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技术及其对新数据服务的支持

MPLS技术及其对新数据服务的支持

一、MPLS技术及其对数据新业务的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1)在《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便捷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近些年,地面通信网络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高速率、更大带宽的通信服务。但地面通信网络依赖地面基站,因而面临着覆盖范围有限、易受地面灾害影响等问题。卫星网络不依赖地面基站,能够实现全球覆盖且不受地面灾害影响。但现有卫星网络所使用的微波无线通信有天线尺寸大、功率消耗大、速率有限、带宽有限、频谱资源紧张、较易受到星间环境干扰等缺点,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通信网络提出的高数据速率、大通信容量、抗干扰等新需求。卫星光网络在卫星网络中使用空间光通信来弥补微波无线通信的不足,不仅具有卫星网络的全球覆盖能力,还具有数据速率高、通信容量大、功耗低、天线尺寸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通信新需求。同时,卫星光网络组网面临着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网络资源有限、硬件资源有限等问题,进而限制了其在未来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和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两个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拓扑优化和预判保护的业务传输保障设计卫星光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导致星间激光链路的频繁中断,进而影响卫星光网络中的业务传输。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考虑链路可用时间的拓扑构建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增加所建立网络拓扑中星间链路的可用时间;设计了预判保护机制,该机制能够预判网络拓扑规律性变化导致的星间链路中断,提前建立新的业务路径。结果表明,拓扑构建算法使得在其所构建的网络拓扑中,各时间片内稳定不变的动态链路占所有动态链路的70%以上,从而增加了网络拓扑的稳定性;预判保护机制能够保障拓扑规律性变化时的业务的稳定传输。2)基于OSPF优化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和单向链路机制卫星光网络中较长的链路传输时延增加了传统OSPF(Open Shor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收敛时间;同时其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使得传统OSPF协议需要频繁产生泛洪信息来更新网络拓扑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OSPF协议进行了优化,设计了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该机制能够根据网络拓扑变化规律自行更新本地链路状态数据库,以有效提高路由收敛速度并减少网络资源消耗;设计了单向链路机制,该机制使得OSPF协议能够识别单向链路并将其链路状态更新到链路状态数据库,从而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3)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卫星光网络通信多遵循 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框架,其中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s,高级在轨系统)帧在各节点转发时需要进行拆包、组包、高层协议处理等操作,从而占用有限的卫星平台硬件处理能力。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该机制使得中间节点通过标签交换实现AOS帧的转发,从而能够避免上述操作并对AOS帧进行快速转发。结果表明,AOS帧转发机制能够加快中间节点转发效率并减少硬件性能消耗。其中在相同的FPGA逻辑和CPU资源消耗下,该机制处理IPv6和IPv4报文的速度分别比传统机制快3.6倍和2.9倍。综上,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当前卫星光网络组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未来卫星光网络的组网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分析与参考。

刘博闻[2](2021)在《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业务加速部署,地址资源限制越发明显,IPv6海量的地址资源以及其安全特性已经让业界达成了IPv6是未来产业转型基础的共识。SRv6技术就是基于IPv6技术,对数据报文进行转发处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了网络协议部署的复杂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网络处理器的基本原理、VPN的概念以及转发原理,L3/L2VPN业务流程和功能;(2)阐述SRv6的头部扩展格式,SID表项中的节点类型含义及功能,对SRv6表项流程进行方案设计,说明各表项对数据报文的作用;(3)设计数据结构,通过IDE工具进行FDPO、DDPO的数据结构设计,包括定义字段,映射关系建立等,实现数据自上而下的传递;(4)对设计方案中的表项进行结果测试,对数据报文的传输通道进行配置下发,根据查看配置下发情况判断各表项建立是否成功,对整体业务流进行打流测试,在出口抓包查看丢包情况,通过无丢包结果证实设计方案的可实现性。本文从SRv6技术入手,基于传统的转发技术,在VPN的流程上设计了SRv6的转发方案,实现了使用SID代替VPN标签的功能。SRv6转发设计方案目前已应用在R8000E、850设备上,为运营商提供服务,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网络服务中。

