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刺大椎放血治疗后发际疮(论文文献综述)
崔梦影[1](2021)在《易罐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易罐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分析易罐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中医特色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银翘散加减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易罐辅助治疗(每5日行1次),疗程7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热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易罐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风热犯表证),能有效缓解患儿发热、咽痛及疱疹等症状体征,在临床中应用安全可靠,并且方便实用,为临床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荣亮均[2](2020)在《单次操作时间对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单次操作时间的推拿治疗对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小儿咳嗽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单次操作时间为10~15min,对照组单次推拿操作时间为20~30min,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次推拿治疗时间比为1:2。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6天。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并对比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主症(咳嗽、咳痰)与次症(发热、鼻塞流涕、咽部体征)积分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主症及次症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咳嗽、咳痰、发热、鼻塞流涕、咽部体征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两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咳嗽时,采用单次操作时间为10~15min的推拿方法与常规单次操作时间20~30min的推拿方法疗效一致。
郭雅雯[3](2019)在《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灸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指数、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提供该疗法治疗本病有效性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方法:将符合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针刺结合药线灸组)、C组(西药黛力新组),每组32例患者,纳入并且进行临床观察。每组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组均在治疗前后、一个月后随访时依据头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实验脱落和筛查,最后共有92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A组30例,B组31例,C组31例。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A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B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C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0%。统计结果提示:在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2 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的HAMA、HAMD总分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治疗前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处于同一基线上;治疗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HAMA、HAMD总分,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三组疗效无论HAMA量表评分、还是HAMD量表评分,针刺结合药线灸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3头痛指数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头痛指数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的头痛指数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头痛指数,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统计结果提示: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灸能够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头痛指数及焦虑抑郁情绪,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西药黛力新。
梁淑芬[4](2019)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运用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客观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求科学地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火针结合中药的治疗方案,为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90例合格受试者,确定纳入后,按筛选进入的顺序逐个对合格受试者编号1-90,操作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生成90个随机数字,得出分组结果,1-30为A组,31-60为B组,61-90为C组,然后由研究人员制成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A组:采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拟用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桂枝10g、芍药20g、生姜10g、大枣3枚、炙甘草6g、葛根30g。煎服方法:将全部药物放入药煲后,加水500ml,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熬至约250ml,一次温服。疗程:每日]次,7天为一疗程。火针点刺:取颈三针穴(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均双侧)、阿是穴。疗程:7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1次,2个疗程共行火针点刺6次。B组:采用单纯火针治疗,(具体取穴、操作、针具、疗程)同A组中的火针治疗方法。C组: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具体方药组成、服用方法)同A组中的中药内服治疗方法。本研究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分别采用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评价,对A、B、C三组均进行治疗自身对照以及组间对照。结果:(1).共完成病例90例,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无脱落病例。