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打火机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玉[1](2012)在《分工演进下的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工理论是自亚当·斯密起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演进,有关分工理论的研究虽然几经兴衰却从未停止。近年来,随着杨小凯超边际分析方法的创立,有关分工理论的各种研究再次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将分工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成为学者研究的又一热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各个新兴经济体而言,产业集群对经济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以及人们如何利用这种形成机理发展本国经济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从分工演进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分为三类——轮轴式产业集群,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根据其不同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路径,进而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和建议。首先本文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进行模型构架,对于分工促进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降低进行分析。专业化生产和交易费用的降低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源动力,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因而,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之后,本文将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分为轮轴式产业集群,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意大利式产业集群,根据不同产业集群不同的特点分类讨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其中轮轴式产业集群形成是因为关键性企业的裂变和分工,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基于国际分工,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源于家族式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三个典型的产业集群——长春汽车产业集群,苏州IT产业集群和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分别代表轮轴式产业集群,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意大利式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他们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和发展趋势。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的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从政府、产业集群、企业三个层面分别提出轮轴式产业集群,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蔡筱霞[2](2011)在《金融危机后温州打火机行业的发展策略》文中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衰退,全球贸易额严重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纷至沓来。作为世界打火机生产基地的
龙晓凤[3](2011)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消费力明显不足,消费者信心下降。美国民间经济研究机构“美国经济评议会”2008年10月29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至38.0,创下1967年开始汇编指数以来最低点,并且远远低于9月份的61.4点。目前在全球经济衰退尚未结束、经济复苏开始之际,世界各国已着手制定经济复苏后的长远发展战略,力争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后能够占据发展的“制高点”。1英国、美国和欧盟等已经或正在酝酿出台经济结构改革的政策,力争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中赢得先机。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使中国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竞争,在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挑战,中国的出口形势日渐严峻。在各国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泛滥,且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增多,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新一轮贸易保护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综合化等特点,并且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散。回顾贸易保护理论可以看到,贸易保护的措施有两类:一是关税壁垒,二是非关税壁垒。由于随“乌拉圭回合”的谈判结束和WTO的成立,关税壁垒受到大幅削减,非关税壁垒逐渐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措施,而尤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甚。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不断涌现,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各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2009年2月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了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添加“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同时,要求获得振兴款的公共工程只能使用美国生产的钢铁。此事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共收到各类TBT和SPS通报1427个,较2008年同期增长6.3%,2009年全年,WTO成员发布了1400余件TBT通报,其中欧美日在通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发布的通报要求高,难度大,且对其他成员有重大影响力,其通报经常被其他成员采用。其中节能、环保、安全是通报的主要集中点2。2008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年为34.6%,2006年为31.4%,2005年为25.1%),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2007年为494.59亿美元,2006年为359.2亿美元,2005年为288.13亿美元)。对我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五位的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拉美国家,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排在前五位的是机电仪器、农食产品、纺织鞋帽、木材纸张、非金属和化矿金属3。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省份主要是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福建省,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9.96%、22.14%、9.95%、8.7%和5.99%。一方面是外围需求的减少导致我国出口的困境,另一方面越演越烈的贸易保护也给我国的出口雪上加霜。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制约,如何跨越成为我国外贸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2004年7月,国内首个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也已在深圳正式推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继反倾销之后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正因为如此,各国学者都纷纷展开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工作。一方面积极探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另一方面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文献中,笔者注意到学者们大都提到,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是鼓励国内企业采用技术改进或产品换代升级等方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外贸结构的战略举措。