刘睿[3](2020)在《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迄今为止,第四代移动通信4G已基本满足用户大部分通信及娱乐需求。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移动通信技术又将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为满足由此带来的爆炸性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运而生。相比于4G移动通信技术关注单点技术突破,5G移动通信不仅关注为用户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时延,更高可靠性的智能灵活、高效开放的移动通信网络,更多关注多种技术深度融合及网络架构的革新。目前,随着国内5G通信全面商用的推进,各大运营商纷纷提出针对5G的解决方案,基于此设备制造商推出支持5G的PTN设备。本文基于中国移动提出的全新切片分组网SPN传输网体制,提出一种处于切片分组层的用于组建客户专线业务的L3VPN技术的设计模型,重点研究L3VPN在业务转发层面实现原理及L3VPN中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5G通信国内外发展趋势,分析5G通信的业务和技术需求及5G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分析5G通信网络架构及SPN新传输架构,阐述本文研究意义。(2)介绍SPN架构中采用的分段路由技术SR技术。此技术是一种源路由机制,继承MPLS技术的数据转发方式并在控制平面进行优化。使用IGP替代RSVP/LDP进行标签的分发,同时利用了IGP FRR实现了节点间的可靠保护,支持绑定标签,可以很好的支持异构网络的互通。将SR技术与SDN控制器结合,可以支持静态或动态配置业务,同时可以保障业务无中断。(3)基于一款支持5G的PTN设备设计一种组建虚拟专用网的L3VPN技术模型。按功能分为面向用户侧接口处理,面向网络侧接口处理及隧道处理和MAC学习等几部分,从业务转发层面出发结合API阐述L3VPN业务建立过程,并分析报文转发过程。同时分析SR技术与L3VPN技术结合的实现方式。(4)使用上述PTN设备,搭建仿真环境。验证L3VPN转发模型及L3VPN over SR模型的可实现性。

陆红军[4](2019)在《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4G大规模商用和家庭宽带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业务带宽的需求量稳步增加,对传统通信业务的IP化发展与宽带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以满足各类业务的发展需求为核心,构建与业务相配套的城域传送网架构体系,将有利于网络体系的快速建设,提高网络先进水平。SDH传送技术组建网络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将PTN技术引入常规业务网络服务领域能够为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该技术具有业务调整灵活,管理技术先进,操作效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各大网络运营商在城域网络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PTN技术在移动城域网络中,主要被应用于网络数据的采集层与输入层。本文首先对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既有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对IP城域网进行网络优化的必要性。介绍了PTN技术的功能与技术特征,并给予网络容量建设规划、网络站点类型设计、网络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布局、网络管理体系规划、网络波道规划、QoS规划、系统参数设置等方面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网络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为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用该设计方案对喀什铁通既有网络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部署。在设计方案得到落实后,基于既定的设计指标针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验证,从而得出系统各项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业务承载能力,数据安全度非常高,在实践应用中能够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并确保网络质量的稳定性,经验证该方案可行有效。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方案,主要是针对IP城域网未来业务安全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以优化网络结构为核心,完善网络功能为目标,以全面确保网络质量为指导,实现了网络功能和网络配置的整体设计,PTN技术在优化IP城域网中展现的技术优势,值得参照与推广。

朱晓艺[5](2018)在《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VPN技术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许多大型企业对于组建企业专网的需求,但这种基于ATM或帧中继技术的VPN技术存在依赖专用传输介质、部署复杂、网络建设成本高等缺点,无法满足企业对于网络灵活性、扩展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基于MPLS技术的MPLS VPN逐渐受到广泛青睐,其中MPLS L2VPN技术以其组网方式简单易实现,可扩展性强,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等优越性能脱颖而出,成为VPN技术的新亮点。伴随着移动承载网络逐渐向分组传送网演进与发展的趋势,各大设备提供商开始争相研究并推出支持MPLS L2VPN业务传输的PTN设备。因此本文选取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为研究课题,基于一款集中式PTN设备,设计出了一个应用于设备转发层面的可以支持MPLS L2VPN业务的转发模型,重点研究如何在PTN设备上实现用户业务数据的透明传输,以及MPLS标签添加、删除、替换等功能,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介绍了一款集中式PTN设备的框架结构及其使用的软件架构,针对该设备设计出了其完成MPLS L2VPN两种基本类型的业务转发时所需实现的各功能。(2)设计了一个可以支持MPLS L2VPN业务转发的整体模型,并按功能将其划分为L2VPN创建、数据接入与转发、MPLS标签处理等几个模块,介绍各模块的组成,各自实现的功能,以及为创建各配置块所设计的接口函数和代码实现流程,同时设计了实现相关的MAC地址学习、线性1:1保护等功能的接口函数。(3)针对MPLS L2VPN两种常用的业务类型,模拟了各自的实际组网场景,设计整体测试方案,验证了应用该转发模型的PTN设备对用户二层数据报文的处理能力、MPLS标签转发过程中相应的标签处理能力,以及通过LSP1:1、PW1:1等线性保护技术对MPLS L2VPN业务所实现的业务保护能力。本文所研究设计的MPLS L2VPN业务转发模型的软件实现由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C语言完成。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转发模型的PTN设备可以满足目前城域传送网承载MPLS L2VPN业务时对PTN设备提出的行业要求。