三组患者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A组30例中,治愈3例,显效17,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B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3,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C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2,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三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火针疗法、单纯中药疗法。(3).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NPQ测量值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下降(P<0.01),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4).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5).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MOS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单纯火针疗法及单纯中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生存质量等情况,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改善其生活质量,均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优于单纯的火针疗法、单纯的中药内服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魏玉婷[5](2019)在《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挖掘归纳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经络、腧穴相关资料,为敦煌针灸医学理论的整理分类提供依据;(2)基于疗法分类,梳理提炼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特色疗法,总结其现代应用与转化,古法新用,为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和应用提供依据;(3)围绕敦煌针灸文献的挖掘和整理成果,总结和探讨敦煌针灸文献的医学和史料价值,阐明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手工检索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博物馆、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等地现有的敦煌针灸学资料;计算机检索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各大数据库收录的敦煌针灸学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来源。(1)敦煌医籍:依据敦煌文献中腧穴命名、定位,以及背俞穴的特殊记载,结合后世代表性医籍和相关研究,整理提炼敦煌针灸理论;分类归纳敦煌医籍中多种取穴法,并与藏医取穴法进行对比;基于临证疗法,分类和提炼敦煌医学文献中的针灸特色疗法,总结其操作特点、适宜病症、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研究和推广提供依据。(2)现代研究:检索整理敦煌医学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文献评价与总结分析,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提供思路和建议。结果:(1)经络腧穴文献研究敦煌针灸文献资料以腧穴记载为主,涉及经络内容较少,归纳总结敦煌针灸医学理论有助于学者理解经络腧穴理论随时代发展的演变过程。(1)经络理论探讨背俞穴距椎节两旁二寸三分的取穴法是膀胱经单线循行流派的最早代表,同时是基于背腰距中线一寸五分至三寸之间为膀胱经经气流经学说指导下,专属于灸疗法腧穴的特殊定位方式;该取穴法也为人体横向经脉分布提供了依据。(2)腧穴定位、命名研究敦煌针灸文献记载的骨度折量、指寸定位法及借助特定工具、依据体表解剖标志等取穴法是传统取穴法的早期表现形式;板眉、屈眉等特有穴位对补充腧穴学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风府、水道、慈宫等同名异位穴位记载为腧穴随时代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文献依据。(2)针灸疗法文献研究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的疗法包括灸疗法、针刺疗法、拔罐疗法、刺血疗法、贴敷疗法、导引法及其他疗法(鼻疗法、内药法、催吐法、灌肠法等),深入挖掘、整理、归纳针灸各疗法的应用规律对拓展和丰富针灸临床诊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时代特征灸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发展基本一致,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及规范的临床操作;贴敷疗法的指导思想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拔罐疗法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时代其他地区;导引法与其他地区一致均处于发展的高峰期。(2)应用范围灸法、贴敷疗法为当时的主流疗法,前者适用于各科疾病,后者以治疗头面五官科、皮肤科疾病为主;针刺法、刺血法多治疗内科病症;拔罐及其他特色疗是一些临床辅助疗法;导引法是主要的防病养生保健手段。各针灸疗法(不包括其他疗法)仍被应用于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各疗法的适用范围呈扩大增多趋势。(3)现代研究基于敦煌针灸古方的现代研究涉及灸疗法、刺血疗法及贴敷疗法,其中以贴敷疗法研究为多。研究表明,敦煌针灸古方临床疗效肯定,但现有研究涉及到的原方较少,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案设计不够严谨,使得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故开展敦煌针灸原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今后关注的重点。结论:(1)敦煌针灸文献资料涉及经络内容较少,但其背俞穴二寸三分取穴法属于膀胱经单线循行的最早记载;记载的特殊穴位、特有穴位、取穴方法对早期腧穴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敦煌医学文献中涉及的针灸疗法众多,大部分疗法临床实用性强,对丰富和拓展针灸诊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敦煌针灸医学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学术和地域特色,其理论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更好地促进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也为构建和完善针灸学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
李止戈[6](2019)在《通督调神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该项课题通过观察国际上通用的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洼田氏饮水试验等级评分(Kubota Water Swallow Test)、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的得分前后变化,评估通督调神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Swallowing Therapeutic Apparatu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ysphagia After Stroke,DAS)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病例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共60例。将60例DAS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依据随机数字表,按1:1比例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吞咽治疗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通督调神针刺法,两组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连续治疗28天。设定治疗前、治疗第14天、第28天为两组疗效评价点,使用VFSS、洼田氏饮水试验等级评分、SSA量表对患者吞咽功能的变化进行初、中、末期康复评定。