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压力的关系

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压力的关系

一、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一琳[1](2021)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心理控制源、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少月[2](2020)在《中职生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控制感和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尽责性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预测作用;同时,控制感对亲社会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对积极学校心理环境的感知也会影响着尽责性与控制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而这些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基于个人规范激活理论,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控制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在中职生尽责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机制与条件。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作者作为研究主试参与完成的“中职生心理发展追踪测评项目”数据库。选取45所学校51507名中职生(男生30413人,59%;女生21094人,41%),参与完成了尽责性、控制感、亲社会行为以及学校心理环境的测试。结果表明:(1)中职男生的尽责性、控制感得分显着高于女生,而亲社会行为、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4个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女生;18岁及以上中职生的尽责性、亲社会行为得分显着高于18岁以下中职生,而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得分显着低于18岁以下中职生;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中职生尽责性、控制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得分显着高于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中职生。(2)中职生尽责性与控制感呈显着负相关,与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的正相关;控制感与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各维度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的负相关;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的各维度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的正相关。(3)中职生控制感在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尽责性既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控制感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中职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各维度(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在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尽责性与控制感之间的调节作用均显着,即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增强了中职生尽责性对亲社会行为、控制感的影响。

韩佩蕾[3](2019)在《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完成某方面工作前,对自己这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预测。预测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完成这项工作的动机和效率。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社会比较是高中生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一个有效途径。个体因需求的不同而体现出社会比较倾向的差异。而且,社会比较倾向作为一个替代性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在很多研究中也验证了社会比较倾向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而高中生的控制源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对事情的认知和看法。不少研究证实外控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比较倾向均呈显着负相关。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涉及到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本研究使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控制源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对420名宁夏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另外,本研究通过选取三所不同学校高中生(省会城市的扶贫高中、城市的普通高中、南部山区乡村高中)来了解自我效能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是否存在显着地区性差异,了解高中生的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其他人口学差异情况。结果显示:(1)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存在边缘显着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效能感略低于男生;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存在非常显着的地区差异,扶贫学校高中生显着高于其他学校高中生(p<.001)。(2)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高一的学生更倾向社会比较(p<.05);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地区差异显着,扶贫高中生显着高于其他高中生(p<.05)。(3)高中生控制源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扶贫学校乡村高中生比其他高中生更内控(p<.001)。(4)社会比较倾向、能力、观念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外控与社会比较倾向、能力、观念和自我效能感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5)控制源在能力社会比较倾向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而在观点社会比较倾向与自我效能感中不起中介效应。

岳克俭[4](2020)在《农村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心理控制源可能通过应对方式等其他途径影响主观幸福感。初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在农村环境下,其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农村初中生为背景,从心理控制源出发,提出可行应对方式,探寻前两项因素与主观幸福感所具备的微妙关联,以明确应对方式是否具备充当中介因素的条件。对此,引入了问卷考察法,以探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考查了农村初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选取G县一所农村初中的初一到初三学生进行测量。以班级为单位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56份,其中男生191人,女生165人。初一120人,初二120人,初三116人。心理控制源的测量采用的是由Levenson编制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量表(IPC),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的是解亚宁(1998)修订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的是由Campbell(1976)等人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程度以上的水平;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农村初中生在不同年级上的主观幸福感无显着差异。(2)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初中生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显着负相关,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均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显着正相关。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显着负相关,消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是,内控与积极应对呈显着正相关,内控与消极应对呈显着负相关;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这个维度都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但是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3)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同时也共同作用于主观幸福感。内外控制源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越内控,主观幸福感得分越低;越外控,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积极应对在内控性和主观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在有势力的他人和主观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在内控性和主观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在有势力的他人和主观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张宏[5](2019)在《基于心理弹性动力系统模型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冠状动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并以心理弹性动力学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心理弹性及来自心理弹性内部保护性因素中的个体特质系统和外部保护性因素中的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对该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指导护理人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采取干预措施,为减轻和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的政策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济南市两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的21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临床资料、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Kessler10)、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多维度健康状况控制源量表(MHL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坚韧性量表(FHI)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回收率86%。