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形式的句法功能与特点

动词形式的句法功能与特点

一、动词—ing形式的句法功能及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谢智乐[1](2021)在《“v-ing+n”结构句法功能引发的歧义现象解读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中的"v-ing+n"结构应用广泛,引发外语界学者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的"v-ing+n"结构,文章通过16个例句,分析了英语"v-ing+n"结构的句法功能。在英语句子中,"v-ing+n"结构可作主语、表语、介词的宾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因"v-ing+n"结构中的v-ing,既可视为现在分词,又可视为动名词,由此导致"v-ing+n"结构用作句子的主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时容易产生歧义。要准确理解因"v-ing+n"结构多义性而产生歧义的句子,就要借助具体语境并加以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就"v-ing+n"句法功能引发的歧义现象解读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一些启示做了相关分析。

唐晓东,宁强[2](2021)在《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英语句法配置的线性分布及其特征,并从语言类型学视角作以解释。具体以英语七类短语组合构句为研究起点,在最小对立环境下进行句法操作,验证七类短语的句法指称功能和句法述谓功能,针对句法组合过程中出现的句法共性和个性现象,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给出统一合理的理论解释。重新界定了传统英语句法中的补语、状语、"小品词"和"描述语",提出英语句法在线性组合过程中有12个句法槽位。

邵士洋,吴平[3](2021)在《中国学生英语非定式小句习得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语法判断任务和测后勘误考察120名中国学生对9个类型的英语非定式小句句法习得状况,结果表明,非定式小句的句法环境、主语的隐现和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非定式小句的知识均产生显着影响。被试在动词补足语结构中判断非定式小句准确率显着高于附加语环境中的非定式小句;补足语结构中,对无主语结构的判断好于有主语结构;附加语环境中,主语同指结构好于主语异指结构。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使用非定式小句,初级水平学习者多使用两个独立简单句,而中级水平者多使用状语复合句。

胡琼[4](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变异和变化是语言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极其高频使用的词类,人称代词是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范畴。语言学研究者对英语人称代词的研究颇多,但其中多是定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而关于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定量实证研究就更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人称代词是封闭词类,成员相对固定,被认为是语法中比较保守的部分,变化比较缓慢。但事实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人称代词的变化尽管比较缓慢,不易察觉,但也从未停下过脚步。语言中总是存在使用多种形式表达相同或相似意义的现象,其中甚至有一些偏离传统语言规范的用法,这种共时变异现象是历时变化的基础和前提。尽管变异用法的存在最终并不一定导致完全变化,但变异用法往往反映着语言变化在共时时间截面的面貌。因此,语言的历时研究需要同时考虑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本研究基于COHA、AIS、Friends、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Desperate Housewives、BNC、COCA和TIME等英语共时和历时语料库(跨越自18世纪末至今共200余年),从英语人称代词的共时变异用法出发,在性、数、格三个范畴各选取了变异用法案例进行历时维度的定量考察:分析这些变异用法在历时维度的变化趋势;结合跨语言证据以及语法化、变异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类型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这些变异用法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并探究影响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结构、功能和社会因素;使用计量手段对人称代词相关用法历时比例的变化进行函数拟合,尝试证实或证伪“S曲线模型”和“恒定速率假说”,并考察频率这一因子对语言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方面均有丰富的变异和变化现象。首先,英语人称代词存在很多与性范畴属性不符的用法。本文选择了“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回指复合不定代词”案例进行考察。英语中缺乏专门司职“通性回指代词”功能的形式,数据显示,their被越来越多地用作通性回指代词,且有超越甚至取代his的趋势。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这一社会因素的影响。Their取代his的变化进程也受到先行词语义和频率的影响。另外,“their用于回指形式上是单数的先行词”用法同时涉及到数范畴的问题,可以被视作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变异用法,their在历时维度上赶超his的趋势也是第三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用法变化。英语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变异用法十分丰富,三个人称均有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用法。第二人称代词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复数形式you完全取代单数形式的变化。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用作单数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有历时显着增长的趋势。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在口语体中更加显着,但在不同性别中没有表现出差异。第一和第二人称均有通过在复数形式后添加表达复数含义的成分来强化复数含义的用法。英语人称代词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反映出的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或趋势以及通过“强化”实现复数形式更新的手段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这背后受到“表达谦逊和礼貌”、“构建同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格范畴方面,英语人称代词宾格形式频现于本属于主格和属格的领地。主格形式仅在动词前位置保持绝对优势,宾格在英语人称代词格系统中的默认格地位愈加巩固;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整体使用和在高频搭配构式中的使用均全面显着下降,尤其是在与V-ing搭配的用法中显着表现出被宾格形式取代的趋势。三格之间的竞争不仅受到语音、形态、句法演变等方面的交叠影响,还面临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有其他词汇或句法手段存在时,格系统极易衰退和类并。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中的格系统在历时维度发生进一步简化的可能性很大。通过考察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个范畴的变异和变化案例,并结合跨语言的的证据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语言变异和变化受到多种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语言结构因素,如语音因素等;也包括语言功能因素,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礼貌等交际原则;还包括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女权运动、语言接触等。此外,本研究基于英语人称代词在格范畴的历时数据还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相关用法中的历时比例变化符合S曲线函数,这为语言变化传播的计量模型提供了证据。同时,本文的历时数据反对主张“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在不同语境中相同”的“恒定速率假说”,但证明词汇扩散理论除了应用于语音变化研究外,在语法变化研究中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本研究认为频率和构式在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构式或用法的历时频率可以观测较长时间范围内语言变化的趋势。在语言变化过程中,频率既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而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较晚开始的变化,其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反而更快。

唐晓东[5](2019)在《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为弥补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在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从语言类型学视角,以述谓这一句法功能为主线,重新梳理和界定相关工具性概念,对英语述谓结构的句法配置进行系统性描写、分析和解释,用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解释英语教学语法,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语法理论解释体系。语言的核心功能是述谓。一个完整的述谓结构由指称语和述谓语构成。一个句子包含至少一个述谓结构。如何在英语单位句子中标记一个或多个述谓结构是个句法问题。本文将英语述谓结构的直接构成单位,即短语,进行七分,在此基础上推定英语简单句的句法标记方式为只标记主要述谓成分,指称成分和辅助述谓成分为无标记形式,该句法标记方式就英语语言自身而言是最经济的。在分析英语主要述谓和辅助述谓的句法组合关系时,本文得出:1)英语句法结构的标记项全部居于结构首位,符合VO型语言核心居首(结构右分支)的共性倾向。2)排除并列项的情况下,英语单位句子中存在0-9个辅助述谓成分的句法槽位。同时,本文发现句法结构的述谓性对英语句法配置具有较强解释力,具体表现在:1)人类语言中述谓性短语倾向多于指称性短语:英语仅负责述谓的短语有4类,仅负责指称的短语有1类,既可述谓也可指称的短语有2类。2)跨语言N-V结构是最典型的述谓结构,居于V槽位的句法结构倾向具有述谓性:英语指称性结构居于V槽位时,也会获得述谓性。3)冗余述谓缺省原则:在充当述谓性成分的结构中,如果存在可以或倾向删除的具有述谓性的成分,那么,这个可以或倾向删除的述谓性成分是冗余述谓项,其所在结构中必定含有其他能够赋予该结构述谓性的成分。本文重点讨论了英语中介词和being的省略现象。论证过程中,本文重新界定的传统英语教学语法的相关工具性概念有:短语、分句、小品词(归入“副词”类别)、补语、双宾结构(归入“宾补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界定为“独立宾格结构”)。文末从短语类别、句法标记方式、句法组合与聚合关系三方面,论证了英语句法配置具有理据性。本文旨在桥接理论语法与英语教学语法,充分发挥理论对应用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可为英语句法研究和句法教学提供参考,为跨语言视角的单语句法研究提供参考。

