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紫苏》阅读训练

《心中的紫苏》阅读训练

一、《心中的紫苏》阅读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方旭琴[1](2021)在《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现代文献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不难发现,肠道菌群的功能与中医脾胃的功能有相同之处,肠道菌群的部位在肠,功能属脾胃。而很多中医临床大家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多采用从脾胃治疗的方法,众多研究已证实,调理脾胃的相关药物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调节脂质代谢,减少脂质过氧化造成的血管内膜损伤、脂质沉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减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将中医脾胃功能失调与肠道菌群失调有机结合起来指导临床实践,或可更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本论文分为理论探讨和用药规律两部分。理论综述主要梳理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冠心病的关系、中医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用药规律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与崔向宁主任医师的用药经验。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中文四大数据库中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的文献处方及崔向宁主任医师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处方,总结其用药规律,探讨二者的关联,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检索CNKI、VIP、WanFang Date、CBM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31日,中药复方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整理处方;收集整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崔向宁主任医师门诊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首诊处方,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信息核对、规范数据后,运用“统计报表”、“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药物频数、药对、关联规则及新方组合等信息,并总结导师从脾胃治疗冠心病的用药特点。研究结果:文献研究共纳入433篇文献,共575首处方,涉及262味药物。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处方中证型分布以痰瘀互结证为首,其中频次≥30次的高频药物包括56味,其中前18味使用频次都大于100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丹参、茯苓、白术、黄芪、党参、炙甘草、川芎、陈皮、瓜蒌、当归、薤白、桂枝、甘草、半夏、郁金、红花、赤芍、枳壳。药物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首,药物以白术、黄芪、党参、炙甘草等为主,总频次达1952次,占比27.6%,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药物次之;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排序以脾、胃、肺、心、肝、肾为主;高频药物组合19组,包括丹参-茯苓、白术-茯苓、丹参-白术等,关联规则4组,包括陈皮-茯苓、薤白-瓜蒌、瓜蒌-薤白、白术-茯苓。熵聚类分析得到26组核心药物组合,13首新方。导师临床用药规律共纳入203首处方,涉及163味中药,频次≥30次的药物有37味,频次大于100次的药物有法半夏、丹参、茯苓、柴胡、降香、桂枝、枳实、厚朴、黄芩、香附。药物功效以理气药为主,总频次达619次,占16.5%,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次之。药物四气主要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脾、肺、肝、心、胃、大肠、肾等为主,高频对药组合43组,前5位分别是法半夏-丹参、法半夏-茯苓、降香-丹参、法半夏-柴胡、丹参-柴胡,角药中首位组合为法半夏-降香-丹参,四位药物组合首位为法半夏-降香-丹参-茯苓。熵聚类分析得到22组核心药物组合,11首新方。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高频用药分类按照频次依次为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导师的高频用药分类依次为理气药、补益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其共同点是都体现出标本兼顾的治疗特点,不同点是前者用药以补为主,调补脾胃气血阴阳,而后者则以通为主,调畅脾胃气机升降,故从脾胃治疗冠心病时要注重其纳和化,升和降,润和燥,在临床中可以综合、灵活应用,以期取得更好疗效;2.文献研究中从脾胃论治的核心方以六君子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而导师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合四逆散加减,前者主要以健脾活血化痰为主,后者以理气活血化痰为主;3.导师认为冠心病的病机核心为脾胃功能失调,同时涉及肝肾,故在治疗时,辨证施治,灵活应用调理升降,和解肝脾;健脾祛湿,清热化痰;益气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健脾,濡养心血;温阳散寒,调补脾肾;双心同治,身心同调等法治疗此病。

田东祺[2](2020)在《从痰瘀郁遏阳气探讨阈下抑郁论治及加减启膈汤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旨在从“痰瘀郁遏阳气”角度探讨阈下抑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以化痰散瘀、助阳开郁为基本治疗原则,观察、评价加减启膈汤治疗本病该证型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冀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阈下抑郁的优势,为防治中、重度抑郁症的发生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阈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给予加减启膈汤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自拟中医证候自评量表积分的前后变化情况,评价两组各自疗效。结果:在整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可减少HAMD-17项评分、CES-D评分,治疗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有有所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结论:痰瘀互结郁遏阳气是阈下抑郁发病的重要病因;加减启膈汤对于治疗临床辨证为痰瘀互结、阳气郁遏型阈下抑郁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及伴随的不良躯体症状,且本方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从而验证了加减启膈汤治疗本病该证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罗雨娇[3](2020)在《语境线索在外国留学生伴随性新词学习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多。