同时发达国家设置非常严格、苛刻的标准要求的TBT,而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要达到要求,就必须对产品的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及产品的运输、包装等各环节严格控制,必须调整它原来的生产设备来达到出口市场的技术要求,因此TBT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一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二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三是优势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前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抉择。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全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在国际贸易竞争激励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产品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限制,那么我国的企业选择了技术创新来应对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无促进作用,如果存在促进因素又产生了多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我国企业进一步的自主创新以及成功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和企业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以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博弈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内外综合驱动力模型;通过欧盟CR法案、欧盟两指令等案例分析总结出技术壁垒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技术的提高,壁垒的门槛也在提高,如果企业不及时追踪了解,就只有像该专营蜂蜜的企业停滞不前,TBT在短期内会抑制我国的出口量,但长期看这也会使我国的企业优胜劣汰,促进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企业博弈分析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国的市场大小或出口国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对出口国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利用出口额、专利申请情况等数据实证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虽不是很明显,但是有促进作用,整体的促进率是0.17%;而进口国的市场大小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显着,影响系数为1.09%。鉴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联盟的积极作用;建立并完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国外TBT的有关情况;重视技术的创新,在全社会提倡和营造创新文化,形成很好的社会创新风气,为企业创新创造好的宏观环境。对于企业而言,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技术进步,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才会在市场中保持占优的位置。
李捷婷[4](2011)在《中国打火机出口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立诚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打火机的最大制造国,但中国的打火机出口贸易却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本人从事打火机出口贸易工作多年,对于打火机出口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有深切体会。为此,如何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让中国打火机出口走出困境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用到了SWOT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首先,在宏观上分析中国打火机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法,得出中国打火机行业的优势劣势,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接着,在微观上以本人所在的公司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把宏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法落实到微观层面的企业实际情况当中,以解决本人所在公司在打火机出口贸易中遇到的问题。本文结论显示,中国打火机出口存在着缺乏技术创新、缺乏专利和自主品牌等劣势,并且存在成本优势不断减少、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国外的技术性壁垒和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单一市场风险等威胁。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建议不仅对于打火机行业及相关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中小打火机企业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翁旭青[5](2011)在《我国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加入WTO已经9年了,入世后,我国进出口大幅度增长,但与此同时,外贸出口秩序混乱日益加剧。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加,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层出不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秩序混乱问题。据来自WTO的统计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各国反补贴和美国进行337调查的主战场。这不能归全责于国外对我国的不公平对待,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出口企业相互压价,无序竞争,应诉不力。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在出口治理中,可以发挥政府和企业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公共资源管理理论和博弈理论,对行业协会出口治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然后阐述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具有自律与协调优势、信息与专业优势、组织性质优势,可以在出口治理中发挥作用,如对国外贸易壁垒进行调查,规范同业竞争,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保护出口商品的知识产权,协助企业对外应诉,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但是我国行业协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发挥作用及其有限,我国外贸出口中仍旧知识产权纠纷不断、低价竞销纷呈、出口商品档次低、对外应诉不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行业协会的组织依附性、覆盖面小、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低、资金不足等。文章引用温州市打火机行业协会出口治理实例进一步说明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最后从政府和行业协会两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行业协会出口治理能力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威[6](2009)在《加入WTO后浙江中小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倾销是WTO允许各国采用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也是目前国际贸易中很常见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目前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峰期。在形形色色的贸易摩擦中,反倾销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贸易救济措施。据统计,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众所周知,浙江是我国外贸大省,2008年浙江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达到了8%。改革开放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如今中小企业已在浙江的外贸出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外对华的反倾销行为不仅阻碍了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更对浙江的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反倾销对浙江中小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降低国外反倾销对浙江企业的不利影响,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反倾销意识,帮助浙江出口企业积极应诉,避免再度遭遇来自国外的反倾销调查,规范企业出口经营秩序,本文首先从反倾销的历史和法律入手,全面介绍了反倾销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反倾销程序。其次,在简要梳理了与反倾销有关的理论和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并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反倾销行为对涉案各方的福利影响。更进一步,本文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浙江中小企业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浙江温州打火机和常山轴承反倾销案件为例深入探讨了浙江中小企业遭遇国外反倾销的特点和原因。最后,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针对浙江中小企业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强调在当前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浙江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在反倾销的战斗中互为联动,各司其职,形成真正的“外贸铁三角”。
