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温可仪[2](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潜力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供需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一直以来都大量依赖能源进口,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好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能源贸易机会。沿线国家中,哈萨克斯坦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其与中国领土接壤的优势,为中哈能源贸易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能源贸易潜力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本文从中哈能源的贸易基础、中哈能源的进出口概况、中哈能源的贸易结构和依存度情况以及中哈能源贸易所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中哈之间的能源贸易概况进行了一个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中哈在能源贸易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首先中哈双方能源供需情况存在互补。其次,中国大量投资哈萨克斯坦的能源领域也为中哈能源贸易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从中哈能源贸易结构上看,中方可以向哈方出口煤,而从哈方进口原油和天然气。从长远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哈之间的能源贸易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从中哈能源贸易存在的问题来看,本文认为中哈之间能源贸易的障碍在于中哈能源贸易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运输成本高、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和投资主体单一以及美元仍是主要的结算货币,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中哈双方的贸易成本和汇率风险。第二,本文通过构建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哈能源贸易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哈国经济发展情况越好、中方对哈方投资力度越强以及两国经济自由度越高,对中哈能源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通过对中哈两国能源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发现,两国在能源贸易上具有巨大的潜力。第三,在明确中哈两国能源贸易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以合作共赢原则促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深入发展、加快中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制,丰富对外投资主体、提升人民币在两国能源合作贸易中的结算职能和推动双方在能源贸易多元化发展等对策建议。
胡颖,王帅[3](2021)在《江淮汽车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经验与启示》文中认为产能合作是当前和未来促进中哈两国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方式,江淮汽车成功进入哈萨克斯坦,对于推进两国制造业产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接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选择恰当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营销策略、培植核心竞争力以及积极应对哈萨克斯坦市场的激烈竞争是江淮汽车成功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应有效对接哈萨克斯坦经济战略,积极参与中哈产能合作;精准目标市场定位,优化产品结构;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积极开展本地化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靳鹏[4](2020)在《T公司中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作为二十一世纪提出的一项重大中国特色外交规划,其为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的经济新格局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区域。最近几年,中国坚持“共同商议、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享受”原则,逐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制定目标一致的发展战略,推出多个合作项目,在基础建设、文化沟通以及人才交流等多方面已经达成共识,由此集中全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内许多建筑企业开始“走出去”。作为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一份子,T公司如何在目前已经在中亚市场耕耘多年的情况下,继续拓展扩大市场领域,获得较好的盈利。中亚居民共计6500万,土地面积约为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超过3300公里与中国地区接壤。作为国际边缘政治的核心以及“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区域,中亚地区拥有着大量宝贵的战略资源,其中土库曼斯坦作为中立国,其他四国都已经加入了上合组织,且均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充足,可谓是彰显了其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本文对中亚国家建筑市场的发展现状、企业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予以全面深入地阐释介绍,从而提出一套与T公司内部情况高度契合的市场发展措施方案,并依据实际情况,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后续的发展中更加积极地迎接挑战,把握机遇,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对其他我国建筑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魏萍[5](2020)在《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文中认为我国是机电产品出口大国,机电产品在货物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是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支柱产品。然而,伴随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压力增大,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要想稳定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挖掘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出口市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中亚五国是我国西部开放的重要对象,且其中四国均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因此其成为我国机电产品的新兴出口市场的潜力巨大。因此,开拓中亚出口市场,有利于降低我国机电产品对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依赖性,保持出口稳定发展。