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莉[1](2021)在《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文中提出结合工程实例,对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在强调施工准备工作的同时,明确了配筋的施工要求,并且从基础层施工、隔离层设置、钢筋铺设、混凝土搅拌浇筑以及混凝土拆模切缝等环节,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
戴冬良[2](2021)在《高速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纵向钢筋配置丰富,可以有效阻止路面板的纵向收缩,实现对裂缝的有效控制,使路面具有完整性,是一种综合应用效果较佳的路面形式。文章以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工程实例为依托,围绕关键的施工工艺展开探讨,提出作业要点,旨在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李青松[3](2021)在《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文中指出现今我国热带海洋区域内的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但热带海洋区域有很强的地域特征,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对传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特别是钢筋腐蚀非常严重。玄武岩纤维筋(BFRP筋)作为一种新的纤维增强高性能材料,与钢筋相比,具有高抗拉强度、耐腐蚀、重量轻、节能环保,容易施工等优点,而且随着BFRP筋的生产工艺提升,它的力学性能越来越稳定,并被证明可以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使用。根据这一结论,在普通钢筋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把钢筋用玄武岩纤维筋代替,可以达到减少路面病害的产生,延长路面的使用年限的目的,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BFRP筋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一新型路面,基本上只是沿用钢筋的设计方法,但BFRP筋的力学性质和钢筋不同,直接用钢筋的设计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便于推广应用BFRP筋配筋混凝土路面,本文研究了BFRP筋配筋路面的力学性质和裂缝形成规律,通过计算得到了钢筋和BFRP筋的受力区别,对该路面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静止车辆荷载作用时、板底连续支撑条件下的BFRPCRCP模型,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对路面板内力、裂缝传荷能力的影响,并与钢筋配筋路面相比较。其次,建立静止车辆荷载作用时,板底发生脱空条件下的BFRP-CRCP模型,研究板底脱空尺寸变化对路面板力学状态的影响。再次,为了研究路面在移动荷载下动力学的响应特性,建立了匀速和减速移动荷载作用下BFRP-CRCP路面模型,逐一分析了影响路面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温降和干缩作用,建立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应力与位移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混凝土最大拉应力,筋材最大拉应力、裂缝宽度的解析解公式。建立对应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分析各设计参数对三大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只有车辆荷载作用时,路面板弹性模量、基层厚度、基层弹性模量、地基反应模量、BFRP筋弹性模量、BFRP筋间距、BFRP筋直径、BFRP筋位置对混凝土板的应力状态、裂缝之间的传荷能力影响不显着;考虑到对施工的影响,可以将BFRP筋放置于面层中部,裂缝间距对路面板的力学状态影响明显,裂缝间距过小,会导致路面板板宽方向的应力增加,在板底发生脱空时容易发生冲断破坏。在只有车辆荷载作用时,BFRP筋和钢筋配筋两种情况下,路面板所受荷载应力数值较小,荷载应力、板的竖向位移和挠度比值数值接近,随影响参数变化规律相似,钢筋的应力约为BFRP筋的3.5倍。可以忽略纵向BFRP筋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配筋起到的更多是是约束混凝土变形的构造作用。板底发生脱空时,随着脱空区域宽度的增加,两种配筋方式下,混凝土板板长方向应力都是逐渐减小,而板宽方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增加板厚可以改善脱空状态下板的荷载应力。温度和干缩作用时,裂缝间距对裂缝宽度、混凝土所受温缩和干缩应力、纤维筋所受应力影响显着,因此要主动考虑控制裂缝间距的方法。采用较大的配筋率可以减小裂缝宽度,降低筋材所受应力,减小裂缝间距,路面在配筋时应尽量优先选用小直径、小间距布置,如果仅从控制裂缝宽度的角度出发,建议配筋率不低于0.8%,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减小裂缝宽度,同时发挥筋材的高抗拉强度优势。
杨泽亮,连井龙,罗辉[4](2020)在《大间距接缝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易发生冲断破坏的不足,提出了大间距接缝配筋混凝土路面(RCPS)的结构形式,既通过配筋保留了CRCP承载力好的优点,也利用大间距接缝部分释放干缩应力和温缩应力,以实现超重轴载和环境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路面不开裂的目标。本文首先利用ANSYS软件探究了隔离层参数和面层参数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接着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确定了隔离层形式,最后依托实体工程验证了RCPS路面结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降低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摩擦系数与粘结强度是实施RCPS的关键; PET膜光滑致密的表面可以有效阻止水泥浆渗入基层且成本低廉;试验路出现的最大拉应力仍小于路面的抗拉强度,并且CRCP特有的横向裂缝也未在试验路段出现。
章小春,王殿勇[5](2020)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公路路面工程是系统性的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连续配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够提高整体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与质量。因此,本文立足于实际,在分析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应用机理的同时,依托某项目工程实例对该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可知,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过程中做好施工准备,控制、设计施工配合比等工作内容能够提高整体施工强度,对促进项目的开展有着积极作用。