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学习与积累是重要的基础。留学生学习的词汇除课堂学习之外,大量的词汇是在日常阅读中伴随性习得的,即学习者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词汇。而新词所在语境是留学生进行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基础,新词语境提供的该词语义等信息是进行伴随性词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根据学习的结果对语境线索在伴随性学习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本研究将通过两项眼动追踪实验探讨语境线索对留学生伴随性词汇学习的过程,以进一步探讨语境线索影响留学生伴随性词汇学习的机制。为探讨句子背景线索对不同汉语水平的被试的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一采用新词学习范式,通过2(被试汉语水平:高、低)×2(语境背景线索:强、弱)的混合实验设计,并采用眼动追踪系统记录20名被试阅读包含强语境线索或弱语境线索的6个句子,即共进行6次学习,之后采用语义类别判断任务评估其学习结果。结果发现:强语境背景线索条件下语义类别判断的正确率显着高于弱语境背景线索条件下;学习结束时,与首次学习相比,学习者在新词上的注视时间显着降低;低汉语水平被试在学习早期即利用语境背景线索,而语境背景线索对高汉语水平被试的影响在相对晚期才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强语境背景线索,促进了留学生的伴随性新词学习。为探讨通过人为地插入词间空格这种方式,能否影响被试在伴随性词汇学习中对语境背景线索的提取与利用。实验二采用新词学习范式,通过2(语境背景线索:强、弱)×2(空格:有、无)的被试内设计,并采用眼动追踪系统记录20名被试阅读包含强语境线索或弱语境线索和有空格或无空格的6个句子,即共进行6次学习,之后采用语义类别判断任务评估其学习结果。结果发现:强语境线索条件下被试的语义类别判断正确率显着高于弱语境线索。在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词间空格和语境线索的交互作用显着,空格条件下语境线索效应更大。结果表明,语境线索能够促进留学生的新词学习;词切分线索促进了留学生在新词学习中对语境线索的使用。根据上述两项实验,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语境背景线索影响留学生的伴随性词汇学习,语境背景线索越强,伴随性词汇学习的效果越高;(2)语境背景线索对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时间存在差异,语境背景线索对低汉语水平留学生伴随性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学习的较早期,而对高汉语水平被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较晚期;(3)词间空格作为词切分线索促进了留学生在伴随性词汇学习中对语境线索的使用。

张婷婷[4](2020)在《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文献,以“病-症-证-治法-方药”为主线,挖掘秦汉至明清对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辨治要点以及方药运用规律,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提供文献参考资料。方法:将文献研究的方法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主要分为五步。第一步,获取数据。首先以“妊”、“娠”、“孕”、“胎”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妊娠病的全部内容,再通过人工阅读纳入论及妊娠腹痛的书目。然后,通过阅读“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和“中医女科十大名着”的电子版书籍,筛选出《中华医典》未收录的论有妊娠腹痛的书籍。通过以上两步确定书目后,利用现有电子文档,摘录古籍中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内容。最后,将所有妊娠腹痛的文献数据以书为单元命名,建立“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第二步,语义类型的确定和数据预处理。阅读并分析古籍文献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待标注的语义类型。同时将古代文献划分为数据单元,以避免因计算机排版错乱而导致上下文不完整和不衔接。第三步,构建结构化知识库。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标注系统,标注者对50%的数据进行实体和事件的标注,给实体和事件赋予语义类型的标签,构建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集,然后基于该数据集训练和测试条件随机场模型,让计算机完成剩余50%文献数据的标注,最后通过人工校对定稿,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第四步,数据标准化处理。“中药”数据量最大,由机器学习模型辅助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采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剩余的部分实体和事件由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第五步,数据分析和挖掘。根据成书年代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时期:秦汉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这四个时期为背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利用Python软件绘制实体和事件的年代分布散点图,对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病名、症状、证素、治法、方药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和挖掘。结果:本研究在1200余本中医古籍中筛选出179本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古籍,涉及156位着家,共计124900文字,由人工拆分为1330条数据单元。本研究共完成19个语义类型的标注,分别是“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治则”、“治法”、“方剂”、“中药”、“中药炮制”、“煎药溶媒”、“服药辅剂”、“药物剂量”、“服药剂量”、“妊娠时月”、“中医文献”、“医学人物”、“慎治或禁忌”、“脉象”,并对其中7个语义类型的标注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分别为“症状”、“病性证素”、“病位证素”、“治法”、“方剂”、“中药”、“妊娠时月”。结果显示,机器标注的准确率均值为87%,“中药”的机器标准化的准确率为33.6%,提示用条件随机场的机器学习模型抽取中医古籍的实体或事件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利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中药”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欠佳,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基于此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如下。1.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文献分析(1)病名: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文献中共有47种与妊娠腹痛相关的病名,最常用的有“胎动不安”、“胎动”、“胎痛”、“妊娠腹痛”等,此外还包括“妊娠腹痛”的变写以及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胞阻”在古籍中的含义包括妊娠腹痛、妊娠下血、妊娠腹痛并下血三种,其中“胞阻”意指妊娠腹痛是清代部分医家的观点。