本文从总出口规模、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借助贸易指数计算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细化到产品领域的贸易竞争与互补性,以此来识别双方存在贸易潜力以及重点合作的领域;基于此,构建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具体测算了我国对中亚各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值,并实证分析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以识别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总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但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失衡;第二,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弱,贸易互补性强,机电产品的贸易潜力较大;第三,我国与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向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而我国与进口国的国内人口、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反向抑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第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到中亚各国的贸易潜力值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其中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潜力最大,对塔吉克斯坦出口潜力最小;第五,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实际贸易值与潜力值之间的差距主要是有贸易非效率引起的,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口国开放的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先进的铁路和通讯基础设施、高效的清关程序以及双方加入共同的经贸组织能有效抑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贸易非效率,促进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亚五国提出如下建议:优化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供给能力;加快地区间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我国在中亚的投资结构,用投资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因国制宜,差异化开拓中亚市场。
齐小鹍[6](2020)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前提、对策与风险研究》文中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着眼于全球共同发展的伟大倡议,为促进教育融合、教育合作、教育交流提供了有利契机。高等教育的国际视野对于国家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沿线各国教育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哈萨克斯坦自古以来就是文明沟通的重要区域,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它是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与我国边境地区毗邻,在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对接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首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悠久的交往历史和良好的外交关系有利于两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对接。从当前中哈高等教育合作基础来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互设研究中心、语言人才培养、校际合作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的双边合作平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众多需求,教育发展战略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现有的合作基础为深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对接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本研究以文化认同、语言服务、政策法规和教育理念作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前提。民族文化认同、多元文化理解是高等教育对接的基础,突破语言人才供给困境、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是高等教育对接的媒介,了解双方国家教育法规,做好教育政策沟通是高等教育对接的保障,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是高等教育对接的导向。然后,在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前提和双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对策,如健全奖学金计划,促进人才流动;培养复合人才,掌握职业技能;完善基础设施,弥补教育短板;打造合作平台,开拓合作渠道;凸显教育特色,实现优势互补。最后,结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实际和其它领域的经验,通过对哈萨克斯坦经济、政治、文化、习俗、历史等多方面研究,探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高等教育对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如在宗教文化和宗教习俗、政策法规与法律条文、教育市场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加以防范,保障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安全性。
NURSEITOV DANIYAL[7](2020)在《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间的石油合作是涉及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的综合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石油和天然气对于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对石油等能源的对外依赖逐渐增强,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良好,哈萨克斯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的出口已经成为了哈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双方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哈中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提就在于两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发展前景光明,加快和深化两国的能源领域合作,有利于加快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石油管道建设,在石油合作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推动哈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得哈萨克斯坦可以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持续性发展。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发展,为哈中两国的石油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2008年到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阐述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进而分析哈中石油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来看,哈中两国的石油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在一带一路不断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具有能源供需互补、地缘优势、战略基础。但是两国的石油合作同样面临着挑战,哈国能源政策多变、中国油气企业竞争力较弱、“三股势力”对哈中石油合作的威胁和“中国威胁论”的喧嚣,俄罗斯对于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的争夺等等,这些都对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石油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针对上述分析,本文对哈中石油合作提出了用上海合作组织作用为石油合作提供机制保障、中国应充分实施能源节约战略,建立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建设中国陆上能源安全通道、积极履行义务,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针对性建议并对哈中石油合作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廖梦婷[8](2020)在《中亚地区粮食生产及出口潜力研究 ——基于中国粮食安全视角》文中认为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长期面临的难题。目前中国虽能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但粮食安全仍存在诸多隐患,一方面人口数量、资源约束和结构性矛盾影响着国内粮食生产,另一方面粮食对外依存度提高、进口来源地集中、贸易环境变化也使中国粮食进口存在较大风险。