吴永文[6](2019)在《形式与意义兼顾视域下高中英语紧缩子句习得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式”与“意义”是二语教学中需要权衡的两个要素。教学中只关注前者往往会使学习者在语言产出的准确性很高,但流利度会受很大的影响;而只关注后者会使学习者的流利度很高,但是准确性低。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折衷两者的优点,即在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在语言形式上,这为达成学习者目的语的流利度和准确度双赢提供了契合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高中英语教学主要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宏观理论指导,旨在发展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语篇意义解读活动中,依托语篇意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成解读语篇意义,同时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形式,实现双高的可能。英语紧缩子句是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并列句或从句的简化或者紧缩阶段,是句子的深层结构经历了不同的转换规则,最后生成语义等值于并列句或者从句的子句。它包括名词性紧缩子句、形容词性紧缩子句和副词性紧缩子句。从认知角度上来讲,紧缩子句是学习者较难习得目标语言形式,而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为紧缩子句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即在以“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的自然课堂环境中,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宏观理论指导,引导学习者在以语篇意义的交互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聚焦策略,构建融合式的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文本解读活动中关注目标语言形式,最后促使促使学习者对目标语言形式的习得,最终实现目的语的发展和英语学科素养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新疆某中学高二年级两个自然班级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紧缩子句为目标语言结构,进行5次教学实验干预整个实验历时5个星期。A班为实验班,采用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式;B班为对照班,采用以形式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探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紧缩子句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和自由运用语法能力即时效应和延迟效应。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2个问题: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即时后测、后测和延时后测中,在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项目上的结果如何?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在自由运用语法能力上,写作基本单位、紧缩子句使用总量和频次、句法复杂度指标和紧缩密度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后测和延时后测中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的延迟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两个班级书面表达中的自由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上,句法写作基本单位、复杂度指标和紧缩密度指标的延迟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1)在前测、即时后测和后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项目上均值上存在大小差异,但达不到显着差异水平;在延时后测中,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和控制性语法能力项目存在显着差异。在自由运用语法能力上,写作基本单位在前测中(除S和T)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后测中(除CP之外)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在延时后测中所有指标(除CP)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班;紧缩子句使用频次和总量在5次即时后测中均不存在显着差异;5项句法复杂度指标(除T/S之外)均在前测中存在显着差异、后测中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延时后测中(除MLS和T/S)C/S、C/T和DC/C存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班;在紧缩密度比率上,前测中(除ERS/DC和ERS/CT之外)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后测中(除ERS/CT)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延时后测中(除ERS/CP)均呈在显着差异,且实验班大于对照班。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呈不同的发展趋势。首先,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的即时效应无显着差异,但实验班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延时维持效果较好,而对照班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下降较大。在语法识别能力项目上,实验班能维持即时习得效果,而对照班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在语法判断能力项目上,两者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实验班下降明显度低于对照班。第二、在控制性语法能力项目上,两个班级的即时效应均无显着差异,但延时效应差异显着,实验班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对照班下降较大。在单句语法填空能力项目上,实验班获得了较大的增长,并在后测基础上持续些许的增长,而对照班也能维持后测效果,但维持度不够;在语内转写能力项目上,实验班能维持习得效果,而对照班下降明显;在语际翻译能力项目上,实验班的习得即时效果和延时效果均优于对照班。第三、在自由运用紧缩子句的能力上,由于紧缩子句的大量使用,学习者的书面语的句法复杂度和紧缩密度呈不同趋势的发展:(1)写作基本单位呈显着差异,实验班总体大于对照班;(2)两个班级的句法复杂度发展指标不一致,实验班由于紧缩子句的使用,句法指标均减小,表明句法更为简化和紧缩子句,而对照班呈线性发展,表明句法更加复杂,还未实现紧缩;(3)紧缩密度指标均差异显着,实验班紧缩指标(除与并列短语比率指标外)均呈线线性增长,表明紧缩子句的自由运用能力维持效果较好;而对照班紧缩密度指标(除与并列短语比率指标外)均呈线性下降,表明紧缩子句自由能力保持效果较弱。最后,本研究讨论了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的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的原因,并提供了三条教学建议:即构建“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教学”环境、设置典型的文本解读活动和同时兼顾目标语言形式和创设语境以及为目标语言形式的使用提供真实语用环境,为教学提供新的参考。