(2)症状:腹痛主症描述涉及912条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共包含16种疼痛性质,37种疼痛部位,3类疼痛频率,2类疼痛程度,以及2种痛势。其中疼痛性质以“胀痛”、“冷痛”最多见;疼痛的部位除了见于小腹、脐腹或少腹,还波及到整个躯干部的腹侧面和腰部,包括胁、胸、腰、心、胯、脘、腰等位置;疼痛的频率“不时作痛”、“时时作痛”、“痛不止”三种;疼痛的程度主要分为轻重两类;痛势主要涉及缓急两类。掌握疼痛症状五个方面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治和判断疾病走势。(3)证素:妊娠腹痛的病性证素有22种,共2437频次,包括“虚”、“风”、“寒”、“毒”、“瘀”、“气”、“火”、“湿”八个方面;病位证素有20种,共504频次,涉及到脏腑、经络、水血分、胞胎四类,其中脏腑以肝、脾、肾三脏与妊娠腹痛关系最密切,经络则以冲任、胞络、肝经、肾经在妊娠腹痛的文献中出现最多,胞胎是妊娠病特有的病位,水分和血分的病位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治法:古籍中妊娠腹痛的治法共14种。秦汉时期以温补冲任、调和肝脾为主;魏晋至隋唐时期以补血清热为主,初现补肾之法;宋朝重视理气养血的治法,金元时期主从肝脾肾论治,重视健脾除湿、养血清热的安胎之法;明清时期百家争鸣,善用活血法,重视补肾以安胎。概言之,历代医家对妊娠腹痛的治疗尤重扶补正气,以补益阴血和调补后天脾胃为主,其次是理气、温里、清热等治法。不同治法相配可以适应妊娠腹痛的各种病机。(5)方药:治疗妊娠腹痛的方剂共1095频次,其中有方名的有857频次,包含方剂名共293种;中药共有7258频次,包含217种药物,其中现代临床常用中药有165种。古代医家治疗妊娠腹痛以补虚和理气的方药为主,补虚主以补气、补血、补阳。妊娠腹痛用药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最多,归经以脾、肝、肾、胃经为主。妊娠禁忌药被用于下胎和去病安胎,使用时应权衡力度,注重配伍,有故无殒。2.妊娠腹痛的方药与证素、治法的关联分析(1)方药与15种病性证素和7种病位证素产生了关联,其中当归、人参、白术、甘草与多个病性证素有较强关联,可见补益气血是治疗妊娠腹痛的重要思路;白术、人参、当归、甘草和病位证素“肝脾”、“脾”和“肝”都有较强关联,可见肝脾同病或单脏主病均重视补益脾胃;若病位在肾,以补肾阳最常见;若病位在胞宫或胞胎则应以扶补正气为主。(2)方药与8种治法产生了关联,其中,补益法主以补气和补血,兼以理气行血;理气法以行气血与补气血并用;活血法主以理气活血,常用当归、川芎;和解之法以当归芍药散的组方为核心;解表法以扶正与解表药共用;祛痰法以健脾燥湿化痰为治,与四君子汤和二陈汤的主药关联度较高。结论1.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疾病的源流和关联分析高效可行。本研究采用“人工+机器”的半自动化方法构建本体化的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知识库构建的效率。基于此知识库进行疾病的理法方药的源流和关联分析是可行的、便捷的。2.古籍中妊娠腹痛的辨治内容丰富,对现代中医的理论和临证有参考意义。妊娠腹痛历经秦汉的理论起源、魏晋至隋唐的经验积累、宋金元的总结发展、明清的百家争鸣四个时期。研究发现,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症状描述以疼痛症状为主,掌握疼痛的性质、部位、频率、程度和痛势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证论治和判断疾病走势;辨证着眼于气血是否充盛而调畅、脾胃是否健运、肝脾是否调达、肾阴阳是否充足而和调;治疗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主,攻补兼施,理气与补益相配,使不耗伤气血,补而不滞,所用方药多平和、少峻猛,特殊情况下可去病安胎,有故无殒,甚至下胎益母。概言之,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关于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和诊疗知识,对现代中医临床辨治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慧鸿[5](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黄林[6](2020)在《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与转录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智力发育障碍是儿童脑病中残疾率最高,危害性大的一种疾病,对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智力发育障碍病因复杂,临床误诊率高,存在较多病因不明确的患者,现代医学暂没有发现特效的治疗手段,缺乏完善的临床诊疗方案。靳三针是临床治疗智力发育障碍常用的方法,其效果已经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科研中得到验证,且获国家中医药局评定为智力发育障碍的适宜技术。为探究智力发育障碍诊疗方面的规律特点及潜在的生物学特征,拟开展两方面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基于全血RNA-seq初步探究智力发育障碍潜在的生物学特征、信号通路及相关的候选基因,深入探讨智力发育障碍的病理机制,为完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查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与袁青中医诊所病例,收集整理2016年6月30日至2019年6月30日运用靳三针疗法治疗智力发育障碍儿童的病例441份。运用软件Excel 2013建立病例数据收集表,将症状与穴位等信息录入病例数据收集表,剔除未给出明确症状、穴位信息或其他基本采集信息不全的病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实用中医诊断学(第二版)》、《实用儿童脑病学(第三版)》、《靳三针法》为标准加以数据信息规范化处理。以软件SPSS20、R语言运用为主,对症状、穴位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智力发育障碍儿童6名、身体状态健康儿童6名,分别为IDD组与对照组,各抽取2ml全血,采用TRIzol法提取组织中的总RNA,使用软件fastxtoolkit0.0.14检测RNA样品的质量,合格后进行DNA文库构建与测序。采用Cufflinks软件对转录组数据组装和拼接,采用软件DESeq2进行组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将转录组组装获得的所有基因和转录本与公共数据库(NR、Swiss-Prot、Pfam、EggNOG、GO和KEGG)进行比对,全面获得基因和转录本的功能信息并对各数据库注释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库比对,获得智力发育障碍儿童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对其进行GO功能分类及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可能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收集整理后纳入分析的有效病案共441份,其中涉及症状共106个,症状出现频数总计2498次,涉及穴位/组共109个,使用频数总计5201次。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是“无法言语”,达到192次,频率为7.69%,其次为“理解能力差”,频数为188,频率为7.53%。使用频率最高的穴组是脑三针,共出现432次,频率为8.31%,其次为四神针,使用频数为423,频率为8.13%。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得出15条症状关联规则,得出14条穴对关联规则,经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穴位聚类方。cDNA 文库测序结果共产生了(50.16±3.52)×106条、(49.55±6.55)×106条 reads,经过滤处理后得到(49.34±3.45)×106条、(48.75±6.47)×106条 reads,各样品 clean bases均达到6 Gb以上。