谭建锋[6](2016)在《IP-RAN SDN自动部署技术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移动回传网络的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业务的日益多样化,IP RAN (Internet Protocol 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络IP化,在国外的叫法是Mobile Backhaul)作为一种比较完美的承载技术,运用十分广泛,世界主流运营商纷纷采用IP RAN来承载各自的综合业务。IP RAN基于IP/MPLS技术标准体系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运营商的城域网、骨干网和承载网络中。IP RAN具有承载效率高,支持点到多点间通信,扩展性好等优点,也能满足承载网络在高带宽提供、三层网络功能提供、IP化和带宽化等业务要求,可以很好的作为3G (3rd Generation,第三代数字通信)及LTE (Long Term Evolution,3GPP长期演)基站的回传网络,但是随着3GLTE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些年4G (4rd Generation,第四代数字通信)的突起,IP RAN网络的高可用性和运维复杂等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同时由于受制于传统网络设备的“垂直式”封闭设计,对新业务响应慢,对于客户的需求反馈也比较滞后。本文通过研究和运用SDN技术特性及NETCONF技术来解决IP RAN网络现期所遇到的运维难和新业务部署慢这两个主要问题,从而达到自动部署IP RAN网络的目的。针对IP RAN网络运维,本文引入NETCONF这一标准协议作为SDN的南向接口,更加灵活地调度网络设备接口。同时,为了能够在IP RAN网络中更加准确地查找设备和快速定位故障,本文引入SDN控制器技术来获取IP RAN网络的全局网络拓扑,集中管理设备和故障排查,能够大大减少人工的参与,从而减低IP RAN网络运维难度,进一步提升自动部署IP RAN网络的能力。针对IP RAN网络新业务部署,本文通过运用SDN控制器来灵活定制业务服务,将业务APP化且能够相互独立部署,弱化业务之间的耦合。同时,本文采用NETCONF技术来操作设备开放的接口,打破原有设备的封闭式设计,无需协商开放新接口和更换设备的运行环境,大大缩短新业务的部署周期,从而能加快自动部署IP RAN网络的速度。本论文根据上述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DN的IP RAN自动部署,为了验证此系统的可行性,本文使用多台虚拟设备来模拟L2VPN接入L3VPN的组网测试,其中使用SOUPUI来替代SDN控制器集中部署业务,使用TestCenter测试仪打流来测试组网的稳定性,使用NETCONF作为SDN控制器与网络设备的接口调度协议。经上述测试,在SDN的控制下的L2VPN和L3VPN能够相互通信,从而验证了IP RAN SDN组网的正确性,同时50ms左右的故障恢复时间验证了IP RAN SDN组网的稳定性和健壮性,测试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该系统在某项目中的成功应用也进一步验证了SDN技术实现自动部署IP RAN网络的可行性。

牛雯[7](2016)在《基于MPLS的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卫星网络作为现代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面蜂窝网络实现无缝连接,在骨干网和接入网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卫星通信网正以其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着覆盖全球的服务。通信业务量及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对网络的星上处理及交换技术提出了挑战。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技术因具有快速转发、支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和流量工程等优点,已成为应对网络流量增长的最优备选方案之一,因此,卫星通信网络中的MPLS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对MPLS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在研究卫星网络MPLS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卫星MPLS网络组网体系架构、基于QoS的队列调度算法和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路由算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MPLS网络功能的基础上,将卫星MPLS组网体系划分为状态模块、路由计算模块、信令模块和LSP维护模块,并针对数据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标签差错现象,设计了一种基于奇偶校验的标签差错控制机制,有效提高了平均吞吐量。(2)在研究卫星MPLS网络QoS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权值自适应调整的加权轮询队列调度算法,该算法以加权轮询调度算法为基础,通过比较当前队列长度与该队列阈值来动态调整队列权值,促进链路带宽资源在不同业务之间的公平分配。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与基于队列优先级的调度算法、轮询调度算法和加权轮询调度算法相比,在排队时延方面具有较好性能。(3)以卫星网络MPLS流量工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小冲突路径算法,采用初始权重和综合权重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最优路径。初始权重设置为链路剩余带宽、时延及误码率的综合函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关键路径集,基于该关键路径集求得链路冲突度,最后将初始权重、冲突度及链路利用率综合考虑,设置为链路的综合权重,据此选取最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降低请求拒绝率并提高网络吞吐量,有利于实现网络负载均衡和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余墩仁[8](2014)在《基于带宽约束模型的带宽自治及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上的主要业务由简单的文件传送、电子邮件和远程登录等转向多媒体应用及云服务等,它们要求网络不仅能提供基本的通信服务,而且要求对不同QoS需求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保障。