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加汤治疗疼痛综合征15例体会

辛加汤治疗疼痛综合征15例体会

一、新加汤治疗15例痛证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石维娟[1](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钟岢屹[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李若愚[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载体,挖掘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为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附子类方的临床使用准确率,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1资料来源: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间刘铁军教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附子类方诊治的患者。研究选取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皆为原书组成,附子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附子泻心汤、乌梅丸、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附子理中丸、黄土汤,病例要求一般资料、初诊记录、四诊信息完整。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于附子类方病例的病名、体征、症状、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并由专人监督把关病例质量,非指定人员不得私自修改病例中的任何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加附子汤24例、麻黄细辛附子汤48例、再造散70例、附子泻心汤40例、乌梅丸29例、大黄附子汤35例、温脾汤66例、附子理中丸134例、黄土汤54例,通过系统中的“数据分析系统”中的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刘铁军运用以上9种附子类方的基本适应证及其主症、舌脉,方药;利用“数据分析系统-新方分析”模块中的药物聚类功能,总结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使得潜在的合方用药得以明确详细提炼。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具体的应用,总结提炼出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类方药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处方特点、临床思路、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附子类方的学术思想内涵,并将其结合中医“扶阳”理论进行相关论述。1桂枝加附子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5种西医类别。主要证型为营卫失调,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纳差、畏寒、四肢凉、心慌。主要药物:大枣、桂枝、白芍、生姜、附子、白术、甘草、黄芪、鹿角霜。次要药物:茯苓、防风、陈皮、山药、炙甘草、党参、麦冬、干姜、黄连。常用合方:桂枝加黄芪汤、炙甘草汤、异功散、白术附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木香槟榔丸、痛泻药方。2麻黄细辛附子汤:导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胃糜烂、消化道憩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10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寒阳虚。主要症状:畏寒、四肢凉、无汗、纳差、乏力、胃脘喜暖、泄泻。主要药物:麻黄、附子、细辛、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川芎、防风、柴胡。常用合方:玉屏风散、再造散、枳实导滞丸、柴胡疏肝汤、四君子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炙甘草汤、痛泻药方。3再造散:导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胃息肉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感寒邪,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畏寒、纳差、发热、四肢凉、无汗、乏力、腹泻。主要药物:附子、党参、桂枝、细辛、大枣、炙甘草、生姜、防风、川芎。次要药物:黄芪、羌活、大黄、麻黄、白芍、白术、柴胡、当归、三棱、水蛭、甲珠、陈皮。常用合方:柴胡疏肝散、芪归甲蛭方、四物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四君子汤。4附子泻心汤:导师运用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阳虚热结,心下痞满。主要症状:四肢凉、胃脘痛、大便黏腻、畏寒、胃脘喜暖、胃胀、嗳腐吞酸。主要药物:大黄、黄芩、附子、黄连、桂枝、甘草、白芍、陈皮、香附、藿香、枳实、佩兰。次要药物:石膏、防风、木香、厚朴、栀子、黄柏、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常用合方:泻黄散、柴胡疏肝散、健脾丸、厚朴温中汤、防风通圣丸、保和丸、桂枝汤。5乌梅丸:导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类别为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0种脾胃病类别。主要证型为中脏虚寒兼郁热(即寒热错杂之厥阴证)。主要症状:腹痛、四肢凉、泄泻、纳差。主要药物:乌梅、黄连、当归、细辛、黄柏、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次要药物:白芍、白术、党参、川芎、茯苓、泽泻。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苓桂术甘汤、四物汤、丁香柿蒂汤、木香槟榔丸。6大黄附子汤:导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脾胃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8种。主要证型为寒积阻滞。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畏寒。主要药物:细辛、大黄、附子、白芍、川芎、干姜、茯苓、厚朴、黄芪、大枣、白术、香附。次要药物:当归、炙甘草、陈皮、甘松、柴胡、炒枳壳、生姜、泽泻、桂枝。常用合方:厚朴温中汤、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四物汤、桂枝汤、保和丸。7温脾汤:导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等9种。主要证型为素体阳虚,寒积中阻。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主要药物:枳实、炙甘草、干姜、当归、大黄、芒硝、白术、附子、党参。次要药物:细辛、白芍、柴胡、陈皮、瓜蒌、香附。常用合方:瓜蒌承气汤(自拟方)、柴胡疏肝汤、大承气汤、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保和丸。8附子理中丸:导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呕吐、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16种。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胃脘喜暖、四肢凉、畏寒、胃脘痛、恶心、纳差。主要药物:干姜、炙甘草、附子、党参、炒白术、白芍、桂枝、大枣。