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口市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罗吉[1](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高佳佳[2](2019)在《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浅议》文中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研究结果对优化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姚伟华[3](2017)在《基于MPLDS算法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规划研究 ——以饮用水污染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应急预案应作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抓手,充分指导应急救援实践。然而,各级应急预案大同小异,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却掣肘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关于提升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研究基本局限在单一方面,如,任务分解或任务排序,缺乏系统性。为此,引入任务规划的概念,综合考量应急任务属性,救援力量的空间、速度、成本等参数,基于多优先级动态列表规划算法(MPLDS)依次得到能使应急任务效能最优的任务分解、任务排序及资源调配方案,针对性地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让其“战时”有效服务应急救援,“平时”全面指导应急准备。首先,建立了应急任务分解模型,明确了分解方案选定标准。绘制了 143份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任务逻辑关系图,定义了应急任务关联矩阵和矩阵赋值规则,以此为基础定义应急任务关联系数、重用系数,进而求解任务集的内聚度并以内聚度最大作为选定应急任务分解方案的标准。其次,建立了应急任务排序及资源调配模型。先以加权长度算法确定了分解后应急子任务的优先顺序,再以应急资源为媒介实现了应急任务与应急救援平台的动态匹配。匹配过程中以总救援时间最短和总救援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应急任务对应急资源的需求及应急救援平台的转移规则等为约束条件,借鉴MPLDS算法的求解思路,用NetBeans IDE软件将模型转换为代码搜索求解,设置了时间和成本的调节函数θ,在0到1之间调整θ的取值,可以得到较为均衡的应急任务与应急救援平台动态匹配结果。最后,构建了 VX神经毒剂污染C市自来水厂这一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将上述模型及算法应用其中并加以检验。极端情景的构建遵照结构及内容表述规范,情景概要、情景后果及应急任务的模拟基于统计数据与具体实际。结果显示:(1)模型算法能有效完成应急任务的分解、排序及资源调配这一系统性规划过程。(2)模型算法能为应急决策者生成有序、清晰的应急任务列表。任务列表中包含任意一项应急子任务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完成该项任务的应急救援平台组合,救援成本等重要信息,且可以通过调整θ的取值,得到相对均衡的理想结果。(3)模型算法能为应急任务的执行者生成明确、具体的应急救援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中给出了任意一个应急救援平台所需处理的全部应急任务,执行某项应急任务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应急救援平台间的协作关系等重要信息,也可以通过调整θ的取值,得到相对均衡的理想结果。
徐述坚[4](2015)在《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文中研究指明桶装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近年来,桶装饮用水的卫生质量迅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桶装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现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其卫生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田利光[5](2010)在《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国家,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非法采供血等原因,我国中部的农村地区也是HIV流行严重的地区,因此HIV和寄生虫合并感染的情况可能大量存在。有关研究显示,寄生虫感染后常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由Th1型向Th2型转化,有利于HIV病毒DNA的复制并促进病程的进展,导致HIV进展为AIDS的病程加速;另外,HIV感染也会恶化寄生虫感染的自然病情,造成某些寄生虫病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治疗困难。HIV感染者合并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造成的HI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增加以及慢性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是造成HIV感染者病情进展加速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艾滋病的防治同时,肠道寄生虫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预防和控制HIV与寄生虫合并感染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我国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及HIV阳性人群合并寄生虫感染现状,探索合并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常见合并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合并感染的发生,减少合并感染对HIV/AIDS感染者的危害提供参考数据。本次研究首先开展了针对全部人群的现况调查,共调查了1291人,其中参与粪检720人,参与血检568人,接受问卷调查607人。检测了9种常见肠道寄生虫,其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56%、钩虫4.03%、鞭虫0.28%、华支睾吸虫0.42%、人芽囊原虫21.39%、贾第虫3.89%、阿米巴1.67%、隐孢子虫4.44%、粪类圆线虫0%。肠道蠕虫的感染率为4.72%,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4.31%。贾第虫和隐孢子虫感染与年龄存在相关关系(P<0.05),贾第虫感染率最高的是小于6岁年龄组,感染率为7.84%;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为6.76%。贫血的患病率为34.7%,HIV感染率为8.1%,HIV合并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为2.3%。在调查的46名HIV阳性感染者中,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9.6%,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0%,HIV阳性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P<0.001)。结果显示,当地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为主。HIV阳性人群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提示在HIV/AIDS人群中开展合并肠道寄生虫的研究,尤其是合并肠道原虫感染的研究应该引起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在对一般人群调查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针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研究,共调查了HIV阳性309人,HIV阴性315人,结果显示,当地HIV感染者合并肠道蠕虫感染率为4.3%(13/302),感染率最高的为钩虫3.64%(11/302),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在肠道蠕虫感染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IV感染者合并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3.2%(70/302),感染率最高的为人芽囊原虫16.23%(49/302),其次为隐孢子虫8.28%(25/302)。