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钢4~#高炉煤气洗涤水冷却塔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成[1](2018)在《北方某钢铁园区综合污水特征分析与混凝处理优化》文中指出大型钢铁园区生产及生活排放的污水汇入综合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呈现时空变化差异大、非线性排放特征,综合污水处理厂的固定式处理工艺及投药参数经常无法适应水质及水量波动运行条件,尤其是主要污染去除控制单元-混凝工艺效果不稳定,导致后续过滤单元出水的污染物浓度过高,不能达到工业生产回用水标准,限制了园区综合污水回用,最终外排污水量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大,对污水受纳河流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要系统分析园区污水排放特征,在现有处理工艺基础上,优化投药参数,提高混凝效果。本课题以北方某大型钢铁企业园区综合污水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园区内各生产工序外排污水的水质、水量特征,进而分析综合污水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开展现有工艺中混凝处理段的参数优化研究,推荐最佳药剂投加方案;以综合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找出了污水汇入流量与调节池内污水浊度和pH之间的定量数学关系,并验证在污水不同浊度和pH值时优化的混凝药剂投加量,从而建立基于水质变化的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混凝药剂投加自动化数学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钢铁园区综合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可行性方案。本文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该钢铁企业园区内管网收集系统将污水汇入3个分泵站,对3个泵站的综合污水进出水水质及水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水量变化主要受园区生活污水排放量影响,而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如浊度、COD、油类等,主要是受该泵站收集的生产工艺类别影响。具体为:1#泵站主要汇入口以生活污水为主,同时纳入了特钢厂中方坯工艺排水和特钢软化水制备站排水,因此,水中COD和悬浮物含量高,同其他两个泵站相比,此泵站贡献的污染物最多;2#泵站以工业废水为主,主要包含冷轧废水和少量焦化废水,纳入少量生活污水和雨排水。因此,同其他两个泵站相比,其电导率和硬度较高;3#泵站为典型的工业废水汇入源,主要是炼铁厂高炉区域排水和炼铁厂二冷烧区域排水,因此,同其他两个泵站相比,这个泵站的污水中油类含量较高。依托该钢铁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水样,开展混凝优化实验,一次混凝中Ca(OH)2、PFS和PAM的最佳投加量分别是100 mg/L、70 mg/L和0.6 mg/L。在一次混凝中当Ca(OH)2浓度在100mg/L时,pH在8.9左右,此时硬度的去除效果最好。之后增加Ca(OH)2的投加量,CODCr去除率有所提高,与之相匹配的PFS投加量也增大,但水中Fe2+含量与PFS投加量呈现正相关关系,所以应控制PFS投加量;Ca(OH)2和PFS投加次序对浊度、CODCr及NH4-N的去除和电导率的降低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投加Ca(OH)2的混凝效果要优于先投加PFS;Ca(OH)2和PFS投加间隔在30 s左右时,COD去除率达56.61%,之后随着投药时间间隔的增大,COD去除率增加缓慢,效果不明显;考虑浊度的去除效果,聚合硫酸铁的最佳混凝条件:快搅速度300 rpm、快搅时间1.5 min、慢搅速度60 rpm、慢搅时间25 min。此外,研究中分析了影响调节池内污水混凝药剂投加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浊度和pH是影响混凝药剂投加的主要因素。而三个泵站流量不同是导致调节池内污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是在研究所选定时段具体测量的综合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为基础,确定三个提水泵站流量与接纳污水的调节池内污水浊度和pH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后,结合前期优化实验结果,建立了调节池内污水浊度和pH与混凝药剂投加量的数学模型;混凝药剂投加量数学模型建立后,将其运用于生产实际,混凝效果优于前,进而验证了该数学模型具有有效性。
胡建亮,黄永红,盖东兴,邵远敬,杨进[2](2013)在《大型钢铁厂高炉煤气净化与TRT发电系统运行能效状况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国内两个大型钢铁厂高炉煤气净化和TRT发电运行数据的基础上,对煤气净化和TRT发电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相应系统运行的特点及设备的运行效率,并对高炉煤气湿法除尘和干法除尘TRT发电能力进行比较,给出相应的结论。
毕芳[3](2013)在《炼铁厂水循环处理工程实例》文中认为通过工程实例,介绍某炼铁厂生产外排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很大,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工业循环冷却水等措施,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宋丽萍[4](2010)在《鄂钢废水无害化处理与阶梯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鄂钢综合废水处理站将厂区废水及生活区部分生活污水收集混合进入以平流沉淀池-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为主体工艺的处理系统,系统出水满足企业回用水要求,返回厂区循环利用,实现钢铁废水无害化处理与阶梯利用,并着重介绍利用回用水作为厂区高炉循环冷却水、汽机循环水、高炉煤气洗涤水的工程实践。
