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越[1](2021)在《“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身气功作为中国“慢文化”的代表,与成都的城市文化相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体现。健身气功在成都发展了二十几年,在推广方面人存在这许多问题。通过研究,在健身气功与“运动成都”品牌结合下,可望找到健身气功在成都市适合的推广策略,使健身气功在成都市健康的发展下去。本研究是在“运动成都”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以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气功为目的,以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进行实地调研,发放有效问卷646份,管理者问卷46份,习练者和未习练群众各300份。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推广受众方面,成都市共有53个健身气功站点,受众较多,但受众面小;2)在推广的内容方面,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成都推广得相对好,但健身气功其他功法普及不足,推广内容单一导致了群众习练健身气功功法选择面少;3)在推广的方式方面,成都市目前开展赛事的形式较为丰富,但与前期线上宣传推广配合脱节,导致参加比赛的总是固定的一小部分习练者;4)在推广的师资方面,推广过程中存在人员脱节,缺乏带头人引导;5)在推广的经费方面,长期靠政府支持,自身社会经济效益低;6)在推广的管理方面,健身气功推广的各部门联动性不足;7)在推广的效果方面,推广领域小,宣传力不足。因此,研究建议:1)在现有受众上向有需求的群众推广;2)科学正面引导,均衡功法推广;3)线上线下配合宣传健身气功赛事活动;4)加速人才培训,提高师资专业素质;5)整合资源,发挥健身气功社会经济效用;6)专人负责,加强各部门的联动性;7)通过线上媒介适度正确对健身气功进行推广。
朱静静[2](2021)在《普通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2年羽毛球进入奥运会以来,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竞技体育来看,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羽毛球第一强国;从群众体育来看,我国羽毛球运动人口众多,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多种羽毛球比赛形式应运而生。自2010年开始,前国家队羽毛球教练李永波将3V3羽毛球引入群众比赛中,成为多人羽毛球比赛的重要典范,影响深远。高校羽毛球运动作为群众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对于群众羽毛球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现如今高校的比赛仍停留在传统的单双打形式中,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羽毛球的发展,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等体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以21所省内外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开展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羽毛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结论:(1)从宏观层面看: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在高校实施,符合我国主要政策的导向、符合群众羽毛球的发展趋势、顺应羽毛球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2)从教学软件看:现有的师资力量能够保障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开展,但教师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3)从教学硬件看: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多人羽毛球比赛的开展,但在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拥挤的情况,主要与羽毛球选修课人数较多有关。(4)从参与者看:师生对多人羽毛球有着十分积极而开放的态度,有可行性基础,但另一方面,学生羽毛球技术一般,是影响高校多人羽毛球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5)从羽毛球课外体育活动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定期开展羽毛球比赛活动,但群体活动经费有限,比赛级别不高;同时,高校都有各自的羽毛球校队和俱乐部,有利于多人羽毛球的发展。
陈少华[3](2021)在《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网球运动是高雅、文明、时尚的运动,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诚实守信、谦虚自信、自强不息。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球运动在高校中逐渐推行和普及,但是由于高校自身发展的条件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并不顺利。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SWOT分析法对太原市11所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对这11所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和分析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找出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求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有利因素,最终总结出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相关的结论和建议。根据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1.太原市高校网球场地发展现状,只有个别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情况比较好,例如山西大学为代表的全日制高校的网球场地建设比较多,学校网球氛围比较好。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职业技术学校网球运动开展受到没有网球场地的制约而无法开展。高校内缺乏室内网球场地,网球场地内部网球配套设施不充足以及网球场地老旧的情况。2.高校网球课程开展的情况。网球普修选修课程的开课率不高,网球专项课程和选修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比较局限。高校网球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校网球教师现状。网球教师的数量不多,并且专业网球教师以及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的数量较少,导致学生的竞技水平不高并且在科研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而随着高校年轻网球教师数量的增加,高校网球运动也在逐渐受到重视。4.高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愿意更多地接触网球,对网球运动表现出很高的主动性,表现在对网球运动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网球运动的消费态度。作为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主体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球运动中,对网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5.高校网球社团和网球比赛的开展的现状。网球社团和高校网球比赛的组织情况比较乐观,通过网球社团和比赛的参与,学生多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而且社团和比赛对于高校网球运动发展有重要影响。