在HIV阳性人群中女性人芽囊原虫感染率(20.13%)显着高于男性(11.89%),而隐孢子虫感染率(4.40%)则显着低于男性(12.59%)。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在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8.28%)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2.9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HIV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机会增加,应加强HIV感染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监测和研究。对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男性(OR=6.700,95%CI:2.030,22.114)、年龄42岁以下(OR=4.148,95%CI:1.348,12.761)、体内IL-2水平<77pg/ml(OR=0.226,95%CI:0.076,0.674)和个人卫生习惯好(OR=0.324,95%CI:0.105,0.994)。即男性、年龄在42岁以下、体内IL-2水平大于77pg/ml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好的HIV感染者更易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提示我们在预防和控制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时应当将上述人群作为重点防治对象。本研究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对照人群进行了免疫因子检测,结果显示HIV合并蠕虫感染者体内IL-10和IFN-r水平下降,IL-4上升,Th2型细胞免疫效应增强,抑制Th1型细胞免疫效应,T值(T=Th1/(Th1+Th2))下降,不利于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HIV与蠕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可使机体Th1/Th2免疫失衡呈增强效应,合并蠕虫感染可加速使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HIV合并人芽囊感染后体内IL-2水平上升,其他各免疫因子变化不明显。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后体内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提示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蠕虫或隐孢子虫感染可加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不利,有加速HIV感染进展为AIDS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几率最高。隐孢子虫体积微小,普通病原学诊断方法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研究探索使用巢式PCR技术来检测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并利用基因测序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来确定隐孢子虫的基因型。通过巢式PCR检测、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证实本次检测到的隐孢子虫为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本次研究采用Whatman公司生产的FTA Card来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DNA的技术,其操作简单,敏感度高,证明是一个较好的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值得推广。本研究开展了对隐孢子虫水源性传播途径的探索性调查,使用Filta-Max xpress快速法对当地地表水和日常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发现当地生活饮用水隐孢子虫卵囊的阳性率为30.43%,地表水的阳性率为55.56%。池塘水中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河水,桶装水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井水,直接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可能是当地隐孢子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当地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为主。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几率高。HIV与蠕虫合并感染可引起HIV阳性人群体内Th2型细胞反应增强,抑制了Th1型细胞反应,有利于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可加速HIV感染者进展为AIDS。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显着影响。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呈相加效应。HIV阳性人群合并感染的隐孢子虫有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两种。当地地表水和浅井水隐孢子虫卵囊阳性检出率高,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或浅井水是当地感染隐孢子虫的主要途径之一。
黄光前,李杰,高淑欣[6](2003)在《周口市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了解我市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规范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与管理,我站于2000年1月-2001年6月对全市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和产品卫生安全指标的检。
李洪兴[7](2015)在《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 通过对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现状和措施的分析,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探讨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农村饮水安全理论研究、农村饮水安全主要问题研究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三大方面。本研究收集了我国在农村饮水安全领域的相关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报纸、会议材料、政府文件、规划、内部材料等,同时收集了农村饮水相关的统计数据。资料分析方法有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理论分析使用了系统论、控制论、可持续发展和公共产品理论。统计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公平性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等。研究结果1.农村饮水安全理论研究结果(1)农村饮水安全的动因分析表明,从水安全的角度考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是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安全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共同构成国家安全的三大部分。