徐慧,徐杰[6](2020)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立足于实际,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应用要点进行解析。先是阐述了连续配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特点,而后在分析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对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实践要点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论述后,可以给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参考。
李晓海,李帅[7](2020)在《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受荷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G1503上海同三段不同类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在标准轴载及不同沥青层厚度下受荷响应特征及力学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有限元三维仿真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标准轴载作用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各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底基层强度及路基处治差异会对路表最大弯沉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产生明显影响,但沥青层与连续配筋混凝土层的层间剪切力受其影响较小;各项力学指标均受沥青层厚度影响显着,说明对于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将沥青层控制在合理范围可有效避免车辙、层间滑移等病害的发生。研究工作可为该种路面结构设计、应用及后续养护维修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宁兵[8](2020)在《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文中认为隧道内路面结构有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隧道内路面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受阳光、雨水等因素直接影响较少,而且隧道内温度场变化、下承层强度也与一般路段不同,且渠化交通严格、加减速频繁,隧道路面的使用性能及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调研隧道路面结构组成、病害类型、环境特征等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等三种形式的路面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对现场铺筑的隧道内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分别进行100万次的加速加载试验,根据加速加载试验采集的应变响应、温度场等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结构的应变响应进行了分析。(1)隧道路面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目前隧道路面结构形式以复合式沥青路面为主;隧道复合式路面的病害以沥青路面横向裂缝为主;以往隧道路面的结构分析,以理论分析为主,相关试验研究则较少。足尺路面虽可以良好的模拟现场情况,但用于隧道内路面结构设计的研究较少。(2)隧道复合式路面模拟结果表明:沥青层厚度是影响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裂缝疲劳扩展寿命的关键因素,沥青厚度越厚,疲劳扩展寿命越大。混凝土层厚度、水泥混凝土基层中加钢筋网、基层厚度与沥青面层模量、连续配筋混凝土对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裂缝疲劳扩展寿命影响不大。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模拟分析结果,考虑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对隧道内复合式路面,建议采用素混凝土,沥青面层建议采用SMA。(3)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模拟结果表明: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面层疲劳开裂寿命远大于设计寿命,对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面层而言,疲劳寿命不是关键指标。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与结构组成关系较大,且结构组合不当时,永久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4)隧道内柔性基层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ATB模量、ATB厚度和沥青面层模量,沥青面层厚度对沥青面层顶面永久变形影响最大。(5)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场:隧道内路面结构夏季温度为26~32℃,可见隧道内路面结构温度远低于隧道外路面结构内的温度;秋冬季节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为20~25℃;路面结构层内温度变化范围为3~6℃。(6)隧道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厚度加厚、混凝土层设加筋网时,沥青上面层层底应变的累积应变、应变的波峰值、波谷值、振幅等均未出现显着差异,可见,隧道内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的总厚度对沥青上面层层底应变的影响不显着。(7)隧道复合式路面中混凝土层中无钢筋网时,非切缝位置混凝土内存在一个显着的应变始终为零的位置,即混凝土内深20cm处,存在一个拉应变与压应变的过渡区,该区域的应变接近零。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混凝土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温缩、干缩的影响使得混凝土内部存在因温缩、干缩导致的拉应力,而混凝土底部因为与下承层之间的约束作用则产生了压应力。
张雅婷,Jeffery Roesler[9](2020)在《基于大比尺模型试验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开裂研究》文中提出为控制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的横向裂缝,修建大比尺模型-连续配筋混凝土梁(CRCB),分析混凝土材料、配筋率、纤维及横向预切缝对CRCP开裂的影响.构建解析模型推导横向裂缝间距和宽度的计算表达式,理论量化不同设计参数对CRCP横向裂缝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析结果与现场勘测数据吻合,说明解析法切实可行;横向裂缝随着试验梁龄期增长而发展,且于19个月后趋于稳定;配筋率对裂缝间距和宽度影响较大,采用筋径为22.23 mm(#7号钢筋)的试验梁,其裂缝间距和宽度比采用筋径为19.05 mm(#6号钢筋)的试验梁降低了17%左右;采用轻质混凝土可增大裂缝间距、减小裂缝宽度,为控制冲断提供可能;加入纤维和设置横向预切缝可增大裂缝间距、减小裂缝宽度.