庞语墨[4](2020)在《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以传统的五人制篮球为基础发展得到的三人制篮球,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三人制篮球运动指的是在半场开展的“三对三”的运动,不但有着五人制篮球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为趣味性与游戏性强、周期短、场地要求不高、对抗性小、适宜大众参与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三人制篮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全球得到推广,在2010年的新加坡青奥会上首次被纳入正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成功进军第32届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目前,我国三人制篮球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中也得以迅速推广,参与的人群越来越稳定。三人制篮球比赛机制已经在高校建立,各个高校对具有高水平的篮球教练员与篮球教师进行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校园篮球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三人制篮球的广泛开展要求体育院系在此方面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三人制篮球运动和学校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人才。河南大学正在加快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步伐,加强了师资、设施等的建设,这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提供支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势、机遇等方面全面分析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最终研究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挑战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一是三人制篮球和五人制篮球在规则、人数、场地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二是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是国家篮球发展战略的要求,表现在群众体育的需求、学校体育的需求、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等;三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人制篮球具有育人价值、教学价值,通过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正确认识对待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篮球课程资源,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提供借鉴,也能促使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三人制篮球的技战术研究、教学实践研究以及科学研究等走在河南省的前列。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是可行的:一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临着机遇: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篮球市场发展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推进;二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存在优势:雄厚的篮球师资队伍、优良的篮球教学传统、丰富的学生资源、良好的篮球氛围、完善的篮球场地设施等。3.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展望:三人制篮球是注重个人能力和短时间内判断能力,强调简单配合以及考验全队默契的一个项目,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可以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加强一些个人技术训练,以及两个人之间的技战术配合,可以增加一些锻炼彼此之间默契的运动和游戏。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一是三人制篮球认识存在误区;二是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的研究存在不足;三是三人制篮球竞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四是其他体育项目对三人制篮球的影响;五是其他体育比赛对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影响。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对策:一是基于“终身体育”的理念,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二是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在河南大学的普及率;三是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宣传力度,为三人制篮球教学营造氛围;四是积极开展三人制篮球比赛,“以赛促学”;五是加强对三人制篮球的理论研究;六是学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七是优化三人制篮球教学;八是增加经费投入,完善三人制篮球教学场地设施。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大,为开展三人制篮球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对于篮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将三人制篮球运动的更多的技战术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加深对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的研究,通过技战术的完善,推动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3.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要增加对三人制篮球方面的学术研究,比如增加在理论知识、技术动作以及战术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提高三人制篮球相关的教学业务能力。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积极举办关于三人制篮球的比赛,使组织三人制篮球运动赛事的能力增强,规范三人制篮球比赛,明确比赛的制度建设。5.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增设一些有关三人制篮球运动的裁判培训课程、比赛规则培训课程等,使篮球裁判的执裁能力提高,将三人制篮球的比赛规则传递给更多人。6.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需要高度重视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为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管理,确保三人制篮球运动项目更好地进行,为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增添提供保障。
丁蓓[5](2020)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是“华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面向河南省大学生举办的武术赛事。本研究旨在了解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探寻其开展成功之处及比赛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武术在河南省高校的推广、加强高校间武术的交流、促进比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也期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发展经验能够为其他省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并为政府制定高校武术竞赛相关政策、高校推广武术运动、教练员制定武术训练计划提供直接参考。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背景和意义、发展历程、竞赛组织与管理、竞赛规程、竞赛规模、参与主体、比赛场地设施、经费、比赛宣传、比赛赞助、比赛奖励等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高校数量呈递增趋势,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河南省高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促进了河南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良好发展。但同时存在参赛高校数量不及河南省总高校数量一半,很多参赛高校运动员未报满的情况。(2)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开展,为河南省各院校运动员提供了检验训练水平和交流训练经验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为各院校教练员提供了交流执教和带队经验的场所。但是部分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的情况。(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专业运动员以及非专业运动员都有参与,且无运动等级参赛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体现出该比赛推广武术运动的特点,各组别运动员的比赛竞演展现了河南省高校的习武风貌。