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膀胱底部肿瘤误诊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华,董格红,武迎,李少祥[1](2021)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7例膀胱IM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染色检测ALK(D5F3)、AE1/AE3、vimentin、SMA、h-Caldesmon、Calponin、desmin、Ki-67以及鉴别诊断相关的其他标志物,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7例IMT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易位情况。观察分析其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并随访,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2~67岁,中位年龄34岁。临床症状主要是肉眼血尿和排尿困难,无手术及外伤史,随访5例无复发,1例复发,1例失访。光镜下主要由增生的胖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疏松或致密,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可见核分裂象(<3个/10HPF),但无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内均可见体积较大、核仁明显的节细胞样肌纤维母细胞。间质不同程度的炎细胞弥漫浸润,以成熟的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可见明显的黏液样背景、组织疏松区及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SMA和h-Caldesmon均弥漫强(+),多数desmin和Calponin(+),AE1/AE3强(+),约多半数ALK(D5F3)(+)。FISH检测显示5例免疫组织化学ALK阳性的肿瘤存在ALK分离信号,其余2例为(-)。结论膀胱IMT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肿瘤且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术后应密切随访。该病需与其他多种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及过度诊断。
刘晓青[2](2021)在《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59例子宫穿孔(uterine perforat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优化诊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9年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为子宫穿孔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率及均数),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分布特点:59例子宫穿孔患者的年龄为20-80岁不等,平均年龄44.86±2.139岁,中位年龄44岁。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划分,<30岁12例,占20.3%;30-39 岁 14 例,占 23.7%;40-49 岁 11 例,占 18.6%;50-59 岁 7 例,占11.9%;60-69岁9例,占15.3%;≥70岁6例,占10.2%。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18~44岁年轻组30例,占50.8%;≥45岁中老年组29例,占49.2%。绝经前子宫穿孔患者36例,占61.0%;绝经后子宫穿孔患者23例,占39.0%。不同年龄段子宫穿孔发生率不同,子宫穿孔患者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尤其处于30-39岁年龄段,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2.子宫穿孔的分类:59例子宫穿孔患者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为:自发性子宫穿孔35例,占59.3%;继发性子宫穿孔24例,占40.7%。依据穿透子宫肌壁程度分为: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占16.9%;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占71.2%;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占11.9%。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为:单纯性子宫穿孔37例,占62.7%;复杂性子宫穿孔22例,占37.3%。对子宫穿孔有无外源性因素与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相比较,自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单纯性穿孔,继发性子宫穿孔常表现为复杂性穿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穿孔的病因: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与宫内节育器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7例,占45.8%;与子宫炎性疾病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2例,占20.3%;与瘢痕子宫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1例,占18.6%;与其他宫腔操作相关子宫穿孔患者6例,占10.2%;与恶性肿瘤相关子宫穿孔患者2例,占3.4%;与妊娠相关子宫穿孔患者1例,占1.7%。4.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症状者52例,占88.1%;无症状者7例,占11.9%。52例有症状者中,单纯性腹痛者9例,腹痛伴有腹膜炎症状者8例,腹痛伴有阴道流血者6例,单纯性阴道流血者5例,阴道流血伴有分泌物异常者3例,单纯性分泌物异常者3例,腹痛伴有分泌物异常者2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膜炎症状者2例,其他症状者各1例,共计14例。子宫穿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分泌物异常以及腹膜炎症状。5.