本研究中,男性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111例(51.6%)、女性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104人(48.4%);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98±7.68岁;心功能Ⅲ级有104人(48.4%);手术方式非体外循环有183人(85.1%)。2、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Kessler10得分为10-39分,平均得分为20.39±5.83。其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10-15分)有49例,占22.8%;一般者(16-21)分由72例,占33.5%;较差者(22-39)分有83例,占38.6%;差者(30-50)分有11例,占5.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状态和是否进行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Kessler10得分与心理弹性得分、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维度得分、积极应对得分、家庭坚韧性(责任、控制、挑战)维度得分、客观支持得分、支持利用度得分呈负相关关系(r=-0.138~-0.478,均P<0.05),与消极应对得分(r=0.377,P<0.01)、机遇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195,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β=0.258,P<0.01),积极心理资中的自我效能(β=-0.199,P<0.05)和韧性(β=-0.374,P<0.01)、乐观(β=-0.144,P<0.05)、健康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β=-0.118,P<0.05)、家庭坚韧性中的控制(β=-0.286,P<0.01)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的预测因素,可以共同解释心理健康总变异的44.8%。研究结论1、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者占77.2%,需引起医务人员重视,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手术质量来使患者的躯体功能得到改善,还应提高患者术后心理健康水平。2、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弹性、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和希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家庭坚韧性(责任、控制和挑战)、健康心理控制源(机遇)可影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和积极心理资本水平、鼓励患者更多的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家庭坚韧性越好,鼓励患者获得更多的客观支持并且可以有效利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3、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的因素有积极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健康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和家庭坚韧性中的控制。因此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和韧性水平,培养患者的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对应对方式的认识和技巧的使用,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采取;鼓励患者使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内控性控制源,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家庭成员看到自身坚韧的特质,使家庭成员控制生活事件的能力加强,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陈晶[6](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 ——以心理控制源为中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过程中,具备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往往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并融入社会当中,娴熟的社会交往技巧帮助人们积攒到丰富的社交经验以及必备的人脉网络。对于正处在人生重要节点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他们所面临的众多问题当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也是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和融入成人社会的基础支撑力量。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社交焦虑情绪,无疑是大学生顺利高效完成自身大学四年生涯的一大障碍。而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控制源正是造成大学生社交焦虑重要影响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两大因素。因此,本文从父母教养方式视角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实证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心理控制源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提出了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采用成熟量表发放回收样本数据,做进一步数据分析来验证相关假设,并达到本文最终研究目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大量阅读与分析国内外社交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文献,结合与相关学生的情景访谈,构建理论关系模型。其次,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样本数据,分析验证不同因素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并从其中分离出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这个因变量产生显着影响的因素。最后,根据构建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理论关系模型及实证分析的结果,对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提高大学社会交往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的深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拒绝、过度保护三大维度均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需要在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徐嘉励[7](2019)在《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具有的组织和执行某项任务进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反应,决定着人们的认知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在小学阶段是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先天成熟程度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同水平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是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往往表现得更坚强,始终相信努力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因此从不放弃,导致胜利;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的结果预期较低,不相信努力的作用,最后选择放弃,导致失败。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之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绘本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给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创造了新的可能。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对S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95份,其中男生46份,女生49份,旨在了解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并筛选出二十名被试,其中十名为实验组,十名为控制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每周一次,一次60分钟,共十次的绘本阅读辅导,控制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实验干预,探讨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如下:(1)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整体状况良好,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平均水平;(2)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在是否担任班干部、师生关系、受同学欢迎程度、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自我调节自我效能感等因子产生影响作用,绘本阅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4)绘本阅读对小学生产生了辅导效果,实验结果显着。

