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

一、人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滕飞[1](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肖明轶[2](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JX银行营销策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影响传统金融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民主化更高的金融模式,优点众多,去中心化,共享开放,普惠平等。它在诸多方面对金融经济具有潜在的正向附加值,例如缓解信息不对称、丰富投融资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等。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大量外资银行涌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在激烈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地位,商业银行不得不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开拓全新的市场战略,创新营销策略。以消费者的角度重新组合各营销要素,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转型升级。根据2019年政府报告,国家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加信贷投放能力,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一要求是国家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要措施,也标志着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和方向上有了新指引。江西省作为中部发展的重要地区,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江西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参与支持。JX银行为江西省内首家省级法人银行,于2015年12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合并景德镇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JX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初衷在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小微)企业及服务居民。而作为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在外部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竞争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探寻自己的营销发展之路,对于促进江西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出于对银行战略布局的考量,同时也为了响应国家普惠金融号召,2019年JX银行确立“蓝海行动”,发力建设县域支行,并启动农村金融试点工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但在市场占有率及客户认可度上仍存在差距。本文拟从JX银行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入手,通过7 P理论分析JX银行面临的营销问题,并通过产品创新、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差异化定价、网点渠道建设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JX银行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探究城商行发展新方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以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JX银行营销策略为例,对城市商业银行在战略选择、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研究,作为银行未来发展的借鉴和指导。同时也为其余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

李竞贤[3](2020)在《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微企业是当前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也是最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广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也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邮储银行广州分行一直以来都坚持”服务小微“的战略定位。但是,因广州分行仍处于成立初期,对营销工作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营销推动未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策略制定,导致在业务发展过程当中难以获得持续的前进动力。对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作出系统性研究,并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推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本文以邮储银行广州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营销策略的制定,提高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效能。本文首先介绍邮储银行及广州分行的基本情况及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现状,指出营销端存在的问题。通过波特五力模型、SWOT矩阵等工具进行分析,确定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根据STP理论找准目标市场及客群定位,以7Ps理论为基础,制定产品、价格、宣传、渠道、人员五个维度的营销策略,最后从组织架构、薪酬保障、风险责任考评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对现阶段邮储银行广州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缺少系统性营销策略的现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为邮储银行广州分行下阶段的发展转型升级、市场竞争、营销管理方面提供新的参考指导依据,对现今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珊[4](2019)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存款准备金率视角》文中认为本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我国关于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有较少学者专门研究了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重要的隐性税收负担给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巨大压力。考虑到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但近些年,我国的净息差大致呈现下降趋势,银行面临净息差下行压力,因此本文特别关注到存款准备金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机会成本与隐性税收,对银行净息差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我国商业银行分成四大类(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7家城商行与16家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7-2017年间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控制银行微观控制变量、行业异质性指标及宏观控制变量,重点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及其平方项对净息差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对净息差的影响为U型关系,从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要求来看,我国尚处于U型拐点左侧,即准备金率的增加对商业银行而言相当于一种隐性税收,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将自己承担这部分成本,准备金率的上升会导致净息差缩窄;但随着准备金率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已经无法承担这部分成本的时候,不得不将准备金率的机会成本转嫁给存款人或借款人,此时则有可能导致净息差上升。综上,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我国高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沉重的隐性税收负担且难以转移给存款人或借款人,而我国净息差处于较低水平且下行压力较大,因此,央行可以借鉴美国的准备金制度,对我国的准备金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银行自身也需要进行业务转型,不断创新银行的经营业务,多元化利润增长点,减少对存款的过度依赖,使得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地发展。