肖晨歌[7](2009)在《产业集群中适度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溢效应的存在使得集群内产生大规模的知识共享,这使得企业的创新成果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溢出企业的利益,影响了其创新积极性,因此需要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成果加以保护,但过高的保护强度又不利于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而阻碍整个集群的发展,因此必须设定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以促进集群企业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基于集群知识产权保护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是在之前许多学者基于单个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上,重点在于从产业集群与适度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总结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论文正文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而又深入地研究。本文对当前国内外产业集群和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以往的学者大都采用了实证的方法探讨集群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进行相关模型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集群知识产权保护——产品价格二阶段博弈模型,来试图解决在何种程度上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是适度的。之后基于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找出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几个因素,包括知识溢出程度、知识共享的市场效应和成本效应、集群企业竞争程度。这些为对深入研究产业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供依据。论文重点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程度,并按各个因素大小的不同把集群的发展演化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实施相应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本文对知识产权保护适度性的集群理论研究不仅将从理论上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集群两个领域进行拓展、创新,并且提出的一套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将对集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黄旭敏[8](2009)在《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民营经济占整个温州经济的80%以上,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如何提升温州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温州经济的整体实力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化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使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利用国际市场空间和更深层次上配置经济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为各国实践所证明的。同时,开展国际化经营,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此,不少温州民营企业家已有所认识,并在这方面展开努力。然而,温州民营企业在走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研究,以期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和民营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自身和外部保证两个方面对如何加快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步伐进行了对策研究,从而为温州正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拟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民营企业提供指导性建议,同时也为温州市政府构造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优良环境提供建议,以期提升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温州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王晓红[9](2008)在《TBT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在国际贸易领域,配额限制和高关税已经成为历史,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下文均简称为TBT)正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品的新手段。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手段,TBT的出现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出口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繁多,技术要求也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TBT在客观上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质量差距;同时,TBT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方面的更高要求,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TBT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TBT、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及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已有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系统分析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同时对TBT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责任贸易壁垒的定义、分类、性质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贸易和质量管制两方面由表及里地揭示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贸易方面揭示了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数量、价格以及复合抑制机理;质量管制方面揭示了TBT本质上属于进口国政府实施的产品质量管制措施,通过博弈分析说明了技术创新在应对TBT的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在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的扩散不断吸收并提高自己质量水平的同时,还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跨越TBT的目的。并对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进行阐述。进而在分别设计TBT水平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信息熵法,测算TBT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接着建立了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构模型,对结构模型做了详细解析,分别描述了TBT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和内部的影响。