但由于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加大了资格审查工作难度,存在比赛中同一组别实力差距悬殊现象。(4)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裁判员裁判经验丰富,对竞赛规则熟悉度较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确保了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公平、公正、有序地开展。(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商较少;比赛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现场观众较少,影响赛事的知名度;奖励方式较为单一,影响运动员参赛积极性。为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更好地发展,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领导应通过引进武术师资,完善武术器械场馆,通过校内举行各类武术比赛的形式,来加大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学生习练武术,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发展。(2)河南省定期开展高校武术学术论坛和武术教学比赛,加强各高校间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赛机会,在比赛中发现不足,不断提高理论和实战能力。(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在报名和比赛前应严格做好资格审查,防止同一组别出现实力相差太多的现象。建议重新制定竞赛分组,可将高水平运动员、体工队在籍学生、武术专业院校学生这三类在校学生列为一个组别,一方面对普通在校学生比较公平,同时不影响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发展。(4)加强对裁判员赛前的培训,为裁判员和教练员提供更多的武术技术和理论培训机会,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运动向更专业、更公平的方向发展。(5)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组委会要加强对各办事机构的管理,应设立专门的外联部门,积极寻找赞助商合作,扩宽经费来源途径,吸引赞助商赞助,保障赛事更高水平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设立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在赛前、赛中、赛后做好宣传工作;扩宽奖励范围和奖励方式,为表现优异的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物质奖励,促进学生参加比赛和教练带队训练的热情。
解际翠[6](2020)在《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居民在注重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消费观也从基础生存型逐渐向享受型、发展型等消费类型转变。随着全民健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共同的追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健身意识也都有了显着地提高。同时,国家一系列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体现了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与体育消费有关的理论研究诸多,但有关体育健身消费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尚无针对济南市体育健身消费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为研究对象,以济南市六个城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济南市居民家庭的基本情况、体育健身活动情况、体育健身消费情况以及影响济南市居民家庭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实施对策。旨在鼓励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推动济南市居民体育消费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济南市居民家庭类型主要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近一半是高中(含大专),最低的是小学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的职业大多是工人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民工比例较少;家庭成员闲暇时间主要活动方式的排序依次是看电视、上网、教育子女、外出游玩、参加体育活动等;家庭经济年收入主要集中在5-10万元、10-15万元两个层面,大部分家庭的消费类型还是以物质文化消费为主。(2)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主要以跑步、健步走,舞蹈(健美操、广场舞),球类等为主;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方式主要是与家人、与邻居朋友一起;家庭成员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主要是2-3次/周,每次主要集中在1-2小时;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大都选择在离家近、免费的社区广场、公园等,而去健身俱乐部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少;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缓解压力、调整情绪、陪家人活动等。(3)济南市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男性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女性;25-3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个体经营户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与体育年消费成正相关。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比例较低,康复型的比例最低。(4)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体育消费观念与意识、闲暇时间、体育素养和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外部因素主要有经济收入、国家政策、场地设施、媒体宣传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5)本研究针对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内外部因素提出如下对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加大宣传转变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观念;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重视家庭体育教育,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加强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建设,增加体育市场监管力度。
苏君靓[7](2020)在《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游泳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中被列为大众健身重点推广项目,也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被指定为高校普及体育项目,大学生学习游泳的需求日益高涨,游泳进高校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学生溺亡事故和大学生涉水救人反遇险事件频发,游泳运动的风险性使高校全面开设游泳课难度增大,但游泳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必须在学生群体中普及游泳技术和正确的自救、他救方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河南省本科院校迅速响应国家政策,引进师资、修缮场地、充实器材、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游泳运动也被众多高校广泛开展。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河南省8所已开设公共体育游泳课的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分析目前河南省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的现状并找出问题的所在,为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的发展提供发展对策和可行性建议,也为游泳运动在河南省高校的普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高校学生普遍对游泳有着较高兴趣和学习倾向,但省内仅有8所高校开设公共体育游泳课,开课率约14%。