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日本IQ血浆交换机实现CRRT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一[1](2020)在《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因起病隐匿,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但临床尚缺乏该病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非编码RNA(ncRNA)在人类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lncRNA和circRNA与m RNA通过形成复杂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调控网络参与疾病进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胃癌中仍然缺乏对lncRNA、m RNA和circRNA的系统鉴定,并且它们在胃癌中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尚未揭示。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揭露其转录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试图为后续胃癌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circRNA由于序列及结构不同于其他ncRNA,从而表现出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circ FOXO3是circRNA家族核心成员,已有文献报道显示circ FOXO3通过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了前列腺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而其在胃癌中的功能未见报道。本课题拟探究circ FOXO3对于胃癌细胞增殖、周期、转移、侵袭和成瘤的影响以及是否参与胃癌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分析下游靶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探索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方法:本课题选用微阵列分析筛选了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在11个配对胃癌样本中用q RT-PCR验证了随机选择的6个上调基因的表达,并用STRING系统构建了差异表达的m RNA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lncRNA介导的顺式调节网络以及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另外,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判断其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之后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transwell等实验方法检测circFOXO3敲低之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变化,并观察其对动物体内成瘤的影响。最后,使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之后的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差异,在STRING系统分别构建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的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GEPIA数据库探究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本课题发现922个m RNA、2112个lncRNA和2896个circRNA在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并观察到lncRNA lnc-GLI3-4:1、LMF1、OLFM4、HKDCC1、hsa_circ_0058819、hsa_circ_0058830在胃癌中的表达相较癌旁组织显着升高。生信分析显示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s参与调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BMP绑定;醛脱氢酶(NAD)活性;胺结合;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静脉血管发育。本课题总共鉴定出230个lncRNA-m RNA调节对,KEGG信号通路预测结果显示这些lncRNA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粘附连接、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轴突指导、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ARF蛋白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谷氨酸受体结合及L-α-氨基酸跨膜转运。所构建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共包括34个上调的circRNA,33个下调的circRNA,170个上调的m RNA,153个下调的m RNA和42个mi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调节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糖酵解/糖异生和ARF蛋白信号转导显着相关。通过对已知数据库的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胃癌患者m RNA中高表达的GPER、COL8A1、GLT25D1、EPOR、ENG、SLC5A5、OMP、NDE1和REM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lncRNA中则是高表达的NR_073084、ENST00000565689、LOXL1-AS1、NR_110232、ENST00000472494(HOTTIP)和ENST00000469148(PTPRG-AS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其均具有评估预后的价值。本课题发现circ FOXO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敲低其能够显着抑制AGS以及N87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并显着抑制动物体内瘤体的增长,故其可能在胃癌中发挥着原癌基因的效应。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前后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总共得到5104个差异基因。其中237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上调,272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circ FOXO3敲低后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御反应、固有免疫应答、免疫反应、病毒防御反应、免疫效应过程中。circ FOXO3敲低后下调表达基因广泛参与到代谢、翻译、有机物生物合成、生物合成、细胞周期等生物进程。本课题所构建的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露了三个上调表达/三个下调表达的核心PPI网络,其内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中,CDK1、MYC、BRCA1、MCM3、RFC4、MX1、ISG15、OAS1、STAT1、DDX58、IFI35、RSAD2、B2M、DDX60、IFI27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有趣的是,高表达的BRCA1、IFI35、MCM3、DDX60与胃癌患者较长的总体生存时间呈现明显相关性,而高表达的MX1、ISG15、DDX58、IFI27、RPS28、RPS20则与较短总生存显着相关。结论:本课题对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构建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以揭示这些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某些核心m RNA和lncRNA的失调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为深入理解胃癌进展的机制以及探索胃癌的潜在治疗和预后靶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调控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环状RNA circ FOXO3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其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而敲低circ FOXO3则能够显着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转移、侵袭进程和体内成瘤能力,且得知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并发现数个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且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关联。首次,我们阐明了circ FOXO3在胃癌中的原癌效应,为寻找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提供了思路。