赵妍凝[10](2020)在《模网混凝土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荷载和交通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路面结构具有更大的承载力。通常,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等级一般为C30或C40,路面结构厚度大,导致路面板自重较大,损坏后难以修复。一般设计年限为二十到三十年,造价较高,限制了道路设计高程。钢筋混凝土中使用的钢材较多,造价较高,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性价比不高。为了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路面板的厚度,采用了一种新型路面结构——模网混凝土路面板。建筑模网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起着加筋作用。本文对模网混凝土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和系列性能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加入模网来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首先,进行原材料试验,并配制C30水泥混凝土;其次,在确定因素和水平后,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最后,根据规范要求,对试件进行了制作、养护和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了验证不同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性能,对不同厚度、不同结构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结论,模网在节约材料的同时,可以降低板底应力,有效地降低板厚和自重,降低路基压力,控制裂缝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模网对混凝土抗弯拉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能有效地防止板块的脆性断裂,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加入模网后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弯拉强度分别提高了19%和18%。模网结构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加入模网后,板底弯拉应力可有效降低10%左右。双层模网对结构的影响大于单层模网,但不能达到单层模网的双倍效果,此时板底弯拉应力减小17%。
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概述 |
2 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的应用 |
2.1 前期准备 |
2.2 配筋处理 |
2.3 基础层处理 |
2.4 隔离层设置 |
2.5 钢筋铺设 |
2.6 混凝土搅拌浇筑 |
2.7 混凝土拆模切缝 |
2.8 质量管理 |
3 结语 |
(2)高速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案例 |
2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优势及缺点 |
(1)优势。 |
(2)缺点。 |
3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准备工作 |
(1)原材料的准备。 |
(2)路面基层的质量检验。 |
(3)施工场地的规划及施工机械的准备。 |
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要点 |
4.1 钢筋施工 |
(1)测量放样。 |
(2)模板的安装。 |
(3)钢筋的制作。 |
(4)钢筋网的安装。 |
(5)钢筋支架。 |
4.2 混凝土施工 |
(1)摊铺。 |
(2)拆模及养生。 |
4.3 端部处理 |
(1)矩形地锚梁。 |
(2)胀缝。 |
5 结语 |
(3)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CRCP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玄武岩纤维筋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车辆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模型 |
2.2.1 基本假设 |
2.2.2 BFRP筋与混凝土界面模拟 |
2.2.3 裂缝位置处传荷作用 |
2.2.4 模型和材料参数 |
2.2.5 网格密度和单元类型 |
2.2.6 车辆荷载 |
2.3 荷载最不利位置 |
2.4 裂缝传荷能力评定指标 |
2.5 横向裂缝间距对路面板内力和挠度比值的影响 |
2.6 路面板力学状态和挠度比值参数影响分析 |
2.6.1 面层板厚度 |
2.6.2 混凝土板弹性模量 |
2.6.3 基层厚度 |
2.6.4 基层弹性模量 |
2.6.5 纤维筋弹性模量 |
2.6.6 筋位置的影响 |
2.6.7 BFRP筋纵向配筋方案的影响 |
2.6.8 地基反应模量 |
2.7 本章小结 |
3 板底脱空状态下的BFRP-CRCP车辆荷载应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板底脱空的原因 |
3.3 板底脱空的影响因素 |
3.4 板底脱空的假定形状 |
3.5 板底脱空时的荷载作用位置 |
3.6 板底脱空尺寸对混凝土板力学状态的影响 |
3.7 板厚对板底脱空时路面板力学状态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移动荷载作用下BFRP筋连续配筋路面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移动均布荷载的实现 |
4.3 动力学有限元理论 |
4.4 计算模型 |
4.4.1 路面模型及材料参数 |
4.4.2 模型边界条件 |
4.4.3 车辆荷载 |
4.5 静荷载和动荷载作用下路面力学响应对比 |
4.5.1 动静载作用下路面竖向位移比较 |
4.5.2 动静载作用下路面正应力σ_z对比 |
