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唐本地网管系统入选国家重点新品(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艳[1](2020)在《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新常态下,建设特色小镇有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性选择,也是推动大众创业创新和加快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行为将对其建设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仙游县重点建设榜头、度尾、枫亭3个特色小镇和祈梦文化、佛教文化名胜区,同步推进赖店古玩小镇、鲤城省级戏曲文化特色镇、菜溪心动小镇、西苑亲水小镇建设。本文以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引用和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特色小镇建设及政府扶持行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仙游县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论证了仙游县特色小镇发展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梳理并分析了近年来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现状,指出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执政理念未转变、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相关政府扶持行为存在政策扶持不到位、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特色文化缺乏深度发掘、资源共享性弱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其他地方一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人才体系、彰显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为仙游县政府更好地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葛昀洲[2](2018)在《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迈入21世纪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产出越来越高,其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得以不断夯实,日益成为我国自主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出的人才离企业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唯一受官方认可且以企业作为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博士后(Industry Postdocs)制度从发达国家被引进至我国后,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界培养了大批研发人才。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企业博士后培养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企业博士后制度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应企业研发实力大幅上升、知识产权体系日益完善、人才招收引进模式变革等综合因素而产生,总体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4个阶段,呈现出:(1)企业主导与政府扶持相协同、(2)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3)学术化与产业化相平衡的三大特点。我国企业博士后制度诞生于1994年,经过初步试点、扩大试点、多种类型设站、博士后基金覆盖4个阶段的发展,虽然发展迅速,但与之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企业研发体系和企业博士后培养水平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明显差距。本文聚焦企业博士后培养的最主要参与者(企业博士后与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我国企业博士后的培养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量化研究方法,提炼并检验了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其对培养质量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企业因素与自身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有显着影响,而高校因素与外界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更进一步,企业导师、企业配套资源、企业实力和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对企业博士后培养最为重要;现状让人较为满意的包括企业导师,企业实力,高校导师,企业博士后教育背景,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程度等因素。本研究总结提炼了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的主要类型。从宏观来看主要有:市场调节下的美国模式、行政主导下的中国模式和协同创新体制下的加拿大模式三类。从微观来看可按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业务型和复合型四类;按培养模式分为:导师制、部门制和混合制三类。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博士后培养、提升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本文基于对博士后培养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模式的系统优化建议。首先,培养体系的设计应注重定位、类型、学科选取的问题。其次,培养机制的落实应注重“博士后导师不作为”、“部门经理不重视”、“招收机制太单一”和“各阶段考核没重点”等问题。最后,培养环境的营造应注重协同中央、各省及各高校的协同问题。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已有研究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的不足,提出影响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四个主要维度,从企业因素、高校因素、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方法对各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因素与自身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有显着影响,而高校因素与外界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并发现了企业导师、企业配套资源、企业实力和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是对企业博士后培养最为重要的四个影响因子,为后续给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提供政策性建议提供有力依据。其次,本文通过对美国RPIF项目和IBM项目、加拿大Elevate项目和上海交通大学、光明集团等案例的深入分析,分别提炼美国校企联培企业博士后的培养体制、美国企业独立培养博士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加拿大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企业博士后的培养机制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的现状。