结果(1)治疗28天后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经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VFS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2.03±1.17,治疗后为6.24±3.49,对照组治疗前为2.25±1.18,治疗后为5.47±2.33,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值经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洼田饮水试验等级评分治疗组治疗前1.83±0.59,治疗后3.73±1.01,对照组治疗前1.83±0.69,治疗后2.87±1.27,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值经检验,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性(P<0.01)。(4)SSA评分治疗组,治疗组治疗前36.00±3.67,治疗后23.47±4.34,对照组治疗前35.63±3.46,治疗后29.07±5.56,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值经检验,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性(P<0.01)。(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本研究60例DAS患者全部完成治疗,无脱落病例。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治疗第28天,两组患者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变化。结论(1)通督调神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组和单纯吞咽治疗仪组在治疗DAS上均有一定的疗效;(2)通督调神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在提高患者VFSS、洼田饮水试验等级评分、降低SSA评分能力上均优于单纯吞咽治疗仪组,可明显改善DAS患者吞咽状况。
张芳,梁森[7](2018)在《刺络放血联合维胺脂胶囊和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34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刺络放血联合维胺脂胶囊和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维胺脂胶囊,同时照红蓝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络放血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6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11.8%,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放血联合维胺脂胶囊和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林凯旋[8](2018)在《曲垣穴刺络放血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曲垣穴(双侧)刺络放血配合针刺颈三针(具体为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进行临床试探性研究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曲垣穴刺络放血改善气滞血瘀机理以及曲垣穴配合颈三针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是从马来西亚中医诊疗所中筛选出64例符合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标准的受试者,购买信封和制作64张大小形状相同的小卡片,按照1、2、3、……63、64依次编号,并在卡片上标注随机数,规定单数为治疗组(接受双侧曲垣穴刺络放血组),双数为对照组(接受颈三针针刺治疗组),让每一个被纳入研究组的患者进行抽取卡片,一旦抽出不能再放回,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选取双侧曲垣穴,常规消毒后,使用三棱针,针尖对准曲垣穴用点刺手法迅速刺入皮肤,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快速刺56次,以刺破毛细血管为度,立即出针,用常规拔火罐手法,将中号火罐扣于点刺放血腧穴上,保证点刺的位置在火罐正中,留置5分钟后起罐,用棉球擦去瘀血。受试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穴位部位、常规消毒后,用0.30×25mm毫针取天柱、颈百劳、大杼直刺0.5-0.8寸得气候行平补平泻法,平均每10分钟使用平补平泻行针一次,第二次行针过后出针。总计一次治疗时间为25-30分钟。对照组组受试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穴位部位、常规消毒后,用0.30×25mm毫针取天柱、颈百劳、大杼直刺0.5-0.8寸得气候行平补平泻法,平均每10分钟使用平补平泻行针一次,第二次行针过后出针。总计一次治疗时间为25-30分钟。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周治疗2次,4周为一疗程。观察1个疗程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采集复发例数,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采用《NPQ颈痛量表》和《VAS疼痛积分表》进行评分,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NPQ颈痛评分和VAS疼痛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着,两组受试者颈部不适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并且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临床疗效好。3.两组组间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临床症状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复发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研究实验表明,对曲垣穴进行刺络放血配合针刺颈三针和单纯针刺颈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但前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后者。刺络放血不仅能缓解颈椎病颈部不适的临床症状,还能从根本上改善气滞血瘀状态,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同时也将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的核心思路贯穿于治疗过程。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传承文化和瑰宝,在整体观和局部症状均能起作用,而且药物副作用较小,减轻了通过药物治疗过程中脾胃消化药物以及肝脏解毒药物产生的脏腑负荷,患者也容易接受容易配合。因此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运用。
罗嗣祺[9](2018)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督调神不同针刺法治疗偏头痛,并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较,观察比较通督调神大法下的不同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旨在丰富针刺治疗本病新的有效方法;并且通过研究以明确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2方法选自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75例。随机分成通督调神针刺组(通督Ⅰ组)、通督调神刺络组(通督Ⅱ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普通组),本课题选取的通督调神组腧穴主穴为百会和大椎。辅穴有太阳,风池,外关,合谷等,普通组所选腧穴为患侧太阳,风池,率谷,悬颅,头维,两侧太冲,外关,足临泣穴。各组均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再辨证加减他穴。每日治疗一次,十日一疗程。