(2)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饮水问题,饮水安全评价标准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3)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认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或社会问题,而是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也要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4)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本研究认为,农村供水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在农村饮水的供给上起主导作用,而准公共产品具有优先的非排他性,不排除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推动私人企业投资该领域;农村饮水相关的卫生保障属于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进行保障。(5)本研究提出农村饮水安全本质上是人类与水环境和谐相处,确保饮水安全可持续性。(6)依据系统论和控制论有关原理,本研究认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应用政策和技术手段对农村饮水进行的管理和调控。2.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基本问题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依然庞大;水资源短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饮水水质卫生依然突出;水污染也成为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因素;农村供水存在天然缺陷;城乡供水的差别仍将长期存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2)对现有农村饮水安全法律体系的梳理表明,现有农村饮水安全法律体系存在专项立法空白、体系不健全和可操作性差等问题。(3)对现有农村饮水安全标准的分析表明,现有农村饮水安全标准体系存在标准不成体系、标龄普遍偏长、标准间相互重复或矛盾等问题。(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存在管理人员和居民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缺乏、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和卫生管理薄弱等问题。(5)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尽管20年来我国农村供水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基础设施的地区分布差距在逐渐减小,但这种地区差异仍然存在,研究结果同时表明,这种地区差异收到经济水平和政府投入影响。(6)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中存在水源水质达标率低、水源保护区批复滞后、水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监测能力严重不足、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和居民水源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7)农村改水资金公平性和投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农村改水资金分配上具有很好的公平性,但这种资金分配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未考虑实际效益。(8)由于农村供水具有分散特点、部门协调难度大、卫生监督标准法规不健全及卫生监督队伍薄弱等原因,导致农村饮水卫生监督存在空白。(9)农村供水的抗风险能力弱,而应急能力又明显不足。3.农村饮水安全构建研究结果(1)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具有三层结构,第一层为认知层,要从社会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国家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知农村饮水安全;第二层是制度层,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导向、法律和标准体系,引导各种资源向有利于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方向发展;第三层为操作层,涉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各个方面,包括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技术保障、市场调节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农村饮水安全的科技支撑、卫生保障、用户参与机制与应急管理等。(2)本研究提出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国家政策在农村饮水安全领域中的导向性作用;重视法律、标准和组织管理体系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驱动作用;本体系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可调节性:强调监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3)基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的三层结构,本研究提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依法治水、强化执法;统筹发展、城乡同质;完善体制、部门共责”。(4)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完善农村饮水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水;明晰农村饮水安全权责,建立共责机制;健全饮水安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执行;加大农村饮水科技投入,促进成果转化;改革饮水工程建管体制,创新管理模式;拓展农村饮水资金来源,平抑地区差距;积极履行饮水监管职责,加强水质管理;建立农村饮水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强化源头到用户的监管,实现全程管理。研究结论1本文提出农村饮水安全本质上是人类与水环境和谐相处,确保饮水安全的可持续性;政府应主导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依据法律制度,应用政策和技术手段对农村饮水进行管理和调控。2本文提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包含认知层、制度层和操作层,认知层是农村饮水安全的政策保障,制度层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制度保障,操作层是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组织和技术保障。3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三层结构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唐向荣[8](2014)在《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研究 ——以广西南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外屡屡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导致食品安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监管难点问题。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是整个食品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保障食品生产企业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对于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正在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整合政府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面对我国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以及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本文提出了如何加强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这个课题,通过现状分析研究和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和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监管模式,在分析研究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状况的基础上,对加强南宁市相关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建议。