次要药物:黄芪、当归、茯苓、陈皮、柴胡、川芎、白术、香附、大黄、枳实、生姜、鹿角霜、防风。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四物汤。9黄土汤:导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胃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7种。主要证型为脾肾阳虚,统摄无权。主要症状:便血、胃脘痛、四肢凉、面色萎黄、乏力。主要药物:生地黄、黄芩、阿胶、赤石脂、附子、炒白术、甘草、黄芪。次要药物:柴胡、白芍、大蓟炭、当归、荆芥穗炭、干姜、桂枝、陈皮。常用合方:四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完带汤、甘草干姜汤、槐花散、柴胡疏肝汤。结论: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特点可归结如下:1经典为纲,临床循迹: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熟悉,以此作为临床用药的基础环节,临床诊疗过程中,尊经论治,察阴阳,别脏腑,活络中医思维,提高辨病准确。同时,对于经典方药的使用,强调勿随意减改,以维持方药间的结构。2未病先防,扶阳祛邪:从运动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扶阳的思想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从阳气充足的角度御(祛)邪与外,防治疾病加重。本文涉及的附子类方所致疾病可看做逐渐进阶的,为体外寒邪逐渐侵入人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且不断发展并加重的发展过程。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时候,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处方,添加合适防止疾病进展的药物。3灵活用方,优化疗效:导师主导在遣方用药时,以合方、对药的模式进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附子类方主方的不足,同时最大程度保持原方的原汁原味,故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常常根据患者症状使用不同功效的合方,数量较多、主治不一,疗效甚佳。4注重调护,兼顾情志:导师认为治疗脾胃病是中医的优势:疗效佳病程短。同时导师也认为脾胃病是一种反反复复的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脾胃病的关键在于治愈后长期的预防顾护。同时脾胃病与情绪精神关系密切,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影响甚至加重躯体与情志问题,注重精神调畅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郭雅雯[4](2019)在《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灸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指数、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提供该疗法治疗本病有效性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方法:将符合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针刺结合药线灸组)、C组(西药黛力新组),每组32例患者,纳入并且进行临床观察。每组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组均在治疗前后、一个月后随访时依据头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实验脱落和筛查,最后共有92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A组30例,B组31例,C组31例。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A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B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C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0%。统计结果提示:在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2 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的HAMA、HAMD总分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治疗前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处于同一基线上;治疗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HAMA、HAMD总分,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三组疗效无论HAMA量表评分、还是HAMD量表评分,针刺结合药线灸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3头痛指数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头痛指数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的头痛指数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头痛指数,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统计结果提示: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灸能够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头痛指数及焦虑抑郁情绪,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西药黛力新。

陈文恬(Tan Wen Tien)[5](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刘阳[6](2019)在《芍药通便作用及其运用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芍药的本草学及其他相关文献,梳理芍药通便的相关论述。另一方面以近现代医案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白芍在近现代便秘医案中的临床运用特点,包括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白芍的用量情况,以及白芍在便秘治疗中的配伍应用规律,阐述相关配伍机理,探讨白芍通便作用的机理以及白芍发挥通便作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近现代包含白芍的便秘医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符合的医案,将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12016表格中,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所建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1.4)软件对所建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关联规则,初步总结出白芍在近现代便秘医案中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白芍的用量情况,分析白芍在便秘治疗中的配伍环境,讨论常见配伍组合及其机理,并探讨白芍发挥通便作用的机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从性别分布情况来看,女性患者的医案数量要多于男性患者。