刘鑫[2](2020)在《靶向性聚合物纳米粒子辅助临床肿瘤的一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临床肿瘤一体化治疗的流程,首先是通过手术切除实体瘤,随后通过化疗、放疗、基因疗法等杀死残余或转移的肿瘤细胞,防止复发。这些治疗可能会影响健康组织或器官,造成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肿瘤手术中切缘阳性引起的癌症复发,化疗和放疗影响其它健康组织和器官,并阻碍癌症治疗的进程。因此,急需开发高效、安全、可行的手段来实现肿瘤精准切除和实现靶向肿瘤治疗。纳米医学是结合纳米科学、纳米工程以及纳米技术与生命科学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中,纳米技术是指专注于研究粒径在纳米级别的材料和功能系统的合成、表征和应用的科学领域。如今,人们对这些材料的兴趣不仅在于它们的体积小,而且还在于它们在纳米维度上的独特物理(电、光、磁)和化学性质(与宏观尺度上的同一种材料相比),同时可扩展细胞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此外,因为它易于合成和功能化,同时具备低免疫原性和低毒性等优点,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诊断、治疗、成像辅助手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应用诸如癌症等的复杂疾病中。本课题设计了基于功能化聚多巴胺的纳米喷剂用于热成像辅助的肿瘤精准化手术切除和具有超分子组装电荷遮蔽结构的生物响应型载体用于肿瘤基因编辑。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功能化聚多巴胺的纳米喷剂用于热成像辅助肿瘤的精准化手术切除尽管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等在肿瘤治疗领域飞速发展,但是,手术切除仍然是临床中大多数实体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切缘阳性(肿瘤病灶的切口边缘中残留癌细胞)仍然是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开发了基于RGD修饰表面的聚多巴胺微球喷剂用于热成像辅助肿瘤精准化切除。制备一个表面修饰RGD肽,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的聚多巴胺微球(PDA-RGD),该RGD肽能特异性与肿瘤高表达的ανβ3整合素结合。大范围喷涂材料悬液至疑似肿瘤区域,通过特异性识别后清洗,PDA-RGD滞留于肿瘤部位表面。808 nm近红外激光器结合红外热成像仪捕捉视野中的热成像图,精准确定肿瘤边缘区域,辅助手术的精准切除。研究中通过DLS、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证明了PDA-RGD的成功制备。结果显示PDA-RGD光热成像系统的最佳功率为3 W/cm2和最佳照射时间6 min,其光热转换效率是54.27%。在研究PDA-RGD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选择性实验证明,PDA-RGD对高表达ανβ3整合素的肿瘤细胞有显着的选择性,并进一步用内吞实验加以佐证。最后,在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的实验中证明了其对肿瘤边缘能实现精准的定位。结果表明,纳米喷剂结合热成像技术实现了从宏观上可视化整个肿瘤范围,并能精准确定肿瘤边缘区域,辅助手术的精准切除肿瘤。2、具有超分子组装电荷遮蔽结构的生物响应型载体用于肿瘤基因编辑的研究CRISPR/Cas9(聚簇的规则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核酸酶)基因编辑平台是遗传疾病的有前途的治疗工具,因为它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易于靶向特定基因并编辑致病基因。克服基因载体在级联递送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生物障碍,仍然是巨大的挑战。在本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个具有生物响应性的超支化电荷遮蔽外壳,具有谷胱甘肽响应降解的超支化聚阳离子内核的CRISP/Cas9递送系统载体。外壳(CD-HPG-FA)是以β-环糊精(β-CD)为核引发的聚缩水甘油醚(HPG),并在HPG上修饰具有肿瘤靶向性的叶酸(FA)。内核(HPAA-BM)是含有双硫键的超支化聚酰胺-胺(HPAA)外围接枝苯并咪唑(BM)。利用β-环糊精与苯并咪唑的主客体作用将CD-HPG-FA组装到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外层形成电荷遮蔽外壳。该载体在血液循环递送中由于外层的HPG遮蔽外壳保护而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抗非特异性吸附能力而实现长循环。载体外壳通过叶酸与肿瘤细胞的叶酸受体特异性识别,达到肿瘤靶部位后在酸性条件下脱去遮蔽外壳而恢复基因转染效果。进入肿瘤细胞后阳离子载体被谷胱甘肽降解而释放出CRISP/Cas9基因编辑系统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1H NMR、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证明内核与外壳的成功制备;通过二维核磁谱图证明了内核与外壳实现了自组装。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和荧光光谱证实了β-环糊精与苯并咪唑的pH响应性解组装和HPAA的谷胱甘肽响应性降解。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核/质粒/壳三者的最佳质量组装比例为10:1:100。通过DLS、TEM的分析结果表明,自组装前后具有尺寸缩小,以及解组装后尺寸回弹的现象。细胞凋亡实验表明在pH 6.5比pH 7.4时,基因编辑系统对于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更佳。通过活体成像的离体组织证明了载体在肿瘤具有显着的富集情况。载体的血液相容性评价证明了该载体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该载体的设计能够克服多种生理障碍,并以最佳效率将有效载荷传递至肿瘤组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该载体还可以适用于提供其他类型的基因递送体系。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子丽[4](2018)在《NO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慢阻肺)患病率高,危害性大。已知吸烟、汽车尾气、生物燃料等空气污染物暴露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2)是空气污染物中影响慢阻肺发生发展的主要有害气体,但对其致肺损害作用的病理机制认识不足。[研究目的]本论文应用人群、动物、细胞样本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急、慢性NO2暴露所引起的肺损害效应,研究NO2暴露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肺组织等样本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NO2急、慢性暴露的肺损伤作用。建立NO2急、慢性暴露的大鼠模型,收集肺组织、血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等样本,小动物肺功能仪(BUXCO公司PFT系统)检测大鼠肺功能;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ELISA等方法检测血液及BALF中炎症因子等水平;生化方法检测血凝、血脂及血糖水平等。第二部分:NO2慢性暴露对MMPs及其抑制剂TIMPs表达的影响。建立NO2慢性暴露的大鼠模型,8-羟基脱氧鸟苷(8-OhdG)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氧化应激水平;3-硝基酪氨酸(3-NT)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硝化应激水平;免疫蛋白印迹和ELISA方法检测MMPs及其抑制剂TIMPs的表达。第三部分:MMPs/TIMPs基因突变与慢阻肺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收集慢阻肺家系,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慢阻肺家系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家系内部和家系间共有MMPs/TIMPs基因突变位点;并应用SNPscan基因分型方法对筛选出的突变位点做慢阻肺人群的大样本验证,通过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突变位点与慢阻肺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第四部分:MMP16 rs2664370 T>C突变位点的功能研究。围绕“MMP16—has-miR-576-5p—生物学功能”研究MMP16是否通过hsa-miR-576-5p进而影响了慢阻肺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选择20 ppm NO2作为NO2慢性暴露建立慢阻肺模型的参考浓度;2)20 ppm NO2慢性暴露75天时,大鼠出现慢阻肺表型;3)NO2慢性暴露75天慢阻肺模型组血TG,RBC,HGB,HCT,MCV及MPV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NO2停止暴露后,状况所好转(P>0.05);4)血GLU水平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升高,NO2停止暴露后,仍持续上升(P<0.05);5)NO2停止暴露后,肺功能未出现进行性加重(P>0.05)。第二部分:1)MMP16可能是慢阻肺的生物标志物之一;2)NO2暴露的大鼠和细胞模型中没有发生硝化应激(P>0.05),氧化应激并不十分显着;3)MMP16在慢阻肺大鼠组织高表达(P<0.05);4)外界有害气体或颗粒物[NO2,PM2.5(Fine Particulate Mater)及烟草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刺激均能引起MMP16的表达增高(P<0.05)。第三部分:1)MMP16rs2664370T>C突变位点是家系内部和家系间的共有突变;2)散发大样本验证的关联分析中发现,慢阻肺患者和正常对照在吸烟状况、慢阻肺家族史、累积X射线照射次数、有害物质接触史及住房条件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rs2664370 T>C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且纯合突变型rs2664370 CC为保护性突变,该位点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4)rs2664370 CC可能通过改善患者的ABE水平而对患者起到保护作用(P<0.05)。第四部分:1)慢阻肺患者血浆MMP16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2)MMP16 rs2664370 CC基因型慢阻肺患者血浆MMP16的表达水平低于rs2664370 TC+TT基因型;3)MMP16可能与hsa-miR-576-5p相关。[研究结论]1.20 ppm NO2急性暴露能够引起大鼠气道炎症和体重下降;2.20 ppm NO2慢性暴露能够诱导大鼠慢阻肺,增加肺组织MMP16的表达水平;3.慢阻肺患者血浆MMP16水平升高;4.MMP16 rs2664370 CC可能通过降低ABE水平,而对患者起到保护作用;5.MMP16 rs2664370 CC 可能通过与 hsa-miR-576-5p 结合,降低了 MMP16蛋白的表达。
王文彬,刘士龙,李鹏,姜政[5](2016)在《基于日机装AQUARIUS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设备实现双重血浆置换设备使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以日机装AQUARIUS型CRRT血浆替换性治疗(TPE)模式为基础,通过增加一个外置蠕动泵和一个血浆分离器,实现双重血浆置换(DFPP)新功能。