通过跨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博士后的三种培养模式,即美国的市场模式、加拿大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我国的行政主导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企业博士后培养的系统模型。最后,本文基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论,为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构建了流程模式,并据此提出了系统优化建议。从企业博士后培养的全过程入手,本文从战略规划、培养机制和各界支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了在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分配,细化了企业博士后从招收、开题到考核、出站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步骤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张尧臣[3](2012)在《ICI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ICI是INSPUR集团下属的一家专注于通信行业的软件公司,是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通信软件厂商之一,为通信运营商提供全方位的运营支撑系统、网络增值服务产品、咨询服务和代维服务等。1996年ICI进入通信软件领域,至今已有16年历史,主要服务的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国外30多家通信运营商。近五年来,ICI发展势头不错,公司业绩逐年增长,财务上连续五年为正现金流,但是通过数据发现,在公司销售收入超过2亿后,伴随的是公司规模和人员的臃肿,利润增长减缓,人均毛利率偏低。在INSPUR集团的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ICI也需要审时度势,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理清理顺公司的发展战略,促进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保证集团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作者在对中高层领导进行调研后,与公司的企业发展部一起进行整理归纳,提出了ICI的使命和愿景。ICI的使命是:“引领电信行业潮流,提供领先的电信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带动电信行业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ICI的愿景是:“成为电信行业先进的信息科技产品和领先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本文利用了PEST模型、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基于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资源分析的结论,提出ICI的发展战略要釆用增长型(SO)战略,S卩:“抓住十二五的各种政策机会,利用公司的全国营销体系,借助集团云计算战略的影响力,逐步培育新的通信客户,推动公司云方案、平台产品的销售,进而带动OSS产品销售,全力提高OSS产品在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巩固在运营商的核心厂家的地位;融合INSPUR集团的云计算战略,利用公司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咨询规划能力,积极参与总部云计算的方案建设和服务,打造通信行业云计算战略的核心产品,同时实现主流产品向云计算转型,形成ICI公司涵盖云产品销售、云业务集成、云运维服务的整体方案,扩大在运营商行业的影响力;加强在海外市场的投入,真正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战略转型,实现海外市场的均衡发展,加快海外OSS产品的业务的拓展”。最后,论文提出了应该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技术革新和新品丌发、完善市场营销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制等方面做好文章,有力的保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虽然本文在确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后,对如何保障发展战略的实施做了具体的说明,但是这些建议能否保障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还有待跟踪。因此,对“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的全面性”以及“每项措施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效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秦字兴[4](2010)在《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变迁的通信技术以及企业与监管机构之间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准确测算目标企业的电信成本十分困难。相比普遍采用的会计成本分析方法,自下而上的工程成本分析方法摆脱了历史成本记录的束缚,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在合理的精度范围内预测企业的前瞻性成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自下而上的电信业工程成本分析方法逐渐在美国发展演进并趋于成熟。在美国的引领下,德、法、日等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电信网络成本测算模型用于支撑电信管制决策。在近十年时间里,中国电信管制机构及相关学者正致力于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本土化的工作。从总体上看,国外有关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的研究普遍低估了IP技术对于电信成本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尽管需要做出部分调整,传统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工程成本优化模型仍然可以较好地描述当前以至未来一段时期的电信成本结构。相比之下,中国电信管制领域关于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研究,虽然明确地指出技术变迁(尤其是IP技术)对电信成本结构的潜在影响并富有战略性地设计出IP城域网工程成本模型,却始终未能在建模方法的精确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至于模型对实际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的解释并不十分理想。归结起来,当前中国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提高模型准确性方面。出于管制分析的需要,一种针对IP电信网络的更为准确的前瞻性工程成本模型亟待建立。本文开创性地将电信网络工程过程系统建模过程置于粒计算理论体系下,通过分析电信网络工程过程这一复杂问题空间的粒化过程,创建出一种根据颗粒度评价模型建模方式及建模过程(亦即粒化过程)优劣的理论体系。将标志着电信网络工程成本分析方法两次飞跃的LECOM及HCPM模型分别作为粗颗粒和细颗粒模型的代表,本文从仿真场景设计、网元成本结构以及工程过程表述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二者在建模方式上的差异,并分别给出了基于三个维度的工程成本模型颗粒度的定义。鉴于HCPM所代表的细颗粒模型对输入数据的苛刻要求,本文并未定位于细颗粒模型的构建,而是在LECOM粗颗粒建模方式与HCPM细颗粒方式之间进行权衡,致力于寻找出一种具有合理精度且实用的建模方法。对此,中颗粒工程成本模型的概念得以建立并贯穿于后续的系统建模过程中。为了弥补中国现有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理论基础的不足,本文从系统科学的高度对IP电信网络工程过程系统的边界、系统元素以及元素秩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构建出一张较完备的IP电信网络工程成本优化模型的蓝图。