从235个医案的患者年龄分布来看,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60岁以上患者分布人数为67例,占235个医案的28.51%;2.从疾病统计情况来看,244个医案绝大部分属于功能性便秘,少部分由肠道炎症如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以及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来看,含白芍的便秘医案中出现频次大于10次的证候类型有肝气郁结证、阴虚证、大肠结热证、气血两虚证、肝脾不调证、血虚证,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是肝气郁结证,占全部医案的30.33%,其次是阴虚证,占比23.36%,大肠结热证占比14.75%;3.从症状统计结果可见,出现频次≥10次的症状有29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排便困难、大便秘结、不大便、排便不畅、大便量少、排便无力等主诉症状,伴随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的有腹胀、纳呆、腹痛、口干、腹痛、乏力等症状。综合舌脉的统计情况来看,出现频次较高的舌脉均表现为偏于阴津亏虚、气机阻滞、气血不足以及热盛津伤的征象;4.在244个医案中有方名记载的医案有215例,共涉及66个方剂的加减运用,出现频次前10位的方剂有四逆散、麻子仁丸、逍遥散、芍药甘草汤、增液汤、润肠丸、四物汤、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桂枝加芍药汤;5.在244个医案中与白芍配伍的组方药类共涉及18类,使用频次前8位的有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泻下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与白芍配伍频次在前10位的药物有当归、生甘草、火麻仁、柴胡、枳实、生白术、生地黄、厚朴、枳壳、炙甘草等;6.从244个医案中白芍的用量统计情况来看,生白芍的用量范围是6.0-74.0g,用量范围跨度比较大,平均用量为18.8g,中位用量、最常用量为15.0g,常用量范围是12.0-20.0g。炒白芍医案数量较少,其用量范围是9.0-30.0g,平均用量是14.6g,中位用量是12.0g,最常用量是15.0g,常用量范围是12-15g;7.在244个医案中有229例医案配伍应用的是生白芍,仅有15例医案配伍使用炒白芍;8.通过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法对244个医案中全部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可得出这些医案中与白芍配伍关联度较高的药物有生甘草、火麻仁、枳实、厚朴、生地黄、白术、炙甘草、枳壳等。结论白芍有通便作用,白芍发挥通便作用的可能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疏肝调肝、柔肝和脾,二是益阴敛营、滋养阴血,三是芍药有一定泻下作用。白芍发挥通便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配伍环境、用量、炮制三个方面,其中配伍环境、用量对白芍通便作用发挥尤为重要。赤芍是否有通便作用尚无典型的案例或相关药理学研究。

陈娥桢[7](2018)在《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痛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观察桂枝新加汤加减治疗产后身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于门诊连续搜集30例(脱落1例)产后身痛患者,给予桂枝新加汤治疗4周,用药过程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进行适当的加减,每日1剂,于早晚饭后各1小时温服药物,以7天为一个疗程,服药28天。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1.本临床研究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1例于用药前因搬家退出,视为脱落,最终29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2.治疗后,29例患者,临床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中医症状总积分平均降低12.93±2.89。3.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桂枝新加汤加减在改善产后身痛患者中医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2.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沈艳莉[8](2017)在《栗德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自拟连夏芪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栗德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自幼因父亲和自己患病立下医学梦,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秉承龙江医派学术教育,研读古籍,深受《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丹溪心法》、《医宗金鉴》、《温热论》、《医林改错》等影响,从师于马骥教授,聆听名师教诲,夯实了中医基础,积累了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总结栗德林教授学术思想如下:1固本求源,注重脾肾:在内伤杂病论治中,要固护脾肾正常的生理功能,充分重视脾、肾二脏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防治衍变中的作用,采取针对性治疗策略。2寒热多态,顺逆平调:寒热错杂证具有多态性,对其治疗除寒热并用、调和阴阳方法,还要根据内在病机,采用或因势利导或逆势而行的治疗方法。3病证结合,主抓病理:针对传统中医无证可辨的情况,只有抓住西医病理特点,探究中医病机本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摸索规律,才能确立治疗法则,遣方用药。4中西并举,注重药理: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结合现代西医药理研究成果,从临床疗效、药效机理等方面开展中西并举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总结栗德林教授具有代表性的临床诊疗经验,并附典型医案。1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中医"痞满",病因有脾胃素虚、饮食失宜、情志所伤、久病劳倦等,病机为脾胃亏虚、气机壅塞、升降不利,主要证型为寒热错杂证,研制延参健胃胶囊,汤药用半夏泻心汤合扶正驱邪之品。提出固定方药是治疗的发展趋势,注重脾胃养护。2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消渴"相当于西医糖尿病,病因病机为"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气阴两虚和血滞不畅是贯穿糖尿病全过程的基本病理变化",立"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基本治法,研制芪黄消渴胶囊,汤药用自拟芪连葛参汤。"瘀阻痰凝"并发冠心病,研制芪玄益心胶囊。"蓄浊失精"并发糖尿病肾病,研制麦地参肾消胶囊。"瘀塞毒壅"并发糖尿病足,研制降糖解毒胶囊。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按五体痹辨治。并发胃轻瘫表现痞满者,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等。3类风湿关节炎:总属"痹证",日久属"历节"。病因病机早期因营卫失和,腠理不密,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病久则邪入脏腑、痰瘀交结、正气受损。治疗早期宜驱邪通络、调和营卫并重。病久则以扶助正气为主,驱邪通络为辅。基本方用自拟二龙蠲痹汤。