子宫穿孔的诊断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通过1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者31例,占52.5%;其中行妇科彩超检查确诊者15例,行全腹CT检查明确诊断者15例,行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余28例通过妇科彩超检查加其他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占47.5%;其中行妇科彩超+全腹CT检查者2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盆腔MRI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全腹CT+膀胱镜检查者2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检查者1例,行妇科彩超+腹部平片+全腹CT检查者1例。可见,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有无子宫穿孔。6.子宫穿孔部位: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有明确记载子宫穿孔部位者52例,7例不详。在52例明确记载穿孔部位患者中,子宫前壁穿孔 23例,后壁穿孔9例,宫底部穿孔5例,前后壁均穿孔4例,侧壁穿孔3例,宫角部穿孔3例,宫颈部穿孔1例,子宫后壁+宫底部1例,子宫后壁+宫颈部1例,子宫后壁+宫角部1例,宫底部+宫角部1例。其中伴发临近脏器损伤者22例,包括:肠管损伤者15例,宫旁组织(包括卵巢、子宫韧带、输卵管)损伤者5例,膀胱损伤者2例。部分性子宫穿孔(未穿透浆膜层者)10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42例;穿透子宫肌壁程度不详者7例。在42例完全性子宫穿孔(穿透浆膜层者)患者中,穿孔部位大小不超过1cm者30例,大于1cm者12例,其中最大直径达7cm。可见,子宫穿孔多见于子宫前壁穿孔,常为完全性穿孔,且多数穿孔部位不超过1cm。7.治疗方法: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急诊手术治疗者32例,占54.2%,非急诊手术治疗者27例,占45.8%。其中57例患者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占96.6%;2例患者由外院手术后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占3.4%。我院57例手术患者中,22例患者行经腹子宫缝合修补术,12例患者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7例因子宫穿孔部位无出血未予特殊处置,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缝合修补术,4例患者腹腔镜中转开腹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凝术,2例患者行宫腔镜热球电凝术,1例患者仅行经腹探查术。可见,子宫穿孔患者多数经开腹手术治疗。8.误诊情况: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中误诊2例,占11.1%;为绝经后高龄患者,分别为62岁的宫颈癌患者和73岁的子宫内膜炎患者。9.住院时间:59例子宫穿孔患者住院时间3-23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10.15±0.621天。其中住院时间小于7天者9例,占15.3%;住院时间7-13天者40例,占67.8%;住院时间大于14天者10例,占16.9%。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3天,平均住院时间10.34±0.948天;非急诊手术组患者最短住院时间3天,最长住院时间22天,平均住院时间9.93±0.779天。可见,急诊手术与非急诊手术比较,住院时间无差异。结论:1、子宫穿孔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以30-39岁年龄段多见,绝经后女性多见于60-69岁年龄段,绝经后伴有腹膜炎症状的妇女更易误诊。2、不同年龄段妇女子宫穿孔病因不同,绝经前子宫穿孔多与宫内节育器及宫腔操作等外源性因素相关,多为复杂性穿孔;绝经后子宫穿孔与宫腔积脓、子宫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多为单纯性穿孔。3、妇科彩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穿孔的主要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强、价格低廉等优势;CT检查可进一步证实子宫穿孔。4、不同病因导致的子宫穿孔发生部位不同,与节育器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前壁,且多伴有周围脏器的损伤;其他宫腔操作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底部;子宫炎性疾病相关的子宫穿孔常见于子宫后壁。5、子宫穿孔患者多需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抗感染等治疗对愈后十分重要。
王鑫怡[3](2020)在《剖宫产瘢痕妊娠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诊治的15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药物治疗组;B组:手术组;C组:清宫组;D组:子宫动脉栓塞+清宫组。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收集和分析数据。如果数据近似正态分布,则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如果是偏态分布,取中位数。计数资料用比例(%)表示。计量数据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1.A组4例患者中,1例为Ⅰ型CSP患者,治疗成功;3例为Ⅱ型CSP患者,治疗效果不佳。2.B组5例患者中,3例为Ⅱ型CSP患者,2例为Ⅲ型CSP患者,均治疗成功。3.C组7例患者中,5例为Ⅰ型CSP患者,2例为Ⅱ型CSP患者,均治疗成功。4.D组140例患者中,32例为Ⅰ型CSP患者,100例为Ⅱ型CSP患者,8例为Ⅲ型CSP患者。其中,5例Ⅱ型CSP患者治疗效果不佳,11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分析数据得出:1.