TBT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贸易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并通过这种改变影响了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在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对TBT的模式以及优劣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应对TBT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使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运用欧盟CR法案对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案例,对论文前面的理论研究部分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欧盟CR法案对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以及对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并研究了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从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对TBT的策略:中小企业应实施标准化战略,并通过引进先进的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进行规范的监督和检验,从而真正实现在技术层面上提高跨越国外TBT的能力;行业协会在中小企业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之间以及在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应对TBT的桥梁和纽带,构建服务市场;政府着重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对TBT提供政策环境的支持。本文对TBT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法规提供重要的参考。
方升东[10](2008)在《温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困境剖析和工商监管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今年春节后,温州中小企业突然出现停工潮,引起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展开调查研究,希望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尽快摆脱当前困境。方升东的《温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困境剖析和工商监管对策思考》一文,认真剖析了这些企业的症结所在和危机指数,介绍了温州市工商部门为帮助企业攻克难关实施的"四大优化工程",以期给企业更有针对性、长效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扶持措施。
二、温州打火机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打火机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分工演进下的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回顾与评论 |
2.1 分工演进理论述评 |
2.1.1 分工演进理论的起源 |
2.1.2 分工演进理论的发展 |
2.1.3 分工演进理论的回归 |
2.1.4 分工演进理论的新阶段 |
2.2 产业集群理论述评 |
2.2.1 外部规模经济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理论 |
2.2.2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理论 |
2.2.3 竞争优势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理论 |
2.2.4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理论 |
3 分工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 |
3.1 分工的演进过程 |
3.1.1 分工演进的静态分析 |
3.1.2 分工演进的动态分析 |
3.2 分工与集聚经济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
3.2.1 分工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基础 |
3.2.2 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
3.2.3 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分工 |
4 分工演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分析 |
4.1 分工演进下的产业集群分类 |
4.2 分工演进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 |
4.3 分工演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4.3.1 分工演进对轮轴式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4.3.2 分工演进对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4.3.3 分工演进对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分工演进下中国典型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
5.1 主要数据指标的意义 |
5.2 轮轴式产业集群——长春汽车产业集群 |
5.2.1 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5.2.2 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瓶颈 |
5.2.3 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
5.3 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苏州IT产业集群 |
5.3.1 苏州IT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5.3.2 苏州IT产业集群发展瓶颈 |
5.3.3 苏州IT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
5.4 意大利式产业集群——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 |
5.4.1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5.4.2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发展瓶颈 |
5.4.3 温州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
6 分工演进下典型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
6.1 政府层面 |
6.2 产业集群层面 |
6.3 企业层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金融危机后温州打火机行业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购买力下降, 打火机的市场逐渐萎缩。 |
2. 保证本企业供应链的稳定 |
3. 进行产品结构和经营战略调整 |
4. 大力创新、开发新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 |
5.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自己竞争优势 |
6. 加强对国际贸易法规知识的学习、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可能的创新 |
1.4.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1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回顾 |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与分类 |
2.1.2 TBT成因 |
2.1.3 TBT的作用和影响机制研究 |
2.1.4 应对TBT的策略研究 |
2.2 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TBT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现状 |
2.3.1 技术性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3.2 绿色壁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3.3 合格评定程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2.4 研究评述 |
2.4.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2.4.2 研究的发展趋势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设置TBT的理论分析 |
3.1.1 贸易保护理论 |
3.1.2 市场失灵说 |
3.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3.1.4 技术差距理论 |
3.2 TBT的经济效应分析 |
3.2.1 短期效应:静态分析 |
3.2.2 长期效应:动态分析 |
3.3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
3.3.1 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存与发展 |
3.3.2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3.4 TBT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
3.4.1 理论分析 |
3.4.2 TBT引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因素模型 |
4 TBT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4.1 博弈分析 |
4.1.1 区分大小国 |
4.1.2 不考虑进口国的市场大小 |
4.2 数据实证分析 |
4.2.1 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变量说明 |
4.2.2 样本及数据说明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
4.2.4 实证结果讨论 |
5 TBT对我国企业影响的案例分析 |