陶国潇[7](2019)在《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介词短语使用的发展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有关学术语篇的研究证实当代学术写作的话语风格经历了一个从高度依赖子句结构到大量使用短语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后的风格被称之为“压缩型”话语风格,它有着多种短语结构实现方式。其中,大部分短语结构已经在有关二语学习者学术写作发展的研究中被反复调查,但介词短语这一被认为表征了较成熟学术表达能力的语言特征却较少被讨论,尤其罕见的是针对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介词短语这一特定语言特征使用情况的探究。本研究基于Biber&Gray(2011)提出的语法特征复杂度发展阶段假设,通过对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科中英语本族语学习者介词短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旨在揭示学习者是否在这一特定短语特征的使用上表现出学术写作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和学科特色。具体而言,本研究为了追踪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学术写作发展的路径以及他们学科知识构建的途径,通过使用句法分析工具(Stanford Parser 3.8.0)、特定结构提取工具(Tregex 3.8.0)、索引行工具(Ant Conc 3.2.2)和词表工具(the NOMLEX_PLUS wordlist),对包含了四个高校学习阶段(L1,L2,L3和L4)和四个不同学科(艺术与人文,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者语料库进行了介词短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具体的调查分为三个方面:介词短语的内部结构,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和介词短语的语义功能。调查结果如下:第一,英语本族语学习者介词短语的使用在目标库的四个阶段和四个学科间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首先,介词短语的使用数量未在阶段间表现出线性的分布规律,而是在第二个学习阶段(L2)使用数量最多,在第三阶段(L3)使用数量少,这与前人研究中得出的随着阶段提高,介词短语使用数量增多的发现不符;但结合本研究第二部分对于介词短语句法功能的调查,发现使用介词短语最多的L2阶段的学习者大多将介词短语用作了状语,而使用最少的L3阶段的学习者却主要将介词短语用作了名词结构后置修饰语这一被认为是成熟学术写作的典型特征之一的语法特征。因此,虽然学习者在介词短语的使用数量上没有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但实际上随着阶段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表达能力趋向于变得更加成熟。此外,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在使用介词短语时呈现了较明显的学科差异:它们在艺术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的使用数量显着多于在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中的使用数量,这一发现同前人研究中的发现相符,认为因学科性质的关系,人文科学的学习者会更常使用介词短语去陈述各种事件与观点,而自然科学的学习者会使用相对更加简洁的表达(Staples et al.,2016)。第二,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在使用介词短语时,内部所用中心介词及介词补足语(介词补足语)的类型在阶段和学科间相差无几,但两者的使用数量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和学科差异。首先,四个阶段所用中心介词类型较固定且前十类中心介词的数量就占据了使用总量的80%左右;其中,使用最频繁的中心介词of在阶段间的分布同介词短语的阶段分布一致,非of类中心介词的分布与介词of的分布形成互补的阶段分布特点。因此,虽然在使用类型和数量上,中心介词未呈现线性阶段分布规律,但随着阶段提高,学习者对于单一中心介词的依赖减少了,使用类型开始变得多样。同样,四个阶段中所用介词补足语类型也较固定,主要用到的结构类型是名词短语结构(名词短语)和非限定补足语从句结构(V-ing子句结构)。其中,以名词短语为介词补足语的介词短语在阶段间的分布同介词短语和中心介词of的分布一致,都是在L2阶段使用最多,在L3阶段使用最少;而以V-ing子句结构为介词补足语的介词短语在阶段间的分布与其形成互补,表明L3阶段的学习者正经历着从使用最常见的名词短语结构到使用被前人认为是更成熟表达的V-ing子句结构的转变;但总体而言,这两种介词补足语的使用都是随着阶段提高而减少,这与介词短语的总体使用情况随阶段减少的发现一致;对于介词短语内部两个构成部分交互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L1和L2阶段的学习者更习惯于使用常用中心介词中排序靠前的如of/in等搭配名词短语和V-ing子句结构构成介词短语,而L3和L4阶段的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的排序靠后的中心介词如as/with等搭配名词短语和V-ing子句结构构成介词短语;另外,研究还发现了四个阶段的学习者在介词补足语嵌套使用上的差异,发现常用的两个名词短语、三个名词短语以及四个名词短语嵌套的使用频率总体上呈现出随着阶段提高而使用频率提高的趋势,只在L3阶段的使用频率较低。此外,不论是中心介词还是介词补足语,抑或是它们之中最常见的介词和介词补足语类型,艺术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者的使用数量均显着地多于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学习者。其中,艺术与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隶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使用了多种类型的中心介词搭配名词短语和V-ing子句结构,而自然科学的两个学科则偏向于使用‘by+V-ing子句结构’的介词短语,表明该学科的学习者更愿意在他们的学术表达中强调所用研究方法或工具。另外,人文科学的学习者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者还使用了更多的名词短语嵌套的结构且这两个学科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人文科学的学习者习惯于使用内部构成更为复杂冗长的介词短语去陈述观点。第三,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在使用介词短语实现句法功能时存在阶段和学科差异。首先,在四个阶段中,被用作名词结构后置修饰语的介词短语未在阶段间呈现线性的分布规律:在L3阶段中使用最多,而在L2阶段中使用最少;这与介词短语的总体使用数量在这两个阶段中的分布情况相反,也与这两个阶段学习者将介词短语用作状语的情况相反。这就表明随着阶段提高,学习者会开始偏向于将介词短语用作名词结构后置修饰语,这与前人得到的有关当代学术写作发展的发现相符;另外,介词短语的内部构成与其句法功能交互使用的情况也表现出了阶段差异:低年级阶段的学习者大多使用了‘of+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短语作为名词结构后置修饰语,而高年级阶段的学习者除了使用of+名词短语结构的介词短语之外,还更多地使用了其他构成方式,如‘in/for/to+名词短语’等构成的介词短语作为名词结构的后置修饰语。此外,在四个学科中,不论是被用作名词结构后置修饰语还是状语,艺术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者使用介词短语的情况都更加显着,这与结论一中描述的这两个人文科学学科的学习者在介词短语的使用数量上更丰富的结论一致;另外,人文科学的学习者大多使用‘of+名词短语’以及‘of+V-ing子句结构’的介词短语作为名词结构后置修饰语,而自然科学的学习者在使用介词短语实现该功能时,对于‘of+名词短语’这种构成方式的依赖程度不及人文科学的学习者,而是使用了更多由其他非of类介词搭配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短语。第四,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在使用介词短语表达意义,尤其是抽象含义时,表现出了阶段和学科差异。首先,四个学习阶段中,两个高年级阶段的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的介词短语去修饰名词化中心词,表明他们更习惯使用介词短语去表达抽象含义;另外,高年级阶段的学习者常用到的名词化中心词类型较多是用于表达抽象动作过程的含义,这样的名词化中心词包括increase,study,analysis等,而低年级阶段的学习者常用的名词化中心词类型较多表达的是常规的抽象含义,这样的中心名词包括example,amount,idea等。此外,在四个学科中,人文科学的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数量的名词化中心词,符合前人研究中声称的因学科性质导致的学术表达上的差异(Staples et al.,2016)。基于以上四项主要发现,本研究实现了对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学术语篇中介词短语这一语言特征使用的较为全面的调查,发现虽然学习者在使用这一短语特征时未能如设想般表现出阶段发展趋势,但确实在一些方面展现出了朝着“压缩型”话语风格的学术语篇转变的趋向。最后,本研究对于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学术语篇中特定语言特征使用的阶段和学科特征的调查最终将服务于英语二语或外语学习者的学术写作教学。

章红新[8](2018)在《基于依存关系的英汉句法协同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由人驱动的、多层面的、复杂自适应、自组织系统,我们可以也应该按照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系统论的分支协同学为系统的运动变化建立模型,探讨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协同语言学用协同学的方法研究语言。科勒提出了短语结构语法的框架下的句法协同模型。句法的研究依赖于其研究范式,仅仅使用短语结构语法不足以发现句法结构的规律性;而且依存语法比短语结构语法更适合语言结构的描述,更能突出构成语言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在依存语法框架下探讨句法协同模型。本研究利用大规模的真实语言行为数据(英、汉两种语言各六个相同规模的新闻语料依存树库),挖掘英语以及汉语在句法层面共同的语言结构规律,探讨基于依存关系的句法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配价理论和依存语法的句法协同子系统模型。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创新是:探讨了12个基于依存语法的属性/单位,它们均符合齐普夫相关分布,因而是基本的语言单位/属性,均为语言多样化进程的结果。这些单位/属性包括三类:A.依存结构“从属词+支配词=句法功能”对应的七种组合以及依存距离;B.广义配价(节点从属词的数量)和配价模式;C.其他单位/属性,如位置和节点在依存树中的层级、(节点对应子树的)长度、句长以及依存树的树宽和树高等。提出了“概率功能模式”和“词性配价能力概率模式”;提出了依存句法框架下的“共功能度”和“多功能度”概念,为“概率功能模式”和“概率配价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持,证明了其合理性。探讨了依存距离的变化趋势,发现了依存距离本身的正负值频次的秩次交替变化的规律。在句法属性的关系方面,发现A)幂律函数y=axb能为“句长—句中词性型符—句中依存关系型符”之间的“三角关系”建模。B)在“树高—句长—树宽”之间的“三角关系”中,树高/树宽与句长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幂律函数建模。树高和树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逻辑斯蒂函数建模。最宽层级与树宽之间的乘积接近句长。C)零截尾负二项模型能为“配价—长度—依存距离”之间的“三角关系”建模。D)中英文线性位置与子树长度之间的关系发展趋势完全相反,中文为正相关,而英文为负相关。所在层级的位置与子树长度基本符合古德公式。相同句法功能在第二层的位置,其分布符合扩展正二项模型。E)“位置—长度—层级”之间的“三角关系”中,零截尾负二项模型能描述层级—长度关系。一个幂律函数和指数函数的组合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英文层级—位置关系数据。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依存关系的句法协同子系统,该模型包括语言外的4种因素,10种句法属性/单位和它们之间存在的13种关系,是对语言协同系统的一次有益扩充。