4外伤后癫痫:属"痫证"范畴,致病因素有瘀血阻窍、痰浊蒙窍,肝风内动易引发作。常合并肢体不遂,初期为血瘀气滞,病久则气虚血瘀。以活血化瘀通窍、逐痰豁痰开窍、平熄内动肝风为基本法,辅以益气活血通络。治疗常用通窍活血汤、礞石滚痰丸、黄芪桂枝五物汤,善加治肝平木熄风之品。5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最重要的是气分阶段,此"气"指的是宗气,气分证是宗气生理功能失常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把握气分证,及时甚至提前施药,"清气"不使邪气传营入血,是治疗温热病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关键。栗德林教授善治脾胃病,近年来治疗CNAG,除采用辛开苦降、调理脾胃法,常加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临床疗效较好。为了客观评价栗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本课题将栗教授常用方剂整理总结,进行了临床研究。首先整理文献综述如下:西医尚未阐明CNAG发病机制,治疗以对症为主。对CNAG→CAG→PLGC→胃癌演变模式达成共识,但无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对CNAG病因认识一致,病机和辨证分型未统一,治疗总体效果优于西药。开始重视CNAG→胃癌演变模式的研究,但尚未达成共识。目前治疗多局限于CNAG阶段的随证辨治,对CNAG→胃癌预防治疗应用很少。其次总结汇报自拟连夏芪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栗德林教授常用自拟方剂连夏芪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以及深入挖掘其学术思想。方法:按照1:1随机分组原则,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试验结束每组各有4例脱落,每组各完成40例。治疗组:予栗德林教授临床常用基本方连夏芪麦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六味安消胶囊。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指标为两组治疗前、后痞满等症状、胃镜检查分级情况、Hp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CNAG疾病疗效总有效率80%,对照组62.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分级情况,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Hp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栗德林教授连夏芪麦汤不仅能够明显改善CNAG寒热错杂证的症状,获得很好的中医证候疗效,而且能够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病变,使其痊愈或好转。但本课题未显示连夏芪麦汤对Hp有杀灭作用。本课题挖掘了栗教授治疗CNAG寒热错杂证的学术思想,提出CNAG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脾胃气阴两虚,且贯穿始终,造成寒热错杂多见,最终导致阴虚加重、瘀血内阻、甚至恶变。CNAG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寒热错杂",确立"辛开苦降、益气养阴"为主、"活血化瘀"为辅的治法,为临床治疗CNAG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可能为防治CNAG→胃癌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本课题证实了栗德林教授寒热并用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创新观点:首次挖掘提炼栗德林教授治疗CNAG寒热错杂证的学术思想: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CNAG,提出脾胃气阴两虚是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变化,逐渐加重可导致阴液大亏、瘀血内阻、蕴毒恶变。寒热错杂证是脾胃气阴两虚引发的表现形式,临床最为常见。提出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寒热错杂",制定了 "辛开苦降、益气养阴"为主针对CNAG、"活血化瘀"为辅防止进展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分析了连夏芪麦汤的组方特点。提出CNAG寒热错杂证的治疗应重视CNAG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辛开苦降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同用。本课题为临床治疗CNAG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可能为防治CNAG →胃癌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邹月媚[9](2016)在《基于属性偏序原理总结和发现《伤寒论》疼痛治疗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其发病广泛,可作为主要症状或伴随症状出现在临床各科中,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疼痛的治疗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受到广泛关注。《伤寒论》成书近两千年,其中提出了很多有关疼痛治疗的理法方药,目前很多方药依然被普遍应用在临床中。因此,如何使用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的更全面、可靠地探索《伤寒论》治痛知识,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将传统中医《伤寒论》与信息科学结合,为中医理论及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课题运用属性偏序原理生成疼痛相应结构图,通过分析疼痛相关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对仲景治疗疼痛的辨证思路和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总结和知识发现,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提高疼痛的整体疗效。方法:本课题以尊重原着为前提,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熊曼琪教授主编的《伤寒论》,对书中明确指出疼痛的原文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归纳。在整理与归纳基础上,基于数学偏序表示原理生成《伤寒论》疼痛方证群、方药群结构图,并进行知识总结和发现。同理通过子块分割,进一步分析腹痛、身痛、头痛方证群、方药群结构图知识。成果:对《伤寒论》疼痛方证群结构研究得出:1)腹痛多伴随下利,呕,小便不利等伴随症状,其中腹痛伴下利以温法为主,兼见下法;腹痛伴呕吐多因升降失司,胃气不降所致,随证辨治;腹痛伴小便不利以祛邪扶正,疏利气机,水气血同治为法。2)身痛伴下利,同时见腹胀满、脉沉,提示表里同病,救里为要;霍乱身痛证治应辨寒热之多少,欲饮水否;风湿相搏身痛辨风湿轻重之异;3)头痛多伴发热、呕等伴随症状,若头痛发热并见,用六经辨证,以三阳病为多;当头痛发热不大便并见,辨小便以分表里,若小便混赤,则其痛为阳明腑实,宜攻下,若小便清,知无里热,不可下,宜解表。对《伤寒论》疼痛方药群结构研究得出:1)治疗疼痛方药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炙甘草。甘草有“药中国老”之称,有“调和百药”之功,止痛常与桂枝、芍药相合。2)治疗疼痛的方剂中以桂枝汤类方出现频率最高,桂枝味辛行散走窜,性温能散寒通阳,恰好直接针对寒邪。桂枝汤原方可治太阳表证、脾胃不和兼表证之疼痛证,桂枝汤加减方可治腹痛证、肢体痹痛证等;3)疼痛方除桂枝汤组成后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是:白术,人参,大黄,干姜,炮附子,茯苓。4)腹痛方药去姜枣草后芍药、干姜频次较高,使用剂量不等,均分三个级别。5)从身痛方药可知,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湿邪或阴阳气血受损。6)头痛方药去姜枣草后桂枝,白术,甘遂出现频率较高。7)细辛性味辛温,有祛风散寒、通痹散结、散水气之功,为治疗疼痛要药,常用桂枝、麻黄配伍。结论:本课题目使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对《伤寒论》疼痛治疗进行较全面、多层次的探析,通过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研究《伤寒论》治痛辨证思路和用药配伍规律,为中医疼痛理论及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本课题将《伤寒论》与信息科学结合、将中医经典研究与属性偏序大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为中医经典继承和创新提供一种技术途径,具有工具性和方法性的意义。

