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使西南行路研究

汉使西南行路研究

一、汉使西南洋行程考(论文文献综述)

万然[1](2014)在《龙象之争抑或龙象共舞?——中印文化交流史回溯》文中认为中印两大邻国渊源深厚,双方的和睦相处、携手合作,不仅是亚洲之幸,而且是世界之福。本文通过对两国从秦至清的文化交流的梳理,肯定中印文化交流对中印双方乃至世界而言都是有着诸多裨益的。

田德毅[2](2013)在《佛教东来与海南宝岛之猜想》文中认为研究佛教东来与海南岛的历史渊源,探察佛教早期传入中国的历史,对于挖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文化内涵,扩大国际旅游岛的影响,提升海南旅游吸引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根据早期佛教东传中国的主要传播路线和当时的航海技术等记载,提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时,海南是其传入或者停留前沿的猜想。

王皓[3](2012)在《宋代外交行记与语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交行记舆语录是外交活勤中的雨种报录,它们是中国政治史、外交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宗资源。外交行记和语录的创作,集中出现在宋代。外交行记主要有三种文体类型,即散文、韵文和图文。散文类行记通常记述行程和揉录见闻——或是叙述使程,或是言说事物,或是陈述事件——以讲述性的文字为表现形式。韵文颊行记的典型代表是外交诗歌,以记咏的形式表现外交经过,而达到记行的目的。图文类行记主要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外交经遇,寅现文字舆图书的双重记录。外交捂录是宋代的官方文体,其产生是政治推勤的结果。它来源於汉文化中的专封傅统,可以说是外交专对活勤的文字化。它的文体渊源於南北朝畴期的外交语辞别=,即一种尊录外交双方封答语言的记言文体。外交语录的类型有奉使语缘、接馆送伴语录、别录、通问录和审讲录等。奉使语录和接馆送伴语录普遍存在於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别录、通问录等则是特殊时期的藉缘品种。行记和语录同檬是在外交活勤中孕育的。这一事寅,注定它们有舆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比较行记和语录的文本可以发现,在行韶文本中有一些藉缘特徵,而语缘文本也具备某些行记特徵。但是,它们晕竟是性质不同的雨千种文体。外交行记主要记录经见,包括山川、人文、风俗、地理和物产;外交捂录主要记录问答,表现双方的接洽、交谈、问候和辩驳。所以它们各自承檐一种记录功能,大致封应於先秦所谓“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是记事、记言之分工在宋代外交活勤中的表现。宋代以後,外交行记的创作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在元明清时期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域外各国流行。丛作品数量看,不论是元明清的外交行记,还是域外的燕行缘,都有数百种之多。而这一盛沉也带来了中外外交行记创作的互勤。通遇比较可以发现,燕行录的创作是有中国渊源的。也即是说,域外燕行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乃是中国外交行记和语录傅播的硕果。所以,只有同外交行记和语缘相比较,才能建立关於域外燕行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孙宏年[4](2009)在《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研究60年》文中研究指明

朱文[5](2009)在《西汉派外使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西汉政府而言,派外使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职业,因为派外使者是西汉政府外交使命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在西汉政府的对外关系上,他们的功能更是无可替代:他们不仅是西汉政府与其它民族或其它国家沟通的桥梁,而且还是西汉国威的传播者,甚至他们能使周边国家或民族内附称臣。西汉派外使者,是指那些被西汉皇帝及西汉政府派往国外执行外交任务的官吏或者其他人员。西汉派外使者的派遣主要是依据因事而选人的原理进行的,西汉政府常用举荐和征召的选拔方式来选拔派外使者,因此西汉派外使者的选拔也是察举征辟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西汉政府的外交工作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也决定了派外使者还需同时采用招募、自请和指派等其它三种特殊的方式来进行选拔。结果导致不同阶层的人均可以成为派外使者,这样也就造成了西汉派外使者身份的复杂多样性以及素质的高低不同。西汉派外使者通常在国内会受到很好的礼遇,但是在国外,所受礼遇的好坏就要依据西汉的综合实力和军事影响力这两个条件而定。当西汉政府的综合实力强大并且军事实力能够染指所使国家或地区时,那么该国或该地区的首脑就会按照西汉政府所要求的外交礼节和待遇来接待派外使者,如果两个条件缺一或者均缺的话,所使国就不会按照西汉政府所要求的礼节和待遇来接待派外使者。西汉政府礼遇派外使者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更好的完成外交任务。如果西汉派外使者能够很好的完成西汉政府所交给的外交任务的话,那么他们将会得到西汉政府的嘉奖。如果派外使者没有完成外交任务或者在执行任务期间表现不好的话,回国后,西汉政府将会惩罚他们。由于西汉派外使者所处的时代,没有类似近代的国际法来保障他们正当的权益,所以西汉派外使者在它域可能有诸如被所使国刁难、虐待等不幸遭遇。尽管西汉派外使者所处的环境异常艰苦,但是他们却为西汉政府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首先,他们为西汉政府创造了一个宽松稳定的周边环境;其次,他们使不少国家向西汉政府内附称臣;最后,他们加强了多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多民族间的统一。历史应该牢记他们。