伍智尚[5](2018)在《不同商业银行息差管理策略分析 ——以交行与招商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受存贷款基准利率多次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等周期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息差持续显着收窄。2016年末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框架逐步转型、金融市场去杠杆力度加大和协调监管实质性深化,又给银行息差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特别是在降杠杆、强监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广义信贷及相关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受到更加严格地管控,进一步凸显了息差对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的重要性。面临收入、规模、定价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商业银行良好的息差管理策略将产生有效的经营效益影响。息差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中的绝对贡献占比,也决定了息差管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居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招商银行的利润增长成绩优秀,净息差指标稳定;反观交通银行,整体利润进一步收窄,净息差指标触及历史底位,经营压力逐步显现。本文以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为案例,首先描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息差的主要运行情况,并简要介绍了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以及其息差管理基本情况,发现两家银行息差水平巨大差异可能主要由负债端成本控制导致;进一步,通过分析交行与招商2010年至2017年上半年财报、人行口径数据,对交行与招商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全面对标研究,包括利润水平、资产负债结构、贷款投向与定价、存款结构与定价、其它类资产负债和区域经营等问题;接着,针对两家银行个人存款低成本差异,从三个方向进行原因探究,一是认为招商较高的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是有效降低成本因素,二是认为招商的低定价情况和高活期存款占比取决于产品因素,三是认为招商的低定价情况和高活期存款占比取决于地域因素;随后,笔者对两家银行的核心负债、表内理财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其资产配置的差异;最后作出两家银行息差管理策略综述,得到启示并作出建议:一、保持战略定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二、加强定价能力,重视利率风险管理;三、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与配置,大力发展核心负债;四、借力金融科技,以互联网金融助力息差管理。虽然国内外对息差管理的研究较为详尽,但主要集中于对息差指标的研究,缺乏对息差管理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而且大部分文献都集中在净息差的决定因素、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等方面,对商业银行息差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水平差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实际,从微观角度,通过对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息差管理现实案例进行对标分析,意图寻求两家银行息差水平差异背后的息差管理取向与策略。

周翔[6](2016)在《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自从199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轨以来,由于汇率制度不够灵活,使得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顺差局面,而且我国实施的是结售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需要买入巨额的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相应数额的人民币,买外汇成为人民币的主要发行方式。外汇占款逐年大幅上升,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外汇占款共计27.07万亿元人民币,相对于2000年末的1.43万亿元,提升了约20倍。由于中国的外汇占款长期处于上升通道,导致以外汇作抵押被动超发人民币的情形仍将持续,通胀隐患持续存在。近两年,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买外汇发人民币的方式开始制约政府可选择的政策空间,因为经济低迷,需要增加人民币供给来缓解,但是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甚至转成逆差,人民币供给不仅难以增加,甚至还会减少。可见,要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缓解管理层调控的困难,则必须对人民币的发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人民币发行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使之既不会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又不会造成经济的深幅调整,更不会束缚管理层调控的手脚。本文的研究从人民币的源头——发行方式开始,首先分析人民币发行方式的概况,包括演变、现状、理论依据,制度支撑等,然后介绍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货币发行方式,包括美元、台币和港币等,这些国家货币的基本操作,主要理论、配套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将人民币发行方式与其进行比较,为后面的理论分析做好铺垫;随后,逻辑上分析人民币发行方式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并从货币和汇率这两个渠道分别实证研究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从中找出人民币发行方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的环境出发,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币发行方式改革的目标,设计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路径与步骤,选择合适的转轨时机。本文研究人民币发行方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方式会造成人民币发行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买外汇发人民币的方式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长期存在;其次,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情形下,出口成本上升也会带动人民币发行增长;再次,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情形下,货币乘数将无法趋于收敛;最后,在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情况下,行政当局会迫使央行多发人民币。