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维修诊断分析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鹏[1](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因素,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共识。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汽车企业急需售后服务类高技能人才。我国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或方向,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距企业需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优质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中等职业院校应当提升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主流课程开发模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考察法和教育实验法开展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工作。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科学规范开发课程。回顾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技能大赛情况,分析赛项考核理念、考核内容、评价方式和基础设施等内容,为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将大赛项目合理融入课程。通过调研掌握京津冀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情况。通过调研新能源汽车企业,探究新能源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作过程,描述辅助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制定《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检修课程标准》。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探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项目教学。根据《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检修课程标准》,开发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资源,完成了8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学生手册、任务工单、教学课件和考核题库等教学资源开发。最后开展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教学实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专业技能扎实。这说明本次课程开发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开发的教学设计、学生手册等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师教学需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科学流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能保证课程开发质量。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张文霞[2](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其规模和占有率日益扩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势必使得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而作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适应社会发展,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已成为必然,而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在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尽可能提高校企合作环境下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会议研讨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文献资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现状,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调查基础。针对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通过走访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以及专业开设情况,经过统计、分析、总结,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后提炼行动领域,依据中职学校新能源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确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制定出参考性的授课计划表,对学习领域进行描述;最后召开实践专家论证会,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完善。通过对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山西阳泉地区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区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中职学校构建专业化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价值。
谷守印[3](2021)在《基于“1+X”证书制度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与汽车深度融合,安全驾乘、移动办公、智能控制、娱乐休闲等新兴需求得到充分释放,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汽车的智能化配置以及使用体验,智能化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关于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并且在近几年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家将智能新能源汽车定位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方案缺少智能汽车方面的内容,同时与“1+X”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匹配。在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升级的行业背景下,职业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没有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培养的学生无法匹配企业需求,没有发挥出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优势。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积极响应实施“1+X”制度改革的国家号召,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做出积极的调整。本文概括了多位专家对“1+X”制度的解读,揭示了实施“1+X”的深刻意义。通过调研天津市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在分析企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访谈专家得到了对于智能新能汽车人才培养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教职成司对于职业院校撰写人才培养方案的格式要求,提出了本方案的设计流程及设计内容。在设计时遵循书证融通、课证融合、职业性、实践性、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原则,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进行进一步明确,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着重优化课程框架体系,教学内容融合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且针对技能培训和考核创设了“1+X”强化模块,阐述了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接下来依据学生及课程特点调整课程顺序,并制定了教学进度表,最后提出了本方案的实施保障。