在治疗前后血HCG下降比上:B组与A组、C组、D组相比,治疗前后血HCG下降比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3;P=0.027);D组与A组相比,治疗前后血HCG下降比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39);A组与C组、C组与D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住院时间上:A组与C组、D组相比,住院时间更长,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5);B组与C组相比,住院时间更长,有统计学差异(P=0.009);A组与B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住院费用上:C组与B组、D组相比,住院费用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01);D组与B组相比,住院费用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2);A组与B组、C组、D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目前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临床需根据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生育要求和患者意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2、子宫动脉栓塞+清宫术是一种有效、安全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陈颖[4](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沈杰[5](2019)在《11例肾盂癌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肾盂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病例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误诊原因、治疗方案、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对此类罕见病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到2018年9月诊治的11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肾盂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的临床诊治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肾盂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11例病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6.2±7.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4.5:1。最常见的症状为腰腹痛,其次为肉眼血尿和纳差。11例中9例为肾静脉癌栓,2例为下腔静脉癌栓及肾静脉癌栓。6例在影像学上被误诊为肾细胞癌,5例影像学诊断为肾盂癌,误诊组平均肿瘤最长径为(9.9±2.3cm),诊断正确组平均肿瘤最长径为(4.7±0.5cm),两组肿瘤最长径有显着性差异(P<0.05)。11例病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均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1例病例中位生存期仅为4个月,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是否行全身化疗(P=0.046)是影响肾盂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肾盂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临床极为罕见,首发症状以腰腹痛为主,但不典型,影像学上较难与肾细胞癌鉴别。此类病例病理学上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全身化疗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而手术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张霞,苏海庆,陈昭蓓,李业钊,蒋芳艳[6](2019)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7例超声误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超声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超声误诊的17例CSP的超声声像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为孕囊内生型CSP,2例为包块型CSP。孕囊内生型CSP误诊为宫内早孕11例,误诊为难免流产4例;包块型CSP误诊为子宫肌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各1例。17例均有停经史,误诊时间5 d~10周,后完善超声检查,均确诊为CSP,行宫腔镜或腹腔镜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17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复查超声提示瘢痕妊娠病灶消失。结论临床对CSP认识不足、检查不规范、诊断思维狭窄及超声检查时机不当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莫利才,蔡仙国,王秋鹏,陈柏康,郑巧飞,褚邦勇,俞洪元[7](2017)在《埃及血吸虫病误诊为膀胱肿瘤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埃及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2016年5月收治的2例埃及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男,53岁,因劳务输出至非洲尼日利亚工作,2016年4月回国。主诉间歇性无痛性终末血尿1年。查体无特殊。泌尿系CT检查:右侧输尿管及右肾积水,膀胱壁增厚,考虑膀胱肿瘤。B超示:膀胱壁增厚。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嗜酸粒细胞分数明显升高。行膀胱镜检查+活检术,考虑尿路上皮增生伴亚急性炎及寄生虫卵(血吸虫卵首先考虑);尿沉渣镜检确诊后放置输尿管D-J管。患者2,男,52岁,与患者1同期去非洲工作,同期回国。主诉:无痛性间歇性血尿1个月。查体无特殊,B超、泌尿系CT均表现为膀胱壁增厚,未见肾积水。行膀胱镜检查+活检术,考虑嗜酸性膀胱炎,未见虫卵;尿沉渣镜检确诊。2例患者尿中均发现有尾刺的虫卵确诊,口服吡喹酮1个疗程,1周后复查尿沉渣镜检,均未见虫卵。结论在诊治有血尿症状的援非归国人员时,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避免误诊,结合吡喹酮抗血吸虫药物化疗,一般预后良好。
苏娜,戴晴,杨萌,赵辰阳,徐雯,王铭,张冰,王立丽[8](2017)在《膀胱平滑肌瘤的超声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膀胱平滑肌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膀胱平滑肌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膀胱平滑肌瘤定位及定性诊断要点。结果 17例膀胱平滑肌瘤患者中14例黏膜下型声像图均表现为边界清的低回声肿块,腔内面覆盖线状黏膜高回声,与膀胱腔内高回声黏膜线相延续。3例外膜下型均表现为膀胱旁低回声包块,膀胱受压改变。大体形态上,6例表现为圆形或球状隆起,9例表现为椭圆形占位,2例表现为分叶状;共9例显示出肿物内部或周边条状血流,而其中经阴道超声检查的2例患者均显示出较丰富规则条状血流信号;8例经腹部超声未显示明确血流信号。结论膀胱平滑肌瘤以黏膜下型多见,常表现为膀胱壁低回声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表面可见正常黏膜高回声。外膜下型易误诊,需仔细辨识。超声检查在膀胱平滑肌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对于女性患者经阴道超声对膀胱平滑肌瘤定位及定性诊断有更明显的优势。