(2)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不够完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内容多以简单水性和蛙泳为主。(3)大多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缺乏配套教材支撑,场馆不足导致班级容量大、课堂密度高。(4)课时安排频率低,每周仅一次课不利于学生巩固学习,且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5)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但数量依然存在缺口。(6)考核形式多以技术为主,辅以考勤、教师评价等指标,重视理论考核的高校极少。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公共体育游泳课,加强资金投入和场地建设,适量增加课时,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游泳运动。(2)完善、制定本校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丰富游泳技术和理论双层次教学内容。(3)为学生配备公共体育游泳课教材或视频讲解材料,合理安排场馆使用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练习场馆。(4)重视学生水平差异,不能仅以性别进行分班,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每周课时。(5)通过人才政策引进高质量的游泳专业教师,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创新、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6)开展多样化考核形式,加入适量的游泳理论考核,使学生真正了解游泳运动。
郑亚陆[8](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大力发展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休闲体育作为体育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研究,从而探究出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工作的演变规律,达到科学认识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趋势的目的。本文将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知识图谱、词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来的4621篇文献数据进行梳理分析,针对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合作规模,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合作规模以及各时间阶段研究热点等问题运用Citespace V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并一一进行解读,得出结论与建议如下:1.我国休闲体育研究领域自1994年开始研究以来,发表学术期刊的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这期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1994年-2003年的萌芽不稳定期、2004年-2008年的快速增长期、2009年-2013年的缓慢增长期、2014年-2018年的成熟不稳定期。2.从事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工作的作者之间合作程度较低,将近半数以上的休闲体育研究文献均是单一作者独立完成的。不仅如此,在对其所属研究机构的合作程度及合作规模中发现,机构间合作程度较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也是较为低下的,合作规模主要以同一机构内的合作为主。3.我国休闲体育研究领域的代表机构主要有以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体育院校和以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综合师范类院校为主。4.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主要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其发表文章数量较多省份有广东、江苏、四川、河南、北京等地区。5.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热点问题的演进过程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1998年)主要围绕休闲体育的概念界定、发展前景等问题开展研究;第二阶段(1999年-2003年)主要围绕国外休闲体育现状、休闲体育与旅游相融合等问题开展研究;第三阶段(2004年-2008年)主要围绕我国休闲体育教育、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现状等问题开展研究;第四阶段(2009年-2013年)主要围绕休闲体育发展模式及对策、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研究;第五阶段(2014年-2018年)主要围绕我国特色省市休闲体育开展现状、我国老年人、青少年等社会群体参与休闲体育现状等问题开展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概念性、发展前景等表面研究成长为多领域融合,多层面覆盖的实践化研究。6.为了改善我国休闲体育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加强对我国休闲体育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提高作者间、机构间的合作意识,促进合作共赢,在研究问题上要用于创新,敢于探索,从而达到完善我国休闲体育研究体系的目的。
蔡子冰[9](2020)在《“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社会背景下,医疗界逐步从传统的治疗研究转向治疗和预防一体的研究,体育干预正是预防最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现阶段社会需要能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论型人才,对体育运动参与者进行有效的体育医务监督和科学的体育指导。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为研究对象,在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的前提下,以担任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师、2016-2018级本科生、近五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有效参与调查的任课教师11名、体艺在读本科生353名、体艺毕业生345名。运用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开设现状,探讨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结论如下:(1)在读体艺学生和体艺毕业生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存在较为相似的需求。对运动时人体机能规律的变化、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以及康复指导的理论知识的需求存在的差异性较大。(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有缩减,其他三个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类的课程均无缩减,但存在课程数目偏少的情况,且各专业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均偏少。(3)体育艺术学院四个专业的学生中,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和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认为一般且不太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专业和表演专业。(4)60%以上的在读体艺学生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缺乏重视、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思想陈旧、师生缺乏沟通等主要问题。在毕业生中的调查也存在师生缺乏沟通、课程缺乏重视等问题。(5)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途径是通过同事之间相互探讨、培训、课本自学等方式。且体艺毕业生对自身掌握满意度较大的两个方面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