5.1 温州打火机事件 |
5.2 欧盟两指令 |
5.3 纺织服装行业的案例 |
5.4 农产品行业的案例 |
6 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实现TBT跨越的建议 |
6.1 营造企业技术创新好的外部环境 |
6.2 实现TBT的跨越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中国打火机出口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立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介绍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2 中国打火机相关研究现状和理论综述 |
2.1 相关研究现状 |
2.1.1 打火机产业发展研究 |
2.1.2 打火机出口问题研究 |
2.1.3 打火机行业协会作用研究 |
2.1.4 打火机技术改进研究 |
2.2 理论综述 |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 |
2.2.2 倾销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S WOT 分析理论 |
2.3 小结 |
3 目前中国打火机出口现状分析 |
3.1 中国打火机出口环境现状分析 |
3.1.1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2 国内相关行业政策分析 |
3.1.3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
3.1.4 国际贸易环境分析 |
3.2 中国打火机出口情况分析 |
3.2.1 中国打火机出口总量及发展趋势分析 |
3.2.2 中国打火机出口种类及发展趋势分析 |
3.2.3 中国打火机出口国家分析 |
3.3.4 中国打火机出口价格趋势分析 |
3.3 中国打火机出口特点分析 |
4 关于中国打火机出口的 SW O T 分析 |
4.1 中国打火机出口的优势分析 |
4.1.1 价格优势 |
4.1.2 产业集群优势 |
4.1.3 行业协会优势 |
4.2 中国打火机出口的劣势分析 |
4.2.1 缺乏技术创新和专利权 |
4.2.2 缺乏自主品牌建设 |
4.3 中国打火机出口的机会分析 |
4.3.1 国内外经济环境逐渐复苏 |
4.3.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打火机制造基地 |
4.4 中国打火机出口的威胁分析 |
4.4.1 成本优势不断减少 |
4.4.2 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 |
4.4.3 国外的技术性壁垒和贸易保护措施 |
4.4.4 单一市场风险 |
4.4.5 泰国、越南等新兴打火机制造国的兴起 |
5 解决中国打火机出口遇到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解决中国打火机出口内部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1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
5.1.2 减轻企业税负 |
5.1.3 转移制造基地 |
5.2 解决中国打火机出口外部问题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
5.2.2 完善出口预警机制 |
5.2.3 推广采用国际标准 |
5.2.4 努力开拓其它市场 |
6 案例分 析 |
6.1 立诚公司介绍 |
6.2 立诚公司打火机出口的现状分析 |
6.3 立诚公司打火机出口遇到的问题分析 |
6.4 对解决打火机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
7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及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行业协会出口治理的界定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行业协会出口治理的界定 |
一、行业协会 |
二、行业协会出口治理 |
第二节 行业协会出口治理研究综述 |
一、国外有关行业协会出口治理的研究 |
二、国内有关行业协会出口治理的研究 |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 |
第三章 行业协会出口治理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公共资源管理理论的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 |
一、基于“囚徒困境”博弈的分析 |
二、基于夏普里值合作博弈的分析 |
三、基于“智猪博弈”的分析 |
第四章 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的理论优势及微观作用 |
第一节 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的理论优势 |
一、自律与协调优势 |
二、信息与专业优势 |
三、组织性质优势 |
第二节 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的微观作用 |
一、调查国外贸易壁垒 |
二、规范同业竞争 |
三、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
四、保护出口商品知识产权 |
五、协助企业对外应诉 |
六、开拓国外市场 |
第五章 我国行业协会出口治理现状 |
第一节 我国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
一、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
二、低价竞销纷呈 |
三、出口产品档次低 |
四、贸易摩擦应诉不力 |
第二节 我国行业协会对出口治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一、行业协会的组织依附性 |
二、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小 |
三、行业协会的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水平低 |
四、行业协会的资金来源不足 |
第六章 温州市打火机行业协会出口治理实例 |
第一节 行业内部无序竞争治理事件 |
第二节 应对国外反倾销案件 |
第三节 应对欧盟CR法案事件 |
第四节 应对日本拟定CR法案事件 |
第五节 应对美国“337调查”事件 |
第七章 提升我国行业协会出口治理能力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
一、将行业协会独立成一个非政府组织 |
二、完善行业协会相关立法 |
三、向行业协会提供政策支持 |
四、设立政府行业协会扶持基金 |
五、加大对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 |
第二节 行业协会应采取的措施 |
一、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
二、加强规范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
三、建立反倾销反补贴等的预警、预报机制 |
四、建立合理固定的基金制度 |
五、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加入WTO后浙江中小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反倾销经济效应分析 |
2.1 倾销的概念 |
2.2 倾销的确定 |
2.3 WTO反倾销程序 |
2.4 反倾销经济效应分析 |
2.4.1 贸易限制效应 |
2.4.2 反倾销的市场转移效应 |
2.4.3 对出口和就业的影响 |
2.4.4 对利用外资的影响 |
3 反倾销理论及其文献回顾 |
3.1 反倾销理论回顾 |
3.1.1 自由贸易理论 |
3.1.2 贸易保护理论 |
3.2 反倾销研究文献回顾 |
3.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3.2.2 国内文献回顾 |
4 浙江省中小企业现状 |
4.1 中小企业的定义 |
4.2 浙江不同类型企业现状 |
4.2.1 浙江中小企业的数量 |
4.2.2 浙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 |
4.2.3 浙江中小企业总产值 |
4.3 浙江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现状 |
4.3.1 浙江中小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 |
4.3.2 浙江各行业中小企业总产值 |
4.4 浙江中小企业外贸现状 |
4.4.1 浙江中小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企业交货值 |
4.4.2 按中小企业类型分出口总产值 |
4.4.3 浙江中小企业出口产品分布 |
4.5 浙江中小企业的作用与特点 |
4.5.1 浙江中小企业的作用 |
4.5.2 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
5 浙江中小企业反倾销案例分析 |
5.1 浙江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件 |
5.1.1 案件背景 |
5.1.2 入世前反倾销案件回顾 |
5.1.3 入世后案件具体经过 |
5.1.4 案件分析和思考 |
5.2 浙江常山县轴承行业反倾销案例 |
5.2.1 常山轴承行业经历反倾销过程回顾 |
5.2.2 反倾销对常山轴承的影响 |
5.3 浙江中小企业遭遇反倾销原因 |
6 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
6.1 宏观对策:国家是应对反倾销的坚强后盾 |
6.1.1 加快体制改革,加强成果宣传,争取早日获得公平待遇 |
6.1.2 规范出口秩序,力争从源头上遏制反倾销出现 |
6.2 中观对策:行业协会是应对反倾销的重要力量 |
6.2.1 健全发展浙江省行业协会,使之走向前台 |
6.2.2 提高浙江省行业协会的覆盖率 |
6.2.3 加强浙江省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服务 |
6.2.4 增强浙江省行业协会的立法能力 |
6.2.5 扩大行业协会规模,普及反倾销法律知识 |
6.3 微观对策:企业是应对反倾销的主体 |
6.3.1 自觉抵制低价出口竞争行为 |
6.3.2 积极应诉,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 |
6.3.3 减少风险走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之路 |
6.3.4 变"市场准入"为"投资准入" |
6.3.5 加强财务管理,健全会计资料 |
6.3.6 善于发挥进口商的作用 |
