 中医对急性胰腺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急性胰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急性胰腺炎的针刺治疗应用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3 三焦针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理论依据 |
3.1 胰腺与三焦的关系 |
3.2 急性胰腺炎病机与三焦气化、气机失常的联系 |
3.3 三焦针法的理论内涵 |
4 中医证型及配穴的选择依据 |
5 疗效结果分析 |
5.1 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 |
5.2 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 |
5.3 腹痛、腹胀症状的改善 |
5.4 WBC、CRP、IL-6、PCT水平的改善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 量表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心慌、气短、全身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论文参考文献)
- [1]结缔组织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分析[D]. 蔡宝珠(PADUNGKIETTIWONG WACHIRAPOR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高社光教授治疗心肌淀粉样变1例并中医机制及证治探析[J]. 王若冰,罗亚萍,郜晨静,潘利敏. 河北中医, 2021(02)
- [3]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刘喜明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总结[D]. 孔柄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贺用和主任医师中医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和经验总结[D]. 雷天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为抑郁症1例报道[J]. 石益萌,罗豆豆,吴佳丽,陈雅卓,田竹芳. 重庆医学, 2020(15)
- [7]慢性肾心综合症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结果影响因素分析[D]. 高望朔.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恩度腔内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rmhTNF水平的影响[J]. 彭国正. 药品评价, 2019(12)
- [9]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D]. 张美珍.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三焦针法治疗非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封晓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