胡炳政[8](2016)在《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内外控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考察内外控对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层随机抽取256名高中生完成《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与《心理控制源量表》,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按年级标准化之后求和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调节效应。结果:内外控的调节作用显着(t=-3.01,P<0.005),内控性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对其学业成绩具有显着的积极预测作用(P<0.05),预测效果可达12%以上;而外控性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对其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却是消极的,但未达到统计显着水平。结论: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绩的作用随心理控制源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赵娜[9](2014)在《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文中指出考试焦虑的问题对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将考试焦虑问题当作一个重点去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调节学生考试焦虑状况。本研究选取264名初中生的为研究对象,以考试焦虑、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为工具,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调节作用检验等统计方法,全面考察了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女生焦虑水平显着高于男生,初三学生焦虑平均水平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对初中生考试焦虑四种水平上的频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初中生在各个焦虑水平的分布上差异显着,即初一和初三的学生在轻度焦虑的人数上显着高于初二年级,初二的学生在中度焦虑的人数上显着高于初一初三年级。2.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各因子的年级差异显着,初三学生的内控性(Ⅰ)显着高于初一、初二学生。在有势力他人(P)和机遇(C)因子上,初二学生要显着高于初一、初三学生。初中生心理控制源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在有势力他人(P)量表得分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在内控性(Ⅰ)、机遇(C)量表得分上,男女性别差异不显着。3.考试焦虑与内控性(Ⅰ)呈显着负相关,与有势力他人(P)、机遇(C)呈显着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内控性(Ⅰ)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心理控制源总分的相关不显着。4.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Ⅰ)和有势力他人(P)可以很好的预测考试焦虑水平,即内控型的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比外控型的学生低,学生越是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已的生活事件,其考试焦虑水平越高。5.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考试焦虑的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综上所述,初中生中初三的考试焦虑状况要高于其他年级,且男生焦虑的程度要低于女生。心理控制源可作为考试焦虑的预测变量,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影响考试焦虑的同时起到了调节作用,并且两自变量存在交互作用。

华丹[10](2012)在《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心理控制源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是国外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较新的理论生长点,它被视为是个体在不断变换的现代社会中,适应和保持生涯角色平衡的核心能力。国外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较多,国内尤其是大陆地区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还为数甚少。随着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迅速扩招,研究生的生涯压力正在逐渐的增大,因此开展此次研究不仅可以为处于生涯发展稳定和成熟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提供生涯指导,而且是我国生涯心理学理论丰富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修订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并将其作为研究工具,与硕士研究生多维度心理控制源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一起使用,分别考察了硕士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及心理控制源在生涯适应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修订后的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包括四个维度:生涯自信、生涯控制、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该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工具。(2)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家庭背景、是否独生子女的特征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学科、年级、是否跨专业、婚姻状况、是否兼职和是否有工作经历的特征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显着正相关;生活满意度与内控型显着正相关,与外控型显着负相关;生涯适应力各因子与内控型显着正相关,生涯自信和生涯关注与外控型显着负相关,生涯控制和生涯好奇与机遇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4)心理控制源在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生涯适应力通过心理控制源来影响硕士研究生生活满意度。

二、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生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控制感和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中职生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1.2.2 尽责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1.2.3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1.2.4 控制感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1.2.5 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1.2.6 亲社会行为与尽责性、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以及控制感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差异分析
        3.1.1 中职生尽责性、控制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和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3.1.2 中职生尽责性、控制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和亲社会行为的年龄段差异分析
        3.1.3 中职生尽责性、控制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和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年收入差异分析
        3.1.4 中职生尽责性、控制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和亲社会行为的父母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
    3.2 相关分析
    3.3 回归分析
        3.3.1 中职生控制感在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3.3.2 中职生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4 讨论
    4.1 中职生尽责性、控制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和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1.1 中职生尽责性的差异分析
        4.1.2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分析
        4.1.3 中职生控制感的差异分析
        4.1.4 中职生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的差异分析
    4.2 中职生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4.3 中职生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对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
5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文献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效能感
        2.1.1 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2.1.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
        2.1.3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2.2 控制源
        2.2.1 控制源的含义及类型
        2.2.2 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
    2.3 社会比较
        2.3.1 社会比较的含义
        2.3.2 社会比较倾向的含义及类型
        2.3.3 社会比较倾向与自我效能感
    2.4 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过程
4 结果分析
    4.1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4.1.1 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描述性统计(见表一)4.1.2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4.1.2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4.1.3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的地区差异