中亚地区毗邻中国,粮食生产和出口潜力大,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为中国同中亚地区的粮食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可作为中国拓宽粮食供应来源,维护国内粮食安全的发展方向。对中亚地区粮食生产及出口潜力的研究是中国发展同中亚地区粮食进口贸易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从粮食进口规模及进口结构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粮食进口贸易现状,明确了当前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存在的粮食安全隐患,并从生产和贸易两个方面研究了中亚地区粮食现状,从而定性地阐述了中国开展同中亚地区粮食进口合作的可行性;其次,运用GAEZ方法测算了中亚五国小麦、湿地水稻、玉米、大麦、高粱、黑麦、荞麦、燕麦、谷子等9种粮食作物的潜在单产和潜在耕地面积,并结合实际粮食生产数据计算了生产面积不变假设下、单产不变假设下、单产和生产面积均改变假设下中亚地区各种类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发展潜力和发展潜力幅度,把握了中亚地区粮食增产能力;最后,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中亚地区粮食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中亚地区对中国的粮食出口潜力及潜力类型进行了定量研究,明确了中亚地区对中国粮食出口贸易的发展空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进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除小麦、水稻及其制品外,其它粮食产品进口市场集中程度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进口风险,粮食进口来源集中是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粮食安全隐患;中亚地区粮食单产偏低、粮食收获面积远低于独立初期水平,粮食产量仍有提升潜力,且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粮食出口能力强,同中国的粮食出口合作具有发展潜力;中亚地区粮食单产提升空间大,潜在耕地的面积广,粮食生产潜力较大,从国家看,中亚地区粮食生产及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从粮食种类看,小麦、大麦的生产及发展潜力较大,高粱发展潜力幅度较大,高粱、黑麦、谷子、燕麦、荞麦虽然潜力较低且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但仍有发展空间;贸易双方GDP、人均GDP差额、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贸易伙伴国是否加入欧亚经济联盟对哈萨克斯坦粮食出口有显着影响,目前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粮食出口贸易仍属于“潜力开拓型”,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发展中国同中亚地区的粮食进口贸易,将有助于改善中国当前粮食进口来源地集中的现实问题,增强中国粮食进口市场的多样性,降低粮食进口风险,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最后,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闫佳静[9](2020)在《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契机,巨大的信贷需求、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及政府的鼎力支持等机遇纷纷推动商业银行将盈利增长点放置于国际并购市场,预期从中提高盈利空间。但由于境外并购本身的复杂性和缺乏中资银行并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银行的案例研究,导致容易出现并购失败或者并购绩效不理想等情况。因此,本文以国内首家商业银行并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业银行的案例——中信银行收购哈萨克斯坦阿尔金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类似的商业银行进行跨境并购提供经验借鉴。首先,本文基于并购动因相关理论对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发现中信银行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预期通过并购事件开拓海外市场,获得并购事件带来的协同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次,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短期绩效进行分析,发现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短期绩效表现优异,发挥了并购事件的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综合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中期绩效进行分析,得出中期绩效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表现并不显着。同时,本文还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中信银行在不同背景下发起的跨境并购绩效的差异,总结出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并购标的所在国的投资环境和文化差异水平与并购绩效成正比关系。从内部因素来看,并购整合效率、商业银行资金利用效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都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并且与并购绩效成正比关系。最后,本文基于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绩效研究结果,分别从中信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两个角度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银行跨境并购活动的可行性建议。
刘珊[10](2019)在《民营石油服务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战略研究 ——以H公司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受到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延续增长的带动,全球油气服务市场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市场规模增大,市场增长速度提高。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项目数量增多,全球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发展强劲。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及工程技术服务“走出去”这两大重要国家战略的交汇融合,我国油气服务行业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期。H公司是我国石油服务行业中一家致力于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设备和服务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长为行业内中上游的服务提供商。面临国内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H公司正积极寻求机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本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开拓海外市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国内民营石油服务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战略提供合理借鉴和建议。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分析了H公司的经营现状,梳理了内外部资源能力,明确了海外市场进入的动因,论证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必要性。其次,建立了适合其确定目标市场国家的筛选模型,运用模型选定了哈萨克斯坦为最优目标市场,并从国家宏观和行业微观角度论证了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之后是对影响目标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得出了基于不同定位采取不同的具体进入方式的结论。最后,为了成功实施上述战略,本研究从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两方面做出策略建议,并提出了保障性措施。本文的研究为H公司的海外市场开拓提供了具体的战略建议,对于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其他民营石油服务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借鉴,以此促进我国的石油服务行业更好地走出国门,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如何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国能源供需和贸易研究 |