冀岗[5](2010)在《钢铁企业节水减排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必需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用水的有效提高是中国小康目标实现的难点;水资源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仍是我国未来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钢铁行业空前严峻的节水形势,立足技术进步,加大水资源的统筹循环利用,成为钢铁企业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西南地区的大范围干旱,不仅对中国水资源带来考验,也给节水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外排废水量较以前已有了很大的削减,但排放量仍比较大,不仅浪费水资源,还要交纳大量排污费,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这样对社会、对企业都不利,从我国钢铁企业自身发展考虑,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排废水,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太钢一直致力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新水耗量,实现废水资源化,优化供排水方式,实施分质供水、分质排水、分质处理、水量平衡等技术措施,使全公司吨钢耗新水量大幅度下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节水方面的先进经验及技术,结合太钢周边水环境质量现状、太钢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及自身条件,积极探索研究钢铁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途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针对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水资源利用现状,给出一些建议;(2)针对太钢废水水质及水量的特殊性,提出采用预处理单元+膜处理单元+浓缩结晶单元工艺方案。用TMF膜组件和传统石灰软化相结合的水处理技术去除水中硬度和重金属物质,经过石灰纯碱软化和机械搅拌澄清池浓缩分离,去除8085%的钙镁硬度和95%重金属物质及对浓水反渗透有威胁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投加石灰纯碱TMF单元和钠床软化单元处理过的浓盐水再进入浓盐水反渗透单元。最后剩余浓盐水进行蒸发结晶处理,产生凝结水和杂盐,凝结水回收利用,结晶杂盐袋装后作为融雪剂或作它用,最终实现“零排放”。
李丽娟[6](2008)在《钢铁企业炼铁厂给排水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钢铁企业给排水系统的一些工艺方法,特别针对钢铁企业用水大户的炼铁厂、炼钢厂以及轧钢厂的给排水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炼铁厂的典型给排水工艺,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特点用途,分析了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例应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投入少、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针对钢铁企业三个主要生产工艺给排水系统现状的分析,得出要提高钢铁企业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必须全流程统筹部署节水工作,在生产工艺中尽可能地选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比如采用高炉干法除尘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水系统、各个车间串联用水、串联供水、一水多用等等。②对高炉冷却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得出,高炉采用软水密闭冷却循环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炼铁生产中最好的给排水无废少废工艺系统之一。③高炉软水密闭冷却循环系统的设计应注意对高炉水冷却构件、给水围管、回水集管、膨胀罐、空气/水或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站及给水等的分析。④影响软水密闭冷却循环系统运行效果的因素有:水质及其稳定、水温差、热负荷和循环水泵的选择。⑤软水密闭冷却循环系统能够使水管结垢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延长高炉冷却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冷却强度,提高了高炉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而且减少基建投资、运行维修费用,节约了水资源,降低能耗,达到循环经济的目的。高炉软水密闭冷却循环系统是值得全行业推广的给排水系统之一。