根据这一蓝图,本文致力于在仿真场景设计、网元成本结构以及工程过程表述三个维度的颗粒度方面有所突破。在仿真场景设计阶段,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以用户单元为单位描述目标电信市场区域、用户以及市场结构特征的设计方法,将模型仿真场景的颗粒度定位于LECOM与HCPM之间。模型对于网元成本结构的定义源自系统描述过程中关于IP电信网络各层级的详细讨论,无论在网元类型数量还是网元成本量化程度上都较LECOM有较大提高。在工程过程描述方面,模型充分借鉴了HCPM关于配线/主干设施的工程表述以及LECOM对交换局选址算法的设计,在兼顾准确性与灵活性的同时,将模型颗粒度全面推进至中颗粒的范畴。在数据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中颗粒模型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电信网络工程成本建模过程;而对于刚刚经历大规模产业重组、“三网融合”蓄势待发、运营商纷纷转型全业务经营的中国电信产业,本文所构建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电信网络的前瞻性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铮[5](2010)在《HDX公司综合网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HDX公司的网络维护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网络维护由“面向网络、面向设备”向“面向业务、面向客户”的转变,其网络维护的主要工作是在业务流程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化集中维护。实现集中维护的手段是通过各专业网管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网络告警并对网络故障进行快速的响应和处理。但随着网络的日趋复杂,业务的逐渐丰富、客户服务质量的逐渐提高,全业务经营及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对网络综合管理及客户感知的网络运行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现有各专业独立的网管监控系统已不适应当前网络维护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在管理上人力资源调配不合理、流程不畅、员工积极性难以提高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证网络高效稳定,建设一套综合网管系统势在必行。本文从所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出发,充分研究了集团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整体架构及通信领域其他相关系统,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当前IT领域在数据库技术、网络组织、软件开发技术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对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设计思路。本文首先是对HDX公司现有维护管理体制、管理业务进行了介绍,其次对现有独立网管系统的业务流程、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数据流程进行了详细剖析,从而得出现有维护模式及网管系统存在的管理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和局限性。针对现有管理业务及独立网管系统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本文对原有流程进行了流程重组,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重组后的流程及解决方案的思路,着重从综合网管系统的结构模型、功能定义、接口方案、系统平台、存储机制、网络配置、软件架构等几个方面对新系统的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资金预算情况和立项申请情况,制定出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工程进度。由于作者的研究立足于实际工作,是对通过技术手段改革公司管理模式及工作体制的方法进行的初步探索,因此得到了所在公司管理层的认可。目前已通过了公司的立项审批,即将联合有实力且在业内有实战经验的软件企业进行系统的合作开发工作。
魏红[6](2008)在《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是国内主流的电信软件厂商,是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话务网管系统的两家合作伙伴之一。近几年,浪潮通信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市场规模和人员的激增,公司在研发、管理和市场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业务范围过大,核心产品单一;研发力量分散,创新速度慢;项目地面广、周期长,难以管理;海外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等。在此背景下,浪潮通信急需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的结合上,提出了浪潮通信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制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如何进行战略实施。电信软件行业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电信业的再次分拆和重组、运营商对“精益运营”的孜孜以求等因素都给浪潮通信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是,开发成本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也使公司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业务咨询、服务支撑等方面业界领先,同时,核心业务市场占有率低、员工结构不合理、海外拓展过分依赖华为公司等又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劣势。2006年,浪潮集团提出了“将浪潮建设成为创新型、市场化、全球化的公司”的企业愿景,作为浪潮集团的产业单位,浪潮通信需要在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指引下,研究本公司的发展战略,用以指导浪潮通信的长远发展和规划。论文适时地提出了浪潮通信公司的愿景:“将浪潮通信建设成为创新型的一流的国际电信行业软件与服务供应商”;企业肩负的使命是“提供领先的电信行业解决方案、一流的服务支撑和业务咨询,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论文应用一般战略管理理论、蓝海战略理论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基于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资源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浪潮通信的发展战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固现有业务的核心厂家地位,大力发展业务咨询和IT服务支撑业务,深化内部改革,推进海外营销,打造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论文详细地阐述了浪潮通信发展战略的三阶段部署以及每个阶段的战略重点,提出了浪潮通信的战略实施重点应该在组织结构设计、技术革新和新品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保障、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要结合企业的战略意图来进行规划;在技术保证方面,要根据战略部署的三个阶段进行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品的推出,以适应战略需要:在人力资源方面,完善员工的培养体系建设,有效激励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确立浪潮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文化的群体意识;在市场营销体系方面,要完善营销制度,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建立与发展战略相协调的市场营销体系。