因而,研究支持区分服务的MPLS流量工程有很大的意义,它结合了DiffServ良好的可扩展性和MPLS流量工程的有效路由策略,允许按照服务等级、类型对整个区域内的网络资源进行归类,将网络划分为具有不同QoS保证能力的虚拟网络。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带宽约束模型,即带宽分配共享模型BASM。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允许高优先级的业务随时使用预留给低优先级而尚未使用的带宽资源,但低优先级类别的业务只可以暂时使用预留给高优先级业务而未使用的带宽资源;其次,在DS-TE网络架构下的带宽管理问题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用离线的方式对路由器进行配置,这并不能够对网络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达到真正反应用户需求的目的。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本文引用了带宽自治的思想,即在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执行监视相邻节点的未预留带宽,同时调整本地带宽限制,以减少在相邻节点未预留带宽上的差异,从而增加业务路由成功率、降低算法的阻塞率;再次,本文在研究分析前人完成的各种抢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抢占算法,即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抢占算法,其基本思想旨在增强链路上各节点对LSP的资源控制能力,使节点具备管理LSP占用带宽资源的能力,即在抢占的同时,对网络进行带宽自治。为验证设计思想的有效性,本文最后对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抢占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无带宽自治和在传统的带宽约束模型下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抢占代价小、阻塞率低、链路利用率高、抢占结果更精确。算法通过优化整个网络中的带宽分配使得网络更能够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

吴柯萌[9](2014)在《马鞍山联通IPRAN分组传送网规划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数据业务正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态势,特别是IP业务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按此趋势,用不了几年,网上的数据业务将会赶超电话业务,融合IP承载网的下一代传送网,必须继承传送网良好的生存性和可管理性等电信网的优点,同时借鉴承载网灵活性的优点,融合后成为下一代面向分组的传送网。网络业务的分组化,促使传送网向分组交换传送网向分组交换传送网演进,分组交换传送网不仅仅继承了传送网的基本特征,可操作管理性和高生存性,还吸收了分组交换对突发业务高效的统计服用和动态控制面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选择用分组网络的建设来构建自己的网络架构。马鞍山联通分组传送网络的建设,是以移动业务需求为驱动因素,兼顾软交换、客户专线、VPN专线等业务承载需求,结合本地网基础架构规划分区域、分步骤按需建设,采用核心、汇聚和边缘接入的分层结构,汇聚节点上联口字型结构组网,分级设置一级汇聚、二级汇聚。在建成分组承载传送网较为完整的核心汇聚层基础上,加大重点城区接入层网络拓扑的建设力度,并要求在重点城市市区、县城建成基本具备规模的分组承载传送网市县城区接入层拓扑。通过加大分组叠加的力度,在市区、县城边缘接入环路上的主要节点叠加分组设备,为LTE基站在市县城区的快速接入做好传输准备。

陈平[10](2013)在《基于MPLS网络的QoS在某特钢企业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特钢企业通过不断的并购重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企业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也从单一的数据业务扩展到语音、视频与数据业务并存,不同地域间的生产基地,彼此之间经常需要进行信息传输、语音电话、视频会议等。随着业务数量的增长及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不同用户的不同业务应用争抢线路带宽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网络中经常会出现拥塞,延迟等问题。保证企业网络中重要数据的稳定传输成为企业网络管理的重点。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结合了第二层的交换和第三层路由的特点,将第二层的交换和第三层的路由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十分简洁的方式完成信息的传送,并且能够满足不同数据业务传输时不同的服务质量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了MPLS技术及其QoS问题,结合特钢企业网络的实际需要,讨论了企业网络中的服务质量(QoS)问题,详细的介绍了基于MPLS的企业网络的设计和实现,给出了特钢企业网络中的QOS保证。由于企业网络中所承载的数据不仅仅是业务数据,还有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的重要数据,它们对带宽、延迟、实时性的要求各不相同。为支持具有不同服务需求的语音、视频以及数据等业务,要求企业网络能够区分出不同用户的通信,进而为之保障相应的服务质量。为此采用了服务质量控制技术,如传输调度、分组丢弃等。最后,对QoS的主要设计指标进行局部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特钢企业网络中基于MPLS网络的QoS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MPLS技术及其对数据新业务的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LS技术及其对数据新业务的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背景综述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卫星光通信发展现状