唐革亮[9](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政治语篇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党的方针政策与态度立场,是政治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语篇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到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汉语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以中央重要政治文献的英译为主,资深译员、外宣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围绕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体会、原则目标和策略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种层面和维度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以宏观论述或个案分析为主,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足,对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关注较多,忽视了翻译中的选择对目标语语篇意义的建构作用。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能够将由动词识解的过程意义、形容词识解的属性意义等重新识解为事物,是主要的语法隐喻资源,在科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1998a)。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同样存在大量名词化表达,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党的建设”Party building等。然而,学界对于此类语篇中名词化表达的翻译方法及语篇建构功能却鲜有系统研究,一些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答,诸如如何翻译源语语篇中的名词化,如何翻译为目标语语篇中的名词化,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动因与功能等。鉴于此,研究政治语篇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具有一定必要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还可以揭示名词化对政治语篇及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主要在观察名词化分布的基础之上总结并概括政治语篇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探究其背后的理据,阐释其在意义及社会层面的建构功能,从而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表达具有何种分布与特征?呈现何种翻译模式和规律?(2)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如何翻译?(3)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究,本研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及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提出的“对等-转移”渐变体思想(Matthiessen,2014)为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描写框架。此外,本研究还以“翻译再实例化”(de Souza,2010;Yang,2015)模型为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阐释框架。对名词化翻译实例的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名词化的分布及翻译策略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自建的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由47篇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及其官方译文组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环境等多种话题,平行语料库总容量接近100万字词。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名词化现象在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大量分布。从频数来看,英语译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高于汉语原文,但使用频率相当,说明目标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隐喻度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文体风格的对等。此外,汉英不同名词化类型在语篇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汉语以转类型名词化为主,英语则以派生型名词化居多,主要受汉英语言的类型因素影响。其中,政治语篇英译文中,派生词缀-tion/-sion、-ment、-ance/-ence、-ty、-ing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汉语原文中能产性较高的词缀为“-性”、“-率”、“-力”、“-化”、“-主义”,与英语的接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汉语派生名词化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高频转类词为“发展”、“建设”、“工作”、“改革”和“安全”,高频转类名词化结构为“NP+VP”结构,在没有形式标记的限制下,汉语存在大量兼类及活用的转类名词化。英语转类型名词化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居多,政治语篇英译文中出现的高频转类词为reform、work、support、use、control,这些词以名词性用法为主,表明其在共时层面的隐喻性有所削弱。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NP的VP”和“V-ing of”在整体上具有名词性,结构的组成成分具有一定临场性,且相对词汇层面的名词化保留了更多过程意义。(2)名词化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对等翻译和转移翻译两种,对等翻译还原了原文的名词化表达式,而转移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识解方式,对目标语语篇意义进行重新建构。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将汉语名词化结构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比例达到47.7%,一方面说明了汉英名词化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政治语篇时倾向于保留原文中隐喻式表达,以实现语篇在意义识解方式上的对等。本研究发现名词化对等翻译包括“系统型”和“实例型”两种具体类型,前者为两种语言之间高度对应的名词化,如“重要性”importa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者为译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临时性对等,如“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但是,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化表达都适宜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例如“化”字格和数式短语等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有时并不具备系统型对等项或不宜进行异化翻译,译者则需要采用转移翻译策略。基于名词化自身的概念功能,本研究认为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在对外政治话语建构中具有凝练中国概念、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表述的作用。(3)转移翻译策略还可进一步分为隐喻化转移和去隐喻化转移两种具体类型。隐喻化转移翻译将原文中的非名词化表达翻译为译文中的名词化,去隐喻化转移翻译则将原文中的名词化表达翻译为其他非隐喻化结构,两者可以通过与同级其他词组转换、升级为小句、降级为零对应的翻译方法实现。其中,隐喻化转移翻译在政治语篇翻译中更为常见,比例约为去隐喻化转移翻译的三倍,说明英语的名词化选择更加丰富,在政治语篇建构中发挥了更多积极作用。对具体译例的质化分析表明语言系统因素、语篇类型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译者通过识解方式的转换使目标语语篇符合目标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顺应目标语语境,从而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政治语篇翻译中起到了重构原文信息和结构、简化译文表达、概括原文及译文上下文语义内容、释义原文复杂语义的功能,增加了目标语语篇的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对外政治话语能见度的提升。本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体裁选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名词化翻译研究,发现了政治语篇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从更深的意义层面阐释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建构功能。本研究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译者的建构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时还从语言使用层面揭示了对外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为话语体系研究作以补充。