武建军,董隽,曾强,英明中[9](2015)在《嗜酸细胞性膀胱炎1例并国内文献179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国人嗜酸细胞性膀胱炎临床特点,探索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膀胱炎,并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14年12月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患者179例文献报道。结果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患者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后经病理明确诊断。男119例,女61例,年龄0.878(38.5±18.5)岁,常见症状有肉眼或镜下血尿(68.89%)以及尿频、尿急和尿痛(46.67%),其他症状还包括耻骨上疼痛(30.56%)、排尿困难(30.00%)、腰痛(7.18%)、尿潴留(2.78%)等。绝大多数患者无异常体征(86.11%),部分患者可有耻骨上压痛(10.56%),下腹部包块(3.33%)和肾区叩击痛(3.33%)。影像学检查异常阳性率依次是CT扫描93.50%(115/123)、膀胱B型超声91.39%(138/151)和静脉肾盂造影(IUV)77.65%(66/85)。膀胱镜检查病变呈多处和广泛弥漫性病变76例(44.71%),累及膀胱三角区23例(13.53%),左、右或双侧输尿管开口24例(14.12%),右侧壁22例(12.94%),后壁19例(11.18%),膀胱底部13例(7.65%),左侧壁和膀胱顶部各9例(5.29%),前壁和膀胱颈均为6例(3.53%)。并发肾积水37例(20.55%),膀胱容量明显缩小、膀胱充盈困难或无法充盈19例(10.55%),尿潴留10例(5.56%),膀胱结石2例(1.11%),肿物表面沙粒样钙化和膀胱颈硬化症各1例(0.56%)。确诊后单纯内科治疗59例(32.78%),膀胱部分切除31例(17.22%),膀胱部分切除+内科治疗25例(13.89%),膀胱镜治疗+内科治疗23例(12.78%),单纯膀胱镜治疗18例(10.00%),膀胱全切和膀胱自体扩大术各1例(0.56%),余22例(12.22%)未详述内科治疗。本组病例中治愈156例(86.67%)。结论嗜酸细胞性膀胱炎可发于各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症状包括血尿,尿频、尿急、尿痛,和耻骨上疼痛,排尿困难等。经尿道切除膀胱病变,结合皮质激素、抗过敏等综合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王巍,张晓艳,郝俊峰,沈进,吴波,殷小蒙,姜心,周东言,杨波[10](2013)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组织生化特性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2例肉眼血尿伴重度贫血的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以肉眼血尿和尿痛为最常见症状,肿瘤好发于膀胱底部、顶壁、侧壁;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细胞、大量慢性炎性细胞及血管样黏液构成。1例随访3年,1例随访6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罕见。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应与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癌等鉴别;治疗原则以切除肿瘤、保留膀胱功能为主,TUPKBT、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效果佳。
二、膀胱底部肿瘤误诊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底部肿瘤误诊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2.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1.3 结果判定 |
1.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2 |
2 结果 |
2.1 巨检 |
2.2 镜检 |
2.3 免疫组化 |
2.4 ALK基因的FISH检测 |
2.5 随访资料 |
3 讨论 |
3.1 起源及命名 |
3.2临床特点 |
3.3 病理诊断 |
3.3.1 组织学形态 |
3.3.2免疫表型 |
3.4 鉴别诊断 |
3.5 治疗及预后 |
(2)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子宫穿孔的分类 |
1.1.1 依据有无外源性因素分类 |
1.1.2 依据子宫肌壁穿透程度分类 |
1.1.3 依据是否伴有周围脏器损伤分类 |
1.2 各期妇女子宫的特点 |
1.2.1 未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2 成年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3 绝经后女性子宫的特点 |
1.2.4 宫腔积液子宫的特点 |
1.2.5 哺乳期子宫的特点 |
1.2.6 被恶性肿瘤侵袭子宫的特点 |
1.2.7 瘢痕子宫的特点 |
1.2.8 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的特点 |
1.2.9 其他特殊类型子宫的特点 |
1.3 子宫穿孔的高危因素 |
1.4 诊断标准 |
1.5 治疗方案 |
1.5.1 保守治疗 |
1.5.2 手术治疗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子宫穿孔的年龄分布特点 |
3.2 子宫穿孔的分类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2.1 子宫穿孔的分类 |
3.2.2 子宫穿孔类型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3 子宫穿孔的发病因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子宫穿孔的病因 |
3.3.2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3.3 子宫穿孔发病因素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
3.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
3.5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5.1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 |
3.5.2 子宫穿孔的诊断手段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6 子宫穿孔患者入院时的收治情况 |