李勇达[10](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要重点提升全体人民的健康素养。高职院校旨在造就新时代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体育课程肩负学生健康发展、增强体质的重大任务,但当前现实是多数学生无法达到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排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提高协调性及反应速度,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因而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吻合全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凸显出许多不足。通过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的开展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排球教学的发展,为全民健康贡献力量。从郑州市的高职院校中选取其中6所作为调研对象,重点调查五个方面:郑州市高职院校学生和排球教师的健康意识调查、排球师资现状、学生排球学习态度与动机、排球教学基本情况、排球教学目标完成现状。选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1.学生缺乏对健康基础知识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了解,但认可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多数排球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健康中国”战略的深远影响,但教学实践中的健康教育缺乏。2.排球教师队伍里中青年教师人数比例最高,跨专业进行排球教学的教师比例偏高;硕士研究生和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比偏小;参加排球专项培训和健康培训的机会偏少。3.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热情较高,参与排球运动主要动机是提高身体素质、获得内心愉悦、增进人际交往。4.排球教学过于聚焦竞技性,理论课安排不足,健康教育缺少,教学方法刻板;多数以行政班方式授课,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排球场地和设施数量不足。5.通过学生反馈,目前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项目标上的完成程度不够理想。对“健康中国”背景下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的建议:1.完善排球课程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意识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项及健康培训3.创新排球教学方法,丰富健康教育内容4.培养排球学习兴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5.加大排球教学资金投入,改善排球教学硬件条件
二、关于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运动成都”是成都市全民健身重要的品牌战略 |
1.1.2 健身气功的推广能满足大众健身的多元化需求 |
1.1.3 结合“运动成都”的发展健身气功能达到有效推广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身气功 |
2.1.2 运动成都 |
2.2 相关研究动态 |
2.2.1 健身气功国内外推广策略研究 |
2.2.2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成都的发展状况概述 |
4.1.1 运动成都发展的基本情况 |
4.1.2 运动成都发展的受众情况 |
4.1.3 运动成都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影响 |
4.2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受众分析 |
4.2.1 推广受众的基本情况 |
4.2.2 健身气功在推广受众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3 健身气功的推广受众策略 |
4.3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内容分析 |
4.3.1 推广内容的基本情况 |
4.3.2 健身气功在推广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3 健身气功的推广内容策略 |
4.4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方式分析 |
4.4.1 推广方式的基本情况 |
4.4.2 健身气功在推广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3 健身气功的推广方式策略 |
4.5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师资分析 |
4.5.1 推广师资的基本情况 |
4.5.2 健身气功在推广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
4.5.3 健身气功的推广师资策略 |
4.6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经费分析 |
4.6.1 推广经费的基本情况 |
4.6.2 健身气功在推广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
4.6.3 健身气功的推广经费策略 |
4.7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管理分析 |
4.7.1 推广管理的基本情况 |
4.7.2 健身气功在推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7.3 健身气功的推广管理策略 |
4.8 成都市健身气功推广的效果分析 |
4.8.1 推广效果的基本情况 |
4.8.2 健身气功在推广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
4.8.3 健身气功的推广效果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普通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1.2.2 符合中国国情背景下的羽毛球发展 |
1.2.3 符合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大趋势 |
1.2.4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的多样化需求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创新性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三人制羽毛球(3V3) |
2.1.2 多人羽毛球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高校羽毛球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多人羽毛球比赛开展状况 |
2.2.3 多人羽毛球比赛的研究相关研究 |
2.2.4 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在高校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高校羽毛球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外多人羽毛球的发展 |
2.4 文献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实地考察法 |
3.2.7 SWTO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理论层面上的可行性分析 |
4.1.1 符合我国主要政策的导向 |
4.1.2 符合群众羽毛球的发展趋势 |
4.1.3 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 |
4.2 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现实层面上的可行性分析 |
4.2.1 学生层面的可行性结果与分析 |
4.2.2 教师层面的可行性结果与分析 |
4.3 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可行性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S) |
4.3.2 劣势分析(W) |
4.3.3 机会分析(O) |
4.3.4 威胁分析(T) |
4.4 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发展思路 |
4.4.1 制定多人羽毛球科学有效的赛制体系 |
4.4.2 加强宣传力度 |
4.4.3 组织校园羽毛球比赛,融入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 |
4.4.4 开设多人羽毛球相应课程或在羽毛球课程中引入多人羽毛球 |
4.4.5 相关经费的投入 |
4.5 个案分析 |
4.6 将多人羽毛球的内容纳入课程 |
4.6.1 课程的指导思想 |
4.6.2 课程的教学目标 |
4.6.3 课程的教学计划 |
4.6.4 课程的教学考核 |
4.6.5 课程的教学评价 |
4.6.6 课程教学对象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二 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可行性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三 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可行性研究——学生问卷 |