尚永琪[6](2007)在《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的中国地理知识结构中,海洋是被排除在视阈之外的,它往往同"仙人"及各种怪异的现象联系在一起。而所谓"四海"是一个混合了内陆湖泊在内的概念,是传统中国地理学结构的最清晰的边缘。佛教僧人在海上的活动,充实了中古时期的海洋知识体系。与之相关的是,随佛教东来传教的异域僧人和西向求取经典的华夏本土僧人的流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地理视阈,一系列关于西域及其以西情况的地理学着作也随之产生,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人们关于世界结构的观念。在佛教的地理观念传入之前,当时中国的地理图景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四海之内的自然地理图景模式,二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华夷"分布图景,三是神、人、鬼的三重居住空间观念。佛教的地理观念对于这三部分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佛教的地理观念颠覆了传统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地中"观念有些过头的话,我们可以有限度地说,至少,以佛教创始人所在地域为中心而建立的"昆仑中心论",使得以黄河流域为天下之"中"的传统的中国地理观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和黄河南北华夷混同局面的形成,地理差别所赋予不同地域的人群的身份差别,已经失去了区分"华夏"与"远夷"的标尺意义。因而,"文化之别"代替"地理之别"或"种族之别",成为当时社会状态的一个显着标志。

田渝[7](2007)在《16至19世纪中叶亚洲贸易网络下的中暹双轨贸易》文中指出16世纪初,当西方探险者到达的时候,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核心的、与亚洲全境密切联系的朝贡贸易体制,于是西方商人一方面参与亚洲朝贡贸易体系,另一方面又以各种方式,从公平贸易到诉诸武装,从要求通商到索占领土,参与亚洲市场,将亚洲拉入世界贸易网络之中。于是,在亚洲,处于主体地位的朝贡贸易继续发展,私人贸易也更加兴旺繁荣,这是16至19世纪中叶的亚洲贸易网络最明显的特征。中暹双轨贸易作为亚洲贸易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朝贡贸易与私人贸易始终并行并此消彼长。相比较,安南与中国以朝贡贸易为主,没有私人贸易;日本与中国以嘉靖二年(1523年)为分水岭,之前以朝贡贸易为主,之后就仅限于私人贸易;而西方国家与中国则始终以私人贸易为主,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中暹双轨贸易作为近代亚洲贸易网络的一支,既保持很多传统贸易的特点,又有近代的特征。朝贡体制与自由贸易并存,中国商人与西方商人平分秋色甚至略胜一筹,中国式帆船为运输工具,中暹双轨贸易正是近代亚洲贸易的缩影。

熊义民[8](2000)在《汉使西南洋行程考》文中研究指明

二、汉使西南洋行程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使西南洋行程考(论文提纲范文)

(1)龙象之争抑或龙象共舞?——中印文化交流史回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活跃———秦汉时期
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鼎盛———隋唐时期
四、转型———宋至明中叶时期
五、式微———明中叶至清朝时期
结语