张咏[7](2009)在《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通信行业与媒体、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不断融合,促使通信企业的合作研发越来越广泛,多种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出现在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中。但对于如何进行合作研发项目管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以及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产生哪些影响,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因素,因为技术因素是合作研发的动因、目的,合作研发始终围绕着技术因素展开。本文聚焦于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关键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我国上市通信企业的实际样本数据,力图构建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影响的可借鉴模型。按照股权特点分类,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可分为股权型合作研发和契约型合作研发。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具有组织柔性、动态性强、成本低风险小、形式广泛等优点,在通信行业合作研发中越来越流行。根据通信行业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技术因素主要有: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项目的技术层次、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等五个方面。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单个技术影响因素的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实际调查的我国38家上市通信企业的313个合作研发项目样本,运用LOGIT回归方法,对造成模式选择的影响维度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关键因子,并获得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与拟合,技术因素中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及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技术层次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不够显着。本文的特色之处主要在于针对通信行业特点,聚焦于技术因素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并构建与拟合出评价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选取上仅限于上市通信企业,还有待于对未上市通信企业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取上仅限于股权与契约型组织模式分类,还有待于对组织模式进一步细化,并研究虚拟研发组织、产学研组织等其他组织模式类型。
盛欣[8](2007)在《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管理组织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到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2003年,宁夏电信有限公司启动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项目,成立了宁夏电信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组,本人有幸成为项目组的一员,担任项目管理主管,负责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及应用管理等相关工作。通过项目管理实践,深感一个项目要成功,不仅要有整体的规划、良好的项目团队,同时还必须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才能确保项目的圆满完成。因此选择了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及风险管理作为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项目特点的介绍说明了对该项目进行项目及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对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的管理及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评估了项目的主要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组织风险。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了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对以上主要风险的应对措施及风险监督方法。通过对本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希望能为本项目未来的风险管理和公司类似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张志芳[9](2007)在《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将朝着知识化和生态化发生巨大的转变。智力资源逐步替代物质资源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也将遵循生态规律,企业成长空间由环境资源容量来决定,二者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研究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构成及作用机制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提供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文章主要采用了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本文以企业成长理论以及企业生态理论为基础,根据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特性和生态特征,构建该生态系统机制的结构框架,认为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机制是由供给机制、催化与需求机制、竞合机制三部分构成。其次,文章采用演绎法分析了这三种机制的作用机理。供给机制是高技术企业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构成,人力资本是核心要素,它将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资源整合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催化与需求机制是加速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条件。催化机制的作用是通过激励从而推动高技术企业成长,是由产权市场化、孵化器体系、企业家才能和企业文化构成,产权市场化和孵化器体系从体制上发挥作用,企业家才能和企业文化发挥潜在作用;需求机制由市场需求和科技需求构成,两种需求形成内引力拉动高技术企业成长;竟合机制是形成企业间和谐关系的条件,文章采用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对高技术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企业间的和谐共生需要合作和竞争共同作用。最后,将理论上构建出的生态系统运用于大唐电信成长过程中,利用大唐的真实经济数据分析和评价该企业的生态系统,提出实现生态化成长的对策与建议。