4.5.3 动静载作用下BFRP筋所受轴向应力对比 |
4.6 匀速移动状态下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
4.6.1 竖向正应力σ_y分析 |
4.6.2 竖向剪切应力S_(12)分析 |
4.6.3 层底正应力S_(11)分析 |
4.6.4 BFRP筋所受轴向应力分析 |
4.6.5 竖向剪切应力S_(23)分析 |
4.6.6 荷载移动速度对应力的影响 |
4.7 纵向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4.8 匀速和减速移动状态下力学响应对比 |
4.9 本章小结 |
5 BFRP筋连续配筋路面温缩和干缩作用分析 |
5.1 引言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过程分析 |
5.3 均匀温降和干缩作用下解析法分析 |
5.3.1 玄武岩纤维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关系 |
5.3.2 基层与面板的摩阻滑移关系 |
5.3.3 均匀温降和干缩作用下解析方程 |
5.4 均匀降温和干缩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
5.5 有限元解与理论解对比分析 |
5.6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6.1 BFRP筋弹性模量 |
5.6.2 BFRP筋粘结刚度 |
5.6.3 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5.6.4 板厚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间距接缝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路面结构与原理 |
1.1 路面结构 |
1.2 路面结构原理 |
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2.1 经典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2.2 隔离层参数分析 |
2.3 面层参数分析 |
3 隔离层室内试验 |
3.1 层间剪切试验 |
3.2 滑动摩擦系数试验 |
3.3 拉拔试验 |
4 工程应用研究 |
4.1 工程介绍 |
4.2 应力监测结果 |
4.3 裂缝观测 |
5 结论 |
(5)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机理 |
2 工程概况 |
3 技术操作过程分析 |
3.1 配合比设计 |
3.2 施工准备 |
3.3 端部处理 |
3.4 制作钢筋网 |
3.5 布料 |
3.6 摊铺混凝土 |
3.7 接缝处理 |
3.8 抗滑结构施工以及路面养生 |
4 连续配筋混凝土试验段观测 |
4.1 调查方式 |
4.2 调查分析 |
4.2.1 面层混凝土类型的影响 |
4.2.2 横向钢筋与公路前进方向夹角的影响 |
4.2.3 不同种类型的钢筋锈蚀处理影响 |
4.2.4 预切缝效果 |
4.2.5 强度及模量的影响 |
5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前景展望 |
6 结语 |
(6)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技术的特点 |
3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
3.1 板厚设计 |
3.2 配筋设计 |
3.3 端部约束设计 |
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4.1 制作钢筋网 |
4.2 混凝土施工 |
4.3 接缝处理 |
4.4 抗滑结构施工以及路面养生 |
5 施工注意事项 |
6 结语 |
(7)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受荷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结构模型建立 |
1.1 路面结构与材料参数 |
1.2 模型假设与建立 |
2 荷载条件 |
2.1 荷载分布与取值 |
2.2 荷载作用位置选取 |
3 路面受荷响应分析 |
3.1 标准轴载下受荷响应 |
3.2 不同沥青层厚度下受荷响应 |
4 结语 |
(8)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 |
2.1 路面结构应力应变响应数值模拟 |
2.1.1 好路网计算程序 |
2.1.2 BISAR程序 |
2.1.3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 |
2.2 数值模拟计算 |
2.2.1 道内外路面结构应力应变响应差异分析 |
2.2.2 复合式路面 |
2.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
2.2.4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
2.2.5 其他面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速加载足尺试验路铺筑 |
3.1 足尺试验路研究意义 |
3.2 足尺试验路方案及原材料确定 |
3.2.1 隧道试验段路面结构方案确定 |
3.2.2 隧道试验段原材料 |
3.3 加载车及传感器的介绍 |
3.3.1 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车 |
3.3.2 混凝土应变计 |
3.3.3 动态沥青应变计 |
3.3.4 温度传感器 |
3.3.5 土压力计 |
3.4 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
3.4.1 方案一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
3.4.2 方案二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
3.4.3 方案三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
3.5 数据采集系统安装 |
3.5.1 方案一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
3.5.2 方案二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