文锐[6](2010)在《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血液净化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重病症的重要手段。危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而净化治疗体外循环血液必须行抗凝处理。高危出血患者的血液净化抗凝问题已成为制约其临床应用的“瓶颈”。国内外学者们一直在不懈的探索,如改良抗凝方法、研发新型抗凝剂等,但均因各自的局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血液净化治疗时,血流与净化滤器膜的接触层面是发生凝血的关键部位和主要环节。生物体的血管内皮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同时还能在表面合成和释放抗凝血因子,形成具有高效抗凝活性的微环境,从而维持通畅的血流,是血液循环最理想的载体。近年来,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领域中,采用分子接枝技术的原理,联合交联技术,将功能分子基团固定在材料表面,可保持材料本体的性质,同时赋予材料表面新的性能,是材料表面抗凝改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而,针对血/膜的接触层面,模拟血管内皮,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在血液净化滤器膜表面固定抗凝剂,使之具有局部高效抗凝效能,将是一种新的有效抗凝模式。目的: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技术,在血液净化滤器膜内表面共价接枝新型小分子抗凝剂阿加曲班,进而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抗凝性能的改性血液净化滤器。第一部分:抗凝改性膜的构建及性能检测方法:1.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将阿加曲班经分子臂共价接枝固定于平面聚砜膜的表面,通过亚甲基蓝染色试验、X射线能谱分析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跟踪监测改性过程;2.将抗凝改性膜进行表面接触角检测、扫描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观察、X衍射光谱分析及阿加曲班脱落量试验,以观察抗凝改性膜表面理化性质;3.将抗凝改性膜进行溶血率测定、白蛋白黏附试验及血小板粘附试验,以了解抗凝改性膜的血液相容性;4.将抗凝改性膜进行复钙试验,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以了解抗凝改性膜的抗凝性能。结果:经亚甲基蓝染色实验、X射线能谱分析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采用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已成功构建表面通过分子臂共价接枝阿加曲班的抗凝改性膜;膜材表面亲水性增加,表面形态、滤孔直径、粗糙度及结晶度无明显改变,膜表面结合的阿加曲班在4小时内具有优良的稳定性;抗凝改性膜溶血率远低于国家溶血率标准(≤5%),表面黏附白蛋白数明显多于未改性膜(P<0.05),表面黏附血小板数及激活程度均较未改性膜明显降低(P<0.05);抗凝改性膜复钙时间及APTT时间显着延长(P<0.05),但PT与TT时间与未改性膜之间无差别(P>0.05)。第二部分: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的构建及性能检测方法:1.采用制备平面阿加曲班抗凝改性膜的方法及条件,构建表面共价接枝阿加曲班的血液净化滤器膜;2.将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浸提液进行体外细胞毒试验、致敏试验、刺激试验、全身毒性(急性)试验、溶血率测定及热原试验,以评估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的生物相容性;3.将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进行体外模拟血液净化治疗,以初步评价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的抗凝性能。结果: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浸提液无细胞毒性反应、无致敏性、无皮肤刺激性、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原反应。溶血率低于国家溶血率标准(≤5%),体外模拟血液净化治疗后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凝血程度低于未改性滤器,膜内表面纤维蛋白网形成少于未改性滤器膜。结论:1.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可以应用于构建抗凝改性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2.阿加曲班可以通过分子接枝-交联的方式结合在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表面。3.分子接枝-交联改性技术不影响原本体膜表面理化性质,并可使膜表面亲水性增加。4.抗凝改性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5.抗凝改性平面膜与血液净化滤器膜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
王刚[7](2010)在《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急性贫血及出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之前,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关键,只有准确定位出血部位,才能进行有效地后续治疗。人体消化道生理结构复杂,临床所用的消化道出血检测定位手段多样,主要有肠镜检查、核素扫描、血管造影、胶囊内镜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着各自不可克服的缺点,特别是都无法对全消化道进行出血征状检测和出血点的准确定位。因此,研究一种能对全消化道进行出血征状检测和出血点的准确定位的电子系统将会对临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个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系统,研制出一种以检测血液颜色特征来判断出血征状的消化道出血检测传感器。该系统以无创的可吞服智能胶囊来自动识别消化道出血征状。该系统可与胶囊磁定位系统相结合,实现对消化道内出血点的准确定位,初步实验表明该胶囊能识别出模拟肠液中混合的血液颜色信息。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人体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和基本生理知识,从消化道的解剖结构角度指出了消化道出血检测的技术难点;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消化道出血征状检测手段,分析了这些检测手段的优缺点。2、提出了一种检测消化道出血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设计方案中将面临的设计难点和重点。3、设计并制作了一种专门用于消化道出血征状检测的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4、利用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设计了并制作了体外的血液检测电路系统,并用该系统进行了体外模拟血液检测实验,分析了实验数据,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一种可用于判定血液存在特征的方法。此外,还对pic16f876A微控制器与micrf113无线发射芯片及micrf213无线接收芯片之间的控制与数据发射接收进行了研究。基于消化道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和微控制器pic16f876A所设计的消化道出血征状检测系统具有功耗小、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等优点,后续工作将该系统进行体积优化和系统整体优化后,可望应用于人体消化道疾病诊疗。
杨俊,李小庭,罗显荣,谢晓萍,文新芳,柯凌[8](2010)在《日间CVVH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日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对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肝移植术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日间CVVH治疗后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肝肾功能变化及副作用情况。结果日间CVVH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改善肝肾功能、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日间CVVH是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选择。
李响[9](2008)在《基于Internet安徽省血液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是医疗救治必不可少的资源,血液在采集、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本文正是从安徽省血液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T),基于Internet网络资源,研究和设计了一个网络化的血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血液实时传递、自动采集和自动比对的目标,满足现代血液管理的需求。论文主要完成以下方面的工作:(1)深入探讨了现代MIS系统发展的历程,针对当前应用广泛的网络MIS的基本概念、网络框架和应用领域进行详细的研究。(2)详细讨论了安徽省卫生系统血液管理平台中采血、供血、临床输血、血液调剂等功能模块的需求分析,认真分析、比较了不同网络结构、B/S和C/S系统体系架构、开发语言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采用MPLSVPN网络、B/S和C/S混合结构和XML技术。(3)实现了安徽省血液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网络拓扑设计、关系模型设计、功能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的选择、开发工具的选择、安全策略的实施,并给出了安徽省血液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图。