        1.2.2 卫星光网络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1.4 本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卫星光网络组网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SDN技术
        2.2.1 SDN技术基础
        2.2.2 SDN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2.3 MPLS技术
        2.3.1 MPLS技术基础
        2.3.2 MPLS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研究
    3.1 引言
    3.2 仿真平台架构
        3.2.1 平台模块组成
        3.2.2 平台内部交互
        3.2.3 平台管控架构
    3.3 功能设计
        3.3.1 网络物理架构
        3.3.2 网络拓扑构建
        3.3.3 网络路由计算
    3.4 仿真和分析
        3.4.1 星座性能分析
        3.4.2 拓扑仿真分析
        3.4.3 网络性能仿真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研究
    4.1 引言
    4.2 组网协议架构
        4.2.1 平面架构
        4.2.2 模块架构
    4.3 管理平面设计
        4.3.1 管理中心
        4.3.2 网管代理
    4.4 控制平面设计
        4.4.1 连接控制模块
        4.4.2 路由模块
        4.4.3 信令模块
        4.4.4 链路模块
    4.5 传送平面设计
        4.5.1 传送平面代理
        4.5.2 硬件模块
    4.6 仿真和测试
        4.6.1 软件仿真
        4.6.2 硬件测试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1: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2)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近况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网络处理器介绍
    2.1 网络处理器原理
    2.2 网络处理器架构
    2.3 网络处理器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3 VPN及 SRv6 原理介绍
    3.1 L3VPN转发原理
        3.1.1 L3VPN基本概念
        3.1.2 报文转发
        3.1.3 L3VPN网络架构
    3.2 L2VPN转发原理
        3.2.1 L2VPN基本概念
        3.2.2 报文转发
        3.2.3 VPWS业务的模块构成
    3.3 SR及SRv6 的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SRV6 在转发层面的方案设计及实现
    4.1 表项设计
    4.2 SRv6 在L3 层的应用
        4.2.1 L3VPN SRv6 方案设计
        4.2.2 L3VPN及 SR业务的模块构成
    4.3 SRv6 在L2 层的应用
        4.3.1 L2VPN SRv6 方案设计
        4.3.2 VPWS业务的模块构成
    4.4 表项作用
        4.4.1 L3VPN流程表项
        4.4.2 L2VPN流程表项
    4.5 FRR及 ECMP保护
        4.5.1 快速重路由保护
        4.5.2 等价多路径保护
    4.6 ACL
    4.7 BFD
        4.7.1 BFD报文
        4.7.2 BFD模式
        4.7.3 BFD for IP
    4.8 本章小结
5 SRV6 驱动适配层的实现
    5.1 数据结构设计
        5.1.1 FDPO数据结构
        5.1.2 DDPO分类建模
    5.2 PSN及 SDA层表项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FDPO调试
    6.2 驱动侧调试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3)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5G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1.2.2 L3VPN发展现状
    1.3 本文内容结构
2 5G概述及SPN承载方案
    2.1 5G通信概述
        2.1.1 5G业务需求及关键技术
        2.1.2 5G网络架构
    2.2 SPN承载方案
        2.2.1 SPN概述
        2.2.2 SPN方案推进及其相关标准
        2.2.3 SPN对 L3VPN部署需求及预期结果
    2.3 本章总结
3 L3VPN原理及相关技术
    3.1 L3VPN原理
    3.2 MPLS技术
    3.3 SR技术及其与MPLS技术对比
        3.3.1 SR技术
        3.3.2 SR技术与MPLS技术对比
    3.4 SR隧道技术设计与实现
        3.4.1 SR-TE隧道及SR-BE隧道设计与实现
        3.4.2 SRv6 隧道技术设计与实现
    3.5 L3VPN over SR设计与实现
    3.6 SR技术保护应用场景设计与实现
        3.6.1 LFA算法原理及概念
        3.6.2保护场景仿真实验
    3.7 本章总结
4 L3VPN组网方案设计及实现
    4.1 PTN设备硬件设计
    4.2 软件层次化设计
    4.3 L3VPN转发模型
        4.3.1 UNI-NNI业务建立流程
        4.3.2 NNI-UNI业务建立流程
        4.3.3 隧道处理过程
        4.3.4 SR多层标签封装处理
        4.3.5 MAC处理过程
    4.4 本章总结
5 L3VPN组网实现和测试验证
    5.1 L3VPN业务验证
        5.1.1 L3VPN业务测试拓扑
        5.1.2 L3VPN业务测试步骤
        5.1.3 L3VPN业务测试结果
    5.2 SR技术验证
        5.2.1 L3VPN over SR-TP测试拓扑
        5.2.2 L3VPN over SR-TP技术测试结果
        5.2.3 L3VPN over SRv6-BE测试拓扑
        5.2.4 L3VPN over SRv6-BE技术测试结果
        5.2.5 L3VPN over SRv6-TE测试拓扑
        5.2.6 L3VPN over SRv6-TE技术测试结果
    5.3 时延优化验证