1.2.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研究 |
1.2.3 贸易潜力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的创新 |
1.4.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能源 |
2.1.2 能源贸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 |
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概况 |
3.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的基础 |
3.1.1 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且供小于求 |
3.1.2 哈萨克斯坦能源产量巨大 |
3.1.3 中国大量投资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 |
3.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进出口概况 |
3.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结构及依存度分析 |
3.3.1 中哈能源贸易结构 |
3.3.2 中哈能源贸易依存度分析 |
3.4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存在的问题 |
3.4.1 中哈能源贸易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运输成本高 |
3.4.2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和投资主体单一 |
3.4.3 美元仍是主要的结算货币,使得贸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加大 |
4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与潜力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1.1 贸易引力基础模型 |
4.1.2 扩展贸易引力模型 |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贸易潜力测算与分析 |
5 主要结论及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以合作共赢原则促进中哈能源合作深入发展 |
5.2.2 加快中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运输成本 |
5.2.3 完善管理体制,丰富对外投资主体 |
5.2.4 提升人民币在两国能源合作贸易中的结算职能 |
5.2.5 推动双方在能源贸易多元化发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江淮汽车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淮汽车开拓哈萨克斯坦的事件回顾 |
(一)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市场探索阶段(2008—2013年) |
(二)以合作生产为特征的深化合作阶段(2014—2015年) |
(三)以并购为特征的深度合作阶段(2016—至今) |
二、江淮汽车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的经验 |
(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
1.充分利用我国“走出去”政策 |
2.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 |
3.充分利用中哈产能合作的机遇 |
(二)对接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 |
1.对接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
2.满足哈萨克斯坦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 |
(三)实施恰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营销策略 |
1.适宜的市场进入模式 |
2.针对哈萨克斯坦市场的产品组合战略 |
3.品牌战略 |
(四)掌握核心竞争力 |
1.攻坚核心技术,致力自主创新 |
2.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 |
(五)积极应对哈萨克斯坦市场的激烈竞争 |
三、江淮汽车的经验对我国企业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启示 |
(一)对接哈萨克斯坦经济战略,积极参与中哈产能合作 |
(二)精准目标市场定位,优化产品结构 |
(三)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积极开展本地化生产 |
(四)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4)T公司中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 拟采取研究方法及预期目标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概述 |
2.1.2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结构分析 |
2.1.3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现状与发展形势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市场营销6P理论 |
第三章 中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的概述及现状 |
3.1 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发展概况 |
3.2 中国建筑企业在中亚工程承包市场中的表现 |
3.2.1 中亚国家概念 |
3.2.2 中国建筑企业在中亚承包市场区域分析 |
3.2.3 中国建筑企业在中亚工程市场的表现特点 |
第四章 T公司中亚工程承包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T公司中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
4.1.1 T公司简介 |
4.1.2 T公司中亚国家工程承包业务整体情况及现状 |
4.1.3 T公司中亚国家工程承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
4.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4.2.1 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s) |
4.2.2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y) |
4.2.3 社会环境分析(Society) |
4.2.4 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y) |
4.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4.3.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
4.3.2 行业内潜在威胁者 |
4.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4 用户的议价能力 |
4.3.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4 内部环境分析 |
4.4.1 T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
4.4.2 T公司技术能力情况 |
4.4.3 T公司的财务情况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T公司中亚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策略设计 |
5.1 制定依据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战略定位 |
5.1.3 战略思路 |
5.1.4 经营理念 |
5.2 市场开发策略 |
5.2.1 广拓信息渠道提高中标率 |
5.2.2 拓展经营渠道,加大和企业间的合作 |
5.2.3 强化属地化管理理念和对外贸易项目 |
5.2.4 加快海外融资平台建设 |
5.2.5 延长建筑产业链条 |
5.3 T公司开拓中亚工程承包市场的规划 |
第六章 T公司中亚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策略保障措施 |
6.1 实施保障 |
6.1.1 组织结构优化 |
6.1.2 国际化人才引进与培养 |
6.1.3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 |
6.1.4 属地化保障措施 |
6.1.5 政策和制度保障措施 |
6.2 企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贸易潜力测算方法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贸易潜力实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相关研究 |
1.2.4 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图 |
1.3.2 研究方法 |