李晶晶[10](2014)在《《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经方中各脏腑病证常用药物的功效特点及应用机制,同时搜集整理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和病案举隅,归纳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证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式,采用归纳总结、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神农本草经》药物记载,将《伤寒杂病论》中65味常用中药分列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通用药,研究诸病证通用药的功效特点,以及在经方中的具体应用机制,并结合后世验方、临床报道及病案举隅探讨古今医家对药物的运用,总结出诸病证通用药在辨病论证施治下的运用规律。结果:27味肺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发散表邪、宣降肺气、化痰逐饮、收敛阴津、补虚扶正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感冒、哮喘、肺胀等病证;21味心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化痰行气、宁心安神、活血化瘀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悸、胸痹、失眠等病证;23味脾胃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回阳助阳、补气敛阴、燥湿化痰、行气降逆、泻热攻积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胃痛、痞满、泻痢等病证;19味肝胆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行气活血、养血柔肝、散寒温经、清利湿热、化痰软坚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胁痛、黄疸、臌胀等病证;15味肾系病证通用药分别具有补火助阳、滋阴敛阴、宣降肺气、健脾利水、收敛固涩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水肿、小便异常、阳痿等病证。结论:《伤寒论》中常有一药广泛应用于六经不同病证,《金匮要略》中亦可见一药反复在不同脏腑病证中应用,充分体现了仲景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灵活用药的特点。因此病证通用药的实质即在病与证相结合,辨病论证有机统一的辨治体系下,把握药物的功效主治特点,揭示药物的应用规律,了解药物的运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则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仲景药物的作用机制,乃至经方的方剂配伍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

二、新加汤治疗15例痛证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汤治疗15例痛证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1.1 唐代及以前
        1.2 金元时期
        1.3 明清时期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1 采用的软件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2.1 频数分析
        2.2 图表分析
        2.3 关联分析
        2.4 黄金分割法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古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治法结果
        2.3 用方结果
        2.4 用药结果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1 建立数据库
        1.1 现代医案来源
        1.2 纳入原则
        1.3 排除原则
        1.4 数据规范化
        2 医案统计结果
        2.1 疾病结果
        2.2 症状结果
        2.3 治法结果
        2.4 用方结果
        2.5 用药结果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1 营卫的功能
        2 营卫的关系
        3 营卫的运行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2 营卫的病理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3.2 三纲鼎立学说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2.1 桂枝汤
        2.2 桂枝汤相关方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3 小结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4 小结
结语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论文创新点
    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附子汤证治规律
        2 桂枝加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加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附子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附子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附子汤药物规律
        5 桂枝加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规律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应证
        3 麻黄细辛附子汤状规律
        4 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物规律
        5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再造散证治规律
        2 再造散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再造散一般情况分析
        2 再造散适应证
        3 再造散症状规律
        4 再造散药物规律
        5 再造散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泻心汤证治规律