庄紫玮[4](2021)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行业正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深度推进,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趋势相悖的是,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缺口逐年增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新增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结构,这对从业者的电工电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能够具备传统汽车维修能力,还要求掌握电工电子知识和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作为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人才输出的重担,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供给压力。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应该紧随行业发展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为培养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打下夯实的电学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承载的电学知识和技能贯穿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但是现有实训项目存在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脱节、验证性实训项目过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本研究首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别对企业、教师、学生和课程四类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现状展开调查,了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其次采用模块化开发思想,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业为基础分析电学能力,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最后运用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开展实验实施,总结归纳学生评价,结合教师实践反思不断完善实训项目。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显着提高,对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笔者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唐艳[5](2021)在《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知》中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方向,即:我国职教改革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近30多年来,双元制在我国各职业院校也得到了试用、借鉴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紧贴市场的需要,专业课程技能操作要求高,本论文基于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滇西班级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为例,研究双元制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为了落实西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执行东西协作的行动计划,上海成立了职教联盟,与滇西地区相关教育部门联合育人,即从当地招生到上海各中职学校进行学习。滇西来沪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基础薄弱、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这对于专业课程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专业研讨、调查问卷、访谈及教育实验等方法在分析双元制模式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双元制在西部地区输送到沪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8061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前期通过校企共同研讨对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进行了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讨论、课程的评价确定等。并在此基础上实际进行双元制教学实践。实践过程中,以课程为主,通过企业、教师、学生各角色的相互配合,以工作页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维评价。通过双元制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实践和应用,能够看出在该班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有了显着的提高,并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企业构成了良好的“学习、见习、实习”沟通方式,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通过这种模式,最大化利用企业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双元制的特色。与此同时,通过双元制在课程中的实施过程,以及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和学生进行问卷及访谈总结发现了实践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双元制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建议和方法。
韩金龙[6](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进行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国家出台多项文件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联网+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等理念。技师学院作为职业教育院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积极进行相关的教教育实践。本论文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的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从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概念,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以及职教专家等多方组成的教材开发团队,完成企业调研、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编制与新能源汽车维护相关的学习课题。按照一体化教学步骤进行教材编写、多媒体资源整合和活页式教材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策略,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构建综合职业能力体系,为学生未来胜任工作岗位和职业晋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本文将微课、数字资源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和和活页式教材融合。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和数据分析验证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新能源汽车维护教材在提升技师学院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上所具有的优势,为其他相关教材的开发、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赵志彭[7](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式在中国的课程改革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涌现出大批的学者进行实践研究,这无疑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选取了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中“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本文首先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实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用“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该类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不适用,课程结构不合理;第三部分针对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重构课程内容,从企业岗位任务的调研中获取典型工作过程以及行动场,再转换学习场、遴选参照系、设计学习情境进行课程开发。第四部分以重庆市某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课程认知、技能掌握来评价课程开发效果,经过两个班的对比验证,论证了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课程开发中典型工作过程的提炼归纳与教学情境设计是本文的创新点,教学情境设计打破了原有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将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开发微观层面,在典型工作过程与普适性工作过程交融耦合的情况下,通过情境内容的变化,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一方面为汽车维修行业培养了现代化故障诊断的高技能维修人才,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职学校关于汽车类教改的实际案例,为一线教师参考应用。