第二,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方式会造成汇率逆动。在我国实行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前提下,国际收支顺差并不一定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而国际收支逆差也并不能促使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的运行方式同经典论断描述的规律并不一致,人民币汇率会发生逆理而动的现象。第三,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从不同阶段来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在前期会促进通货膨胀率上升,但在后期则会促使通货膨胀率下降。相反,如果人民币贬值,在前期会促进通货膨胀率降低,但在后期会促使通货膨胀加剧。到了后期,国际收支顺差会促使外汇占款和货币发行量同时增加,货币供给增多必然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另外,通货膨胀对外汇占款的累积脉冲响应曲线也证实了这一点,外汇占款的增长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这种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第四,人民币发行方式通过货币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为“外汇占款—货币发行量—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外汇占款的增加可以通过货币发行渠道促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进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即使央行采取各种货币政策手段也很难消除外汇占款给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货币发行职能主要是由外汇占款承担的,这直接将外汇占款和货币发行量捆绑在了一起,这也是造成通货膨胀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人民币发行通过汇率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为“外汇占款—货币发行量—人民币名义汇率—通货膨胀”。在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机制下,我国外汇占款上升,兑换外汇的人民币需求量也会增加,并且我国央行实施结售汇制,外汇兑换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同时会带动人民币供给增加,被需求增长拉高的人民币汇率会被打压回去,因此难以促使人民币汇率及时升值到位。如果人民币升值不到位,在短期会可能会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但长期来看会促使通货膨胀加剧。

林志炫[7](2016)在《浦发银行深圳分行外汇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跨境资金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已经突显,外汇收支净流入态势已开始减缓,资金流出压力有所上升。美国经济复苏态势逐步趋稳,但通胀水平仍处于低位区,美联储政策逐步收紧,提前加息的可能性加大。欧元区经济复苏仍然是个缓慢的过程。而日本经济存在短期复苏明显,长期增长乏力的状况。新兴市场在外部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经济脆弱性突显,2014年来新兴市场货币全线贬值。而我国现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年,整体上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经济转轨期、困难期和结构调整期,稳中向好的基础还比较脆弱。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入,出现了结构化的变化,比如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坏账率预期的上升,都迫使银行业的改革必须尽快实施。外汇业务作为各家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其发展态势好坏,关系到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以及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外汇业务与银行传统业务相比,由于占有的资金量较少,盈利潜力较强,而风险又相对较小,与其他业务的关联较为密切等特点,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的外汇业务自2001年开办以来,尽管业务不断发展,但市场份额、国际结算量与系统内其他分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以服务型产业及高新产业为主导地位的深圳,浦发银行深圳分行要成为当地外汇业务最好的商业银行,必须在改革中谋发展,加大创新力度。因此如何制定符合其自身情况的外汇业务经营战略就显得尤其关键。本文以浦发银行深圳分行外汇业务为对象,从其经营现状,资源及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资金与资产、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组织机制与文化等等,也包括其经营能力、产品组合、创新能力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PEST理论及五力模型对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并研究其竞争对手,通过运用SWOT战略工具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目标市场与定位,并制定经营战略。最后针对经营战略,本文建议从阶段性目标、产品组合、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风险管控、人力资源等对策确保战略的实施。

顾礼霞[8](2015)在《ZJ农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不断加速的当下,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区间逐步扩大,金融机构存贷利差快速收窄,作为我国目前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存贷利差收入也将受到缩减,各商业银行竞相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不断提升自主定价能力,以应对存贷利差收紧的考验。扁平化、垂直化、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与挑战,金融同业竞争与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突显。各商业银行在改革、转型、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寻求银行产品差异化,提高自主利率定价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简称FTP)是商业银行较为先进的资金管理方法,它的运用有助稀缺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营决策的快速传导,更加合理、公平地进行业务绩效考核,从而更好地服务全行的战略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及竞争力。本文在借鉴其他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构建的基础上,对ZJ农商银行原资金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论文以ZJ农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其次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理论进行综合概述。从第三章起,论文进入实证部分,通过对ZJ农商银行现状及原有上存下借资金管理模式的分析,指出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必要性。第四章开始着重ZJ农商银行FTP系统构建的实际操作,包括前期准备与实施过程。最后对ZJ农商银行FTP体系的效果、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研究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管理及运用的效率、降低资金流动性及利率风险、正确引导产品价格及公平绩效考核,同时,本论文的研究对国内其他中小型农商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的改良能够提供有效的参考及借鉴。