附件四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
2.2.2 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
2.2.3 各地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 |
2.3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SWOT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场地的现状 |
4.1.1 场地的基本情况 |
4.1.2 场地的使用情况 |
4.2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课程现状 |
4.2.1 高校网球课程类型 |
4.2.2 高校网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安排 |
4.3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教师现状 |
4.3.1 高校网球教师数量 |
4.3.2 高校网球教师职称和年龄 |
4.4 太原市普通高校学生现状 |
4.4.1 高校参与网球运动的学生的情况 |
4.4.2 高校学生对网球了解情况 |
4.4.3 高校学生消费情况 |
4.5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
4.5.1 高校网球社团 |
4.5.2 高校网球比赛 |
4.6 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SWOT分析 |
4.6.1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内部优势因素分析 |
4.6.2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内部劣势因素分析 |
4.6.3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外部机遇因素分析 |
4.6.4 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
4.7 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矩阵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三人制篮球起源与发展的研究 |
1.3.3 关于三人制篮球特点的研究 |
1.3.4 关于三人制篮球运动价值的研究 |
1.3.5 关于三人制篮球在高校开展的研究 |
1.3.6 关于三人制篮球教学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三人制篮球与五人制篮球的差异 |
3.2 国家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情况 |
3.3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现状 |
3.4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
3.4.1 我国三人制篮球发展战略的需求情况分析 |
3.4.2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价值 |
3.5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
3.5.1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机遇 |
3.5.2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势 |
3.5.3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研究展望 |
3.6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面对的挑战 |
3.6.1 三人制篮球认识的误区 |
3.6.2 三人制篮球技战术研究的不足 |
3.6.3 竞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3.6.4 其他体育项目对三人制篮球的影响 |
3.6.5 其他体育比赛对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影响 |
3.7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对策 |
3.7.1 基于“终身体育”的理念,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
3.7.2 不断提高三人制篮球在河南大学的普及率 |
3.7.3 加大三人制篮球宣传力度,为三人制篮球教学营造氛围 |
3.7.4 积极开展三人制篮球比赛,“以赛促学” |
3.7.5 加强对三人制篮球的理论研究 |
3.7.6 学院领导大力支持 |
3.7.7 优化三人制篮球教学 |
3.7.8 增加经费投入,完善三人制篮球教学场地设施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必要性访谈提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教练) |
附录 B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访谈提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师、教练、分管领导) |
附录 C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访谈提纲(其他高校篮球教师、教练) |
附录 D 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访谈提纲(获得过三人制篮球比赛冠军的运动员) |
附录 E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技术引导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F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篮球选修课教学大纲 |
附录 G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必修(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 H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与理论教学大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需要 |
1.1.2 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 |
1.1.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高校武术锦标赛相关研究 |
1.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背景和意义 |
3.1.1 “华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背景 |
3.1.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意义 |
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历程 |
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研究 |
3.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组织研究 |
3.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程研究 |
3.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模研究 |
3.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与主体研究 |
3.3.5 比赛场地设施、经费、宣传、赞助、奖励情况研究 |
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赛制中存在不合理 |
3.4.2 高校参与度不高,应报人数不足 |
3.4.3 比赛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力度小 |
3.4.4 赛事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够 |
3.4.5 比赛奖励方式单一化,奖励力度不够 |
3.5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对策 |
3.5.1 优化比赛赛制,完善竞赛体系 |
3.5.2 加强学校重视,扩大比赛规模 |
3.5.3 积极寻求赞助合作,扩宽经费来源渠道 |
3.5.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比赛知名度和影响力 |
3.5.5 完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C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裁判员调查问卷 |
附录D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E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致谢 |