本文以南宁市多个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抽查结果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事例为案例,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及特定原因,建议推行和完善“三抓手”长效监管模式和实施食品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三分离”模式,探索新模式的监管成效。最后总结从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依法履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社会各界加强监督这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稳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陈东锋[9](2013)在《安全监管对三明市常见食品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文明进步,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事件的曝光,社会和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必须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疑难课题。因此,研究完善政府监管食品安全职能、解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长治久安的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明市为例,基于公共管理理论,以消费者关注的魔芋、腐竹、饮用水、糕点、乳制品、熏制品等常见食品为例,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资料查阅、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规范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三明市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监管的现状、困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措施。研究站在被监管主体—食品生产企业角度收集的调查结果,剖析政府监管现状,探索改进监管方式的有效途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从食品安全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对三明市常见食品违法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第三章针对常见食品生产企业设计的抽样调查的目的和方案,对常见食品生产企业经营中的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评估;结合抽样调查结果和其他有关统计数据,对三明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剖析。第四章运用对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质量管理水平的调查分析结果,从企业、政府、市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各种因素。第五章在查找三明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体系缺陷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详细思路和具体措施和政策性建议。第六章为本文结论和对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展望。
宋国君,朱璇[10](2013)在《基于问卷调查的淮河水环境状况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问卷对淮河流域干流、沙颍河的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沿河居住的农民、渔民和城市居民。结果显示,评估期内(2005—2010年)淮河水质没有明显改善,不同河段水质现状差异较大。沙河和淮河干流中游下段蚌埠闸、五河等断面和洪泽湖水质较好,满足游泳或水产养殖功能,颍河和淮河干流中游上段王家坝、润河集、鲁台子等断面水质较差,仅能满足灌溉功能;颍河上游、淮河干流中游下段水质好转,颍河下游、淮河干流中游上段水质恶化;淮河生态仍在恶化中,水生动植物持续减少,河畔林减少;部分居民因水质恶劣发生取水困难;渔业生产也遭受严重损失,淮河下游着名渔场———洪泽湖渔场仍面临水污染的威胁。
二、周口市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口市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述评 |
2.1.1 “长尾”理论 |
2.1.2 机制设计理论 |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
4.2.1 政府财政限制 |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
4.7 小结 |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
5.6 小结 |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
6.1 基本机制设定 |
6.1.1 承诺机制设计 |
6.1.2 政府监管机制 |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南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
二、河南农村人居环境的评估 |
三、改善河南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
(一) 发展农村经济, 建设生态农业 |
(二) 城乡协调发展, 优化人居环境 |
(三) 搞好村庄规划, 强化区域意识 |
(3)基于MPLDS算法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规划研究 ——以饮用水污染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经验借鉴 |
2.1 非常规突发事件研究综述 |
2.2 应急任务规划领域研究综述 |
2.2.1 应急任务列表方面 |
2.2.2 应急任务分解方面 |
2.2.3 应急资源配置方面 |
2.2.4 应急任务排序方面 |
2.3 美国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2.4 本章小结 |
3 饮用水污染事件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3.1 样本选取说明 |
3.2 描述性统计 |
3.2.1 区域分布 |
3.2.2 诱因统计 |
3.2.3 时间分布 |
3.2.4 应急任务处置数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内聚度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的分解 |
4.1 应急任务分解方法确定 |
4.2 应急任务约束关系描述 |
4.3 应急任务关联矩阵构建 |
4.4 应急任务内聚度算法建立 |
4.5 应急任务分解层次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5 带有应急资源动态匹配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的排序 |
5.1 应急任务排序原则 |
5.2 应急任务与应急救援平台描述 |
5.3 应急任务与应急救援平台建模 |
5.4 应急任务与应急救援平台动态匹配模型构建 |
5.4.1 动态匹配模型约束条件分析 |
5.4.2 动态匹配模型目标函数设定 |
5.5 应急任务与应急救援平台动态匹配模型求解 |
5.6 本章小结 |
6 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下的应急任务规划应用举例 |
6.1 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构建 |
6.1.1 情景分类与结构内容 |
6.1.2 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概要 |
6.1.3 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事件后果 |
6.1.4 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应对任务 |