张栩青[9](2014)在《巴塞尔协议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版Basel Ⅲ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并于1998年放弃信贷规模控制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开始在宏观调控中发挥职能。货币政策2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形成,以及银行监管通过影响银行信贷供给进而对货币政策政策传导产生冲击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货币政策在传导中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失效:一方面,M2增速居高不下,M2/GDP屡创新高;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屡屡出现“钱荒”。由于信贷传导仍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这使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必然。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监管进入“中国版Basel Ⅲ”时代。资本充足监管是从Basel Ⅰ到Basel Ⅲ一以贯之的核心。全球金融危机彰显了银行监管的重要性和传统监管标准的不足。Basel Ⅲ修正了Basel Ⅰ和Basel Ⅱ的顺周期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资本标准,改进了风险计量方法,提出了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强化了杠杆率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建立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国版Basel Ⅲ的实施,体现了中国银监会对资本监管的不断强化,使之越来越成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约束变量。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以商业银行微观经营行为的视角,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绩效考核、资本补充和创新活动(影子银行)四个方面,研究分析在银行资本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得出结论: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不协调是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主要原因,中国版Basel Ⅲ实施后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是复杂的,能否有效降低顺周期性仍有待观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以人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一定幅度的利率定价方式。博弈分析和模型分析都显示,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模式对信贷供给,乃至货币政策传导具有较大影响。而利率定价受到资本监管的影响是显着的,采用RAROC定价已成为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形成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也是显着的。在资本监管的要求下,将风险概念引入绩效考核,实施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体系(RAPM)成为必然的选择。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压力不大,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中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和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课题。由于现有资本工具匮乏,在投资者与商业银行管理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不但造成资本市场动荡,而且可能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但在通过利润转增股本或定向融资时,由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是中性的。“影子银行”产生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监管套利和银行产品创新的背景下,其特征是缺乏监管。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产生了冲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面临新的挑战。这意味着金融监管非但不应该放松,而应进一步强化。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制订合理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定价机制,建立导向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监管,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采纳了巴塞尔协议、国内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版Basel Ⅲ"的定义和内容首次做出了全面的概括,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了商业银行包括贷款定价、绩效考核、资本补充、创新(影子银行)等在内的微观经营行为在新的监管体系下的变化,以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散见于不同的论文,但将之综合、归纳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是本文的首创,特别是对影子银行的前瞻性研究,使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不足是计量分析仍有待加强,中国版Basel Ⅲ实施后对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贷款拨备监管指标和动态拨备制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分析等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10](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指出

二、人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4.2.1. 加强资本积累
        4.2.2. 推动技术进步
        4.2.3. 升级供给端
        4.2.4. 优化需求端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4.3.1. 增强金融功能
        4.3.2. 推动金融发展
        4.3.3. 优化金融结构
        4.3.4. 影响货币深化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4.4.1 假设
        4.4.2 最优路径推导
        4.4.3 平衡增长路径
        4.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检验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JX银行营销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回顾
        1.2.2 国内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2.相关基础理论
    2.1 7Ps理论
    2.2 价值创造理论
    2.3 竞争战略理论
    2.4 信息经济学理论
3.JX银行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JX银行概况
        3.1.1 JX银行简介及经营现状
        3.1.2 JX银行营销现状
    3.2 JX银行营销问题分析
        3.2.1 产品过于单一
        3.2.2 价格不够灵活
        3.2.3 渠道不够多样化
        3.2.4 宣传不够新颖
        3.2.5 服务过程不够优化
        3.2.6 有形展示不够创新
        3.2.7 服务人员配置不够科学