样本GC含量在53.61%~58.10%之间,Q20碱基含量在98.20%~98.63%之间,Q30碱基比例均大于94%,数据显示测序质量好,可信度高。通过GO数据库注释,分类到生物学过程的基因226,其中细胞过程基因最多,构成细胞组分相关的基因有134个,其中细胞与细胞组分的数量最多,参与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的有41个。注释到KEGG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有:Alanine,aspartate and glutamate metabolism、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属于代谢(Metabolism)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 属于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通路,Autophagy、Apoptosis-multiple species 属于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通路,Intestinal immune network for IgA production 属于生物体系统(Organi smal Systems)通路,Primary immunodeficiency、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Influenza A属于人类疾病通路。筛选出4个可能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ASPA、GAD、DNM1L、CAD。结论:智力发育障碍儿童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智力受损三方面最常见,部分还伴有睡眠障碍与问题行为等。靳三针在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头部穴组直接刺激病变的大脑,其中脑三针使用数量最多,另外配以足智针、手智针、八髎穴等醒脑开窍、调神益智,太冲、合谷、足三针疏导气机、调理脾胃。通过Go功能注释发现,差异基因较多分类到参与生物学过程中,差异基因调控智力发育障碍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主控细胞过程、单一细胞过程和生物调节过程、代谢过程、信号传递等过程,差异基因的分子组分主要包括细胞与细胞组分、细胞膜、细胞器、细胞外部分等,差异基因参与分子功能包括结合相关与催化活性。主要富集的KEGG通路有:氨基酸代谢过程、细胞运输和分解、信号传导、免疫系统与免疫疾病。筛选了 4个智力发育障碍相关的候选基因ASPA、GAD、DNM1L、CAD,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验证在智力发育障碍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李正丹[7](2020)在《《太平乐府十三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平乐府十三种》是清代戏曲家吴震生的戏曲作品,包括《换身荣》《天降福》《世外欢》《秦州乐》《成双谱》《乐安春》《生平足》《万年希》《闹华州》《临濠喜》《人难赛》《三多全》《地形仙》。吴震生的戏曲作品《太平乐府十三种》,以历史史实为蓝本,取奇人奇事进行构思创作,内容上别树一帜,颇具特色。作品保存相对完整,总量居多,并且成集刊行,对研究清代戏曲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太平乐府十三种》剧本作为分析重点,通过梳理文献资料,进一步探求《太平乐府十三种》的艺术特色与价值。第一部分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重要的时间节点来梳理吴震生的生平,为其创作观的研究提供写作背景。第二部分通过梳理分析《太平乐府十三种》的戏曲理论,初步了解吴震生艺术创作的基础,结合戏曲作品,从创作取材、创作目的、创作形态等几个方面更深层的把握吴震生的创作观,对后世舞台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三部分着力于探究《太平乐府十三种》的剧本内容,以宏观角度对其主旨思想进行挖掘及解读,了解吴震生笔下的“太平世界”。第四部分着眼于单个曲本,从微观角度了解《太平乐府十三种》的艺术特色,首先结合剧本与本事的对比分析,从吴震生编剧过程中视角、角色、转折点、合理性以及时间限制等方面来分析其编剧艺术;其次是情节设置下以剧作中“闹喜”情节为重点进行剖析探究;第三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两类的研究,分析其剧作所关注的群体;第四是梳理演员舞台装束,把握吴震生的舞台艺术及演员观。附录部分为《太平乐府十三种》相关史料辑录。

鲁旭[8](2020)在《《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文中指出中医富含中国传统特色,是我国无可替代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因此,将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红楼梦》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医。而探究《红楼梦》中医元素的俄译,对掌握传统中医术语的俄语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帕纳秀克版本的《红楼梦》俄文全译本中出现的中医元素翻译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以及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角度研究《红楼梦》中医元素的俄译规律,探讨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和中医翻译的原则及策略,并尝试探究《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中医疾病证候、中医诊断治疗、中医药材药方、饮食养生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得失。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总结了《红楼梦》俄译历程,梳理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以及本文的创新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概述了翻译美学理论和科密萨罗夫等值翻译理论,探讨了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并就此提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策略。第二章总体梳理了俄语中对中医元素翻译的历史与现状,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早期、中期和现今,从宏观上介绍中医元素在俄罗斯的翻译发展状况。第三章以第二章划分的三个时期为基础,概括了中医元素俄译的三个阶段特点。第四章是本文重点,将《红楼梦》中出现的中医元素划分为六类:中医理论知识的俄译;中医疾病证候的俄译;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俄译;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的俄译;中医饮食养生的俄译以及香疗法和西洋药的俄译,结合翻译美学理论和科密萨罗夫等值翻译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中医元素的翻译方法,并对其中出现的部分误译提出修改方案。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总结,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张晓芳[9](2020)在《“秋瑾文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秋瑾是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7年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牺牲不久,文艺界便出现了以秋瑾为题材的时评杂感、诗、词、散文、传记文学、小说、戏剧、曲艺、话剧,二十世纪下半叶,又出现了影视剧等,一百多年来不曾消歇,成为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一种文艺现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便是这些以秋瑾为题材的文艺创作。