陈卉[10](2005)在《《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管理组织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到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 2003年,四川电信有限公司启动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成立了四川电信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组,本人有幸成为项目组的一员,任业务开通专业组组长,负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开通模块相关工作。通过项目管理实践,深感一个项目要成功,不仅要有整体的规划、良好的项目团队,同时还必须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才能确保项目的圆满完成。因此选择了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作为研究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项目特点的介绍说明了对该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对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评估了项目的主要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组织风险。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了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对以上主要风险的应对措施及风险监督方法。通过对本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希望能为本项目未来的风险管理和公司类似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二、大唐本地网管系统入选国家重点新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唐本地网管系统入选国家重点新品(论文提纲范文)
(1)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特色小镇 |
二、政府行为 |
三、特色小镇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区别 |
第二节 研究理论 |
一、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二、市场失灵理论 |
三、政府行为理论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建设特色小镇的动机、定位和职责 |
一、仙游县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的动机 |
二、仙游县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的定位和职责 |
第三章 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一节 仙游县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
一、仙游县特色小镇情况概述 |
二、仙游县特色小镇案例分析——以仙作工艺小镇为例 |
第二节 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分析 |
一、仙游县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表现 |
二、仙游县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的结果 |
第四章 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扶持不到位 |
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 |
三、特色文化缺乏深度发掘 |
四、资源共享性弱 |
第二节 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的政府行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
二、执政理念未转变 |
三、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财力及职权有限 |
第五章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
一、杭州云栖小镇 |
二、诸暨袜艺小镇 |
第二节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经验启示 |
第六章 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政府行为优化研究 |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 |
一、优化领导机构职能 |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
三、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
四、建立特色小镇长效管理机制 |
第二节 健全服务体系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二、优化生态环境 |
三、改革公共服务体制 |
四、提供资金支持 |
第三节 构建全方位人才体系 |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二、建立人才培育体系 |
三、鼓励人才返乡发展 |
第四节 彰显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文化 |
一、要彰显产业特色 |
二、挖掘特色文化 |
三、强化特色小镇品牌宣传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文献综述 |
2.1 企业博士后培养相关理论 |
2.1.1 国内外学术关注程度综述 |
2.1.2 后学院科学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4 协同理论 |
2.2 关于博士后研究的综述 |
2.2.1 关于博士后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
2.2.2 关于博士后管理与体制的研究 |
2.2.3 关于博士后培养与成效的研究 |
2.2.4 关于博士后考核与评估的研究 |
2.3 关于企业博士后研究的综述 |
2.3.1 关于企业博士后管理与体制的研究 |
2.3.2 关于企业博士后培养与成效的研究 |
2.3.3 关于工作站建设的研究 |
2.3.4 关于企业博士后现存问题的研究 |
2.4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协同创新理论的企业博士后培养综述 |
2.4.1 企业博士后培养的三重螺旋理论模型 |
2.4.2 企业博士后培养的经验研究 |
第三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3.1 企业博士后在北美的形成与发展 |
3.1.1 历史起源 |
3.1.2 发展阶段 |
3.1.3 企业博士后与高校博士后的比较 |
3.1.4 加拿大政府基金——产业研发博士后基金的发展研究 |
3.1.5 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
3.1.6 特点与启示 |
3.2 企业博士后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
3.2.1 历史起源 |
3.2.2 发展过程 |
3.2.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展的研究 |
第四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主要模式与案例分析 |
4.1 罗格斯大学医药企业博士后项目的研究 |
4.1.1 项目简介 |
4.1.2 项目培养体制分析 |
4.1.3 项目特点 |
4.2 IBM公司哥尔斯廷企业博士后项目研究 |
4.2.1 项目简介 |
4.2.2 项目企业博士后职业选择与成长研究 |
4.2.3 项目特点与启示 |
4.3 加拿大“跃升”项目研究 |
4.3.1 项目简介 |
4.3.2 项目机制分析 |
4.3.3 项目特点与启示 |
4.4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发展现状研究 |
4.4.1 企业博士后招收 |