        2 附子泻心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泻心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泻心汤适应证
        3 附子泻心汤症状规律
        4 附子泻心汤药物规律
        5 附子泻心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乌梅丸证治规律
        2 乌梅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乌梅丸一般情况分析
        2 乌梅丸适应证
        3 乌梅丸症状规律
        4 乌梅丸药物规律
        5 乌梅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大黄附子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大黄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大黄附子汤适应证
        3 大黄附子汤症状规律
        4 大黄附子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温脾汤证治规律
        2 温脾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温脾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温脾汤适应证
        3 温脾汤症状规律
        4 温脾汤药物规律
        5 温脾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理中丸证治规律
        2 附子理中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理中丸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理中丸适应证
        3 附子理中丸症状规律
        4 附子理中丸药物规律
        5 附子理中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九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黄土汤证治规律
        2 黄土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黄土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黄土汤适应证
        3 黄土汤症状规律
        4 黄土汤药物规律
        5 黄土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比较分析
    2 附子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4)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TTH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TTH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1.2 现代医学对TTH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TTH的治疗
        1.3.1 药物疗法
        1.3.2 非药物疗法
    2 中医学对TTH的研究
        2.1 TTH的中医病名
        2.2 中医对于TTH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病因
        2.2.2 病机
        2.2.3 中医药对TTH的治疗
        2.2.4 针灸疗法对TTH的治疗
        2.2.5 推拿疗法对TTH的治疗
        2.2.6 针刺结合其他类疗法对TTH的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治疗标准
        1.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受试者纳入和脱落情况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年龄
        3.2.2 性别
        3.2.3 病程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HAMA、HAMD量表评分
        3.4.1 治疗前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
        3.4.2 治疗前、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随访的头痛指数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情志不畅与TTH密切相关
    2 疗效机理的探讨
        2.1 常规针刺疗法治疗TTH的源流及疗效机理
        2.2 药线灸治疗TTH的疗效机理
        2.3 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TTH疗效机理及优势
    3 基于实验结果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组的机理分析及探讨
        3.1 本实验针刺结合药线干预方法的选穴依据
        3.2 实验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的可能机制探讨
    4 创新之处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寒凉药物概述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3.1 所涉性味分类
        3.1.1 苦寒药
        3.1.2 甘寒药
        3.1.3 辛寒药
        3.1.4 咸寒药
        3.1.5 酸寒药
    3.2 主治范围
        3.2.1 邪热炽盛
        3.2.2 燥结腑实
        3.2.3 饮热互结
        3.2.4 湿热阻滞
        3.2.5 瘀热在里
        3.2.6 阴虚津枯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3.3.1 芍药
        3.3.2 人参
        3.3.3 大黄
        3.3.4 黄芩
        3.3.5 枳实
        3.3.6 石膏
        3.3.7 黄连
    3.4 组方特点
        3.4.1 寒凉相须
        3.4.2 寒温配伍
        3.4.3 顾护脾胃
        3.4.4 保津养阴
        3.4.5 注重通下
    3.5 运用注意事项
        3.5.1 脾胃虚弱慎用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6)芍药通便作用及其运用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便秘中医学研究概述
前言
第一部分 芍药的文献研究
    1 芍药本草学历代沿革
    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芍药的功效主治
第二部分 芍药通便作用的文献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伤寒论》中关于芍药通便的论述
        1.2 本草学着作中关于芍药通便的记载
        1.3 医方、医案中关于芍药通便的运用
    2 现代药理研究
    3 现代临床应用
第三部分 白芍在近现代便秘医案中的运用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信息规范
        3.4 建立数据库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医案基本情况