本文的核心议题在于:“秋瑾文艺”创作何以经久不衰?“秋瑾文艺”的书写者们以何种艺术手法来塑造秋瑾形象?秋瑾艺术形象的发展演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文艺类型为纲,以时间为轴,对秋瑾题材的文艺作品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文艺作品的艺术手法及社会价值,“秋瑾文艺”的书写者们对秋瑾的“改编策略”及背后的书写逻辑。贯穿全文的是社会思潮与文化演进影响下的秋瑾形象的演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秋瑾文艺”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便是“秋瑾文艺”的内在书写逻辑,也因此,每个时代呈现出的秋瑾的艺术形象各不相同。晚清民国时期,“秋瑾文艺”推动着社会变革,秋瑾的艺术形象也初次偏离了历史真实,文艺作品中的秋瑾,一面是女学和新学的倡导者,一面是“男女革命”的受害者形象。民国初年,在表彰革命先烈的纪念活动中及辛亥革命的旗帜下,秋瑾的革命功绩得到了承认,其形象也实现了由弱女子向革命先烈的跨越,并成为妇运的一面旗帜和党派斗争的缓和剂。抗战时期,为了动员全民抗战,在民族大义的书写立场下,秋瑾“女革命家”的事迹被广为颂扬,“秋瑾文艺”成为启蒙与救亡的革命范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秋瑾女革命家的身份在人性解放的思潮下得以重置,增添了“女性”“母性”等内涵,为其大义之举增添了悲壮的色彩,但却偏离了基本史实。秋瑾的形象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中经多重合力而形成,可以说,时代的需要造就了秋瑾的艺术形象,在动态演变中,秋瑾的形象不断转换新生,文艺作品中的秋瑾形象正代表了秋瑾在国人心中的形象。“秋瑾文艺”创作反映出了文艺的社会属性,这也是“秋瑾文艺”的使命与担当。

应垂玲[10](2020)在《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字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南近代学者邓春榜所着《南方名物备考》是一部汉喃双语词典,其中蕴藏的大量汉字、喃字和词汇,是考察近代以来汉字与喃字、汉语词汇与越南古语词汇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资料。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南方名物备考》文献版本、字形、词汇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文字、词汇现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考察,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对作者邓春榜及其着作《南方名物备考》作精要论述;重点考察了《南方名物备考》的现存版本及其差异,我们在整理这本辞典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较重要的版本A.155与VHb.288,通过两种版本的相互比勘,发现大量异文,以及在字形选择、释字内容、抄写体例、忌讳使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综述了学界对该书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二《南方名物备考》的研究价值。结合《南方名物备考》的文字词汇特点,我们主要讨论了它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有助于域外汉字研究。《南方名物备考》保存的大量汉字资料,一方面体现了汉字在越南的传播,以及在越南古籍中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反映了汉字在越南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形态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对越南文字的影响。(二)有助于喃字研究。喃字的形成及演变与汉字紧密相关,《南方名物备考》作为典型的汉喃文本,是用汉字和喃字来书写的,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喃字类型与特点提供了材料。(三)有助于汉越语言的比较研究。《南方名物备考》以收录汉越名物词汇为主,这为我们进行汉越语言的比较研究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材料。三《南方名物备考》的编纂体例与语言特色。《南方名物备考》是一本富有特色的汉喃双语词典,对于考察汉字、喃字及其相互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着重解析《南方名物备考》的编纂体例与说解内容,并从文字、词汇角度分析它的语言特色。四《南方名物备考》文字研究。主要对《南方名物备考》中的汉字、喃字进行整理与研究:汉字方面,利用汉字学、俗字学和近代汉字理论等,考察了《南方名物备考》中的汉字类型及特点,分析其中的俗字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喃字方面,从字形、字义、字音角度,考察了部分喃字的来源及其构形特点,并通过与汉字比较,揭示了喃字生成的理据。五《南方名物备考》词汇研究。通过对《南方名物备考》词汇的重新分类和结构分析,考察了其词汇的类型与特点,并通过与相关汉语古籍文献词汇的比较,考证了部分词汇的来源及变化,最后从词汇的角度,探讨了汉越语言之间的关系。

二、《心中的紫苏》阅读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中的紫苏》阅读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现代文献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概述
        2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
        3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冠心病的关系
        4 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中医理论探讨
        1 历史渊源
        2 脾胃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
        3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机理
        4 现代医家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认识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资料处理及筛选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整理与规范
        2.2 分析软件
        2.3 数据库的建立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证型分布
        3.2 药物频次
        3.3 药物功效分类
        3.4 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布
        3.5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3.6 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
    4 讨论
        4.1 证型分布分析
        4.2 用药频次及药物功效分析
        4.3 性味归经分析
        4.4 组方规律分析
        4.5 核心组合及新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崔向宁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整理与规范