4.4.2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分析 |
4.4.3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职业选择与发展研究 |
4.4.4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特点与启示 |
4.5 光明集团企业博士后案例研究 |
4.5.1 光明集团企业博士后项目简介 |
4.5.2 光明乳业研究院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 |
4.5.3 光明乳业企业博士后培养特点 |
4.5.4 经验与启示 |
4.6 中外企业博士后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对比研究 |
4.6.1 三种模式概况 |
4.6.2 三种模式的对比研究 |
4.6.3 三种模式的成因及利弊分析 |
4.6.4 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理论模型 |
第五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维度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
5.1 调研设计与调研过程 |
5.1.1 指标设计过程 |
5.1.2 问卷发放形式与过程 |
5.1.3 访谈调研设计 |
5.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5.2.1 企业博士后 |
5.2.2 企业博士后管理人员 |
5.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1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
5.3.2 数据质量检验结果 |
5.3.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4.1 企业因素 |
5.4.2 高校因素 |
5.4.3 外界因素 |
5.4.4 自身因素 |
5.4.5 培养结果 |
第六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的系统优化 |
6.1 以战略规划为统筹,发挥政府的宏观引领作用 |
6.1.1 明确企业博士后的角色定位 |
6.1.2 搭建分类培养体系 |
6.1.3 对企业博士后分布进行整体设计 |
6.2 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优化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
6.2.1 企业博士后招聘机制 |
6.2.2 企业博士后开题机制 |
6.2.3 企业博士后考核机制 |
6.3 以服务保障为支撑,深化各界的协同参与力度 |
6.3.1 抓好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
6.3.2 推进高校各类资源共享 |
6.3.3 推进企业育人团队建设 |
6.3.4 完善企业博士后激励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国家关于企业博士后领域的重要文件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ICI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 主要研究发现 |
第2章 相关理论依据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 分析法 |
2.2.2 五力模型 |
2.2.3 SWOT 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ICI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
3.1 ICI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1.4 企业机会和威胁分析 |
3.2 ICI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资源分析 |
3.2.2 竞争能力分析 |
3.2.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3.3 ICI公司的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ICI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公司的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 |
4.1.1 ICI公司的使命 |
4.1.2 ICI公司的愿景 |
4.1.3 公司的战略目标 |
4.2 发展战略选择 |
第5章 发展战略实施及实施保障 |
5.1 发展战略的实施 |
5.2 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5.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2 优化组织机构 |
5.2.3 强化人力资源幵发 |
5.2.4 加强技术革新和新品开发 |
5.2.5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
5.2.6 落实目标责任制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公司的机会和威胁 |
6.1.2 公司优势和劣势 |
6.1.3 公司的发展战略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电信成本研究的源起 |
1.1.2 技术变革下的电信成本研究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IP技术对电信成本的冲击 |
1.2.2 电信成本与管制变革 |
1.2.3 电信成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4 电信成本研究对中国电信管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电信成本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电信成本分析方法 |
2.1 电信成本相关概念 |
2.1.1 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 |
2.1.2 历史成本与前瞻性成本 |
2.1.3 增量成本的相关概念 |
2.2 电信成本分析方法 |
2.2.1 基于会计的成本分析方法 |
2.2.2 基于工程优化的成本代理模型 |
第三章 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颗粒度 |
3.1 粒度理论与粒计算 |
3.1.1 粒计算的组成部分 |
3.1.2 粒计算中的基本问题 |
3.1.3 复杂问题空间的粒化 |
3.2 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颗粒度划分标准 |
3.2.1 仿真场景设计 |
3.2.2 网元成本结构 |
3.2.3 工程过程描述 |
3.2.4 颗粒度划分标准小结 |
3.3 中颗粒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提出 |
3.3.1 中颗粒模型的边界 |
3.3.2 现有研究的不见 |
3.3.3 总体研究思路 |
第四章 IP网络工程技术基础 |
4.1 IP网络基本架构 |
4.2 本地接入工程技术 |
4.2.1 xDSL接入 |
4.2.2 LAN接入 |
4.2.3 光纤接入 |
4.2.4 HFC接入 |
4.2.5 相关网元设施 |
4.3 局间传输工程技术 |
4.3.1 千/万兆以太网 |
4.3.2 POS技术 |
4.3.3 DWDM技术 |
4.3.4 RPR技术 |
4.3.5 相关网元设施 |
4.4 网络管理工程技术 |
4.4.1 网管技术类型 |
4.4.2 网管系统的分类 |
4.4.3 相关网元设施 |
第五章 IP网络工程成本建模 |
5.1 系统描述 |
5.1.1 系绕边界的设定 |
5.1.2 系统的核心元素 |
5.1.3 系统元素的秩序 |
5.2 系统建模 |
5.2.1 基本假设条件 |
5.2.2 IP网络的成本部件 |
5.2.3 IP网络的描述变量 |
5.2.4 IP网络工程成本表述 |
5.3 系统仿真 |
5.3.1 仿真场景设计 |
5.3.2 仿古代算法设计 |
5.3.3 系统仿真流程 |
5.3.4 仿真结果统计分析 |
第六章 成果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概述 |
6.2 成果总结 |
6.3 不足及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HDX公司综合网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公司介绍 |