凡是同意本研究方案医治的病患均需要征求其本人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结束后,选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疼痛的评分量表以期观察其治疗前后头痛缓解情况,同时监测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血压值(BP)、血浆五羟色胺(5-HT)浓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治疗结果和疗效,以探讨通督调神治疗大法下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丰富和优化治疗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3结果(1)各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性资料,相比较都没有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2)各组治疗过程中VAS比较:各组VAS评分在治疗前比较P>0.05,具备临床意义;在治疗即刻、治疗后的第40min与治疗之前的组内比较,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即刻之时,各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0min之后,三组组间比较结果有意义(P<0.01),其中,通督Ⅰ组和普通组相比较P<0.01,通督Ⅱ组与普通组比较P<0.01,通督Ⅱ组与通督Ⅰ组比较P<0.05。(3)各组治疗前后BP比较:三组治疗前舒张压、收缩相互的比较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前后的不同结果有差异(P<0.05),其中,通督Ⅰ组和普通组对比P<0.05,通督Ⅱ组与普通组比较P<0.01,通督Ⅱ组与通督Ⅰ组比较P<0.05。(4)各组在治疗前与治疗10天之后的SF-36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十天前后各组的组间之比有明显差异(P<0.01),通督Ⅰ组比较普通组P<0.05,通督Ⅱ组与普通组比较P<0.01,通督Ⅱ组与通督Ⅰ组比较P<0.05。(5)各组在治疗前与治疗10天后AIS评分比较:治疗前各组内之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有差异(P<0.01),其中通督Ⅰ组和普通组比较P<0.05,通督Ⅱ组与普通组比较P<0.01。(6)各组在治疗前与治疗10天后5-HT水平的比较:各组治疗前5-HT水平之比,结果无差异(P>0.05);治疗10天前后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通督Ⅰ组比较普通组P<0.05,通督Ⅱ组与普通组比较P<0.01,通督Ⅱ组与通督Ⅰ组比较P<0.05。(7)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10天之后,三组的总有效率依次是普通组76.0%、通督Ⅰ组92.0%、通督Ⅱ组100%,各组疗效间有差异(P<0.05),其中的通督Ⅰ对比普通组P<0.05,通督Ⅱ组与普通组相比P<0.01,通督Ⅱ组与通督Ⅰ组比较P<0.05。4结论(1)通督调神针刺组与通督调神刺络组以及普通针刺组三种方法均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患者的疼痛程度;(2)三组治疗方法比较,通督调神刺络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血浆5-HT的浓度,调节患者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等方面优于通督调神针刺组,通督调神针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3)针灸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10](2017)在《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蒙中两国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的医学理论与临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两国古代和现代文献里对白脉病的针刺疗法异同,以期为未来临床应用的推广与疗效提升,以及促进蒙中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献检素中,中国古代文献以电子检索方式为主,手工查阅为辅;使用的古代文献数据库为《中华医典》第5版,其中共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共计4.5亿字,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着作。蒙文古代文献的检索,因缺少相关文献数据库故采取手工查阅方法,主要涉及书目包括《医学四典》,《蓝琉璃》,《甘露四部》,《兰塔布》等。现代文献部分,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从EMSHIUS(ЭМШУИС),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蒙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完成检索后,对上述纳入文献中关于治疗方法、取穴特点、刺法手法、针具、配合治法及疗效评价方面分别进行对比。结论:1.古代蒙古国对白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自16世纪中叶因为受到印度医学,藏医和中医的影响而形成了更系统的记载,并总结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2.古代蒙医和中医对于白脉病(中风)的治疗均记载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两国的针刺治疗方法在刺法、取穴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3.在现代研究中,中医针灸多从体针、头针、电针、各家针刺组方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研究为主。蒙古国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传统针刺疗法的探索。4.在现代临床针刺取穴的应用特点上,中医针灸师主要继承发扬了循经取穴和局远配穴等学术思想,而蒙古国则侧重于在东方针刺法的常用穴位上使用放血疗法。
二、点刺大椎放血治疗后发际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刺大椎放血治疗后发际疮(论文提纲范文)
(1)易罐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2、现代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原体 |
2.3 发病机制 |
3 中医治疗 |
3.1 中药方剂 |
3.2 中药制剂 |
3.3 中医外治法 |
4 西医治疗 |
4.1 抗病毒治疗 |
4.2 对症治疗 |
4.3 局部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6.小结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临床试验方案 |
3.1 试验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3 易罐疗法 |
4 疗效评定及观察指标 |
4.1 中医证候体征评分表 |
4.2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分析方法 |
6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基本资料对比 |
6.2 各观察指标结果 |
7 脱落病例和中止病例情况 |
8 安全性分析 |
9 典型病例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治疗依据 |
2.1 处方依据 |
2.2 易罐 |
2.3 经络选穴 |
2.4 小结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单次操作时间对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小儿咳嗽的认识及研究 |
1.1 对该病的认识 |
1.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咳嗽的关系 |
1.3 病因探讨 |
1.4 病机与病位 |
1.5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
1.6 总结 |
2 西医对小儿咳嗽的认识 |
2.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3 小儿咳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4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
2.5 小结 |
3 对推拿时间的认识 |
3.1 古代文献中对推拿时间的认识 |
3.2 现代中医对推拿时间的认识 |