6.2 基于内聚度的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应急任务分解 |
6.2.1 应急任务第一层分解 |
6.2.2 应急任务第二层分解 |
6.2.3 应急任务第三层分解 |
6.2.4 应急任务第四层分解 |
6.2.5 生成无序应急任务列表 |
6.3 带有应急资源动态匹配的饮用水污染极端情景应急任务排序 |
6.3.1 参数列表给出 |
6.3.2 应急任务优先级求解 |
6.3.3 面向决策者生成带有资源配置的有序应急任务列表 |
6.3.4 面向执行者生成有序应急救援行动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案例数据源 |
附录2 :143起水污染事件研究样本应急任务逻辑关系图 |
附录3 :MPLDS程序代码 |
附录4 :文中用语含义解释 |
附录5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4)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桶装饮用水的基本概念 |
2 桶装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现状 |
3 对策与建议 |
(5)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我国HIV感染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巢式PCR检测隐孢子虫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HIV/AIDS高流行地区水中隐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中国1986-2006年艾滋病和寄生虫文献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被忽视的肠道寄生虫病和艾滋病混合感染 |
隐孢子虫 |
微孢子虫 |
蓝氏贾第鞭毛虫 |
粪类圆线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和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SAS程序 |
附录3 基因测序结果图 |
附录4 HIV感染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现况调查 |
附录5 三苯双脒治疗钩虫感染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效果观察 |
附录6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致谢 |
发表文章 |
(7)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全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 |
1.2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取得的成绩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外在农村饮水保障方面的经验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4 国内研究的不足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4.1 农村饮水安全理论研究 |
4.2 农村饮水安全主要问题研究 |
4.3 农村饮水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
5 研究方法 |
5.1 资料收集方法 |
5.2 资料分析方法 |
6 技术路线 |
7 结果与讨论 |
7.1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理论分析 |
7.2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主要问题 |
7.3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 |
8 全文结论 |
9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研究 ——以广西南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
1.3.1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 |
1.3.2 国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 |
1.4 研究材料、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材料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相关概念及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2.1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相关概念 |
2.1.1 食品 |
2.1.2 食品安全 |
2.1.3 食品添加剂 |
2.1.4 食品安全标准 |
2.1.5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
2.1.6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
2.1.7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 |
2.2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2.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2.2.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三章 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
3.1 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
3.2 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对象基本情况 |
3.3 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
3.3.1 2007-2013年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抽查总体状况 |
3.3.2 质量抽检不合格原因分析 |
3.3.3 2010-2013年南宁市米粉质量状况分析 |
3.3.4 乳制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案例分析 |
3.4 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问题综合分析 |
3.4.1 食品生产企业存在问题及分析 |
3.4.2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四章 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新及成效 |
4.1 推行和完善“三抓手”监管模式 |
4.1.1 “三抓手”监管模式内容 |
4.1.2 “三抓手”监管模式推行进展 |
4.1.3 “三抓手”监管模式推行成效 |
4.2 实施食品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三分离”模式 |
第五章 加强南宁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积极应对食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
5.2 认真履行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能 |
5.2.1 突出政府总体责任 |
5.2.2 切实加强监管服务 |
5.3 突出企业主体责任 |
5.3.1 强化诚信自律意识 |
5.3.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
5.3.3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
5.3.4 加强安全风险监测 |
5.3.5 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
5.3.6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
5.4 提升食品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
5.5 鼓励社会各界加强监督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安全监管对三明市常见食品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文献与实践经验研究的综述 |
1.3 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依据 |
1.3.1 前言 |