王玉晨[7](2007)在《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回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水污染日趋严重。而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工业污废水处理后回用是解决水资源不足和缓解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论文以包钢高炉煤气洗涤水处理系统为对象,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包钢高炉煤气洗涤水的循环利用问题,研究获得了如下成果:1、论文以国内外各钢铁企业高炉煤气洗涤水处理系统运行实践为基础,分析了高炉煤气洗涤水混凝沉淀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包钢高炉煤气洗涤水处理系统为试验对象,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混凝沉淀试验,筛选出以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石灰复合混凝剂作为最佳的混凝剂处理包钢高炉煤气洗涤水,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复合混凝剂最佳配比及最佳运行参数为:聚合硫酸铁10 mg/L、聚丙烯酰胺0.1 mg/L、石灰25~250 mg/L;pH=8.5左右;沉淀池停留时间:1.5h;混合槽停留时间:2min;反应槽停留时间:10min。2、在最佳运行工况下:出水悬浮物(SS)低于120 mg/L,去除率在93%左右;出水有机物(COD)低于30mg/L,去除率在96%左右;达到高炉洗涤水质要求(指标为SS<120 mg/L)。经过沉淀试验研究,处理过的洗涤水出水水质完全符合高炉洗涤水水质要求。3、包钢高炉煤气洗涤水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基本实现密闭循环但同时也造成了水质结垢加速、系统结垢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该洗涤水回用时进行脱垢问题的研究,使洗涤水脱垢后回用效果更好。其结论是:在动态试验的基础上,先投加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石灰作为复合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后,投加25ppm水质稳定剂XF-B-01。一方面对包钢高炉煤气洗涤水系统钙、镁结垢的处理十分有效,起到了降低结垢速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锌有非常良好的分散稳定作用,能起到“使锌结垢速率降低,逐渐达到不结垢状态”的作用。4、对混凝处理高炉煤气洗涤水污泥处理工艺进行改进,实施了提高压滤机运行效率的可行性措施,实现年节约滤板20块,滤机每月连续运行时间600h,出泥量达到月产4500t的水平。
肖志军[8](2006)在《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研究对象为适应攀钢新三号(2000m3)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需要,主要研究全干式除尘系统工艺布置及运行程序,全干式余压发电工艺及控制逻辑。其主要内容包括:1.对全干式除尘系统工艺布置及系统稳定运行方式与程序进行研究,确保干式除尘系统能够完全适应高炉生产需要,实现除尘系统不停产检修,并使净化后煤气含尘量≤5mg/Nm3,以保证透平机安全运行。2.开展干热煤气直接启动透平机程序及逻辑控制研究,选择合适的控制系统,确保透平启动平稳、可靠运行。3.进行干热煤气直接送热风炉等用户使用及反吹风机国产化研究。4.进行高炉煤气温度控制工艺与方式研究,确保散热器在不同的煤气温度条件下均能够正常运行,使进入除尘布袋煤气温度在规定范围以内,研究解决高炉开炉期间保护布袋措施及煤气通路问题。5.进行干灰直接外送工艺研究,减少瓦斯灰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达到环保管理要求。采用合理、经济并与高炉稳定生产相适应的高炉煤气除尘与余压发电工艺、设备,对保证高炉稳定生产、减少企业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综合能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彻底解决湿式除尘工艺存在的环保问题,适应当今钢铁工业提出的绿色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效利用在干式布袋除尘技术方面的成就,充分利用副产煤气的压力能及热能,拓宽低热值高炉煤气的用途,有必要在新三号高炉设置新型煤气净化系统及余压发电装置。对干式除尘系统能否完全适应高炉生产进行充分论证,提高干式除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实现干式除尘系统能够在不停产情况下在线检修;进行高温煤气直接启动透平研究,确保透平正常运行。本课题通过对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及应用,形成了代表目前大、中型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的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同行和攀钢1~3#高炉煤气除尘及余压发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际运行经验,为国内外钢铁企业提供经济、环保、节能的大中型高炉煤气除尘与余压发电工艺样板。