    5.4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L3VPN over SR相关配置

(4)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架构
2 PTN技术原理与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2.1 PTN技术原理
        2.1.1 PTN的分层结构
        2.1.2 PTN(T-MPLS/ MPLS-TP)的帧结构和标签域
        2.1.3 PTN的关键技术
    2.2 PTN技术的优势
        2.2.1 SDH技术
        2.2.2 WDM技术
        2.2.3 PTN技术
    2.3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网络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3.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2.3.2 城域网建设PTN网络的必要性
        2.3.3 PTN网络实现的功能及技术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IP城域网网络的设计
    3.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3.2 站点类型的规划
    3.3 光缆资源确定
    3.4 网管与保护规划
    3.5 波道与时钟规划
    3.6 PTN网络的Qo S规划
    3.7 系统参数规划
    3.8 本章小结
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4.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介绍
    4.2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优化设计方案
        4.2.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4.2.2 站点类型规划
        4.2.3 光缆资源确定
        4.2.4 网管与保护规划
        4.2.5 波道与时钟规划
        4.2.6 Qo S规划
        4.2.7 系统主要参数设计
    4.3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网络优化设计方案的实施
        4.3.1 采用设备的情况
        4.3.2 网管系统
        4.3.3 施工前资源安排
        4.3.4 保护措施的改进
    4.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4.4.1 技术指标测试
        4.4.2 功能的验证
        4.4.3 应用场景介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MPLS L2VPN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MPLS L2VPN相关技术原理
    2.1 MPLS VPN技术
        2.1.1 MPLS VPN技术相关原理
        2.1.2 MPLS VPN的分类及对比
    2.2 MPLS L2VPN技术
        2.2.1 MPLS L2VPN技术实现原理
        2.2.2 MPLS L2VPN的基本业务类型
    2.3 MPLS-TP技术原理
        2.3.1 MPLS-TP技术概述
        2.3.2 多业务承载技术PWE3
        2.3.3 传输隧道LSP
    2.4 本章小结
3 软件系统结构及MPLS L2VPN业务功能设计
    3.1 集中式PTN设备简介
    3.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3.3 MPLS L2VPN业务相关功能设计
        3.3.1 VPWS功能设计
        3.3.2 VPLS功能设计
        3.3.3 MAC地址学习功能设计
        3.3.4 线性保护功能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MPLS L2VPN转发模型设计及实现
    4.1 MPLS L2VPN转发模型的设计
    4.2 L2VPN的创建
    4.3 业务转发处理设计与实现
        4.3.1 UNI侧数据接入与转发
        4.3.2 NNI侧数据接入与转发
        4.3.3 LSP标签的处理
        4.3.4 PW标签的处理
    4.4 MAC地址学习功能的实现
        4.4.1 MAC地址学习数量限制
        4.4.2 MAC地址老化
    4.5 线性1:1 保护功能的实现
        4.5.1 保护组的创建
        4.5.2 保护倒换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MPLS L2VPN业务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MPLS L2VPN业务测试
        5.1.1 VPWS业务测试
        5.1.2 VPLS业务测试
    5.2 MAC地址学习测试
    5.3 保护业务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6)IP-RAN SDN自动部署技术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IP RAN业务承载技术
        2.1.1 MPLS技术
        2.1.2 MPLS L2VPN技术
        2.1.3 MPLS L3VPN技术
    2.2 IP RAN可靠性技术
        2.2.1 PW冗余保护
        2.2.2 BFD检测技术
    2.3 SDN相关技术
        2.3.1 SDN架构
        2.3.2 SDN实现方案
        2.3.3 SDN控制器和北向接口技术
        2.3.4 南向接口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PW+L3VPN非联动解决方案及SDN解决方案
    3.1 传统综合业务承载方案
    3.2 PW+L3VPN业务承载方案
        3.2.1 PW+L3VPN业务实现方案
        3.2.2 PW+L3VPN业务保护方案
        3.2.3 MPLS L2VPN接入MPLS L3VPN实现
    3.3 IP RAN SDN自动部署解决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 RAN SDN自动部署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1 IP RAN SDN系统架构设计
    4.2 NETCONF模块设计