4.互联网金融背景下JX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4.1 JX银行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4.1.1 经济环境
        4.1.2 政治环境
        4.1.3 社会人文环境
        4.1.4 科学技术环境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1 银行业现有的竞争
        4.2.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4.2.3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4.2.4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4.3 JX银行营销机遇与挑战分析
        4.3.1 JX银行营销的机遇
        4.3.2 JX银行营销的挑战
5.JX银行营销策略优化
    5.1 JX银行STP策略优化
        5.1.1 市场细分分析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策略
    5.2 完善与创新金融产品
        5.2.1 个人零售金融产品创新与完善
        5.2.2 公司信贷产品创新与完善
    5.3 差异化服务定价
        5.3.1 针对客户级别制定收费标准
        5.3.2 电子渠道服务费用实行优惠
    5.4 拓展丰富营销渠道
        5.4.1 施行县域支行营销渠道下沉
        5.4.2 利用互联网拓展获客渠道
    5.5 依托互联网宣传产品
        5.5.1 推广沙龙式宣传
        5.5.2 促进社交网络化运营
    5.6 服务流程优化及再造
        5.6.1 推广服务型营销考核指标
        5.6.2 构建服务流程管理优化部门
    5.7 完善网点形象展示
    5.8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6.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概念界定
    2.2 基本理论述评
        2.2.1 SWOT分析法
        2.2.2 STP理论
        2.2.3 7Ps营销理论
    2.3 银行业务营销研究述评
        2.3.1 普通银行业务营销研究
        2.3.2 小微企业信贷营销文献述评
第三章 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邮储银行企业介绍
    3.2 小微企业贷款发展历程与营销现状
        3.2.1 发展历程
        3.2.2 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介绍
        3.2.3 营销现状
    3.3 客户调查结果分析
        3.3.1 调查目的
        3.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3.3 调查结果分析
    3.4 存在问题分析
        3.4.1 缺乏有效市场定位及细分
        3.4.2 缺乏有效的产品组合
        3.4.3 缺乏符合市场环境的合理定价机制
        3.4.4 缺乏有效的获客渠道
        3.4.5 缺乏有效宣传及促销手段
        3.4.6 缺乏有效的流程管控手段
        3.4.7 缺乏高素质营销团队
第四章 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
        4.2.1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4.2.2 替代品的威胁
        4.2.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4.2.4 潜在进入者
        4.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4.3 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SWOT分析
第五章 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定位分析
    5.1 市场细分分析
        5.1.1 借款企业规模
        5.1.2 行业准入细分
        5.1.3 地理位置细分
    5.2 目标市场分析
    5.3 市场定位分析
        5.3.1 客户需求-“短、小、频、急”+弱担保
        5.3.2 邮储银行广州分行的产品优势
        5.3.3 竞争者的市场定位
        5.3.4 广州分行市场定位
第六章 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策略制定
    6.1 目标市场依据
    6.2 产品策略:利用特色产品组合发挥独有优势
        6.2.1 混合经营优势提供多维度服务
        6.2.2 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组合绑定客户
    6.3 定价策略:紧贴市场,实施差异化利率
        6.3.1 建立同业价格跟踪机制
        6.3.2 差异化定价获得隐性收益
    6.4 宣传策略:多渠道出击
        6.4.1 多途径开拓商业宣传渠道
        6.4.2 开拓场景宣传渠道
        6.4.3 客户转介宣传
    6.5 渠道策略:新老结合,多维度拓展
        6.5.1 通过两个维度,激活优质老客户
        6.5.2 依托三大渠道,批量获取新客户
    6.6 人员策略:注重队伍建设及素质培养
        6.6.1 建立专职客户经理梯队建设机制
        6.6.2 通过差异化培训机制提升人员能力
        6.6.3 坚定发展思想,统一队伍步伐
第七章 小微企业贷款策略的实施计划及保障措施
    7.1 实施计划
        7.1.1 实施步骤
        7.1.2 实施重点
        7.1.3 实施难点
    7.2 保障措施
        7.2.1 组织架构保障:经营权下沉
        7.2.2 薪酬绩效保障:鼓励新增保存量
        7.2.3 风险考评保障:延后风险不良考评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存款准备金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净息差、准备金率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状况
    3.1 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现状
    3.2 中国准备金制度发展进程
    3.3 中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现状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设定
    4.3 变量设计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Hausman检验
    5.2 全样本与不同类型银行样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商业银行息差管理策略分析 ——以交行与招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息差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息差管理概述
        一、息差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二、净息差指标简述
        三、息差管理的层面划分
    第二节 息差管理的关键点
        一、资产负债配置思路及演变
        二、核心负债的概念及优越性
第二章 案例介绍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息差主要运行情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情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运行总体表现
    第二节 交行与招商息差管理基本情况
        一、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简介
        二、交行与招商息差水平的比较
        三、交行与招商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率的比较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交行与招商各项指标对标分析
        一、收入与利润对标分析
        二、资产类对标分析
        三、负债类对标分析
        四、区域经营对标分析
    第二节 交行与招商负债成本差异分析
        一、个人存款成本差异分析
        二、核心负债与表内理财差异分析
    第三节 交行与招商资产配置差异分析