李松汾[9](2006)在《包钢(集团)公司污水再生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全世界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成为主要危机。我国水资源短缺,包钢地处干旱地区的华东六省。钢铁工业的废水排放量很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对水体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治理钢铁工业废水,对解决水体污染,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净化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循环使用的非饮用水称为再生水。再生水资源开始在世界各国逐步得到重视。 包钢是五十年代建设的全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现已形成年产钢、铁双700×104t的能力。包钢位于黄河西岸,厂区生产、生活水源是黄河,取水量3m3/s左右,总排水系统汇集了厂区内各二级单位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水体中悬浮物、油、重金属、酚、氰、COD等污染因子超标严重且有增长趋势。未经处理的总排水大量排放,污染了黄河及昆河,尤其对在包钢总排口下游10km处新建成的供包头市居民生活饮用水的画匠营子水源地及生活水净水厂造成极大威胁,使包头市人民的生活饮用水的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治理排放量大、污染成分复杂、水质恶劣、水质变动幅度大的包钢总排污水,减轻包钢总排污水对黄河水的污染,开发利用废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源地,进一步提高包钢生产用水的循环使用率及水的重复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包钢用、排水现状及水质分析,确定了包钢总排回用水的处理程度、处理工艺及处理效果,并与回用水标准对比,找出了存在问题,目前的回用水部分用户对水质要求高,不能直接回用。提出建议:回用水需进一步深度处理及深度处理工艺方案并确定了技术经济评价。从技经评价可看出,包钢总排再生水的回用,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包钢清洁生产,减少了包钢从黄河取水,提高了包钢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可以为包钢在扩大生产规模时提供能源保障。
吴新力[10](2006)在《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包钢总排污水处理的研究,根据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及主要去除的污染因子包括悬浮物、COD和油,可以确定出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中对回用水水质起关键作用的处理工艺包括:沉淀工艺、过滤工艺和加药工艺。本论文通过对包钢总排污水处理机械加速沉淀工艺、过滤工艺和加药工艺关键技术的研究,确定合理的运行参数和技术参数。 对于机械加速沉淀工艺,本论文通过对沉淀理论及发展的分析,以及对总排污水的混凝沉淀静态实验和现场的工艺性对比试验,验证了机械加速沉淀池在包钢总排污水处理中的适用性;并根据机械加速沉淀池池型特点和池内流态的特征,初步分析了对包钢现有辐流式沉淀池改造的定性分析。对于过滤工艺,本论文通过对过滤理论及滤料应用的分析,进行了针对瓷砂滤料的各种过滤参数的静态实验和现场的工业性对比实验,验证了采用的瓷砂过滤器在包钢总排污水处理中的适用性,并验证了包括滤层高度、滤速、过滤时间的控制及反洗参数选用的合理。对于加药系统,论文定性分析了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单因子”加药控制系统的理论依据,及控制加药量的给定值SR的调整原理,通过实际运行效果验证了该加药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对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运行提供了合理的运行参数,保证了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果的稳定,为包钢提供了优质的回用水。
二、太钢4~#高炉煤气洗涤水冷却塔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4~#高炉煤气洗涤水冷却塔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某钢铁园区综合污水特征分析与混凝处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钢铁园区综合污水回用现状 |
1.2.1 钢铁企业污水来源及特点 |
1.2.2 钢铁园区综合污水水质、水量特点 |
1.2.3 钢铁园区综合污水污染物组成与特点 |
1.2.4 钢铁工业综合废水资源化回用现状 |
1.3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钢铁企业污水处理工艺概况 |
1.3.2 国内钢铁企业污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发展现状 |
1.4 混凝原理 |
1.5 混凝剂投加量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及水质分析 |
2.2 实验药品 |
2.3 实验用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5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
第三章 钢铁园区综合污水水质调查与特征分析 |
3.1 钢铁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工艺分析 |
3.1.1 配水构筑物 |
3.1.2 高密度沉淀池 |
3.1.3 V型滤池 |
3.2 污水来源分析 |
3.3 污水排放特征分析 |
3.3.1 污水排放量特征分析 |
3.3.2 污水水质分析 |
3.4 运行现状评价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铁园区综合污水混凝优化试验研究 |
4.1 实验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一次混凝不同条件下Ca(OH)_2投加量对电导率和pH的影响 |