李文君[8](2020)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以《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随着我国对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在我国愈发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加,我国汽车后市场急需大量专业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在职业院校当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及。但目前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还存在角色转换不到位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一些教师还会存在教学方法选择单一、教学方法应用不规范、没有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等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最佳效果。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进行探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归纳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应用规范,综合考虑到了教学方法内涵、心理学基础、重点培养能力、建议应用教学过程,多环节全流程进行跟踪分析。本研究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对于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师及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与分析。以《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将职业教育学习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进行了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将本文归纳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使用规范研究成果在《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验,在教学实验中采用了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并辅以调查问卷,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使用规范研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对于自身专业技术技能进行提高,也要有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应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再学习,尤其是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学习情境、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等进行科学的选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江小菊[9](2020)在《M5动力总成试验台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前进,经过多年探索,海南很多中职学校汽修专专开始从以往分解式教学向整体式教学转变,将以往单独的发动机课程,底盘课程,变速箱课程等,整合成两门课程《汽车整体认识课程》和《汽车故障诊断》两门课程,配套的教材也在跟着研发,我校就将以往的发动机课程、底盘课程、电控发动机课程、自动变速箱课程五门课程合成一门新车认识课程,并自主研发了配套的新车认识教材,可是目前市面上的教学台架还是单独的发动机试验台架和变速箱试验台架,变速箱和发动机结合在一起的动力总成实训台架很少,本论文主摘是想开发一套具有通用性,并且适合职专学校当前教学应用的动力总成试验台架。同时,为了满足当前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实现信息化教学进实验室的愿望,因此决定开发一套符合课程需求同时又具备网络连接app操作的综合性试验台架。马自达M5所采用的发动机是典型的缸内直喷四缸发动机,变速箱是5挡手自一体AT自动变速箱,而海南作为马自达生产基地,学校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进入海马汽车厂工作,本论文设计主摘针对海南学校学生,因此本论文选择M5动力总成作为研究载体,研究适合职专学校教导及学生适用的试验台架。论文内容包括对台架结构的设计、面板系统电路图及故障操作面板图,试验台架APP软件制作架及试验台的使用说明,其中包括试验台架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功用、故障码及其设置故障和排故的流程与方法之外,同时针对试验台架故障设计了相对应的一体化教学的情境,每个情境包含有学习手册,任务工单,PPT等。教导可通过试验台在授课中展示实体结构和检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可自主学习,老导参与其中,在关键的地方提一些建议。学习手册主摘是为学生提供部分知识点,也可作为维修手册参照。任务工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也让学生能够自己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不再只是学到一些死板的知识,而是更多实用的技能。
谢玉菡[10](2020)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基于国内外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结合新能源汽车专业在中等职业院校的方案建设,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需求,来探索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在面对新科技的发展中,人才供给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培养什么样专业人才、掌握什么基本技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因此本文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导向,从国内外理论基础、企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为防止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盲目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职业能力、新能源汽车职业能力以及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做出整理和分析后,剖析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一般规律,这将对企业、学校的现状调查、问题原因分析及实施策略作为理论支撑。对来自贵州省内5所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3家新能源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与交流和有深度的访谈,了解学校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需求设定培养方向,包括本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职业发展能力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三个主要方面;进一步了解新能源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需求等。对以上调研内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总结,构建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结构理论框架。根据现状调查与分析,本文提出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充分联系,做好学生就业指南针;学校应以岗位需求开设特色课程,让企业参与到课程的编写和制定;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资源配置与优化给予基金支持;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中职新能源汽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