孙梅[10](2008)在《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卫生监督工作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卫生监督是卫生行政部门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采取的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是维护正常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的重要保障。卫生监督体系在贯彻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卫生监督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公共卫生立法和监督执法作了重要论述: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法制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必须逐步加以改革。并要求“按照依法执政、政事分开和综合管理的原则,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理顺和完善现行卫生监督体制,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制”。(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SARS危机,告诫世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即意味着国家的安全设防不严密。在中央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是,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在2008年3月全国两会提及的新医改方案中,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目标即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体系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保驾护航。(三)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是公共职能不清、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的职能难以落实前期研究发现,发展中的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卫生监督职能的落实缺位。而职能界定不清、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导致职能难以落实的根源。由于职能界定不清,导致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安监、工商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不畅,影响职能落实;加之政府完全承担筹资职能的仅占7.9%,而即使是这些政府完全承担筹资职能的机构,其投入也与切实履行职能的需要有较大差距。复杂系统理论提示,系统结构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职能界定的不清楚和投入的不到位必然使得功能的实现受到阻碍。77.8%的机构认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卫生监督机构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弥补财政经费不足,出现“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重审批、轻监督,重养人、轻发展”等不良现象。卫生监督机构是政府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的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着政府管理社会卫生事务的公共职能。因此,应该完全由政府承担筹资职能。这一点已毋庸置疑。SARS危机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包括卫生监督体系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调要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然而,卫生监督体系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公共职能?体系建设三年来体系的现状如何?政府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进行投入、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切实落实?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卫生监督体系的历史回顾,通过文献的系统评阅,了解卫生监督体系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在已有技术基础上,明确卫生监督体系究竟应该承担什么公共职能、目前体系建设和职能承担的状况如何、有哪些因素影响职能的落实、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配备才能保障职能的完全落实。即明确卫生监督体系“应该做什么”、“目前做得怎样”、有“哪些因素影响做得怎样”、应该“投入多少才能保证做得好”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评阅和专家咨询、多重论证的方法,由卫生监督体系实践专家和研究专家共同明确界定了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的209家机构中进行了意向论证。明确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应该做什么”。进而,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原理的指引下,从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能落实和外部评价等四个维度,研制了一整套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课题组调研了全国630家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状况,并对每一项指标从现状和变化趋势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做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卫生监督投入产出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了在卫生监督体系中,资源配置对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提示卫生监督体系“做得怎样与投入多少有关”。最后,研究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方法,在职能完全落实的前提下,考虑工作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研制了卫生监督体系的人力配置标准,以及日常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的配置标准。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应该投入多少”。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卫生监督体系公共职能界定课题组遵循法定、社会效益优先、职能与需求相一致、实事求是、动态追踪的原则,通过文献系统收集,界定卫生监督的地位和性质,总结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基本职能和工作项目,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应该承担的职能项目。经过5轮41人次的修改和完善,最终将卫生监督职能归纳为11项:(1)卫生行政许可;(2)卫生监督检查:(3)卫生监测与评价;(4)案件查处;(5)投诉举报处理;(6)突发事件处置;(7)重大活动的卫生监督;(8)执法督察与执法稽查;(9)卫生法制宣传教育:(10)卫生监督信息管理;(11)卫生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并定义每项职能的类别、类别中服务内容和具体项目,形成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明细,共包括11项职能、31个类别、166项内容和457个项目。209家样本机构对上述结果的总体认同率达93.7%,提示课题组研制的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具有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二)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原理的指引下,课题组结合卫生监督体系的特性,运用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首先构建了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框架,包括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能落实和外部评价等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方法,将评价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并用一系列概念或指标来表达其内涵,例如“资源配置”可用人力、物力两方面,物力又可用物力之量、物力之质、物力之质保来表达。而“能力建设”、“职能落实”模块则按照界定的公共职能逐级细分。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课题组经过3轮25人次的咨询与论证,最终形成逐层展开、层次分明的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指标共分为四个层次,由100个定量指标组成,每一个指标均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三)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1、卫生监督队伍已基本形成,但监督员人力配置标准不够,人员数量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41个市(地)(98.3%)、2731个县(区)(94.2%)已组建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队伍10万余人。其中,77.4%的在岗人员实行事业单位编制,其他是实行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等。但人力数量仍普遍低于配置标准,人员分布不均衡。监督员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按照《2005年—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简称《规划》)的目标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2、人员素质结构趋于良好。目前我国卫生监督机构直接从事卫生行政执法的人员占67.2%;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占25.7%;综合业务科室人员占7.1%。人员职称水平主要集中在中级(33.4%)、初级(28.5%)和副高以上(10%)。大学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达到27.1%以上。36.1%的法律、管理等非医学相关专业人员进入卫生监督队伍,呈现专业多样化的趋势。同时,为实现《规划》的目标要求,体系逐步重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体系建设初期和后期人员参加培训的时间平均增长了39.2%,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执法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和综合性培训。