4.2.2 一次混凝Ca(OH)_2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2.3 一次混凝PFS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2.4 一次混凝Ca(OH)_2和PFS投药量正交实验 |
4.2.5 Ca(OH)_2和PFS投加次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2.6 Ca(OH)_2和PFS投加时间间隔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2.7 一次混凝PAM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2.8 二次混凝PFS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2.9 水力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药剂投加数学模型的建立 |
5.1 钢铁园区污水厂现状 |
5.1.1 数据的来源 |
5.1.2 获取数据方式 |
5.1.3 影响混凝剂投加量的因素分析 |
5.2 建立药剂投加量数学模型 |
5.2.1 原理 |
5.2.2 矩阵最小二乘法 |
5.2.3 混凝药剂投加量模型的建立 |
5.2.4 混凝药剂投加自动化模型的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炼铁厂水循环处理工程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处理水量 |
3 处理工艺流程 |
3.1 炼铁厂水循环系统 |
3.1.1 工艺流程图 |
3.1.2 流程说明 |
3.2 水电加压站冷却炉水循环 |
3.2.1 工艺流程 |
3.2.2 流程说明 |
4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
5 处理效果 |
6 优化建议 |
(5)钢铁企业节水减排技术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十·五"以来,钢铁行业水资源节约成绩显着 |
1.2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在用水环节存在的问题 |
1.3 钢铁工业重点节水技术与管理措施 |
1.3.1 废水处理回用技术方案选择 |
1.3.2 重点节水技术措施 |
1.3.3 节水的管理措施 |
1.4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钢铁企业节水经验实例 |
2.1 宝钢实例 |
2.2 首钢实例 |
2.3 莱钢实例 |
2.4 济钢实例 |
2.5 邯钢实例 |
2.6 唐钢实例 |
3 钢铁工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展望及建议 |
3.1 钢铁工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展望 |
3.1.1 废水处理回用是循环经济和污水生态化的具体体现 |
3.1.2 钢铁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展望 |
3.2 我国钢铁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议 |
3.2.1 采取严格的准入标准淘汰高耗水、高污染产能 |
3.2.2 节约优先、针对性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3.2.3 要制定企业用水制度、用水计划 |
3.2.4 在优化钢铁企业布局时,合理考虑内陆钢厂水资源需求 |
3.2.5 寻求适用的对标方法和标杆 |
3.2.6 注重进一步开发应用先进的节水和水污染治理技术 |
3.2.7 中水回用 |
4 近年来太钢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探索与实践 |
4.1 太钢概述 |
4.2 太钢水资源介绍 |
4.2.1 太钢周边水环境质量现状 |
4.2.2 太钢用水特点 |
4.2.3 太钢水资源的使用情况 |
4.3 太钢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 |
4.4 目前太钢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实践 |
4.4.1 调整内部循环工艺 |
4.4.2 改造水处理系统 |
4.4.3 改造输配水管网,实现分质供水 |
4.4.4 成立攻关小组,攻关废水处理项目难点,实现废水循环利用 |
4.5 太钢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努力方向 |
4.5.1 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
4.5.2 强化硬件设备,提高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率 |
4.5.3 积极探索工艺节水新途径 |
4.6 太钢废水"零"排放可行性探索 |
4.6.1 太钢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必要性 |
4.6.2 太钢废水零排放可行性探索 |
5 太钢废水零排放方案 |
5.1 预处理单元 |
5.1.1 反应池和澄清池 |
5.1.2 TMF单元 |
5.1.3 双级钠床软化 |
5.1.4 污泥处理单元 |
5.2 反渗透单元 |
5.3 高浓度盐水蒸发结晶单元 |
5.4 方案可行性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钢铁企业炼铁厂给排水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内容 |
2 钢铁企业给排水系统 |
2.1 炼铁给排水系统分析 |
2.1.1 高炉和热风炉 |
2.1.2 高炉煤气洗涤 |
2.2 炼钢给排水系统分析 |
2.2.1 氧气转炉炼钢车间 |
2.2.2 电炉炼钢车间 |
2.2.3 连铸车间 |
2.3 轧钢给排水系统分析 |
2.3.1 热轧厂 |
2.3.2 冷轧厂 |
3 典型炼铁厂给排水系统工艺分析 |
3.1 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 |