二、汽车维修诊断分析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维修诊断分析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1.1.2 新能源汽车技能大赛概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 |
1.2.2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
1.2.3 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工作过程知识 |
2.1.2 课程 |
2.1.3 典型工作任务 |
2.1.4 职业能力 |
2.1.5 职业资格 |
2.1.6 缄默知识 |
2.1.7 学习领域 |
2.1.8 学习情境 |
2.2 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 |
2.3.1 分析行业情况 |
2.3.2 分析工作任务 |
2.3.3 归纳行动领域 |
2.3.4 设计学习领域 |
2.3.5 设计学习情境 |
2.3.6 开发教学资源 |
2.3.7 开展教学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调研 |
3.1 调研背景分析 |
3.2 调研目的分析 |
3.3 调研对象分析 |
3.4 调研过程分析 |
3.5 调研结果分析 |
3.5.1 中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基本情况 |
3.5.2 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现状及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 |
4.1 新能源汽车企业调研及数据分析 |
4.1.1 调研背景分析 |
4.1.2 调研目的分析 |
4.1.3 调研对象分析 |
4.1.4 调研结果分析 |
4.2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
4.2.1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责 |
4.2.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方法 |
4.2.3 归纳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典型工作任务 |
4.2.4 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
4.2.5 分析职业能力 |
4.3 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
4.4 制定《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
4.4.1 课程性质 |
4.4.2 设计思路 |
4.4.3 课程目标 |
4.4.4 课程内容与要求 |
4.4.5 教学方法 |
4.4.6 教学评价 |
4.5 课堂教学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资源开发 |
5.1 条件性课程资源 |
5.2 素材性课程资源 |
5.2.1 师资资源 |
5.2.2 教学设计 |
5.2.3 教学课件 |
5.2.4 学生手册 |
5.2.5 任务工单 |
5.2.6 考核题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实验与评价 |
6.1 课程评价体系 |
6.1.1 课程评价目标 |
6.1.2 课程评价原则 |
6.1.3 课程评价方法 |
6.1.4 课程评价标准 |
6.2 课程实验设计 |
6.3 课程实验实施 |
6.4 课程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中等职业学校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调研问卷 |
(2)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总体设计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2.1.3 课程体系 |
2.1.4 工作过程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3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2.3 阳泉中职教育现状 |
2.4 中职学生行为特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研 |
3.1.1 调研背景与目的 |
3.1.2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 |
3.1.3 调研内容设计 |
3.2 调研结果分析 |
3.2.1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2 新能源汽车企业需求分析 |
3.2.3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建设现状 |
3.2.4 调研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
4.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必要性 |
4.2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
4.2.1 总体思路 |
4.2.2 具体构建步骤 |
4.3 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
4.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
4.3.2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
4.3.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4.4 典型工作任务提取 |
4.5 行动领域归纳 |
4.6 学习领域转换 |
4.7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
4.7.1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
4.7.2 框架性教学计划 |
4.8 学习领域内容描述 |
4.9 分类课程考核评价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
5.1 实施保障 |
5.1.1 评估论证 |
5.1.2 完善问题 |
5.1.3 运行保障 |
5.2 预期效果 |
5.2.1 教学思想转变 |
5.2.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
5.2.3 社会知名度提高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学校访谈 |
附录3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评估问卷 |
附录4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内容描述 |
(3)基于“1+X”证书制度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1+X”证书制度的理论研究 |
1.3.2 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 |
1.3.3 相关研究综合分析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1+X”证书制度 |
1.4.2 智能新能源汽车 |
1.4.3 职业技能 |
1.4.4 中等职业教育 |
1.4.5 人才培养方案 |
1.5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1 国外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2 国内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3 天津市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第3章 天津市智能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分析 |
3.1 调研企业概况分析 |
3.2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的层次需求情况分析 |
3.2.1 技术研发型 |
3.2.2 生产检测型 |
3.2.3 市场服务型 |
3.3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分析 |
3.3.1 服务型车企人才需求调研 |
3.3.2 生产制造型车企人才需求调研 |
3.4 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能力分析 |
3.4.1 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 |
3.4.2 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