7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各类型企业定义和划分标准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产业集群中适度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结构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 |
2.1.1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相关研究 |
2.1.2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
2.1.3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相关研究 |
2.2 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研究 |
2.2.1 知识产权保护的本质 |
2.2.2 经济体内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研究 |
2.2.3 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研究 |
2.3 相关文献评价 |
第3章 产业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博弈分析 |
3.1 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动因 |
3.2 集群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过程 |
3.3 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博弈模型 |
3.3.1 基本假设 |
3.3.2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产品价格两阶段博弈模型构建 |
3.3.3 博弈均衡求解适度知识产权保护 |
3.4 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均衡结果分析 |
3.4.1 知识共享的成本效应和市场效应对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
3.4.2 知识溢出程度对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
3.4.3 企业自身、其他企业价格变动引起的产品需求变化程度对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
3.4.4 模型结论 |
第4章 产业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
4.1 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因素 |
4.1.1 知识溢出程度 |
4.1.2 知识共享的市场效应 |
4.1.3 知识共享的成本效应 |
4.1.4 集群企业的竞争程度 |
4.2 按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因素划分集群 |
4.2.1 第一阶段:产生阶段 |
4.2.2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 |
4.2.3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
4.3 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
4.3.1 产业集群产生阶段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 |
4.3.2 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 |
4.3.3 产业集群成熟阶段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 |
4.4 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分析 |
4.4.1 龙头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分析 |
4.4.2 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分析 |
4.4.3 政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分析 |
第5章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
5.1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 |
5.1.1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的产生阶段 |
5.1.2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 |
5.1.3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的成熟阶段 |
5.2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发展中适度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
5.3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适度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
5.3.1 问题 |
5.3.2 对策 |
第6章 展望与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2 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民营经济 |
2.1.2 民营企业 |
2.1.3 企业国际化 |
2.2 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基础 |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3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优势 |
3.1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3.2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
3.3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作用 |
3.3.1 民营企业是温州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
3.3.2 民营企业是温州外资项目的主要承接者 |
3.3.3 民营企业是温州境外投资的主体 |
3.4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
3.4.1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面临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3.4.2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
4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制约因素 |
4.1 民营经济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
4.1.1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4.1.2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
4.1.3 政策不完善,市场无序 |
4.1.4 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
4.1.5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
4.2 制约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4.2.1 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
4.2.2 产业层次低,产品结构雷同 |
4.2.3 品牌意识弱,无序竞争严重 |
4.2.4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
4.2.5 城市总体的外向程度偏低 |
4.2.6 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 |
4.2.7 缺乏现代的市场经济文化观和价值观 |
4.2.8 应对国际复杂环境的管理能力不足 |
4.3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优劣、势综合分析 |
5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
5.1 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模式 |
5.1.1 瑞士中小企业国际化 |
5.1.2 意大利中小企业国际化 |
5.2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 |
5.2.1 蛙跳式的国际化道路 |
5.2.2 多元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
5.3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自身应对措施 |
5.3.1 加快温州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 |
5.3.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5.3.3 加快对中小企业的整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
5.3.4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多方式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
5.3.5 加快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与竞争方式的转变 |
5.3.6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
5.3.7 强化资本运营理念 |
5.4 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政府扶持措施 |