3.2 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分析研究 |
3.2.1 密闭循环水水质水量分析 |
3.2.2 给水围管与集水围管 |
3.2.3 循环水泵站 |
3.2.4 安全供水 |
3.2.5 膨胀罐 |
3.2.6 热交换设备 |
3.2.7 水冷构件 |
3.2.8 补水设施和加药设施 |
3.2.9 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
3.2.10 系统的管理 |
3.3 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1 水质的影响 |
3.3.2 水质稳定的影响 |
3.3.3 水温差和热负荷参数的控制的影响 |
3.3.4 循环水泵的影响 |
4 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
4.1 安钢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技术的应用 |
4.1.1 背景与现状分析 |
4.1.2 设计方案 |
4.1.3 高炉冷却水系统的酸洗、钝化、预膜工作 |
4.1.4 运行效果分析 |
4.1.5 小结 |
4.2 太钢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技术的应用 |
4.2.1 背景与现状分析 |
4.2.2 设计方案 |
4.2.3 运行特点分析 |
4.2.4 经济技术分析 |
4.2.5 小结 |
4.3 武钢一号高炉组合式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技术的应用 |
4.3.1 背景与现状分析 |
4.3.2 设计方案 |
4.3.3 高炉冷却水系统的酸洗、钝化、预膜工作 |
4.3.4 功能调试 |
4.3.5 技术评价 |
4.3.6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回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钢铁企业水污染及水回用问题 |
1.2 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及其特点 |
1.2.1 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的来源 |
1.2.2 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的特点 |
1.3 高炉煤气洗涤废水治理现状 |
1.4 高炉煤气洗涤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
1.4.1 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回用所涉及的问题 |
1.4.2 国外国内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
1.4.3 混凝沉淀法处理高炉煤气洗涤水工艺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向 |
1.5.1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静态试验研究 |
2.1 洗涤水水质特点 |
2.2 高炉煤气洗涤水自然静沉研究 |
2.2.1 自然静沉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2 自然静沉实验结果 |
2.2.3 通过自然静沉分析高炉煤气洗涤废水中污染物存在状态 |
2.2.4 自然静沉法去除SS、COD的效果分析 |
2.3 静态混凝法处理高炉煤气洗涤水的试验研究 |
2.3.1 静态混凝沉淀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2 用硫酸亚铁粗品进行静态混凝沉淀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3 利用聚合硫酸铁进行静态混凝试验研究 |
2.3.4 利用聚丙烯酰胺进行静态混凝试验研究 |
2.3.5 利用复合混凝剂进行静态混凝试验研究 |
2.4 静态试验研究结论 |
3 动态试验研究 |
3.1 动态试验方法 |
3.1.1 动态模拟试验系统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水质分析方法 |
3.2 动态沉淀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动态沉淀试验悬浮物和COD的去除效果 |
3.2.2 动态沉淀处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3.3 动态试验研究结论 |
4 混凝沉淀处理后的高炉煤气洗涤水脱垢处理研究 |
4.1 高炉的煤气洗涤废水回用时产生结垢原因分析 |
4.1.1 碳酸盐垢 |
4.1.2 磷酸盐垢 |
4.1.3 锌垢 |
4.1.4 铁垢 |
4.1.5 硅垢 |
4.2 混凝沉淀处理后的高炉煤气洗涤水脱垢处理研究 |
4.2.1 溶解氧腐蚀 |
4.2.2 垢下腐蚀 |
4.2.3 点蚀 |
4.3 针对高炉煤气洗涤循环水系统结垢和腐蚀的控制措施 |
4.3.1 降低循环水系统中成垢离子的浓度 |
4.3.2 提高絮凝沉淀效果,降低出水悬浮物浓度 |
4.3.3 适时控制循环水的pH值 |
4.3.4 合理选择阻垢分散剂 |
4.3.5 严格控制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数 |
4.3.6 降低循环水的温度 |
4.3.7 适当控制输水及配水管中水的流速 |
4.4.8 其它 |
4.4 高炉煤气洗涤水循环利用前脱垢处理的试验 |
4.4.1 高炉煤气洗涤水系统结垢成分分析结果 |
4.4.2 回用水水质稳定剂的选择 |
4.4.3 水质稳定剂的机理分析 |
4.4.4 水质稳定剂处理回用水的实验过程 |
4.4.5 水质稳定剂处理回用水的实验结果分析 |
5 混凝法处理高炉煤气洗涤水污泥处理工艺的改进 |
5.1 厢式压滤机主要技术参数 |
5.2 工作原理 |
5.3 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5.3.1 滤机检修频率高 |