3.5 专家对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
3.5.1 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
3.5.2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
3.5.3 关于课程设置 |
3.5.4 关于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 |
3.5.5 关于实施保障 |
3.6 调研结论 |
第4章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
4.1 指导思想 |
4.2 设计原则 |
4.2.1 书证融通课证融合 |
4.2.2 职业性实践性 |
4.2.3 校企共建校企合作 |
4.3 解读“1+X”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
4.4 设计流程 |
4.5 设计内容 |
4.5.1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
4.5.2 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 |
4.5.3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确定 |
4.5.4 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
4.5.5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
4.5.6 教学实施要求的提出 |
4.5.7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章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
5.1 专业名称 |
5.2 入学要求 |
5.3 修业年限 |
5.4 职业面向 |
5.5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
5.6 课程设置及要求 |
5.7 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
5.8 实施保障 |
5.8.1 师资队伍 |
5.8.2 教学设施 |
5.8.3 教学资源 |
5.8.4 教学方法 |
5.8.5 学习评价 |
5.8.6 质量管控 |
5.9 毕业要求 |
第6章 本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
6.1 深化人才培养目标 |
6.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6.3 模块化+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
6.4 夯实校企合作,实现育训结合 |
6.5 多元化评价模式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智能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3 专业教学进度安排 |
(4)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
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从业者电学要求严苛 |
1.1.3 中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规模急剧扩张 |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研究 |
1.3.2 国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1.3.3 国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2.1.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
2.1.3 实训项目 |
2.1.4 模块化 |
2.2 教学理论研究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验研究法 |
2.4 实施流程 |
2.4.1 实施流程 |
2.4.2 实施流程图 |
第3章 实训项目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
3.2.2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
3.2.3 学生问卷调查实施 |
3.2.4 学生问卷调查发放 |
3.2.5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教师访谈对象 |
3.3.2 教师访谈设计 |
3.3.3 教师访谈分析 |
3.4 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分析 |
3.4.1 企业访谈对象 |
3.4.2 企业访谈设计 |
3.4.3 企业访谈分析 |
3.5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
3.5.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
3.5.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 |
3.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实训项目开发 |
4.1 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
4.2 实训项目开发原则 |
4.2.1 针对性 |
4.2.2 独立性 |
4.2.3 实用性 |
4.2.4 可操作性 |
4.3 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步骤 |
4.3.1 前期调研 |
4.3.2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
4.3.3 实训项目设计 |
4.3.4 教学资源设计 |
4.3.5 教学实施 |
4.3.6 多方评价学习效果 |
4.4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和工作内容 |
4.5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分析 |
4.5.1 研讨专家团队 |
4.5.2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 |
4.6 课程标准 |
4.6.1 课程基本信息 |
4.6.2 课程定位 |
4.6.3 课程目标 |
4.6.4 课程教学内容 |
4.6.5 课程教学方法 |
4.6.6 课程教学资源 |
4.6.7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
4.7 实训项目的设计 |
4.7.1 实训项目的选取和序化 |
第5章 教学资源设计 |
5.1 教学资源特点 |
5.1.1 资源多样性 |
5.1.2 指导实践性 |
5.1.3 专业特性强 |
5.1.4 开放先进性 |
5.2 教学资源设计原则 |
5.2.1 科学性 |
5.2.2 技术性 |
5.2.3 效益性 |
5.2.4 发展性 |
5.3 教学资源内容设计 |
5.3.1 实训项目任务书设计 |
5.3.2 实训项目指导书设计 |
5.3.3 实训项目评分表设计 |
5.3.4 微视频 |
5.3.5 数字化网络资源 |
第6章 实训项目实施 |
6.1 实施对象 |
6.2 实施场地和设备 |
6.2.1 场地布置 |
6.2.2 硬件设备清单 |
6.2.3 软件资源清单 |
6.3 实训项目实施 |
6.3.1 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
6.4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6.4.1 教师分析 |
6.4.2 学生访谈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5 企业访谈调查记录 |
(5)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研究 |
1.3.2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 |
1.3.3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内中职校汽车专业的应用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方案设计与思路 |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双元制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的教育改革 |
2.1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的课程标准 |
2.1.1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标准修订 |
2.1.2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
2.1.3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岗位职业能力 |
2.2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
2.3 双元制模式行动导向“六步法”在课程任务中的渗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实施 |
3.1 学生——课程实施中的主体 |
3.2 企业——课程实施中的背后支撑 |
3.2.1 企业在双元制中的重要性 |
3.2.2 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机制的体现 |
3.2.3 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企业的参与 |