        一、负债吸收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二、交行与招商资产配置的差异化表现
结论与启示
    一、本文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相关理论
        1.2.2 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相关概述
    2.1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历史
        2.1.1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历史演变
        2.1.2 人民币发行方式的历史剖析
    2.2 人民币发行的理论依据
    2.3 现阶段人民币发行的概况
        2.3.1 人民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2.3.2 人民币的发行机构
        2.3.3 人民币发行的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货币发行方式的比较
    3.1 美国货币的发行方式
        3.1.1 美国货币发行的现状
        3.1.2 美国和中国货币发行方式的比较
    3.2 台币发行方式
        3.2.1 台币发行的现状
    3.3 港币的发行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渠道研究
    4.1 现有货币发行方式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
        4.1.1 购买外汇是发行人民币的主要渠道
        4.1.2 外汇占款和人民币发行的现状
        4.1.3 人民币发行过多的机理分析
    4.2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
        4.2.1 人民币发行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
        4.2.2 买外汇发人民币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
    4.3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渠道计量分析
        4.3.1 相关文献回顾
        4.3.2 数据收集与SVAR模型构建
        4.3.3 SVAR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汇率渠道研究
    5.1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历史演变进程
        5.1.1 高度管制的汇率政策
        5.1.2 双轨汇率下的汇率政策
        5.1.3 汇率并轨后的汇率政策
        5.1.4 汇率改革后的汇率政策
    5.2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
        5.2.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走势(1949-1979)
        5.2.2 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走势(1980-1993)
        5.2.3 经济调整时期的人民币汇率趋势(1994-2004)
        5.2.4 汇制改革之后的人民币汇率趋势(2005—2014)
    5.3 人民币发行方式通过汇率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
        5.3.1 买国债发行货币方式影响汇率的机理
        5.3.2 买外汇发行货币方式影响汇率的机理
        5.3.3 人民币汇率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
    5.4 人民币发行影响通货膨胀的汇率渠道计量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目标和步骤
    6.1 主要结论
    6.2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目标与基本条件
        6.2.1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向购买国债
        6.2.2 扩大内需,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6.2.3 培育供求相当的外汇市场
        6.2.4 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公共财政
        6.2.5 完善法律规定,明确产权制度
    6.3 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的步骤
        6.3.1 调整货币政策目标
        6.3.2 实现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的均衡
        6.3.3 理顺规范央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6.3.4 消除市场分割,培育真正基准利率
        6.3.5 解除存贷款比例,规范准备金制度
    6.4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浦发银行深圳分行外汇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源基础观
        1.2.2 战略制定的工具
        1.2.3 银行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研究
        1.2.4 外汇业务竞争优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资源与能力分析
    2.1 企业概况及外汇业务经营现状
        2.1.1 企业概况
        2.1.2 外汇业务经营现状
    2.2 资源分析
        2.2.1 资金与资产
        2.2.2 人力资源
        2.2.3 客户资源
        2.2.4 组织机制与文化
    2.3 能力分析
        2.3.1 经营能力
        2.3.2 产品组合
        2.3.3 创新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因素分析
        3.1.2 经济因素分析
        3.1.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3.1.4 技术因素分析
    3.2 外汇市场结构分析
        3.2.1 需求分析
        3.2.2 产品生命周期
        3.2.3 市场结构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2 替代品的威胁
        3.3.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3.3.4 客户讨价还价能力
        3.3.5 行业内的竞争强度
    3.4 竞争对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营战略制定
    4.1 SWOT分析
        4.1.1 优势
        4.1.2 劣势
        4.1.3 机会
        4.1.4 威胁
        4.1.5 SWOT组合分析
    4.2 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4.2.1 目标市场与定位
        4.2.2 目标客户选择
    4.3 独特性经营战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实施措施
    5.1 阶段性目标
        5.1.1 初期经营目标
        5.1.2 中长期经营目标
    5.2 产品组合
        5.2.1 非贸易外汇产品组合
        5.2.2 贸易融资产品组合
    5.3 业务流程再造
    5.4 组织结构调整
        5.4.1 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
        5.4.2 建立外汇专业岗位序列制度
    5.5 风险管控
        5.5.1 做好展业三原则
        5.5.2 完善外汇业务机制及防范风险
    5.6 人力资源管理
        5.6.1 加强团队建设
        5.6.2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ZJ农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1.1.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1.3 金融业对外放开、国内银行面临挑战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2.1.1 FTP基本概念