3、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但有高素质人员流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调查显示,总体来讲流入高于流出,样本地区净流入量就达2123人,以同级调动为主,呈现东多西少的情况,除了同行业间的调动外,还有相当部分来自教育机构即高校等。在人员流动中,有高素质人员流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提示卫生监督机构留住人才和充分用好人才的机制有待完善。4、总体投入明显增加,但仍然存在较大经费缺口,入不敷出急待扭转。政府对卫生监督机构的财政拨款,从体系建设前的平均每机构123.8万元上升到167.6万元,增幅达36.5%;其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分别提高了38.7%、24.3%和32.5%。经费渠道趋于合理,财政拨款在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收入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构成比例从2001年的62.1%上升到2006年的74.4%,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服务收入构成相应地从2001年的32.9%下降到2006年的21.3%。但政府投入仍显不足。一是从绝对数量来看,2004-2006年平均每机构每年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缺口分别为11.1万元和29.3万元,与2001-2003年相比,日常工作经费缺口缩小11.9%,而人员经费缺口却扩大了18.9%。二是随着卫生监督机构各项职能落实程度的提高,机构支出也与日俱增。2001-2003年平均每机构每年经费支出为156.2万元,后三年这个数据增至193.6万元,增长比率为23.9%。三是建设前后不同地区省、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收入占支出比例均未达到100%,虽然随年度有所上升,但是幅度较小,平均从2001年的66.6%上升到2006年的70.7%,提高仅4.1个百分点。5、经费投入公平性呈逐年好转的态势,但仍有待改善。借用在岗人员人均机构总收入的均衡性指数来衡量相同级别不同机构间的投入均衡程度,结果提示,2001-2006年间,县级机构经费分布均衡性指数从0.62下降到0.46,市级机构从0.50下降到0.36,省级机构从0.48降到0.33,公平性有逐年好转的态势。但仍有待改善,西部地区受中央政府政策的扶持,投入力度较大,由于其基数较低建设前后增加的幅度也较东中部地区高,增长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的境地则较为尴尬,一方面中央政府的重视力度稍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该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这些年的投入不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幅度上均较东、西部地区小。6、工作用房面积有明显进展,但实际使用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产权房建筑面积等指标均未达标。截至2007年底,全国新增工作用房面积12.1万平方米,省、市、县三级人均占有工作用房面积分别达到29.1、26.0、26.3平方米。但实际使用建筑面积、人均建筑面积、产权房建筑面积等几项指标均未达到2005年《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关于房屋建设的最低限基本要求。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实际使用建筑总面积为193.5万平方米,省级机构平均为3038平方米,市级机构平均为1446.6平方米,县级机构平均为480.9平方米;人均实际使用建筑面积,省级为30.6平方米/人,市级为30.0平方米/人,县级为20.8平方米/人;全国卫生监督机构产权房建筑总面积为70.3万平方米,其中省级平均为920.5平方米,市级为506.4平方米,县级为179.4平方米。7、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资金自筹比例过高,经济压力易导致工作方向的偏移和其它隐患。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中,44.1%的建设项目有自筹资金,2004年-2006年自筹资金总额达到4511.8万元,占总自筹资金64.9%,而自筹比例高的地方,往往也正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债务可能引起工作方向的偏移和其它隐患。8、设备配备幅度明显提升,但仍未达到标准要求。在2001年至2006年6年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入资金3.32亿元,用以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卫生监督机构设备有较大幅度增加。2006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资产和设备种类数较2003年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平均设备资产为294.5万元,市级机构为69.5万元,县级机构为35.6万元;省级机构平均拥有42.1种设备,市级拥有27.7种,县级拥有17.0种。其中,现场快检测设备建设得到了优先发展,省、市、县级机构平均拥有的种类数分别为18种、12种、7种。然而,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尚未达到标准要求。按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卫生监督机构设备建设的达标比例较低,东部省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配置达标比例只有41.1%,西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设备配置达标比例仅为15%。(四)卫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现状1、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服务能力提高,质量监控力度有所提升。调查显示,各地区、各级别卫生监督机构的按时办结率均维持在98-99%之间。几年来,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行政许可工作量逐年增加,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卫生监督机构仍能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时限,保持比较高的工作效率,说明卫生监督部门的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依法撤销的卫生行政许可数绝对数较低,但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尤以市级和县级机构的增加明显,这与近年来市、县级机构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更注重提升自身的质量控制能力,加大了许可后监管力度和对许可行为的内部稽查力度有关。卫生行政许可撤销率呈上升趋势,表明卫生行政许可后的质量监控力度越来越大。2、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强度有所增强。2006年全国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平均为95.4%。体系建设3年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提高了3.8%;同时卫生监督检查的强度也有所增强,户均卫生监督检查频次增加了14.3%,卫生监督员人均现场检查天数增加了12.1%。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的广度增加,对管理相对人监管数量越多,卫生监督检查的强度越大,卫生监督机构能够更好的发挥日常卫生监督的作用,督促管理相对人能依法行事,同时也能预防和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履行好监督的职责。3、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和参与保障人次增幅较大,卫生保障作用愈加明显。2006年平均每机构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37次,参与保障230人次。3年来,卫生监督机构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的增加幅度为29.9%,参与人次的增加幅度则达到了29.6%,而重大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的起数平均降低了27.9%。4、案件查处工作量增加,工作质量较高。2006年,平均每家卫生监督机构立案116件,结案106件,结案率为89.9%。体系建设三年来,卫生监督机构的案件查处工作量有所增加,立案数平均增加了43.6%,结案数平均增加了36.8%;案件查处的工作质量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案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且三年来经行政复议、诉讼撤销的案件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5、投诉举报处理工作量增加,工作效能较高。2006年,平均每家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投诉举报78起,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为99.1%。体系建设三年来,卫生监督机构平均受理的投诉举报平均增加了33.5%,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基本维持在95%以上,提示各级机构均较好地履行了投诉举报查处的职责,从关注民生出发,加强了执法力度,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6、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均有提高,应急处置队伍不断壮大。与2003年相比,2006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组织建设项目设置率提升70.0%以上,制度建设项目设置率提升85.0%以上,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能力提升85.0%以上,组织分工能力虽然只提升了55.0%左右,但2006年科室分工明确率和协调有力率已达到90%以上。应急专业队伍人数平均增长87.2%,参与现场调查处置人数平均增长91.9%,现场检测人数平均增长61.4%。7、卫生监督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效明显,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2006年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拥有信息设备配置种类数分别为9.3台(件)、4.3台(件)和2.3台(件),达标率则分别达42.5%、43.1%和57.7%,与2003年比较,有明显提高。信息公告次数也呈现逐年增多趋势。