        4.2 频次统计
        4.3 关联分析
        4.4 含白芍的较强关联配伍组合
    5 小结
讨论
    1 白芍发挥通便作用的机理探讨
    2 影响白芍发挥通便作用的因素
    3 创新之处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医案来源
致谢
个人简历

(7)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产后身痛的认识
        1.1 产后身痛病名及概念的沿革
        1.2 产后身痛病因病机
        1.3 产后身痛的治疗
    2 西医学对产后身痛的认识
        2.1 病因
        2.2 病理
        2.3 产后身痛的治疗
    3 产后身痛的影响因素
        3.1 生活方式
        3.2 社会环境
        3.3 自然环境
        3.4 体质因素
    4 产后身痛类病鉴别
        4.1 与痹证鉴别
        4.2 与痿证鉴别
        4.3 与产后痹证鉴别
    5 桂枝新加汤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或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中医症状、体征记分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试验质量管理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产后身痛发病特点分析
        4.2 产后身痛症状特点分析
        4.3 选方立法分析
        4.4 方药分析
        4.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栗德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自拟连夏芪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栗德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部分 栗德林教授学术渊源
        1 栗德林教授简介
        2 栗德林教授学术渊源
        2.1 个人成长经历
        2.2 学术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 栗德林教授学术思想
        1 固本求源,注重脾肾
        1.1 从脾论治
        1.2 从肾论治
        1.3 从脾肾论治
        2 寒热多态,顺逆平调
        3 病证结合,主抓病理
        4 中西并举,注重药理
    第三部分 栗德林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1 栗德林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 栗德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
        3 栗德林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4 栗德林教授治疗外伤后癫痫经验
        5 栗德林教授治疗温热病经验
    参考文献
自拟连夏芪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1 Hp感染
        1.1.2 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
        1.1.3 十二指肠液反流
        1.1.4 理化因素
        1.1.5 精神心理因素
        1.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2.1 一般治疗
        1.2.2 根除Hp治疗
        1.2.3 对症治疗
        2 痞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历史沿革和中医研究进展
        2.1 痞满的历史沿革
        2.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2.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2.2.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和证候分类
        2.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2.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试验研究
        2.2.5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展演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自拟连夏芪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1.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1.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分级标准
        1.3 Hp感染诊断标准
        2 中医诊断标准
        2.1 痞满诊断标准
        2.2 寒热错杂证诊断标准
        2.3 症状分级量化表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疗效评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6.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疾病疗效标准
        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样本量
        4 随机方法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疗程
        6 观察指标
        6.1 观察指标和方法
        6.2 检查方法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病程比较
        1.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5 两组治疗前胃镜检查分级情况比较
        1.6 两组治疗前Hp感染情况比较
        2 疗效分析
        2.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疾病疗效分析
        2.4 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分级情况分析
        2.5 两组Hp感染情况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分析讨论
        2 创新观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属性偏序原理总结和发现《伤寒论》疼痛治疗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疼痛的中医研究现状
        1.1.1 疼痛的病因病机研究现状
        1.1.2 疼痛的治则治法研究现状
    1.2 《伤寒论》疼痛研究概括
    1.3 形式概念分析和属性偏序结构图
        1.3.1 形式概念分析和属性偏序结构图概念
        1.3.2 运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对《伤寒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疼痛知识库构建和形式背景生成
        2.1.1 疼痛概念的规范化表达和知识库构建
        2.1.2 疼痛形式背景和属性偏序结构图生成
    2.2 《伤寒论》疼痛方证群结构知识发现