1.3.1.1 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 |
1.3.1.2 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1.3.1.3 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1.3.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 |
1.3.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 |
1.3.4 三明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体系 |
1.4 概念界定 |
1.4.1 食品安全 |
1.4.2 食品安全标准 |
1.4.3 行政执法和监督抽样检验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三明市常见食品生产及违法案件所引发行业整治 |
2.1 三明市及常见食品生产情况 |
2.1.1 三明市简介 |
2.1.2 三明市常见食品生产情况 |
2.1.2.1 常见食品一 |
2.1.2.2 常见食品二 |
2.1.2.3 常见食品三 |
2.1.2.4 常见食品四 |
2.1.2.5 常见食品五 |
2.1.2.6 常见食品六 |
2.2 三明市常见食品违法案件引发行业整治 |
2.2.1 食品违法案件举要 |
2.2.2 典型案件违法成因分析 |
2.2.3 引发行业整治(饮用水、腐竹等专项整治行动) |
第三章 三明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过程研究 |
3.1 食品监管人员深入食品生产过程和食品市场监控 |
3.1.1 科学规范地对食品生产过程和食品市场进行常规性地调查研究 |
3.1.1.1 明确调查目的,科学规范地设计调查问卷 |
3.1.1.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
3.1.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1.2.1 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3.1.2.2 政府监管状况 |
3.1.2.3 执法情况反馈 |
3.2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生产过程、食品市场监控中的应用 |
3.3 加强台帐备案和突发食品事件管理,建立执法协调调度 |
3.3.1 加强台帐备案管理 |
3.3.2 加强突发食品事件管理 |
3.3.3 建立执法协调调度 |
3.4 科学合理设置监控点,找准监控环节 |
3.5 三明市在食品生产安全监管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
3.5.1 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整治措施 |
3.5.2 落实治理规范,抓好风险防控 |
3.5.3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工作稳步开展 |
3.5.4 行政许可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明市食品生产安全现状和监管中存在问题与成因 |
4.1 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简称获证企业)的分类现状 |
4.2 三明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从企业抽样调查结果分析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现状 |
4.2.1.1 企业基本情况 |
4.2.1.2 企业质量管理状况 |
4.2.2 问题成因 |
4.2.2.1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
4.2.2.2 食品安全监管支持体系不健全 |
4.2.2.3 食品生产企业管理和自律不严 |
4.2.2.4 小作坊和"黑窝点"大量存在,屡禁不止 |
4.3 成因分析 |
4.3.1 企业方面的原因 |
4.3.1.1 过度追求利润,恶意降低成本 |
4.3.1.2 管理水平低下,质量意识薄弱 |
4.3.2 政府方面的原因 |
4.3.2.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
4.3.2.2 监管难以完全到位,打击力度不够 |
4.3.3 消费市场方面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明市加强常见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研究 |
5.1 在监管理念上吸取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理念 |
5.1.1 引进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理念 |
5.1.1.1 食品安全监管立法规范 |
5.1.1.2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统一 |
5.1.1.3 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完备 |
5.1.2 吸取国内品安全监管的先进经验 |
5.2 改进三明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方式的政策建议 |
5.2.1 加大宣贯、培训力度,促进企业自律经营 |
5.2.2 增加投入,改善检测条件,突出风险防范 |
5.2.3 争创品牌,推进技术创新,树立先进典型 |
5.2.4 加强部门联合,形成工作合力 |
5.2.5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问卷调查的淮河水环境状况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案 |
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
1.2 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案 |
2 调查结果 |
2.1 水质状况 |
(1) 河流水质可用于灌溉或水产养殖, 相当于Ⅲ类至Ⅴ类水 |
(2) 沙河和淮干中游下段水质优良, 颍河和淮干中游上段水质恶劣 |
(3) 淮河整体水质变化不明显, 但颍河下游和淮干中游上段水质恶化 |
2.2 生态状况 |
2.3 水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
(1) 水污染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
(2) 水污染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严重 |
2.4 与监测数据对比 |
(1) 河流层次上, 调查结果与监测数据总体一致 |
(2) 断面层次上, 调查与监测结果不能一一吻合 |
3 结 论 |
(1) 淮河水质没有改善。 |
(2) 淮河水质总体可用于灌溉或水产养殖。 |
(3) 淮河生态状况在恶化。 |
(4) 水污染影响了居民生活, 严重影响渔业生产。 |
四、周口市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 [2]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浅议[J]. 高佳佳. 产业创新研究, 2019(04)
- [3]基于MPLDS算法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任务规划研究 ——以饮用水污染事件为例[D]. 姚伟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8)
- [4]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J]. 徐述坚. 实用预防医学, 2015(01)
- [5]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D]. 田利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2)
- [6]周口市桶装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J]. 黄光前,李杰,高淑欣. 职业与健康, 2003(01)
- [7]我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D]. 李洪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5)
- [8]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研究 ——以广西南宁市为例[D]. 唐向荣. 广西大学, 2014(02)
- [9]安全监管对三明市常见食品安全的影响研究[D]. 陈东锋.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 [10]基于问卷调查的淮河水环境状况评估[J]. 宋国君,朱璇.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