3.3 推拿时间分析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安全性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4.4 不良反应比较 |
4.5 试验结果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立题依据 |
1.1 发病率高 |
1.2 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着 |
1.3 文献报道较少 |
1.4 推拿时间的选择 |
2 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的选穴依据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两组疗效的比较分析 |
3.2 两组症状综合比较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临床观察表 |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TTH的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TTH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
1.2 现代医学对TTH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TTH的治疗 |
1.3.1 药物疗法 |
1.3.2 非药物疗法 |
2 中医学对TTH的研究 |
2.1 TTH的中医病名 |
2.2 中医对于TTH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病因 |
2.2.2 病机 |
2.2.3 中医药对TTH的治疗 |
2.2.4 针灸疗法对TTH的治疗 |
2.2.5 推拿疗法对TTH的治疗 |
2.2.6 针刺结合其他类疗法对TTH的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筛选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中止治疗标准 |
1.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实验受试者纳入和脱落情况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3.2.1 年龄 |
3.2.2 性别 |
3.2.3 病程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3.4 HAMA、HAMD量表评分 |
3.4.1 治疗前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 |
3.4.2 治疗前、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随访的头痛指数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情志不畅与TTH密切相关 |
2 疗效机理的探讨 |
2.1 常规针刺疗法治疗TTH的源流及疗效机理 |
2.2 药线灸治疗TTH的疗效机理 |
2.3 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TTH疗效机理及优势 |
3 基于实验结果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组的机理分析及探讨 |
3.1 本实验针刺结合药线干预方法的选穴依据 |
3.2 实验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的可能机制探讨 |
4 创新之处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中医辨证分型的认识 |
1.1.4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1 颈椎生理特点 |
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鉴别诊断 |
1.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病例来源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
2.1.7 研究终止原则 |
2.2 研究方案 |
2.2.1 随机分组、对照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治疗方案 |
2.2.4 疗效评价标准 |
2.2.5 统计方法 |
2.2.6 技术路线 |
2.2.7 火针疗法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资料分析 |
2.3.2 基线比较 |
2.3.3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章 讨论 |
3.1 火针穴位选取依据 |
3.1.1 天柱穴(足太阳经) |
3.1.2 颈百劳穴(经外奇穴) |
3.1.3 大杼穴(足太阳经) |
3.1.4 阿是穴 |
3.2 火针疗法探析 |
3.2.1 火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
3.2.2 火针的功效、适应症及禁忌症 |
3.2.3 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
3.3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析 |
3.3.1 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 |
3.3.2 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及理法分析 |
3.3.3 综合作用 |
3.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4.1 疗效评价方面 |
3.4.2 生存质量评价方面 |
3.5 研究的创新性 |
3.6 结果分析 |
3.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3.7.1 存在的问题 |
3.7.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 |
(5)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敦煌写卷名称与编号一览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概况 |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 国内研究 |
1.2 国外研究 |
2 敦煌遗书中的主要针灸医学文献 |
2.1 《灸经图》 |
2.2 《新集备急灸经》 |
2.3 《明堂五脏论》 |
2.4 《敦煌古藏医灸法残卷》 |
2.5 《吐蕃藏文针灸图》 |
2.6 《灸经明堂》 |
2.7 《脉经》 |
2.8 敦煌本《针灸甲乙经》 |
3 敦煌遗书中的其他针灸文献 |
第二部分 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分类研究 |
1 研究目标、方法和意义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来源 |
1.2.2 文献检索方法 |
1.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3 研究意义 |
2 敦煌针灸文献的理论研究 |
2.1 经络理论研究 |
2.1.1 内容 |
2.1.2 价值分析 |
2.2 取穴法分类研究 |
2.2.1 内容 |
2.2.2 价值分析 |
2.3 腧穴分类研究 |
2.3.1 内容 |
2.3.2 价值分析 |
3 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疗法研究 |
3.1 灸法 |
3.1.1 历史沿革 |
3.1.2 分类与应用 |
3.1.3 临证特点 |
3.1.4 主治病症总结 |
3.1.5 选穴汇总 |
3.1.6 灸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
3.2 针刺法 |
3.2.1 历史沿革 |
3.2.2 分类与应用 |
3.2.3 临证特点 |
3.2.4 主治病症总结 |
3.2.5 选穴汇总 |
3.2.6 针刺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
3.3 拔罐疗法 |
3.3.1 历史沿革 |
3.3.2 应用 |
3.3.3 临证特点 |
3.3.4 拔罐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
3.4 刺血疗法 |
3.4.1 历史沿革 |
3.4.2 分类与应用 |
3.4.3 临证特点 |
3.4.4 主治病症总结 |
3.4.5 刺血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
3.5 贴敷疗法 |
3.5.1 历史沿革 |
3.5.2 分类与应用 |
3.5.3 临证特点 |
3.5.4 主治病症总结 |
3.5.5 贴敷疗法的操作和应用分析 |
3.6 导引法 |
3.6.1 历史沿革 |
3.6.2 分类与应用 |
3.6.3 导引法的应用分析 |