        2.2.1 腹痛方证群结构知识发现
        2.2.1.1 腹痛伴下利的辨治规律
        2.2.1.2 腹痛伴呕吐的辨治规律
        2.2.1.3 腹痛伴小便不利的辨治规律
        2.2.2 身痛方证群结构知识发现
        2.2.2.1 身痛表里同病证治
        2.2.2.2 霍乱身痛证治
        2.2.2.3 风湿相搏身痛证治
        2.2.3 头痛方证群结构知识发现
        2.2.3.1 头痛伴发热的辨治规律
        2.2.3.2 头痛伴呕的辨治规律
        2.2.4 小结
    2.3 《伤寒论》疼痛方药群结构知识发现
        2.3.1 疼痛总方药群结构知识发现
        2.3.1.1 桂枝汤类方治疗疼痛规律研究
        2.3.1.2 去桂枝汤类方治疗疼痛规律研究
        2.3.2 腹痛方药群结构知识发现
        2.3.2.1 芍药的治疗腹痛规律
        2.3.2.2 干姜的治疗腹痛规律
        2.3.3 身痛方药群结构知识发现
        2.3.4 头痛方药群结构知识发现
        2.3.5 单味药群结构知识发现
        2.3.5.1 炙甘草群结构知识发现
        2.3.5.2 细辛群结构知识发现
        2.3.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肺系病证通用药
    1.1 肺系病证概要
    1.2 肺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1.2.1 麻黄
        1.2.2 桂枝
        1.2.3 细辛
        1.2.4 生姜
        1.2.5 柴胡
        1.2.6 葛根
        1.2.7 升麻
        1.2.8 石膏
        1.2.9 黄芩
        1.2.10 白芍
        1.2.11 杏仁
        1.2.12 厚朴
        1.2.13 半夏
        1.2.14 贝母
        1.2.15 桔梗
        1.2.16 紫菀
        1.2.17 款冬花
        1.2.18 葶苈子
        1.2.19 甘遂
        1.2.20 大戟
        1.2.21 芫花
        1.2.22 巴豆
        1.2.23 干姜
        1.2.24 五味子
        1.2.25 人参
        1.2.26 麦冬
        1.2.27 甘草
2 心系病证通用药
    2.1 心系病证概要
    2.2 心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2.2.1 甘草
        2.2.2 人参
        2.2.3 附子
        2.2.4 桂枝
        2.2.5 薤白
        2.2.6 生姜
        2.2.7 枳实
        2.2.8 厚朴
        2.2.9 生地黄
        2.2.10 阿胶
        2.2.11 百合
        2.2.12 酸枣仁
        2.2.13 栀子
        2.2.14 淡豆豉
        2.2.15 黄连
        2.2.16 半夏
        2.2.17 瓜蒌
        2.2.18 龙骨
        2.2.19 牡蛎
        2.2.20 茯苓
        2.2.21 桃仁
3 脾胃病证通用药
    3.1 脾胃病证概要
    3.2 脾胃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3.2.1 甘草
        3.2.2 白术
        3.2.3 人参
        3.2.4 白芍
        3.2.5 附子
        3.2.6 干姜
        3.2.7 葛根
        3.2.8 白头翁
        3.2.9 诃子
        3.2.10 生姜
        3.2.11 吴茱萸
        3.2.12 竹茹
        3.2.13 旋覆花
        3.2.14 代赭石
        3.2.15 半夏
        3.2.16 茯苓
        3.2.17 火麻仁
        3.2.18 大黄
        3.2.19 黄芩
        3.2.20 黄连
        3.2.21 黄柏
        3.2.22 枳实
        3.2.23 厚朴
4 肝胆病证通用药
    4.1 肝胆病证概要
    4.2 肝胆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4.2.1 柴胡
        4.2.2 半夏
        4.2.3 枳实
        4.2.4 旋覆花
        4.2.5 黄柏
        4.2.6 栀子
        4.2.7 大黄
        4.2.8 茵陈
        4.2.9 桃仁
        4.2.10 当归
        4.2.11 乌头
        4.2.12 附子
        4.2.13 吴茱萸
        4.2.14 白芍
        4.2.15 鳖甲
        4.2.16 牡蛎
        4.2.17 虻虫
        4.2.18 水蛭
        4.2.19 土鳖虫
5 肾系病证通用药
    5.1 肾系病证概要
    5.2 肾系通用药性能与应用阐释
        5.2.1 桂枝
        5.2.2 白芍
        5.2.3 龙骨
        5.2.4 牡蛎
        5.2.5 麻黄
        5.2.6 杏仁
        5.2.7 防己
        5.2.8 茯苓
        5.2.9 猪苓
        5.2.10 黄芪
        5.2.11 白术
        5.2.12 附子
        5.2.13 熟地黄
        5.2.14 山药
        5.2.15 山茱萸
6 讨论
    6.1 肺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2 心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3 脾胃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4 肝胆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6.5 肾系病证通用药应用规律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学习和工作情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加汤治疗15例痛证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D]. 李若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郭雅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D]. 陈文恬(Tan Wen Tie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芍药通便作用及其运用规律的文献研究[D]. 刘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痛临床研究[D]. 陈娥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栗德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自拟连夏芪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研究[D]. 沈艳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基于属性偏序原理总结和发现《伤寒论》疼痛治疗规律[D]. 邹月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 李晶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辛加汤治疗疼痛综合征15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