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平均信息公告次数14.5次,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平均信息公告次数分别为59.0次、20.7次和9.9次;与2003年相比,信息公告次数平均增长了65.9%,其中省、市、县级分别增长59.5%、71.5%和65.1%。8、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着。2006年,平均每省级机构在报纸刊物上刊登88.6篇、市级48.1篇、县级9.3篇;省级机构利用广播电视进行法制宣教工作播放次数最多,为29.8次,市级次之(25.6次),县级最低(10.5次)。讲座培训次数亦有大幅度的增长,平均增幅41.9%。可见,在过去的几年中,尤其是2003年后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以来,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各项能力建设均得到了显着的增强和完善,表现为工作数量的增加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但也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改进。(五)卫生监督体系职能落实现状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开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从整体看开展比例较高,但进一步细化职能项目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开展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基本呈现省级最高、市级次之、县级略低和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已经明确的职能项目开展比例较高(62.8%),而不明确的项目开展比例则较低(37.9%),提示明确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是当务之急。从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具体项目角度来看,案件查处的开展比例最高(82.3%),其次是投诉举报的处理(74.7%)、执法督查和执法稽查(72.6%),而卫生监测与评价(35.0%)的项目开展比例则相对较低。各省、市、县样本地区的数据基本反映了相同的情况。省级和县级机构,均是东部地区开展程度要好,而市级机构则是中部地区开展较好。随着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2006年,卫生监督职能的项目开展程度平均达到了70.6%,相比项目开始当年,项目开展程度平均提高了11.5%。11项卫生监督职能的开展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其中案件查处平均提升15.3%,卫生行政许可平均提升12.2%。2006年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完成程度为39.1%,距离完全落实还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内部职能开展比例和开展程度整体偏低,且参差不齐。表明卫生监督机构目前在履行公共职能时仍具有粗放型的特点,未走上集约、规范的道路。提示目前体系建设重视职能的开展,但并未对具体职能的开展和落实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六)卫生监督体系外部评价现状SARS之后,卫生监督体系经过三年建设,社会各方对卫生监督工作能力的提高、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支持增加以及社会公众从中受益增加等三个方面均表示高度认可,认同率均在90%以上,对进步程度的评价也较高,平均评分均在7分以上(满分为10分),表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确实带来了卫生监督工作能力的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确实能够从中受益。(七)卫生监督体系投入产出分析1、卫生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卫生监督工作的能力建设和职能落实。卫生监督体系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结构对其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结构—过程—结果”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卫生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程度对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卫生监督的效果之间关系密切:(1)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615,(2)资源配置与卫生监督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6。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也同样提示,资源配置正向影响能力建设,而能力建设又正向影响职能落实,通径系数分别为1.03和0.74,提示资源配置越好,能力建设就越好,职能落实也就越高。提示要加强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必须确保卫生监督的保障到位。2、在现有配置水平下,人力数量和素质对资源配置水平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当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卫生监督人员的人员综合素质高低成为了影响卫生监督效果的关键因素。我国东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大致完成,经费投入也达到一定程度,在这种背景下,卫生监督人员的数量及人均财政拨款对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05和0.101,而卫生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弹性系数则达到0.825。这表明,在保障卫生监督的正常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卫生监督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实现更大的卫生监督的效果。同样,结构方程模型也提示,人员数量、素质和设备配置率对资源配置的效应大于经费的配置。因此,提示在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时候,加强经费的保障是一方面,但人员数量的配备、素质的提升以及仪器设备的配置亦不容忽视。(八)卫生监督体系配置标准研究通过测算,课题组明确了省、市、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力配置基准值,分别为122、77、45人。考虑到全国共有32个省级、347个市级、2961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因而得出全国卫生监督机构需要配置总人力为164249人,即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54.45%的人员。测算结果同样提示,全国期望的经常性费用为90.82亿元,需追加56.61亿元,追加比例为165.48%:仪器设备需一次性投入经费57.05亿元;按照现有人力测算,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目前的房屋建筑面积经费缺口为28.08亿元、按照理想人力则需追加43.23亿元。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一)结果创新1、课题组综合运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多重论证等方法,针对卫生监督体系职能界定不清的首要问题,首次明确界定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31个类别、166项内容和457个项目的公共职能,形成了《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等,并经209家卫生监督机构的实践专家论证,得到了高度认可。公共职能的明确界定为加强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2、课题组在系统论和“结构—过程—结果”思想的指引下,构建了卫生监督体系的系统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将指标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并用一系列概念或指标来表达其内涵。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经过3轮25人次的咨询与论证,最终形成由100个定量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系统评价卫生监督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方法和应用创新1、课题组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方法,从保障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切实落实的角度出发,研制了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人力和经费配置标准的测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测算了在切实落实公共职能的前提下,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应该配置的人力标准、及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标准。为明确政府对卫生监督体系的筹资职能提供了定量依据。2、课题组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于卫生监督体系的系统分析中,理顺了其多投入、多产出变量间的复杂关系,解决了产出难以定量的难题。明确了卫生监督体系投入对产出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卫生监督投入的重要性。
二、利用日本IQ血浆交换机实现CRRT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日本IQ血浆交换机实现CRRT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一、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ircFOXO3在胃癌增殖和转移进程中的功能 |
一、材料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2)靶向性聚合物纳米粒子辅助临床肿瘤的一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癌症概况 |
1.2 肿瘤切除及成像策略 |
1.3 基因治疗及基因载体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靶向聚多巴胺纳米喷剂的热成像辅助肿瘤的精准化切除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有生物响应性电荷遮蔽结构的超分子组装载体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主要研究结论 |