董保华[10](2016)在《英语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独立型形式标记,指的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框架厘定的归属“词”这一级阶,且能独立进行功能切分的语言成分,在英语中主要体现为代用it和存在there这两个成分。一直以来,独立型形式标记受传统语法所谓语法填充作用这一观点掣肘,常被视为语言研究中的“二等语言公民”,其研究价值被大大低估的同时,学界对其本质的认识也渐行渐远。然而,独立型形式标记却是语言学研究无法绕开的话题,对其在语言系统中的句法合理性问题的解释,语言学理论无不关涉,从某种程度上讲独立型形式标记俨然成为检验各大语言学理论解释力的试金石之一。目前,独立型形式标记在语言系统体现的句法合理性考察主要表现为句法视角、认知视角及功能视角三方面,但均有值得商榷之处:句法视角要么专门为独立型形式标记设置扩充投射原则,要么将之与其他语言成分等同处理但又假设诸如“半论元”或“格分裂”等特殊句法处理方案,其解决方案并未观照独立型形式标记属于语言历时演化结果这一事实;认知视角将独立型形式标记视为“情景设置”或“心理空间”,但在认知语法框架下语言是认知作用下现实映射之结果,由于独立型形式标记缺乏现实映射,因而无法通过解释其在语言系统体现的原因以阐明其句法合理性;功能视角虽对独立型形式标记在语言系统得以选择的动因分别基于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给予解释,但仍存在纯理功能解释失洽、功能标准判定不一以及功能构型关系模糊等问题。SFL以使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主张语言是其所是取决于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时用于表达不同的语义以及实现不同的功能之需要的纯理功能思想,同时秉承语言作为现实构建材料的构建主义语言哲学观,因而可观照独立型形式标记的语义演化特性且将其视为现实构建的动力库而不用考虑其现实映射基础,从而对明晰独立型形式标记在语言系统得以体现的句法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受SFL领军人物韩礼德先生力荐的沃尔夫隐性范畴思想强调范畴关系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使得独立型形式标记在语言系统得以体现的功能动因探讨,可在观照与其相对应的非形式标记的范畴关系的情况下展开,从而有助于揭示制约独立型形式标记在语言系统得以体现之纯理功能的独特性。鉴于此,作者以SFL的纯理功能思想和沃尔夫的隐性范畴思想作为探讨独立型形式标记何以在语言系统得以体现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并重点探讨三个问题:独立型形式标记具有哪些纯理功能?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的具体体现?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体现背后的动因如何解释?为合理解答上述研究问题,作者在指出现有研究在探讨独立型形式标记纯理功能解释不足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的实现路径,并依此厘定其功能类别和功能角色。同时,借助德语、荷兰语、冰岛语、丹麦语以及法语等跨语言类型学比较证据和基于儿童语言语料库CHILDES的语义个体发生学证据,为探讨独立型形式标记的功能角色提供语义理据的佐证。另外,基于美国历时语料库COHA和美国当代语料库COCA等语料库语料,从语言系统内、外两个维度对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背后的动因作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独立型形式标记同时具有三大纯理功能,且在词汇语法层与语篇语义层均有体现。现有研究遵循基于语义内容推定小句成分功能角色的功能解释之语义路径,往往在缺乏观照经验意义和语义内容之间的潜势和潜势实现关系的情况下,将语义内容等同于功能角色进而将经验功能赋予有语义内容的小句成分。受传统语法研究影响,语义路径主张独立型形式标记缺乏语义内容进而缺乏经验功能的做法,自然无法揭示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经验构建作用。与语义路径不同,功能路径主要基于结构重合标准与级阶成分标准判定小句成分的纯理功能类别,主张能独立切分且无法作缺省处理的独立型形式标记必然兼具三大纯理功能。由于词汇语法层体现语篇语义层,独立型形式标记的三大纯理功能在语篇语义层也应体现。同时,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经验功能具有语言类型学比较证据和基于儿童语料库的语义个体发生学证据。第二、相对于非形式标记,独立型形式标记具有基于纯理功能厘定的隐性范畴所特有的反逆特征,其功能分析可纳入隐性纯理功能分析框架并分析为隐性纯理功能。就独立型形式标记的反逆特征而言,其在词汇语法层的经验、人际与语篇功能方面分别体现为“经验内容提问”、“韵律/主位识别”、“主位谓化”;在语篇语义层的经验、人际与语篇功能方面分别体现为“潜在施事”、“插入话轮”以及“识别关系”。基于隐性纯理功能分析框架,独立型形式标记it在词汇语法层的经验、人际与语篇功能可分别分析为“隐性动作者/隐性载体”、“隐性主语”、“隐性主位”;在语篇语义层的经验、人际与语篇功能可分别分析为“隐性制约过程功能”、“隐性协商功能”以及“隐性识别功能”。独立型形式标记there在词汇语法层的经验、人际与语篇功能可分别分析为“隐性载体”、“隐性主语”、“隐性主位”;在语篇语义层的经验、人际与语篇功能可分别分析为“隐性制约过程功能”、“隐性协商功能”以及“隐性识别功能”。第三、独立型形式标记隐性纯理功能的动因主要在于其具有的语言系统内的经验构建预制潜势和语言系统外的等级知识构建潜势两个方面。就内部动因而言,独立型形式标记在历时分布频数上所呈现出的逐年增长趋势,表明独立型形式标记因其具有相对于其他构建方式所没有的经验构建预制潜势,从而在经验构建过程中具有优先选择并用于经验构建的潜势。正是这种经验构建预制潜势,使得体现多元表征经验现象的多种成分配置方式逐渐向独立型形式标记句式进行规约,进而导致原本指称对象不明显的独立型形式标记进一步脱离其指称对象,并表现出隐性范畴特有的反逆特征且最终导致其隐性纯理功能的产生。就外部动因而言,独立型形式标记句式在学术语类中具有其他语类所不具有的高分布频数,说明有助于提升话语垂直度的独立型形式标记句式易被属于等级知识结构的学术语类用于表达意义潜势。但独立型形式标记本身却无法如气象内容和存在物那样参与等级知识构建过程,尽管独立型形式标记之间可基于气象性或存在性进行构建。也正是如此,独立型形式标记在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即功能因此弱化,进而表现出其对应的非独立型形式标记所不具有的隐性范畴特有的反逆特征且最终导致其隐性纯理功能的产生。本研究一方面对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经验构建作用给予功能解释,并基于此对其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做出说明,形成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进而增强SFL在这一领域的理论解释力。另一方面,由于印欧语系中属于日尔曼语族的德语、荷兰语、冰岛语、丹麦语以及同属印欧语系但属于拉丁语族的法语均存在与英语类似的独立型形式标记现象,本研究可为跨语言类型的独立型形式标记现象提供可资参照的语言类型学功能分析途径。

二、动词—ing形式的句法功能及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词—ing形式的句法功能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英语七类短语的指称功能
    1.充当主语
    2.充当动词宾语
    3.充当介词宾语
三、英语七类短语的述谓功能
    1.主要述谓——表语
    2.辅助述谓——补语
    3.辅助述谓——定语
    4.辅助述谓——作状语
四、英语句法的线性分布
五、结 语

(3)中国学生英语非定式小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非定式小句的句法结构与习得复杂度
3 实验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受试
    3.3 实验方法
    3.4 评分标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束语