5.4.1 完善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政策 |
5.4.2 加强政府组织引导 |
5.4.3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
5.4.4 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
6 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TBT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TBT 的研究现状 |
1.2.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
1.2.3 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新贸易壁垒表现形式 |
2.1 主要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贸易保护理论 |
2.1.2 技术差距理论 |
2.1.3 技术扩散理论 |
2.1.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
2.1.5 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
2.1.6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1.7 循环经济理论 |
2.1.8 博弈理论 |
2.2 新贸易壁垒表现形式 |
2.2.1 TBT 表现形式 |
2.2.2 社会责任贸易壁垒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
3.1 基于贸易的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理分析 |
3.1.1 数量作用 |
3.1.2 价格作用 |
3.1.3 复合作用 |
3.2 基于质量管制的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理分析 |
3.2.1 基于产品质量差异的博弈分析 |
3.2.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改进过程分析 |
3.3 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理的效应分析 |
3.3.1 影响的正效应 |
3.3.2 影响的负效应 |
3.3.3 影响的综合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BT 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联分析 |
4.1 TBT 水平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3 评价指标的内涵 |
4.2 TBT 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灰色关联模型建立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4.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4.3 TBT 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灰色关联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 |
4.3.1 评价指标数值计算 |
4.3.2 基于信息熵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模型的应用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结构模型 |
5.1 结构模型前提条件 |
5.1.1 TBT 的特殊性 |
5.1.2 TBT 的科学性 |
5.1.3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5.2 结构模型建立 |
5.3 结构模型解析 |
5.3.1 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构模型解析 |
5.3.2 TBT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影响的结构模型解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对TBT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
6.1 应对TBT 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构建的背景分析 |
6.1.1 应对TBT 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
6.1.2 应对TBT 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劣势分析 |
6.1.3 应对TBT 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
6.2 应对TBT 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运行模式 |
6.3 应对TBT 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管理机制 |
6.3.1 政府机构管理机制 |
6.3.2 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机制 |
6.3.3 行业协会管理机制 |
6.4 应对TBT 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构建 |
6.4.1 技术标准体系 |
6.4.2 TBT 预警体系 |
6.4.3 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
6.4.4 财政支持体系 |
6.4.5 税收支持体系 |
6.4.6 金融支持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研究 |
7.1 背景介绍 |
7.1.1 温州打火机行业 |
7.1.2 欧盟CR 法案 |
7.2 欧盟CR 法案对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7.2.1 欧盟CR 法案对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
7.2.2 欧盟CR 法案对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模型 |
7.3 温州打火机行业技术创新应对欧盟CR 法案的措施 |
7.3.1 企业应对措施 |
7.3.2 行业协会应对措施 |
7.3.3 政府应对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对TBT 策略 |
8.1 中小企业层面的策略 |
8.1.1 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 |
8.1.2 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标准化战略 |
8.1.3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
8.1.4 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管理 |
8.1.5 倡导绿色创新 |
8.2 行业协会层面的策略 |
8.2.1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交流 |
8.2.2 完善与国外相关组织的谈判机制 |
8.2.3 建立应对TBT 的行业预警机制 |
8.2.4 健全和完善各行业的技术标准体系 |
8.2.5 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
8.2.6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行业内技术联盟 |
8.2.7 完善行业协会职能 |
8.3 政府层面的策略 |
8.3.1 加强与贸易伙伴国谈判 |
8.3.2 建立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TBT 信息提供机制 |
8.3.3 实施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绿化战略 |
8.3.4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
8.3.5 健全技术法规体系 |
8.3.6 健全质量认证的监督体系和服务体系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温州打火机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工演进下的产业集群研究[D]. 李雪玉. 海南大学, 2012(03)
- [2]金融危机后温州打火机行业的发展策略[J]. 蔡筱霞. 中国商贸, 2011(13)
-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龙晓凤.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 [4]中国打火机出口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立诚公司为例[D]. 李捷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 [5]我国行业协会在出口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 翁旭青. 浙江工商大学, 2011(07)
- [6]加入WTO后浙江中小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研究[D]. 毛威. 浙江工业大学, 2009(S1)
- [7]产业集群中适度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 肖晨歌. 东北大学, 2009(03)
- [8]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D]. 黄旭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9]TBT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 王晓红.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 [10]温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困境剖析和工商监管对策思考[J]. 方升东.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