        4.2.1 模块数据结构设计
        4.2.2 模块内部流程设计
    4.3 MPLS L2VPN用户态模块设计
        4.3.1 模块数据结构设计
        4.3.2 模块内部流程设计
    4.4 MPLS BFD模块设计
        4.4.1 模块数据结构设计
        4.4.2 模块内部流程设计
    4.5 L2VFIB模块设计
        4.5.1 模块数据结构设计
        4.5.2 模块内部流程设计
    4.6 L2VFW模块设计
        4.6.1 模块数据结构设计
        4.6.2 模块内部流程设计
    4.7 VE口模块实现
        4.7.1 模块数据结构设计
        4.7.2 模块内部流程设计
    4.8 IP RAN SDN配置组网实现
        4.8.1 L2VPN进程使能
        4.8.2 VSI配置
        4.8.3 PW模版创建
        4.8.4 PW创建
        4.8.5 VE口配置
        4.8.6 AC绑定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P RAN SDN模拟组网的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方案整体介绍
    5.2 组网测试实验平台的搭建
    5.3 IP RAN SDN组网连通性测试
        5.3.1 组网ping测试
        5.3.2 部分关键报文分析
    5.4 IP RAN SDN组网可靠性测试
        5.4.1 PW主备切换测试
        5.4.2 丢包率和恢复时间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MPLS的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卫星通信网络的发展及特点
    1.2 卫星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
    2.1 MPLS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2 MPLS相关理论
        2.2.1 MPLS的网络结构
        2.2.2 MPLS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网络MPLS组网体系架构
    3.1 MPLS卫星组网架构中的功能模块
    3.2 数据包传输过程
        3.2.1 标签映射表的设计
        3.2.2 数据包的拆分与重组
    3.3 基于卫星网络的标签差错控制方案
        3.3.1 标签差错的危害
        3.3.2 标签差错控制方案
        3.3.3 标签差错控制方案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星MPLS网络队列调度算法研究
    4.1 QoS机制
        4.1.1 QoS定义及分类
        4.1.2 QoS在MPLS中的实现方案
    4.2 基于QoS的队列调度算法
        4.2.1 队列调度算法相关理论
        4.2.2 常见的队列调度算法
        4.2.3 基于加权轮询的队列调度算法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星网络中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路由算法
    5.1 MPLS流量工程
        5.1.1 流量工程定义及其性能指标
        5.1.2 卫星网络MPLS流量工程
    5.2 基于卫星网络MPLS流量工程的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5.2.1 基于最短路径优先的路由算法
        5.2.2 基于最小冲突思想的路由算法
    5.3 种改进的最小冲突路径算法
        5.3.1 网络模型
        5.3.2 算法原理
        5.3.3 算法流程
        5.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8)基于带宽约束模型的带宽自治及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MPLS技术及流量工程
    2.1 MPLS体系结构
        2.1.1 MPLS网络构成
        2.1.2 MPLS工作原理
    2.2 DiffServ体系模型
    2.3 MPLS对DiffServ的支持
    2.4 流量工程
        2.4.1 TE概述
        2.4.2 TE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持区分服务的MPLS TE
    3.1 MPLS TE
        3.1.1 TE性能指标
        3.1.2 MPLS TE信令协议
        3.1.3 流量中继
        3.1.4 MPLS TE实施方式和应用
    3.2 支持区分服务的MPLS TE
        3.2.1 DS-TE原理及协议的扩展
        3.2.2 DS-TE的技术优势
        3.2.3 带宽约束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及抢占算法设计
    4.1 带宽分配共享模型设计
        4.1.1 BASM的建立
        4.1.2 BASM工作流程
    4.2 DS-TE网络中的带宽自治算法设计
        4.2.1 动态路由配置
        4.2.2 BABA设计
    4.3 基于BASM的带宽自治抢占算法设计
        4.3.1 抢占机制
        4.3.2 DS-TE网络抢占策略
        4.3.3 BBPA的提出
        4.3.4 BBPA可行性分析
        4.3.5 BBPA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5.1 仿真程序总体框架
    5.2 仿真网络及业务模型
        5.2.1 网络模型
        5.2.2 业务模型
    5.3 仿真性能指标
    5.4 仿真实现及结果分析
        5.4.1 BBPA仿真实现
        5.4.2 实验一
        5.4.3 实验二
        5.4.4 实验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的考虑
参考文献
致谢

(9)马鞍山联通IPRAN分组传送网规划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规划建设背景
    1.2 规划总体规划思路和建设目标
        1.2.1 总体规划思路
        1.2.2 规划建设目标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马鞍山传输网络现状
    2.1 马鞍山概况
    2.2 本地网基础架构现状