        4.1.4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的文理差异
    4.2 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与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4.2.1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4.2.2 控制源在社会比较倾向(能力、观点)对自我效能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5 讨论
    5.1 本研究结果讨论及启发
        5.1.1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的地区差异讨论
        5.1.2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的其他人口学差异讨论
        5.1.3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能力、观点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讨论及启发
        5.1.4 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类型)、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关系结果讨论及启发
    5.2 本研究价值与局限
        5.2.1 本研究的价值
        5.2.2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农村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1.1.1 心理控制源概念界定
        1.1.2 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理论
        1.1.3 心理控制源的测量方式
        1.1.4 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现状
    1.2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2.1 应对方式概念界定
        1.2.2 应对方式的相关理论观点
        1.2.3 应对方式的测量方式
    1.3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3.1 主观幸福感概念界定
        1.3.2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1.3.3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1.3.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3.5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式
    1.4 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4.1 心理控制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4.2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4.3 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3 施测
    4.4 数据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 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5.3 农村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5.4 应对方式在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检验
6 讨论
    6.1 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6.2 农村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6.3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教育建议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心理弹性动力系统模型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2 心理健康的测评工具
    2.3 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2.3.1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3.2 健康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3.3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3.4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3.5 家庭坚韧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3.6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2.4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心理弹性动力系统模型
    2.5 研究问题提出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2 样本含量的确定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3.3.2 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Kessler10量表)
        3.3.3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
        3.3.4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
        3.3.5 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
        3.3.6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3.3.7 家庭坚韧性量表(FHI)
        3.3.8 社会支持量表(SSRS)
    3.4 资料收集过程与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问卷的完成情况
    4.2 CABG术后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结果
        4.2.1 CABG术后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调查结果
        4.2.2 CABG术后住院患者的疾病临床资料调查结果
    4.3 CABG术后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和心理弹性动力系统模型各因素得分情况
        4.3.1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的得分情况
        4.3.2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弹性的得分情况
        4.3.3 CABG术后住院患者积极心理资本的得分情况
        4.3.4 CABG术后住院患者健康心理控制源的得分情况
        4.3.5 CABG术后住院患者简易应对方式的得分情况
        4.3.6 CABG术后住院患者家庭坚韧性的得分情况
        4.3.7 CABG术后住院患者社会支持的得分情况
    4.4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4.5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动力系统模型中各因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6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的分层逐步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及心理弹性动力系统模型中各因素的现状分析
        5.1.1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5.1.2 CABG术后住院患者积极心理资本现状
        5.1.3 CABG术后住院患者简易应对方式的现状
        5.1.4 CABG术后住院患者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现状
        5.1.5 CABG术后住院患者家庭坚韧性的现状
        5.1.6 CABG术后住院患者社会支持的现状
    5.2 CABG术后住院患者一般资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5.2.1 心功能状态对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5.2.2 是否体外循环对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5.3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弹性及心理弹性动力系统各因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5.3.1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2 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3 简易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4 健康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5 家庭坚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6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4 CABG术后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5.4.1 消极应对
        5.4.2 自我效能
        5.4.3 韧性
        5.4.4 乐观
        5.4.5 内控性
        5.4.6 控制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 ——以心理控制源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1.2.2 关于心理控制源的研究
        1.2.3 关于社交焦虑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父母教养方式
        2.1.2 心理控制源
        2.1.3 社交焦虑
    2.2 理论基础
        2.2.1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2.2.2 韦纳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与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
        2.2.3 社交自我效能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假设的提出与模型的构建
    3.1 假设的提出
        3.1.1 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3.1.2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3.1.3 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3.1.4 心理控制源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3.2 模型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回收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1.3 样本特征分布