3.5.3 方案三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 |
4.1 加速加载试验条件 |
4.2 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场 |
4.2.1 方案一结构层温度分布 |
4.2.2 方案二结构层温度分布 |
4.2.3 方案三结构层温度分布 |
4.3 沥青层层底应变温度修正 |
4.4 隧道各试验段初始应变响应 |
4.4.1 方案一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
4.4.2 方案二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
4.4.3 方案三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
4.5 隧道复合式路面应变响应 |
4.5.1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对SMA-13 层底应变响应的影响 |
4.5.2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对混凝土结构层内应变响应的影响 |
4.6 C40 内应变响应随深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
4.6.1 非切缝处 |
4.6.2 切缝处 |
4.7 切缝对混凝土层内应变响应的影响 |
4.8 影响复合式路面结构内应变响应因素综合分析 |
4.8.1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的影响 |
4.8.2 切缝的影响 |
4.9 隧道柔性路面结构响应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模网混凝土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1 模网混凝土原材料 |
2.1.1 集料 |
2.1.2 水泥 |
2.1.3 水 |
2.1.4 模网 |
2.2 混凝土级配设计 |
2.2.1 模网混凝土对级配的要求 |
2.2.2 级配理论研究 |
2.2.3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
2.3 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试验方案 |
3.1 正交试验法 |
3.2 试件的制备 |
3.3 力学试验 |
3.3.1 抗压强度试验 |
3.3.2 抗弯拉强度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结果分析 |
4.1 模网混凝土试块的破坏形态 |
4.1.1 试块受力的破坏形态 |
4.1.2 试验结果处理 |
4.2 力学强度试验分析 |
4.2.1 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
4.2.2 抗弯拉强度试验分析 |
4.3 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路面板力学性能数值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 |
5.2 普通混凝土路面板三维尺寸 |
5.2.1 计算模型和参数 |
5.2.2 荷载类型 |
5.2.3 路面板厚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
5.2.4 平面尺寸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
5.2.5 普通混凝土模拟结果 |
5.3 模网混凝土路面板三维尺寸的确定 |
5.3.1 计算参数和模型 |
5.3.2 荷载类型 |
5.3.3 模网对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
5.3.4 板厚对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
5.3.5 模网设置间距对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
5.3.6 模网混凝土模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J]. 赵欣莉. 交通世界, 2021(34)
- [2]高速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研究[J]. 戴冬良. 智能城市, 2021(13)
- [3]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D]. 李青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大间距接缝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J]. 杨泽亮,连井龙,罗辉.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0(05)
- [5]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 章小春,王殿勇. 运输经理世界, 2020(08)
- [6]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 徐慧,徐杰. 运输经理世界, 2020(04)
- [7]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受荷响应分析[J]. 李晓海,李帅. 交通与运输, 2020(03)
- [8]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D]. 宁兵.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大比尺模型试验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开裂研究[J]. 张雅婷,Jeffery Roesler.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0(06)
- [10]模网混凝土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赵妍凝.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