5.3.2 滤机出泥时间长 |
5.4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5.5 采取的改进措施 |
5.6 取得的效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静态混凝试验结论 |
6.1.2 动态模拟试验结论 |
6.1.3 高炉洗涤水循环利用前脱垢处理的结论 |
6.1.4 污泥处理工艺的改进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2 攀钢目前高炉煤气除尘及余压发电现状 |
2.1 高炉情况概述 |
2.2 除尘及余压发电现状 |
3 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思路 |
3.1 新三号高炉本体概述 |
3.2 煤气净化及TRT 方案确定 |
3.2.1 余压发电是重要节能措施 |
3.2.2 高炉煤气干法净化系统有明显的优越性 |
3.2.3 国内TRT 技术正朝着干式方向转化 |
3.3 系统工艺的优化研究 |
3.3.1 取消了湿式除尘备用系统 |
3.3.2 TRT 发电工艺技术的优化 |
3.3.3 BDC 反吹系统工艺优化 |
3.3.4 局部考虑必要的耐磨防冲刷设计 |
3.3.5 煤气送出方式的优化 |
4 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及设备参数确定 |
4.1 煤气冷却系统(散热器) |
4.1.1 散热器基本工艺参数 |
4.1.2 散热器系统工艺 |
4.2 干式除尘系统(BDC) |
4.2.1 布袋除尘器基本工艺参数 |
4.2.2 布袋除尘器系统(BDC) |
4.2.3 布袋选择 |
4.3 反吹风机 |
4.3.1 反吹风机工况特点 |
4.3.2 反吹风机设计与制造要求 |
4.3.3 反吹风机非接触螺旋槽干气密封的设计与分析 |
4.4 粉尘排放及输出系统 |
4.5 余压发电(TRT)系统 |
4.5.1 透平系统基本工艺参数 |
4.5.2 透平发电系统 |
4.6 仪表及控制系统 |
4.6.1 系统配置 |
4.6.2 控制逻辑要求 |
5 运行效果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包钢(集团)公司污水再生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现状 |
1.2.1 我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 |
1.2.2 工业企业污染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
1.2.3 包钢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 |
1.3 再生水回用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及发展水平 |
1.3.2 国外钢铁企业污水再生回用的发展状况 |
1.3.3 国内钢铁企业污水再生回用的发展状况 |
1.3.4 我国工业污水再生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3.5 国内外工业再生水回用的发展方向 |
1.4 包钢再生水回用现状 |
1.4.1 包钢回用水现状 |
1.4.2 包钢总排污水再生水质的确定 |
1.4.3 污水处理的要求 |
1.4.4 包钢总排回用水课题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包钢总排回用水水质分析及回用分析 |
2.1 包钢自然与环境状况 |
2.1.1 包钢地理位置与自然状况 |
2.1.2 包钢的经济带动作用 |
2.1.3 包钢地区水资源状况 |
2.1.4 包钢地区水环境状况演变 |
2.1.5 包钢废水排放水体水质评价 |
2.2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水质分析 |
2.2.1 包钢总排污染物及污染因素的确定 |
2.2.2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水质分析 |
2.2.3 包钢总排处理工艺的确定 |
2.2.4 包钢总排处理工艺 |
2.2.5 回用水水质对比 |
2.2.6 包钢总排回用水用户 |
2.3 包钢总排回用水用户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包钢总排回用水的系统分析 |
3.1 国内外对回用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
3.2 膜处理技术 |
3.3 脱盐工艺 |
3.3.1 脱盐方法 |
3.3.2 脱盐预处理工艺的选择 |
3.4 包钢总排再生水回用原则 |
3.5 包钢总排回用水的使用方向 |
3.5.1 低端用户 |
3.5.2 高端用户 |
3.6 包钢总排再生水深度处理任务 |
3.7 包钢总排再生水深度处理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4. 包钢回用水用户分配及技经分析 |
4.1 回用水用户分配方案 |
4.2 回用水的技术经济评价 |
4.2.1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
4.2.2 投资构成 |
4.2.3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4.2.4 再生水回用(包括深度处理)工程投资估算 |
4.2.5 处理能力 |
4.2.6 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
4.2.7 收益 |
4.2.8 总成本 |
4.2.9 财务评价 |
4.3 技术经济分析报告及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附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包钢总排污水概述 |
1.3 国内外冶金企业废水治理现状 |
1.3.1 国外钢铁企业废水处理工艺 |
1.3.2 国内钢铁企业废水处理工艺概况 |