3.7 其他外治法 |
3.7.1 分类与应用 |
3.7.2 临证特点 |
3.7.3 主治病症总结 |
3.7.4 其他外治法的应用分析 |
4 敦煌医学文献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与评价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文献来源 |
4.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4.1.3 文献质量评价 |
4.2 文献评价结果 |
4.2.1 纳入文献Jadad评分 |
4.2.2 敦煌医学文献针灸疗法的应用评价 |
4.3 现代研究与展望 |
5 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疗法的总结 |
5.1 针灸疗法涉及主要文献及特点 |
5.2 针灸疗法的总结与分析 |
5.2.1 时代特点 |
5.2.2 临床适用范围 |
第三部分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特点及价值 |
1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特点 |
1.1 地域性 |
1.2 开放性 |
1.3 多样性 |
2 敦煌针灸医学的学术价值及影响 |
2.1 丰富了隋唐前后的针灸医学典籍 |
2.2 保存了最早的藏医古文献 |
2.3 记载了以灸法为主的多种针灸疗法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参考着作 |
附件 |
文献综述 敦煌藏医文献中针灸腧穴与疗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通督调神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2.6 病例基本资料 |
3 治疗方法 |
3.1 常规基础治疗 |
3.2 对照组 |
3.3 治疗组 |
3.4 治疗疗程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评定 |
3.7 意外情况处理 |
3.8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4 天、第28天VFSS评分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4 天、第28 天洼田饮水试验等级评分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4 天、第28天SSA评分比较 |
5 讨论 |
5.1 立题思想 |
5.2 选穴依据 |
5.3 中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与研究 |
5.4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与研究 |
5.5 研究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7.1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亟需解决问题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致谢 |
(7)刺络放血联合维胺脂胶囊和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3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治疗结果 |
3.5 不良反应 |
3.6 2组复发率比较 |
4 讨论 |
(8)曲垣穴刺络放血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基本概念 |
1.1.2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 |
1.1.3 颈椎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1.4 颈椎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1.2 刺络放血疗法的认识 |
1.3 颈三针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目的 |
2.2 临床研究 |
2.2.1 实验方法 |
2.2.2 统计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分析 |
3.1 颈椎病发病现状分析 |
3.2 选穴分析 |
3.2.1 曲垣穴分析 |
3.2.2 颈三针分析 |
3.3 不足与解决方案 |
3.4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2西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各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
3.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4.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蒙医与中医比较研究现状 |
1. 理论方面的比较研究 |
2. 药物方面的比较研究 |
3. 针刺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蒙医白脉病相关的文献研究 |
一、蒙医对白脉病的认识 |
1. 白脉病的古代文献分析 |
2. 白脉病的现代文献分析 |
二、蒙医白脉病的针刺治疗 |
1. 放血疗法 |
2. 针刺治疗 |
3. 配合及其他疗法 |
4. 现代蒙医学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概述 |
第二章 中医对中风病的相关文献研究一 |
一、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
1. 古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
2. 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
二、中医对中风病的针刺治疗 |
1. 对针刺治疗的论述 |
2. 古代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方法 |
3. 现代中风病的针刺治疗概述 |
第三章 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文献对比研究 |
一、蒙医对白脉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
二、中医对中风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
三、蒙医与中医古代文献比较 |
四、蒙医与中医现代文献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蒙医特殊术语注释 |
蒙医放血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蒙医针灸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蒙医穿刺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
四、点刺大椎放血治疗后发际疮(论文参考文献)
- [1]易罐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崔梦影.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单次操作时间对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D]. 荣亮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郭雅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梁淑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挖掘与整理研究[D]. 魏玉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通督调神针刺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止戈.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刺络放血联合维胺脂胶囊和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34例疗效观察[J]. 张芳,梁森.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5)
- [8]曲垣穴刺络放血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林凯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D]. 罗嗣祺.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D].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