        2.1.2 FTP运行机制
    2.2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功能
        2.2.1 公平绩效考核
        2.2.2 分离、集中管控利率风险
        2.2.3 提高议价能力、合理确定产品价格
        2.2.4 优化资源配置
        2.2.5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ZJ农商银行原内部资金管理分析
    3.1 ZJ农商银行经营现状分析
        3.1.1 ZJ农商银行组织架构
        3.1.2 ZJ农商银行经营现状
    3.2 ZJ农商银行原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3.2.1 资金上存下借(差额)管理模式
        3.2.2 资金上存下借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
        3.2.3 资金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第4章 ZJ农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构建
    4.1 ZJ农商银行构建FTP系统的前期准备
        4.1.1 对FTP系统的认识与定位
        4.1.2 分阶段达到业务管理目标
    4.2 ZJ农商银行构建FTP系统的实施
        4.2.1 FTP项目的组织架构
        4.2.2 FTP项目的实施
第5章 ZJ农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初步应用效果评价
    5.1 FTP系统成果分析
        5.1.1 形成收益率曲线
        5.1.2 形成价格引导机制
        5.1.3 形成盈利分析体系
        5.1.4 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
    5.2 提升金融增加值分析
    5.3 FTP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引导
    5.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巴塞尔协议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版Basel Ⅲ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途径和方法
    1.4 主要创新
    1.5 全文框架
    1.6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商业银行微观基础研究
    2.2 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
    2.3 文献评析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 中国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1 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3.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形成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版Basel Ⅲ”监管框架
    4.1 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
    4.2 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版Basel Ⅲ”的形成
    4.3 “中国版Basel Ⅲ”的监管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版Basel Ⅲ”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5.1 传统资本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与协调
    5.2 “中国版Basel Ⅲ”缓解顺周期性的努力
    5.3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6.1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制分析
    6.2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体系
    6.3 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新影响
    6.4 本章小结
    附图
7.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监管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7.1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7.2 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影响
    7.3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附图
8.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8.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现状和问题
    8.2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制
    8.3 资本监管新规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9. “影子银行”的监管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9.1 影子银行的界定和规模
    9.2 社会融资总量与影子银行
    9.3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制
    9.4 巴塞尔协议和中国政府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9.5 本章小结
10. 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性的政策建议
    10.1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
    10.2 制订合理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
    10.3 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定价机制,建立导向合理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
    10.4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监管
    10.5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JX银行营销策略探究[D]. 肖明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邮储银行广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营销策略研究[D]. 李竞贤. 兰州大学, 2020(01)
  • [4]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存款准备金率视角[D]. 李珊. 厦门大学, 2019(08)
  • [5]不同商业银行息差管理策略分析 ——以交行与招商为例[D]. 伍智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6]人民币发行方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 周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7]浦发银行深圳分行外汇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林志炫.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8]ZJ农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构建研究[D]. 顾礼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巴塞尔协议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版Basel Ⅲ的分析[D]. 张栩青. 复旦大学, 2014(12)
  • [10]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标签:;  ;  ;  ;  ;  

中国人民银行将稳步开放人民币业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