        2.2 分析软件
        2.3 数据库的建立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药物频次
        3.3 药物功效分类
        3.4 性味归经
        3.5 关联规则
        3.6 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
    4 讨论
        4.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2 崔向宁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4.3 典型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从痰瘀郁遏阳气探讨阈下抑郁论治及加减启膈汤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终止试验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内容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前两组各观察量表比较
        (三)治疗后两组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四)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于阈下抑郁的研究
        (一)关于病名
        (二)关于病因病机
        (三)关于中医的治疗方法
    二、现代医学对阈下抑郁的认识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三、痰瘀互结、阳气郁遏是阈下抑郁的重要病机
        (一)导致痰瘀互结、阳气郁遏型阈下抑郁的病因
        (二)痰瘀互结、阳气郁遏是阈下抑郁的重要病机
    四、化痰散瘀,助阳开郁是阈下抑郁的重要治法
    五、加减启膈汤是治疗阈下抑郁的有效方剂
        (一)方义分析
        (二)主要组成药物分析
    六、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阈下抑郁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语境线索在外国留学生伴随性新词学习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留学生汉语学习
    1.2 留学生词汇学习
    1.3 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因素
    1.4 语境线索在伴随性新词学习中的作用
    1.5 词切分在伴随性新词学习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语境背景线索对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新词学习的影响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 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程序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被试回答问题正确率分析
        3.2 目标词注视结果分析
        4 讨论
    实验二 :语境背景线索和空格对留学生新词学习的促进作用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 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仪器与实验程序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被试回答问题正确率分析
        3.2 目标词注视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
    4.1 学习次数影响留学生自然阅读中的新词习得
    4.2 语境线索促进留学生自然阅读中伴随性新词习得
    4.3 汉语水平影响留学生伴随性词汇学习中对语境线索的使用
    4.4 空格促进留学生自然阅读学习中对语境线索的使用
    4.5 应用价值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古籍数据量浩大,是中医宝贵的知识库
        1.2 传统中医古籍数据挖掘的方法和局限
        1.3 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技术是未来中医古籍研究的重要工具
        1.4 基于本体构建数据集是智能化古籍数据挖掘的必要途径
        1.4.1 本体的概念
        1.4.2 基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结构化知识库的重要作用
        1.5 对妊娠腹痛的古籍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的意义
        1.5.1 临床实际意义
        1.5.2 文献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书目
        2.2 研究内容筛选标准
        2.3 构建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
        2.4 数据预处理
        2.5 语义类型的确定及定义
        2.6 标注流程
        2.6.1 选择标注系统
        2.6.2 数据导入
        2.6.3 标注方法
        2.6.4 机器标注结果评价参数及计算方法
        2.6.5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和标准化
        2.7.1 计算机去重
        2.7.2 人工标准化
        2.7.3 机器标准化
        2.7.4 人工校正核对定稿
        2.8 技术路线
    3 机器标注及标准化结果与分析
        3.1 评价机器标注结果的参数值
        3.2 原始数据及标准化数据计量结果
        3.3 评价机器标准化处理结果的参数
    4 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4.1 妊娠腹痛病名的沿革
        4.1.1 妊娠腹痛病名的朝代分布
        4.1.2 妊娠腹痛病名的演变
        4.1.2.1 妊娠腹痛的定义
        4.1.2.2 妊娠腹痛的病名源流
        4.1.2.3 “妊娠腹痛”的变写
        4.1.2.4 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
        4.1.2.5 妊娠腹痛病名与妊娠月份的关系
        4.1.3 “胞阻”的源流
        4.2 妊娠腹痛的主症分析
        4.2.1 疼痛的性质
        4.2.2 疼痛的部位
        4.2.3 疼痛的频率
        4.2.4 疼痛的程度
        4.2.5 痛势
        4.3 证素分析
        4.3.1 证素选择依据
        4.3.2 病性证素的历史演化
        4.3.3 病位证素的历史演化
        4.3.3.1 脾胃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2 肝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3 肾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4 经脉病机以奇经最关键
        4.3.3.5 水血分病位之说有待后世进一步研究
        4.3.3.6 病在胞胎是妊娠病的特有病机
        4.4 治法分析
        4.5 方药分析
        4.5.1 妊娠腹痛代表方剂的考证和源流分析
        4.5.1.1 附子汤
        4.5.1.2 当归芍药散
        4.5.1.3 胶艾汤
        4.5.2 妊娠腹痛方药历史演化分析
        4.5.2.1 先秦两汉时期
        4.5.2.2 魏晋至隋唐时期
        4.5.2.3 宋金元时期