1.1.2 HDX公司维护体制现状 |
1.1.3 HDX企业信息化战略介绍 |
1.2 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综述 |
2.1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2.1.1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
2.1.2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
2.1.3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
2.1.4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 |
2.2 信息系统在电信行业的经典应用案例 |
3 现有网管系统分析 |
3.1 管理业务分析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3 现有网管系统分析 |
3.3.1 系统结构分析 |
3.3.2 系统功能分析 |
3.4 现有网管系统的局限性分析 |
3.4.1 在管理上的局限性 |
3.4.2 在技术上的局限性 |
4 综合网管系统设计 |
4.1 逻辑方案的提出 |
4.1.1 针对现有网管系统局限性的解决方案 |
4.1.2 业务及数据流程重组 |
4.2 综合网管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4.3 综合网管系统的系统设计 |
4.3.1 系统结构设计 |
4.3.2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 |
4.3.3 系统集成框架设计 |
4.4 系统互连设计 |
4.5 系统物理设计 |
4.5.1 系统主机设计 |
4.5.2 主机内存需求设计 |
4.5.3 系统网络设计 |
4.5.4 数据存储设计 |
4.5.5 系统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案 |
5 综合网管系统的系统实施 |
5.1 系统实施的步骤 |
5.2 系统软件架构的选择 |
5.3 工程进度及进展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论文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情况 |
2.1 战略管理基本原理 |
2.2 蓝海战略 |
2.3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第3章 浪潮通信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与竞争分析 |
3.2.1 移动电话用户月度新增数量频创近年新高 |
3.2.2 运营商的需求变动引致运营支撑系统不断升级 |
3.2.3 网络技术推动运营支撑系统升级 |
3.2.4 3G启动催生新生增长点 |
3.2.5 电信重组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3.2.6 通信软件行业发展分析 |
3.2.7 海外市场契机 |
3.2.8 竞争分析 |
3.3 机会和威胁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第4章 浪潮通信内部资源分析 |
4.1 公司资源分析 |
4.1.1 公司经营状况 |
4.1.2 公司组织结构 |
4.1.3 用户及目前市场状况 |
4.1.4 产品资源 |
4.1.5 专利工作情况 |
4.1.6 公司美誉度资源 |
4.1.7 人力资源情况 |
4.2 企业能力分析 |
4.2.1 浪潮通信主要竞争能力 |
4.2.2 浪潮通信核心能力分析 |
4.3 公司优劣势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第5章 战略选择和战略部署 |
5.1 浪潮通信公司的愿景、使命及目标 |
5.1.1 公司愿景 |
5.1.2 公司使命 |
5.1.3 公司的战略目标 |
5.2 战略选择 |
5.2.1 战略分析选择 |
5.2.2 应用蓝海战略进行战略选择 |
5.2.3 应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战略选择 |
5.2.4 浪潮通信公司总体战略选择结论 |
5.3 战略部署 |
第6章 浪潮通信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6.1 浪潮公司组织结构调整 |
6.2 企业技术革新和新品开发保障 |
6.3 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 |
6.4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
6.5 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
6.5.1 设立客户经理岗位并强化客户经理职责 |
6.5.2 建立健全海外营销体系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7.2 待研究的问题 |
附录1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产业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1.5 小结 |
第二章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与特征比较 |
2.1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 |
2.2 通信行业股权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
2.3 通信行业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
2.4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特征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逻辑关系 |
3.1 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
3.2 技术目标模块化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3 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4 合作项目技术层次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5 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6 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四章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
4.1 合作研发事件样本的选取 |
4.2 合作研发事件变量维度的确定与赋值 |
4.3 LOGIT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
4.4 拟合结果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回顾与主要结论 |
5.2 行业比较与论文特色 |
5.3 结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信息 |
附录2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赋值 |
(8)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
第2章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
2.2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 |
第3章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及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3.1 宁夏电信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2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基本情况 |
3.3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特点 |
3.4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4章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管理 |