1.3.3 国内钢铁企业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1.3.4 包钢总排废水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 |
1.4.1 包钢总排水量、水质及处理要求 |
1.4.2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机械加速沉淀处理工艺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
2.1 机械加速沉淀工艺理论分析 |
2.1.1 沉淀基本理论 |
2.1.2 实践中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 |
2.1.3 沉淀理论的发展 |
2.1.4 机械加速沉淀理论分析 |
2.2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厂机械加速沉淀池形式及工作原理 |
2.3 包钢总排机械加速沉淀池运行初效果分析 |
2.3.1 沉淀池降浊效果 |
2.3.2 沉淀池降 COD效果 |
2.3.3 沉淀池除油效果 |
2.3.4 存在问题 |
2.4 实验室静态试验分析 |
2.4.1 静态试验 |
2.4.2 实验室静态试验分析 |
2.5 工业性对比试验 |
2.5.1 主要运行条件 |
2.5.2 水质处理效果 |
2.5.3 试验结果分析 |
2.5.4 存在的问题 |
2.6 机械加速沉淀理论的应用 |
2.6.1 对辐流式沉淀池工艺改造初步分析 |
2.6.2 今后研究重点 |
2.7 本章小结 |
3 包钢总排过滤工艺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
3.1 过滤理论分析 |
3.1.1 过滤技术发展概况 |
3.1.2 过滤理论的研究进展 |
3.1.3 滤料的应用 |
3.2 过滤过程影响因素 |
3.2.1 过滤机理 |
3.2.2 过滤的基本数学模式 |
3.2.3 影响过滤的因素 |
3.3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过滤工艺及效果分析 |
3.3.1 过滤工艺及控制方式 |
3.3.2 过滤工艺降浊效果分析 |
3.3.3 过滤工艺除油效果 |
3.3.4 过滤工艺主要问题 |
3.4 过滤试验内容及方案设计 |
3.4.1 试验内容及目的 |
3.4.2 原水来源及性质 |
3.4.3 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 |
3.4.4 实验方案的设计 |
3.4.5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3.5 过滤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3.5.1 瓷砂滤柱的出水浊度变化 |
3.5.2 瓷砂滤柱水头损失的变化 |
3.5.3 瓷砂滤料的截污性能 |
3.5.4 进、出水除油效果 |
3.5.5 进、出水 COD的变化 |
3.5.6 过滤性能的综合评价 |
3.5.7 反冲洗效果 |
3.5.8 实验室静态试验的结论 |
3.6 过滤工业性对比试验 |
3.6.1 主要运行条件 |
3.6.2 水质处理结果 |
3.6.3 试验结果分析 |
3.6.4 存在问题 |
3.6.5 今后研究重点 |
3.7 本章小结 |
4 包钢总排加药工艺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
4.1 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厂加药系统 |
4.1.1 机械加速沉淀工艺加药子系统 |
4.1.2 过滤工艺加药子系统 |
4.1.3 除油加药子系统 |
4.2 絮凝理论 |
4.2.1 电动电位(ζ电位) |
4.2.2 絮凝作用机理 |
4.2.3 聚合硫酸铁(PFS)絮凝剂 |
4.2.4 高分子絮凝机理 |
4.2.5 影响高分子絮凝的主要因素 |
4.2.6 聚丙烯酞胺高分子絮凝剂 |
4.3 絮凝控制技术 |
4.3.1 比例控制法 |
4.3.2 数学模型法 |
4.3.3 流动电流法(SCD) |
4.3.4 浊度涨落法 |
4.4 絮体粒径法加药控制技术工业应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太钢4~#高炉煤气洗涤水冷却塔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某钢铁园区综合污水特征分析与混凝处理优化[D]. 李彦成.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2]大型钢铁厂高炉煤气净化与TRT发电系统运行能效状况比较分析[A]. 胡建亮,黄永红,盖东兴,邵远敬,杨进. 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3]炼铁厂水循环处理工程实例[J]. 毕芳. 广东化工, 2013(15)
- [4]鄂钢废水无害化处理与阶梯利用[A]. 宋丽萍. 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 2010
- [5]钢铁企业节水减排技术的探索与研究[D]. 冀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6]钢铁企业炼铁厂给排水系统分析[D]. 李丽娟. 重庆大学, 2008(06)
- [7]高炉煤气洗涤废水回用技术研究[D]. 王玉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9)
- [8]攀钢新三号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及余压发电工艺研究[D]. 肖志军. 重庆大学, 2006(04)
- [9]包钢(集团)公司污水再生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D]. 李松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9)
- [10]包钢总排污水处理工艺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吴新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