3.3 教学过程——课程实施的主线 |
3.4 教材——课程实施的主心骨 |
3.4.1 符号说明——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符号的注释 |
3.4.2 安全规程——贯穿所有的工作任务 |
3.4.3 工作页——操作的重要引线 |
3.4.4 评价表——任务完成度的检验 |
3.4.5 信息页——知识获取 |
3.5 具体实施案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元制教学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的成效与建议 |
4.1 双元制在课程中获得实际效果 |
4.2 双元制在学生中产生的效果 |
4.2.1 双元制在学生学习中的效果 |
4.2.2 双元制在学生就业中的效果 |
4.3 教师获得的提高 |
4.4 双元制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应用效果 |
4.4.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
4.4.2 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使用 |
4.4.3 双元制在教学中“学”的体现 |
4.5 成效及建议 |
4.5.1 双元制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成效 |
4.5.2 双元制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问题及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企业相关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Ⅱ:针对学生开展的学习效果反馈调查问卷 |
附录Ⅲ:企业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Ⅳ:课程案例——蓄电池性能检测的信息页 |
(6)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1.1.2 新能源汽车人才供需矛盾 |
1.1.3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开发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策略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课程 |
2.1.2 职业教育课程 |
2.1.3 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
2.1.4 工作过程 |
2.1.5 课程思政 |
2.1.6 新型活页式教材 |
2.1.7 微课 |
2.2 课程开发指导 |
2.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
2.2.2 职业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
2.2.3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2.2.4 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 |
2.2.5 课程开发人员组成和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关系 |
2.2.6 课程框架的确立 |
2.2.7 课程方案制定 |
2.2.8 课程资源的开发 |
2.2.9 课程实践验证及评价 |
2.3 课程开发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方案 |
3.1 调研报告设计及数据分析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企业和对象 |
3.1.3 调研结论 |
3.2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立 |
3.2.1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流程 |
3.2.2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典型工作过程的提取 |
3.2.3 职业素养的内涵 |
3.3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与实现 |
3.3.1 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与融合 |
3.3.2 课程思政资源和实施 |
3.4 课程结构的确立 |
3.4.1 学情分析 |
3.4.2 教学目标 |
3.4.3 教学实施流程 |
3.4.4 教学方法和手段 |
3.5 教学评价 |
3.6 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 |
3.6.1 新型活页式教材的特征 |
3.6.2 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
3.6.3 新型活页式教材结构 |
3.6.4 新型活页式教材引导问题的设计 |
3.7 案例——任务11: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维护 |
3.7.1 学习情境描述 |
3.7.2 任务导入 |
3.7.3 学习目标 |
3.7.4 任务分组 |
3.7.5 工作准备 |
3.7.6 工作实施 |
3.7.7 评价反馈 |
3.7.8 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 |
3.8 教学实施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能源汽车维护实训室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 |
4.1 专业实训基地与实训室建设 |
4.2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资源开发 |
4.2.1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
4.2.2 微课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实践与课程评价 |
5.1 设计课程效果评价表 |
5.2 做出价值判断 |
5.2.1 组建评价委员会 |
5.2.2 组织课程验证 |
5.2.3 组织课程验证 |
5.2.4 价值分析判断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企业调研表 |
(7)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 |
2.典型工作过程 |
3.普适性工作过程 |
4.参照系 |
5.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型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学基础——涂尔干社会学功能理论 |
2.教育学基础——杜威进步主义“做中学”教育学思想 |
3.心理学基础——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 |
4.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课程开发流程 |
1.工作任务分析 |
2.行动场归纳 |
3.学习场转换 |
4.学习情境设计 |
三、重庆市中职学校《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
(一)《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实施 |
(二)《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现状分析 |
1.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2.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三)主要问题 |
1.课程目标模糊 |
2.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
3.课程实施无保障 |
(四)问题成因分析 |
1.课程目标设置缺乏依据 |
2.课程内容选择缺乏典型 |
3.课程实施未体现职业性 |
四、《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 |
(一)岗位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 |
(二)归纳行动场及其典型工作过程 |
1.典型工作过程归纳 |
2.典型工作环节描述 |
(三)学习场的转换 |
(四)创设学习情境 |
1.选择参照系 |
2.情境内容设计 |
(五)情境结构与耦合过程设计 |
五、《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实施 |
(一)咨讯阶段 |
(二)计划阶段 |
(三)决策阶段 |
(四)实施阶段 |
(五)检查阶段 |
(六)评价阶段 |
六、《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评价 |
(一)学习兴趣对比效果 |
(二)课程认知情况对比效果 |
(三)学习目标 |
(四)实操技能掌握 |
(五)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测试比较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以《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相关的技术路线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中等职业教育 |
1.4.2 理实一体化 |
1.4.3 教学方法 |