3.7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
3.7.1 子宫位置与子宫穿孔部位的具体情况 |
3.7.2 子宫穿孔部位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8 子宫穿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8.1 子宫穿孔的手术方式 |
3.8.2 促宫缩药物的使用情况 |
3.8.3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8.4 子宫穿孔手术方式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
3.9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9.1 子宫穿孔的住院时间、预后 |
3.9.2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
3.9.3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9.4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
3.9.5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穿孔部位之间的相关性 |
3.9.6 子宫穿孔住院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子宫穿孔的发病年龄与机制 |
4.2 子宫穿孔类型与发病原因及年龄的关系 |
4.3 子宫穿孔的部位与发病因素的关系 |
4.4 子宫穿孔的临床表现 |
4.5 主要辅助诊断手段 |
4.6 治疗方案的选择 |
4.6.1 手术治疗 |
4.6.2 辅助治疗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剖宫产瘢痕妊娠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表现 |
1.3 诊断方法 |
1.4 治疗方法及分组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药物治疗组 |
2.2 手术组 |
2.3 清宫组 |
2.4 子宫动脉栓塞+清宫组 |
2.5 各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费用比较 |
3 讨论 |
3.1 药物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3.3 清宫术 |
3.4 子宫动脉栓塞+清宫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研究创新点 |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11例肾盂癌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7例超声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误诊情况 |
2.2 超声声像图表现 |
2.3 诊断及治疗 |
3 讨论 |
3.1 疾病概述 |
3.2 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分型 |
3.3 鉴别诊断 |
3.4 误诊原因分析 |
3.5 防范措施 |
(7)埃及血吸虫病误诊为膀胱肿瘤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8)膀胱平滑肌瘤的超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仪器与方法 |
结果 |
一、膀胱平滑肌瘤超声表现 |
二、术前超声诊断 |
三、术前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
四、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
讨论 |
一、膀胱平滑肌瘤的分类 |
二、膀胱平滑肌瘤变性的超声表现 |
(一)膀胱平滑肌瘤变性 |
(二)膀胱平滑肌瘤伴钙化 |
(三)膀胱平滑肌瘤合并膀胱恶性肿瘤 |
三、超声对膀胱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 |
(一)超声征象 |
(二)定位诊断 |
(三)血流频谱特征 |
(四)膀胱镜检查 |
四、鉴别诊断及误诊分析 |
(一)膀胱恶性肿瘤 |
(二)膀胱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
(三)膀胱良性占位性病变 |
(四)膀胱外膜下平滑肌瘤 |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 |
(六)盆腔占位性病变 |
(七)脐尿管囊肿 |
(9)嗜酸细胞性膀胱炎1例并国内文献179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报告 |
1.2 文献检索 |
1.3 资料提取 |
2 结果 |
2.1 人口学资料 |
2.2 病因分析 |
2.3 临床特征 |
2.4 膀胱镜检特征 |
2.5 治疗与转归 |
3 讨论 |
(10)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
2讨论 |
四、膀胱底部肿瘤误诊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J]. 张玉华,董格红,武迎,李少祥.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06)
- [2]59例子宫穿孔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刘晓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3]剖宫产瘢痕妊娠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分析[D]. 王鑫怡.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5]11例肾盂癌移行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临床病例分析[D]. 沈杰. 浙江大学, 2019(03)
- [6]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7例超声误诊分析[J]. 张霞,苏海庆,陈昭蓓,李业钊,蒋芳艳. 临床误诊误治, 2019(03)
- [7]埃及血吸虫病误诊为膀胱肿瘤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莫利才,蔡仙国,王秋鹏,陈柏康,郑巧飞,褚邦勇,俞洪元. 中国全科医学, 2017(08)
- [8]膀胱平滑肌瘤的超声特征分析[J]. 苏娜,戴晴,杨萌,赵辰阳,徐雯,王铭,张冰,王立丽.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7(01)
- [9]嗜酸细胞性膀胱炎1例并国内文献179例临床特征分析[J]. 武建军,董隽,曾强,英明中. 疑难病杂志, 2015(10)
- [10]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王巍,张晓艳,郝俊峰,沈进,吴波,殷小蒙,姜心,周东言,杨波.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