4.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NO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NO_2急、慢性肺损伤作用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3 研究小结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NO_2慢性暴露对MMPs及其抑制剂TIMPs表达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研究小结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MPs及其抑制剂TIMPs基因突变与慢阻肺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研究小结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C突变位点的功能研究'>第四部分 MMP16 rs2664370 T>C突变位点的功能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3 研究小结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全文讨论 |
参考文献 |
展望 |
综述一 |
REFERENCES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日机装AQUARIUS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设备实现双重血浆置换设备使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原理 |
2 操作方法 |
3 临床应用 |
4 结论 |
(6)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抗凝改性膜的构建及性能检测 |
2.1 分子接枝-交联技术构建抗凝改性膜 |
2.2 抗凝改性膜表面理化性能检测 |
2.3 抗凝改性膜血液相容性检测 |
2.4 抗凝改性膜抗凝性能检测 |
2.5 小结 |
第三章 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的构建及性能检测 |
3.1 构建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 |
3.2 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生物相容性检测 |
3.3 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抗凝性能检测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聚砜介绍 |
附录2 阿加曲班介绍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人体消化道出血概述 |
1.2.1 人体消化道解剖学基础 |
1.2.2 人体消化道出血基础 |
1.2.3 人体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检测方法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 |
1.3.1 国外相关技术研究 |
1.3.2 国内相关技术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组织结构 |
2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系统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 |
2.1 人体消化道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 |
2.1.1 人体血液颜色介绍 |
2.1.2 RGB 颜色体系及传感器TCS230D 介绍 |
2.1.3 人体血液颜色检测传感器结构设计 |
2.2 微控制芯片PIC16F876A |
2.2.1 PIC16F876A 微控制器芯片功能介绍 |
2.2.2 PIC16F876A 微控制器芯片管脚 |
2.2.3 输入捕捉/脉宽调制CCP 模块 |
2.3 数据无线传输模块 |
2.4 能量单元 |
2.5 小结 |
3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 |
3.1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设计方案 |
3.2 人体消化道出血颜色检测传感器电路设计 |
3.3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
3.3.1 电路设计 |
3.3.2 软件设计 |
3.4 无线发射模块 |
3.4.1 无线发射模块设计 |
3.4.2 无线发射模块天线设计 |
3.5 小结 |
4 便携式无线接收报警器 |
4.1 便携式无线接收报警器 |
4.2 无线接收模块 |
4.2.1 无线接收芯片MICRF213 |
4.2.2 无线接收模块电路 |
4.2.3 无线接收模块天线 |
4.3 便携式无线接收报警器电路设计 |
4.3.1 控制模块 |
4.3.2 软件流程 |
4.4 小结 |
5 实验 |
5.1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传感器实验 |
5.2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 |
5.2.1 颜色传感器白平衡原理 |
5.2.2 数据处理 |
5.3 体外模拟检测实验 |
5.4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系统改进研究 |
5.4.1 人体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系统整体改进研究 |
5.4.2 颜色计算方式改进研究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日间CVVH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血液净化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日间CVVH的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基于Internet安徽省血液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2.1 XML语言和 WebService技术 |
2.2 C/S与 B/S架构 |
2.3 MPLS VPN技术 |
2.4 指纹识别技术 |
2.5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
2.6 其他相关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的分析与规划 |
3.1.1 信息系统现存网络的结构 |
3.1.2 信息系统网络资源的规划 |
3.2 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规划 |
3.2.1 软件需求 |
3.2.2 组织机构图 |
3.2.3 用户角色分析 |
3.2.4 业务需求 |
3.2.5 功能需求 |
3.2.6 性能需求 |
3.2.7 数据中心与标准规范建设需求 |
3.2.8 指纹管理的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4.1 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设计理念 |
4.1.2 项目设计思路 |
4.2 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整体设计 |
4.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2.2 网络设备选型和设计 |
4.2.3 MPLS VPN的设计 |
4.2.4 网络设计规划 |
4.3 信息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方案 |
4.3.1 总体框架设计 |
4.3.2 应用系统业务关系模型设计 |
4.3.3 应用系统组成、技术构架及特点 |
4.3.4 省中心平台及WEB网站的功能设计 |
4.4 Internet/Intranet下的数据仓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5.1 网络平台的实现和安全 |
5.1.1 血液管理广域网 |
5.1.2 采供血机构局域网 |
5.1.3 网络安全方案 |
5.2 软件平台的实现和应用 |
5.2.1 数据库平台和开发工具的选择 |
5.2.2 XML实现的两种策略 |
5.2.3 B/S、C/S体系结构模型的实现 |
5.2.4 软件功能的实现 |
5.2.5 数据控制模型实现 |
5.2.6 数据交换的实现 |
5.2.7 系统实现的部分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
(一)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要求使然 |
(二) 国内外在卫生监督系统评价和配置标准方面的研究需要突破 |
(三) 本研究的定位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 文献查阅 |
(二) 机构调查 |
(三) 专家咨询和论证 |
(四) 二次资料利用 |
(五) 模型构建和模拟验证 |
三、质量控制方法 |
(一) 组织保证 |
(二) 现场调查阶段 |
(三) 资料录入与整理阶段 |
四、主要分析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界定 |
一、研究背景 |
(一) 卫生监督体系的首要问题为卫生监督职能界定不清、难以落实 |
(二) 卫生监督职能难以落实的种种表现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三、卫生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卫生监督的概念和性质 |
(二) 卫生监督的功能和特征 |
(三) 卫生监督的作用和意义 |
四、卫生监督职能和基本任务 |
(一) 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 |
(二) 界定的卫生监督职能被普遍认可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 |
一、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主要任务 |
二、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过程及步骤 |
(一) 全面构建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二) 指标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的过程 |
三、卫生监督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1)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
一、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一般情况 |
(一) 参照公务员管理情况 |
(二) 人力数量情况 |
(三)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
二、2001-2006年期间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