(6)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田野调查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济南市居民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1 济南市被调查居民的性别分布情况 |
3.1.2 济南市被调查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 |
3.1.3 调查家庭类型的划分 |
3.1.4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 |
3.1.5 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 |
3.1.6 家庭经济年收入情况 |
3.1.7 家庭日常生活的消费 |
3.1.8 家庭成员闲暇时间活动方式 |
3.2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
3.2.2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与时间 |
3.2.3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特征 |
3.2.4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目的 |
3.3 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调查与分析 |
3.3.1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基本情况 |
3.3.2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类型分析 |
3.4 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分析 |
3.4.1 内部因素 |
3.4.2 外部因素 |
3.5 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促进策略 |
3.5.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家庭收入 |
3.5.2 加强宣传转变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观念 |
3.5.3 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 |
3.5.4 加强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 |
3.5.5 重视家庭体育教育,强化终身锻炼意识 |
3.5.6 加强法规建设,做好体育市场监管工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游泳运动作用的相关研究 |
1.3.2 游泳课开设的相关研究 |
1.3.3 游泳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4 游泳课师资的相关研究 |
1.3.5 游泳课开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3.6 国外高校游泳课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 |
3.1.1 河南省本科院校已开设公共体育游泳课高校 |
3.1.2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
3.1.3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材选用与编制 |
3.1.4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
3.1.5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课时安排与班级设置 |
3.1.6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
3.1.7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师资力量 |
3.1.8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条件 |
3.1.9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学习现状 |
3.1.10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考核形式 |
3.2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存在问题 |
3.2.1 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不完善,重视力度不够 |
3.2.2 缺少配套教材,学生课余练习受限 |
3.2.3 场馆缺口较大,教学条件不足 |
3.2.4 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单一 |
3.2.5 课时安排不合理,未按照学生水平分班教学 |
3.2.6 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手段相对滞后 |
3.2.7 存在师资缺口,师资力量薄弱 |
3.2.8 学生学习游泳需求高,但对游泳风险认知不足 |
3.2.9 游泳课考核形式单一 |
3.3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提升对策 |
3.3.1 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加强重视 |
3.3.2 准备配套教材,增加校内游泳场馆开放频率 |
3.3.3 改善场馆设施等硬件条件 |
3.3.4 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
3.3.5 适量增加课时,根据学生水平划分班级层次 |
3.3.6 改善教学方法及手段 |
3.3.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3.3.8 引导学生增强对游泳运动的风险认知 |
3.3.9 开展多样化考核形式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教师问卷 |
附录 B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主要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国内外应用现状综述 |
2.1.1 国外知识图谱应用现状综述 |
2.1.2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现状综述 |
2.2 我国休闲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 |
2.2.1 对我国休闲体育整体性研究的现状 |
2.2.2 对我国休闲体育科研现状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知识图谱法 |
3.2.3 词频分析法 |
3.2.4 历史比较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样本数据库的构建 |
4.1 确定数据的时间节点 |
4.2 确定数据来源平台 |
4.3 研究数据的筛选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 |
5.1.1 整体性分布特征 |
5.1.2 阶段性分布特征 |
5.2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作者及合作关系的研究 |
5.2.1 作者合作度 |
5.2.2 作者合作规模 |
5.2.3 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
5.3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合作的研究 |
5.3.1 文献作者所属机构的合作特征 |
5.3.2 高频研究机构与文献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特征 |
5.4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领域 |
5.4.1 1994-2018 年文献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
5.4.2 1994-2018 年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
5.5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及演变 |
5.5.1 1994-1998 年研究热点分析 |
5.5.2 1999-2003 年研究热点分析 |
5.5.3 2004-2008 年研究热点分析 |
5.5.4 2009-2013 年研究热点分析 |
5.5.5 2014-2018 年研究热点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7.2 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9)“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运动人体科学的概念 |
2.1.2 体医结合的概念 |
2.1.3 体育艺术的概念 |
2.1.4 知识需求的概念 |
2.2 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损伤的研究 |
2.3 现状研究 |
2.3.1 运动人体科学类主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
2.3.2 “体医结合”国内研究现状 |
2.3.3 “体医结合”国外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统计分析 |