1.4 预期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要素禀赋理论 |
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4 随机前沿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现状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机电产品统计范围的界定 |
3.1.2 中亚五国的内涵与特征 |
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2.1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总出口规模 |
3.2.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
3.2.3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 |
第四章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潜力 |
4.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及贸易潜力分析 |
4.1.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产品竞争力 |
4.1.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相似度 |
4.1.3 基于两国贸易竞争性的贸易潜力分析 |
4.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 |
4.2.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
4.2.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结合度 |
4.2.3 基于两国贸易互补性的贸易潜力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
5.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构建 |
5.1.1 理论模型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5.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假设检验 |
5.2.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
5.3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值 |
5.3.1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分析 |
5.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测算 |
第六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 |
6.1 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6.1.1 理论模型 |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 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
6.2.1 模型的假设检验 |
6.2.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前提、对策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使命 |
1.1.2 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应然选择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教育对接 |
1.3.2 高等教育对接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对接和战略对接的研究 |
1.4.2 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
1.4.3 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
1.4.4 中国与其它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与对接研究 |
1.4.5 现有研究的局限与贡献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历史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6 研究问题 |
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可行性 |
2.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友好交往历史悠久绵长 |
2.1.1 哈萨克斯坦独立前的中哈交流与合作 |
2.1.2 苏联解体后的中哈友好往来 |
2.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基础广泛 |
2.2.1 哈萨克斯坦教育体系与教育发展现状 |
2.2.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现状 |
2.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重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
2.3.1 哈萨克斯坦国家发展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 |
2.3.2 中国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高度重视 |
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前提 |
3.1 文化认同是高等教育对接的基础 |
3.1.1 民族文化认同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与本源 |
3.1.2 多元文化理解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升华与基石 |
3.2 语言服务是高等教育对接的媒介 |
3.2.1 语言人才供给面临的困境与突破口 |
3.2.2 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价值 |
3.3 政策法规是高等教育对接的保障 |
3.3.1 政策法规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因素 |
3.3.2 政策法规研究的实践意蕴 |
3.4 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对接的导向 |
3.4.1 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内生动力 |
3.4.2 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外在机制 |
4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对策 |
4.1 健全奖学金计划,促进人才流动 |
4.2 培养复合型人才,掌握职业技能 |
4.3 完善基础设施,弥补教育短板 |
4.4 打造合作平台,开拓合作渠道 |
4.5 凸显教育特色,实现优势互补 |
5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风险规避 |
5.1 宗教文化与宗教习俗的复杂性 |
5.2 政策法规与法律条文的约束性 |
5.3 教育市场与教育质量的波动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文献综述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国际合作理论:哈中石油合作的理论视角 |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二、地缘政治理论 |
三、沟通理论 |
第三章 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及发展现状 |
一、哈中石油合作的历史进程 |
二、哈中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
三、哈中石油投资现状分析 |
四、哈中整体能源石油合作现状 |
第四章 哈中石油合作的有利条件和挑战 |
一、有利条件 |
二、哈中石油合作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促进哈中石油合作的前景展望及建议 |
一、前景展望 |
二、建议 |
结论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亚地区粮食生产及出口潜力研究 ——基于中国粮食安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粮食安全方面的研究 |
1.3.2 粮食生产方面的研究 |
1.3.3 粮食贸易方面的研究 |
1.3.4 中亚地区粮食问题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粮食 |
2.1.2 中亚地区 |
2.1.3 粮食生产潜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中国粮食安全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粮食进口与中亚地区粮食状况 |
3.1 中国粮食进口状况 |
3.2 中亚地区粮食生产及贸易现状 |
3.2.1 中亚地区概况 |
3.2.2 中亚地区粮食生产现状 |
3.2.3 中亚地区粮食贸易现状 |
3.3 中国发展同中亚地区粮食进口合作的可行性 |
第四章 中亚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分析 |