(一) 人员流动概况 |
(二) 人员具体流动情况 |
三、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综合素质情况 |
四、卫生监督人员学历教育和培训情况 |
(一) 学历教育情况 |
(二) 参加培训班情况 |
五、卫生监督现有人力资源与标准的比较 |
(一) 卫生监督员学历水平距2010年标准仍有一定差距 |
(二) 经常性培训时间达标情况 |
六、人员数量分布均衡性指数分析 |
七、小结 |
第三部分(2)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
一、政府对卫生监督机构的投入力度显着增加 |
(一) 卫生监督机构所获的财政拨款总量增加 |
(二) 人均财政拨款有所增加,西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少 |
(三)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普遍增加 |
(四) 卫生监督机构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得到提高 |
二、专项经费投入效果显着 |
(一) 卫生监督机构专项投入总体加大,但中部地区不增反减 |
(二) 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拨款,中央以引导为主 |
三、经费渠道更加优化,服务收入比例持续下降 |
(一) 卫生监督机构不同经费来源构成情况分析 |
(二) 卫生监督机构服务收入逐渐下降 |
四、卫生监督机构投入的公平性逐年好转 |
五、政府投入尚不能满足卫生监督机构的支出需要 |
(一) 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支出情况分析 |
(二) 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收入占经费支出的比例分析 |
(三) 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缺口分析 |
(四) 卫生监督机构日常工作经费缺口分析 |
(五) 服务收入结余部分填补人员和公用经费后遗留的缺口分析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3)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房屋 |
一、从普查的数据看全国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基础设施的现状 |
(一)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实际使用建筑面积 |
(二)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均实际使用建筑面积 |
(三) 全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产权房屋建筑面积 |
二、从抽样调查的数据看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基础设施三年建设的变化情况 |
(一) 卫生监督机构建筑规模增大 |
(二) 卫生监督机构人均建筑面积提高 |
(三) 卫生监督机构房屋结构的变化 |
(四)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资金投入 |
(五) 卫生监督机构房屋资产值的变化 |
(六) 卫生监督基础设施的均衡性指数的变化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4) 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现状——设备 |
一、主要设备配置规模 |
二、主要设备配置种类分析 |
三、地区间设备配置均衡性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能力建设现状 |
一、卫生行政许可工作能力 |
(一) 卫生行政许可数 |
(二) 被依法撤销的卫生行政许可数和撤销率 |
(三) 卫生行政许可按时办结率 |
二、日常卫生监督检查能力 |
(一) 卫生监督检查覆盖率 |
(二) 户均卫生监督检查频次 |
(三) 卫生监督员人均现场检查天数 |
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能力 |
(一) 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次数 |
(二) 参与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人次数 |
四、案件查处能力 |
(一) 立案数 |
(二) 结案数 |
(三) 经行政复议、诉讼撤销案件数 |
(四) 结案率 |
五、投诉举报处理能力 |
(一) 投诉举报受理数 |
(二) 投诉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率 |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一)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成效显着 |
(二)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
(三) 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情况有所改善 |
(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实处置情况 |
七、卫生监督信息管理能力 |
(一) 信息设备配置规模 |
(二) 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八、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能力 |
九、小结 |
第五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职能落实现状 |
一、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地区开展情况 |
(一) 从11大项职能看卫生监督公共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二) 从31项类别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三) 从100项内容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四) 从457个子项目看卫生监督职能的地区开展比例 |
二、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是否明确、与职能是否开展的交叉分析 |
(一) 总体状况 |
(二) 不同地区机构职能项目明确与否和开展情况的交叉分析 |
(三) 不同级别机构职能项目明确与否和开展情况的交叉分析 |
三、2006年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履行情况 |
(一) 卫生监督机构公共职能的开展和完成情况 |
(二) 11项卫生监督公共职能具体项目的开展和完成情况 |
(三) 样本地区公共职能的项目开展比例和项目完成度的集中趋势分析 |
(四)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对公共职能落实情况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六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的外部评价状况 |
一、SARS后社会各方认为卫生监督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
二、SARS后社会各方对卫生监督工作理解支持程度上升 |
三、SARS后百姓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理解、参与、受益程度均得到加强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投入产出分析 |
一、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 |
(二) 分析思路 |
二、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投入产出的分析 |
(一) 卫生监督投入产出指标筛选 |
(二) 研究结果 |
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投入产出的分析 |
(一) 变量选择和定义 |
(二) 卫生监督投入产出结构方程路径图 |
(三) 模型参数估计 |
(四) 模型拟合与评价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卫生监督体系配置标准研究 |
一、关于绩效预算 |
二、配置标准研究范围界定和测算原则 |
三、卫生监督体系人力配置标准研制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三) 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说明 |
(四) 主要测算过程 |
四、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测算 |
五、仪器设备一次性购置费测算 |
六、房屋建筑面积经费缺口测算 |
七、小结 |
讨论 |
一、研究结果概述 |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
(一) 结果创新 |
(二) 方法和应用创新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综述一: 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变迁 |
综述二: 我国卫生系统投入状况 |
附件:卫生监督机构职能详述 |
四、利用日本IQ血浆交换机实现CRRT的技术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D]. 张颖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2]靶向性聚合物纳米粒子辅助临床肿瘤的一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D]. 刘鑫. 暨南大学, 2020(03)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NO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张子丽. 广州医科大学, 2018(12)
- [5]基于日机装AQUARIUS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设备实现双重血浆置换设备使用的研究[J]. 王文彬,刘士龙,李鹏,姜政. 医疗装备, 2016(23)
- [6]抗凝改性血液净化滤器膜构建及性能研究[D]. 文锐. 中南大学, 2010(01)
- [7]消化道出血检测电子胶囊初步研究[D]. 王刚. 重庆大学, 2010(04)
- [8]日间CVVH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 杨俊,李小庭,罗显荣,谢晓萍,文新芳,柯凌.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0(01)
- [9]基于Internet安徽省血液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 李响.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10]卫生监督体系系统评价与配置标准研究[D]. 孙梅. 复旦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