        4.5.2.4 明清时期
        4.5.3 妊娠腹痛用药历史演化分析
        4.5.3.1 妊娠腹痛用药概况
        4.5.3.2 药物之性
        4.5.3.3 药物的五味
        4.5.3.4 药物的归经
        4.5.3.5 药物的功效分类
        4.5.3.6 妊娠禁忌药
        4.6 方药与证素、治法的相关性分析
        4.6.1 关联规则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4.6.2 方药与病性证素的关联结果
        4.6.3 方药与病位证素的关联结果
        4.6.4 方药与治法的关联规则
讨论
    1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1.1 妊娠的生理基础
        1.2 妊娠生理性失衡
    2 中医对妊娠病的认识
    3 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认识
    4 对妊娠腹痛的弦脉的探讨
    5 妊娠腹痛的安胎法则
        5.1 预防以安胎的思想
        5.2 祛邪和扶正的安胎原则
        5.3 重视养胎调护
    6 对“抑阳助阴”安胎思想的探讨
        6.1 “抑阳助阴”的含义
        6.2 “抑阳助阴”的方剂配伍思路
        6.3 古代医家对理气安胎的认识和用药特点
    7 对“白术黄芩是安胎之圣药”的探讨
        7.1 源于仲景方,始由丹溪提出
        7.2 白术黄芩的安胎机理和临证配伍特点
        7.3 “白术黄芩乃安胎圣药”之说不可拘泥
    8 对治妊娠腹痛方中用酒的探讨
        8.1 行药势,助药力
        8.2 畅通血脉
        8.3 减少寒凉或滋腻药物的不良反应
    9 古代和现代中医治疗妊娠腹痛的异同
        9.1 现代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诊疗概况
        9.2 古代与现代中医辨治妊娠腹痛的异同
    10 妊娠腹痛与内科腹痛的诊疗差异
    11 本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2 将本体的方法用于古籍数据挖掘的机遇和挑战
        12.1 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运用是中医古籍知识发现的机遇
        12.2 中医古籍本体语言的完善和标准化是古籍知识发现的挑战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中医古籍的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与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智力发育障碍的定义和认识
        一、定义
        二、西医认识
        三、中医认识
    第二节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一、数据挖掘的定义与方法
        二、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三节 靳三针对智力发育障碍的认识
    第四节 转录组测序的定义与应用
        一、转录组测序的定义
        二、转录组学的相关技术
        三、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数据讨论
    第二节 智力发育障碍转录组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数据讨论
创新点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太平乐府十三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吴震生生平述略
    第一节 伉俪共携,觅有情之词阶段(1711-1736左右)
    第二节 孤求于文,寓风木之悲阶段(1737-1753左右)
第二章 吴震生的创作观
    第一节 吴震生的戏曲理论
        一、选材论
        二、曲调论
        三、舞台表演论
        四、演员论
    第二节 吴震生的创作观
        一、创作取材:有态度的虚构性
        二、创作目的:“闹喜”望娱世
        三、创作形态:动态的创奇
    第三节 吴震生创作观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太平乐府十三种》主旨思想
    第一节 宣扬忠孝
    第二节 感慨历史兴亡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凸显
第四章 《太平乐府十三种》艺术特色
    第一节 编剧艺术:奇平难平解不平
        一、《太平乐府十三种》本事对比
        二、编剧艺术
    第二节 情节设置:“闹喜”之中有太平
    第三节 人物形象:太平之中显不平
    第四节 演员选择:公平之间求太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太平乐府十三种》本事简表
附录二 《太平乐府十三种》序文辑录
附录三 《太平乐府十三种》历史人物史料辑录
附录四 《太平乐府十三种》曲牌整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红楼梦》俄译研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难点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1章 理论基础
    1.1 翻译理论
        1.1.1 翻译美学理论
        1.1.2 文化空缺及补偿翻译
        1.1.3 归化和异化
        1.1.4 科米萨罗夫等值理论
    1.2 影响中医翻译准确性的因素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医元素俄译的历史和现状
    2.1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早期(18世纪末以前)
    2.2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中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
    2.3 中医药在俄罗斯之近期(21世纪初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医元素翻译特点
    3.1 第一阶段特点
    3.2 第二阶段特点
    3.3 第三阶段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楼梦》中医元素的翻译探究
    4.1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
        4.1.1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概述
        4.1.2 《红楼梦》中的中医理论知识的翻译
    4.2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
        4.2.1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概述
        4.2.2 《红楼梦》中的中医疾病症候的翻译
    4.3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4.3.1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概述
        4.3.2 《红楼梦》中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翻译
    4.4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
        4.4.1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概述
        4.4.2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材、药物和药方的翻译