1.4.4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 |
第2章 职业教育学习理论心理学基础 |
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5 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 |
2.6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
2.7 体验学习理论 |
2.8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分析及使用规范研究 |
3.1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分析 |
3.1.1 案例教学法 |
3.1.2 任务驱动法 |
3.1.3 讨论式教学法 |
3.1.4 角色扮演法 |
3.1.5 直观演示法 |
3.1.6 头脑风暴法 |
3.1.7 引导文法 |
3.1.8 小组工作法 |
3.1.9 张贴板法 |
3.2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规范 |
第4章 汽车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4.3 调查对象和方法 |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1 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
4.4.2 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理实一体化课程分析及设计 |
5.1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分析 |
5.2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设计思路 |
5.3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教学设计 |
5.3.1 教学目标 |
5.3.2 教学对象 |
5.3.3 教学内容 |
5.3.4 教学资源设计 |
5.3.5 课程教学方法 |
第6章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设计 |
6.1 实验对象 |
6.2 实验材料设计 |
6.2.1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基础测验》的设计 |
6.2.2 《任务评价表》的设计 |
6.3 实验变量设计 |
6.3.1 自变量的选择 |
6.3.2 因变量的监测 |
6.3.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7章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实施 |
7.1 实验过程 |
7.1.1 教学实验内容 |
7.1.2 理实一体化教案的编写 |
7.1.3 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布置 |
7.1.4 工作页的编写 |
7.1.5 实验前测 |
7.1.6 教学实验 |
7.1.7 实验后测 |
7.2 研究的结果 |
7.2.1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基础测验前测结果 |
7.2.2 《电控发动机故障检测与维修》能力后测结果 |
7.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师资团队一体化建设 |
8.2.2 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 |
8.2.3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
8.2.4 构建互助共赢的深度校企合作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Ⅰ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学生问卷 |
附录 Ⅲ 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基础测验 |
附录 Ⅳ 任务评价表 |
附录 Ⅴ 学生后测问卷 |
(9)M5动力总成试验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设计与制作的主摘工作 |
1.2.1 试验台架设计 |
1.2.2 一体化试验台架课程开发 |
1.2.3 马自达5动力总成排故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M5动力总成试验台架设计 |
2.1 试验台架总体设计 |
2.2 试验台面电路板设计 |
2.3 试验台故障控制设计 |
2.3.1 故障设计总体思路 |
2.3.2 故障点设计 |
2.3.3 隐蔽式故障开关设计 |
2.4 试验台架app软件设计 |
2.5 试验台综合教学管管平台设计 |
第3章 马自达5动力总成排故思路与方法 |
3.1 故障排除整体思路与方法研究 |
3.2 故障码故故故障及排故流程 |
3.2.1 曲轴位置位置传感器故障及其检测排故方法 |
3.2.2 点火系统及火花塞故障及其检测排故方法 |
3.2.3 变速器档位范围开关故障及其检测排故方法 |
3.2.4 变速器压力控制电磁阀A故障及其检测排故方法 |
3.3 动力总成故障现动排故思路与方法 |
3.3.1 发动机运转不稳/怠速起伏排故流程 |
3.3.2 自动变速器失效保护不能换挡排故流程 |
第4章 一体化课程开发与设计 |
4.1 一体化概述 |
4.2 一体化教学系统设计 |
4.3 一体化课程设计 |
4.4 一体化情境教学设计案例 |
4.5 一体化教学任务工单设计 |
4.6 一体化教学课件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职业能力相关研究 |
1.2.2 新能源汽车专业职业能力相关研究 |
1.2.3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调查背景与对象 |
1.3.5 调查问卷发放与分析 |
1.4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工作能力分析 |
第2章 职业能力培养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新能源汽车专业 |
2.1.3 新能源汽车专业职业能力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加拿大CBE模式 |
2.2.2 国内办学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专业能力分析与框架构建 |
3.1 贵州省内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2 新能源汽车职业能力指标分析与提取 |
3.2.1 新能源汽车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
3.2.2 新能源汽车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
3.3 新能源汽车职业能力要素重要性调查 |
3.3.1 职业知识 |
3.3.2 职业品质 |
3.4 新能源汽车专业能力结构框架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在贵州省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路径 |
4.1 人才培养目标 |
4.2 课程设计 |
4.3 教学方法 |
4.3.1 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原则 |
4.3.2 以行业要求任务包激发学习动机 |
4.3.3 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目标人才 |
4.3.4 以情境式教学提升理论学习的效率 |
4.3.5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适应性 |
4.4 教学评价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问卷(用人单位) |
附录Ⅱ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在校教师) |
四、汽车维修诊断分析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过程的纯电动汽车辅助系统课程开发实践[D]. 李玉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D]. 张文霞.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1+X”证书制度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D]. 谷守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D]. 庄紫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D]. 唐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护”课程开发研究[D]. 韩金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D]. 赵志彭.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以《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D]. 李文君.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9]M5动力总成试验台设计[D]. 江小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谢玉菡.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