(3)宋代外交行记与语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输
第一章 宋前外交文体考述
    第一节 汉晋时期的外交行记
        一、汉晋外交行记的概况
        二、汉晋外交行记的特徵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外交文体
        一、南北朝的外交行记
        二、南北朝的外交语辞
        三、南北朝的外交诗歌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外交文体
        一、隋唐五代的外交行记
        二、唐五代的外交记行诗
        三、唐代的外交图记
第二章 宋代外交行记研究
    第一节 散文类外交行记
        一、散文颊外交行记的概沉
        二、散文类外交行记的创作动因
        三、散文颊外交行记的作者
        四、散文颊外交行记的创作方式
        (一) 记程
        (二) 日记
        (三) 笔记
    第二节 韵文类外交行记
        一、宋代外交诗集与组诗
        二、宋代外交诗歌的内容与成因
        三、宋代外交诗歌的记行特徵
        (一) 书写形式
        (二) 创作内容
        四、宋代奉使诗歌的外交功能
        (一) 诗歌外交的背景
        (二) 诗歌外交的实例
    第三节 图文类外交行记
        一、宋代外交图记的概况
        二、宋代外交图记的类型
        (一) 行记图
        (二) 图经
        三、宋代外交图记的行记特徵
        四、宋代外交图记的政治功能
第三章 宋代外交语录研究
    第一节 宋代外交语录的概况
    第二节 宋代外交语录的创作背景
    第三节 外交语录在宋代的政治表现
    第四节 宋代外交语录的类型
        一、外交语录
        (一) 奉使语录
        (二) 接馆送伴语录
        二、外交别录
        三、通问录与商议录
    第五节 宋代外交语录的管理与审核
        一、国信所与语录的关系
        二、对语录的审核
第四章 宋代外交行记与语录之关系研究
    第一节 外交行记与语录的关系
        一、行记的语录特徵
        二、语录的行记特徵
    第二节 外交行记与语录的区别
        一、学术界对外交行记和语录的认识
        二、外交行记与语录的差异
第五章 宋代外交行记与语录的传播
    第一节 在域内的传播
        一、宋代外交行记与语录的传播途径
        (一) 传抄与刊刻
        (二) 引录与辑录
        (三) 品读与研讨
        二、元明清的外交行记
        (一) 元明清外交行记的概况
        (二) 元明清外交行记的编撰
    第二节 在域外的传播
        一、宋朝周边的外交行记与语录
        二、域外燕行录的中国渊源
结论与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研究60年(论文提纲范文)

(5)西汉派外使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西汉派外使者的界定
    一、使者
    二、西汉派外使者的种类
第二章 西汉派外使者的选拔
    一、西汉派外使者的选拔
    二、西汉派外使者的身份及素质
第三章 西汉派外使者享受的礼遇
    一、国内享受的礼遇
    二、国外所受的礼遇
第四章 西汉派外使者可能受到的奖惩
    一、西汉派外使者的使命
    二、西汉派外使者可能受到的奖励
    三、西汉派外使者可能受到的惩罚或遭遇
        (一) 派外使者在国内可能受到的惩罚
        (二) 派外使者在国外的不幸遭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16至19世纪中叶亚洲贸易网络下的中暹双轨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亚洲贸易网络形成
    第一节 西方商人争霸亚洲市场
    第二节 西方商人挑战天朝体制
    第三节 亚洲贸易网络形成
第二章 中暹朝贡贸易
    第一节 明以前的中泰交往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中暹朝贡贸易
第三章 中暹民间贸易
    第一节 16世纪禁海期的走私贸易
    第二节 1567年开海后的对外贸易
    第三节 清初禁海期的海上贸易
    第四节 1684年开海后的民间贸易
    第五节 1757年后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第六节 中暹日三边贸易
    第七节 雍乾时期大米贸易
第四章 游刃于中暹贸易间的中国人
    第一节 中暹贸易的经营者
    第二节 中国人向暹罗移民
    第三节 华人的暹化现象
第五章 中暹贸易的特征及作用
    第一节 中暹双轨贸易的特征
    第二节 中暹贸易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汉使西南洋行程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龙象之争抑或龙象共舞?——中印文化交流史回溯[J]. 万然. 商, 2014(24)
  • [2]佛教东来与海南宝岛之猜想[J]. 田德毅. 世界宗教文化, 2013(01)
  • [3]宋代外交行记与语录研究[D]. 王皓.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1)
  • [4]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研究60年[J]. 孙宏年.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03)
  • [5]西汉派外使者研究[D]. 朱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6]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 尚永琪.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2007
  • [7]16至19世纪中叶亚洲贸易网络下的中暹双轨贸易[D]. 田渝. 暨南大学, 2007(01)
  • [8]汉使西南洋行程考[J]. 熊义民. 岭南文史, 2000(04)

标签:;  ;  ;  ;  

汉使西南行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