    4.5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文化
        4.5.1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概述
        4.5.2 《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翻译
    4.6 其他中医元素的翻译
        4.6.1 《红楼梦》中的香疗法
        4.6.2 《红楼梦》中的西洋药
    4.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致谢

(9)“秋瑾文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秋瑾文艺”概念界定及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秋瑾生平、思想与创作研究
    第一节 秋瑾生平概述
    第二节 秋瑾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实践活动
    第三节 秋瑾的革命思想及实践活动
    第四节 秋瑾的文学创作研究
第二章 秋瑾题材的散文研究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晚清的报刊
    第二节 秋瑾题材的散文创作概述
    第三节 秋瑾题材时评杂感的叙事特色
    第四节 秋瑾题材时评杂感的社会价值
    第五节 纪念与教育:民国后期与建国后的秋瑾题材散文创作
第三章 秋瑾题材的诗词研究
    第一节 秋瑾题材诗词创作概述
    第二节 激愤与哀思:晚清民国秋瑾题材诗词创作
    第三节 秋瑾题材诗词创作的价值
第四章 秋瑾题材的戏曲及曲艺研究
    第一节 秋瑾题材的戏曲及曲艺创作概述
    第二节 晚清民国秋瑾题材戏曲的编创特色
    第三节 启蒙与救亡的延续——蛰伏期的秋瑾题材的戏曲编创
    第四节 解读与重构——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秋瑾题材的戏曲创作
    第五节 个案研究:独具时代风貌的《轩亭冤传奇》
    第六节 秋瑾题材曲艺作品的编创特色
    小结
第五章 秋瑾题材的小说、传记文学研究
    第一节 秋瑾题材的小说、传记文学创作概述
    第二节 秋瑾题材的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秋瑾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秋瑾题材的舞台剧与影视剧研究
    第一节 秋瑾题材的舞台剧与影视剧创作概述
    第二节 秋瑾题材话剧的时代风貌
    第三节 记忆与重构:秋瑾题材影视剧研究
第七章 “秋瑾文艺”的接受和在今日之价值
    第一节 常与非常——秋瑾文艺形象的塑造之路
    第二节 多重合力——秋瑾女革命家形象的成因
    第三节 “秋瑾文艺”在今日之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秋瑾文艺”作品及研究资料汇编(1907—2019)
    上编·作品卷
    下编·研究资料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谢辞

(10)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邓春榜其人
    第二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成书及特点
        一、善于比较汇通
        二、资料宏富
        三、研究方法科学
    第三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文献版本情况
        一、字形选择差异
        二、释字内容
        三、抄写体例
        四、增加解释
        五、忌讳的使用
        六、异文情况
    第四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研究现状
        一、喃字创造的研究
        二、喃字发展的研究
        三、喃字特点的研究
        四、喃字古辞典研究
        五、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南方名物备考》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有助于域外汉字研究
        一、域外汉字与大陆汉字的比较研究
        二、域外汉字史的研究
        三、域外汉字典籍的整理研究
    第二节 有助于喃字研究
        一、喃字研究现状
        二、喃字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有助于汉越语言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南方名物备考》的编纂体例与语言特色
    第一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编撰体例
        一、体例思想溯源
        二、按“以义聚类、类聚群分”排列部类
        三、按“以义为纲,义近相次”排列词语
    第二节 释义方法
        一、同义词训释
        二、义界
    第三节 《备考》名物训诂内容与《尔雅》之比较
        一、直接增益《尔雅》的训释内容
        二、间接增益《尔雅》的训释内容
    第四节 语言特色
第四章 《南方名物备考》文字研究
    第一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收字与特点
    第二节 《南方名物备考》中的汉字类型
        一、汉字的来源
        二、俗字
        三、讹字
        四、异体字
    第三节 《南方名物备考》中的喃字
        一、喃字的性质与界定
        二、古喃字
        三、新造喃字
        四、喃字的形音义特点
    第四节 从《备考》看汉字与喃字的关系
        一、汉字在越南的传播
        二、汉字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南方名物备考》词汇研究
    第一节 《备考》收词特点
    第二节 《备考》的词汇面貌及特点
        一、单音词及其特点
        二、双音词及其特点
        三、复音词及其特点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汇分类
    附录2 :喃字统计
    附录3 :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翻译版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心中的紫苏》阅读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现代文献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D]. 方旭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从痰瘀郁遏阳气探讨阈下抑郁论治及加减启膈汤临床疗效观察[D]. 田东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语境线索在外国留学生伴随性新词学习中的作用[D]. 罗雨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D]. 张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与转录组分析[D]. 黄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太平乐府十三种》研究[D]. 李正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红楼梦》俄译本中医元素俄译研究[D]. 鲁旭. 武汉大学, 2020(03)
  • [9]“秋瑾文艺”研究[D]. 张晓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字词研究[D]. 应垂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心中的紫苏》阅读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