4.1 GAEZ模型参数设定 |
4.2 潜在单产 |
4.3 潜在耕地面积 |
4.4 粮食生产潜力 |
4.4.1 基于生产面积不变假设 |
4.4.2 基于单产不变假设 |
4.4.3 基于单产和生产面积均改变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亚地区粮食出口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 |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1 变量选择与说明 |
5.1.2 数据来源 |
5.2 引力模型构建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实证结果 |
5.3.2 实证分析 |
5.4 中亚地区对中国粮食出口潜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政府间合作交流 |
6.2.2 有效利用多边国际合作机制 |
6.2.3 推动粮食贸易基础设施建设 |
6.2.4 扩大粮食科技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概述 |
2.1.1 并购绩效的定义 |
2.1.2 并购绩效的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并购动因文献综述 |
2.2.2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2.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案例研究与设计 |
3.1 案例样本的选择 |
3.1.1 研究案例与研究目的的高匹配性 |
3.1.2 数据的可获得性 |
3.1.3 中阿并购事件的代表性 |
3.1.4 哈萨克斯坦重要的战略地位 |
3.2 并购绩效的研究思路 |
3.2.1 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
3.2.2 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的选择 |
3.2.3 短期并购绩效的研究设计 |
3.2.4 中期并购绩效的研究设计 |
3.2.5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3.3 数据的收集 |
4 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案例介绍 |
4.1 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概述 |
4.1.1 并购双方介绍 |
4.1.2 并购支付方式及规模介绍 |
4.1.3 并购具体过程介绍 |
4.2 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动因分析 |
4.2.1 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 |
4.2.2 提供金融支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4.2.3 符合中信集团发展战略,实现协同效应 |
5 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绩效分析 |
5.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绩效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及实证假设 |
5.1.2 实证分析过程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中期绩效分析 |
5.2.1 对财务协同效应的分析 |
5.2.2 对经营协同效应的分析 |
5.2.3 对管理协同效应的分析 |
5.2.4 对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
5.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期绩效分析 |
5.3.1 样本数据及财务指标的选择 |
5.3.2 研究假设 |
5.3.3 因子分析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影响中阿并购事件中期绩效的因素分析 |
6.1 中信银行收购中信国金的绩效分析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绩效分析 |
6.1.3 并购绩效结果分析 |
6.2 案例对比分析 |
6.2.1 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6.2.2 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
6.2.3 成长能力对比分析 |
6.2.4 安全性对比分析 |
6.2.5 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
6.3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6.3.1 外部因素 |
6.3.2 内部因素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对中信银行的建议 |
7.2.2 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民营石油服务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战略研究 ——以H公司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结构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H公司海外市场进入的动因 |
3.1 H公司概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资本结构 |
3.1.3 公司业务 |
3.2 内外环境分析 |
3.2.1 内部优势 |
3.2.2 内部劣势 |
3.2.3 外部机会 |
3.2.4 外部威胁 |
3.3 国际化动因 |
3.3.1 现状问题 |
3.3.2 进入动因 |
第四章 H公司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 |
4.1 目标市场国家筛选模型 |
4.1.1 使用者特征 |
4.1.2 市场规模 |
4.1.3 行业市场潜力评估 |
4.2 目标市场国家环境分析 |
4.2.1 政治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社会环境 |
4.2.4 科技环境 |
4.2.5 环保环境 |
4.2.6 法律环境 |
4.3 目标市场国家行业分析 |
4.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3.2 顾客议价能力 |
4.3.3 来自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4 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
4.3.5 竞争形势激烈 |
第五章 H公司海外目标市场进入的模式 |
5.1 进入模式分类 |
5.2 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内部因素分析 |
5.2.2 外部因素分析 |
5.3 H公司目标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
5.3.1 目标市场进入方式 |
5.3.2 目标市场进入渠道 |
第六章 H公司在海外目标市场的发展策略 |
6.1 市场定位策略 |
6.1.1 市场细分 |
6.1.2 目标市场 |
6.1.3 市场定位 |
6.2 市场营销策略 |
6.2.1 产品策略 |
6.2.2 价格策略 |
6.2.3 渠道策略 |
6.2.4 服务策略 |
6.3 保障性措施 |
6.3.1 建立海外经营风险评估体系 |
6.3.2 建设国际化营销人才队伍 |
6.3.3 强化海外项目管理机制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如何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贸易潜力研究[D]. 温可仪.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3]江淮汽车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经验与启示[J]. 胡颖,王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T公司中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D]. 靳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D]. 魏萍. 青岛大学, 2020(02)
- [6]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对接的前提、对策与风险研究[D]. 齐小鹍.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近十年哈中石油合作:评估与展望[D]. NURSEITOV DANIYAL.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亚地区粮食生产及出口潜力研究 ——基于中国粮食安全视角[D]. 廖梦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中信银行收购阿尔金银行的绩效研究[D]. 闫佳静.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民营石油服务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战略研究 ——以H公司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为例[D]. 刘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