    4.2 变量的构成及测量
        4.2.1 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
        4.2.2 因变量:社交焦虑
        4.2.3 中介变量:心理控制源
        4.2.4 控制变量
    4.3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分析
        5.2.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5.2.2 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分析
        5.2.3 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验证
        5.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验证
        5.3.3 心理控制源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验证
        5.3.4 心理控制源中介作用的检验
    5.4 研究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
        6.1.2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控制源关系
        6.1.3 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
        6.1.4 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结论
    6.2 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建议
        6.2.1 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6.2.2 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6.2.3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7)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绘本阅读研究综述
        2.1.1 绘本的概念界定
        2.1.2 绘本阅读的特质
        2.1.3 绘本阅读的功能
        2.1.4 绘本阅读的教育价值
    2.2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2.2.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2.2.2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2.2.3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2.2.4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2.2.5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3 绘本阅读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综述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学
        2.4.2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知觉理论
        2.4.3 读者反应理论
        2.4.4 阿德勒的理论
        2.4.5 埃里克森的理论
    2.5 已有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问卷调查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1.3 访谈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法
        3.2.3 实验法
        3.2.4 访谈法
    3.3 研究工具
        3.3.1 测量工具
        3.3.2 实验工具
    3.4 实验研究设计
        3.4.1 实验设计
        3.4.2 研究变量
        3.4.3 绘本阅读辅导实施步骤
    3.5 技术路线
    3.6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研究
        4.1.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整体状况研究
        4.1.2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研究
        4.1.3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研究
        4.1.4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上的差异研究
        4.1.5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受同学欢迎程度上的差异研究
        4.1.6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研究
    4.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4.2.1 实验组与控制组干预前自我效能感同质性检验
        4.2.2 实验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4.2.3 控制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4.2.4 干预后实验组与控制组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4.3 单元反馈单的结果分析
        4.3.1 故事内容方面
        4.3.2 团体氛围方面
        4.3.3 阅读收获方面
        4.3.4 阅读反馈方面
    4.4 活动总反馈单的结果分析
        4.4.1 学生对选用绘本的喜爱程度分析
        4.4.2 自我效能感自评表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绘本阅读方案的实施与反思
    5.1 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5.1.1 《独一无二的你》
        5.1.2 《勇敢做自己》
    5.2 转变观念,相信努力必能取得成功
        5.2.1 《大脚丫跳芭蕾》
        5.2.2 《鸭子骑车记》
        5.2.3 《长颈鹿不会跳舞》
        5.2.4 《没有做不到的事》
        5.2.5 《不要随便否定自己》
    5.3 培养勇气,敢于尝试
        5.3.1 《威利和朋友》
        5.3.2 《勇气》
        5.3.3 《我不怕站到黑板前》
第六章 讨论与分析
    6.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6.1.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状况分析
        6.1.2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6.1.3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6.1.4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6.1.5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受同学欢迎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6.1.6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研究
    6.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6.2.1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影响分析
        6.2.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6.2.3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6.2.4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1.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整体现状
        7.1.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7.2 建议
        7.2.1 选择符合小学生阅读的绘本
        7.2.2 注重阅读形式的选择
        7.2.3 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7.2.4 注重阅读后的反馈与交流
        7.2.5 加强绘本阅读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证研究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8.1 从研究对象上看
    8.2 从研究方法上看
    8.3 从研究内容上看
    8.4 从研究结果上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内外控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二、结果
    (一)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的社会生态学特点
    (二)一般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三、讨论
    (一)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社会生态学特点
    (二)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9)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假设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考试焦虑
    2.2 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2.3 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2.4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述
        2.4.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2.4.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方法
        2.4.3 关于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5 心理控制源的概述
        2.5.1 心理控制源的定义
        2.5.2 心理控制源的测量
    2.6 关于考试焦虑、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6.1 考试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6.2 考试焦虑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2.6.3 关于心理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第3章 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程序
    3.3 研究工具
        3.3.1 考试焦虑诊断问卷
        3.3.2 内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