(4)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1.1.2 人称代词体现的语法范畴
        1.1.3 人称代词的变异用法和变化
    1.2 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方法和工具
        1.3.1 语料来源
        1.3.2 软件工具
        1.3.3 数据收集和处理
    1.4 本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英语的语言变化史和现状
        2.1.1 语言的规约和英语用法的整体转向
        2.1.2 英语的变体
        2.1.3 英语的全球化和口语化
        2.1.4 语言接触
    2.2 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现状
        2.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史学和语法学研究
        2.2.2 基于使用的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
        2.2.3 小结
    2.3 理论背景
        2.3.1 语法化理论
        2.3.2 社会语言学理论
        2.3.3 语言类型学理论
    2.4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2.5 小结
3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3.1 英语性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3.2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用法
        3.2.1 通性回指代词用法
        3.2.2 与自然性属性相悖的用法
    3.3 通性回指代词——复合不定代词回指词历时研究
        3.3.1 样本选择和标注方法
        3.3.2 研究结果
        3.3.3 影响通性回指代词选择及历时变化的因素
    3.4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历时变化
    3.5 小结
4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4.1 英语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4.2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4.3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用法
    4.4 案例研究——英语第一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4.4.1 研究方案
        4.4.2 研究结果
        4.4.3 案例讨论
    4.5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4.5.1 英语第二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发展变化
        4.5.2 英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单数化
    4.6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跨语言的视角
        4.6.1 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4.6.2 复数人称代词更新的常见方式
    4.7 小结
5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5.1 英语格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5.2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5.3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用法
    5.4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5.4.1 研究方案
        5.4.2 研究结果
        5.4.3 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变异和变化的动因
    5.5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5.5.1 研究方案
        5.5.2 研究结果
        5.5.3 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竞争
        5.5.4 普通格和默认格
    5.6 英语格系统的历时变化:跨语言的视角
    5.7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因素
        5.7.1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结构因素
        5.7.2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社会因素
        5.7.3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功能因素
    5.8 小结
6 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计量特征
    6.1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6.1.1 语言变化的计量规律——S曲线模型
        6.1.2 基于“S曲线模型”的恒定速率假说
        6.1.3 频率对语言变化进程的影响
    6.2 语言变化的计量特征——以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为例
        6.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S曲线模型
        6.2.2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恒定速率假说
        6.2.3 频率对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进程的影响
    6.3 讨论
        6.3.1 语言变化的基本过程
        6.3.2 语境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6.3.3 频率与语言变化的关系
    6.4 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7.2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
    7.3 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3 本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回顾
    2.1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存在的问题
        2.1.1 以往对“短语”和“分句”的划分
        2.1.2 以往对“小品词”的界定
        2.1.3 以往对“补语”的界定
        2.1.4 传统英语句型结构的划分
        2.1.5 以往对“双宾”结构的界定
        2.1.6 传统语法中的“独立主格结构”
        2.1.7 部分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及物性问题
        2.1.8 传统语法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2.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思路
第三章 本文核心理论假设及英语述谓标记方式
    3.1 语言的述谓功能
        3.1.1 述谓的基本结构单位:短语
        3.1.2 述谓的层级
    3.2 有关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3.3 英语的短语类别和述谓标记方式
    3.4 N-V结构式的述谓性
        3.4.1 N-V语序的普遍性
        3.4.2 跨语言证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主要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4.1 指称成分的句法特征
        4.1.1 可数名词
        4.1.2 不可数名词
        4.1.3 名词性结构
    4.2 主要述谓成分的句法特征
    4.3 主要述谓的组合关系
        4.3.1 并列关系
        4.3.2 从属关系: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补语从句)
        4.3.3 从属关系: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
        4.3.4 从属关系: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辅助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5.1 补语的功能和形式
        5.1.1 “小品词”的重新界定
        5.1.2 介词和副词的区分
        5.1.3 双宾结构的本质——主动宾补结构
        5.1.4 关于只存在“名词性补语从句”的解释
    5.2 从主要述谓到辅助述谓(从核心事件到非核心事件)
        5.2.1 辅助述谓结构(非限定述谓结构)的句法标记
        5.2.2 英语的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
        5.2.3 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的经济性和像似性动因
        5.2.4 独立宾格结构
    5.3 辅助述谓的组合关系
        5.3.1 英语句子最多由12 个句法位置构成
        5.3.2 补语、定语、状语的区分
    5.4 英语句型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七类短语的功能验证
    6.1 指称功能
    6.2 述谓功能
        6.2.1 主要述谓——作表语
        6.2.2 辅助述谓——作补语
        6.2.3 辅助述谓——作定语
        6.2.4 辅助述谓——作状语
    6.3 某些所谓特殊句法现象的解释
        6.3.1 具有述谓性的名词短语
        6.3.2 关于men/women的述谓性
        6.3.3 特定结构引起的冗余述谓缺省现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句法配置的理据性
    7.1 跨语言短语类别及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1.1 短语类别的理论假设
        7.1.2 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2 组合关系的趋简性
        7.2.1 句法成分的两两组合
        7.2.2 句法标记方式的趋简性
        7.2.3 结构的递归性
        7.2.4 句法形式趋简
    7.3 聚合关系的复杂性
        7.3.1 结构的多功能性
        7.3.2 语法化
        7.3.3 结构的递归性
        7.3.4 英语基本句型的连续性(模糊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创新
    8.2 主要成果
    8.3 后续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6)形式与意义兼顾视域下高中英语紧缩子句习得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源起和发展
        (一)以形式为中心的的教学(FOFs)
        (二)以意义为中心(FOM)的教学
        (三)以形式与意义兼顾(Focus on Form)的教学
    二、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活动
    三、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分类
        (一)抢先式FOF(Preemptive FOF)和反应式FOF(Reactive FOF)
        (二)内隐的(Implicit)FOF与外显的(Explicit)FOF
        (三)说教式(didactic)FOF和会话式(conversational)FOF
    四、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协商
        (二)反馈
    五、国内外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研究现状
        (一)形式与意义
        (二)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
        (三)任务类型
        (四)输入与输出
        (五)形式聚焦类型
    六、国内外形式与意义兼顾研究述评
第二章 紧缩子句核心概念界定与形式与意义兼顾理论基础
    一、紧缩子句与紧缩子句语法能力核心概念
        (一)紧缩子句核心概念
        (二)紧缩子句的语法能力核心概念
        (三)紧缩子句的转换生成机制