4.1.1 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必要程度分析 |
4.1.2 各级指标的筛选 |
4.1.3 指标的因子分析 |
4.1.4 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
4.2 体育艺术学院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
4.2.1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4.2.2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培养规格与主要课程分析 |
4.2.3 体育艺术学院人才培养就业意向分析 |
4.2.4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总体结构分析 |
4.2.5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学分、学时分析 |
4.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分析 |
4.3.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4.3.2 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时、学分分析 |
4.4 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的其课程(学科)分析 |
4.4.1 专项训练课程分析 |
4.4.2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形体训练课程 |
4.4.3 舞蹈动作创编课程 |
4.4.4 体育教学课程 |
4.4.5 各专业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科学依据的其他课程分析 |
4.5 体育艺术学院在读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情况分析 |
4.5.1 体艺学生的基本情况 |
4.5.2 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类课程的学习情况分析 |
4.6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
4.6.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师资队伍分析 |
4.6.2 任课教师对体艺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评价 |
4.7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毕业生反馈情况分析 |
4.7.1 体艺毕业生工作现状情况分析 |
4.7.2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运用的分析 |
4.7.3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反馈分析 |
4.7.4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专家问卷 |
附录 B 任课老师问卷 |
附录 C 体艺毕业生问卷 |
附录 D 体艺在读本科生问卷 |
附录 E 专家效度问卷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健康中国”战略宏伟目标的要求 |
1.1.2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体育与健康政策 |
1.3.2 国外学校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综述 |
1.3.3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研究综述 |
1.3.4 我国排球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
1.4 结论 |
1.4.1 研究共识 |
1.4.2 研究不足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郑州市高职院校学生和排球教师的健康意识调查 |
3.1.1 高职学生对健康的理解程度调查 |
3.1.2 高职学生对“健康中国”战略的了解程度 |
3.1.3 排球教师对“健康中国”战略的了解程度 |
3.1.4 高职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态度 |
3.1.5 排球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
3.2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师资现状及分析 |
3.2.1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师基本情况现状及分析 |
3.2.2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师培训进修现状及分析 |
3.3 郑州市高职院校学生排球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调查 |
3.3.1 学生的排球学习兴趣调查及分析 |
3.3.2 学生的排球学习动机调查及分析 |
3.4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及分析 |
3.4.1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课程设置现状及分析 |
3.4.2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及分析 |
3.4.3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及分析 |
3.4.4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
3.4.5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课程考核评价现状及分析 |
3.4.6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课程教学硬件现状及分析 |
3.5 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目标完成现状及分析 |
3.5.1 排球课程总体目标设置现状及分析 |
3.5.2 学生运动参与目标完成现状及分析 |
3.5.3 学生运动技能目标完成现状及分析 |
3.5.4 学生身体健康目标完成现状及分析 |
3.5.5 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完成现状及分析 |
3.5.6 学生社会适应目标完成现状及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健康中国”背景下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建议 |
4.2.1 完善排球课程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意识 |
4.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项及健康培训 |
4.2.3 创新排球教学方法,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
4.2.4 培养排球学习兴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
4.2.5 加大排球教学资金投入,改善排球教学硬件条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关于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成都”背景下成都市健身气功的推广策略研究[D]. 赵越.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普通高校多人羽毛球比赛形式的可行性研究[D]. 朱静静. 扬州大学, 2021(09)
- [3]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少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4]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篮球教学中增添三人制篮球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D]. 庞语墨. 河南大学, 2020(06)
- [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丁蓓. 河南大学, 2020(04)
- [6]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D]. 解际翠.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D]. 苏君靓. 河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知识图谱视角对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D]. 郑亚陆. 延安大学, 2020(12)
- [9]“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D]. 蔡子冰.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郑州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勇达. 山西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