        3.3.3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3.4 统计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控制源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
        4.1.1 初中生考试焦虑状况分析
        4.1.1.1 初中生考试焦虑差异检验
        4.1.1.2 初中生考试焦虑水平的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
        4.1.1.3 初中生考试焦虑差异检验
        4.1.2 初中生心理控制源状况分析
        4.1.2.1 初中生心理控制源描述统计
        4.1.2.2 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差异检验
        4.1.3 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分析
        4.1.3.1 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描述统计
        4.1.3.2 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4.2 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控制源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4.3 初中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生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
    4.4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考试焦虑时的调节作用检验
    4.5 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控制源的交互作用
第5章 讨论
    5.1 对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控制源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讨论
        5.1.1 年级的差异讨论
        5.1.2 性别的差异讨论
    5.2 对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控制源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
    5.3 对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控制源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及调节效应检验讨论
    5.4 心理控制源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分析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心理控制源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生涯适应力
    2.1.1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界定
    2.1.2 生涯适应力的结构与测量
    2.1.3 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
2.2 心理控制源
    2.2.1 心理控制源的概念界定
    2.2.2 心理控制源的理论研究
    2.2.3 心理控制源的实证研究
    2.2.4 心理控制源的测量工具
2.3 生活满意度研究
    2.3.1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界定
    2.3.2 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3.3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工具
2.4 生涯适应力、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2.4.1 生涯适应力与心理控制源
    2.4.2 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
    2.4.3 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 3 问题的提出
3.1 以往研究的局限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3.1 主要概念的界定
    3.3.2 研究假设
3.4 研究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实践意义 4 研究程序与方法
4.1 研究程序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5 研究一: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修订
5.1 项目修改
5.2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问卷预测
    5.2.1 预测被试
    5.2.2 预测问卷项目分析
    5.2.3 探索性因素分析
    5.2.4 信度分析
5.3 问卷正式施测
    5.3.1 正式被试
    5.3.2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效度分析
    5.3.3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信度分析 6 研究二: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工具
6.3 研究对象
6.4 研究方法
6.5 研究结果
    6.5.1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状况
    6.5.2 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状况
    6.5.3 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状况
    6.5.4 是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状况
    6.5.5 婚姻状况对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6.5.6 是否独生子女对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6.5.7 家庭背景对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6.5.8 兼职情况对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6.5.9 工作经历对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7 研究三: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
7.3 研究方法
7.4 研究工具
7.5 研究结果
    7.5.1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心理控制源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7.5.2 心理控制源在生涯适应力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8 分析与讨论
8.1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的修订
8.2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8.2.1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8.2.2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学科差异分析
    8.2.3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8.2.4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在是否跨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8.2.5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8.2.6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8.2.7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异分析
    8.2.8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在是否兼职上的差异分析
    8.2.9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在是否有工作经历上的差异分析
8.3 心理控制源在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8.3.1 生涯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8.3.2 生涯适应力与心理控制源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8.3.3 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8.3.4 心理控制源在生涯适应力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8.4 建议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心理控制源、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 周一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生尽责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控制感和积极学校心理环境感知的作用[D]. 陈少月.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3]高中生社会比较倾向、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 韩佩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4]农村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 岳克俭.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心理弹性动力系统模型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宏. 山东大学, 2019(03)
  • [6]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 ——以心理控制源为中介[D]. 陈晶.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0)
  • [7]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 徐嘉励.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内外控的调节作用[J]. 胡炳政. 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6(08)
  • [9]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D]. 赵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3)
  • [10]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心理控制源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 华丹. 河南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压力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