        (四)紧缩子句的类型
        (五)句法复杂度与紧缩子句的关联性
        (六)紧缩子句在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环境中运用的契合点
    二、理论依据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
        (二)课堂二语习得的理论
    三、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式构建
        (一)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型构建
        (三)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模式构建例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测试法
        (三)文本分析法
    四、变量
        (一)因素变量和因变量
        (二)无关变量说明
    五、研究工具和材料
        (一)研究工具
        (二)测试工具
        (三)干预材料
    六、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实验干预流程说明
        (二)实验教学干预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前测中结果与对比分析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二、即时后测数据分析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三、后测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四、延时后测数据统计对比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三)自由运用语法能力
第五章 紧缩子句的习得延时效果讨论
    一、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紧缩子句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
        (二)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的延迟性
    二、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
        (二)紧缩子句的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的延迟性
    三、自由运用紧缩子句的能力
        (一)句法复杂度对比
        (二)自由写作的句法复杂性发展变化
        (三)紧缩子句使用总量对比分析
        (四)紧缩子句与写作基本单位比率对比
        (五)紧缩子句与写作基本单位比率的延时发展变化
    四、不同教学模式的习得效应讨论
        (一)不同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紧缩子句的领悟性语法知识能力的习得效应讨论
        (二)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紧缩子句的控制性复用语法能力的习得效应讨论
        (三)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紧缩子句的自由运用语法能力的习得效应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教学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启示
        (一)构建“融合式形式与意义兼顾教学”环境
        (二)设置典型的文本解读活动,同时兼顾目标语言形式
        (三)创设语境,为目标语言形式的使用提供真实语用环境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紧缩子句知识与运用能力测试(前测)
附录2:形容词紧缩子句能力测试卷(Ⅰ)
附录3:名词性紧缩子句能力测试(Ⅱ)
附录4:副词性紧缩子句-分词分句能力测试卷(Ⅲ)
附录5:With复合结构能力测试卷(Ⅳ)
附录6:副词性紧缩子句-独立主格能力测试卷(Ⅴ)
附录7:紧缩子句能力测试卷-后测(Ⅳ)
附录8:紧缩子句能力测试卷-延时后测(Ⅳ)
附录8:干预材料Ⅰ
附录9:干预材料Ⅱ
附录10:干预材料Ⅲ
附录11:干预材料Ⅳ
附录12:干预材料Ⅴ
附录13:实验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介词短语使用的发展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假说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术写作话语风格研究
    2.2 学术写作中的短语结构特征研究
    2.3 有关介词短语的研究
        2.3.1 写作发展角度下有关介词短语的研究
        2.3.2 其他研究
    2.4 学科差异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所选库及目标库
        3.1.1 所选库
        3.1.2 目标库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步骤
第四章 介词短语的内部结构调查发现
    4.1 介词短语的使用
        4.1.1 不同学习阶段
        4.1.2 不同学科
    4.2 中心介词的使用
        4.2.1 不同学习阶段
        4.2.2 不同学科
    4.3 介词补足语结构的使用
        4.3.1 不同学习阶段
        4.3.2 不同学科
    4.4 介词短语内部中心介词与介词补足语结构的交互使用
        4.4.1 不同学习阶段
        4.4.2 不同学科
    4.5 介词短语内部介词补足语的嵌套结构
        4.5.1 不同学习阶段
        4.5.2 不同学科
第五章 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调查发现
    5.1 不同学习阶段
    5.2 不同学科
    5.3 介词短语的内部结构与其句法功能的交互使用
        5.3.1 不同学习阶段
        5.3.2 不同学科
    5.4 ‘短语型’介词短语及其中心形容词的使用
第六章 介词短语的语义功能调查发现
    6.1 不同学习阶段中中心名词的使用
    6.2 不同学科中中心名词的使用
第七章 研究发现的综合说明
    7.1 介词短语的内部结构调查发现
    7.2 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调查发现
    7.3 介词短语的语义功能调查发现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意义及启示
    8.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依存关系的英汉句法协同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序论
    1.1 选题
        1.1.1 语言是一个系统
        1.1.2 基于短语结构语法的句法协同模型
        1.1.3 依存语法和短语结构语法的比较
    1.2 选题价值和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
2 理论来源
    2.1 协同语言学
    2.2 配价理论
    2.3 齐普夫分布、省力原则以及多样化进程
        2.3.1 齐普夫定律
        2.3.2 省力原则
        2.3.3 多样化进程相关假设
        2.3.4 导致多样化进程的多种因素
        2.3.5 多样化进程的特征
        2.3.6 为多样化进程建模
    2.4 影响句法系统的语言外部因素
        2.4.1 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2.4.2 省力原则
        2.4.3 依存距离最小化
        2.4.4 本节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路线、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路线
    3.2 以依存树库为语料
        3.2.1 从图论到依存树库
        3.2.2 本研究的语料
    3.3 研究方法和工具
    3.4 定义属性
    3.5 动链——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
    3.6 拟研究的关系
    3.7 从定律到理论
    3.8 本章小结
4 句法单位/属性分布
    4.1 词性分布
        4.1.1 引言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从属词词性分布
        4.1.2.2 支配词词性分布
        4.1.2.3 词性分布拟合
        4.1.2.4 句内含多少词性型符?
        4.1.3 本节小结
    4.2 依存关系/句法功能的分布
        4.2.1 引言
        4.2.2 结果和讨论
        4.2.2.1 所有句法功能分布拟合
        4.2.2.2 句中含有功能型符的分布
        4.2.2.3 词性和句法功能的对应关系
        4.2.2.4 定语的分布规律
        4.2.2.5 状语的分布规律
        4.2.2.6 主语的分布规律
        4.2.2.7 宾语的分布规律
        4.2.2.8 汉语中“的”字结构的分布规律
        4.2.3 本节小结
    4.3 依存结构的组合分布
        4.3.1 引言
        4.3.2 结果和分析
        4.3.2.1 组合4:“从属词+支配词”词性二元对分布
        4.3.2.2 组合5:“从属词+[ ]=句法功能”分布
        4.3.2.3 组合6:“[ ]+支配词=句法功能”分布
        4.3.2.4 组合7:完整依存结构分布
        4.3.3 本节小结
    4.4 依存距离和依存方向的分布
        4.4.1 引言
        4.4.2 结果和讨论
        4.4.2.1 依存距离的分布规律
        4.4.2.2 四个典型的依存距离
        4.4.2.3 依存距离变化时的依存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4.4.2.4 依存距离正负交替变化的总趋势
        4.4.2.5 依存距离最小化的几个机制
        4.4.3 本节小结
    4.5 广义配价的分布
        4.5.1 引言
        4.5.2 提取配价动链和动链长度
        4.5.3 结果与讨论
        4.5.3.1 配价的分布
        4.5.3.2 词性和配价
        4.5.3.3 依存树根节点配价能力分布
        4.5.3.4 配价动链相关研究
        4.5.4 本节小结
    4.6 广义配价(词性)模式的分布
        4.6.1 引言
        4.6.2 结果与分析
        4.6.2.1 广义配价(词性)模式的秩频分布
        4.6.2.2 动词广义配价(词性)模式
        4.6.2.3 名词广义配价(词性)模式
        4.6.2.4 形容词广义配价(词性)模式
        4.6.3 小结
    4.7 广义配价(功能)模式的分布
        4.7.1 引言
        4.7.2 结果与分析
        4.7.2.1 广义配价(功能)模式秩频分布
        4.7.2.2 动词广义配价(功能)模式
        4.7.2.3 名词广义配价(功能)模式
        4.7.2.4 形容词广义配价(功能)模式
        4.7.3 本节小结
    4.8 位置的分布
        4.8.1 引言
        4.8.2 结果与讨论
        4.8.2.1 位置1、2、3 的分布
        4.8.2.2 句法功能在句中的相对位置分布
        4.8.2.3 核心位置分布
        4.8.3 本节小结
    4.9 长度(句长)分布
        4.9.1 引言
        4.9.2 结果与讨论
        4.9.2.1 长度和句长分布模型
        4.9.2.2 长度和句长时序图
        4.9.2.3 长度动链
        4.9.3 本节小结
    4.10 所在层级的分布
        4.10.1 引言
        4.10.2 研究方法
        4.10.3 结果与讨论
        4.10.3.1 层级数的秩频
        4.10.3.2 层级与频次之间的关系
        4.10.3.3 依存树树形典型代表
        4.10.3.4 层级动链分布
        4.10.3.5 层级动链长度分布
        4.10.3.6 层级动链长度的动链分布
        4.10.4 本节小结
    4.11 树宽分布
        4.11.1 引言
        4.11.2 结果与分析
        4.11.2.1 树宽秩频分布
        4.11.2.2 树宽与频次之间的关系
        4.11.2.3 树宽动链分布
        4.11.2.4 一些树宽的分析
        4.11.3 本节小结
    4.12 树高分布
        4.12.1 引言
        4.12.2 结果和分析
        4.12.2.1 树高秩频分布
        4.12.2.2 树高与频次关系
        4.12.3 本节小结
    4.13 本章小结
5 探求关系——依存树结构特征探索
    5.1 句长与依存树宽/高之间的关系
        5.1.1 引言
        5.1.2 结果与讨论
        5.1.2.1 句长与依存树宽/树高
        5.1.2.2 依存树宽和树高
        5.1.2.3 句长、最宽层级以及宽度
        5.1.3 本节小结