4.1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识别 |
4.2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评估 |
4.3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应对 |
4.4 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监督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2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与理论框架 |
2.1 企业成长与企业生态理论分析 |
2.1.1 企业成长相关理论 |
2.1.2 企业生态相关理论 |
2.2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
2.2.1 高技术企业成长以及生态系统特征 |
2.2.2 构建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的依据 |
2.3 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生态系统作用机制框架结构 |
3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的供给机制 |
3.1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供给机制作用机理 |
3.2 人力资本 |
3.3 金融资本 |
3.4 技术资本 |
3.5 社会资本 |
4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的催化与需求机制 |
4.1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催化与需求机制的作用机理 |
4.2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催化机制 |
4.2.1 产权市场化 |
4.2.2 孵化器体系 |
4.2.3 企业家才能 |
4.2.4 企业文化 |
4.3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需求机制 |
4.3.1 市场需求 |
4.3.2 科技需求 |
5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的竞合机制 |
5.1 高技术企业竞争的生态机理 |
5.1.1 高技术企业竞争生态学特征 |
5.1.2 高技术企业竞争的生态模型分析 |
5.2 高技术企业合作的生态机理 |
5.2.1 高技术企业的合作形式 |
5.2.2 高技术企业合作的生态模型分析 |
6 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实例研究 |
6.1 大唐电信企业成长状况 |
6.1.1 大唐电信企业成长基本概况 |
6.1.2 大唐电信成长生态系统状况 |
6.2 大唐电信企业成长中生态系统机制分析与评价 |
6.2.1 大唐电信企业成长中生态系统机制分析 |
6.2.2 大唐电信企业成长中生态系统机制评价 |
6.3 对策与建议 |
6.3.1 大唐电信对策 |
6.3.2 政府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以及参与课题 |
(10)《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本文基本思路及框架 |
第一部分、《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情况简介 |
1.1 四川电信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1.2 四川电信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基本情况 |
1.2.1 项目的背景 |
1.2.2 项目建设内容 |
1.2.3 项目组织 |
第二部分、《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涵义 |
2.2 项目基本特点 |
2.2.1 技术要求高 |
2.2.2 功能全面 |
2.2.3 高度集成 |
2.2.4 灵活性、可扩展性 |
2.2.5 安全要求高 |
2.2.6 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三部分、《四川电信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识别 |
3.1 项目风险识别的目的与步骤 |
3.1.1 项目风险识别的目的 |
3.1.2 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 |
3.2 项目风险识别 |
3.2.1 本项目风险的分类 |
3.2.2 技术风险 |
3.2.3 管理风险 |
3.2.4 组织风险 |
第四部分 《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评估 |
4.1 项目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 |
4.2 本项目的风险评估 |
4.2.1 项目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 |
4.2.2 本项目风险评估的过程 |
第五部分 《四川电信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5.1 降低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
5.1.1 合理设计系统的功能 |
5.1.2 选择满足系统需求的软件 |
5.1.3 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做好技术咨询工作 |
5.2 降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2.1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系统软、硬件供应商 |
5.2.2 建立例会机制,及时进行沟通 |
5.2.3 加强进度控制 |
5.3 降低组织风险应对措施 |
5.3.1 做好培训工作 |
5.3.2 完善企业业务流程 |
5.3.3 加强项目团队的建设 |
第六部分 《四川电信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监督 |
6.1 建立项目风险事件监控体制 |
6.2 建立定期风险审计计划 |
6.3 加强系统实施过程的监理 |
6.4 及时对项目实施状况进行评价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致谢 |
《论文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四、大唐本地网管系统入选国家重点新品(论文参考文献)
- [1]仙游县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徐晓艳. 华侨大学, 2020(01)
- [2]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D]. 葛昀洲.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ICI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尧臣. 山东大学, 2012(02)
- [4]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D]. 秦字兴.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5]HDX公司综合网管系统研究[D]. 王铮.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6]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魏红. 山东大学, 2008(06)
- [7]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D]. 张咏. 复旦大学, 2009(S1)
- [8]宁夏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研究[D]. 盛欣. 东北大学, 2007(03)
- [9]高技术企业成长生态系统机制研究[D]. 张志芳.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10]《四川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陈卉. 四川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