        2.2.1 总体现状分析
        2.2.2 核心机房现状分析
        2.2.3 汇聚机房现状分析
        2.2.4 传输系统与设备现状
    2.3 本地光缆网现状
        2.3.1 核心层光缆现状
        2.3.2 汇聚层光缆现状
        2.3.3 接入主干层光缆现状
        2.3.4 本地管道网现状
    2.4 业务需求
        2.4.1 WCDMA 基站业务电路需求
        2.4.2 HSPA+电路需求
        2.4.3 GSM 基站业务电路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鞍山传送网规划思路
    3.1 技术分析
        3.1.1 MPLS 技术分析
        3.1.2 IP RAN 传输技术
        3.1.3 面向 IP 的分组传送网发展思路最新技术介绍
    3.2 节点布局和分层分区规划思路
        3.2.1 节点定义
        3.2.2 汇聚区和综合业务接入区划分
        3.2.3 节点布局规划
    3.3 本地传输系统规划思路
        3.3.1 MSTP 系统
        3.3.2 WDM/OTN 系统
        3.3.3 本地分组网(UTN)系统
    3.4 本地光缆网规划思路
        3.4.1 核心汇聚层光缆
        3.4.2 接入主干光缆
        3.4.3 接入配线光缆
        3.4.4 县乡传输网
        3.4.5 本地管道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送网规划方案
    4.1 汇聚区及汇聚节点规划
        4.1.1 汇聚区的划分流程和方法
        4.1.2 汇聚区及汇聚节点规划目标
        4.1.3 汇聚区和汇聚节点规划方案
        4.1.4 汇聚节点规划效果
    4.2 综合业务接入区/点规划
        4.2.1 综合业务接入区/点规划流程
        4.2.2 综合业务接入区/点规划目标
        4.2.3 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方案
        4.2.4 综合业务接入点规划方案
    4.3 本地传送网
        4.3.1 MSTP 规划方案
        4.3.2 OTN 规划方案
        4.3.3 IPRAN 规划方案
    4.4 光缆规划
        4.4.1 核心汇聚层
        4.4.2 主干接入层光缆
        4.4.3 配线层光缆
        4.4.4 本地管道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划实施与性能测试
    5.1 建设计划
    5.2 测试内容
    5.3 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MPLS网络的QoS在某特钢企业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MPLS技术与QoS技术
    2.1 MPLS技术
        2.1.1 MPLS概述
        2.1.2 MPLS网络结构
        2.1.3 MPLS工作原理
        2.1.4 MPLS技术的核心
    2.2 QoS概述
        2.2.1 QoS基本工作机制
        2.2.2 QoS的关键指标
        2.2.3 QoS的IntServ模型
        2.2.4 QoS的DiffServ模型
    2.3 小结
第3章 企业的MPLS VPN和QoS设计
    3.1 特钢企业网络现状分析
        3.1.1 特钢企业网络特点
        3.1.2 特钢企业的网络需求
        3.1.3 特钢企业网络的总体规划
    3.2 企业网络MPLS VPN设计
        3.2.1 企业网络MPLS VPN结构设计
        3.2.2 MPLS VPN的QoS模型
        3.2.3 企业网络MPLS VPN的数据转发设计
    3.3 企业网络的QoS设计
        3.3.1 企业网络的QoS总体设计
        3.3.2 MPLS对DiffServ的支持
        3.3.3 数据的分类和标记
        3.3.4 DiffServ实施策略
    3.4 小结
第4章 企业的MPLS VPN和QoS实现
    4.1 MPLS VPN实施方案
        4.1.1 网络拓扑结构
        4.1.2 设备选择
        4.1.3 MPLS VPN的配置
    4.2 QoS实施方案
        4.2.1 QoS的实现过程
        4.2.2 核心层的QoS配置
        4.2.3 汇聚层的配置
        4.2.4 接入层的配置
    4.3 小结
第5章 企业网络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内容及方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MPLS技术及其对数据新业务的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D]. 张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D]. 刘博闻.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D]. 刘睿.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4]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 陆红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5]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研究[D]. 朱晓艺.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8(05)
  • [6]IP-RAN SDN自动部署技术实现研究[D]. 谭建锋. 东南大学, 2016(03)
  • [7]基于MPLS的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牛雯.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8]基于带宽约束模型的带宽自治及其算法研究[D]. 余墩仁. 东北大学, 2014(08)
  • [9]马鞍山联通IPRAN分组传送网规划与实施[D]. 吴柯萌.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10]基于MPLS网络的QoS在某特钢企业中的设计与实现[D]. 陈平. 东北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MPLS技术及其对新数据服务的支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