    5.2 长度与句中词性、依存关系型符之间的关系
        5.2.1 引言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长度与句中依存关系以及词性型符
        5.2.2.2 依存关系型符以及词性型符之间的关系
        5.2.3 本节小结
    5.3 配价和长度、依存距离
        5.3.1 引言
        5.3.2 结果和分析
        5.3.2.1 配价和子树长度
        5.3.2.2 配价和依存距离
        5.3.2.3 子树长度和|依存距离|
        5.3.2.4 协同模型更改为基于节点
        5.3.3 本节小结
    5.4 位置与长度
        5.4.1 引言
        5.4.2 结果与讨论
        5.4.2.1 线性位置以及子树长度之间的关系
        5.4.2.2 所在层级中的位置以及子树长度之间的关系
        5.4.2.3 支配词下所在位置以及子树长度之间的关系
        5.4.2.4 相同功能的词在第二层的位置与子树长度
        5.4.2.5 更新模型
        5.4.3 本节小结
    5.5 所在层级与位置和长度
        5.5.1 引言
        5.5.2 结果与讨论
        5.5.2.1 位置与所在层级
        5.5.2.2 层级与子树长度
        5.5.2.3 模型添加层级与位置和子树长度之间的关系
        5.5.3 本节小结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意义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名词化研究回顾
    2.1.1 名词化的本体研究
    2.1.2 名词化的应用及实用研究
2.2 政治语篇翻译研究回顾
    2.2.1 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与批评
    2.2.2 政治语篇翻译的原则与目标
    2.2.3 政治语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2.3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回顾
    2.3.1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核心问题的阐释
    2.3.2 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观
    3.1.1 功能观
    3.1.2 建构观
    3.1.3 进化观
    3.1.4 社会符号观
3.2 功能视角下名词化的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2.1 名词化对经验的重新识解
    3.2.2 种族发生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再实例化模型
    3.2.3 翻译对等与转移的语法隐喻理据
    3.2.4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分析模式与步骤
    4.1.2 名词化的界定与识别
4.2 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4.2.1 平行语料库的发展与应用
    4.2.2 语料库的构成
    4.2.3 语料的预处理
    4.2.4 语料的检索与抽样
4.3 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的分布与类型
5.1 汉英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分布
    5.1.1 汉英名词化的分布特征
    5.1.2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
5.2 汉英派生型名词化
    5.2.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派生名词化
    5.2.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派生名词化
5.3 汉英转类型名词化
    5.3.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转类名词化
    5.3.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转类名词化
5.4 汉英短语型名词化
    5.4.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NP的VP”结构
    5.4.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V-ingof”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
6.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的类型
    6.1.1 系统型对等
    6.1.2 实例型对等
6.2 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的翻译
    6.2.1 汉语“化”字格的翻译
    6.2.2 汉语数式短语的翻译
6.3 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6.3.1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概念表述
    6.3.2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道路表述
    6.3.3 名词化所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
7.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类型
    7.1.1 隐喻化转移
    7.1.2 去隐喻化转移
7.2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7.2.1 语言系统因素
    7.2.2 语篇类型因素
    7.2.3 情景语境因素
    7.2.4 文化语境因素
7.3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功能
    7.3.1 重构功能
    7.3.2 简化功能
    7.3.3 概括功能
    7.3.4 释义功能
7.4 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贡献及创新点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英语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符号标记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0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及问题
    1.2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术语界定
        1.4.1 独立型形式标记
        1.4.2 隐性纯理功能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独立型形式标记研究概述
    2.0 引言
    2.1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称谓
    2.2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特征
        2.2.1 语义特征
        2.2.2 句法特征
    2.3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句法合理性
        2.3.1 句法视角
        2.3.2 认知视角
        2.3.3 功能视角
    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
    3.0 引言
    3.1 纯理功能分析的基本理论
        3.1.1 纯理功能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
        3.1.2 纯理功能在语篇语义层的体现
    3.2 隐性范畴理论的基本思想
        3.2.1 隐性范畴
        3.2.2 反逆特征
    3.3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的实现路径
        3.3.1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纯理功能类别
        3.3.2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纯理功能角色
        3.3.3 独立型形式标记纯理功能分析的语义证据
    3.4 小结
第4章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代用it
    4.0 引言
    4.1 独立型形式标记it的隐性概念功能
        4.1.1 隐性概念功能:词汇语法层
        4.1.2 隐性概念功能:语篇语义层
    4.2 独立型形式标记it的隐性人际功能
        4.2.1 隐性人际功能:词汇语法层
        4.2.2 隐性人际功能:语篇语义层
    4.3 独立型形式标记it的隐性语篇功能
        4.3.1 隐性语篇功能:词汇语法层
        4.3.2 隐性语篇功能:语篇语义层
    4.4 独立型形式标记it隐性纯理功能分析的语义考察
        4.4.1 基于多义性判定的语言类型学标准的考察
        4.4.2 基于语义个体发生过程的考察
    4.5 小结
第5章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存在there
    5.0 引言
    5.1 独立型形式标记there的隐性概念功能
        5.1.1 隐性概念功能:词汇语法层
        5.1.2 隐性概念功能:语篇语义层
    5.2 独立型形式标记there的隐性人际功能
        5.2.1 隐性人际功能:词汇语法层
        5.2.2 隐性人际功能:语篇语义层
    5.3 独立型形式标记there的隐性语篇功能
        5.3.1 隐性语篇功能:词汇语法层
        5.3.2 隐性语篇功能:语篇语义层
    5.4 独立型形式标记there隐性纯理功能分析的语义考察
        5.4.1 基于多义性判定的语言类型学标准的考察
        5.4.2 基于语义个体发生过程的考察
    5.5 小结
第6章 独立型形式标记隐性纯理功能的动因考察
    6.0 引言
    6.1 考察隐性纯理功能动因的路径
        6.1.1 内部路径:基于多元表征经验现象的独立型形式标记句式规约化
        6.1.2 外部路径:基于语类与词汇语法体现关系的语类制约
    6.2 隐性纯理功能动因考察:历时分布频数及共时语类分布频数
        6.2.1 独立型形式标记的语料库检索路径
        6.2.2 独立型形式标记在历时语料库COHA中的历时分布频数
        6.2.3 独立型形式标记在共时语料库COCA中的语类分布频数
    6.3 隐性纯理功能的动因
        6.3.1 内部动因: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经验构建预制潜势
        6.3.2 外部动因:独立型形式标记的等级知识构建潜势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研究局限和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CLAWS7 Tagset词性赋码集
附录2:语料库检索示例
致谢

四、动词—ing形式的句法功能及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v-ing+n”结构句法功能引发的歧义现象解读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谢智乐. 大学教育, 2021(10)
  • [2]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J]. 唐晓东,宁强.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1(02)
  • [3]中国学生英语非定式小句习得研究[J]. 邵士洋,吴平. 外语学刊, 2021(02)
  • [4]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D]. 胡琼. 浙江大学, 2020(08)
  • [5]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D]. 唐晓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形式与意义兼顾视域下高中英语紧缩子句习得实验研究[D]. 吴永文.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英语本族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介词短语使用的发展性研究[D]. 陶国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依存关系的英汉句法协同模型研究[D]. 章红新. 浙江大学, 2018(08)
  • [9]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D].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英语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D]. 董保华. 西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动词形式的句法功能与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